抵抗失智,你有儲備多少的本錢?
一旦診斷為罹患阿茲海默症,其後的歲月往往充滿不確定性與悲傷,並在痛苦中逐步走向失智。雖然研究人員對這種疾病與其成因仍存在大量未知,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取得相關進展,並為患者與家屬提供更多診斷與治療選項。
近幾十年來,研究人員逐步理解,阿茲海默症不僅僅是由τ蛋白纏結和類澱粉蛋白斑塊聚集所引發;這兩者是這種疾病的生物學特徵。在37頁〈超過百項臨床試驗,治療阿茲海默多戰線〉,藉由詳盡的圖表呈現目前有超過100項針對疾病多種潛在機制的臨床試驗,目標是減緩甚至阻止疾病惡化。首批獲得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的療法,針對的是減緩或減少類澱粉蛋白的累積。在臨床試驗中,這些藥物可為部份阿茲海默症早期患者減緩疾病進程,但42頁〈賭上腦出血風險,換取多一年清醒時光〉指出,藥物亦伴隨相當風險,且並非一體適用。
改變生活型態也是值得考慮的方向,例如增加運動與社交互動、改善營養並服用營養補充品。在33頁〈不只靠運氣與遺傳,為大腦儲備抗失智韌性〉指出,雖然有關生活型態的研究結果呈現樂觀,研究人員仍期望把焦點放在個人的日常健康,以期延緩失智症惡化至最嚴重階段。然而,這些改善並非適合每一個人。
越早確診阿茲海默症,就越能及早介入並規劃未來。血液檢測可望讓早期診斷變得更為容易,但並非萬無一失。在47頁〈用一管血早20年揪出失智症?〉寫道,現在的血液檢測與其說是篩選工具,不如說是確認診斷結果的一環,適用於已出現失智症狀的個案。
阿茲海默症是可怕的疾病,但自1906年首次正式描述以來,科學家和醫師如今終於為患者與家屬帶來夢寐以求的希望之光。
——Scientific American特約編輯
葛拉維茲(Lauren Gravitz)
作者簡介:
《科學人》獲頒48屆金鼎獎學習類雜誌。睽違八年再度獲獎,是2002年創刊以來第12座金鼎獎。
一個充滿活力希望的科學社群
一個數位多元的科學通識平台
一份知識家庭必備的科普雜誌
在最短時間就能精確掌握全球科學發展,科技產業趨勢及進步脈動,在閱讀的過程中與世界頂尖科學家同步思考,並且迅速與世界接軌。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科學人》雜誌是家庭、學校、個人的必備讀物。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木星被撞啟示錄
文/孫維新
木星的巨大質量產生的潮汐力,使得「小行星帶」的萬千小天體無法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像樣的行星,這個巨大質量的引力也會改變從它旁邊飛掠而過的彗星軌道,同時也將靠近的小行星一一甩出太陽系。這些行為聽起來像是惡霸,但從地球的角度來看,木星卻是太陽系內部最忠實的守門人,擋掉了不知多少原先可能撞上地球的外來天體!
外來天體撞擊地球,滅絕生態,毀掉文明,一直是人們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1994年7月,大自然以一種巧妙的方式,告訴地球上的人們這種災難的確會發生。那一年的7月16日到22日,整整一週之間,一個已經碎裂成21塊碎片的鏈狀彗星,排成一列、前仆後繼地撞上了木星南緣,地球人坐在觀眾席第一排,輕鬆地欣賞了這個天文奇觀,也嚴肅地見證了這個宇宙天啟。
時間回到1993年3月24日當晚,三位美國天文學家:尤金和卡洛琳‧修梅克(Eugene and Carolyn Shoemaker)夫婦,以及大衛‧李維(David Levy)正在使用美國加州帕洛瑪山天文台的18英寸施密特望遠鏡拍攝夜空,尋找對地球有潛在威脅的「近地天體」(near-earth object, NEO)。當卡洛琳檢視不久前拍攝完畢沖洗出來的照相底片時,突然驚呼:「怎麼有個『被壓扁』的彗星(squashed comet)?」
當他們仔細再看,發現這個「被壓扁」的天體實際上是一串光點,由21個小亮點組成,排成一列,筆直前行。按這些小天體的軌道回推,發現這是由一顆環繞木星運轉的彗星碎裂而成。原先這顆彗星環繞木星公轉的週期大約兩年,遵循一個大橢圓軌道,有「近木點」和「遠木點」。上一次經過「近木點」時是在1992年7月,因為距離木星表面僅僅4萬公里,還不到木星直徑14萬公里的三分之一,木星強大的潮汐力就把這顆彗星扯成了碎片,但這顆彗星不忘初心,所有的碎片仍然沿著原先彗星的軌跡前行,形成了一條天際珠串。但更驚人的事實還在後面!
這串天體依發現者的名字命名為「修梅克-李維9號」(Shomaker-Levy 9, SL-9)彗星,各個碎片分別從A到W命名,但它們的未來呢?科學家算了一下它的軌道,發現這串天體下一圈經過「近木點」時,距離木星中心不過4萬5000公里,但木星的半徑是7萬公里啊!這個距離比木星半徑還短!意思很簡單,下一圈這串天體就會撞上木星!接獲了這個消息,地球人瞬間沸騰了!
木星在太陽系的八顆行星中,具有獨特的科學和人文意義。首先,它是八個行星中最大的一顆,直徑14萬公里,是地球直徑1萬2800公里的11倍,體積就將近1400倍,也就是說,木星如果是一個空心圓球,打開蓋子,可以放進去將近1400個地球!
木星的體積雖然龐大,但密度很低,所以質量「只有」地球的318倍,但這已經足夠讓木星扮演太陽系中段的「守門員」。如果外太陽系的小天體聚集區例如「庫伯帶」或「歐特雲」受到擾動,使得一些小天體衝進太陽系內部,木星是有機會在半路上擋下它們或使它們改變軌道,減少內太陽系的行星例如地球受到撞擊的可能。但反過來看,這樣也會讓木星被撞的機率增加。的確,能力越強,責任越大。
木星在曆法星占上也有其獨特地位,它環繞太陽公轉的週期將近12年,和「地支」數目一樣,所以木星的週期可以用來記歲,因此又稱「歲星」,後來星占學上就發展出「太歲」這個虛擬星體,和木星互相對應。民間俗話說「莫在太歲頭上動土」,現在竟然有彗星要直接去「犯太歲」,聽起來就是世界末日降臨!
時間來到1994年,當預測的撞擊時間越來越近,天文界的賭盤也越開越高,大家都在猜測這些碎片撞擊木星表面會產生何種效應。有人說木星是個氣態巨行星,彗星碎片撞上高層大氣就如泥牛入海,瞬間消失不見;有人說即使是氣態表面,高速撞擊仍然會踢到鐵板,綻放些許火花。無論猜想為何,大都認為無甚可觀,因為21塊裡最大的G碎片也不過兩、三公里大小,相較於木星直徑14萬公里,這塊碎片撞上去猶如蚍蜉撼樹,應該不會留下什麼痕跡,最多就是個小黑斑吧!
7月16日終於到來,正戲上場,但麻煩的是撞擊點地球上還看不到,因為這一串碎片撞擊木星的位置,剛好在木星可見正面的邊緣後方,估計撞完後要過幾十分鐘,等木星自轉讓撞擊點轉到正面我們才看得到撞擊痕跡。沒想到每個人都估計錯誤,撞擊瞬間所爆出的火球是如此巨大,當時就超越了木星邊緣,讓地球人可以直接觀測到這個火球!接下來的每一塊碎片撞擊都創造了巨大爆發和明顯黑斑!7月18日輪到了最大的G碎片,這塊碎片撞擊的瞬間所釋放的能量,約等於6兆噸黃色炸藥(TNT)當量,是全球核武總和的600倍!
木星被撞的當時,最高興人的是誰?就是發現者尤金‧修梅克!他多年來周遊列國,遊說大國領袖,拜託大家正視外來天體撞地球的必然,拿出經費來打造「地球防衛網」,但沒人聽他的,政治人物手中的經費只願意花在自己任內。今天SL-9撞擊木星的一場實境秀,已經讓修梅克的預言成真!但6兆噸的TNT是否真能撼動政治人物的鋼鐵意志?還是我們只能學電影中的女總統,千萬別抬頭?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木星被撞啟示錄
文/孫維新
木星的巨大質量產生的潮汐力,使得「小行星帶」的萬千小天體無法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像樣的行星,這個巨大質量的引力也會改變從它旁邊飛掠而過的彗星軌道,同時也將靠近的小行星一一甩出太陽系。這些行為聽起來像是惡霸,但從地球的角度來看,木星卻是太陽系內部最忠實的守門人,擋掉了不知多少原先可能撞上地球的外來天體!
外來天體撞擊地球,滅絕生態,毀掉文明,一直是人們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1994年7月,大自然以一種巧妙的方式,告訴地球上的人們這種災難的確會發生。...
目錄
【關於封面】
阿茲海默症是隨著時間不斷惡化的腦部疾病,除了年齡與遺傳,風險因子還有飲食、運動,以及運氣等。如今科學家已有血液檢測可找出生物標記、針對類澱粉蛋白的新藥,也試圖從各種潛在機制進行治療。然而,更重要的是改善生活型態,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和社交活動對所有人的健康都有益,不只抵抗失智!
封面設計:李婉琪
行家領路 GUIDES
6 總編輯的話
木星被撞啟示錄
文/孫維新
8 科學人觀點
腦波N300:預測失敗的警訊
文/曾志朗
・專欄「我是企業家,也是科學人」暫停一次
科學人新聞 NEWS SCAN
10 海水淡化廠在深海│皮膚細胞會尖叫呼救│愛八卦不是你的錯?│基改魚的解毒煉金術│節省空間的數學魔術│後院的驚悚片:蜘蛛醃製
思想漫遊 COLUMNS
20 機器思維
RISC之父:庫克(二)
文/林一平
22 科學棋談
新藥捲土重來未可知
文/張瑞棋
24 趨勢頭等艙
以高齡照護帶動台灣生醫產業——專訪中央研究院院士楊泮池
採訪/林詠翔 整理/高詩豪
醫學
30 抵抗失智,你有儲備多少的本錢?
文/葛拉維茲(Lauren Gravitz)
33 不只靠運氣與遺傳,為大腦儲備抗失智韌性
文/哈里遜(Sara Harrison)
37 超過百項臨床試驗,治療阿茲海默多戰線
文/蘭德修斯(Esther Landhuis)
圖表/現在醫療工作室(Now Medical Studios)、克利斯提安森(Jen Christiansen)
42 賭上腦出血風險,換取多一年清醒時光
文/席格特(Liz Seegert)
47 用一管血早20年揪出失智症?
文/威爾亞德(Cassandra Willyard)
52 從生活到大腦:行為介入與生物指標在失智預防的角色
文/曾文毅
神經科學
58 每晚大腦洗洗睡,清除腦內毒素、預防失智
文/丹維斯(Lydia Denworth)
特別報導
68 控制空氣中的分子,改變地球的未來
文/陳其暐
地質學
74 失落的太平洋古城,映照今日氣候危機
文/沈川洲
行星科學
82 奇異閃電、爛泥球與模糊核心:朱諾號揭開木星三大謎團
文/安德魯斯(Robin George Andrews)
考古學
96 我家地下挖出北歐神話
文/布朗(Elizabeth Anne Brown)
知識搖籃
116 奪回被遺忘的自己
文/黃貞祥
118 玩心理遊戲,掌控人生
整理/洪志良
時事解析 COMMENTS
110 健康與科學
養寵物為何更健康?
文/丹維斯(Lydia Denworth)
112 教養好科學
如何在照顧病童時,找到生活的平衡?
文/羅素(Beth S. Russell)
114 圖表會說話
三方點燃核融合發電
文/莫斯柯維茨(Clara Moskowitz)
圖表/湯伯利(Mattew Twombly)
專家看新聞
殺死阿基米德,並不能讓美國再次偉大
文/沙特(Paul M. Sutter)
不只數學
疊疊樂積木橋,能延伸到世界盡頭?
文/莫塔(Jack Murtagh)
宇宙奧妙
地球人有機會觀看太陽末日嗎?
文/彼萊特(Phil Plait)
請見官網 scitw.cc
【關於封面】
阿茲海默症是隨著時間不斷惡化的腦部疾病,除了年齡與遺傳,風險因子還有飲食、運動,以及運氣等。如今科學家已有血液檢測可找出生物標記、針對類澱粉蛋白的新藥,也試圖從各種潛在機制進行治療。然而,更重要的是改善生活型態,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和社交活動對所有人的健康都有益,不只抵抗失智!
封面設計:李婉琪
行家領路 GUIDES
6 總編輯的話
木星被撞啟示錄
文/孫維新
8 科學人觀點
腦波N300:預測失敗的警訊
文/曾志朗
・專欄「我是企業家,也是科學人」暫停一次
科學人新聞 NEWS SCAN
10 海水淡...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