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花生大災難!顛覆傳統育兒抗敏觀念
花生過敏是1900年代大規模爆發的公衛問題,如今有多種有效的新療法,可望幫助美國數百萬兒童和成人避免致命威脅。
撰文/麥肯納(Maryn McKenna)
攝影/邁爾茲(Andrew B. Myers)
翻譯/姚若潔
安娜貝爾・泰瑞(Anabelle Terry)是名身材修長、性情自在的13歲女孩,從小就聽過花生醬的故事,她兩歲半時第一次嚐到花生,當時母親維多利亞(Victoria)製作了一份爆米花,上面撒了焦糖、巧克力和花生醬。安娜貝爾很快把它吃了,她回憶道:「然後我覺得非常不舒服。」幾分鐘後,她吐在廚房地板上。
接下來還有更多麻煩。過敏專科醫師確認安娜貝爾對爆米花的花生醬嚴重過敏,對大部份堅果也是,開啟了過敏兒家庭都很熟悉的生活劇變:學習閱讀食品標示、隨身攜帶「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商品名是EpiPen),還要向朋友與家長詢問蛋糕的成份。
偶爾還是會發生閃失:可能疏忽沒檢查零食,或是某包零食未列出所有潛在過敏原成份。每次安娜貝爾的反應都變得更糟,當時還只是小學生的她就學會時時保持警覺。她回想道:「午餐時,朋友若吃花生醬三明治,我就得稍微坐遠一點。還有,放學後到朋友家,都必須向朋友家人説:『點心請不要含有堅果好嗎?』」
現在,處處小心翼翼的警覺習慣,很大程度上已成為泰瑞的過去。對多數病患而言,花生過敏是難以預料、影響一生的煎熬,但是拜泰瑞在九歲時參加的一項臨床試驗之賜,現在她對花生和木本堅果的耐受力,已經可令她在日常生活中放心。她在試驗中接受的藥物,去年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許可,成為2020年以來第二種獲得許可的治療食物過敏藥物。目前還有多種應對花生過敏的方法正在進行臨床試驗,包括使病患減敏的新方法,以及既有藥物的新應用方式。有些方法已經明確獲得成功。主持泰瑞參加的全國性臨床試驗的主持人,是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副教授欽特拉賈(R. Sharon Chinthrajah),她說:「現在正是精采時刻。」
事實上,關於如何避免兒童引發危險的食物過敏反應,醫學界正經歷一番思考變革。以花生過敏為例,終於有希望能保護兒童:現在已能明確避免最糟糕的病症,未來要完全避免過敏也是有可能的。欽特拉賈說:「對病患而言,在人生不同階段將有更多選擇,前途光明。我們還未達到完全根治,但在治療最前線,相關療法確實正在進步,能醫治這種慢性病。」⋯⋯
作者簡介:
《科學人》獲頒48屆金鼎獎學習類雜誌。睽違八年再度獲獎,是2002年創刊以來第12座金鼎獎。
一個充滿活力希望的科學社群
一個數位多元的科學通識平台
一份知識家庭必備的科普雜誌
在最短時間就能精確掌握全球科學發展,科技產業趨勢及進步脈動,在閱讀的過程中與世界頂尖科學家同步思考,並且迅速與世界接軌。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科學人》雜誌是家庭、學校、個人的必備讀物。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飛行――人類掙脫平面
邁向3D的努力
文/孫維新
1903年12月,在北大西洋凜冽的寒風中,萊特兄弟的「飛行者一號」起飛了!從橡皮圈和竹蜻蜓,到人類真正在空中飛行,他們這段路程走得艱辛又充實。1905年的「飛行者三號」,是第一架實用的動力飛機,120年後的今天,我們以《科學人》年會中的「飛行」專場,對萊特兄弟表達敬意與謝意!
1983年初夏,當暑假一開始,我就整理行囊踏上征途,從美國加州洛杉磯獨自一人開車10小時,跨越州界,來到了亞利桑那州的土桑市(Tucson)。這個暑假我申請到基特峰國家天文台做暑期研究,使用當時世界最大的麥克梅斯-皮爾斯太陽望遠鏡(McMath-Pierce Solar Telescope),研究太陽黑子從中心到邊緣的磁場變化。當我開了四個小時車,跨越科羅拉多河進入亞利桑那州,又乾又熱的沙漠風迎面撲來,我就知道往後兩個月我將會生活在一個徹頭徹尾的沙漠州中了。
平沙無垠丘陵起伏的沙漠環境裡,最令人嚮往的活動之一就是「飛行」!沙漠地廣人稀,對飛行員來說遠較都市周邊安全,所以亞利桑那州處處是飛行學校,但我是來做暑期天文研究的,時間短工作重,沒想著要去學飛考照,但有趣的事總會從天而降。
有一天,一位年輕爽朗的天文學家陶德進了我的研究室,開口就說:「維新,要不要跟我上去?」我一頭霧水,問了才知道,他有小飛機駕照,但美國管理嚴格,即使有執照,每兩年還是要做一次實飛測驗,確定技術沒生疏才能繼續持有駕照。他現在兩年時間臨近,需要先上天練習一下,又希望有人能分擔汽油錢,所以過來找我,這當然沒問題!
週末來到機場,看到眼前的西斯納172型雙座小飛機,發現這小傢伙比我的個子大不了多少,心裡有點犯嘀咕,等到坐進去在跑道上開始滑行,飛機左搖右晃,完全沒有大飛機起飛時的平穩,就覺得該聽孟子的話:「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跑來冒這個險幹嘛?但等起飛之後,眼前豁然開朗,藍天在頭上,大地在腳下,自己遨遊於天地之間,視野遼闊直達地平盡頭,此時才知飛行之樂,也才知人類探索Z軸、開拓3D生活空間的真正原因,因為你在「上面」看到的世界完全不一樣!
我坐在右側副駕駛的位子,正當我在享受天地一沙鷗的愉快時,陶德突然說:「飛機已經拉平,你接手吧!」(It's leveled. The airplane is yours!)他竟然就鬆手了!我愣了一下,隨即接手操作,副駕駛座前有一樣的駕駛桿,腳下有一樣的方向舵,我握著駕駛桿前推後拉,踩著方向舵左右施壓,飛機就趨上往下,左轉右滾,操作了一會兒,覺得「這也不難嘛!」感覺上只要不是起飛或降落,在空中平穩飛行還是單純又輕鬆的。
過一會兒陶德接手駕駛,問我:「有什麼想嘗試的?」我說:「當然是『零重力』啦!」(Of course, zero gravity!)他看看我,就說:「抓穩了!」(Hang on!)手轉駕駛桿,腳踩方向舵,先把飛機右側翅膀拉起,向左傾斜,然後一推駕駛桿,飛機就斜著往下高速滑落,瞬間我離座而起,頭頂碰到機艙頂,還好腿上橫綁著安全帶,所以仍然保持坐姿,一會兒飛機重新向上拉起,我又回到座位上。陶德問我:「如何?」我說:「還要!」
一個小時的短短飛行,不單是掙脫平面束縛、體驗3D世界,還短暫幾次體驗了失重狀態!當然也順便觀光,從空中欣賞了基特峰上國家天文台的大小圓頂,也飛越了當地托荷諾族印地安人的聖山巴波奎瓦里峰。當飛機穿越兩峰之間的峽谷時,谷中氣流翻湧,讓飛機很不穩定,這時才真的佩服捍衛戰士在峽谷中高速穿梭的精采飛行了。回到地面結算費用,一個小時租用飛機的所有花費兩人均攤,一個人只要17美元!即使是在1983年,這也便宜到難以想像!
這是飛行,飛機雖小,但至少人在飛機裡,今年初我才真正體驗了自己一人在空中飛行的感覺!
今年2月,為了勘查暑假科普學遊的新闢景點,我去了一趟美西,工作結束後還有半天時間,就去體驗了「風洞飛行」。那是一個室內體驗場,一次10個人,大家穿上飛行裝,戴上風鏡,在上下高達五層樓的圓柱狀風洞旁待命。輪到我時,來到風洞入口,面前由下往上的強風呼呼的吹著,我依著教練的指示,雙手高舉,對著面前深邃的風洞撲下去。不用擔心,往上的強風瞬間就讓我浮在了空中,風聲在耳旁呼呼吹著,根本無法交談,教練在旁用手勢告知何時該作何動作,以保持平穩。
用自己的身體來做飛行控制是很有趣的:雙手前伸手心向下,只要手掌下彎,人就上浮,手掌上翹,人就下沉,兩手手掌同時向右傾斜,人就會向右轉,手掌向左傾斜,人就會向左轉,很快我就掌握了飄浮中運動的技巧。此時另一位教練跳進風洞,帶著我開始轉動,然後瞬間拉著我盤旋往上,一下子我們就升到了「頂樓」!再盤旋落下,如此三起三落,讓人真實體驗了空中飛鳥的感覺!
今年冬至,《科學人》的年會將擴展成兩天,第一天(12月20日)是一個以「飛行」為主軸的研討論壇,一方面紀念1905年萊特兄弟第一架實用飛機「飛行者三號」問世的120週年,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將人類多年來在拓展3D生活上的努力,介紹給讀者和社會大眾。歡迎喜愛《科學人》的朋友們一起來享受這場科學盛宴!因為我自己就能毫不猶豫地說:「飛行,真的很有趣!」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飛行――人類掙脫平面
邁向3D的努力
文/孫維新
1903年12月,在北大西洋凜冽的寒風中,萊特兄弟的「飛行者一號」起飛了!從橡皮圈和竹蜻蜓,到人類真正在空中飛行,他們這段路程走得艱辛又充實。1905年的「飛行者三號」,是第一架實用的動力飛機,120年後的今天,我們以《科學人》年會中的「飛行」專場,對萊特兄弟表達敬意與謝意!
1983年初夏,當暑假一開始,我就整理行囊踏上征途,從美國加州洛杉磯獨自一人開車10小時,跨越州界,來到了亞利桑那州的土桑市(Tucson)。這個暑假我申請到基特峰國家天...
目錄
【關於封面】
花生是常見的食物,無論是零食、花生醬或花生油,飲食用途相當廣泛。 然而,花生過敏在1990年代後期大規模爆發,演變成威脅成年人與幼童性命的重大公衛議題。所幸,在治療和預防花生過敏上,醫學界正迎來一場變革,目前有多種新療法可降低對花生的敏感度,也有顛覆傳統看法的新預防指南。
封面設計:李婉琪
6 總編輯的話 飛行——人類掙脫平面邁向3D的努力
文/孫維新
8 科學人觀點 金窩銀窩不如樹上猴窩
文/曾志朗
10 我是企業家,也是科學人 要解決問題,先看清本質――專訪耐能智慧董事長劉峻誠
採訪/林大涵 整理/袁珮閎
12 科學人新聞 狗鼻子vs.電子鼻,嗅病大對決|地表最大的地貌工程|老祖宗的陶器降溫智慧|好音質比好觀點更重要?
29 機器思維 RISC之父:庫克(一)
文/林一平
30 科學棋談 Scientific American創刊180週年
文/張瑞棋
56 公共衛生 不再花生大災難!顛覆傳統育兒抗敏觀念
文/麥肯納(Maryn McKenna)
72 Scientific American180週年 昨是今非是成長,博古通今尋科學
文/Scientific American編輯部
74 也許認錯才是對的,科學史上的重大翻轉
文/曼恩(Charles C. Mann)
83 千年醫學進展,真能讓神經重新連結
文/權(Diana Kwon)
86 當塑膠從保育希望變成環保災難
文/史瓦茲(Jen Schwartz)
88 總是還有下一版的宇宙學手冊
文/潘尼克(Richard Panek)
91 RNA:生命科學真正的扛霸子
文/鮑爾(Philip Ball)
94 總會有人,在某顆星球上會被找到
文/史柯爾斯(Sarah Scoles)
97 再小也有真感情,老鼠有同理心,植物有它的想法
文/黃凱特(Kate Wong)
100 特別報導 實用動力飛行120週年:一台飛機,兩位兄弟,三代改進
文/袁珮閎
106 台灣飛航地圖
資訊繪圖/沈志全 文/張孟媛
108 健康與科學 該吃無麩質飲食嗎?
文/丹維斯(Lydia Denworth)
110 教養好科學 語言可能點燃孩子的科學火花
文/雷伊(Ryan F. Lei)
112 攸關心智 懷舊是友誼的黏著劑
文/黃冠儒(Kuan-Ju Huang)
114 圖表會說話 哪種氣味令你愉悅?
文/莫斯柯維茨(Clara Moskowitz)
圖表/奎克(Miriam Quick)、克利斯提安森(Jen Christiansen)
116 知識搖籃 你我都深陷在過敏的隱形風暴
文/黃貞祥
118 越吃越想吃,罪惡感上身?
整理/洪志良
時事解析 COMMENTS
專家看新聞 電影「魔鬼終結者」裡的審判日真的會到來嗎?
文/維梅爾(Michael J. D. Vermeer)
宇宙奧妙 銀河系隔壁的黑洞,竟然發射恆星子彈
文/彼萊特(Phil Plait)
【關於封面】
花生是常見的食物,無論是零食、花生醬或花生油,飲食用途相當廣泛。 然而,花生過敏在1990年代後期大規模爆發,演變成威脅成年人與幼童性命的重大公衛議題。所幸,在治療和預防花生過敏上,醫學界正迎來一場變革,目前有多種新療法可降低對花生的敏感度,也有顛覆傳統看法的新預防指南。
封面設計:李婉琪
6 總編輯的話 飛行——人類掙脫平面邁向3D的努力
文/孫維新
8 科學人觀點 金窩銀窩不如樹上猴窩
文/曾志朗
10 我是企業家,也是科學人 要解決問題,先看清本質――專訪耐能智慧董事長劉峻誠
採訪/林...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