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出科學
還記得大一剛入學時,印象最深刻的事除了早起打掃教室外,大一普生實驗的點(線)圖課,也是畢業多年後為數不多但仍鮮活的回憶之一。當年,助教要我們在顯微鏡下仔細描繪各種細胞的細胞核、粒線體等胞器;筆觸太長或太粗,都可能被要求重畫——那種無限迴圈被 R「支配」的恐懼至今難忘。
那時的我對科學繪圖還懵懵懂懂,不明白其中的精髓。隨著課程進行與所學相關知識的增加,我才逐漸了解點(線)圖的目的,是訓練觀察力與記錄能力,讓我們對顯微鏡下的結構有更深刻的理解。
即使在手機、相機無所不在的今天,課堂上仍要求學生描繪顯微鏡下的細胞、昆蟲的翅脈、植物的葉脈結構。或許有人會問:既然手機與相機都能記錄,為什麼還需要「畫」?
因為繪圖不只是重現,更是一種「理解」。在觀察與描繪的過程中,學生重新整理所見、篩選重點,學會如何以圖像傳達知識,因為圖像始終是人類理解自然、傳遞科學的重要媒介。
因此,本期封面故事「科學繪圖」,將帶領讀者從不同面向探索「圖畫」的力量。我們也特別以「拉頁」的形式呈現,希望讓讀者透過圖畫,感受科學繪圖如何記錄歷史、輔助研究、訓練觀察,並在科學與藝術之間,捕捉真實輪廓、傳遞箇中知識。
最後,本期的「潛移默化」專欄也搶先介紹今(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金屬有機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的介紹,想認識這項研究的讀者不要錯過!
副總編輯 李依庭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