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走進編輯室
乘上科技考古的時光機
2008 年,在西伯利亞南部的阿爾泰山脈,考古學家在一個名為丹尼索瓦的洞穴裡,發掘出一塊小小的指骨。這塊看似不起眼的化石,被送往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由古遺傳學家帕波(Svante Pääbo)團隊進行 DNA (deoxyribonucleic acid,去氧核糖核酸)分析。經過兩年的研究,團隊發現指骨的基因組既不屬於現代人,也不同於尼安德塔人(Homo neanderthalensis),而是一個全新的古人類。團隊也因為出土地點,將此人類命名為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往後也陸續在中國青藏高原與哈爾濱等地找到丹尼索瓦人的化石。
同樣在 2008 年,距離臺灣西南約 25 公里的澎湖水道,漁船在深達 60~120 公尺的海域進行捕撈作業時,意外發現一塊古人類的下顎骨化石。這塊過去沉睡海底的「澎湖 1 號」標本,經由臺灣與日本的科學家合作進行古蛋白序列分析後,於今(2025)年 4 月發表結果,證實過往被稱為澎湖原人(Homo tsaichangensis)的化石其實就是丹尼索瓦人,同時推翻了丹尼索瓦人僅活動於高海拔地區的假設。
由於化石樣本有限,因此科學界對於丹尼索瓦人的分類歸屬尚無定論,但這些發現仍已為我們揭開人類演化的新面貌。帕波也因利用古遺傳學分析尼安德塔人與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組,對人類演化史做出關鍵貢獻,於 2022 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將時間往後拉一些,考古學不僅帶領我們追溯人類演化的脈絡,也勾起我們對於遠古生活的想像。你是否曾好奇,數千、數萬年前的人類究竟長什麼樣子?當時的人們如何互動、交易與交流?又是如何依循自然環境的資源,建立起聚落與生活秩序?要回答這些問題,除了仰賴考古學家精湛細膩的出土技術外,科技的進步也讓更多技術得以被考古學應用。現代考古已從單憑化石與器物形態的推論,逐步發展為結合古分子技術、材料科學、環境重建與數位地景分析的探索。現在,就讓我們乘坐這臺「科技考古」時光機,重返遠古。
副總編輯 李依庭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走進編輯室
乘上科技考古的時光機
2008 年,在西伯利亞南部的阿爾泰山脈,考古學家在一個名為丹尼索瓦的洞穴裡,發掘出一塊小小的指骨。這塊看似不起眼的化石,被送往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由古遺傳學家帕波(Svante Pääbo)團隊進行 DNA (deoxyribonucleic acid,去氧核糖核酸)分析。經過兩年的研究,團隊發現指骨的基因組既不屬於現代人,也不同於尼安德塔人(Homo neanderthalensis),而是一個全新的古人類。團隊也因為出土地點,將此...
目錄
封面說說話
封面設計以「圖鑑」的視覺形式呈現考古發掘現場常見用具,也宛如一只工具箱,象徵知識的整理與展開,為專輯揭開序幕。讀者翻開封面後閱讀文章,就如同跟隨考古學家的腳步,從發掘現場走進分析與詮釋的領域,透過跨學科的科技考古視角,一窺過去人類的生活。在此也特別感謝劉崇宇老師提供考古現場素材。
01 目錄走編
News Focus
04 長期頂著日頭 將加速老化速度/世界首例:豬肺成功移植至人類體內
05 就算擁有牙齒再生力的鯊魚也不敵海洋酸化
06 十個鈣離子打造量子網絡/微小晶片找出稀土替代物
07 透過太陽光實現碳中和
特別報導
08 從半導體創新到推動科學傳播 2025未來科學大獎得主盧志遠院士專訪/李依庭
封面故事
14 封面故事引言:重塑遠古世界/編輯部
16 封面故事一:古代人類長怎樣?結合科學、文化與藝術的顱面復原/邊鈺皓
22 封面故事二:當考古學遇上地質化學 從玻璃與青銅看見古代交換網絡/王冠文
28 封面故事三:動物考古學 重新認識人與土地、動物及環境的關係/莊家銘
34 封面故事四:變幻莫測的大地vs史前先民 環境考古學/林淑芬
40 封面故事五:在山林中,過去人們的所見、所到與所感?地理資訊系統與空間分析帶你走進考古地景/劉崇宇
顯 影
46 氣體與塵埃鉤織而成的 瑰麗與浩瀚/金天獎——追蹤攝影類
評 論
50 從「模型即科學」到「科學的多重樣貌」回應〈社會科學是科學嗎?〉/黃貞祥
54 從雨林到都市,屈公病如何突破界線威脅人類?全球疫情趨勢與公共衛生新挑戰/趙黛瑜
專 欄
58 數不勝數:一起動手摺紙 解構〈低限的無限〉/彭良禎
64 科技教育:AI×學習×組織協作 推進個人深度學習,加速組織全面進化/陳鶴文
青年尬科學
70 看不見的真實:讀《原子中的幽靈》/林品佑
72 打破0與1的運算想像:讀《量子電腦和量子網路》/王沁芃
74 量子世界的祕密:讀《量子糾纏》/林定暘
76 看透物理魔法:讀《凝態物理》/梁劍文
78 書 摘:《惡作劇數學》
80 訂閱單
封底裡
封底
封面說說話
封面設計以「圖鑑」的視覺形式呈現考古發掘現場常見用具,也宛如一只工具箱,象徵知識的整理與展開,為專輯揭開序幕。讀者翻開封面後閱讀文章,就如同跟隨考古學家的腳步,從發掘現場走進分析與詮釋的領域,透過跨學科的科技考古視角,一窺過去人類的生活。在此也特別感謝劉崇宇老師提供考古現場素材。
01 目錄走編
News Focus
04 長期頂著日頭 將加速老化速度/世界首例:豬肺成功移植至人類體內
05 就算擁有牙齒再生力的鯊魚也不敵海洋酸化
06 十個鈣離子打造量子網絡/微小晶片找出稀土替代物
07 透過太陽光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