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情緒能成就你,輕視情緒也能摧毀你
本書獻給在繁忙生活中,忘記與內心對話的你──
★作者李麗醫師,為心理學雜誌特約撰稿人,曾出版眾多暢銷心理書籍!
★最細膩的青春期心理攻略,多位資深心理諮商師一致好評!
「孩子不是家長人生的續篇」
──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特徵,父母的經驗與遺憾是屬於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而孩子的人生,需要他自己來享受。
「榮譽是死者的太陽」
──人們之所以迷戀榮譽,是因為榮譽能夠帶來名聲,名聲帶來友好、尊敬,但人們卻忽略了當榮譽過於沉重,是否負擔得起。
「選擇所愛,愛所選擇」
──太陽和星星,你不能兩個都想要,唯一能做的,就是搞清楚當下需要的是太陽的炙熱還是星星的浪漫。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
──人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的個性,所以做真正的自己,做獨特的自己,接納自己,活出自己所擁有的獨特的一面,這才是所謂的「完美」。
「別在抱怨中忽略自己的成長」
──縱容抱怨習慣的滋生,只會使抱怨成為心理疾病。生活中發生不幸是很正常的事情,對此,我們應該採取積極的心態,在困難面前看清自己的缺陷,做出改變使自己有所成長。
「時間的流逝矯正了過去的判斷」
──從充滿浪漫的戀愛到平淡實在的婚姻,讓我們從戀人的光環中清醒過來。當一段感情進入了瓶頸期,人們有兩種選擇,一種是邊幻想邊和真實的對方交往;如果繼續維持幻想,那麼這段親密關係最終只能瓦解。若能夠愛上眼前這個卸去了「光環」的人,這段關係將能長久持續。
【本書特色】
發生的事情從來都不是影響我們情緒的原因,而是你選擇以什麼態度去面對。情緒幫助我們正視自己,如果你願意去接受這些情緒,去發現它們所帶給你的深層意義,那麼我們就能因此得到成長和圓滿。
本書融合了心理諮商中被廣泛使用且奏效的療法,讀者可以輕鬆進行心理治療,實現心靈的自我成長。
作者簡介:
李麗,心理諮商師,畢業於新聞與傳播系,資深媒體人。《孕媽咪》雜誌心理專欄專家,《心理醫生》雜誌特約撰稿人。曾出版《超級解壓》、《全世界都在讀的心理學故事》、《沒有抱怨的世界》等眾多心理書籍。專注於心理健康的宣傳、推廣工作,熱愛公益事業,長期擔任青少年心理法律諮詢志工。
章節試閱
心理能量四:失望──「受害者」慣用的對外歸罪情緒
•他給不了我要的幸福
昨天是我的生日,一整天我都沉浸在猜想中,猜想回家後丈夫會給我什麼驚喜,是一頓精美的燭光晚餐?還是結婚時沒錢買的鑽戒,他答應一定會補送給我,會不會就是今天呢?就算不是鑽戒,一束玫瑰花也好啊。
就這樣在猜想中度過了一整天,下午下班回到家,發現老公還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屋子裡彌漫著米飯的香氣,見到我回來,老公立刻笑著說:「老婆生日快樂,今天是你的生日,所以我一回家就把家裡打掃了一遍,還蒸了米飯,表現不錯吧。」聽到這裡,我的心立刻涼了一半,原來什麼禮物都沒有。
我極力掩飾自己的失望之情,心情低落地做好了菜。晚上躺在床上,回想起自己這些年的生活,發現自己什麼都沒做。當年懷著對幸福的憧憬嫁給老公,他還鄭重其事地在我父母面前保證會讓我幸福,然而五年過去了,我從未體會過幸福的滋味。依舊沒有自己的房子,沒有車子,就連孩子也不敢貿然生下來,就怕不能給他好的生活。
越想越感到鬱悶,想不明白自己為什麼嫁給這樣的男人,不會賺錢就算了,還不懂得浪漫,把自己當初的誓言忘得一乾二淨。大好的青春就這樣浪費掉了,忽然間覺得很委屈,眼淚瞬間打濕了枕頭,想離婚去尋找幸福,可是考慮自己已經三十歲,不再青春年少,又不敢輕易下決定。
現在的我很矛盾,徘徊在是否該離婚的邊緣,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
敘述者 馬豔
•我有個令我失望的孩子
從小我的家境就不好,考上了高中,但是因為學費和將來的就業問題,選擇了高職。高職學的是服裝設計,成績十分優秀,導師一再保證我一定能夠考上藝術大學,但是我在父母的緘默下,選擇了到服裝廠做一名縫紉女工。
直到孩子出生後,看著聰明機靈的孩子,暗自發誓一定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條件,供他上高中,上大學,出國留學,以彌補我的遺憾。孩子上小學以後,由於年紀小,成績一直處於中上水準,為了全心全意指導孩子,我辭掉了工作,一邊自學大學課程,一邊輔導孩子功課。同時,還幫孩子報了小提琴班、數學班等課外補習班。對此,孩子總是在我面前抱怨玩的時間太少了,每到這個時候,我就會狠狠數落他一頓,直到他乖乖去學習。
老公常年在外出差,基本上經濟方面不用我操心,我的一門心思全放在了孩子身上。為了讓他一門心思學習,我從來不讓他做任何家務,上了高中後,孩子的內衣襪子都是我來洗。而且為了能夠繼續輔導他,我常常在他還沒有上課之前,就把他所要學的內容看一遍,直到自己弄懂後,然後再輔導他。
眼看孩子就高三了,為了能夠讓他考上一所好大學,幾乎每個家長能做到的事情,我都做到了,別的家長做不到的,我也都做到了。然而最近孩子卻越來越不聽話,先是老師打電話告訴我他蹺課,接著就是晚上一點多才進家門。面對我的質問,他毫不在乎地說是為了給同學開歡送會。我聽後頓時火冒三丈,揚手給了他一巴掌,他不但沒有認知到自己的錯誤,反而對我大聲說我不理解他,然後便奪門而去,兩天沒有回家。
最後在員警的幫助下,孩子終於回來了,我卻因為太過生氣而躺在了醫院裡。我實在想不通自己做錯了什麼,我一心只為他好,他不但不理解,反而跟我作對,為他做了那麼多的犧牲,他卻令我如此失望。
講述者 金玲
•人為什麼會失望
失望是悲傷、憂鬱、恐懼和悲觀情緒的總和,剛開始感到消極、被動、自卑,同時缺乏活力。當人們有所損失的時候,就會出現失望的心理狀態,它與人們的情緒有著密切聯繫。
上述案例中的馬女士,就是在自己的期望得不到實現的情況下,對生活失望的表現。這也反應了很多女性的「依附者心理」,即把自己的幸福快樂寄託在丈夫的身上,一旦丈夫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便會產生失望情緒。這種依附心理的存在會讓女性經常性的失望,因為沒有一個人能背負另一個人的生命。女性只有把需求放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任,才能抵制「失望」這種情緒。這時候配偶的給予,不是應該理所當然,而是會充滿了感恩。由此,親密關係也會更加改善。
當孩子的表現達不到父母的期望時,父母就會表現出失望,只是根據期望程度的高低,失望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
通常情況下,家長認為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是孩子本身不夠努力,而實際上,是因為家長把自己曾經的願望,加注在孩子身上。普通父母,在自身的發展受限之後,很自然地渴望孩子能夠超常的發展和成功,他們做出選擇,也負荷著這個選擇帶來的得失與結果。從案例中可以看出,金玲在上學期間,因為經濟原因,錯過了上大學的機會,這對她而言是畢生的遺憾。所以,她不想讓自己的遺憾重複出現在孩子身上,與其說是為孩子好,不如說是她想透過孩子,來完成自己沒有上大學的遺憾。
與此同時,家長對孩子的過分付出,使得自己失去了享受生活的機會,失去了自我,不能發展自己的事業,沒有自己的社交圈等。因此,家長認為孩子應該對自己懷有感恩之心。當孩子不但沒有表示出感激,反而更加叛逆的時候,家長則會非常失望。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產生失望的原因具體有以下五種:
一、看待問題的態度比較消極,哪怕積極的事情,也會用消極的態度看待,導致悲觀的失望心理。例如,馬女士和老公結婚五年了,而老公還記著她的生日,而且還主動承擔了一部分家務,這與許多忘記妻子生日的人相比,已經做得很好了。馬女士若是能夠以這樣的心態來看待,就不會產生極端失望的情緒。
二、生活中接二連三地遭遇挫折,也是人們出現失望的主要原因。
三、對自己的失去導致失望心理,這主要由於個人對自己的評價過低,看不到自己的優點,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四、未經過研究調查的事情就妄下結論,憑著主觀臆斷加以揣測,結果不如自己猜想的那樣,於是導致悲觀失望的心理。
五、同時,誇大事情的複雜程度,也容易導致失望心理產生。
失望會讓人感到痛苦,有的人由於極度失望而深深陷入痛苦之中,以至於認為若沒有希望,就沒有痛苦的消極態度。讓生活在「無希望──無失望──無痛苦」的路線中迅速下滑。
同時,失望還表現在經常看到消極的一面,他們的注意力過多地集中在消極的一面,因此看不到積極的一面。
失望的情緒,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挫折多的人出現的是失望情緒多,但強度不大;挫折少的人出現的失望情緒少,但是強度大。在某些活動中的表現為:活動剛開始時和活動就要結束時遇到的阻礙對人的影響最大,而中間受到的阻礙則影響較少。自身因素引起的挫折比客觀因素引起的挫折對人的影響大。那些偶然出現的挫折,比實現有預料的挫折對人的影響更大。
失望可以分為暫時性失望和長期性失望。
當自己需要的事物暫時消失,在以後的情況有可能再次得到,或可以透過其他的事物予以代替,這時人們就會出現短暫的失望。如:想買的東西沒有買到、錯過了一次火車、由於某種原因不能參加聚會等。通常,暫時性的失望程度較大,但是消失地也很快,不會持續很久。儘管這種失望很多,但是卻不會對人造成大的影響。
當人們失去的東西是永久性的或是長期性的,對自己而言是難以彌補的,是自己無能為力的,就會出現長期性失望。如:遭到愛人的背叛、總是無法瘦下來的身材、日益下降的健康狀況等。通常,長期失望在初期的程度較大,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小。這種失望會長期影響一個人,甚至能夠影響一生。
還有一種長期的失望是累積型的,多次的短暫失望,總是得不到彌補,就會累積成長期失望。如,馬女士對她老公的情感,不會因為一次生日就產生如此強烈的失望,而是生活中的許多小事失望積累而成。
失望與希望實際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極端表現,在兩個極端中有不同程度的失望和希望,又是二者難以區分,往往是一念之間的轉變。
•孩子不是家長人生的續篇
不知道你是否有所感悟:其實,沒有外人能讓自己失望。失望的人只是講了一個不能滿足自己的故事,然後讓自己失望而已。如果我們把令自己失望的情緒歸罪到外界,而不承擔自己失望的責任,那麼,會永遠生活在「受害者」的錯覺中。如果我們不把滿足自己的欲求放在外界,那我們也就不會失望。
對孩子失望和對配偶失望,是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經常看到的問題。這不僅破壞我們的親密關係,也嚴重影響著我們的生命品質。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兩種失望呢?
像案例中金玲這樣的父母很多,因為沒有機會完成自己的追求,於是,他們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希望孩子能替代自己實現的夢想。可是,這對孩子公平嗎?
張炘煬這個名字可能你有所耳聞,他是曾經被媒體廣泛報導的當年全國最小的大學生,我的一個同學和他是遠房親戚,所以我對他的情況瞭解更多。他的父親當年曾有機會繼續進修學業,但是卻因為某些原因未能如願。因此,他的父親渴望在兒子這一代能結束「平平淡淡」的人生。但是,當這位父親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別看我們碩士畢業又考上博士了,我說也不見得是成功,一是花了多大心血這就不說,孩子也失去了不少,我們也不能說這就是最好的……」張炘煬父親的一番話,道出了只注重成績的缺陷,那就是失去更多其他的東西。比如,友情、社會經驗、童年的快樂,甚至還會影響他的道德觀。
不僅張炘煬在快速成長的過程中丟失了很多,他的父母更是丟失了最重要的「自我」,他們為了張炘煬的學業一路陪讀,十幾年的時間裡,只要孩子在,夫妻倆從來沒看過電視,即使是無聲電視。也幾乎沒有在家接待過客人。
每一個太空人都有這樣的體驗,當火箭升空加速時,會出現超重,飛行器裡的人會有嚴重的壓迫感,這是速度帶來的結果。同樣,在學習中不斷的施壓,也會讓孩子的心理產生嚴重的壓迫感。
當孩子感受到這樣壓力時,他會反抗,金玲的兒子出現了叛逆,這是因為他要尊重他自己,張炘煬也曾對媒體坦承由於沉迷電腦遊戲,險些不能完成碩士的學業,甚至有過因此而自殺的念頭。
所以,不要試圖透過孩子來達成自己的理想,讓孩子成為自己的傀儡。讓他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發揮出自己的天賦,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享受內心的秩序與安寧,父母最應該做的,是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而不是成為自己理想中的那個孩子。
有些家長把自己的願望加注在孩子身上,是對現實的一種逃避,面對自己的理想,他們沒有勇氣繼續追求,便希望孩子繼續自己人生的續篇,作為孩子,他們的成長雖然需要父母的「引導」,但是卻不應該背負父母的人生,尤其是在心不甘情不願的壓力之下。這對孩子而言,是不公平的。
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特徵,父輩的經驗與遺憾是屬於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而孩子的人生,還需要他自己來享受。
對於夫妻來說,如果多加關注對方的動機,而非行為結果,也會令我們避免很多失望情緒。如案例一中的丈夫,雖然他的行為沒有讓妻子滿意,但畢竟初衷還是希望妻子高興。很多配偶出現各種問題,就是不問初衷只看結果,因此產生各種埋怨和指責,造成家庭矛盾。如果在產生埋怨時,多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透過結果能夠考慮一下對方的初衷所在,很多矛盾就會化解了。
•失魂落魄者的自救之道
一、使用積極的意向讓自己快樂
當人在失望時,往往內心的自我形象也是失魂落魄的。我們可以主動透過改善內心中的自我形象來調節自己的情緒。可以找一張自己滿意的照片,將自信和快樂的自己深深印刻到心裡,如果察覺自己內在的形象有所頹敗,一定要積極改善到滿意的狀態。內心的自我意向能幫助我們的情緒好轉起來。
二、用「冥想」清除陰影
每天抽出十分鐘的時間,白天或是晚上都可以,走進房間,關上房門,安靜地坐在椅子上。在開始的五分鐘內想想浩瀚的虛空,剩下的五分鐘在心裡描繪自己,把渺小的失望交給浩瀚的寂靜,並且清楚地想像出把一切交給寂靜的情形。在這個過程中,不要讓任何事情打斷自己,包括有人打電話,有人敲門等。
要想使「冥想」起到作用,就要堅持每天都沉思十分鐘。不久之後,心理的陰影就能夠清除乾淨了。
三、找一個傾聽者
當自己快要被失望壓垮時,不妨找個人傾訴,把自己心中的不快一吐為快,就能夠使失望的情緒暫時得到遏制。但前提是對方是一個理解能力強,並且善於傾聽,能夠用積極的情緒影響自己的人。
四、失望時找方法
面對挫折時,有人可能會產生失敗情緒,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不能沉浸在情緒中,讓情緒掌控自己,讓失望的情緒自由地穿越自己的身體,之後去覺察自己還可以突破的地方是什麼,找出失敗的癥結,繼續努力,直到目的達成。
五、尋求適合自己的目標
有遠大的志向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替自己選的目標,與自己的實際狀況相差甚遠,必然會導致失望。例如,本身不具備精通外語的條件,卻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名翻譯家。這樣的目標必然不會實現,最終只會讓自己感到失望。
因此,在為自己設立目標時,首先要知道自己能夠做什麼,之後再劃定自己喜歡做什麼,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條件,選擇稍微高於自己能力的目標。一方面能夠提高自己的能力,一方面能夠在實現以後增強對自己的信心。當實現了這個目標後,可以繼續給自己設立更高的目標,循序漸進地達到最終目標。
當然,由於一些客觀的因素,目標可能無法達成,這時候要善於調整自己的心理,避免陷入悲觀失望的情緒中。
心理能量四:失望──「受害者」慣用的對外歸罪情緒
•他給不了我要的幸福
昨天是我的生日,一整天我都沉浸在猜想中,猜想回家後丈夫會給我什麼驚喜,是一頓精美的燭光晚餐?還是結婚時沒錢買的鑽戒,他答應一定會補送給我,會不會就是今天呢?就算不是鑽戒,一束玫瑰花也好啊。
就這樣在猜想中度過了一整天,下午下班回到家,發現老公還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屋子裡彌漫著米飯的香氣,見到我回來,老公立刻笑著說:「老婆生日快樂,今天是你的生日,所以我一回家就把家裡打掃了一遍,還蒸了米飯,表現不錯吧。」聽到這裡,我的心立刻涼了...
推薦序
前言
二〇一三年九月下旬,我興沖沖地回家,準備和父母共度假期,沒想到父親卻在醫院檢查出癌症末期!研究心理學多年的我知道,父親的肝癌與心理及情緒有很大的關係,因為父親的腫瘤已經擴散至肝部,手術也是無能為力了,因此我決定把父母帶到北京,利用心理治療來幫助父親獲取最後的一線生機。
為了陪伴父親,我放棄了所有的工作,整天與他的「癌症」在一起,傾聽他童年的遭遇,傾聽使他受傷害的每件事,這些事如水一樣滲進我的大腦裡,我的思想中……剛開始,我還能開導父親,後來,我無法再傾聽了,因為這些晦暗的內容漸漸使我的思想變異。直到有一天,我和父親參加一個心理機構的父親節活動,導師讓大家回憶自己和父親之間的記憶深刻的事情,我發現自己的腦中浮現的是和爺爺的互動,我自己成了父親!那時,我發覺到自己的頭腦已經被父親的思想全部占據!
那時候,我感覺自己在和時間賽跑,因為醫生說父親的生命只有三到六個月!我多想從命運的手中奪回父親,但是,長期的失眠,焦慮,憂鬱使我自己的身體崩潰了,參與父親治療過程中的家庭治療又引發了我自己的激烈情緒,這些情緒激盪著我,治療著我和父親的同時,也在尖銳的刺激著我們……
這樣的狀態持續了一年多,父親沒有倒下,我卻感到心力交瘁……有一次,我的老師來給父親做心理諮商,我在送他的離開時和他嘀咕了一句:「我覺得我已經沒有能力付出了,無論是金錢,精力還是體力上……」
「你為什麼不想想收穫呢?」老師一句話點醒了我!改變了我!
是啊,經歷這些我得到了什麼呢?
為了治療這麼一個「極端」的案例,我用盡了各種療法,各種老師的幫助,與其說大家治療父親,不如說也順便治療我,因為我的思想也被父親所「感染」了,我走不出來的部分,也正是父親走不出來的。但是,每個老師都給了我們不同的幫助,我也前所未有的陪伴父親經歷了一場場生命的洗禮。
化解父親童年的陰影,緩和他與家族之間的衝突,令他能夠用更寬闊的視野去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在他臨終之前,放下那些仇恨、抱怨,能安然離去,這是我陪伴父親的使命,也是我多年學習心理學的動力之一。隨著治療,父親發現了自己的問題,特意回到祖墳前懺悔,與昔日有嫌隙的繼母和兄弟姐妹們團聚並且表達了自己的心意。那時,我感覺到自己多年來的心願得以實現,是我圓滿了父親,還是父親圓滿了我?我已經無法分辨。
當我將目光從父親身上投注到自己這裡,我又發現自己身上活著父親的影子,他許多的思考方式又何嘗不是我自己的思考方式?他許多的能力上不足何嘗又不是我自己的不足?如果我自己不改變,那他──就是一個我自己未來的電影正在我眼前放映啊!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就是老師的這句提示,讓我走向了新的自我成長之路。發生的事情從來不是影響我們情緒的原因,而是你選擇什麼態度和認知去面對。
同樣,那些令我們感覺不好的情緒,也不是左右我們心態的根本原因,它們只是幫助我們正視自己,如果你願意去接受這些情緒,去發現它們所帶給你的深層的意義,那麼我們就能因此得到成長和圓滿。
所以,好好善用自己的情緒,就是善用自己的生命。
這是我自身的切實經歷,也是本書的寫作緣起,我相信如我一般的個人及家庭,同樣經歷著各種的挫折與困難,如果沒能學會如何調節情緒,無法改變我們情緒上的負能量,就會為其所累,為其所傷。
因此,我把自己近年的工作經歷、生活體驗也包括親友、來訪者們的諸多對話、故事作為本書案例,也就是說,本書大量案例中的主角來自心理諮商工作中的當事人;部分案例中的主角與我直接或間接有著學習上、工作上的密切聯繫;一些案例中的主角是我在心理諮商的學習、業界討論中多次提及的人物個案,我希望把這些分享給更多的人,讓我們都能更好地與這些能量共處,達到不偏不倚的「中庸」之度,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是為序!
李麗
前言
二〇一三年九月下旬,我興沖沖地回家,準備和父母共度假期,沒想到父親卻在醫院檢查出癌症末期!研究心理學多年的我知道,父親的肝癌與心理及情緒有很大的關係,因為父親的腫瘤已經擴散至肝部,手術也是無能為力了,因此我決定把父母帶到北京,利用心理治療來幫助父親獲取最後的一線生機。
為了陪伴父親,我放棄了所有的工作,整天與他的「癌症」在一起,傾聽他童年的遭遇,傾聽使他受傷害的每件事,這些事如水一樣滲進我的大腦裡,我的思想中……剛開始,我還能開導父親,後來,我無法再傾聽了,因為這些晦暗的內容漸漸使我的思想變...
目錄
前言
心理能量一:自卑──如何看待,決定不斷精進還是走向毀滅
心理能量二:猶豫──「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是怎樣一種體驗
心理能量三:空虛──當你的靈魂已跟不上你的腳步
心理能量四:失望──「受害者」慣用的對外歸罪情緒
心理能量五:迷惘──對不確定未來的恐懼
心理能量六:多慮──思想定焦在過去和未來
心理能量七:憤怒──情緒占了上風並成為了主人
心理能量八:挫折──壓力狀態下的應激反應
心理能量九:吝嗇──破壞人際關係的隱形元兇
心理能量十:猜疑──與信任背道而馳的消極冒險
心理能量十一:偏執──保護自我的拙劣手段
心理能量十二:恐懼──對未知事物無所適從的強烈反應
心理能量十三:內疚──良心和道德上的自我譴責
心理能量十四:孤獨──將痛苦與幸福雙向隔絕的自我封閉
心理能量十五:害羞──其實你不是公眾人物
心理能量十六:敏感──為小事抓狂也為小事開心
心理能量十七:自負──極度偏執的自我認識
心理能量十八:虛榮──為尋求他人認可而深陷自設牢籠
心理能量十九:嫉妒──嫉妒與「不會嫉妒」同樣心存創傷
心理能量二十:怨恨──當愛的渴求與失落無法平復
心理能量二十一:依賴──「安逸愉快」狀態的自我迷失
心理能量二十二:完美──虛幻的代名詞OR烏托邦式的假想
心理能量二十三:抱怨──損耗自己和別人的消極能量
心理能量二十四:倦怠──無處找尋的生命活水之源
心理能量二十五:焦慮──深藏的不安和恐懼
心理能量二十六:悲觀──自我衰竭的個人信仰
前言
心理能量一:自卑──如何看待,決定不斷精進還是走向毀滅
心理能量二:猶豫──「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是怎樣一種體驗
心理能量三:空虛──當你的靈魂已跟不上你的腳步
心理能量四:失望──「受害者」慣用的對外歸罪情緒
心理能量五:迷惘──對不確定未來的恐懼
心理能量六:多慮──思想定焦在過去和未來
心理能量七:憤怒──情緒占了上風並成為了主人
心理能量八:挫折──壓力狀態下的應激反應
心理能量九:吝嗇──破壞人際關係的隱形元兇
心理能量十:猜疑──與信任背道而馳的消極冒險
心理能量十一:偏執...
商品資料
出版社: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1-07-07ISBN/ISSN:978986516645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開數:25K 21x14.8 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