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博物》季刊第164期
專題主題:在地之眼,探索臺灣輸出之道
本期專題企劃「在地之眼,探索臺灣輸出之道」以在地文化為視野,關注源自臺灣的自然、產業與文化內容,或從跨國交流經驗探索對於在地文化的影響,以及臺灣文化輸出的可能。藉由〈從博物館角色、原民社群參與及展覽實踐三向維度談文化輸出:以史前館南島廳策展歷程為例〉一文,回溯國際交流之於策展實踐的影響,探討國際趨勢與在地參與交織的博物館文化輸出。而〈從地方長出力量的藝術進駐平臺:以新竹市鐵道藝術村為例〉則分享國際年會討論關於藝術進駐面臨的挑戰,並試以臺灣在地案例回應如何拓展與地方的連結。〈黑色聚落中的四月雪——秀英花的興衰與復育〉引領讀者從歷史脈絡認識新北市三蘆地區盛極一時的香花產業及為傳承而復甦的在地文化輸出面向。
另外,文化視野單元登載〈淺談一段澎湖貝殼工藝的記憶語錄〉,透過文獻蒐整與訪談採錄,述說澎湖貝殼工藝與自然、與居民的緊密關係及今昔轉變。另一篇章〈夏季歡騰的芬蘭考斯蒂寧民謠音樂節——反思臺灣傳統音樂的現在與未來〉則以作者參與他國音樂節及出演臺灣傳統音樂的感受,省思傳統音樂文化的傳遞與推廣。
再者,博物館研究單元收錄三篇專文:〈博物館定位的具象化:從博物館建築和建築展覽看見文化〉分別從四座博物館建築與其建築主題展覽,淺談博物館定位、建築本體與文化之間的關聯;〈在地社群與大學博物館的共作:臺北文山安康社區東南亞社群參與的移動記憶展示〉則以大學博物館策展為例,體現與周邊社區共作、移轉博物館從重視「物件」到以「人」為本的可能;〈淨零減碳的博物館作為——由蘭陽博物館碳盤查談起〉介紹碳盤查執行過程,足為博物館實踐「淨零減碳」的示範。此外,展覽瞭望臺單元刊登〈臺博館2022年「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藏品的相遇」特展的行動者網路和文化平權實踐〉一文,探討不同社群形成策展的行動者網絡,以及跨文化理解與對話。
作者簡介:
國立臺灣博物館為現代性綜合博物館,包含四座坐落臺北城核心區的歷史建物,分別代表土地、生命、產物及現代性,守護臺灣最珍貴的寶藏。
《臺灣博物》季刊為國立臺灣博物館定期發行之刊物,自1982年創刊以來,期以傳遞自然、文化及博物館知識,以及推廣科普教育為要旨。每期設定不同專題主題徵集相關專文,另外設有博物館研究、自然發現、文化視野等徵稿單元,藉以促進知識推廣與交流。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
《臺灣博物》季刊第164期
專題主題:在地之眼,探索臺灣輸出之道
本期專題企劃「在地之眼,探索臺灣輸出之道」以在地文化為視野,關注源自臺灣的自然、產業與文化內容,或從跨國交流經驗探索對於在地文化的影響,以及臺灣文化輸出的可能。藉由〈從博物館角色、原民社群參與及展覽實踐三向維度談文化輸出:以史前館南島廳策展歷程為例〉一文,回溯國際交流之於策展實踐的影響,探討國際趨勢與在地參與交織的博物館文化輸出。而〈從地方長出力量的藝術進駐平臺:以新竹市鐵道藝術村為例〉則分享國際年會討論關於藝術進駐面臨的挑戰,並試以臺灣在地案例回應如何拓展與地方的連結。〈黑色聚落中的四月雪——秀英花的興衰與復育〉引領讀者從歷史脈絡認識新北市三蘆地區盛極一時的香花產業及為傳承而復甦的在地文化輸出面向。
另外,文化視野單元登載〈淺談一段澎湖貝殼工藝的記憶語錄〉,透過文獻蒐整與訪談採錄,述說澎湖貝殼工藝與自然、與居民的緊密關係及今昔轉變。另一篇章〈夏季歡騰的芬蘭考斯蒂寧民謠音樂節——反思臺灣傳統音樂的現在與未來〉則以作者參與他國音樂節及出演臺灣傳統音樂的感受,省思傳統音樂文化的傳遞與推廣。
再者,博物館研究單元收錄三篇專文:〈博物館定位的具象化:從博物館建築和建築展覽看見文化〉分別從四座博物館建築與其建築主題展覽,淺談博物館定位、建築本體與文化之間的關聯;〈在地社群與大學博物館的共作:臺北文山安康社區東南亞社群參與的移動記憶展示〉則以大學博物館策展為例,體現與周邊社區共作、移轉博物館從重視「物件」到以「人」為本的可能;〈淨零減碳的博物館作為——由蘭陽博物館碳盤查談起〉介紹碳盤查執行過程,足為博物館實踐「淨零減碳」的示範。此外,展覽瞭望臺單元刊登〈臺博館2022年「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藏品的相遇」特展的行動者網路和文化平權實踐〉一文,探討不同社群形成策展的行動者網絡,以及跨文化理解與對話。
作者簡介:
國立臺灣博物館為現代性綜合博物館,包含四座坐落臺北城核心區的歷史建物,分別代表土地、生命、產物及現代性,守護臺灣最珍貴的寶藏。
《臺灣博物》季刊為國立臺灣博物館定期發行之刊物,自1982年創刊以來,期以傳遞自然、文化及博物館知識,以及推廣科普教育為要旨。每期設定不同專題主題徵集相關專文,另外設有博物館研究、自然發現、文化視野等徵稿單元,藉以促進知識推廣與交流。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2元。(減2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