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故宮就是理解文化,理解兩岸關係,理解臺灣政治
◤ 1925年故宮於紫禁城誕生
◤ 1949年文物運抵臺灣
◤ 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落成
從中國北京到南京、四川,最後到了臺灣,在臺灣落地生根的故宮,曾有全球五大博物館之一的美譽,作為文物守護者、臺灣近代史的見證、超強文化IP,它如何在當代與民眾對話?什麼原因造成故宮品牌的弱化?它的展覽如何開創新局?
✦紀念故宮一百周年力作,《故宮九十話》全新增訂版
✦百篇文物故事、時事議題及人物訪談梳理事件始末、闡釋不同觀點,引發更多辯證與思考!
日本資深媒體人、作家野島剛(Nojima Tsuyoshi)關注兩岸三地華人圈政治、外交及文化等議題,多年來蒐集豐富史料、累積大量訪談紀錄,持續地書寫故宮,本書以《故宮九十話》為基礎,並收錄他近年新觀察與見解,包含故宮的未來發展、觀光行銷策略、十二獸首事件、陳水扁的故宮改革,以及2016年後歷任故宮院長訪談等,全書共分為五個篇章,具體呈現故宮在地的歷史過程,犀利剖析故宮如何在兩岸角力與兩黨政治形態下發展,並在新時代找到下一階段的角色與定位。
作者簡介:
野島剛(Nojima Tsuyoshi)
資深媒體人、作家、大東文化大學社會學部教授。1968年出生。上智大學新聞學系畢業。曾任職朝日新聞,先後在政治部、新加坡分社、臺北分社、國際編輯部副部長、AERA編輯部等部門工作,2016年成為自由媒體人,目前活躍於各媒體的撰稿、演講等活動。著有《兩個故宮的離合》、《臺灣十年大變局》、《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故宮九十話》、《漂流日本:失去故鄉的臺灣人》、《中國的執念》、《臺灣超越日本,真的嗎?》、《原來這才是日本》、《銀幕上的新臺灣》等書。2018年獲得卓越新聞獎(新聞評論獎),為首位獲此殊榮的外國作家。2022至2025年擔任國立故宮博物院策展委員會國際委員。
譯者簡介:
張惠君
1970年出生於板橋,臺灣大學政治系畢業,日本東京大學法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譯有《羅馬人的故事Ⅱ:漢尼拔戰記》、《兩個故宮的離合》、《謎樣的清明上河圖》、《故宮九十話》。
章節試閱
故宮最大的魅力是什麼?
很多人說是「文物」,但我認為不是,答案是「品牌的力量」。相較於與臺灣文化相關的其他地方,具備歷史、文物、知名度、信賴等特質的故宮,是最有力量的品牌。
但現實的情況是,故宮過去只做「保管、研究、展示、吸引遊客」。如果能善用品牌的力量,可以讓更多事情變成可能。對此,我總是感到很可惜。
是什麼原因造成故宮品牌的弱化呢?理由是政治。
在臺灣,政治造成故宮的定位遲遲未決。從二○○○年政權輪替迄今,故宮一直遭遇到各種事件、問題、政治的變動等等。結果就是故宮內部的改革一直不到位,老舊博物館的改建工程也一再拖延。在臺灣的政壇上,民進黨執政時,在野的國民黨批評「故宮以去中國化為目標」。國民黨執政時,在野的民進黨批評「故宮和中國走得太近」。故宮就像沙包,因為政治隨時挨打。在這段期間,故宮人心生畏懼,改革的速度緩慢。
二○二五年,故宮將迎來一百年。毋庸置疑的,這是最大、也是最後一次的機會,重新面對改革,尋求在政治定位上的團結一致。
一九二五年,故宮在紫禁城誕生,博物館是近現代的產物。
眾所周知,故宮的文物以乾隆皇帝的收藏為主。自古以來,一直是有權有勢的人收藏珍寶藝術品,並且擁有自己的收藏庫房。日本的正倉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其他文人收藏的「文庫」,也是類似的概念。所謂對所有民眾開放的想法是不存在的。這是因為當時沒有「公=市民」的概念。
現代博物館的誕生,就是這些達官貴人私人收藏的延伸。開始出現人們將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藏品,捐贈給大學和其他教育機構的例子,最後人們開始將藏品捐贈給國家,這就是一七五三年大英博物館成立的起源。同時期,法國大革命解放了王室的藏品,從而促成博物館的建立,這被視為「革命的成果」,羅浮宮於是在一七九三年誕生。江戶時代末期,日本的幕府使節團出訪歐洲各國學習,參觀博物館之後,印象深刻,因此引進日本。「博物館」一詞的出現,最早是出自福澤諭吉所寫的《西洋事情》,當時他與「文久遣歐使節團」(一八六一年)同行訪歐。其後,在明治維新時,有了「帝室博物館」的開幕。
故宮的創建是現代博物館歷史的延伸,從革命產物的意義上來說,它與羅浮宮有相似之處。
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要用「故宮」和「博物館」這樣的名稱,至今仍沒有找到一個明確的解釋。故宮成立於一九二五年,我猜測很可能是因為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之後,大量赴日留學的中國學生參考了日本的「博物館」概念。不過,「博物院」這個名稱卻很中國。在中文的語感上,「院」比「館」來得「廣大、具有權威」,所以命名為「博物院」,而不是「博物館」。
「故宮=old palace」是使用紫禁城作為場址的博物館,這是一個極為精確的名字。不過,臺北的故宮不是old palace,而是以皇帝收藏為主的文物,保留了名稱,留下間接的關聯性。
一九四九年,故宮文物運抵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於一九六五年落成。這標誌著二○二五年是故宮建築六十周年,也就是一甲子,迎接具有雙重意義的里程碑。故宮目前正在籌備一百周年紀念,我也是故宮博物院的諮詢委員,觀眾將會在二○二五年看到許多新的嘗試。
從去年到今年,故宮策劃了許多檔精彩的展覽。過去故宮的展覽飽受批評,包括「故宮展示很老套」、「展覽的名稱看不懂」等。但我現在感覺到故宮的規劃能力整體提升。由此可見,從二○一六年以來,吳密察、蕭宗煌等歷任院長努力追求的「強化展覽」,已經逐步實現。
我個人非常喜歡去年在南院的「萬國津梁:東亞海上的琉球」和「大美不言」等展覽。琉球展試圖透過故宮文物和從沖繩借展的文物,描繪琉球與臺灣都是被歷史命運擺布的島嶼。我對文獻資料的使用方式印象特別深刻。故宮藏品七十萬餘件,其中文獻資料約有六十萬件,文獻資料可說是故宮的強項之一。以往的展覽中,運用文獻的展覽並不多,而這次展覽巧妙地將「文」與「物」結合在一起,生動地展現了沖繩的魅力,也把琉球與臺灣、琉球與中國的微妙關係立體化。
光只是展覽文物本身,這已是過時的老方法。故宮的文物精彩,也是世界最高水準的中華文化精髓。然而在什麼都數位化的時代,上網看文物,甚至比肉眼觀看更加仔細。文物的說明牌,只以一百個字解釋也是不夠的。透過一檔策劃的展覽,呈現文物象徵的時代、歷史、人物和社會脈絡,讓我們得以獲得新知和觀點。從這層次的意義來說,「大美不言」展覽是結合了故宮、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和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珠寶典藏,非常成功地提出「美」的全新詮釋。而「美」也是所有人都關心的話題。
故宮雖有很多值得誇獎的地方,當然也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故宮代表臺灣的博物館,但故宮卻沒有好好進入整個博物館體系,針對這些課題,已有各種各樣的討論。問題在於,在討論故宮的未來時,我們能否放下意識形態,探討如何善用故宮作為「臺灣之寶」,並且獲得臺灣整體社會的支持呢。「故宮文物送回中國」的想法固不可取,但兩岸透過故宮交流而使臺灣與中國走得太近,這也值得思考。
故宮有著奇特的歷史,從中國的北京遷到南京、四川,再回到南京,最後到了臺灣。在臺灣的最初二十年,一直存放於北溝倉庫,直到一九六五年才有博物館,開放給民眾觀賞。
文物不再是皇帝的財產,不再是中國革命的成果,也不再是中華民國正統性的證明。它們是珍貴的藝術品和歷史文物,傳達了中華文化的豐富性。一旦失去,就再也無法拿回。這麼好的收藏能保存在臺灣,對於現代的臺灣社會而言,何其有幸。
故宮的存在,早已在臺灣「落地生根」。故宮,old palace的名稱,如今只不過是一個象徵而已。故宮已是「臺灣的故宮」,更是「世界的故宮」。「臺灣的故宮」指的是臺灣人的故宮。故宮文物到臺灣已有七十五年。「所有權」已經轉移,更何況蔣介石也不是非法運送文物到臺灣,是以中華民國的身分合法搬運。臺灣人民接受了它,並且珍惜保護著它。「世界的故宮」指的是它是全世界所有人們的共同財產。我們可以在臺灣的臺北和嘉義看到故宮的文物。這件事情很讓人高興。世界應向臺灣表示感謝,希望臺灣人民能找到更好的方式與世界分享文化瑰寶,這會提升臺灣的國際聲譽,也就是「世界的故宮」。因此,從「落地生根」轉化到「落地開花」。
故宮曾被稱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這是一個傳奇。因為事實上,以博物館的展覽空間和收藏規模來說,故宮很難排進前四大或前五大。故宮參觀人數曾超過五百萬人次,當時因參觀人數之多而躋身全球前五名,但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故宮就跌出了前十名。故宮其實也沒有必要將自己定義為前五大或前四大,這樣做反而可能掩蓋了故宮的本質。事實上,故宮最符合現況的定位是「一座以中國藝術為中心,收藏精挑細選的中型優質博物館」。
我認為,議論故宮定義和方向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今後的重點,在於如何將故宮打造成為受到國民與世界喜愛的博物館,成為「臺灣之光」、「臺灣的驕傲」、「臺灣最強大的觀光資源」。二○二五年這一年,對於故宮來說,是一個再出發的開始。
二○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接近那一年年底時,我來到臺北故宮參觀。這次是為了參加當晚舉行的「故宮之夜」活動-「翻嗨故宮 邁向一百」。活動中,年輕人穿著中國傳統服裝在故宮拍照。故宮通常在下午五點閉館,但這次開放時間延長至晚上九點。最讓我意外的是,故宮展廳擠滿了臺灣年輕人。
他們很開心地參觀「看得見的紅樓夢」和「大美不言」等展覽,我想,不能說臺灣的年輕人對故宮是不感興趣。我深刻感覺到,如果展覽或活動是能讓人有動力前往故宮參觀,臺灣人喜愛故宮是有可能的。
看到這項已邁入第三年的活動如此熱鬧,我不禁想起二○○七年,我曾採訪當時的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曼麗,談到故宮「空間」的活化。林院長提出「空間解嚴」,主張故宮的空間應被更自由地運用,甚至邀請張藝謀的電影《十年埋伏》在故宮放映。
如今商業性質的作品與公立美術館的合作已是常態,但在當時這還是一個新奇的想法,引來一些批評,林曼麗院長毫不退怯。舉辦故宮週末夜、新年音樂會等活動,試圖將故宮與當代文化結合起來,打造故宮新的魅力。這些嘗試的背後,正是林曼麗院長希望加深故宮與社會的「對話」。
多年來,故宮背負著中華民國及中華文化的傳統,作為一個被賦予權威和權力的實體機構,向社會單向呈現文物的光輝,這也造成故宮與臺灣民眾的距離,形成民眾對於故宮漠不關心、無端批評的暗流。
然而,對話永遠建立在平等的關係上。故宮作為權威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人們看故宮不再是權威或是權力,而是透過對話獲得知識、理解和共感。
那天晚上,我意識到二十年來的「對話」取得了非常明確的進步。故宮正在改變,人們對於故宮的看法也在改變。我曾經寫過「臺灣人其實不喜歡故宮」,但是一百年後也許會變成「臺灣人很喜歡故宮」。希望故宮在未來的一百年裡,從「權力殿堂」的寶座下來,以博物館與社會深度對話,真正成為「臺灣的故宮」。
故宮最大的魅力是什麼?
很多人說是「文物」,但我認為不是,答案是「品牌的力量」。相較於與臺灣文化相關的其他地方,具備歷史、文物、知名度、信賴等特質的故宮,是最有力量的品牌。
但現實的情況是,故宮過去只做「保管、研究、展示、吸引遊客」。如果能善用品牌的力量,可以讓更多事情變成可能。對此,我總是感到很可惜。
是什麼原因造成故宮品牌的弱化呢?理由是政治。
在臺灣,政治造成故宮的定位遲遲未決。從二○○○年政權輪替迄今,故宮一直遭遇到各種事件、問題、政治的變動等等。結果就是故宮內部的改...
作者序
二○二五年故宮博物院迎接成立一百周年,同時也是台北的故宮博物院落成六十年。在臺灣同時慶祝兩樁佳話,在中國則只有慶祝一百周年。這樣的事實本身,正是有力且準確地闡述現在和過去的兩岸關係。
故宮,可說是中國和臺灣近代史的「見證」。故宮誕生於中國,中日戰爭時在中國大陸各處流浪,因為國共內戰搬到了臺灣,成為中華民國正當性的「證據」。隨著臺灣民主化的進程,民進黨政權二○○○年執政後,摸索故宮的本土化,設立南院。二○○八年國民黨政權執政,將故宮作為兩岸交流的先鋒。二○一六年民進黨重新奪回政權之後,兩岸的故宮再度回到各走各的路。
今年,兩岸應該不可能一起慶祝一百周年,但假使二○二四年的大選是國民黨拿下政權,或許北京和臺灣會合辦兩岸故宮百年慶典吧。故宮向來和政治走在一起,政治為故宮帶來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這是其他博物館難以望其項背的。對於臺灣人來說,故宮文物如今在臺灣,應該認為這是極為幸運之事,也是無數巧合的結果。
二○一○年,我在臺灣擔任朝日新聞記者的任期屆滿,回到東京,開始著手寫《兩個故宮的離合》這本書。當時,我還是一個菜鳥作家,從未寫過任何一本有關臺灣的書。然而,我在臺灣目睹了二○○八年從民進黨到國民黨的政權交替及之後的變化,我堅信以故宮為主題來談兩岸交流是最適合不過的了。我提出故宮是兩岸關係和臺灣政治的指南針,以此觀點寫出《兩個故宮的離合》。幸運的是,這本書在日本、臺灣、中國都成為暢銷書,對我而言就像是一部里程碑的作品,故宮這個主題滋養了我的作家生涯。我經常在各地發表演講、提出建言,我希望把故宮的重要性傳達給臺灣社會和日本社會,這也算是一種報恩的回饋。
二○一六年出版發行《故宮九十話》,這是二○一五年時,為了故宮誕生九十周年所做的九十篇與故宮有關的故事及訪談,這本書也在日本、臺灣和中國發行,擁有許多讀者。本書是以《故宮九十話》為基礎,重新修訂為《故宮百話》,當然也是為了紀念一百周年。故宮的故事多彩多姿,內容非常之多,一百篇也講不完。這次新增的內容具有嶄新的魅力,包括二○一六年以後的四位故宮院長訪談、回憶前總統陳水扁的故宮改革,大約有三萬五千字。對於作者來說,我感覺像是寫了一本新書。
關於本書的出版,首先要向發行的典藏藝術家庭公司,致上最深的謝意。而我從二○二一年到二○二四年擔任故宮的諮詢委員,這給我難得的機會更加了解故宮內部,學習很多,要向故宮歷任院長、副院長和相關人員表達感謝和敬意,我能感受到故宮人想把故宮打造為開放的文化殿堂並引以為傲。最後是本書的譯者張惠君,她是我二十多歲時就認識的好友,陸續翻譯了《兩個故宮的離合》、《故宮九十話》,人在美國百忙之中接下本書的翻譯工作,要特別謝謝她。
二○二五年故宮博物院迎接成立一百周年,同時也是台北的故宮博物院落成六十年。在臺灣同時慶祝兩樁佳話,在中國則只有慶祝一百周年。這樣的事實本身,正是有力且準確地闡述現在和過去的兩岸關係。
故宮,可說是中國和臺灣近代史的「見證」。故宮誕生於中國,中日戰爭時在中國大陸各處流浪,因為國共內戰搬到了臺灣,成為中華民國正當性的「證據」。隨著臺灣民主化的進程,民進黨政權二○○○年執政後,摸索故宮的本土化,設立南院。二○○八年國民黨政權執政,將故宮作為兩岸交流的先鋒。二○一六年民進黨重新奪回政權之後,兩岸的故宮再...
目錄
百周年新版序
篇一 行過百年‧盛放
第1話 新故宮邁向一百年後的目標
第2話 我曾見過的故宮院長們
第3話 專訪臺北故宮院長 蕭宗煌
第4話 專訪前臺北故宮院長 吳密察
第5話 專訪前臺北故宮院長 陳其南
第6話 專訪前臺北故宮院長 林正儀
第7話 陳水扁與故宮
第8話 日本人描繪的故宮
第9話 故宮是「中山博物院」還是「故宮博物院」?
第10話 十二生肖獸首的問題是「無中生有」
第11話 故宮觀光的「獲利能力」
第12話 專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白適銘
篇二 昔人
第13話 專訪前臺北故宮院長 杜正勝
第14話 專訪前臺北故宮院長 林曼麗
第15話 專訪前臺北故宮副院長 張臨生
第16話 專訪前臺北故宮院長 周功鑫
第17話 專訪前臺北故宮院長 馮明珠
第18話 專訪前北京故宮院長 鄭欣淼
第19話 專訪前南京博物院院長 梁白泉
第20話 專訪日本眾議院議員、日華議員懇談會代理幹事長 古屋圭司
第21話 專訪前東京國際博物館副館長 西岡康宏
第22話 專訪前臺北故宮副院長莊嚴之子、攝影家 莊靈
第23話 專訪中國文化評論家 余秋雨
第24話 專訪「臺北故宮」節目總撰稿人 胡驍
篇三 憶往
第25話 四川的「戰時故宮」(上)
第26話 四川的「戰時故宮」(下)
第27話 留在南京的「故宮」
第28話 故宮存在的理由
第29話 兩岸故宮哪個好?
第30話 啟動兩岸故宮交流(上)
第31話 啟動兩岸故宮交流(下)
第32話 民進黨的故宮(一):追求「多元故宮」
第33話 民進黨的故宮(二):故宮南院是希望還是重擔?
第34話 民進黨的故宮(三):組織條例修正的攻防戰
第35話 民進黨的故宮(四):創造與社會的連結點
第36話 海外展(一):英國展
第37話 海外展(二):蘇聯展
第38話 海外展(三):兩次赴美國展覽
第39話 海外展(四):法國、德國、奧地利展
第40話 日本展(一):奇妙的新聞快報拉開序幕
第41話 日本展(二):挫折的歷史
第42話日本展(三):媒體間的戰爭
第43話日本展(四):浮動的二○一二年
第44話日本展(五):風暴的一週
第45話日本展(六):為何會發生「國立」名稱問題?
第46話日本展(七):日本展有沒有成功?
篇四 遺音
第47話 中華文化與故宮
第48話 張大千與故宮
第49話 仿古與唐英
第50話 琉球與故宮
第51話 楊守敬與故宮
第52話 北溝物語
第53話 故宮旅遊學
第54話 老故宮與文物有靈
第55話 臺北故宮價值有多大?
第56話 孔子也在故宮
第57話 末代皇帝溥儀和瀋陽故宮
第58話 日本人與故宮
第59話 日本作家與故宮
第60話 孫文與故宮
第61話 蔣介石與故宮
第62話 熱愛故宮的總統夫人(上)
第63話 熱愛故宮的總統夫人(下)
篇五 詠物
第64話 翠玉白菜:臺北故宮的人氣國寶
第65話 白瓷嬰兒枕:定窯白瓷引人入眠
第66話 四庫全書:世界最大的叢書
第67話 晉王羲之蘭亭序:書聖的最高傑作
第68話 早春圖:中國繪畫的一大轉捩點
第69話 散氏盤:漢字誕生的理由
第70話 龍形玉珮:與權力結合的怪物
第71話 陶馬:幫助故宮的日本人
第72話 宋徽宗書詩:風流天子,徽宗的威力
第73話 寒食帖:命運悲涼的名品
第74話 清明上河圖:乾隆皇帝期望的清代版本
第75話 赤壁圖:喚醒三國的熱血
第76話 青花龍紋天球瓶:蒙古帝國的全球化商品
第77話 快雪時晴帖:乾隆皇帝稱為「神」的作品
第78話 碧玉屏風:致贈天皇的禮品
第79話 米色魚耳爐:謎樣的名窯、哥窯的裂紋
第80話 青瓷無紋水仙盆:汝窯的「雨過天青」
第81話 釋迦牟尼佛坐像:補足故宮缺口的日人
第82話 馬關條約:蔣介石帶走的外交檔案
第83話 元太祖半身像:橫綱膜拜的成吉思汗像
第84話 富春山居圖:兩岸泣別的名畫
第85話 百駿圖:紫禁城內的外國人畫家
第86話 嘉量:想當始皇帝的夢想
第87話 祭姪文稿:懷才不遇的仕途,書法家的名聲
第88話 毛公鼎: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
第89話 谿山行旅圖:藏在畫中的隱居者思維
第90話 品茶圖:「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堅持
第91話 玉琮:人類仰望上天的欲望
第92話 鏤雕象牙雲龍紋套球(一):工藝發展極致的清代
第93話 鏤雕象牙雲龍紋套球(二):神乎其技的真相
第94話 剔紅花卉長頸瓶:漆器之美
第95話 澄泥虎符硯:書法的後勤部隊
第96話 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臺灣的歷史形象
第97話 畫魚藻:展現「得水之魚」
第98話 畫班姬團扇:中國美女的畫法
第99話 鉤連乳丁紋羊首罍:羊的青銅器
第100話 伏羲坐像:道統的象徵
百周年新版序
篇一 行過百年‧盛放
第1話 新故宮邁向一百年後的目標
第2話 我曾見過的故宮院長們
第3話 專訪臺北故宮院長 蕭宗煌
第4話 專訪前臺北故宮院長 吳密察
第5話 專訪前臺北故宮院長 陳其南
第6話 專訪前臺北故宮院長 林正儀
第7話 陳水扁與故宮
第8話 日本人描繪的故宮
第9話 故宮是「中山博物院」還是「故宮博物院」?
第10話 十二生肖獸首的問題是「無中生有」
第11話 故宮觀光的「獲利能力」
第12話 專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白適銘
篇二 昔人
第13話 專訪前臺北故宮院長 杜正勝
第14話 專訪前臺...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2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