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450
優惠價:79 折,NT$ 355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2月31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2
作者簡介:
蔡炅樵
現為洲南鹽場執行長、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長期記錄地方文史、關心鹽業發展。2008年在文化部與嘉義縣政府等補助下,逐步展開「重建洲南鹽場」的復晒之路。一路走來,不僅推出節氣「旬鹽花」產品,甚至串聯全台鹽職人,舉辦鹽論壇、跨界研發鹽產品;2023年他更領軍各地台灣鹽職人,一口氣集結十款台灣鹽攻進頂級餐廳。著有《白金歲月台灣鹽》、《大台南鹽業》、《台灣鹽》、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鹽業後生產情境的文化建構》。
林嘉琪
曾任自由時報、蘋果日報、鏡週刊記者,目前為獨立記者、計畫案顧問、飲食書籍作者暨主題策展人。曾獲亞洲卓越新聞獎、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公益新聞金輪獎、消費者權益報導獎等。長期關注永續飲食、食農教育、產地、餐酒及深度旅行等議題。
沈錳美
曾任職台灣鹽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現為洲南鹽場辦公室主任。著有《台灣鹽》、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產業文化資產再利用的勞動實作意義——以洲南鹽場為例》。
陳靜宜
2023年獲〈Tatler Taiwan〉雜誌選為「2023年九位台灣餐飲影響力人士之一」,曾任報社美食記者,獲曾虛白先生新聞獎、《聯合報》傑出表現獎等。擅長以簡單溫暖的文字,訴說食物背後的故事,出版《臺味:從番薯糜到紅蟳米糕》、《喔!臺味原來如此》、《啊,這味道》等書,媒體與餐飲業界稱其為「台菜天后」。
名人推薦: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洪震宇|《風土經濟學》作者
徐 仲|飲食文化研究者
曹銘宗|台灣文史作家
番紅花|作家
鄭順聰|《台味飄撇》作者
蔡珠兒|作家
簡天才|Thomas Chien餐廳廚藝總監
◎提味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爬梳鹽往昔的脈絡,等於是讓我們更清楚自己歷史的血脈。透過鹽這種物產,重新發現台灣,豈能再看自己為小?
洪震宇|《風土經濟學》作者
鹽很渺小,卻是吊百味的關鍵,提味之後,鹽卻隱而不見。這本書以鹽帶路、提引出台灣更細緻的風土滋味,讓我們認識這群為台灣說故事的鹽選之人。
曹銘宗|台灣文史作家
「膎」是早年保存海產最簡單的方法,其產生的汁液稱之「膎汁」(kê-tsiap),是比醬油更早的高鹽調味汁液,現已幾近凋零。如何從鹽開始,重建台灣的「膎文化」?本書讓我看到復興的契機。
鄭順聰|《台味飄撇》作者
帶這本書親身去走踏,可以從知識、應用、趣味、體感、風土等五個層面來切入,讓微不足道、日常不缺的鹽,透過一本書的再認識,成為五感的高檔體驗。
徐仲|飲食文化研究者
這次書中談的不僅是洲南鹽場,而是整個台灣的鹽味,書寫台灣各地的鹽漬風土味與餐飲職人的用鹽技法、心法。用鹽巴進行一場台灣的小旅行?肯定是場甜蜜美好的滋味。
蔡珠兒|作家
這本書比我想像的還要豐富好玩,這根本是鹽的台灣文化史吧?除了洲南,還有各地的鹽場鹽人,日晒熬炒炭燒,珊瑚桂竹馬尾藻,諸色紛陳,各擅勝場,果然島國鹽味就像台灣言論,自由多元,滿含在地生命力。
簡天才|Thomas Chien餐廳廚藝總監
本書是一本全方位介紹台灣風土、製鹽歷史及飲食文化的好書。就像廚房總要放鹽,建議書架上也該陳列這本好書。不時翻閱,才能增進美味的靈光。
媒體推薦:
小小結晶鹽,大大貢獻給世界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聽過一個故事,當年日治初期,日本政府為了打下剽悍的原住民,勒令不准運送鹽進部落裡,他們相信不久之後,原民部落肯定會投降。豈知,經過大半年,還打不下來,原來部落裡有羅氏鹽膚木,這種帶微酸口感的植物鹽,使部落居民得以自給自足。
小小晶體的鹽,自古就是戰略物資,統治者莫不牢牢抓住鹽的販售權。
鹽,對人體的生理運作十分必要,人體細胞是沉浸在含鹽的液體裡;缺鹽,勢必活不下去。
食鹽,可豐可儉;古代人打魚、打獵,僅僅一把鹽既可供自己存活,還能防腐保存食物。鹽,同時是反映礦物地理學的線索,能夠產鹽的地方,相對自主權較高;鹽必須仰賴進口之處,命脈無異於掌握他人之手。
大小島嶼組成的台灣物產何其豐潤,光是鹽場就從北新竹到南屏東,離島的金門、綠島、澎湖、蘭嶼各有其滋味的鹽產。白山焯焯的晒鹽場,曾是執政者極重要的稅收來源,儘管因為人工資費高企,鹽產全盛期不再,但鹽曾經與國家政策、社會發展、經濟現實三角牢牢綁在一起,具有相當重要的文化歷史地位,爬梳鹽往昔的脈絡,等於是讓我們更清楚自己歷史的血脈。
《鹽選島滋味》,既從各國的鹽味到台灣現有的鹽業品牌,了解食鹽的多樣性,梳理關於鹽的各種文獻,不僅於食鹽上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鹽還是無數產業不可或缺之介質。四位作者遍訪各家製鹽人的心訣,以及產鹽處的風土,更訪問運用食鹽最精的主廚,羅列了大片晾晒的海鹽之外,台灣還有馬尾藻鹽、竹鹽、瓦鹽、泥火山鹽等各種風味之鹽。
透過鹽這種物產,重新發現台灣,豈能再看自己為小?
為台灣說故事的鹽選之人
洪震宇|《風土經濟學》作者
洲南鹽場與我有深厚關係。二○一八年炅樵邀請我到嘉義布袋培訓農民、漁民、餐飲業者與社區工作者,在兩個月內進行五場整天的實戰課程,藉此串聯整合,規劃深度行程。結訓後我還對外召募一團兩天一夜的深度旅行,帶領旅人來體驗布袋,同時檢核培訓成果。我將這個經驗整理成「風土餐桌方法論」,成為《風土餐桌小旅行》出版的增訂版內容,《風土經濟學》也有專章討論布袋與洲南鹽場的經驗。
那趟旅行我最難忘的是在攝氏三十八度高溫下,赤腳走在炙熱的鹽場土地上,走入溫熱溼滑的鹽田,在田中撈鹽、吹海風、喝加鹽啤酒、吃著灑上鹽花的米飯。我還看到炅樵收藏上百種來自世界各地、各式各樣的鹽罐,聽他分享充滿熱情的「鹽承續」人生。
炅樵還將觸角伸向台灣各地,尋訪多位默默製鹽的鹽人、一起推動台灣鹽的復興。他們都是有故事的人,也是我對這本書最感動之處。例如:長濱以阿美族古法海水煮鹽的海鹽爺爺,車城後灣在礁岩壺穴採鹽的黑貓姊,在綠島萃取珊瑚礁鹽的田家三代,以及鹿港以桂竹燒鹽的浦田竹鹽。
鹽很渺小,卻是吊百味的關鍵,提味之後,鹽卻隱而不見。這群鹽人用一股傻勁初心,運用在地風土資源製作出有獨特風味、有人生故事的鹽。
書上有兩句話讓我再三咀嚼,一句是黑貓姊說的:「炒鹽就像人生,風味不斷在變化,急不得。」另一句是「煮鹽其實好像在修行」,綠島海鹽的阿成說:「要讓雜念蒸發、心緒平和,最後產出的海鹽結晶,才會清爽甘甜。」
這本書以鹽帶路、提引出台灣更細緻的風土滋味,讓我們認識這群為台灣說故事的鹽選之人。
認識台灣「膎文化」
曹銘宗|台灣文史作家
本書有一句台語俗諺「一嘴(喙)膎配一碗糜」,讓我想起另一句台語歇後語「冤枉觀音媽偷食鹹膎──大冤」!
「膎」指中國福建沿海居民的鹽漬海產,漳音kê(注音ㄍㄟˇ)、泉音kuê,在清代台灣方志的用字是「鮭」,除了「魚鮭」,還有「蝦鮭」、「蚵鮭」、「蛤鮭」、「珠螺鮭」、「鎖管鮭」等。「膎」很鹹,故又稱「鹹膎」,但因發酵而有腥鮮之味,所以吃一口就可配一碗粥。觀音菩薩怎麼會偷吃「鹹膎」?真是天大的冤屈。
「膎」是早年保存海產最簡單的方法,其產生的汁液稱之「膎汁」(kê-tsiap),這是比醬油更早的高鹽調味汁液。十七世紀前來東亞的荷蘭人、英國人將之帶回歐洲,後來成為Ketchup(番茄醬)的語源。
台灣本有「膎」、「膎汁」及「魚鹵」(魚之膎汁,今華語稱魚露)的飲食文化,現已幾近凋零。鹿港老街販賣各種「膎」的攤販,一年比一年少,賣家說是因為吃的人愈來愈少。
作家吳念真在《念念時光真味》提及被遺忘的古早味「加冬仔給」,他阿公喜歡拿來配番薯飯。早年北台灣沿海居民鹽漬象魚(臭肚魚)的魚苗、裝在玻璃酒瓶做成的「加冬仔膎」,我小時候在基隆看過,後已失傳。然而,今天日本沖繩還有這道著名的風味料理スクガラス(suku-garasu)。
台灣鹽漬海產的消失,我認為主要原因是未能改良,包括製作的科學、美學,以及料理的運用、創意。如何從鹽開始,重建台灣的「膎文化」?本書讓我看到復興的契機。
五感體驗的「鹽之書」
鄭順聰|《台味飄撇》作者
台灣鹽被認識的過程,猶如鹽花仔(iâm-hue-á),本是製鹽過程中浮於水面那短暫出現的薄薄一層,以往都被打掉,自從被外國人發現其口感與層次後,現已躍升成為高檔的調味。
對於無所不在、無餐不有的鹽,若能重新認識,口舌之間當能更為細膩地嚐到那份鹹纖(kiâm-siam,滋味)——《鹽選島滋味》就是最佳的「鹽之書」。
從古往今來於人類社會各層面之影響談起,再聚焦於台灣在地風土的特殊與美好——邊讀邊刺激五感(不只是味覺),真想親口品嚐由鹽呵護而成的各種醃筍與膎(kê,生醃海鮮);也才知道客家人將芥菜撒入了鹽加上時間,孕生出酸菜、覆菜、梅乾菜的三代進化;更想帶一份silaw(醃豬肉),用葉子包起來掛在樹上的原住民手作便當啊。
這是本讓人大開眼界之書。
鹽來自過去,也走入現代,《鹽選島滋味》採訪各領域的頂尖職人:晒製、烹煮、家常生活、西餐與日式燒鳥,從高超且深沉的技藝中,精煉出鹽結晶那般均衡且透澈的哲理名言。
帶這本書親身去走踏,可以從知識、應用、趣味、體感、風土等五個層面來切入,既在地又國際,讓微不足道、日常不缺的鹽,透過一本書的再認識,成為五感的高檔體驗。
台灣鹽的紙上行旅
徐仲|飲食文化研究者
鹽巴可以提升甜味,因此女兒的彌月蛋糕,便請洲南鹽場將鹽晶細磨到74um以下,適合用於糕點讓甜味提升,命名為「甜點跳舞」;鹽巴可以保存美好,因此老婆與我的七周年結婚紀念日,便準備請洲南鹽場提供陳放七年的鹽晶入菜,個人命名為「七年不癢」。
這次書中談的不僅是洲南鹽場,而是整個台灣的鹽味,書寫台灣各地的鹽漬風土味與餐飲職人的用鹽技法、心法。用鹽巴進行一場台灣的小旅行?這肯定是場甜蜜美好的滋味。
滿含生命力的島國鹽味
蔡珠兒|作家
幾年前去洲南鹽場,曾客串採鹽工,拓展了我的眼界和味覺。高蹺鴴飛起,濱水菜肉嘟嘟,夕陽赤豔如辣油,鹽地生態蒼闊壯美,霜鹽旬鹽藻鹽,鮮甘微苦,濃淡參差的各種鹹感,在舌面畫出縱橫油彩,明暗丘壑。
然而豈只調味,鹽是生命所需,風土所凝,歷史所漬。
這本書比我想像的還要豐富好玩,這根本是鹽的台灣文化史吧?除了洲南,還有各地的鹽場鹽人,日晒熬炒炭燒,珊瑚桂竹馬尾藻,諸色紛陳,各擅勝場,果然島國鹽味就像台灣言論,自由多元,滿含在地生命力。
如書如鹽,增進美味的靈光
簡天才|Thomas Chien餐廳廚藝總監
鹽對料理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引誘出食材的好滋味,本書對於鹽的來源與運用,有非常深入的介紹,更是一本全方位介紹台灣風土、製鹽歷史及飲食文化的好書。就像廚房總要放鹽,建議書架上也該陳列這本好書。不時翻閱,才能增進美味的靈光。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56折251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0 |
7折 | 2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4折 | 0 |
5折 | 2 |
6折 | 1 |
7折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優惠價: 79 折, NT$ 355 NT$ 450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2月31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2
作者簡介:
蔡炅樵
現為洲南鹽場執行長、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長期記錄地方文史、關心鹽業發展。2008年在文化部與嘉義縣政府等補助下,逐步展開「重建洲南鹽場」的復晒之路。一路走來,不僅推出節氣「旬鹽花」產品,甚至串聯全台鹽職人,舉辦鹽論壇、跨界研發鹽產品;2023年他更領軍各地台灣鹽職人,一口氣集結十款台灣鹽攻進頂級餐廳。著有《白金歲月台灣鹽》、《大台南鹽業》、《台灣鹽》、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鹽業後生產情境的文化建構》。
林嘉琪
曾任自由時報、蘋果日報、鏡週刊記者,目前為獨立記者、計畫案顧問、飲食書籍作者暨主題策展人。曾獲亞洲卓越新聞獎、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公益新聞金輪獎、消費者權益報導獎等。長期關注永續飲食、食農教育、產地、餐酒及深度旅行等議題。
沈錳美
曾任職台灣鹽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現為洲南鹽場辦公室主任。著有《台灣鹽》、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產業文化資產再利用的勞動實作意義——以洲南鹽場為例》。
陳靜宜
2023年獲〈Tatler Taiwan〉雜誌選為「2023年九位台灣餐飲影響力人士之一」,曾任報社美食記者,獲曾虛白先生新聞獎、《聯合報》傑出表現獎等。擅長以簡單溫暖的文字,訴說食物背後的故事,出版《臺味:從番薯糜到紅蟳米糕》、《喔!臺味原來如此》、《啊,這味道》等書,媒體與餐飲業界稱其為「台菜天后」。
名人推薦: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洪震宇|《風土經濟學》作者
徐 仲|飲食文化研究者
曹銘宗|台灣文史作家
番紅花|作家
鄭順聰|《台味飄撇》作者
蔡珠兒|作家
簡天才|Thomas Chien餐廳廚藝總監
◎提味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爬梳鹽往昔的脈絡,等於是讓我們更清楚自己歷史的血脈。透過鹽這種物產,重新發現台灣,豈能再看自己為小?
洪震宇|《風土經濟學》作者
鹽很渺小,卻是吊百味的關鍵,提味之後,鹽卻隱而不見。這本書以鹽帶路、提引出台灣更細緻的風土滋味,讓我們認識這群為台灣說故事的鹽選之人。
曹銘宗|台灣文史作家
「膎」是早年保存海產最簡單的方法,其產生的汁液稱之「膎汁」(kê-tsiap),是比醬油更早的高鹽調味汁液,現已幾近凋零。如何從鹽開始,重建台灣的「膎文化」?本書讓我看到復興的契機。
鄭順聰|《台味飄撇》作者
帶這本書親身去走踏,可以從知識、應用、趣味、體感、風土等五個層面來切入,讓微不足道、日常不缺的鹽,透過一本書的再認識,成為五感的高檔體驗。
徐仲|飲食文化研究者
這次書中談的不僅是洲南鹽場,而是整個台灣的鹽味,書寫台灣各地的鹽漬風土味與餐飲職人的用鹽技法、心法。用鹽巴進行一場台灣的小旅行?肯定是場甜蜜美好的滋味。
蔡珠兒|作家
這本書比我想像的還要豐富好玩,這根本是鹽的台灣文化史吧?除了洲南,還有各地的鹽場鹽人,日晒熬炒炭燒,珊瑚桂竹馬尾藻,諸色紛陳,各擅勝場,果然島國鹽味就像台灣言論,自由多元,滿含在地生命力。
簡天才|Thomas Chien餐廳廚藝總監
本書是一本全方位介紹台灣風土、製鹽歷史及飲食文化的好書。就像廚房總要放鹽,建議書架上也該陳列這本好書。不時翻閱,才能增進美味的靈光。
媒體推薦:
小小結晶鹽,大大貢獻給世界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聽過一個故事,當年日治初期,日本政府為了打下剽悍的原住民,勒令不准運送鹽進部落裡,他們相信不久之後,原民部落肯定會投降。豈知,經過大半年,還打不下來,原來部落裡有羅氏鹽膚木,這種帶微酸口感的植物鹽,使部落居民得以自給自足。
小小晶體的鹽,自古就是戰略物資,統治者莫不牢牢抓住鹽的販售權。
鹽,對人體的生理運作十分必要,人體細胞是沉浸在含鹽的液體裡;缺鹽,勢必活不下去。
食鹽,可豐可儉;古代人打魚、打獵,僅僅一把鹽既可供自己存活,還能防腐保存食物。鹽,同時是反映礦物地理學的線索,能夠產鹽的地方,相對自主權較高;鹽必須仰賴進口之處,命脈無異於掌握他人之手。
大小島嶼組成的台灣物產何其豐潤,光是鹽場就從北新竹到南屏東,離島的金門、綠島、澎湖、蘭嶼各有其滋味的鹽產。白山焯焯的晒鹽場,曾是執政者極重要的稅收來源,儘管因為人工資費高企,鹽產全盛期不再,但鹽曾經與國家政策、社會發展、經濟現實三角牢牢綁在一起,具有相當重要的文化歷史地位,爬梳鹽往昔的脈絡,等於是讓我們更清楚自己歷史的血脈。
《鹽選島滋味》,既從各國的鹽味到台灣現有的鹽業品牌,了解食鹽的多樣性,梳理關於鹽的各種文獻,不僅於食鹽上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鹽還是無數產業不可或缺之介質。四位作者遍訪各家製鹽人的心訣,以及產鹽處的風土,更訪問運用食鹽最精的主廚,羅列了大片晾晒的海鹽之外,台灣還有馬尾藻鹽、竹鹽、瓦鹽、泥火山鹽等各種風味之鹽。
透過鹽這種物產,重新發現台灣,豈能再看自己為小?
為台灣說故事的鹽選之人
洪震宇|《風土經濟學》作者
洲南鹽場與我有深厚關係。二○一八年炅樵邀請我到嘉義布袋培訓農民、漁民、餐飲業者與社區工作者,在兩個月內進行五場整天的實戰課程,藉此串聯整合,規劃深度行程。結訓後我還對外召募一團兩天一夜的深度旅行,帶領旅人來體驗布袋,同時檢核培訓成果。我將這個經驗整理成「風土餐桌方法論」,成為《風土餐桌小旅行》出版的增訂版內容,《風土經濟學》也有專章討論布袋與洲南鹽場的經驗。
那趟旅行我最難忘的是在攝氏三十八度高溫下,赤腳走在炙熱的鹽場土地上,走入溫熱溼滑的鹽田,在田中撈鹽、吹海風、喝加鹽啤酒、吃著灑上鹽花的米飯。我還看到炅樵收藏上百種來自世界各地、各式各樣的鹽罐,聽他分享充滿熱情的「鹽承續」人生。
炅樵還將觸角伸向台灣各地,尋訪多位默默製鹽的鹽人、一起推動台灣鹽的復興。他們都是有故事的人,也是我對這本書最感動之處。例如:長濱以阿美族古法海水煮鹽的海鹽爺爺,車城後灣在礁岩壺穴採鹽的黑貓姊,在綠島萃取珊瑚礁鹽的田家三代,以及鹿港以桂竹燒鹽的浦田竹鹽。
鹽很渺小,卻是吊百味的關鍵,提味之後,鹽卻隱而不見。這群鹽人用一股傻勁初心,運用在地風土資源製作出有獨特風味、有人生故事的鹽。
書上有兩句話讓我再三咀嚼,一句是黑貓姊說的:「炒鹽就像人生,風味不斷在變化,急不得。」另一句是「煮鹽其實好像在修行」,綠島海鹽的阿成說:「要讓雜念蒸發、心緒平和,最後產出的海鹽結晶,才會清爽甘甜。」
這本書以鹽帶路、提引出台灣更細緻的風土滋味,讓我們認識這群為台灣說故事的鹽選之人。
認識台灣「膎文化」
曹銘宗|台灣文史作家
本書有一句台語俗諺「一嘴(喙)膎配一碗糜」,讓我想起另一句台語歇後語「冤枉觀音媽偷食鹹膎──大冤」!
「膎」指中國福建沿海居民的鹽漬海產,漳音kê(注音ㄍㄟˇ)、泉音kuê,在清代台灣方志的用字是「鮭」,除了「魚鮭」,還有「蝦鮭」、「蚵鮭」、「蛤鮭」、「珠螺鮭」、「鎖管鮭」等。「膎」很鹹,故又稱「鹹膎」,但因發酵而有腥鮮之味,所以吃一口就可配一碗粥。觀音菩薩怎麼會偷吃「鹹膎」?真是天大的冤屈。
「膎」是早年保存海產最簡單的方法,其產生的汁液稱之「膎汁」(kê-tsiap),這是比醬油更早的高鹽調味汁液。十七世紀前來東亞的荷蘭人、英國人將之帶回歐洲,後來成為Ketchup(番茄醬)的語源。
台灣本有「膎」、「膎汁」及「魚鹵」(魚之膎汁,今華語稱魚露)的飲食文化,現已幾近凋零。鹿港老街販賣各種「膎」的攤販,一年比一年少,賣家說是因為吃的人愈來愈少。
作家吳念真在《念念時光真味》提及被遺忘的古早味「加冬仔給」,他阿公喜歡拿來配番薯飯。早年北台灣沿海居民鹽漬象魚(臭肚魚)的魚苗、裝在玻璃酒瓶做成的「加冬仔膎」,我小時候在基隆看過,後已失傳。然而,今天日本沖繩還有這道著名的風味料理スクガラス(suku-garasu)。
台灣鹽漬海產的消失,我認為主要原因是未能改良,包括製作的科學、美學,以及料理的運用、創意。如何從鹽開始,重建台灣的「膎文化」?本書讓我看到復興的契機。
五感體驗的「鹽之書」
鄭順聰|《台味飄撇》作者
台灣鹽被認識的過程,猶如鹽花仔(iâm-hue-á),本是製鹽過程中浮於水面那短暫出現的薄薄一層,以往都被打掉,自從被外國人發現其口感與層次後,現已躍升成為高檔的調味。
對於無所不在、無餐不有的鹽,若能重新認識,口舌之間當能更為細膩地嚐到那份鹹纖(kiâm-siam,滋味)——《鹽選島滋味》就是最佳的「鹽之書」。
從古往今來於人類社會各層面之影響談起,再聚焦於台灣在地風土的特殊與美好——邊讀邊刺激五感(不只是味覺),真想親口品嚐由鹽呵護而成的各種醃筍與膎(kê,生醃海鮮);也才知道客家人將芥菜撒入了鹽加上時間,孕生出酸菜、覆菜、梅乾菜的三代進化;更想帶一份silaw(醃豬肉),用葉子包起來掛在樹上的原住民手作便當啊。
這是本讓人大開眼界之書。
鹽來自過去,也走入現代,《鹽選島滋味》採訪各領域的頂尖職人:晒製、烹煮、家常生活、西餐與日式燒鳥,從高超且深沉的技藝中,精煉出鹽結晶那般均衡且透澈的哲理名言。
帶這本書親身去走踏,可以從知識、應用、趣味、體感、風土等五個層面來切入,既在地又國際,讓微不足道、日常不缺的鹽,透過一本書的再認識,成為五感的高檔體驗。
台灣鹽的紙上行旅
徐仲|飲食文化研究者
鹽巴可以提升甜味,因此女兒的彌月蛋糕,便請洲南鹽場將鹽晶細磨到74um以下,適合用於糕點讓甜味提升,命名為「甜點跳舞」;鹽巴可以保存美好,因此老婆與我的七周年結婚紀念日,便準備請洲南鹽場提供陳放七年的鹽晶入菜,個人命名為「七年不癢」。
這次書中談的不僅是洲南鹽場,而是整個台灣的鹽味,書寫台灣各地的鹽漬風土味與餐飲職人的用鹽技法、心法。用鹽巴進行一場台灣的小旅行?這肯定是場甜蜜美好的滋味。
滿含生命力的島國鹽味
蔡珠兒|作家
幾年前去洲南鹽場,曾客串採鹽工,拓展了我的眼界和味覺。高蹺鴴飛起,濱水菜肉嘟嘟,夕陽赤豔如辣油,鹽地生態蒼闊壯美,霜鹽旬鹽藻鹽,鮮甘微苦,濃淡參差的各種鹹感,在舌面畫出縱橫油彩,明暗丘壑。
然而豈只調味,鹽是生命所需,風土所凝,歷史所漬。
這本書比我想像的還要豐富好玩,這根本是鹽的台灣文化史吧?除了洲南,還有各地的鹽場鹽人,日晒熬炒炭燒,珊瑚桂竹馬尾藻,諸色紛陳,各擅勝場,果然島國鹽味就像台灣言論,自由多元,滿含在地生命力。
如書如鹽,增進美味的靈光
簡天才|Thomas Chien餐廳廚藝總監
鹽對料理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引誘出食材的好滋味,本書對於鹽的來源與運用,有非常深入的介紹,更是一本全方位介紹台灣風土、製鹽歷史及飲食文化的好書。就像廚房總要放鹽,建議書架上也該陳列這本好書。不時翻閱,才能增進美味的靈光。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0 |
7折 | 2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4折 | 0 |
5折 | 2 |
6折 | 1 |
7折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56折251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