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心理學大師
二十一世紀最重要公共知識分子
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最新著作
❈
當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各種協調賽局才得以成立──
世界級語言與心智研究權威、對「人類如何理解他人」最精彩的回答
❈
★「這本書改變了我對人際互動的看法,我敢打賭,它也會改變你的想法。」
——比爾・蓋茲(Bill Gates)
什麼是「共同知識」(Common Knowledge)?
共同知識指的是每個人都知道某件事,並且知道別人也知道,別人也知道你知道──即「別人知道你知道他們知道你知道……」(這句型可無限延伸下去)。這解釋了我們如何無限地思考彼此的想法,且這樣的認知,無時無刻影響了我們的日常選擇。
共同知識為文明運轉的基石
你是否思考過為什麼大家都靠右行駛?為什麼紙幣能夠被信任?各種技術規格、週休假日的制定等,都是在眾多可能的選擇中產生穩定均勢。不僅法律與貨幣依賴共同知識,我們的社會合作網絡本質上都是各種協調賽局,透過尋找最能互利的選項,讓各方皆可受益。而協調賽局的成立皆仰賴「共同知識」的形成。
一場關於人類合作的思考
共同知識是賽局理論中的重要概念,揭露人際互動、理性決策和換位思考的內在規則與不確定性。本書涵蓋的議題包括金融危機、惡性通膨、加密貨幣、外交談判、取消文化、公民不服從與群眾憤怒等,這些看似分散的現象,平克以一貫的犀利筆觸與科學洞見,結合心理學、經濟學與歷史案例,揭示人類如何在「彼此知道彼此知道」的無限鏡像中,找到建立合作關係的聚焦點。這是十五年的研究結晶,也是他對「人類如何理解他人」最精彩的回答。
專業推薦
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劉奕酉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謝伯讓
專文推薦
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資深研究員、臺大兼任教授、度金針資本董事長/林益全
各界讚譽
「這本新作本可輕易顯得艱澀或抽象,[但] 卻注入了一股震撼的危機感、道德性與現實力量。」
——《觀察家報》(The Observer, UK)
「引人入勝……為各種看似非理性的人類行為提供了一套合乎邏輯的解釋。」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這是一篇展現其特有的清晰筆觸、由一位極具天賦的科普作者所完成的精彩論述……我們需要下一代的史迪芬‧平克。在一個只要能對著麥克風咆哮,就能自稱『公共知識分子』的年代,《共同知識》提醒了我們:真正的公共知識分子該是什麼樣子。」
——《泰晤士報》(The Times)(UK)
「組織嚴謹、說明清楚…… 這位友善又略帶調皮自負的教授,確實別有一番魅力。」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一本充滿活力、學識豐富的著作。」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清晰而審慎地討論了我們在彼此溝通時必須理解的核心議題…… 這本書既啟發人心又引人深思;借用平克自己的比喻,它確實值得與之共舞。」
——《衛報》(The Guardian)
「輕鬆有趣,且富啟發性。」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你覺得自己知道別人對你的想法有什麼想法嗎?事實上,你可能有誤會,而《共同知識》能告訴你問題出在哪裡。讀完本書,你會對人類行為形成一套嶄新的觀點。」
──約拿•博格(Jonah Berger),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瘋潮行銷》與《如何改變一個人》
「史迪芬‧平克在這部知識經典深入淺出解釋為何共同知識是人類互動的成功關鍵。」
──艾瑞克‧馬斯金(Eric Maski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大學教授
作者簡介:
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
一九五四出生於加拿大蒙特婁的猶太社區,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實驗心理學學士。一九七六年搬到麻州劍橋,一九七九年取得哈佛博士學位,於麻省理工學院做博士後研究。現職為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語言和心智研究世界權威,公認為繼喬姆斯基之後的語言學天才,世界語言學與心智科學的領導人物。
作為實驗心理學專家,平克主要研究在視覺認知、心理語言學與社會關係。獲得無數研究與教學獎項,至今出版過十多本書,包括︰Visual Cognition, 1986、Connections and Symbols, 1988、Learnability and Cognition: The Acquisition of Argument Structure, 1989、Lexical and Conceptual Semantics, 1991、The Language Instinct, 1994、How the Mind Works, 1997、Words and Rules: The Ingredients of Language, 1999、The Blank Slate: The Modern Denial of Human Nature , 2002、The Stuff of Thought: Language as a Window into Human Nature, 2007、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Why Violence Has Declined, 2011、Language, Cognition, and Human Nature: Selected Articles, 2013、The Sense of Style: The Thinking Person's Guide to Writing in the 21st Century, 2014、Enlightenment Now, 2018。
經常為《紐約時報》、《衛報》等媒體撰寫專欄文章,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二度入圍普立茲獎決選名單,《外交政策》評選為「年度百大公共知識份子」,以及《時代雜誌》「世界百大影響人物」。
相關著作:《寫作風格的意識:好的英語寫作怎麽寫》《語言本能:探索人類語言進化的奧秘(最新中文修訂版)》
譯者簡介:
陳岳辰
師大翻譯研究所畢業,現任專業口筆譯者、大學兼任講師,並參與多款軟體及遊戲中文化專案。譯作有:《死亡之門》、《御劍士傳奇》、《非理性時代:天使微積分》、《非理性時代:渾沌帝國》、《非理性時代:上帝之影》、《無名之書》、《我無罪》、《無罪的罪人》、《原罪》、《把他們關起來,然後呢?》、《誘惑者的日記》、《失控的同理心》、《再啟蒙的年代》、《理性》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啟動眾智共享、思維進化的現代經典
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資深研究員、臺大兼任教授、度金針資本董事長/林益全
目前在哈佛甘乃迪政府學院擔任資深研究員,得以親身向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教授請益,深刻感受到全球認知科學思想的最前線衝擊。來回波士頓與台灣之間,我同時身兼學者、創業家與投資者,現於台大管理學院兼任教授,也在心理系教授認知行為與決策相關課程。多年跨足學界和企業現場的經歷,讓我閱讀《共同知識 —— 揭開人類群體合作的邏輯,剖析經濟、政治、日常生活現象的隱藏規則》時,格外體會其對於日常經驗、組織治理與社會變遷的革命性啟發。本書,無疑是理解現代協作文明和制度創新不可或缺的理論基石。
平克教授結合理論洞見、親和語言與精準案例,拆解「共同知識」這個人類群體協作的底層法則。他運用語言學、認知心理學、邏輯推演與幽默生活案例,層層剖析「共同知識」的本質:不僅是資訊共享,更是集體心智的遞迴結構(recursive mentalizing)。只有當每個人都確信其他人也知道時,協同行動才會爆發。這不只是語言誕生的基礎,更是制度演化、社會信任與文明複雜性的驅動力。例如,大家自動靠右行駛,並非只因法令約束,而是因為彼此反覆、共同默認的集體默契。金融體系的信任、紙幣的價值可以流通,都是群體成功生成共同知識的典型場景。社會運動、金融危機、取消文化、社群動員,皆因某訊息成為普遍且彼此確認的共同知識,群體動員和信念瞬間翻轉。
值得讚賞的是,平克巧妙結合心理學實驗、語言哲學與賽局理論,剖析協調賽局(coordination games)和協調焦點(focal point)等理論。Schelling、Lewis為首的經典觀點強調,組織設計與社會決策未必靠資訊量多少,而取決於群體氣氛能否快速聚焦、生成共識。許多社會規則、突發制度變革,正是共同知識在特定情境爆發的結果。例如,群體突然停止遵守某規範時,社會秩序就會迅速演變,這正展現了共識動員的底層邏輯。
此外,平克敏銳地描繪情緒表達、語言符號、集體儀式和數位行動動員。無論國歌、默哀、團隊公開宣示,皆是共同知識的「引信」。網路世代的社群正義與取消文化,則是集體心智高度同步並公開展現時最具爆發力的協同行為,現代社會的行動動力即根植於此。
當今面對全球劇烈變局及臺灣治理、產業創新挑戰,我尤為認同書中對於群體心智動員和制度韌性的剖析,單一視角已無法應對複雜現實。結合哈佛和臺大的研究、教學歷程,我所提出的Multifaceted Mindset(多面向思維)理念,正呼應平克的核心命題。該方法論本質上就是為高度不確定的決策需求而開發,透過跨領域視角,動態掌握多元利益、科技變遷和組織行為,有效提升集體認知與協同創新力。AIXGS Model 則為此理念下的系統化工具,協助政策與企業決策者在動盪場域中及時響應、整合資訊,實現高階協同和制度創新。
《共同知識》不僅是科學革命,也是臺灣社會、組織與年輕世代思考與行動的現代經典。平克以深邃理論和明快語言,巧妙串聯個體、制度與文明心理——讓人看見共同知識如何啟動群體動員、集體智慧與韌性創新。未來無論政策決策、企業治理、跨國協作,台灣若能掌握這一集體共識生成機制,將能在快速變動中開創高階協同與制度創新。這本書,是所有欲突破疆界、追求集體智能的臺灣讀者必讀的實戰指引。
名人推薦:啟動眾智共享、思維進化的現代經典
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資深研究員、臺大兼任教授、度金針資本董事長/林益全
目前在哈佛甘乃迪政府學院擔任資深研究員,得以親身向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教授請益,深刻感受到全球認知科學思想的最前線衝擊。來回波士頓與台灣之間,我同時身兼學者、創業家與投資者,現於台大管理學院兼任教授,也在心理系教授認知行為與決策相關課程。多年跨足學界和企業現場的經歷,讓我閱讀《共同知識 —— 揭開人類群體合作的邏輯,剖析經濟、政治、日常生活現象的隱藏規則》時,格外體會其對於...
章節試閱
序
作為認知科學家,我畢生都在思考人類如何思考,因此最令我著迷的主題莫過於我們如何推敲他人的推敲、猜測他人如何猜測我們的猜測、揣度他人眼中我們如何揣度自己的揣度。這個思考過程看似令人暈眩,但人類每天都在進行,只是未必表露在外,而其極致形式有個專業術語名為「共同知識」(common knowledge)。
共同知識理論源自賽局理論與哲學,能闡明人類社會生活中無數難解之謎。我最初在撰寫《思想本質》(The Stuff of Thought)時,因對語言有興趣而接觸到這個概念。長久以來,我始終困惑為何人們往往不直言本意,卻將意圖隱藏在影射與雙關之中,指望聽者能領會弦外之音。我認為答案在於:直白陳述會創造共同知識,委婉措詞則否,而社會關係的維繫與瓦解取決於共同知識。
本書會進一步拓展理論,陳述共同知識如何解釋諸如政權與金融這類社會組織的基本特徵、人類情感為何以笑與淚表現,以及公私領域無數奇特現象,包括經濟泡沫與崩盤、路怒症、匿名捐贈、冗長的告別、突發的革命、社群媒體公審、學術界的取消文化等等。以下現象沒有篇幅解釋,但希望讀者讀完本書後有能力自行分析:煤氣燈效應、卡戴珊式名人(因為有名而有名)、假憤慨(「這裡怎麼可以有人賭博」)、國際關係中的「紅線」、以及電子郵件禮儀中「副本」與「密件副本」造成的心理差異。
主題廣度包羅萬象,希望讀者看了不覺得是牽強附會。共同知識的的確確是個強而有力的概念,這種心智能力可以解釋許多人類現況:為了實現互助互利,個體心智進行選擇時懂得折衷妥協,我們才得以締結從伴侶到社會等各種關係,並以集體形式蓬勃發展。許多文明的和諧與衝突都源於共同知識的成立、維持、妨礙。
序
作為認知科學家,我畢生都在思考人類如何思考,因此最令我著迷的主題莫過於我們如何推敲他人的推敲、猜測他人如何猜測我們的猜測、揣度他人眼中我們如何揣度自己的揣度。這個思考過程看似令人暈眩,但人類每天都在進行,只是未必表露在外,而其極致形式有個專業術語名為「共同知識」(common knowledge)。
共同知識理論源自賽局理論與哲學,能闡明人類社會生活中無數難解之謎。我最初在撰寫《思想本質》(The Stuff of Thought)時,因對語言有興趣而接觸到這個概念。長久以來,我始終困惑為何人們往往不直言本意,卻將意圖...
目錄
推薦序 啟動眾智共享、思維進化的現代經典 林益全
序
1 國王,大象,馬扎丸——共同知識是什麼,又為何重要
2 共同知識與常識——如何判斷牙縫有菜渣,為何告別很難,為何不該包容歧見
3 趣味與賽局——獵鹿,性別戰,鷹與鴿,以及各種解釋人類需要共同知識的協調賽局
4 讀懂讀心術者的心——旁觀者,擠兌,選美,以及其他掌握人類心思的技巧
5 社會關係系——社會關係是經由符號、名聲、顏面進行的協調賽局
6 歡笑,哭泣,臉紅,瞪眼,怒目——以明確情緒表現製造共同知識
7 語帶保留——為什麼話不肯明著說
8一言不合就取消——即使知識圈也屈服於內心衝動,力阻特定觀點成為共同知識
9 激進的誠實,理性的虛偽——為何有些事情不必成為共同知識
註釋
參考文獻
推薦序 啟動眾智共享、思維進化的現代經典 林益全
序
1 國王,大象,馬扎丸——共同知識是什麼,又為何重要
2 共同知識與常識——如何判斷牙縫有菜渣,為何告別很難,為何不該包容歧見
3 趣味與賽局——獵鹿,性別戰,鷹與鴿,以及各種解釋人類需要共同知識的協調賽局
4 讀懂讀心術者的心——旁觀者,擠兌,選美,以及其他掌握人類心思的技巧
5 社會關係系——社會關係是經由符號、名聲、顏面進行的協調賽局
6 歡笑,哭泣,臉紅,瞪眼,怒目——以明確情緒表現製造共同知識
7 語帶保留——為什麼話不肯明著說
8一言不合...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