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女性已經擁有多元選擇時,社會對男性的期待還是非常單一……
身為男人,要獨立、堅強果敢、理性、不能示弱、不能輕易說苦
作為丈夫與父親,要有肩膀與擔當、能養家活口,最好有車有房
職場上,男人要以事業為重、勇於競爭、要有野心、要當領導者
許多男人終其一生,都活在「要像個男人」的壓力下:
●不斷競爭──
在男人的世界裡,永遠不能滿意自己的表現,必須隨時隨地讓自己比他人優秀。
●成就壓力──
男人從就被教導要成就非凡,但絕大多數人都很平凡,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讓男人充滿了挫折與焦慮。
●控制他人──
社會期待男性必須擁有權力,期待他們領導、支配與征服他人。如果失去掌控(例如失業、被伴侶拒絕),會衝擊男性的自尊。
本書作者是一名女性社會學者,從小到大,她看見身邊的男性為了符合社會對男人的期待過得很辛苦,卻同時承受既得利益者的罵名。
她以敏銳的觀察與深刻的研究,揭示男性從小到大的焦慮、壓抑與無聲的痛苦。
「男人明明有很多特權,憑什麼說苦?我看見父權體制賦予他們的不只是特權,還有特苦;更多的期待,就是更多的壓力、更多的痛苦。」
本書以台灣社會為語境背景,填補台灣性別平權議題中的「男性視角」,探究一個常被忽略的議題:成為男人的代價是什麼?
透過自身經驗、時事與社會案例,作者剖析男性在家庭、學校、職場、親密關係、婚姻中被賦予什麼期待。男人為了符合這些期待,付出了什麼代價?而無法達成期待的人,又承受什麼苦楚?
這座「困住男人」的山,究竟多麼沉重--
❏永無止境的「不夠好」焦慮
不夠勇敢、不夠高、成績不夠好、職業不夠好、賺得不夠多、不夠man、不夠成功……,男人的一生都被捲入永無止境的追求、比較與競爭中。
❏被迫獨立與情感壓抑
「男兒有淚不輕彈」,一旦說苦就是脆弱與無能。這種過度壓抑情感的教養,導致男人的情感表達和自我覺察能力受到剝奪,常常有苦難言,甚至失去說出口的動力。
❏「工作至上」的緊箍咒
工作不僅是收入,更是男性身分認同的核心。失業的男人會覺得自己不像個男人,面臨失去一家之主和陽剛氣質的危機。他們常常難以離開高壓職場。
❏婚姻市場的階梯化要求
在婚姻市場中的男性要越高越好,不只是身高、要有房子、有車子、有工作,這些競爭壓力讓許多男性疲累不堪。
❏被忽視的男性憂鬱與暴力根源
男性罹患憂鬱症的比例雖然低於女性,但自殺率卻更高。他們傾向隱藏心理困擾,因為承認憂鬱意味著不夠堅強。當痛苦無處宣洩,有些人會轉向酒精、藥物,甚至採取極端暴力手段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四大必讀亮點】
★女性主義視角 × 男性困境
從女性視角理解男性之痛,突破性別對立,展開平等對話。
★不只「特權」而是「特苦」
深度剖析職場、家庭、親密關係下,男性的壓抑與挫敗。
★從隱形憂鬱到極端暴力的社會根源
探索男性行為背後的情緒黑洞,解讀社會「不願碰觸」的陰影角落。
★男性困境 ≠ 對抗女性,而是共同解放的開端
父權不是男女之間的拚輸贏,而是我們共同的枷鎖。
這不是一本為男人喊冤的書,而是寫給父權體制下受苦的每個人。是一本終於願意聽男人說話、幫他們說出來的書。
唯有當我們不再用「像個男人、像個女人」去看待他人和自己時,才能打破框架,找到真正的主體性,擁有「成為自己」的機會與自由。
作者簡介:
許雅淑
清華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教於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社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社會學、文化社會學、家庭與性別。大學就讀台大圖書館學系,畢業後涉足金融界、廣告公關、市場行銷,最終選擇在社會學界棲身。除了學術工作之外,也從事翻譯,至今已翻譯出版了二十餘部作品,包括《窮人的經濟學》、《不受統治的藝術》、《觀光人類學》、《菁英媽媽想上班》。現在嘗試用社會學的心去觀察、去訴說屬於我們這個社會的故事。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方推薦】
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序)
吳易澄|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
陳豐偉|醫師作家
楊貴智|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
楊雅儒|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臺灣男性協會
作者以台灣社會文化為基調,從女性社會學家之視角,貫通心理學、文學、精神分析與大眾文化之中的眾多媒材與案例,並融入自身的觀察,寫就一本足以涵容男性之苦,既充滿同理亦不失批判的報告書。──吳易澄(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
作者以女性之姿,回眸父兄輩承受的囿限,透過她的社會學訓練,嘗試討論性別又跳脫出性別,同理除了女性,男性亦在父權體制和思維框架深受壓力。書中列舉不少名例,這些例子無不令讀者延伸思索「何苦為男?」如何走向「性/別無礙」。──楊雅儒(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本書的價值在於指出男性困境的制度性根源,避免將問題簡化為「男人自己的錯」。我們也想補充:父權不是只讓「弱勢男性」難受,而是籠罩所有人的結構,它同時壓抑女性,也規訓男性;無論男女,都可能成為壓迫者,不分男女在各個階層也難以全身而退。——臺灣男性協會
名人推薦:【各方推薦】
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序)
吳易澄|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
陳豐偉|醫師作家
楊貴智|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
楊雅儒|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臺灣男性協會
作者以台灣社會文化為基調,從女性社會學家之視角,貫通心理學、文學、精神分析與大眾文化之中的眾多媒材與案例,並融入自身的觀察,寫就一本足以涵容男性之苦,既充滿同理亦不失批判的報告書。──吳易澄(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
作者以女性之姿,回眸父兄輩承受的囿限,透過她的社會學訓練,嘗試討論性別又跳脫出性別,同理除...
章節試閱
一位三十六歲的失業男性自述:「我失業之後每天都不停找工作,最令人難受的是面對妻子的質問,一直逼問我有什麼打算?」網路上也有男性分享,「失業後在總是小心翼翼,像犯了錯的孩子一樣,每天看妻子臉色行事。」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作不只是收入來源,更是身分認同的一部分。失去工作不但讓人焦慮,還會讓人失去自我,無法向他人說明自己是誰。失業的男人會覺得自己不像個男人。
當我們談論女性面對職場與家庭的兩難時,女性尚有「全職家庭主婦」、「兼職工作」、「職業婦女」等等選項,但男性只有工作、工作、工作,這個唯一選項。當我們慣用「職業婦女」一詞時,卻沒有一個對等的同義詞來指涉男性,「職業男性」根本是多餘的名詞,因為所有男性都理所當然被視為職業男性!
在雙薪家庭中,女人如果放棄負擔家計的責任,可能會有一些憂慮、不安和負面的感受,但並不會讓她覺得自己不像個女人,但一個男人若失去養家活口的角色,就會嚴重威脅到他身為男子漢的感受。「不是男人!」是男人一生的緊箍咒。男人一旦離開工作,通常也面臨了失去家庭,甚至陷入失去男人資格的危機。
在一個要求男人必須扛起養家之責的父權文化下,失業男人承受的是個人挫敗的巨大壓力。
由於全球化的發展,已開發國家經歷了產業轉型、傳統製造業外移浪潮,這對各國低教育程度的藍領男性造成重大衝擊,他們面臨了職場結構轉變、大規模裁員、失業率高漲的困境。在資本主義與父權體制的雙重壓力下,職場上挫敗的男性,常會面臨生活現實與男人尊嚴之間的交戰。研究指出,無業的美國男性,花在家務或照顧他人的時 間,僅有無業美國女性的一半,他們大多數時間都在看電視。即便是失業,他們在家中仍要倔強地維持身為男性的地位與尊嚴。
中下階級始終是社會變遷下最脆弱的一批人,以新冠肺炎為例,疫情造成全球各地經濟活動停擺,掀起大規模的失業潮。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全球有近半勞工的生計受影響,服務業員工以及基層勞工,是第一波裁員的目標。由於女性的工作以服務業和基層勞工為主,失業率因此快速上升,在此之前男性的失業率一直 高於女性,在疫情期間兩性的失業率最為接近。但女性恢復就業的能力遠高於男性,女性在一個月後便恢復疫情前的水準,但男性卻經歷了將近一年才逐漸恢復疫情前的狀態。
隨著企業獲利大幅下滑,原本以為工作比較有保障的白領階級,也成了疫情災難下第二波裁員的對象。遭裁員的白領中年男性常常會說,家裡還有孩子在念書,需要工作賺錢,自己沒有資格對工作挑三揀四,只要有工作都願意去做,可是機會 十分渺茫,最後連清潔工、超商店員、保全都去應徵,但在女性為主的服務業和基層勞動市場中,失業白領階級的男性並不吃香。失業的男性面對再度就業的挑戰更 為嚴峻,這種走投無路的痛苦,真的會把人逼上絕境。
無論是經濟上的困乏、孤獨感導致的疏離冷漠,或是身心受挫衍生的暴力衝突,這些都是父權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對於男性的巨大懲罰。即便個人或家庭能夠意識到這是整體結構的問題,不能歸咎於個人,但單靠個別力量去對抗父權體制的巨大壓力並不簡單。
以一名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教授為例,她的老公遇到了中年危機,而她的收入足以讓整個家庭經濟無虞,一開始她提議丈夫去追求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無須為工作煩惱。但丈夫失業之後,他們的婚姻生活仍然遭遇了很大的挑戰,兩個人都必須重新面對自己長久以來對男女角色的理解與認知,重新適應社會壓力。
失業的男方不斷與自己的失敗感奮戰,擔心自己的男子氣概受損,女方則對於男方不再擔負養家活口的角色,感到無以名狀的忿忿不平。即便理智上知道這並非對方的錯,但整個社會文化的壓力,讓她無法逃離這種憤怒的情緒,包括自己可能都瞧不起無法養家的男人,並對於自己要獨立承擔經濟壓力感到苦悶。
這位女教授提到,當整個家計的擔子落在自己肩上時,她才明白這個責任沉重到令人無法呼吸。一個人的收入必須支付整個家庭的開銷,包括房貸、車貸、子女的學費、生活費、伙食費,龐大的開銷讓她幾乎無法保留自己的花用額度。但一樣的負擔放在男性身上時,這個社會似乎又覺得理所當然,男人本來就應該負擔起養家活口的重責大任。
隨著女性教育程度提升、兩性家庭分工日漸平等,越來越多女性的經濟能力也能夠扛起照顧全家的重責大任,但社會對兩性角色的期待,並沒有隨著社會進步而有太大轉變,多數男人仍難以接受自己無法賺錢養家,多數女人也很難接受自己需要獨立負擔家計。
一位三十六歲的失業男性自述:「我失業之後每天都不停找工作,最令人難受的是面對妻子的質問,一直逼問我有什麼打算?」網路上也有男性分享,「失業後在總是小心翼翼,像犯了錯的孩子一樣,每天看妻子臉色行事。」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作不只是收入來源,更是身分認同的一部分。失去工作不但讓人焦慮,還會讓人失去自我,無法向他人說明自己是誰。失業的男人會覺得自己不像個男人。
當我們談論女性面對職場與家庭的兩難時,女性尚有「全職家庭主婦」、「兼職工作」、「職業婦女」等等選項,但男性只有工作、工作、工作,這個唯一選項。...
作者序
身為一名教授社會學的女老師,早已習慣男同學聽到女性主義的防衛態度,只要課程名稱上有「女性主義」四個大字,修課學生的性別比例就會明顯失衡。私下問男同學為什麼不選這門課?他們起鬨地說:「我們幹麼去聽一群女人罵男人?」這就是一般大眾對女性主義的刻板印象。我總是苦口婆心地勸說:「其實男生更應該去認識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的珍貴之處是可以帶來自覺,可以讓人更深刻了解父權體制對所有人的影響。父權體制下的男男女女都在受苦,無一倖免。」
父權社會對於男性有太多期待與預設,男孩從小就在父權的凝視下,想方設法讓自己像個男人、追求主流社會的成功,他們擔憂若無法符合期待,就會失去被愛的資格與權利。
相較於男性,身為女性的我,少了很多外在的期待與壓力,當然,這是女人的不幸,但或許也是幸運。「不期不待、不受傷害」,這句話是指降低期望值,可以免於事實不如預期帶來的失望與傷害,也適用於只要不被賦予過多的期待,就不會受到太大的傷害。換言之,女人擁有更多愛與不愛、成就與不成就的自由。
隨著女性主義的崛起,有越來越多女性逐漸卸下父權凝視的包袱,打破性別框架、追求生涯發展的多樣性,但男性似乎卻一直將父權的凝視牢牢地背在身上,困於較為單一線性的生涯發展路徑。
當我們認為父權體制有利於所有男性,就很容易忽略男性更深層、更隱晦、更難以說出口的苦楚。這社會不是重男輕女嗎?男人明明有很多特權,憑什麼說苦?但我身為女人,看著身邊的男人,我看見父權體制賦予他們的不只是特權,還有特苦;更多的期待,就是更多的壓力、更多的痛苦。
我一生最大的痛苦,並非來自身為女性的處境,而是眼睜睜目睹自己所愛的男性親人承受巨大的痛苦,卻無能為力。我最愛的父親一輩子要強,不抽煙、不喝酒,是盡責的藍領工人,他遵守嚴格管教的方式,對大哥、二哥都很嚴厲,不苟言笑,所以親子之間溝通無「愛」。這表現在父親和兄長之間很難正常聊天,時常一兩句話就直接進入爭吵衝突模式。
父親經常抱怨很後悔讓我們接受高等教育,導致我們常常頂撞他。其實,我們不是刻意頂撞,只是想表達自己的意見與看法,但這對父親來說就是不順從、就是叛逆。而讓父親難過失望,又造成我們極大的痛苦,因為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讓他理解,順從並非愛的唯一方式。
傳統父親的愛,無法以言說表達,他們也不會說,或許他們也不清楚什麼是愛,更遑論表達出來。因為不懂得愛人,所以也不知道被愛的滋味,以為被愛是一種資格,需要用成就來換得被愛的權利。我心疼地看著身邊的男人們很努力要想成就些什麼,來證明自己值得被愛,他們拚命讀書、拚命賺錢、拚命往上爬,甚至不顧一切後果追求社會認定的功成名就,想藉此來換取被愛的資格,卻忘了或者根本不相信自己一直被愛著。
男人很早就將愛和自己切割開來,以為愛是一種肯定自我價值高低的工具,卻無視愛本身就是重要的東西。愛不是成就自己的勳章,而是自己存在的意義。或許,當所有男人聽見並相信「無論你是好是壞,我都會愛你」,如此被愛,才能放心做自己。
這是一本寫給父權體制下所有人的書,尤其是那些養育男孩的家長、覺得自己痛苦不堪又不知所以然的男人,以及想要了解男人困境的女人。
所有的性別都是在既定的性別價值體系中實踐而成,當我們用他「像不像個男人」來思考時,「他」的主體性就被「男人」所掩蓋。父權社會要求男兒有淚不輕彈,於是他們在社會化的道路上,慢慢失去流淚的權利與能力,漸漸埋葬了愛與情感脆弱的感性面向。
過去數十年來女性主義的進展,擴展了女性形象的多元與開放,喚醒女孩打破社會賦予的女性形象,批判文化對女性的束縛。而今,我們也需要打破父權社會以男性為中心、認同男性的結構。女性主義從來就不只是女人的事情,推動社會變遷的責任也不應該限定在單一性別的肩上,無論是拆解父權結構、重新建構性別關係和界線,都需要兩性共同參與。
身為一名教授社會學的女老師,早已習慣男同學聽到女性主義的防衛態度,只要課程名稱上有「女性主義」四個大字,修課學生的性別比例就會明顯失衡。私下問男同學為什麼不選這門課?他們起鬨地說:「我們幹麼去聽一群女人罵男人?」這就是一般大眾對女性主義的刻板印象。我總是苦口婆心地勸說:「其實男生更應該去認識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的珍貴之處是可以帶來自覺,可以讓人更深刻了解父權體制對所有人的影響。父權體制下的男男女女都在受苦,無一倖免。」
父權社會對於男性有太多期待與預設,男孩從小就在父權的凝視下,想方設法讓自己像...
目錄
前言 男人的幸運?
PART 1 男孩如何長大?
Ch1男孩窮養,女孩富養?
Ch2英雄典範
Ch3在殘酷文化中成長的男孩
PART 2 工作與職場
Ch4 失業的男人
Ch5 逃離職場的自由
Ch 6 誰的工作比較重要?
PART 3 親密關係與家庭
Ch7陌生的親密關係
Ch8婚姻的條件
Ch9當男人憂鬱時
PART 4 失序的男人
Ch10父權體制與犯罪
Ch11隨機殺人事件下的男性
Ch12 從被霸凌到加害者
後記 書寫男性困境
前言 男人的幸運?
PART 1 男孩如何長大?
Ch1男孩窮養,女孩富養?
Ch2英雄典範
Ch3在殘酷文化中成長的男孩
PART 2 工作與職場
Ch4 失業的男人
Ch5 逃離職場的自由
Ch 6 誰的工作比較重要?
PART 3 親密關係與家庭
Ch7陌生的親密關係
Ch8婚姻的條件
Ch9當男人憂鬱時
PART 4 失序的男人
Ch10父權體制與犯罪
Ch11隨機殺人事件下的男性
Ch12 從被霸凌到加害者
後記 書寫男性困境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