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三火,臺南麻豆人,人稱「火師」,自稱「火獅」。
曾文農工畢業後即追隨長兄學習寺廟剪黏技藝,屬於北派洪坤福的第三代傳人,奠定了扎實的剪黏根基。偶然機緣下,利用廢棄的碎花瓶,隨手拼黏出一尊達摩,這個不經意的創作,開啟了陳三火日後獨特的隨緣創作剪黏,以後並發展出創意且環保的「以摃代剪」剪黏風格,作品獨樹一格。
三火師至今仍堅持運用創作的方式留下作品,用「剪」的溫度,用「摃」的巧思,發揮創意在其廟宇的裝飾作品上,以喚起民眾對傳統工藝的認識與欣賞。臺南玉皇宮、鄭子寮福安宮、臺南佳里子龍廟、臺南麻豆三元宮等皆有代表作品。
本書特色
1.在眾多藝術類型中,民俗藝術(Folk Arts)常被稱為「民間藝術」或「常民藝術」、「鄉土藝術」,由於具有可觀可觸的實體造型,也由於大多具有實用性,而與常民生活之間具有緊密的關連,於是被廣泛地運用並呈現在歲時節慶、生命禮俗、信仰習俗、廟宇裝飾和廟會祭典之中,因此也常被稱為民俗工藝,其中有許多傳統工藝技藝的傳承,也成為珍貴的文化資產,值得各界人士珍視。
2.陳三火剪黏工藝多次獲國家肯定,曾獲2005年南瀛藝術獎、2007年獲選「臺灣工藝之家」、2015年獲臺南市政府頒發「藝術貢獻終身成就獎」,2016年獲第22屆全球中華藝術薪傳獎。2020年11月,因嫻熟傳統剪黏工藝知識、題材與技藝,突破傳統開創新局,作品富有獨創性與藝術價值,榮獲文化部登錄為國家重要傳統工藝-剪黏工藝保存者,亦即「人間國寶」。2021年9月,再獲選為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其人其事以及「以摃代剪」創意剪黏作品皆呈現工藝家風範,值得雅俗共賞。
3.本書內容除個人成長與習藝傳承背景介紹外,其中鉅細靡遺的紀錄藝師陳三火之剪黏技巧與理念,並以流程圖解方式呈現剪黏工藝的細節,堪稱最具保淳價值的傳統工藝著作之一。
作者簡介:
王麗菡
臺南大學臺灣文化所畢業生,研究主題:神桌上的食物。被臺南土地黏住的中部人,拜上帝公的小孩,偶爾兼職二媽的口譯員。上大學開始,便與嘉南大圳有著不解之緣,寫過一些與水有關的東西,可見於《南博萬》創刊號、臺灣歷史博物館數位刊物《大圳學學》第1期。
張淑賢
畢業於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工作和文化資產轉譯有關,自許是引人愛上臺南文化的載體。喜歡帶親朋好友穿梭在巷弄間和遊走鄉鎮,觀察城鄉之間的變化。常帶學生探究文史,一起發掘臺南文化瑰寶,並獲得數個獨立研究獎項。創作是生命的泉源,出版過幾本書和桌遊,慶幸獲得政府機關獎勵。著作有《清寧太子宮宋江陣》、《池府千歲,好神!》、《將軍苓仔寮保濟宮冬至送火王》、《菱角冠軍》、《搶水大作戰》、《沉沒的村落》、《我玩故我在──官田之美大發現》、《翻閱,渡槽橋》、《I think:勇於探索定義自己》、《一滴水的旅行》、《海洋馬戲團》、《好家在永康》、《原鄉的呼喚: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導覽手冊》。
陳志昌
大學念的是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醫院臨床工作浮沉,後轉往臺南大學臺南文化研究所就讀,研究臺灣民間生活及民俗醫療文化。畢業後,在研究領域及公職往來。著有:《臺灣民間食禁文化之研究》、《公親寮清水寺天子門生陣》、《港墘港興宮天子門生陣》、《永吉吉安宮天子門生陣》、《臺南生育禮俗》等專書,並有多篇論文發表。現繼續研究社會生活文化,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目前就聘於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研究人員。
黃秀芬
出生於高雄,在臺南鄉下吃土玩土長大的孩子。高雄女中、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陳三火剪黏工藝研究》。現為臺南市六甲國小教師。喜愛大自然與人文景觀,對藝術、宗教、文化都有濃厚興趣。特別喜歡在沒有觀光客的尋常小巷弄走踏,體察臺灣社會的變化,感受自由的文化情境。
章節試閱
藝師篇
執守根基.習藝綻放
習藝之路創新局
帶天命,看顧本土藝術
名字是父母親送給小孩的第一份禮物,其中蘊藏著父母親對孩子的殷殷期待和無限的祝福。陳三火師傅,人稱「火師」,但他總愛自稱「火獅」。陳三火於民國38 年(1949)冬月彌陀誕生日那天出生在臺南麻豆,在家中排行第三,父親陳添奧(1921 ~ 1973)為他取名「三火」。陳三火( 以下簡稱火獅)的命格是火與火比旺,適合從事土行行業,正巧廟宇剪黏就是屬土的行業。
人生際遇,天命自有安排。陳添奧原本安排火獅在曾文農工初中畢業後,跟隨當時在麻豆合作的雕刻師傅「溪邦師」學習木雕,但大哥李世逸的剪黏工作剛自立門戶需要幫手,希望火獅能留下來幫忙,自此奠定火獅與剪黏一生之緣。
火獅說:「以前會納悶父親怎麼取這樣的名字,後來,我覺得似乎命中注定要吃剪黏這行飯。廟裡的兩隻獅子是看顧廟宇,而我這火獅是在看顧本土藝術。」火獅待人處事如其名,生性開朗豁達、真誠熱情,開創出發光發熱的人生。
支撐家裡的雙手們
火獅從小在惡劣的環境中成長,一路打拼過來,培養出百折不撓的毅力和積極正面人生觀,這深受到父母親和兄長的影響。
二戰後,臺灣經濟混亂,農工生產停頓,百業蕭條,通貨膨脹嚴重。當時生活大不易,火獅的父親陳添奧因家貧入贅李家,育有5 子2女。一家老小食指浩繁,他到處打零工承接各項工作維持家計,大都和蓋房子相關,從挑磚、土水、板模、泥塑、油漆工程和彩繪,各種粗活到細工皆能勝任,靠著一身本領養育七個小孩,但收入只夠養家糊口,向他人借錢賒欠度日是常態。火獅說:「我家應該是麻豆最窮的人家。」
陳添奧承接油漆工程時,聘請擅長彩繪的蔡草如及陳壽彝等畫師負責繪稿或彩繪。火獅憶及小時候,蔡草如及陳壽彝因工作關係借住家裡,晚上閒暇時練練畫,山水、花鳥、水族、人物等躍然於畫紙上,現在家裡還保存著大師們的畫稿。這些畫稿默默地影響火獅轉型創作,其日記記載:
家中掛著一幅父親留下的達摩畫作, 是蔡草如大師鉅作。閒暇之餘,我時常與達摩四目相對,細細觀察欣賞蔡草如大師的創作風格,無形中對達摩印象特別深刻,2004年轉型創作第一件作品,即以達摩作為題材融合自我觀點的藝匠技法,創造出獨特風格的達摩。
陳家父子耳濡目染下,練就彩繪功夫底子。陳添奧曾在玉井、楠西一帶留下彩繪作品,不過目前只知臺南市安南區有戶民宅尚保留陳添奧的作品。
陳添奧從苦境中磨練出「窮當益堅」的氣度。雖無法給予家人們富足的生活,至少所有的小孩皆能初中畢業並學得一技之長,其身教對火獅的人生觀影響甚鉅,火獅的手記記載父親的教誨:「秉持著勤忍的原則,腳踏實地、安分守己、勤勞勤儉來創業,『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中有太和。』所謂大富靠先命、小富靠勤儉。忍辱、忍讓、忍耐,能忍則安。忍不是最高境界,要能夠看開『忍』,則會覺得一切逆境都是自然的。」
火獅的母親李流(1916 ~ 1991),對小孩的管教甚嚴,規定小孩每天上學前要打掃家裡,屋裡屋外和牆角皆要確實清掃,若發現還有灰塵或是垃圾,等小孩放學回家後,必定嚴厲處罰小孩並要求重新打掃,這養成火獅對於工作不敢怠慢的態度。
李流逢年過節若遇手頭拮据,則向他人借錢為孩子們加菜,不要讓孩子覺得不如他人而產生自卑心理,希望小孩擁有「人窮心不窮」的意志力。
起初火獅的兄姊們一起分擔母親的工作量,當他們出社會工作後,家務就紛紛落在火獅身上,舉凡打掃、水缸裝滿水、菜園撿菜、撿樹枝、撿蔗葉、燒飯等樣樣皆來,家務傳承是陳家家規。
在逆境中陳添奧深感擁有「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原本希望五個兒子學習不同的技藝,隨著際遇發展,後來有四個從事建築業,一個從事貿易業。陳家兄弟感情融洽,在相互扶持中,彼此鼓舞,各司其職,共同承擔照顧家庭的責任。大哥李世逸(1940 ~ 2002)1,人稱「逸師」,是臺灣早期剪黏國寶級大師,師承泉派剪黏名師洪坤福的徒弟陳專友與江清露,他也是火獅的剪黏啟蒙師父。二哥陳仲伸(1945年出生),曾跟著陳專友學習剪黏一、兩年時間,還沒出師就回家幫父親做土水(即泥作),後來又跟著大哥承攬廟宇工事,專門做脊、燕尾、蓋瓦的部分。大哥過世後,二哥加入火獅團隊一起從事剪黏工事。四弟陳三介(1951年生)承攬民宅油漆工程,景氣低迷時,四弟也來火獅團隊參與油漆工程。五弟陳三合(1953年生),從事禮服布料製造外銷工作。
十七束髮,正式進入剪黏的世界
民國51 年(1962),火獅初三那年的暑假,父親陳添奧承包麻豆關帝廟油漆彩繪工程,他到工地,看見大哥的師父陳專友和江清露的兒子江益察在剪玻璃,他感到好奇靜靜在一旁觀察,一時技癢動手拿起剪刀和地上的玻璃跟著剪起來,剪出的部件獲得陳專友的稱讚,這是火獅第一次自學剪玻璃。連續3 天他到廟裡剪玻璃,過程得心應手,發現自己剪玻璃的功夫不輸其他師傅,心裡浮現未來就靠這項技術謀生的念頭。暑假一過,他就無心課業,想要早點畢業從事剪黏工作,以改善家計。
17 歲( 民國54 年,1965)那年自學校畢業後,跟隨逸師走上剪黏之路,過著離鄉背井逐工地而居的日子。火獅說:「從事剪黏工作要抱持著隨遇而安的心態,克服眼前工作環境,如在簡陋的工寮生火炊爨,在廟內席地而睡,煮飯、洗衣服一手包辦。」有一次,一輪明月高懸天際照耀著深夜,皎潔的月光讓火獅誤以為天亮了,趕緊起身做早飯,忙了一陣子後,才意識到當時還是半夜。
他跟隨逸師南征北討,行走全國各地廟宇四處謀生,曾受聘到日本長崎施作孔廟以及到香港新界工作,外島澎湖也有他們的足跡。北至基隆,南至屏東,經手的廟宇至少超過百餘間。一路走來與逸師的情感亦兄亦師亦父,深深影響了火獅的人生價值觀。
火獅最初習藝沒有學畫稿,而是由其他基礎工如剪瓷片學起。逸師認為沉浸式學習是學徒進入剪黏領域習藝的主要途徑,透過「做中學,學中做」培養主動學習態度,雖然師傅傳授的有限,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依然可習得一身功夫。
學習剪黏入門基本功是會靈活使用灰匙(又稱桃型鏝刀,是土木工程上的一種工具,主要用作撫平水泥之用,也是剪黏匠師最吃重的工具)和畫雲紋。空閒時師父畫紋飾、動物、花草的圖案,讓徒弟不斷臨摹,訓練基本功。徒弟一邊觀察師父操作工具一邊練習技法,拿著灰匙塗抹或塑形練習手感。
剪黏粗坯決定了一個作品的好壞,其中最難學的是人物造型,徒弟若學到此階段表示學徒生涯即將結束,可以準備出師了。不過這階段只是「會做」,還談不上工藝,所以有人出師後仍選擇留在師父身旁受僱當「師傅」以精進技藝。逸師勤於傳授技藝,對待亦徒亦弟的火獅採取恩威並行,訓練火獅比他人更為嚴格,火獅的作品未達標準,訓斥後要求火獅打掉作品重做。受過嚴厲的訓練與經驗累積,也慢慢磨出火獅吃苦耐勞以及一身的好手藝。
火獅生性內向,民國56年跟著師公們在臺南麻豆上帝廟北極殿進行正脊剪黏工程時,中午聽到師婆喊吃飯的聲音,他卻「畏小人」(ùi-siáu-jîn,指害羞、靦腆)躲在神房內不敢出來,直到大家去用餐,他才偷偷跑回家吃飯。於是逸師手把手訓練火獅克服害羞,學習團隊合作、人際關係互動與溝通等能力。
民國56 年(1967)時,逸師承接麻豆代天府屋頂整修和其他建築增建工程,打響了知名度,接了數間廟宇工程,忙得分身乏術無法兼顧。陸續將小規模的工作交給火獅,例如麻豆東角里的媽祖廟(天后宮),逸師完成龍鳳的粗坯後,龍麟鳳毛由火獅接續完成。同年,逸師逢當兵前夕,承攬麻豆的上帝廟(北極殿)的工程,整個工程放手給火獅獨自完成,火獅一氣呵成完成正脊上方的財子壽和龍鳳的粗坯,以及後續剪黏工序。逸師邀師叔江清露驗收成品,老人家點頭表示讚許,這是火獅獨立完成的第一間廟宇剪黏,在他剪黏生涯中極具代表性。隔年逸師承攬麻豆尪祖廟(三元宮),也是交給火獅獨自完成全部的屋頂剪黏。
在逸師的嚴厲鞭策調教與火獅勤勉學習之下,逐步奠定火獅扎實的剪黏根基,習得洪坤福一派流傳下來的精湛工藝,成為其派下第四代傳人。
藝師篇
執守根基.習藝綻放
習藝之路創新局
帶天命,看顧本土藝術
名字是父母親送給小孩的第一份禮物,其中蘊藏著父母親對孩子的殷殷期待和無限的祝福。陳三火師傅,人稱「火師」,但他總愛自稱「火獅」。陳三火於民國38 年(1949)冬月彌陀誕生日那天出生在臺南麻豆,在家中排行第三,父親陳添奧(1921 ~ 1973)為他取名「三火」。陳三火( 以下簡稱火獅)的命格是火與火比旺,適合從事土行行業,正巧廟宇剪黏就是屬土的行業。
人生際遇,天命自有安排。陳添奧原本安排火獅在曾文農工初中畢業後,跟隨當時在麻豆合作的雕刻師傅「溪邦...
推薦序
【推薦序一】
由技入藝、由藝進道:陳三火藝師的剪黏創新
文◎/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名譽教授、臺灣美術史學者 蕭瓊瑞
2021年,陳三火以73歲之齡獲頒文化部國家重要傳統工藝剪黏保存者之「人間國寶」;同年,再獲「國家工藝成就獎」殊榮。這樣的榮譽,距離他初入剪黏之門的17歲整整56年;而距離他在兄長兼良師世逸過世後、決心嘗試剪黏自由創作,並完成「以摃代剪」的首件〈達摩〉之作,則也歷經了18年的探討。
同樣是從事傳統工藝,陳三火為何能在芸芸眾生中,特別是在充滿時代媒材變遷挑戰的剪黏藝項中凸顯而出,既維持了剪黏的精神本質,又創新了藝匠的技法、跨越了傳統的拘限、開闊了表現的領域? 陳三火的藝匠生命,歸根究底,就是來自一個永不被淹沒的高度「自覺」:隨時清楚自己遭遇的困境、隨時思索可能的解方,既不被環境打敗,也不被當下的成就束縛,不斷突破、不斷超越……;即使在已經獲得「人間國寶」、「國家工藝成就獎」這樣的榮譽,他的創作能量,仍然有增無減,真正是「三火」興旺、靈泉不斷、佳構迭現。
作為一位出生貧寒的鄉下小孩,初中畢業後便追隨兄長學習剪黏,開始學徒生活;但在自己54歲那年,兄長過世,自己甚至連續參與三處工程降價招標均告失敗,使他重新思考:長期工作的意義何在? 有一天人走了,是不是一切也就被人遺忘? 這段賦閒在家的日子,反而讓他深自思考、重新調整創作的腳步,而有了「以摃代剪」的新思維,進而開始了「創作」而非「製作」的藝匠坦途,也讓他的舞臺,從傳統的廟宇,走進了現代的美術館。
傳統藝師,「製作」重在技藝,形式上因襲陳習,不敢有太大的改變,視「傳統」為最高的典範;但現代的藝匠,兼融「創意」,不僅題材可能創新,技法更不斷更新、改進,讓「傳統」的面貌獲得更為多元的表現,內涵也大幅擴展。在此,「創意」成為「傳統」再生的重要動力,而非破壞或阻斷傳統的殺手。
從歷史的事實考察,沒有一項「傳統」藝術不是隨著時代而更新的。就表演藝術言,傳統的「掌中戲」,因社會型態的改變,影響表演場地的改變,接著場地的改變,也影響了觀眾接收、欣賞的方式,以及表演形式、戲偶大小的改變;因此,從「掌中戲」變成「布袋戲」,從「布袋戲」轉成「金光戲」,再從「金光戲」變成「霹靂戲」……。而今日多為女子演出、乃至反串「小生」的「歌仔戲」,則是源於全由男性擔綱的「子弟戲」。
在傳統工藝上,最明顯的是工具的改變,特別是「電動」工具的加入,不論切、割、劈、磨……,都不再一定由「純手工」完成;木工、石雕、玉雕等如此,剪黏亦在工具與材料的改變下,產生了新的面貌與發展。
「由技入藝、由藝進道。」是陳三火最鮮明的寫照,他的當代剪黏,發揮了高度媒材趣味、表現了強烈的動感,讓原本屬於半圓雕的剪黏工藝,走向了全立體的造型,同時在創新的題材中,時時展現自由、無拘、引人深思的幽默感;而「隨緣不隨我」的創作思維,更成就了一代巨匠的不凡風範。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年輕的學者陳志昌等人,以多年的研究,為陳三火的一生,作了歷史性的考證、整理,從師承、技法、創作、作品特色等,進行了深入的剖析與詮釋,是臺灣工藝研究的重要典範,名匠、名著,值得大力推薦。
【推薦序二】
以摃代剪展新藝:陳三火藝師的藝形世界
文◎/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教授兼臺南學研究中心主任 戴文鋒
府城歷史淵遠流長,庶民文化底蘊深厚,傳統工藝與民間宗教信仰相依共榮,交相輝映。歷代的傳統匠師,耗盡心血,將其最精美的作品呈現給神明,寺廟集木雕、石雕、磚雕、泥塑、剪黏、交趾陶、彩繪、瓦作、紙藝、繡黼、金工等不同工種藝術於一體,祠廟就是一座傳統工藝博物館。我們在捻香祝禱之際,也能感受到各類匠師對於自身作品的自豪。
人間國寶陳三火,為文旦之鄉麻豆人,人稱「火獅」。生於戰後物資缺乏、生活貧瘠的1949年,因命格火氣太弱,所以名字中要有「火」字。父親為其取名「三火」,「三」有二義,一是代表排行老三,二是冀望精、氣、神這三把火時常旺盛,果然「三火」不僅旺盛,還似乎注定要在傳統工藝領域中闖出一片天。
陳三火父親是一位傳統彩繪家,安排眾子嗣學習不同技藝。陳三火原本是被父親安排學習木雕,但他卻因目睹大哥李世逸(1940 ~ 2002)的師父剪玻璃,而心生崇拜。在初中畢業後,便拜大哥李世逸為師,從學徒開始學習傳統剪黏,一腳踏入了華美的剪黏世界,成為臺灣剪黏工藝洪坤福一脈傳人。陳三火的剪黏工藝職業生涯,在正式自立門戶後,恰逢臺灣經濟起飛,許多廟宇等待翻修,南征北討走遍全臺大小廟宇。但後來遇到工資高漲、廟宇工程的轉變,傳統剪黏工藝需求開始走下坡。某次,陳三火在豐原慈濟宮工作,拾起被棄置的碎花瓶,在他的巧思下利用碎花瓶拼黏出一尊達摩。在偶然間豁然開創出「以摃代剪」的新技法,「見棄而不棄」促成他日後剪黏製作手法的轉型,「隨緣不隨我」的「敲擊隨緣法」也開創了風格鮮明的個人特色。2007年獲選為「臺灣工藝之家」,2011年登錄為臺南市傳統工藝保存者,2020年更受到文化部指定為「重要傳統工藝:剪黏工藝」的保存者,是我國首位剪黏「人間國寶」!
本書由四位作者共同書寫。王麗菡以研究民間信仰祭品著稱,書有〈供桌上的禮物:臺灣特殊食物祭品─以臺南府城為討論中心〉一文;張淑賢則專注於道教與文化資產,碩士論文為〈轉變與交融:以臺南道壇和火神信仰為例〉;陳志昌為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與該校USR 計畫共同主持人、「踏溯臺南」課程老師;黃秀芬是以〈陳三火剪黏工藝研究〉作為碩士論文主題。四位各有專精的老師,皆是畢業於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學長學妹能攜手合作、相互切磋討論、共筆同著,既是機緣,也可說是另一種薪火相傳!
本書圖文並茂,透過長期觀察、記錄,以深入且全面的視角、平易近人的語句,讓讀者可以一窺陳三火剪黏工藝技術之精湛。首先介紹剪黏工藝,回顧火獅的生平,與工藝技術的啟蒙與養成歷程,再展現剪黏工藝的大小工序、相關詞彙,最後呈現火獅的創作思維與藝術性。讀者可以透過本書,認識火獅,同時也能了解剪黏工藝其中的奧秘。相信這一本兼具人物傳記與剪黏工藝描繪之專書,在厚實我國文化資產成果的道路上已再往前邁進一步。
【推薦序一】
由技入藝、由藝進道:陳三火藝師的剪黏創新
文◎/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名譽教授、臺灣美術史學者 蕭瓊瑞
2021年,陳三火以73歲之齡獲頒文化部國家重要傳統工藝剪黏保存者之「人間國寶」;同年,再獲「國家工藝成就獎」殊榮。這樣的榮譽,距離他初入剪黏之門的17歲整整56年;而距離他在兄長兼良師世逸過世後、決心嘗試剪黏自由創作,並完成「以摃代剪」的首件〈達摩〉之作,則也歷經了18年的探討。
同樣是從事傳統工藝,陳三火為何能在芸芸眾生中,特別是在充滿時代媒材變遷挑戰的剪黏藝項中凸顯而出,既維持了剪黏的精神...
作者序
廟宇天空的藝行者
「麻豆」給臺灣人強烈印象可能是個產文旦的農村,我也不例外。但自從在這裡念了三年國中私校,才發現麻豆根本不是如以往認知的農村樣,而是一個有美麗的和洋式商店街屋、有明治糖廠、有大河曾文溪、有知名的王爺信仰代天府,是一個孕育出非常多優秀人物的文化高原區。文風鼎盛的麻豆,經濟條件優良,所以信仰空間的建築富麗堂皇,60年代已是嘉南平原上的一顆夜明珠,而這些營造的工藝,色彩豔麗的剪黏作品就是其中之一。
曾以為剪黏工藝就是拼圖,拼一拼就好。但跟著火獅幾次工作,在旁仔細觀察才發現,「代誌毋是憨人所想的遐爾簡單。」這是集塑造、疊形、彩繪的集合式工藝,一如複音音樂是以三個或更多聲部的獨立旋律,以多層次堆疊方式形成的複音曲調。但再美好的樂音總會聲歇曲終而人散,再精妙的塑作總可能傾頹毀壞而被忘記,所以火獅說:「名利對每個人來講,只是過眼雲煙,唯有留下作品才是上策。」
這種讓作品說話的想法,始自於教育提攜火獅的大哥李世逸。
火獅說自幼就是害羞的個性,人多場合自己總是在旁邊默默的觀察,不排斥熱鬧但卻也不喜出風頭,所以能跟著大哥習藝,有棵可以依靠遮蔭的大樹,也就默默的做,將各種能對工藝的養成,都極力練習。但隨著廟宇建築材料老化,往往幾十年前努力的作品都因為毀舊而面臨被敲除命運,加上工藝師也是有生命極限,火獅看盡身邊生命的老化消逝,對應到自己作品的可預測的毀壞,於是如何讓作品保存更久,或讓大家換種眼光來看工匠作品,以藝術品來珍藏,成了火獅心中的念想。
火獅將過去在只能遠觀的廟宇屋頂剪黏,做成能放在大家眼前,可仔細全面欣賞,創作圓塑的剪黏就成了一個方法途徑。既然讓大家都看見作品了,火獅本人更該站上舞台,說說心中的滿腔熱血,但火獅笑說:「做工人又不是歌星,讓作品幫我說話就好。」火獅的個性及工藝表現,就像麻豆文旦這招牌,穩靜且聲名遠播。
質靜自帶發光的火獅,在2011年由臺南市政府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為傳統藝術剪黏工藝保存者,2020年更榮獲文化部登錄為國家重要傳統工藝⸺剪黏工藝保存者,2021年再獲選為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是個集多項榮譽於一身的「人間國寶」。每次有人跟他道賀,就只會聽他謙虛靦腆的笑說:「我只是一隻火獅,顧廟門而已,哪是國寶。」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2023年委託進行《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杜牧河、陳三火研究調查及撰寫計畫》,針對整理研究「陳三火」、「剪黏工藝」來進行書寫。於是計畫盤點火獅的工藝生命,更從他生活記憶中,找出工藝與生命扣連的起伏,到訪作品及拍照紀錄、訪談。為了讓本書的內容豐富,章節依序作者為:陳志昌、張淑賢、黃秀芬、王麗菡,各以工藝史、生命點滴、技藝工序、藝術賞析等不同觀點來深入火獅。
火獅在廟宇屋頂的作品,讓落地生根的剪黏工藝,形成具有臺灣特色的多元繁複,長出與潮汕全然不同的繽紛。所以遠遠看脊線上的剪黏線條,清楚的辨識出翩翩鴻鵠、騰雲遊龍、巍然神仙。火獅陳三火善於運用豐富的想像、誇張的姿態、生動的色彩和樸素優美的表情等,表現出熱烈奔放的思想感情,讓作品具有豪放飄逸、自然率真的多重面貌。也正因為剪黏,讓天空不只有一抹藍,剪黏替廟宇天空妝點片片彩雲;因為火獅這一世代的工藝師,途經工藝盛放的多彩年代,點綴天空不再寂寥。
火獅陳三火,是工藝界的行者,勤奮沉穩的孜孜不倦地剪摃,炙熱內心的各種意念想像,化作萬千形色,他更將剪黏重外在形意提升到化境,對於這項技藝來說,火獅的劃時代意義,在於走出一條新路徑,先行者用以圖繪將來。
但最後還是要爆料一下,火獅能走這麼遠的原因,因為長年勞動,火獅隨著年紀增長,身無法起,腿不好使,所以多年前聽從民俗偏方喝酒助血液循環,一試還真讓自己隔日起身自如。所以自此以後,工作時或在家偶爾會小酌,但不是喝很多酒的那種「酒空仔」。但我都笑他是酒仙,就像李白,喝了酒反而寫出更多曠世詩篇。
廟宇天空的藝行者
「麻豆」給臺灣人強烈印象可能是個產文旦的農村,我也不例外。但自從在這裡念了三年國中私校,才發現麻豆根本不是如以往認知的農村樣,而是一個有美麗的和洋式商店街屋、有明治糖廠、有大河曾文溪、有知名的王爺信仰代天府,是一個孕育出非常多優秀人物的文化高原區。文風鼎盛的麻豆,經濟條件優良,所以信仰空間的建築富麗堂皇,60年代已是嘉南平原上的一顆夜明珠,而這些營造的工藝,色彩豔麗的剪黏作品就是其中之一。
曾以為剪黏工藝就是拼圖,拼一拼就好。但跟著火獅幾次工作,在旁仔細觀察才發現,「代誌毋是憨人...
目錄
◎推薦序
由技入藝、由藝進道:陳三火藝師的剪黏創新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名譽教授、臺灣美術史學者 蕭瓊瑞
◎推薦序
以摃代剪展新藝:陳三火藝師的藝形世界
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教授兼臺南學研究中心主任 戴文鋒
導論
剪黏工藝介紹
◎剪黏工藝源流
◎釉燒與拼接工藝
◎剪黏工藝的在地發展
◎洪派剪黏響全臺
藝師篇
執守根基.習藝綻放
◎習藝之路創新局
◎剪黏夥伴見真情
◎文資傳承迎未來
藝師篇
改變廟宇天空的剪黏工藝
◎破碎美學奧義 解構再建構
◎天空藝術美學 交融且新創
工藝篇
匠作技法與材料
◎廟堂立體塑與浮塑
◎創意立體圓塑
◎剪黏材料的使用與演變
工藝篇
化破碎為藝術的新建構
◎匠心妝聖顯 技藝營造神聖方
◎碎碎立平安 剪黏工藝博物館
◎隨緣且隨心 不固定材料的創作
跋 廟宇天空的藝行者
附錄 陳三火紀事與作品
◎推薦序
由技入藝、由藝進道:陳三火藝師的剪黏創新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名譽教授、臺灣美術史學者 蕭瓊瑞
◎推薦序
以摃代剪展新藝:陳三火藝師的藝形世界
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教授兼臺南學研究中心主任 戴文鋒
導論
剪黏工藝介紹
◎剪黏工藝源流
◎釉燒與拼接工藝
◎剪黏工藝的在地發展
◎洪派剪黏響全臺
藝師篇
執守根基.習藝綻放
◎習藝之路創新局
◎剪黏夥伴見真情
◎文資傳承迎未來
藝師篇
改變廟宇天空的剪黏工藝
◎破碎美學奧義 解構再建構
◎天空藝術美學 交融且新創
工藝篇
匠作技法與材...
商品資料
出版社:晨星出版日期:2024-08-12ISBN/ISSN:978626733949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精裝頁數:25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