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當時為什麼會這麼說、那麼做……
重臨歷史現場,超強心理推演,巡行人性迷宮!
桃園結義、三讓徐州、三顧茅廬、聯孫抗曹、白帝托孤……
劉備是漢末三國時代坎坷也堅韌的英雄,
這位愛哭又永遠不死的傳奇人物,他的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每個三國人物的忠奸好壞或許難以評判,但其行為動機往往代表了人性中的普遍心理和欲望。本書作者對於心理學有深厚的造詣,對現代社會有通透的認識,對現實人生有獨到的感悟。書籍內容綜合運用現代心理學,深入剖析劉備種種行為背後的心理活動,既有詳盡的概念解讀,又有鮮明貼切的例子,讓讀者看到一個胸懷大志想幹一番大事業、卻又執著仁義道德而被處處束縛的劉備,並且藉由一個個心理分析案例,來輕鬆理解劉備的處世智慧。
人是非常複雜的社會性動物,沒那麼高尚,也沒那麼醜惡。不那麼自私,也不那麼無私,很難貼上一個制式的標籤。要想真正了解自己和他人,社會心理學是唯一的工具。三國也不僅僅是一段歷史,也是千百年來人們將自己的道德偏好、價值判斷投注於其上的一個心靈樣本。本書綜合運用現代心理學,深入剖析了劉備種種行為背後的心理活動,揭開劉備的內心之謎。他既有從小就深藏心中的天子夢,又缺乏其他英雄豪傑的一點運氣。想要像其他人一樣放手一搏,「仁義道德」的招牌卻又束縛著他。一路不斷跌倒,他從不放棄,蹉跎越多,他對自己所選的道路也越清晰。他憑藉「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人生經驗,在亂世中走上一條與曹操截然不同的道路。在坎坷的逆境中,劉備的心戰兵法,值得正在認真打拼的我們借鑑!
本書還有一大亮點是文後作者寫的「心理感悟」,可貴之處在於教會我們探究心理規律。了解了這些規律,我們在為人處事的時候會豁達許多、寬容許多,甚或在生活上會少走許多彎路。希望讀者能讀出更多的生活感悟。
◎一介草民的皇帝夢
24歲劉備因為一紙痛斥「張角黃金賊」的榜文,心中激蕩起一個「皇帝夢」!這在當時可是一個會給整個家族帶來滅頂之災的驚人夢想!然而潛意識是開啟靈魂之門的唯一金鑰,一個賣草鞋的草民,好端端地怎麼會冒出一個異想天開的「皇帝夢」呢?
◎誰有資格當老大
劉備在和張飛結識交往之時,沉穩冷靜的一句「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字玄德……」,立馬將劉備的身分地位拉升到與當朝天子相親相近的位置,無形中將王室的光環罩在自己的頭上。「我本漢室宗親」,而不是「我是漢室宗親」,看劉備如何巧用神奇的「占位效應」站上小圈圈裡的C位。
◎痛苦來自比較
人類的煩惱主要來自比較。比較有兩種,一種是縱向的自我比較,另一種是橫向的社會比較。縱向的自我比較往往和自我預期相關。劉備自小深受「羽葆蓋車之夢」的影響,對自己的預期極高。預期越高,與不盡人意的現實的落差就越大,煩惱也就越盛。而曹操最初的夢想就是死後能夠在墓碑上刻上「漢故征西將軍曹候之墓」的字樣。也就是說,能夠拜將封侯,曹操就心滿意足了。所以在逐鹿中原的這條路上,劉備這一生注定永遠也不可能像曹操那樣快樂。
商品特色
★讀透三國、講透人性,首創以心理學角度剖析、解密三國人物!
★綜合運用心理學原理解讀《三國演義》中的事件,犀利解析演義中的劉備如何巧用心理學擄獲人心
★以三國講人性,藉人性說心理,用你沒注意到的心理學面向趣讀60個《三國演義》關於劉備的故事
作者簡介:
陳禹安
心理管理學家、作家、心理說史首創者、北大創業訓練營導師、中央財經大學研究員、寧波大學特聘教授、高級經濟師。著有「心理三國」三部曲、「心理吳越」三部曲、《開「心」讀歷史》系列等30多部作品。
推薦序
序言
三國鼎立是一個特殊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政治,風雲變幻;軍事鬥爭,氣勢壯闊;三國外交,縱橫捭闔。因此,演說三分,有說不完的故事。
時勢造英雄,三國時期,人才輩出,業績昭著,許多人物,家喻戶曉,總是為人們津津樂道。「三個臭皮匠,頂個劉備」、「說曹操,曹操到」,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常用語,可見三國故事影響之深。
三國鼎立,人謀規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三國時期,人物關係複雜,他們在大動亂的血雨腥風中拼搏生存,增長了智慧才幹;各色人物可歌可泣的故事,給人們留下了很多歷史經驗與教訓;讀三國,聽三國,都給人以許多教益,這就是三國故事歷久不衰的主要原因。近年來,人們從各個角度重讀三國,更增添了三國故事的活力。
「心理三國三部曲」是陳禹安先生推出的以心理學視角品讀三國的著作,包括《心理關羽》、《心理諸葛(繁中書名:用心理學趣讀三國!軍師界頂流傳奇——劉備)》、《心理曹操》。作者選取了三國人物中在民間影響最大的三位人物——關羽、劉備、曹操,透過心理描寫,遙情想像,解讀三位人物的人生。如此解讀三國,別開生面,覽卷批閱,令人耳目一新。
但若質疑問難,可以提出許多問題。最切要的問題有兩個必須回答:第一,以今人的心理去猜度兩千年前古人的心理,種種描繪可靠嗎?直白地說,能用心理分析研究歷史嗎?第二,作者所選三人——關羽、劉備、曹操——能夠代表三國嗎?我以一個普通讀者的體會,試著回答這兩個問題。
心理學是近現代發展起來的一門社會科學,運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去研究歷史,其實在今人的許多論著中已有部分的運用。科學的發展是人們智慧的積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解讀歷史遺存的密碼是必然的發展趨勢,也是科學的。例如,用碳-14去測定歷史文物的年代,就是考古學常用的一種手段。借助現代數學、統計學的發展,運用數量統計研究歷史,已是公認的先進的歷史研究方法之一。這是有意識的方法運用。
無方法意識的直觀感覺,心理分析,古已有之。例如司馬遷寫《史記》,在《司馬相如列傳》中寫卓文君偷聽司馬相如彈琴「心悅而好之,恐不得當也」,這兩句就是心理描寫。作者用「悅」、「好」、「恐」三個字把卓文君喜、愛、愁的複雜心理活動表現得淋漓盡致。明清「三言二拍」小說,中國四大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中的心理描寫無處不在。然而集中地、從頭至尾、洋洋灑灑數十萬言,全景式展開的心理分析,「心理三國三部曲」確實是一個首創。陳禹安先生做了這個工作,他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取得了成功,可喜可賀。也就是說,運用心理分析解讀人物、演說三國,在方法上是沒有疑義的。陳禹安先生的首創精神,不僅開拓了演說三國的新領域,而且開啟了引領後繼者的作用,值得肯定。
當然,古人與今人,時移勢異,今人的遙情想像未必就是古人原來的意圖,歷史真相未必如此,讀者不能鑽牛角尖。
歷史研究,有多種方法,有多種價值。歷史的考證,目的是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探求歷史之真,吸取經驗教訓,這是歷史的借鑑價值;演說歷史故事,添油加醋,娛樂生活,這是歷史的欣賞價值;借舊瓶裝新酒,對歷史再創作,以古喻今,抒寫作者現實的人生感悟,這是歷史的現代價值。陳禹安先生對心理學有深厚的造詣,對現代社會有通透的認識,對現實人生有獨到的感悟,所寫「心理三國三部曲」更多的是在解讀當代社會,可使讀者增益智慧,這可以看作是作者創作的主題思想,它集中體現在每一則故事之後的「心理感悟」中。例如《心理關羽》中「想成就大事的人,善於讓別人承諾比自己善於承諾更重要」,《心理諸葛(繁中書名:用心理學趣讀三國智慧!軍師界傳奇——劉備)》中「世界並不是一個客觀的存在,而是你所期望看到的存在」,《心理曹操》中「索取,有時候比發誓更能取信於人」,凡此種種,條條都是作者抽象提取出來的人生哲理箴言。如果讀者認同我的這一體會,那麼「心理三國三部曲」最大的價值,重點不是放在借鑑歷史經驗上,而是借題創作,挖掘歷史的現代價值。作者的這一匠心運籌,打破了古今時空的距離,解讀的歷史人物貼近現實生活,彷彿關羽、劉備、曹操就在我們的身邊。加之作者流暢的語言、新穎的編排,可以預期《心理三國》三部曲的出版,將會贏得廣大的受眾。
三國鼎立的主線是魏吳對峙,蜀國偏安一隅,又最先滅亡,蜀漢君臣對歷史的貢獻最小。但蜀國治理得最好,又是繼漢正統,所以在演說三分的故事中,蜀漢對峙成了主線,吳國成了偏安。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第一主角,描寫劉備的篇幅最長。由於劉備是三分天下的規劃者,他成了智慧的化身,在民間影響超過了曹操,更壓過了劉備。成都武侯祠,原本是劉備的陵寢,劉備反客為主,民間只知有武侯祠,而不知有劉備墓。關羽是忠義的化身,他在民間的影響更超過了劉備,還走向了世界,東南亞和歐美國家都有關公廟。關羽被歷代帝王十次加封,乾隆三十二年更是加封關羽為忠義神武的關聖大帝。論歷史貢獻,三國的奠基者曹操、孫權、劉備三人貢獻最大,按所建三國的疆域大小排列三人的名次,不應有爭議。但是在民間的影響卻是關羽、劉備、曹操三人為一甲,關羽的影響最大,劉備次之,曹操只能在第三位。陳禹安先生創作的「心理三國三部曲」選擇關羽、劉備、曹操三位及其排序,應是基於民間影響力,也是十分得體的。
我愛好三國歷史,做過一些研究,寫過幾本書,但都沒有跳出傳統的研究方法,只是運用文獻解讀歷史,缺少運用新方法開拓創造的精神,新進的作者值得我向他們學習。
是為序。
秦漢三國史研究專家
張大可
序言
三國鼎立是一個特殊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政治,風雲變幻;軍事鬥爭,氣勢壯闊;三國外交,縱橫捭闔。因此,演說三分,有說不完的故事。
時勢造英雄,三國時期,人才輩出,業績昭著,許多人物,家喻戶曉,總是為人們津津樂道。「三個臭皮匠,頂個劉備」、「說曹操,曹操到」,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常用語,可見三國故事影響之深。
三國鼎立,人謀規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三國時期,人物關係複雜,他們在大動亂的血雨腥風中拼搏生存,增長了智慧才幹;各色人物可歌可泣的故事,給人們留下了很多歷史經驗與教訓;讀三國,聽三國...
作者序
三問「心理說史」
「心理三國三部曲」是「心理說史」的開創之作,在十周年紀念版出版之際,很有必要釐清讀者們最關心的幾個問題,其實主要就是三個:「心理說史」是什麼?從何而來?去往何方?
心理說史是什麼?
在「心理三國」系列出現之前,國內從未有過這種集歷史、心理和文學於一體的寫作形式,既像歷史小說又像心理分析,很難歸於已有的類別。系列作品的第一部《心理關羽》,在出版過程中關於書名的爭議從未停息。「心理三國」的內容曾在天涯論壇連載,先後有幾十家出版社表達過出版意願,但幾乎沒有一家不想把書名改換的,因為當時沒有人確切知道《心理關羽》到底在表達什麼。但改來改去,卻都覺得沒有一個其他的書名能夠統攝《心理關羽》的豐富內涵,於是這一獨特的書名就幸運地被保留了下來,並沿用到整個「心理說史」系列的其他作品中。
「心理說史」關鍵在於「心理」兩個字。實際上,把這兩個字當作動詞而不是名詞就容易理解了。「心理三國」就是用心理學去梳理、剖析三國的歷史進程及關鍵細節,《心理關羽》就是用心理學去梳理、剖析關羽一生的心路歷程。
一開始寫「心理三國」的時候,我主要運用的是社會心理學,但自然而然地,人格心理學、發展心理學、進化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生物心理學等應需而入,甚至還引用了全球心理療癒領域大量的研究成果。同時,我本人對於「心理」的理解,也超越了現代學科體系所設定的邊界,把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以及西方哲學體系的更深感悟融入其中。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也許「心」理比「心理」更接近真正的內涵,我甚至有這樣一個觀點:這個世界上,和人的社會屬性、文化屬性相關的知識,只有一門心理學。所謂的哲學、人類學、社會學、管理學、行銷學等,實質上都是心理學。
所以,心理說史就是用「心」去梳理歷史、述評人物。
說到歷史,也許又會引發一個爭議。「心理說史」的開創之作——「心理三國三部曲」參照的底本是《三國演義》,而不是所謂的正史《三國志》。讀者們難免會質疑,《三國演義》能算是歷史嗎?
三國是非常特殊的一段歷史,短短幾十年,卻是整個中國歷史中最膾炙人口、廣為人知的,這要歸功於《三國演義》和各種戲劇、評書的民間傳播。如果你和非歷史專業的三國迷說,草船借箭的不是劉備,而是孫權;華雄不是關羽斬的,而是孫堅幹的,也沒有溫酒這回事……恐怕這些三國迷會找你拚命。從心理學的角度,信即為真,將大眾一致信以為真的資訊視為歷史,其實並無不可。這同樣可以推及廣為人知的《水滸傳》、《紅樓夢》的解讀。
細品《三國演義》,我們還會發現,這其實是中國人代代相傳的集體創作,也是中國人集體潛意識的外顯。《三國演義》中隱藏的是中國人國民性的基因密碼。從而,用心理學加以解剖,就更有其必要性,也更有其正當性了。
當然,心理說史在處理其他的歷史時,會尊重基本史實,但讀者們也必須明白,從來就沒有所謂百分百真實的客觀歷史,任何紀錄都會帶有記錄者主觀感受的痕跡以及個人視角及表述能力的限制。
「心理說史」從何而來?
2007年初夏,我突然從每天平均工作十二小時以上的繁忙節奏中脫身,有了很多的閒置時間。當時,我就想用一種不一樣的方式來闡述歷史。於是,在一台黑色的索尼電腦上不知不覺敲下了三萬字,這就是《心理關羽》的前十節。
寫完這三萬字,突然意興索然,我就放下了,那台電腦後來也不見了。但幸運的是,這些文字在一個隨身碟中留下了備份。整整兩年之後,一個非常偶然的原因令我想起這些文字,然後把它們發到了天涯論壇,每天發一節。剛開始的時候,並沒有什麼動靜,我原想發完這十節,也就該結束了。沒想到第九節發出後,跟帖瞬間火爆起來。網友的熱情讓我覺得這樣的文字也許是有價值的。於是,整個三部曲就一氣呵成了。
所以,「心理說史」本是無心插柳之舉,剛開始的時候,我並不知道我後來會寫出十幾部作品,也不可能想到「心理三國」能夠以數種文字、多個版本風行於世。
一個嬰兒初生之際,人們可能不會急於為他暢想未來,但「心理三國」系列在編寫此自序時已經十周歲了,我們不免要考慮它的未來。
「心理說史」將去往何方?
十年來,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歷史到底是什麼?如果歷史僅僅是過眼雲煙,「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那麼,事過多年之後,我們去學習歷史、剖解古人又能得到什麼?
從人性的基底來看,所謂歷史,其實是一間巨大的心理實驗室,一打開門,看到的卻是正在發生的現實。歷史,其實不是古人的故事,而是我們每個人自己的故事。基於此,我們也就發現了心理說史的基本價值——剖析古人心理,感悟現實人生。
每個人都是在不斷成長的,每個人的一生其實都有一條心路歷程。我們往往以固定的一個標籤去看待一個人,但一個人並非只代表是一張臉譜。
美國作家狄帕克.喬普拉寫過一本小說——《人子耶穌》,從人的角度描寫了《聖經》中缺失的耶穌從十二歲到三十歲的歷程。喬普拉感慨地說:「不管是否信奉基督教,人們把耶穌看成是靜態的。耶穌沒有煩惱,也不會成長。耶穌在伯利恆的馬廄裡一生下來就是神聖的,終其一生都是如此。」所以,他反其道而行之,把小說的主題定為:一個有潛力成為救世主的年輕人,發現了自己的潛力並學會了實現自己的潛力。
喬普拉對耶穌的成長的理解,其實也應該正是我們對任何一個人——無論是歷史風雲人物,還是現實中普通人——成長的理解。
我希望「心理說史」能夠讓歷史在心理學中復活,讓人性在心理學中鮮活,從而在歷史學、心理學和文學的交叉之處,留下一個不一樣的印記。「看透歷史,講透人性」,這就是「心理說史」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也是「心理說史」一直在努力前往的未來。
我們在歷史上所做的每一分努力,都應該是為了讓現實更美好。
陳禹安
2019年12月29日星期日下午3:38於杭州別館13B
初版自序
三國的兩部歷史——兼談心理學家的歷史觀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三國這段歷史有著特殊的地位。但稍一深究,就會發現無論是其存續的時間長短,還是對整個歷史進程的作用,都與它所表現出來的巨大影響力嚴重不符。
這是因為三國一直有兩部歷史。其中的一部歷史靜靜地躺在故紙堆中,問津者寥寥無幾;而另一部歷史則在田間地頭、市井巷陌為人所津津樂道。前者就是以《三國志》為代表的所謂「正史」,而後者就是以《三國演義》為代表的,包括小說、戲劇、民間傳說等多種傳播形式的「非正史」。
三國在中國乃至在整個中華文化圈的巨大影響力顯然來自後者。這是一個讓執著於歷史真相的歷史學家們頗感無奈及尷尬的事實。但這一事實,卻也正是驗證心理學上的「易得性直覺」的最佳例證。從人類的認知機制來看,那些形象具體、活色生香、充滿想像、飽含情感的資訊自然更容易被吸收、被認可、被傳播。
西哲培根有云:「讀史使人明智。」我們回望歷史,就是為了從中汲取智慧,以更好地走向未來。那麼,問題就來了。
我們應該讀什麼樣的史呢?
歷史學家當然希望人們去讀他們眼中的正史,而不要讀以訛傳訛的那些非正史。但心理學家的歷史觀似乎有所不同。
首先,心理學家認為從來不存在絕對真實的歷史。
心理學家烏瑞克‧奈塞爾在美國航太飛船「挑戰者」號爆炸的那個早晨,詢問埃默里大學的一組大學生,他們第一次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處於什麼樣的情形。所有被詢問的學生都寫下了清晰的記錄。大約三年後,他讓四十四個依然在校的學生再次回憶當時的情形。在這之後寫的回憶文章中,沒有一份與當年寫的完全吻合,約有四分之一的學生寫下的是完全不同的。
哈佛大學心理學系主任、著名記憶學專家丹尼爾‧夏科特所著的《記憶的七宗罪》一書,告訴我們:健忘、分心、空白、錯認、暗示、偏頗、糾纏七種背離真實狀況的現象普遍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
可見,記憶並不那麼靠譜,而歷史作為人類的集體記憶,在其記錄者的概括、刪減以及有意無意的扭曲的過程中,自然也會出現無可避免的偏差。
所以,歷史必然不可能全然真實。如果堅持唯有讀正史才能使人明智,那就是泥古不化了。
其次,心理學家秉持「知方為有,信即為真」的特殊歷史觀。
人類不是上帝,不可能全知全覺。比如,人類在沒有發現細菌之前,並不知道有細菌的存在。所以,只有被人們認知到的,才是「有」或「存在」的,除此之外的事物,只能歸結為「沒有」或「不存在」。
而那些有幸被歸為「有」或「存在」的事物,也只有人們信了,才算是真的。這就是「信以為真,不信以為假」。
心理學上的安慰劑效應,說的是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卻因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比如,美國有位「二戰」老兵,經診斷,他疼痛了五年的膝蓋患有退行性關節炎。醫生對他施行了全身麻醉,然後在膝蓋的皮膚上切了一個口子,並沒有做真正的手術。但這位老兵事後卻覺得膝蓋完全好了,而且多年來第一次可以不依靠拐杖行走。即便醫生事後告訴他真相,他也絕不相信自己接受的只是「安慰性診療」。
只要信以為真,就會對人產生影響。只有信以為真,才會對人產生影響。這一認知規律同樣也適用於歷史之於後人的作用。
在《三國演義》中,「溫酒斬華雄」是關羽的英雄壯舉,「草船借箭」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試問有多少人知道,在《三國志》中華雄是孫堅殺的,草船借箭是孫權所為呢?又有多少人願意相信這才是真實的歷史呢?
清王朝的奠基者努爾哈赤對《三國演義》深信不疑,直接影響了他身邊的人。他的兒子皇太極繼位後,就從《三國演義》中學了周瑜的反間計,離間崇禎皇帝與袁崇煥,結果竟然真的害死了大明朝的護國長城袁崇煥。這發揮作用的顯然不是真實的歷史吧?
「穆桂英掛帥」、「十二寡婦征西」這些楊門女將的故事膾炙人口,流傳甚廣。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穆桂英壓根兒就不存在,甚至連穆桂英的丈夫楊宗保也是個子虛烏有的人物。儘管如此,楊家將的故事仍激勵著無數男兒熱血沸騰,精忠報國。
隋文帝楊堅在尚未奪得帝位之前,因為容貌出眾、有王者之相而遭到嗜殺成性的北周宣帝宇文贇的猜忌,面臨性命之憂。堅信楊堅必成大業的術士來和,卻在受宇文贇指派為楊堅看相後,刻意回護楊堅,說他最多只是大將軍之相,從而幫楊堅保住了性命。這不是「信則靈」,又是什麼?
再如,我們都知道神話、童話、寓言都不是真實的,卻不能說它們起不到教誨作用。
所以,與歷史學家不同,心理學家更為關注的是那些被人們信以為真的歷史,以及這樣的歷史到底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與影響,而不一定去苦苦追尋所謂的歷史真相到底是什麼。
說到這裡,就有必要轉回來談談三國的兩部歷史了。因為,這牽涉「心理三國」系列作品創作藍本的選擇問題。
「心理三國三部曲是嚴格依照羅貫中著、吳郡綠蔭堂藏版《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的敘事進程展開的。而「心理三國‧逆境三部曲」則有所不同。
這有兩個原因。
首先,《三國演義》褒揚劉備過甚,太過背離現實。比如,劉備兵敗徐州,在逃亡途中路遇獵戶劉安。為了表現劉備的仁德深得人心,《三國演義》設計了劉安殺妻,用妻子的肉款待劉備的情節。這樣的情節實在太過殘忍血腥,我在《心理劉備》中就棄之不用了。另外,也有一些情節根據心理邏輯的演進需要,適當採用了《三國志》的說法。比如,關於劉備皇叔身份的一些描述。
其次,在《三國演義》中孫權和司馬懿並非第一陣列的主角,故而對他們人生歷程的交代存在大量欠缺。這直接影響到對他們心理演化進程分析的完整性。為做彌補,我只能從《三國志》、《資治通鑑》等正史中擷取資料,並與《三國演義》對接融合。這顯然不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情,但也只能勉力為之。最後呈現出來的《心理孫權》和《心理司馬》其實是一個《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雜合本。這多少讓我心裡有一些糾結。
在寫作過程中,偶然翻到《隨筆》雜誌上沈甯先生所寫的一段話:「事實上,《三國志》也已經有了演義的筆法,特別是裴松之的小注,記錄了許多演義故事。而《三國演義》則也是七分實三分虛,用了很多裴松之的小注故事,把《三國演義》稱為史傳,也是可以的。所以我想,古人做史都並不能絕對避免演義筆法,現今史家也沒有什麼理由,動輒以雜有演義而否定記史的文章。」這段話于我,自然是心有戚戚焉,也讓我大為釋懷。
另外,要特別提出的是,儘管心理學家不會苛求百分百的歷史真實,但這並不表明心理學家完全反對追求歷史真實,更不會刻意偏愛野史傳說。我之所以要為「心理三國」系列作品參考藍本的選擇大費周章予以說明,完全是因為三國有兩部歷史的特殊性。除了三國之外,「心理說史」系列的其他作品因為不存在影響遠勝正史的演義故事,也就無須多費口舌了。
事實上,運用心理邏輯來分析歷史,反而更能判斷出正史中相互矛盾的一些記載的真偽。
比如,關於春秋末期吳國權臣伯嚭的命運就有兩種記載。《史記》中說越國吞吳後,伯嚭為勾踐所殺,而《左傳》則記載伯嚭再討得勾踐歡心,繼續在越國擔任太宰。
《史記》《左傳》均為正史,到底哪一個的記載是真實的呢?
《史記》是司馬遷所著,《左傳》則是根據魯國國史《春秋》所編,而《春秋》經過了孔子的筆削。司馬遷境遇坎坷,《史記》中處處可見他自澆內心塊壘的情感筆觸。孔子首創春秋筆法,並不大肆表露情感傾向,從而更不可能擅改歷史。從司馬遷和孔子的價值觀念來看,兩人均會衷心擁護「讓伯嚭去死」。但孔子卻站在自己的相反立場,保留了關於伯嚭繼續在越國擔任太宰的記錄,顯然更具可信度。而司馬遷對伯嚭命運的處理,更可能是為了宣揚正義而做了曲筆處理。
所以,我在「心理吳越三部曲」中採納了《左傳》的說法。
當然,這也只是我對歷史真相的一種選擇。我們必須明白,這世上其實哪有什麼正確的選擇,我們所有的努力無非是讓自己的選擇變得正確罷了。
2014年11月23日晚20∶26於別館13B
三問「心理說史」
「心理三國三部曲」是「心理說史」的開創之作,在十周年紀念版出版之際,很有必要釐清讀者們最關心的幾個問題,其實主要就是三個:「心理說史」是什麼?從何而來?去往何方?
心理說史是什麼?
在「心理三國」系列出現之前,國內從未有過這種集歷史、心理和文學於一體的寫作形式,既像歷史小說又像心理分析,很難歸於已有的類別。系列作品的第一部《心理關羽》,在出版過程中關於書名的爭議從未停息。「心理三國」的內容曾在天涯論壇連載,先後有幾十家出版社表達過出版意願,但幾乎沒有一家不想把書名改換的,因為當...
目錄
桃園結義
1.屌絲遭遇土豪
2.一介草民的皇帝夢
3.一隻很「貴」的小白鼠
4.誰有資格當老大
5.主見就是領導力
6.無數次親密接觸
7.背景決定前景
8.逼你上路的人
徐州恩怨
9.痛苦來自比較
10.給自己爭個座位
11.且讓小僧伸伸腳
12.不像英雄的英雄
13.孔子門前掉書袋
14.無法堅持的馬拉松
15.餡餅太大不敢吃
16.道德不是糊塗賬
17.空手套了白眼狼
18.一把不想殺人的刀
19.世上只有兄弟好
20.從將軍到奴隸
21.第三種可能性
誰是英雄
22.反復無常的老師
23.殺人何必要用刀
24.人算還是天算
25.田獵只是一場戲
26.一頭鹿的分水嶺
27.英雄眼裡無英雄
28.背叛就像一把刀
29.兄弟的一封來信
30.絕境中的絕望
荊襄風雲
31.給你來盤大雜燴
32.安逸是最大的痛苦
33.說錯話的代價
34.你的身上沒有祕密
35.重病遇上老神醫
36.半路來個搶跑的
37.搶跑的被人搶跑了
38.一個比一個會吹牛
39.誰中了誰的計
40.有借從來沒有還
41.關於投降的爭論
42.書到用時方恨少
43.智商不等於智慧
44.鬥氣從來無贏家
45.天上掉下個孫妹妹
46.溫柔是把殺豬刀
47.玩笑開得太大了
大夢成真
48.相反也是一種模仿
49.誰是誰的棋子
50.心結是怎樣打開的
51.高手算不了自己的命
52.愧疚帶來的後遺症
53.又吃了一記悶棍
54.夢想在苦澀中成真
白帝落日
55.鮮血淋漓的教訓
56.算不清的身分賬
57.兩個被忘卻的教訓
58.英雄逃不脫末路
59.人生中的最大敗筆
60.備嘗艱辛的一生
本書主要心理學概念解讀(括弧內數位為所在篇目)
後記
初版後記
桃園結義
1.屌絲遭遇土豪
2.一介草民的皇帝夢
3.一隻很「貴」的小白鼠
4.誰有資格當老大
5.主見就是領導力
6.無數次親密接觸
7.背景決定前景
8.逼你上路的人
徐州恩怨
9.痛苦來自比較
10.給自己爭個座位
11.且讓小僧伸伸腳
12.不像英雄的英雄
13.孔子門前掉書袋
14.無法堅持的馬拉松
15.餡餅太大不敢吃
16.道德不是糊塗賬
17.空手套了白眼狼
18.一把不想殺人的刀
19.世上只有兄弟好
20.從將軍到奴隸
21.第三種可能性
誰是英雄
22.反復無常的老師
23.殺人何必要用刀
24.人算還是天算...
商品資料
出版社:台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3-06-28ISBN/ISSN:978626329886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1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