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圖書節年度最佳圖書獎‧飲食與運動類獎得主
你是否計算熱量、少吃多動、間接斷食,腰圍卻沒少半吋?
人稱「健康懷疑論者」的羅伯特.J.戴維斯博士告訴你,瘦不了不是你的錯!
「即使是最老練的節食者,聽到戴維斯博士揭穿的真相,也會大吃一驚。不只如此,他還為每個人詳細列出了邁向個人成功的實用步驟。」
──莉莎.莉莉恩(Lisa Lillien),又名飢餓女孩(Hungry Girl),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
*
你覺得自己太胖,其實是掉進媒體和減重產業的特大號騙局。
用科學揭開「過胖」的七大真相,消除體重偏見,
讓你不再白費時間、金錢和精力,順應體質打造有效體重管理策略。
*
這個世界想讓你相信有「最有效」的減肥法、「最正確」的瘦身食物,瘦不下來是因為你缺乏自制力。
事實上,你接收到的減重資訊,幾乎全是充滿偏見的假消息。
計算熱量、少吃碳水、多運動、跳過一餐、多喝水,媒體、名人、KOL及網路不斷推送大量的甩肉建議,許多人都努力遵循這些方法,腰圍卻不減反增,甚至損害了健康。
人稱「健康懷疑論者」、屢獲殊榮的健康記者者羅伯特.J.戴維斯博士,將揭露商人的宣傳話術與未經科學驗證的減重法,破除讓你瘦身失敗的體重迷思。
本書將告訴你:
• 哪些減重手段最有可能(以及最不可能)有效?
• 為何傳統的減重觀念常常是錯誤的?
• 如何辨識錯誤的減重建議,避免上當,不再浪費時間、金錢和精力?
• 為何有效的體重控制其實不需要重重限制和複雜規則?
• 是哪些力量有意產出錯誤的減重建議,並從中獲取利益?
戴維斯博士也提出有科學根據的減重原則,並分享曾深受誤導所苦的人改變觀念、成功控制體重的真實故事,指引你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式,逃離徒勞無功的減肥惡性循環,踏上真正健康、無害且有效的體重管理之路。
▍這些耳熟能詳的觀念,究竟是事實,還是迷思?
麥麩會導致體重增加?
在某些研究中,麥麩會導致老鼠的體脂肪變高,但沒有任何人體實驗證明這也會發生在人類身上,也沒有證據表明無麥麩飲食能幫助減肥。
水果會致肥?
一份水果中可能含有二十克以上的糖,或者更多。但水果同時也含有纖維,會減緩糖分的吸收。整體研究顯示,水果不會導致體重上升,甚至還與體重降低有關。
吃早餐前先運動,減重效果會更好?
有些研究證實空腹有氧運動也許會加速燃脂,但只有短暫的一刻,在為期好幾天或好幾週的時間裡,則沒有帶來更多減脂或減重效果。研究者表示,在早餐前先運動,並不會為減脂或減重帶來更高的效率。
作者簡介:
羅伯特.J.戴維斯 博士(Robert J. Davis, PhD)
人稱「健康懷疑論者(Healthy Skeptic)」,是屢獲殊榮的健康資訊記者,作品見於CNN、PBS、WebMD和《華爾街日報》等知名媒體,並著有四本健康相關書籍。
他還拍攝了一系列「健康懷疑論者(Healthy Skeptic)」影片,對流行的健康相關觀念抽絲剝繭,檢視其科學依據。
戴維斯博士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並擁有名校埃默里大學羅琳斯公共衛生學院的公衛碩士學位,以及布蘭戴斯大學的公衛政策博士學位。
譯者簡介:
曾倚華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畢業。
喜歡看書,喜歡寫作,走上翻譯的路是最大的驚喜。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說真話推薦】
吳映蓉博士︱台灣營養基金會董事
呂美寶︱食物的力量、功能醫師營養師
趙函穎營養師︱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
蔡明劼︱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
劉博仁醫師、博士︱台中市科博特診所院長
蕭捷健︱減重醫師、國際認證運動營養專家
蘇琮祺︱四季心心理諮商所 所長
(依姓名筆畫排列)
名人推薦:【說真話推薦】
吳映蓉博士︱台灣營養基金會董事
呂美寶︱食物的力量、功能醫師營養師
趙函穎營養師︱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
蔡明劼︱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
劉博仁醫師、博士︱台中市科博特診所院長
蕭捷健︱減重醫師、國際認證運動營養專家
蘇琮祺︱四季心心理諮商所 所長
(依姓名筆畫排列)
章節試閱
怪罪糖分
另一種時常被冠上「最邪惡」之名的候選人,則是糖分。而最該為這現象負責任的人,是羅伯特‧勒斯蒂格(Robert Lustig)博士。二○○九年,他發表了一篇演說,名叫〈糖分:苦澀的真相〉,在這篇演說中,他說糖是「毒藥」,是導致肥胖和其他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這場演說的影片張貼在YouTube上,已經吸引了超過一千萬人次觀看。
勒斯蒂格也出版了一本暢銷書,更加仔細地描繪了在他的理論中,糖分有何地位。這本書命名為《雜食者的詛咒》,將糖分——或者更貼切地說,將果糖,也就是精緻糖類、高果糖糖漿或者其他高熱量甜味劑中的一個成分,標記為「毒物」,是「最終大反派,是帝國的黑武士,正在招呼你進入黑暗面」。
糖是葡萄糖與果糖各半的綜合體,而我們的身體消化這兩種成分的方式是不一樣的。當我們攝取葡萄糖或其他碳水化合物時,我們的胰島素水平會上升,也會刺激瘦體素向我們的大腦發送訊號,表示我們飽了。(下一章,我們會進一步探討瘦體素。)但果糖不會刺激胰島素的產生,因此根據勒斯蒂格的說法,大腦並不會覺得我們飽了,我們就會繼續吃。
另一個差異是,和能拿來當作全身能源的葡萄糖不同,果糖幾乎是只透過肝臟來代謝的。勒斯提格表示,如果我們攝取的果糖超過肝臟能處理的量,多餘的果糖便會造成新陳代謝的破壞,導致脂肪生成,增加胰島素阻抗及不正常的膽固醇。
在老鼠的實驗中,大量的果糖確實會導致肥胖,還有其他勒斯蒂格所描述的影響。但是動物攝取的果糖通常比我們一般攝取的量多得多。此外,老鼠代謝果糖的方式也和人類不同,所以這個研究的相關性,還有待商榷。
整體而言,在人類身上的研究並不支持勒斯蒂格的理論,至少在體重這塊並沒有。舉例來說,許多測試裡,研究者給了受試者含有果糖的飲食,而為了做比較,他們砍掉了果糖,改用其他碳水化合物取代,並且把整體攝取的熱量維持一致。一個由世界衛生組織所授權的研究,將這些測試的結果匯整起來,並作出結論,高果糖的飲食和低果糖的相較起來,並沒有比較容易致肥。
世界衛生組織的這個研究,顯示了較高糖分的攝取與較高的體重之間有關聯。但這和其他研究都顯示,這些增加的公斤數是因為來自糖分的額外熱量,而不是因為果糖或糖分特別邪惡的緣故。
至於宣稱糖分是導致肥胖的主因,讓我們來看看最近的趨勢:從二○○三到二○一六年之間,美國成年人攝取的總糖分數量降低了百分之十七。但在同一段時間內,成人肥胖的比例上升了百分之二十三。如果糖分真的如人們所說這麼罪惡,你應該要看到肥胖率下降才對——或至少不該攀升。
這些當然都不是說,吃一大堆糖分沒有關係。雖然沒有證據顯示這是唯一,或甚至是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但過量的糖分確實會導致體重增加、糖尿病,還有其他問題,而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攝取得太多了。說它不是肥胖的主因,不代表它就不是問題。
但果糖和糖分逐漸成為頭號敵人之後,又無意間導致了其他後果。首先,我們現在看到了許多食物和飲料,都驕傲地宣稱它們不含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事實上,這個名稱本身就在誤導了:HFCS本身的果糖含量並不是真的特別高。就和糖一樣,他也是大約百分之五十的果糖(甚至更低),也沒有確定的證據說明HFCS比糖對人體更有害——就連勒斯蒂格也認知到這一點。但只要把產品標上「無HFCS添加」,工廠就能愚弄我們,讓我們相信這些食物比較不致肥,或是比較健康,就算它們充滿了糖或其他高熱量甜味劑也一樣。
除此之外,破壞了糖的名譽後,也導致了一波低糖或無糖加工食品的爆發性生產,就和我們看見的低脂和低碳食物一樣。一般來說,工廠會用人工甜味劑取代糖,而我在下一章會說明,這些食物能促進減肥的證據有限。有些研究甚至認為它們和體重增加及其他對健康的負面影響有關聯,例如糖尿病。如果我們像面對那些不添加敵人的食物那樣,過度食用這些限制糖分的食品,這種面對「有毒」糖分的解藥,並不會幫助我們縮減腰圍,最後更可能助長肥胖與相關症狀的火焰。
★迷思或真相?──水果會致肥?
就像有加糖的食品一樣,水果也含有果糖與葡萄糖,一份水果中,可能就有二十克以上的糖,或者更多。但水果同時也含有纖維,會減緩糖分的吸收。此外,水果裡的纖維和水分也會讓我們產生飽足感,所以我們就不會吃太多(但也有例外,例如果乾)。整體而言,研究顯示,水果不會導致體重上升,甚至還與體重降低有關。而且和高含糖的水果相比,低糖的水果對腰圍並沒有絕對的好處。在三個大型研究中,比像是葡萄柚這種的低糖水果,偏向高含糖的蘋果和水梨,與減重的關係甚至更強烈。
但果汁卻是另外一回事了。失去了纖維之後,它的含糖量和熱量,通常比水果本身更多,也更沒有飽足感。研究也證實它與增重有關。所有的原因都指向──水果用吃的比用喝的更好(第四章會有更多與水果有關的討論)。
人是喝胖的嗎?
近幾年來,反糖的光芒,也更加照耀在汽水和其他含糖飲料上,像是各種水果飲料、運動飲料以及能量飲料。有些衛生與肥胖專家,特別點出含糖飲料是致肥的原因,因為飲料是液體熱量的主要來源,並會在我們的飲食中增加糖分,帶給我們的飽足感也比不上固體食物。攝取較多含糖飲料的族群,例如非裔美國人與拉丁,肥胖率也更高。
二○○九年,紐約市衛生局推出了反含糖飲料運動,更引起了人們對這個議題的關注。這個運動稱為「倒出脂肪」,在地鐵上張貼各種廣告,印著凝結的脂肪從汽水瓶中流出,下面的標語則寫著「別把自己喝胖」。還有讓人更倒盡胃口的影片,一個男人大口喝著汽水罐中的脂肪,一團團脂肪則順著他的下巴往下流。接著,是一句註解:「一天喝一瓶汽水,會讓你一年胖四公斤。」——當時,紐約衛生局與其他地方的專家都挑戰過這句宣言。
要探討含糖飲料與體重的關係,不同的研究和不同的資金來源,就會有不同的答案。一個研究檢視了十七個大型的證據審查結果,然後發現那些由食品工業(例如汽水廠商)出資的研究,比較傾向表示研究結果沒有說服力;但是沒有利益衝突的報告,通常會指出含糖飲料與增重或肥胖之間有關聯。
就算含糖飲料真的會導致體重增加——看起來很有可能——影響也相對不大。一組不受任何產業束縛的哈佛研究者預測,每天多攝取一份含糖飲料(例如從一天喝一瓶汽水變成喝兩瓶),一年平均增加的體重也不到兩百五十克。
近年的潮流也開始懷疑含糖飲料是肥胖主因的說法。近幾年,從含糖飲料中所攝取的總糖量是逐年減少的。在二○○三年到二○一六年間,含糖飲料所產生的熱量減少了將近百分之五十,二○一六年時,成年人所攝取的總熱量中,含糖飲料所佔比例只有百分之四,而兒童攝取的總熱量也只有百分之五是來自含糖飲料。在這段時間中,從來不喝含糖飲料的人口上升了,重度飲用者的比例也大幅下降。
還記得在這段時間中的肥胖人口嗎──比例仍然持續上升中,成人中的肥胖人口,從百分之三十二上升到接近百分之四十。年輕人的肥胖比例也提升了。如果含糖飲料真的是肥胖疾病的主因,那麼糖分攝取的走向應該和肥胖的走向一樣才對,而不是相反。
儘管只有有限的證據可以證明含糖飲料在這其中扮演的角色,許多肥胖專家和一部分的城市還是決定要對含糖飲料課稅,來延緩或逆轉肥胖疾病的症狀。這個做法的支持者通常會把含糖飲量與香菸相提並論,說對含糖飲料課稅可以減低人們的攝取量與體重,就像香菸的稅也減少了人們的吸菸量。
研究確實顯示,稅金的確減少了人們的含糖飲料購買量,卻沒有直接證據證明這與減重有關。也許是因為這和香菸不同,有太多不同的替代產品可以取代含糖飲料了。
當然,有些人可能會因此而捨棄汽水,改喝水。但他也有可能改喝水果汁、巧克力牛奶,或是啤酒等飲料,這些產品的熱量都和汽水差不多,甚至更多。或者,一個人也有可能選擇買別的東西來吃,像是糖果棒或是洋芋片。長話短說,沒有人能保證,打壓了含糖飲料之後,就會產生對體重更友善的消費行為。
由於談到含糖飲料稅時,大家就很容易群情激憤,我覺得我有必要解釋一下我的出發點:因為汽水和其他含糖飲料都不健康,所以我不喝。我沒有受到任何含糖飲料的產業束縛,經濟或其他方面都沒有。我也不是透過保守的政治觀點在看待這件事。
我擔心的是,含糖飲料稅有可能會傷害我們打擊肥胖的努力。有些稅金的支持者會說:「嗯,這又無傷大雅。」但是這不是事實。儘管缺少證據,但含糖飲料稅這種措施是為了促進減重才推行的,它的失敗會導致公共衛生機關的信用受到破壞。尤其是越來越多人開始對科學權威產生不信任感,這樣更會帶來問題。破滅的承諾會使人們更不願意支持未來打擊肥胖的措施,就算有強大的科學根據也一樣。
更嚴重的負面影響是,所有投入在爭取含糖飲料稅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沒有投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的時間和精力,例如關心我們整體飲食的組成。對含糖飲料課稅是政治操作下艱困的掙扎,而現在,就連權威也認同,單靠這個做法並不會減低肥胖率。運用有限的資源(不管是專家人力、注意力或經費)來打一場不太可能造成任何影響的硬仗,實在不太合理。不論這場征討是出現在科學期刊上,或是在市議會裡,這都是錯置的努力,如果用在其他地方,也許會更有效果。
迷思或真相?──啤酒和其他酒精飲料會導致啤酒肚?
每公克的酒精會產生七大卡的熱量——幾乎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兩倍。這是飲酒理應導致增重的理論中時常引用的數據。但事實上,研究逐漸開始顯示,微量至中量的啤酒、紅酒和其他酒精飲料的攝取,與體重增加或脂肪堆積並沒有關係。此外,根據某些研究顯示,體重無超標的婦女,若適當飲酒,也許比滴酒不沾的人還更不容易導致增重與肥胖。但重度飲酒(意指一天喝三杯以上的酒)和酗酒者確實與肥胖和腹部脂肪有關,尤其是男性。要小心混合酒類有額外糖
怪罪糖分
另一種時常被冠上「最邪惡」之名的候選人,則是糖分。而最該為這現象負責任的人,是羅伯特‧勒斯蒂格(Robert Lustig)博士。二○○九年,他發表了一篇演說,名叫〈糖分:苦澀的真相〉,在這篇演說中,他說糖是「毒藥」,是導致肥胖和其他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這場演說的影片張貼在YouTube上,已經吸引了超過一千萬人次觀看。
勒斯蒂格也出版了一本暢銷書,更加仔細地描繪了在他的理論中,糖分有何地位。這本書命名為《雜食者的詛咒》,將糖分——或者更貼切地說,將果糖,也就是精緻糖類、高果糖糖漿或者其他高熱量甜味劑中的一...
作者序
序章
霍瑞斯‧弗萊契(Horace Fletcher)是個富有的男人,但有一樣東西,他花錢也買不到:人壽保險。他身高一百七十公分,體重超過九十公斤,因此被判定為過胖拒保。經過幾次申請與拒保候,這位講究飲食的商人想到了一個讓自己瘦下來的方法,也因此在減重的歷史上留名。
弗萊契的方法中,其中一個步驟是咀嚼,然後是咀嚼——然後再咀嚼。事實上,他把吃進嘴裡的每一口食物都咀嚼到完全液體化並失去所有滋味為止。有些食物要咀嚼到七百多下,才會終於失去味道。四個月無窮無盡的操練過後,弗萊契減掉了超過十八公斤,腰圍也小了十七公分。
如果生活在現代,弗萊契也許會成為YouTube的網紅。但那時是西元一八九八年,所以他透過寫作、講課與記者會,宣揚永無止境地咀嚼的好處。由於先前的體重使他病痛不斷、行動遲緩,這位前運動員藉由在跳水板上後空翻、把一個男人舉在肩膀上,或是踩超過三百公里的腳踏車,公開展現他靠咀嚼而得來的力量。
多虧了弗萊契的愛現與魅力,他的咀嚼養生法在二十世紀初風靡了全美國與歐洲。知名人士如約翰‧D‧洛克菲爾、湯瑪士.愛迪生,以及亨利‧福特,都採用了此一方法——所謂的「弗萊契法」——全國最知名的約翰‧哈維‧家樂氏醫生(Dr. John Harvey Kellogg)也是。人們組成咀嚼俱樂部、舉辦各種派對,好讓自己更「弗萊契化」。(當時的午間咀嚼派對叫什麼呢?午「嚼」宴!)蘇珊‧葉格在自己的作品《百年減肥大計》中寫道:「新新監獄 中的獄友、學校學童、社會中最頂尖的階級,以及最中產的中產階級,每個人都在咀嚼、咀嚼、咀嚼。」
一九一九年,隨著弗萊契法的發明者逝世,這股風潮也隨之淡去。但時至今日,它仍是愚蠢、前所未聞,卻廣為人們接受的減肥法的絕佳範例。當然,這也不是唯一一個。歷史中充滿了各種可笑的減肥「祕方」——從號稱可以洗去脂肪的浴鹽和肥皂到香菸(「拿一根好彩(Lucky Strike),少一塊甜點。」一九二○年代的好彩香菸廣告這麼說道),還有絛蟲卵(讓人吞下肚去,並靠寄生蟲食用他們腸道中的食物)。
今日,我們比聽信這些偏方的前人們更成熟,更懂得如何掌控體重。或者,至少我們是這麼想的。事實上,專家和媒體所提供的大多數傳統體重與肥胖觀念,還有很多人認定是已知事實的許多觀點,其實都未經證實,或者根本就是錯誤的。
就這一點而言,沒有人比大衛‧艾利森(David Allison)更直言不諱了。他是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公衛學院的院長,也是一位反傳統的肥胖研究學者。他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一篇與人共筆的論文中,語出驚人地點出許多廣為流傳的肥胖迷思以及未經證實的假設。這篇研究的結論指出,這些迷思和說法「無孔不入地存在於科學文獻與大眾媒體中」。
艾利森表示,雖然關於肥胖症的科學知識已經增加不少,這個領域也有了長足的進步,但他還是認為,許多我們所聽聞的知識都是「偽裝成事實的無稽之談和推測」。
不論是間歇性斷食或低碳飲食、燃脂食物或減肥營養品,今日的許多「科學」方法,也和弗萊契法一樣,無法證實它們有長期控制體重的效果。雖然這些方法或許能幫助我們在幾個月內、甚至一年中減掉不少體重,但最後幾乎全都會失敗。在某些案例中,它們甚至使事情更加惡化,並像香菸和絛蟲卵一樣,製造出其他健康問題。
有哪些經過包裝的點子和方法、它們是什麼來歷,還有會如何為我們減肥的目標造成反效果,正是本書的內容。
悲傷的統計數據
根據政府統計,試著減肥的美國人比例正在上升中,而大約有一半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過去一年中都有試著減肥。此外,有四分之三的受訪者,過去都曾嘗試過減肥。
我們也花了大把的鈔票來減肥。根據最新的統計,美國的減肥產業——包括減肥食品和飲品、商用減肥計畫、健康俱樂部、減肥書、減肥藥和營養品、減重手術以及醫囑減肥計畫,現值已經超過了六百億美金。
這個數字在過去數十年間不斷膨脹,但人們的腰圍也是。最新的數據資料顯示,超過百分之四十二的美國成年人都有肥胖問題,二○○○年時卻只有百分之三十。在這段時間中,有嚴重肥胖問題的人口數幾乎已經是加倍了,幾乎達到百分之十。
以下是更多讓人不勝唏噓的數據:
一九九○年時,沒有一個州的肥胖率超過百分之二十,而現在,五十州無一倖免,包括那些擁有全國「最瘦」人口的州,例如科羅拉多和夏威夷。
一九八○年時,兒童與青少年的肥胖率是百分之五‧五。二○○○年時,卻已經提升到百分之十四。今日,則升高至百分之十九。
超過百分之七十的美國成年人,現在都被歸類為過重或肥胖。
全世界約有二十億成年人過重或肥胖。
如果這些數據還讓人不夠憂鬱,那就再看看長期減肥的超高失敗率吧。研究顯示,減肥者在兩年內平均都會增回減去的一半體重,百分之八十的人則會在五年內增回一半體重。整體而言,百分之九十七的人最後都會增回一部分減去的重量。有一句玩笑話就是這麼說的:「我一直試著要擺脫體重,但它一直找上門來!」
不論你選了哪一種方法,我們試圖控制體重的努力,最終全都會是徹底的失敗。
你大概會認為,這種慘烈的戰績會讓人們重新開始審視、評估我們現在的做法。但事實上,許多肥胖專家、減肥密醫,還有其他提出建議的人,都還是不斷在推行同樣失敗的解決方法。
舉例來說,一份研究點出了一個悖論:有更多人在嘗試減肥時,反而增加了更多體重。研究者們沒有質疑少吃多運動這些方法的效率,而是責怪我們,表示許多人「也許沒有真正執行減肥策略,或者只投入了非常少的努力」。換句話說,問題是我們還不夠努力。
過往世代中,失敗的減肥治療裡也出現了類似的態度。當放血或使用汞等沒有效率的醫療手段失敗時,醫生責怪的也不是治療手法,他們通常只會加重劑量,並且更猛烈地使用這些可怕的特效藥。就和當時那些無知的病患一樣,遇上減重一事時,我們通常只會跟隨專家的說法,繼續重蹈覆轍。
你有偏見!
所以,假設許多體重控制的療法都沒有確切的證據,我們也看得出來它們都無效,那為什麼包括研究者、健康專家和大眾在內的這麼多人,都還是堅持不肯放棄呢?
大衛‧艾利森表示,其中一個原因是認知偏見,這是我們思想中的系統性錯誤。所有人——就算是最聰明的科學家——都會展現出這些偏見,而且通常都沒有自覺。以下是幾個例子:
•重複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
當人們重複接觸到某一種觀念,他們就更容易相信那個觀念。舉例來說,如果我們不斷聽到體重控制最終就只是少吃多動,我們就比較容易相信這是事實。對專家們來說,當他們接觸不斷出現在科學論文和論壇中的某些想法,他們也會有這種傾向。
•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
也稱為團體迷思。這種偏見使我們更想要接受某種觀念或方法,因為好像所有人都是這麼認定的。如果有個廣為流傳的觀念表示碳水化合物是增重的主要元兇,人們通常就會跟隨大眾,接受這個觀念。
•治療者期望效應(Allegiance effect)
這代表人們會強烈地依賴某一種特定的療法——不論是生酮飲食、原始人飲食法,或是無麥麩飲食,並認定它優於其他的任何療法。當消費者或專家太過仔細地研究某一種學派,他們通常都會把坑越挖越深,而且很難放手。如果他們見識到與信仰相悖的證據,他們也許會選擇無視,並只接受支持他們觀點的資訊,這種行為被稱為確認偏誤。
•合理偏誤(Reasonableness bias)
如果某一件事聽起來很合理,我們通常就會更願意相信它是事實。舉例來說,吃早餐似乎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所以人們就會比較願意相信這是個可靠的體重控制手段,而不會有任何質疑。
•癡心妄想(Wishful thinking)
當我們太希望某事可以成功,卻又不得其門而入,我們也許會繼續相信它總有一天會成功,儘管沒有任何證據能支持這個信念。這種妄想促使專家們堅持執行同一種策略,消費者則會不斷嘗試各種飲食法。對這兩者而言,他們都希望重複做一樣的事,能奇蹟似的帶來不同的結果,但老話一句,這就是失心瘋的標準表現。
社群媒體通常又會加強這些偏見,因為它們會提升我們接觸到某一種特定想法的機率,並讓我們產生「所有人」都同意的錯誤印象。事實上,也許只有相對比較少數的小眾群體同意那個觀點,只是他們的貼文被社群網站的演算法推送到我們面前罷了。
這種資訊的選擇性曝光讓我們被思想相近的虛擬同好們包圍,也可能使我們產生並加強對減肥法則的忠誠度。例如,假設你比較傾向相信素食主義是體重控制的最佳解答,你會更有可能加入滿是素食主義者的殿堂,並因此更加深你的信仰。
除此之外,藉由社群媒體聽聞他人的減重成功經歷,也可能會引導我們產生錯誤的結論,相信某一種特定的方法用在自己身上一定能成功,因為用在別人身上(看起來)成功了。
當這些所謂的「別人」都是名人時,效果就更為強烈。我們許多人都會與知名人士產生一種所謂的「擬社會關係」,基本上就是單方面的友誼。在推特上面追蹤他們、關注他們的一舉一動,我們或許就會覺得自己認識他們,也會相信他們是可靠的資訊來源。此外,我們看見他們纖細、優美的體態,就認為那是他們說話其來有自的證據,儘管在現實中,名人們宣傳的體重控制方式和主張通常都沒有科學根據。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新聞媒體也是體重控制的資訊來源中舉足輕重的一環,但其中也充斥著許多偏誤,並透過斷章取義來誤導我們。很多時候,新聞報導都會誇大某些研究的重要性或絕對性,給出不公正的誇張結論,並對關鍵的研究限制三緘其口。
研究的種類就是其中一種限制。並不是所有的研究都建立在同樣地基礎上。研究是有等級之分的,試管與動物實驗則是最沒有絕對性的證據。在報導這類研究時,新聞也許會寫下一句「一個新的研究顯示,綠茶能幫助減重」,給人們錯誤的印象,卻沒有在文中清楚表明研究對象是肥胖的老鼠,而這些研究成果也許無法應用在人類身上。
此外,新聞也很常使用誤導的言詞來報導觀察性的研究,也就是觀察兩件事情之間關係的研究——例如像是運動與減重的關係。根據這樣的關係,如果有篇報導告訴我們,運動會導致體重變輕,那這就有了欺騙之嫌,因為觀察類研究是不能證明因果關係的。也許運動者們還有其他習慣,例如健康飲食,而那才是造成他們體重降低的原因。儘管研究者會試著控制這些變因,但他們的研究方法也並非萬無一失。
隨機試驗(randomized trial)會將受試者隨機分派,讓他們接受治療(例如某種飲食法)或安慰劑。隨機試驗通常被視為研究的黃金準則,因為這類研究可以證明因果關係,但仍有足以影響可靠度或相關性的缺點。舉例來說,一個為期四週的測試無法讓我們知道某種手法會不會帶來長期的減重效果;而以大學生為測試對象的研究也許無法套用在中老年人身上。媒體報導通常不太在意這類的關鍵細節,或者根本完全無視。
記者在報導研究時,有些因素可能會導致他們功虧一簣,例如缺乏科學訓練、截稿日太近、文章篇幅不足(或播報時時間不足),又或者是非得誇大其詞——換句話說,就是譁眾取寵,好吸引觀眾的目光。
作為一名記者,我當然不鼓勵粗製濫造的報導,也固定會在演講中向同儕們舉出許多例子。但平心而論,這並不完全是記者的錯。經過扭曲的新聞稿也是共犯之一。很多時候,記者是從大學和科學期刊所提供的文本中得到暗示,而研究也顯示,這些新聞稿通常也包含了我們時常在媒體上看見的誇大言詞與隱瞞。
如果繼續追溯回去,你就會發現,有時候那些研究本身就有同樣地問題,研究者本身的偏誤會促使他們誇大自己的成果,或是用誤導的角度解讀他們蒐集到的資料。這些研究者的言論被引用在新聞稿或是媒體報導裡時,他們的觀點通常比較不會受人質疑,而我們看見的就是偏頗的事實。
不只有認知偏誤會導致研究者做出這般虛假陳述。財務上的偏誤也會。由食品公司、減肥計畫、藥廠、保養品製造商之類的出資者所提供的資金能幫助學者們繼續進行專業研究,或是讓他們進行平時也許不可能有機會做的研究。所以你不難看出他們為什麼會想要討好贊助商,或者至少不會反咬出資者一口。
研究者通常會堅稱資金並沒有左右他們的成果,而確實,企業贊助也不一定會破壞一個研究的可靠程度。但有證據顯示,由食品工業所贊助的營養研究對贊助商通常會比沒有工業資金的營養研究更加有利。
這也許是因為研究者們在設計實驗時,就使用了更容易顯示出優點的方式。他們也許會限制資料的範圍,好讓優點顯得最大、最驚人。又或者,他們會強調對贊助商有利的結果,並削減或忽略相反的結果。這些細小的落差有可能難以察覺,也許甚至在研究者本人眼裡都不那麼明顯。
當然,金錢的力量遠不只展現在研究人員身上。就像我先前提過的,減重是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商機,而產業裡的許多玩家會有意識地散播迷思,因為這樣更能為他們的財務帶來正面影響。如果商業減重公司和減肥書的作者可以讓我們持續相信,這世界上有一種「最好」的飲食法存在,或是食物公司和營養品製造商可以繼續讓人認為,「正確」的產品可以神奇地使體重融化,那麼這些商家就可以繼續賺我們的錢了。因為他們販賣的東西通常沒有長期效果,而使用這項產品的需求永遠不會消失,商家的盈利也不會。
序章
霍瑞斯‧弗萊契(Horace Fletcher)是個富有的男人,但有一樣東西,他花錢也買不到:人壽保險。他身高一百七十公分,體重超過九十公斤,因此被判定為過胖拒保。經過幾次申請與拒保候,這位講究飲食的商人想到了一個讓自己瘦下來的方法,也因此在減重的歷史上留名。
弗萊契的方法中,其中一個步驟是咀嚼,然後是咀嚼——然後再咀嚼。事實上,他把吃進嘴裡的每一口食物都咀嚼到完全液體化並失去所有滋味為止。有些食物要咀嚼到七百多下,才會終於失去味道。四個月無窮無盡的操練過後,弗萊契減掉了超過十八公斤,腰圍也小了十七公分。...
目錄
序章
第一章 慎選敵人
第二章 卡路里謬論
第三章 運動幻覺
第四章 愚蠢的超級食物
第五章 時間不是一切
第六章 瓶裝空話
第七章 不真實的理想
第八章 有效的做法
序章
第一章 慎選敵人
第二章 卡路里謬論
第三章 運動幻覺
第四章 愚蠢的超級食物
第五章 時間不是一切
第六章 瓶裝空話
第七章 不真實的理想
第八章 有效的做法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20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