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乃非、白瑞梅、李思齊、林文玲、林建廷、林純德、張馨文、黃詠光、劉人鵬
定價:NT$ 450
優惠價:95 折,NT$ 427
已售完,補貨中
情感、性、非人
在不同類別、不同結構、不同型態下
成為「眾罔兩」共同體想像,並與中間物一起作為方法
「罔兩」,原本的意涵(影外微陰)即諭示雙重邊緣位置(邊緣的邊緣),是被層層稀釋的(類)主體。其指涉之難,即造就了互為參照之不可能。本書各篇文章延展了十五年前《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的諸多歷史、思考的限制,重訪懸宕的命題,指認面目依舊模糊的各種存在;因為「罔兩」的影外微陰之義,已不在狹義的性少數,而是擴及到更多無以名狀之物——與人為主體的妖、妾同行的,還有物質的罔兩(道路、核廢料、斷指、科幻文體),情感的罔兩(負面性、控白、古老鬼魂)。本書繼續開展罔兩的發問,在「晷景遷馳,分陰不駐」(語出章太炎〔1869-1936〕)與「凡物之非此非彼者」(語出嚴復〔1854-1921〕)罔兩寓言閱讀所提供的難以捕捉的時空位置,重新反思亞洲現代性與其思想的「中間物」軌跡。
以「眾罔兩」作為方法,重要的在於「問」
即思考、叩問邊緣的能量形式
本書試圖把魯迅來自尼采的「中間物」概念喻說放在殖民-歷史-地理的認識向度中,作為一個啟導性與中介性的概念,集結九位作者各自的九篇論文,共同探索亞洲當下批判性知識生產的可能性。各篇文章展開的問題意識,似乎一環扣著一環,而可以「中間物」作為環中,以輻輳知識生產的問題性。而在學術工作日益個人化的當下,期待透過本書探索一種在集體「中/之間」共同工作的可能。
▍本書特色
1. 展現時間悖論─遲滯的未來,而非以線性歷史或「邊緣-中心」來理解,進而展現跨時空、跨類別的內涵,以及「中間物」非空間性的過程與過渡性。
2. 透過「中間物」的概念喻說,使得各篇假以不同的概念與能指,產生彼此之間相互的連結,進一步相互詰問,產生新的閱讀與情感。
3. 在「殖民與冷戰的歷史—地緣關節」下,提供讀者進一步思索中間物的起點,成為亞際知識情感解殖工作之「未-來」的中間橋梁。
▍學界推薦(依姓氏筆畫順序)
Cindy Patton(裴新)Professor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The University of Simon Fraser
Teri J. Silvio(司黛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王 蘋 台灣性別人權協會秘書長
王智明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副研究員
丘延亮 社運流浪犬
何春蕤 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講座教授/榮譽教授
吳靜如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研究員
洪 凌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夏林清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退休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特聘教授
高旭寬 跨性別運動積極份子
張小虹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
張潔平 Matters Lab創辦人暨執行長、前端傳媒總編輯
張歷君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客座助理教授
許維賢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陳光興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與《人間思想》主編
陳界仁 台灣著名當代藝術家
陳佩甄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游 靜 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 專任教授
黃盈盈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社會學系教授、博導
廖勇超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劉紀蕙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程約聘專任教授
▍推薦語
《罔兩問景II:中間物》是以魯迅翻譯尼采而創造的「中間物」(Mitte)概念喻說放在殖民-歷史-地理的認識向度中,作為一個啟導性與中介性的概念,共同探索亞洲當下批判性知識生產的可能性。本書希冀以此為方法,分析知識的過渡性質,以及(半)殖民地在現代性刻痕下對於知識重構過程的感知框架與歷史情感;另,也試圖探索一種在集體「中/之間」共同工作的可能──這樣的方法,或許可稱之「相互參照轉移之間」(inter-trans-(re)ference)──也就是說,透過「中間物」的概念喻說,以多種識別「中間物」的向度、角度以及思想資源,提供讀者進一步思索中間物的起點,並嘗試對於當下殖民與冷戰耦合下知識形構的論述──情感閾限重啟「罔兩之問」,以期成為亞際知識情感解殖工作之未-來的中間橋梁。
這本書讓我們更了解幾百年來殖民歷史在今天的亞洲如何持續被內化。透過認識、正視、分析我們的情感生產與知識形構,如何一直作為「中間物」、「中間」了什麼、為誰(及誰之)「中間」,才有可能緩慢地,一點一滴地,鬆動把我們恆常鎖定於作為想像「主體」/中心/模範生的迷霧及創傷,從而才有得以看見、介入或改變任何關係(尤其在「我」與「們」、「我」與「我」、「我」的不同想像與矛盾分身、為了成就「我」中的各種「你」與「他」;形、影與罔兩們之間)的可能。
──游靜(香港作家、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
形之外延、影之幽微,罔兩所成就的不是施力/受力的壓迫/反壓迫邏輯,而是借力使力的陰魂不散以及妾身未明的邊緣動能。而罔兩問景的續作則進一步開啟「物」的不確定性和中介特質,在賦予罔兩物質層次的同時亦問題化了物質看似顛撲不破的本性。《罔兩問景II:中間物》勢將接續其前作的動能,延著邊緣的邊緣翳翳前/潛行。
──廖勇超(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罔兩II》意不在超克(反倒更近似於超渡)現代,而是召喚被封印在國族咒語下的鬼魂,以情感指認之;在天色未明之時,辨識出短暫現形的魍魎;更在現代性允諾窮盡之地,與未來「糟」遇。情感、性、非人,在不同類別、不同結構、不同型態下成為「眾罔兩」共同體想像,並與中間物一起作為方法。而這個「方法」,終究指向的是不停止提問、指認、辨識一眾跨類別、跨樣態、跨時空質地的罔兩,持續地不合時宜與混沌未明。《罔兩III》也正在那推遲的未來中,等待將屆。
──陳佩甄(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主編
丁乃非
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性/別研究室成員。著有Obscene Things: Sexual Politics in Jin Ping Mei(2002);與劉人鵬、白瑞梅合著《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2007);與劉人鵬合編《置疑婚姻家庭連續體》(2011)。
劉人鵬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著有《閻若璩與古文尚書辨偽:一個學術史的個案研究》(2005[1991]);《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2000);與丁乃非、白瑞梅合著《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2007)。編有《憂鬱的文化政治》(與鄭聖勳、宋玉雯合編,2010);《置疑婚姻家庭連續體》(與丁乃非合編,2011);《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與
宋玉雯、鄭聖勳、蔡孟哲合編,2012);《抱殘守缺:21 世紀殘障研究讀本》(與宋玉雯、蔡孟哲、鄭聖勳合編,2014)。
張馨文
印度班加羅爾文化與社會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Study of Culture and Society)文化研究博士、拉岡取向心理分析實踐者、社會運動者。目前為德里安貝卡大學(Ambedkar University, Delhi)心理系博士候選人。
黃詠光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曾就讀於印度班加羅爾文化與社會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Study of Culture and Society),現為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lhi)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作者群(依姓氏筆畫順序)
丁乃非/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性/別研究室成員
白瑞梅(Amie Parry)/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性/別研究室成員
李思齊(Nicholas de Villiers)/美國北佛羅里達州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Florida)英語系,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客座(2017)
林文玲/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合聘教授
林建廷/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林純德/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編輯委員
張馨文/德里安貝卡大學(Ambedkar University, Delhi)心理系博士候選人
黃詠光/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lhi)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劉人鵬/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1 |
6折 | 1 |
8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丁乃非、白瑞梅、李思齊、林文玲、林建廷、林純德、張馨文、黃詠光、劉人鵬
優惠價: 95 折, NT$ 427 NT$ 450
已售完,補貨中
情感、性、非人
在不同類別、不同結構、不同型態下
成為「眾罔兩」共同體想像,並與中間物一起作為方法
「罔兩」,原本的意涵(影外微陰)即諭示雙重邊緣位置(邊緣的邊緣),是被層層稀釋的(類)主體。其指涉之難,即造就了互為參照之不可能。本書各篇文章延展了十五年前《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的諸多歷史、思考的限制,重訪懸宕的命題,指認面目依舊模糊的各種存在;因為「罔兩」的影外微陰之義,已不在狹義的性少數,而是擴及到更多無以名狀之物——與人為主體的妖、妾同行的,還有物質的罔兩(道路、核廢料、斷指、科幻文體),情感的罔兩(負面性、控白、古老鬼魂)。本書繼續開展罔兩的發問,在「晷景遷馳,分陰不駐」(語出章太炎〔1869-1936〕)與「凡物之非此非彼者」(語出嚴復〔1854-1921〕)罔兩寓言閱讀所提供的難以捕捉的時空位置,重新反思亞洲現代性與其思想的「中間物」軌跡。
以「眾罔兩」作為方法,重要的在於「問」
即思考、叩問邊緣的能量形式
本書試圖把魯迅來自尼采的「中間物」概念喻說放在殖民-歷史-地理的認識向度中,作為一個啟導性與中介性的概念,集結九位作者各自的九篇論文,共同探索亞洲當下批判性知識生產的可能性。各篇文章展開的問題意識,似乎一環扣著一環,而可以「中間物」作為環中,以輻輳知識生產的問題性。而在學術工作日益個人化的當下,期待透過本書探索一種在集體「中/之間」共同工作的可能。
▍本書特色
1. 展現時間悖論─遲滯的未來,而非以線性歷史或「邊緣-中心」來理解,進而展現跨時空、跨類別的內涵,以及「中間物」非空間性的過程與過渡性。
2. 透過「中間物」的概念喻說,使得各篇假以不同的概念與能指,產生彼此之間相互的連結,進一步相互詰問,產生新的閱讀與情感。
3. 在「殖民與冷戰的歷史—地緣關節」下,提供讀者進一步思索中間物的起點,成為亞際知識情感解殖工作之「未-來」的中間橋梁。
▍學界推薦(依姓氏筆畫順序)
Cindy Patton(裴新)Professor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The University of Simon Fraser
Teri J. Silvio(司黛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王 蘋 台灣性別人權協會秘書長
王智明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副研究員
丘延亮 社運流浪犬
何春蕤 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講座教授/榮譽教授
吳靜如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研究員
洪 凌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夏林清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退休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特聘教授
高旭寬 跨性別運動積極份子
張小虹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
張潔平 Matters Lab創辦人暨執行長、前端傳媒總編輯
張歷君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客座助理教授
許維賢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陳光興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與《人間思想》主編
陳界仁 台灣著名當代藝術家
陳佩甄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游 靜 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 專任教授
黃盈盈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社會學系教授、博導
廖勇超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劉紀蕙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程約聘專任教授
▍推薦語
《罔兩問景II:中間物》是以魯迅翻譯尼采而創造的「中間物」(Mitte)概念喻說放在殖民-歷史-地理的認識向度中,作為一個啟導性與中介性的概念,共同探索亞洲當下批判性知識生產的可能性。本書希冀以此為方法,分析知識的過渡性質,以及(半)殖民地在現代性刻痕下對於知識重構過程的感知框架與歷史情感;另,也試圖探索一種在集體「中/之間」共同工作的可能──這樣的方法,或許可稱之「相互參照轉移之間」(inter-trans-(re)ference)──也就是說,透過「中間物」的概念喻說,以多種識別「中間物」的向度、角度以及思想資源,提供讀者進一步思索中間物的起點,並嘗試對於當下殖民與冷戰耦合下知識形構的論述──情感閾限重啟「罔兩之問」,以期成為亞際知識情感解殖工作之未-來的中間橋梁。
這本書讓我們更了解幾百年來殖民歷史在今天的亞洲如何持續被內化。透過認識、正視、分析我們的情感生產與知識形構,如何一直作為「中間物」、「中間」了什麼、為誰(及誰之)「中間」,才有可能緩慢地,一點一滴地,鬆動把我們恆常鎖定於作為想像「主體」/中心/模範生的迷霧及創傷,從而才有得以看見、介入或改變任何關係(尤其在「我」與「們」、「我」與「我」、「我」的不同想像與矛盾分身、為了成就「我」中的各種「你」與「他」;形、影與罔兩們之間)的可能。
──游靜(香港作家、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
形之外延、影之幽微,罔兩所成就的不是施力/受力的壓迫/反壓迫邏輯,而是借力使力的陰魂不散以及妾身未明的邊緣動能。而罔兩問景的續作則進一步開啟「物」的不確定性和中介特質,在賦予罔兩物質層次的同時亦問題化了物質看似顛撲不破的本性。《罔兩問景II:中間物》勢將接續其前作的動能,延著邊緣的邊緣翳翳前/潛行。
──廖勇超(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罔兩II》意不在超克(反倒更近似於超渡)現代,而是召喚被封印在國族咒語下的鬼魂,以情感指認之;在天色未明之時,辨識出短暫現形的魍魎;更在現代性允諾窮盡之地,與未來「糟」遇。情感、性、非人,在不同類別、不同結構、不同型態下成為「眾罔兩」共同體想像,並與中間物一起作為方法。而這個「方法」,終究指向的是不停止提問、指認、辨識一眾跨類別、跨樣態、跨時空質地的罔兩,持續地不合時宜與混沌未明。《罔兩III》也正在那推遲的未來中,等待將屆。
──陳佩甄(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主編
丁乃非
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性/別研究室成員。著有Obscene Things: Sexual Politics in Jin Ping Mei(2002);與劉人鵬、白瑞梅合著《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2007);與劉人鵬合編《置疑婚姻家庭連續體》(2011)。
劉人鵬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著有《閻若璩與古文尚書辨偽:一個學術史的個案研究》(2005[1991]);《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2000);與丁乃非、白瑞梅合著《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2007)。編有《憂鬱的文化政治》(與鄭聖勳、宋玉雯合編,2010);《置疑婚姻家庭連續體》(與丁乃非合編,2011);《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與
宋玉雯、鄭聖勳、蔡孟哲合編,2012);《抱殘守缺:21 世紀殘障研究讀本》(與宋玉雯、蔡孟哲、鄭聖勳合編,2014)。
張馨文
印度班加羅爾文化與社會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Study of Culture and Society)文化研究博士、拉岡取向心理分析實踐者、社會運動者。目前為德里安貝卡大學(Ambedkar University, Delhi)心理系博士候選人。
黃詠光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曾就讀於印度班加羅爾文化與社會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Study of Culture and Society),現為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lhi)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作者群(依姓氏筆畫順序)
丁乃非/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性/別研究室成員
白瑞梅(Amie Parry)/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性/別研究室成員
李思齊(Nicholas de Villiers)/美國北佛羅里達州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Florida)英語系,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客座(2017)
林文玲/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合聘教授
林建廷/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林純德/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編輯委員
張馨文/德里安貝卡大學(Ambedkar University, Delhi)心理系博士候選人
黃詠光/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lhi)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劉人鵬/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1 |
6折 | 1 |
8折以上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