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哲學書真的好有用!」商務人士熱烈廻響
*日本亞馬遜5顆星暢銷書 銷售突破30000冊!
世界一流獵頭企業公司KORN FERRY資深合夥人
在工作的修羅場上淬鍊出來的50件哲學武器
全世界的菁英都知道要學哲學,
但只有能增加你解讀力與洞察力的哲學,才能讓你成為真正的菁英
◆在工作的戰場上,哲學是你最有用的武器。
․邏輯、倫理、情感(亞里斯多德)──只靠邏輯叫不動人
․無名怨憤(尼采)──你的「妒忌」是我的商機
․平凡的邪惡(漢娜•鄂蘭)──壞事是停止思考的「平凡人」幹出來的
․奈許均衡(約翰•奈許)──最強的策略是「好人,但也接受挑釁」
․脫序(艾彌爾•涂爾幹)──「工作形態改革」的盡頭是可怕的未來
․無知之知(蘇格拉底)──學習會停頓在「我懂了」的瞬間
․能指與所指(索緒爾)──語言的豐富度直接通往思考的豐富度
․可否證性(卡爾•波普爾)──「科學」並不等於「正確」
說到哲學,一般人都將它定位為「現實世界用不上的素養」。這是誤解。
事實上,在商務人士培養「創意思想」,即對現狀體制抱持批判精神上,這門學問會給我們重要的啟示。
本書針對商務人士的需要,用新的觀點解說「無知之知」、「邏輯、倫理、情感」、「平凡的邪惡」、「反脆弱」等50個概念。是正在第一線上工作的經營顧問才寫得出來的「哲學使用手冊」。
․關於「人」的關鍵概念──為了思考「這個人為什麼會做這種事」
․關於「組織」的關鍵概念──為了思考「這個組織為什麼不改變?」
․關於「社會」的關鍵概念──為了理解「現在有什麼事在發生」
․關於「思考」的關鍵概念──為防落入常見的「思考陷阱」
不懂哲學的企業人是無知的,他們反而會給社會帶來危險,本書從企業人士應該要有的哲學觀念為出發,幫助你脫穎而出,成為有素養的領導人。
◆日本amazon讀者熱評持續不斷:
․它讓我學會如何解釋及使用哲學。閱讀之後,我們的世界觀就不同了。——haru
․這本書可以幫助你建立思考事物的架構。——Kanji Moritaka
․非常易於閱讀和理解,這本書去除了哲學的深奧定義,將哲學概念應用在現代社會的事件上,並提出了作者的建議和見解。——a people developer
․乍看之下很難的文字改用商業場景取代,很容易理解。—— Amazon カスタマー
作者簡介:
山口周
一九七〇年出生東京都。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哲學系畢業,同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主修美學美術史學,碩士課程修畢。在電通、波士頓顧問集團工作過,參與以組織開發、人才培訓為專業的KORN FERRY獵頭企業公司。現在是該公司資深客戶合夥人。專業為革新、組織開發、人材/領導人培育。同時也是Mobile Factory股份公司的獨立董事。一橋大學經營管理研究科兼任講師。著作有《外資系顧問教你 將讀書與工作連結的技術》、《美意識:為什麼商界菁英都在培養「美感」?》、《斜槓時代的高效閱讀法》等書,目前定居神奈川縣葉山町。
譯者簡介:
陳嫻若
日文系畢。曾為出版社日文編輯,目前專職日文翻譯。喜歡閱讀文學,也樂於探究各領域的知識,永遠在翻譯中學習。譯作有《穿越光之小徑》、《晴空下與你一起狂奔》、《能力交換屋》、《今天也謝謝招待了》、《怒》、《贖罪》、《眾神的遊樂園》、《狹小宅邸》等。
章節試閱
04 無名怨憤──你的「妒忌」是我的商機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
德國的哲學家、古典文獻學者。是現代聞名的存在主義代表性思想家之一。儘管既沒有博士頭銜,也沒有教師資格,他卻在二十四歲就被招聘為巴塞爾大學古典文獻學的教授。但處女作《悲劇的誕生》不受學會青睞,再加上健康問題,辭去大學的工作之後,他一生一直是個業餘的哲學家。學界將尼采的文章視為德語散文的傑作,在德國,國語課本經常選用他的文章。如果按哲學入門書的解說方式來說明無名怨憤(ressentiment),那就是「站在軟弱立場的人,對強者抱著羨妒、怨恨、嫌惡、自卑等交織的情感」。說得白話一點,就是「妒忌」。但是尼采所提出的無名怨憤這個概念,涵括的範圍稍微廣一點,也包含了我們不算在「妒忌」裡的感情或行動。
在伊索寓言裡有個「酸葡萄」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說,狐狸發現了令人垂涎欲滴的葡萄,但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搆不著它,不久狐狸便恨恨地說「那串葡萄一定是酸的,才不會有人想吃它呢」然後離開了。可以說這就是受無名怨憤所束縛的人所表現出來的典型反應。狐狸對那串搆不著的葡萄,不只是單純的不甘心,還把價值判斷顛倒過來──「那串葡萄是酸的」,藉此發洩情緒。尼采把這一點提出來作為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很可能因為無名怨憤,而扭曲了原本的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
懷有無名怨憤的個人,會表現出以下兩種反應,來改善當下的狀況。
①隸屬、服膺造成無名怨憤原因的價值標準。
②顛倒造成無名怨憤原因的價值判斷。
這兩種反應,都會成為我們順心、豐富人生的一大阻礙,讓我們依序思索一下吧。
首先是第一項,被無名怨憤束縛的人,會在隸屬、服膺造成無名怨憤原因的價值標準下,試圖消除心中的怨憤。請想像一下這種狀況,周圍所有人都拿著高級名牌的皮包,只有自己沒有。這時候,當然有人會因為自己其實並不想要,而且也與自己的生活風格、價值觀不合,拒絕這個名牌包,但是,仍有不少比例的人,會買下同款的名牌包,藉此消解心中的無名怨憤。這種狀況並不只限於名牌奢侈品,例如在法拉利等所代表的名車或理查德.米勒所代表的高級手錶世界中,同樣也會發生。
我們可以認為,這些所謂高級品、名牌品為市場提供的好處,就是「消解無名怨憤」。懷抱無名怨憤的人,以購買這些名牌品、高級車,作為消解無名怨憤的所謂「記號」,所以,無名怨憤發生得愈多,市場規模也就愈見擴大。奢侈名牌與高級車,每年都會推出新款式或新車,如果你把它想成這是「因為無名怨憤隨時都在產生」就很容易明白了。無名怨憤沒有製造成本,所以,視運用的智慧和所花心思的多寡,再多也能生產得出來。那些廠商為可以無限生產的商品制定高價,所以不可能不賺錢。即使是物資充沛滿溢、已經呈飽和狀態的日本,奢侈品的業績還是大家都很暢旺。我們可以認為,這是因為他們一直能巧妙生產無名怨憤的關係。
有關「階級差別」,本書會在後面的章節討論,不過,現代人對於「平等」都有極為精密的「感知」,只要有一點點差別,很可能就會產生無名怨憤。而產生的無名怨憤,會藉由「符號購買」的形式消解,於是奢侈品牌或高級車市場的業績,在低成長的日本仍然能堅挺地向上推移。
但是,不用說也知道,用這種形式不斷消解無名怨憤,也很難活出「自己的人生」吧。無名怨憤是將自己的價值判斷,隸屬、服膺於社會共有的價值判斷而產生出來的。自己渴望什麼東西的時候,該渴望是根植於「純粹自我」產生的純粹渴望呢?還是因他者喚起的無名怨憤所驅使的呢?能否看清楚這一點十分重要。
前面指出了受無名怨憤束縛的人典型的反應之一──「隸屬、服膺於造成無名怨憤原因的價值標準」的危險性。接下來,我們再來思索一下第二個反應「顛倒造成無名怨憤原因的價值判斷」的危險性。尼采之所以提出無名怨憤,就是因為把第二種反應視為問題。尼采認為,懷著無名怨憤的人,大多數時候會放棄提起勇氣或採取行動來改善事態,所以他們會顛倒造成無名怨憤發生的價值基準,或是主張相反的價值判斷,藉此發洩情緒。
尼采以基督教為例解釋,他說,古羅馬時代,猶太人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飽受貧困所苦,所以他們對擁有財富和權力的羅馬統治者,既羨慕又嫉妒。但是,他們很難改變現實,也很難升到高於羅馬人的地位。為了復仇,他們創造了上帝。意思就是說「羅馬人富有、我們貧窮、困苦,但是,只有我們才能進到天國,因為上帝討厭富人和掌權者,他們去不了天國。」尼采解釋,藉由創造出比羅馬人更偉大的虛構概念──神,顛倒「現實世界的強弱」,達成心理上的復仇。這種思想不是藉由努力或挑戰,去消解自卑感造成的無名怨憤,而是提出否定「強大他者」的價值觀,自我肯定,消除自卑感的根源。這種主張在現代的日本也隨處可見。
舉例來說,最典型的例子像是「我並不想去高級法式餐廳,只要去連鎖家庭餐廳就很滿足了」的想法。猛一聽到,也許會覺得這個想法四平八穩,沒什麼問題,但是絕不可以忽略,這個主張包含了一個明確的意圖,那就是故意顛倒「高級法式餐廳高尚,連鎖家庭餐廳低級」的價值判斷。
首先,自始至終根本不存在「高級法式餐廳」這種餐廳。在本書撰寫時,翻開最新版《2018東京米其林指南》,其中介紹的法式餐廳,三星的有Quintessence、Joël Robuchon (侯布雄),二星的有L’Osier和Pierre Gagnaire等。但實際走進這些餐廳,就如同大家知道的,立刻就會發現這些餐廳推出的菜色和氣氛可說各有擅場。當然,有人會說「我喜歡Quintessence,但是侯布雄就比較……」,但是全部用「高級法式餐廳」來概括,就無法比較「好、壞」。
總之,「高級法式餐廳」這種餐廳,只存在於印象世界中,換句話說,它只不過是個抽象的符號。將抽象的符號與實際存在的餐廳進行比較,無法討論「喜歡或討厭」哪一種,所以從根本來說,這種比較考量完全是沒有意義的,那麼為什麼要提出這麼空虛的主張呢?因為在這背後隱藏著無名怨憤,想要顛倒「高級法式餐廳是規格高檔的餐廳,那裡的客人都有精緻的嗜好和品味」的一般價值觀,更直率地說,即「在高級法式餐廳吃飯的人都是成功人士」的價值判斷。提出這種主張的人,似乎對於自己未染上泡沫式價值觀的先見之明和理性,懷有孤芳自賞的心態。如果是那樣,他可以說「我沒怎麼去過高級法式餐廳,但連鎖餐廳也十分好吃哦」,甚至只說「我喜歡連鎖餐廳」也可以,沒有人會怪他。為什麼他不這麼說呢?理由很簡單,因為說了這種話,也無法消解他心中的無名怨憤。拿出「高級法式餐廳」這種只不過是抽象性符號的概念,與連鎖家庭餐廳比較價值之後,還細心地主張「自己喜歡後者」,表示「自己比喜歡前者的人更優越」才是他的主要目的吧。這與尼采主張「受無名怨憤束縛的人,會試圖顛倒造成無名怨憤的價值判斷」不謀而合。
我再補充尼采的指點,懷抱無名怨憤的人在言論和主張上,有堅持「逆轉源自無名怨憤之價值判斷」的傾向。
尼采自己舉聖經中「貧困的人是幸福的」,正是這段內容的典型例子。其他像是倡說「工人比資本家更優秀」的《共產黨宣言》,也許也可以歸類為這類的內容。從兩書在全球都爆炸性地普及來看,懷抱無名怨憤的人提出的價值顛倒的概念,也許可以說是一種殺手。
我個人愛讀聖經,對尼采的看法有多處不敢苟同,但是不能否認的,自古代以來,包含本書介紹的哲學家著作在內,許多殺手概念都在那個時代藏著極大的價值判斷反轉。我們必須辨別清楚,這種「價值判斷的反轉」,是單純根植於無名怨憤?還是根植於更崇高的問題意識。正因為如此,理解無名怨憤這種複雜情感,和它喚起的言行模式,乃是不可或缺的學養。
最後引用本書其他章節將會介紹的法蘭西斯.培根的一段話,作為本節的結束。
最好不要信任看上去蔑視財富的人。他們蔑視它只是因為無望得到財富,但是這種人一旦得到財富,沒有人會比他們更愛財了。
法蘭西斯.培根《培根隨筆》
04 無名怨憤──你的「妒忌」是我的商機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
德國的哲學家、古典文獻學者。是現代聞名的存在主義代表性思想家之一。儘管既沒有博士頭銜,也沒有教師資格,他卻在二十四歲就被招聘為巴塞爾大學古典文獻學的教授。但處女作《悲劇的誕生》不受學會青睞,再加上健康問題,辭去大學的工作之後,他一生一直是個業餘的哲學家。學界將尼采的文章視為德語散文的傑作,在德國,國語課本經常選用他的文章。如果按哲學入門書的解說方式來說明無名怨憤(ressentiment),那就是「站在軟弱立場...
作者序
前言
無修養的商務人士是「危險分子」
我並不是哲學、思想的專家,但是為什麼我要為商務人士寫這本「哲學、思想」的書呢?其原因,可以用一句話來歸納:
因為商務人士參與世界的建設,所以我希望他們能了解哲學、思想的精華。
我在前作《美意識:為什麼商界菁英都在培養「美感」?》當中提到,培育在社會上掌握強大權力、影響力菁英的教育中,以哲學為中心的博雅教育愈來愈受到重視,這是現在世界的風潮。
從歷史來看,自近代開始,歐洲負責培育英才的教育機構中,一直都將哲學和歷史設為必修。即使到了今日,培養出多位政治、經濟菁英的牛津大學,招牌的三大學系「PPE(Philosophy, Politics and Economics)」)(哲學、政治、經濟學系)還是以哲學為三學問領域之首。法國高中課程(lycée)中,不論理科文科,哲學都是必修科目。高中畢業考第一天第一堂測驗,傳統上都是哲學科考試。在巴黎待過一段時間的人,應該也都曾在辦公室或咖啡廳裡聽到,人們拿畢業考哲學考試出了什麼題目、自己會怎麼回答當作話題吧。
我們把目光轉到美國。亞斯本研究院(Aspen Institute)是世界聞名的企業領導人的教育機構,研究院內有來自各全球企業的準經營幹部。他們是世界上「時薪」最高的人,但卻一齊聚集在這個風光明媚的滑雪聖地──亞斯本山麓,認真地學習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馬基維利、霍布斯、洛克、盧梭、馬克思等哲學、社會學經典。
為什麼他們會將一般視為「沒什麼用的學問代表」,放在學習優先順序的那麼前面呢?一九四九年,亞斯本研究院的發起人,(當時)芝加哥大學教授羅伯.哈金斯(Robert M. Hutchin),在促成該研究所設立的「歌德誕辰二○○年紀念」的國際會議上,就「領袖人物需要素養的理由」,發表了下面的看法:
.沒有素養的專家,是我們文明的最大威脅。
.所謂的專家,難道是只要有專業能力,就不需要素養,或是對諸多事物無知也沒關係嗎?
——引自日本亞斯本研究院網站
見解確實精闢。哈金斯的意思是學習哲學,並不是為了「有用」、「很酷」或是「變得聰明」,但是有社會地位的人如果不學習哲學,這種人「會成為文明的威脅」,也將會是「危險的人」。
相反地,日本的狀況又是如何呢?二○一八年一月,筆者有機會以提問者的身分,參加了關西經濟同友會,與代表關西財經界的企業領導人,討論「文化與企業」的關係。但是,到了現場才發現,沒有企業領導人能對該主題「闡述自己意見」,至少場內一個都沒有。許多經營者從頭到尾提出的,多是「文化賺不了錢」「我想把錢用在祇園,但是沒有時間」等幼稚的發言,根本沒有人能夠對「企業經營對文化形成造成的影響」發表看法。
另一方面,這類無教養的「賺錢專家」(雖然看起來也並非那麼賺錢……)所率領的許多日本企業,卻不斷做出連小孩都為之驚訝的違法行為,有鑑於此,可以知道,哈金斯這個問題意識──即亞斯本研究院設立的前提──極具有前瞻性。
為什麼商務人士必須學「哲學」?
前面,筆者引用了羅伯.哈金斯的質問,正是這個質問促成了亞斯本研究院的創立,另外也敘述了「領導者必須具備哲學素養的原因」,接下來,再根據筆者個人的經驗,從稍微功利的角度,來談談學習哲學、思想的優點。
理由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四大項:
①正確洞察狀況。
②學習批判性思考的要領。
③訂定課題。
④防止再次發生悲劇。
接下來,我將按照順序說明。
【商務人士學習哲學的意義①】正確洞察狀況
「……真虧你想得到這個層面啊。」
與客戶面對面開會時,不時會得到這樣的評語。當會議中未能確定問題的輪廓,或是整理不了問題的原因時,我會在會議時間快要結束前,突然丟出「問題該不會是○○○吧?」的疑問,然後霎時雲開霧散,豁然開朗。這時候,客戶就會說出「……真虧你想得到這個層面啊」的評語。他們大多都會露出微微吃驚,但又有些開心的複雜表情。
但這種時候,我幾乎都不是在腦海中從零開始組建思考,而是將哲學、心理學或經濟學的概念,套入眼前的狀況,試圖思索出一個理路。本書介紹的五十個「哲學、思想關鍵概念」,就是從筆者自己擔任顧問的經驗中,嚴選出「應該了解」,而且「對於突破困境非常有效」的概念來介紹給大家。學習哲學的最大效用,在於可以得到許多提示,以便深刻洞察「現在,眼前發生了什麼事」。而且,不用說許多經營者或社會運動家,都必須面對「現在,眼前發生了什麼事」這樣的問題,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問題。總而言之,學習哲學家留下的關鍵概念,在面對「現在,眼前發生了什麼事」的問題時,可以獲得重大的洞見,進而找出答案。不過,如果不舉出具體的實例來說明,恐怕一般人很難了解。
舉例來說,現在世界上正在掀起一股「教育革命」的潮流,其中又以芬蘭最為有名,舉例來說,像是他們廢止課程按年次分級、廢止按科目區分課程。說到學校上課,我們腦海裡想到的,大多是同年齡的孩子一起坐在教室裡,同時學習同一項科目,所以聽到芬蘭採取這種體系,可能會覺得很奇怪,因而把它理解為不同於自己熟悉的、某種「新型的教育架構」。
但是,這裡如果用辯證法的框架來思考,就會出現另一種理解,那就是它並不是「出現了新的教育體系」,而是「舊教育體系的復活」。
假設有某主張稱為A,另外有一個相反的矛盾主張稱為B,如何不否定兩者,而統合進化為新主張C,這種思考的過程即是所謂的辯證法。不過此時,這種統合、進化並不是在直線上進行,而是呈「螺旋式」。螺旋式的意思,就是從側面來看,它是鋸齒形的上升運動,從上往下看,則是圓形的旋轉運動。簡言之,就是「發展」與「復古」同時發生的意思。
我們所熟悉的教育體系,是將一定年齡的孩子集中在同一個地方,分割授課時間,讓他們學習同一學科,這是明治時代在富國強兵的政策下,為了對大量的孩童施行工廠式的教育,才編成的系統。自人類誕生以來,就一直在從事孩子的教育,歷史亙古長達數萬年,所以,現在的教育體系,只是在這悠久歷史中極短期間所採取的方式,可以說是一種例外的方式。
那麼,明治維新之前又是什麼樣的教育系統呢?那就是所謂的私塾教育。回頭看看當時的私塾,學生年齡大小有別,學習的科目也各不相同,與現在世界發展的教育系統在方向上十分近似。
也就是說,在習於近代教育系統的我們看來,這系統雖然非常「新穎」,但其實從長遠的時間軸來思考,它卻是「古老」的東西。但是,「古老的系統」也並非原封不動的復活,否則就只是單純的後退。古老的系統帶著某些發展的元素回歸,以教育系統來說,這所謂「發展的元素」就是ICT了。為免占用本書的篇幅,關於教育系統發展的解說,就說到這裡吧。
教育系統這個主題即是一個例子,一個人懂不懂辯證法的概念,對他能不能洞察現在的新潮流乃是「過去系統發展上的回歸」,有著很大的影響。
過去哲學家建議的種種思考框架或概念,有助於更深入了解眼前發生的事,這究竟是什麼樣的運動,以及未來還會發生什麼事。我再說一次,這個「現在正在發生什麼,未來又會發生什麼」的疑問,應該是商務人士必須面對的問題中,最重要的問題。而在思索這樣重要的問題時,哲學就能給予我們許多強有力的工具和概念。
【商務人士學習哲學的意義②】學習批判性思考的要領
商務人士學習哲學的第二個優點,是「學習批判性思考的要領」這一點。因為整個哲學的歷史,可以說完全就是對世人言論進行批判性探討的歷史。
關於這一點,後面會有詳盡的解說,而過去哲學家面對的問題,大致可以整理為二類,一是「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即所謂「What 的問題」,第二「我們在這其間應該如何生存」即「How 的問題」。自古希臘以來,幾乎所有哲學家面對的問題,都可以納入這兩類當中,但儘管如此,卻還存在著那麼多的哲學家論述,這證明了世上未尚出現決定性的答案,來回答這些問題。
哲學家面對問題,提出他們自認的答案:「會不會是這樣呢?」如果世人認為那個答案具有說服力,在一段期間內它就會成為世上的「經典」理論而普及開來。但是,後來現實發生了變化,經典理論看起來變得粗糙……,也就是說,它的回答無法精準地說明現實,或是無法妥善地處理現實的需要。於是,新的哲學家便會出來批判「那個答案恐怕不對吧?」而再提出別的答案。哲學的歷史就是靠著「提出想法→批判→再提出想法」這樣周而復始的脈絡形成的。
那麼,為什麼這一點對商務人士很重要呢?因為在商貿上也應該具備批判性思考。面對變幻莫測的現實,商務人士必須批判性地重新審視當下的思考方式和應對,調整自己的應對態度,將過去運行順利的結構變更為適應現實變化的形式。以前,在英語中,企業叫做Going Concern,意思是「在永續的前提下經營的組織」,重點在於面對「環境的變化」「企業永續發展」,也就是說,企業成立的前提,是「不斷地在變化」。
也許有人看到這段話會認為「這不是天經地義的事嗎?」若是如此,為什麼那麼多日本企業很難達到這個「天經地義」的概念呢?最大的重點在於「變化」一定「伴隨著否定」,在否定過往成立的思考方式、行動方式上,接受新的思考方式、行動方式。難的不是在「啟動」「新的思考方式、行動方式」,而是用批判的眼光掌握「舊的思考方式、行動方式」,讓它「結束」。先用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審視以往有效的「思考方式」,如果,它已經不能妥善地適應現實、無法精確地說明現實,就必須思索其原因,提出新的範本,這就是哲學家持續不斷在做的事。而學習哲學的好處之一,就是儘管探討的問題並不相同,但是卻能以知性的態度或頭緒,有意識地去批判、考察這種「無意識間規定自己行動與判斷的潛在前提」。
【商務人士學習哲學的意義③】訂定課題
商務人士經常使用的agenda 這個字,就是課題的意思。為什麼「訂定課題」這麼重要?因為它是革新的起點。今日,許多日本企業,都把革新當成首要的經營課題,但坦白說,筆者認為其中八成都只是「扮家家式的革新」。為什麼我敢這麼武斷呢,因為絕大多數的案例,都沒有設定「課題」。所有的革新,都必須實現在解決社會所抱持的「大課題」,所以沒有「設定課題」的地方就產生不了革新。大部分的企業,都失去了「設定課題」這個革新的靈魂,只是在表面上建立起從外部募集創意的架構、或修潤創意的過程,屬於「開放式創新」的狀態,所以只能說他們是「扮家家式的革新」。
筆者在撰寫前作《如何建立世界最具創新性的組織》時,我採訪了許多社會上公認的「創新人士」,但其中最大的特點是,沒有一人曾想過「要發起一場革新」。他們一定都是出現了具體「想解決的課題」才去從事工作,並不是為了「想要革新」。「革新停滯」的吶喊已經喊了很久,但是造成停滯最大的原因,並不是「創意」或「創造性」出現了瓶頸,而是從一開始就沒有想解決的「課題,即agenda」。
所以,「設定課題的能力」就變得十分重要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提高「設定課題的能力」呢?關鍵在於「素養」。為什麼呢?若想從眼前熟悉的現實中汲取出「課題」,絕不可欠缺的是「將常識相對化」的手續。舉例來說,只了解日本風俗習慣、生活文化的人,很難思考日本的風俗習慣「為什麼要做這種事」,但是如果是個懂得外國風俗習慣、生活文化的人,那就容易多了。我們常常可以在書店或電視上看到名為「日本人這些地方很奇怪」的書籍或節目,這些內容的成立,都是建構在「日本人稀鬆平常的習慣,外國人看起來卻很奇妙,或是日本人聽到這種評論,也會覺得『聽他們一說的確如此』」的基礎上。也就是說,一個人愈具有地理空間,或歷史時間廣度,就愈能將眼前的狀況相對化。
所謂的革新,經常包含著「過去視為理所當然的事,不再理所當然」的性質。以往理所當然的事,就是常識,去質疑常識,才能產生革新。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質疑所有的「理所當然」,日常生活就過不下去了。舉例來說,如果一看到信號燈就想,為什麼綠燈「通行」,紅燈「止步」呢?為什麼時鐘是從右往左轉呢?那麼日常生活就會出現大麻煩了。這種常常看到的「質疑常識」訊息太膚淺了。
在關於革新的論述方面,人們經常會拋出「丟棄常識吧」、「質疑常識」等簡單的提示,但這種提示,卻對「為什麼世上會出現常識這種東西,為什麼它會根植人心,難以動搖」的論點,完全缺乏洞察力。「質疑常識」的行為其實相當耗費成本,然而只有「質疑常識」,才有可能促進革新,這裡就形成了矛盾。
從結論來說,只有一把鑰匙可以解開這個矛盾,重點不在於人云亦云地學會「質疑常識」的態度,而是要具備分辨的眼力,可以識破哪些是「可以睜一眼閉一眼的常識」,哪些是「必須懷疑的常識」。而空間軸、時間軸上知識的廣度,也就是素養,便能賦予我們分辨的眼力。
將自己擁有的知識與眼前的現實相比,就能讓普遍性較低的常識──即「只有現在、這裡才適用的常識」浮現出來,史蒂芬.賈伯斯正因為懂得書法之美,才會想出「為什麼電腦字體那麼醜」的疑問。切.格拉瓦正因為學過柏拉圖的《理想國》,才會提出「為什麼世界的狀況會這麼悲慘」。他們沒有默默接受眼前的世界「就是這麼一回事」,而是將它比較相對化。比較之下,就會浮現出「無普遍性」、應該懷疑的常識,而素養的功能就是反映這些常識的一面鏡子。
【商務人士學習哲學的意義④】防止再次發生悲劇
最後一條學習哲學的理由,是「防止再次發生悲劇」。很遺憾地,我們過去的歷史都被鮮血所染紅,這是人類窮極無度的邪惡所造成的悲劇。而且我們絕不能忘記,這樣的悲劇全是我們這種極為「平凡的人」的愚昧所導致的。
過去許多的哲學家目睹了同時代的悲劇,為了將我們人類的愚昧昭告天下,防止那種悲劇再次上演,便思考、談論、書寫克服我們愚昧的方法。人類過去付出了高額學費,從種種失敗中獲得教訓。
學習了解過去哲學家如何面對問題、如何思考,一方面也是為了學習過去用高學費所得到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再犯與古人同樣的愚昧錯誤。
參與一般性實務的商務人士,傾聽過去哲學家的指摘,自有其意義。待在象牙塔中的哲學家不能改變世界──也許很多人想到沙特、馬克思發揮的影響力,會覺得這句話有點奇怪吧。但是,這是事實。改變世界的不是那些哲學家,而是實際上參與實務、為每日營生勞心勞力,換句話說,就是現在正在讀這本書的各位。在本書中,尤其是漢娜.鄂蘭那一節會再次提到,世界史上的悲劇主角,並不是希特勒或是赤柬頭子波布,而是選擇追隨這些領袖的、極其「普通的平凡人」。如果說正是這些人才造就出巨大的惡行,人類已付出了高額的學費,而過去的哲學家則寫下了文本作為對價,所以我們這些「平凡人」去學習它,就具有重大的意義,相信各位都能了解這一點吧。
尤其是,很多人依據個人體驗得到狹隘的知識,建構出世界觀,這些人被稱為實用主義者,但是,我們不能忘了,今日社會上種種問題的發生,都是這種抱持獨特世界觀的人造成的。約翰.梅納德.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著作《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中,就對宣揚錯誤個人理論而感到滿足的實用主義者,有著這樣的看法:
講求實際的人自認為他們不受任何學理的影響,可是他們經常是某個已故經濟學家的俘虜。
確實是辛辣的評論。
我們今後會重蹈過去人類反覆發生的悲劇嗎?還是運用繳出的高額學費,發揮更高水準的智識,以新的形式存活下去呢?我深信,這完全得看我們從過去的悲劇中,學到了多少教訓來決定。
前言
無修養的商務人士是「危險分子」
我並不是哲學、思想的專家,但是為什麼我要為商務人士寫這本「哲學、思想」的書呢?其原因,可以用一句話來歸納:
因為商務人士參與世界的建設,所以我希望他們能了解哲學、思想的精華。
我在前作《美意識:為什麼商界菁英都在培養「美感」?》當中提到,培育在社會上掌握強大權力、影響力菁英的教育中,以哲學為中心的博雅教育愈來愈受到重視,這是現在世界的風潮。
從歷史來看,自近代開始,歐洲負責培育英才的教育機構中,一直都將哲學和歷史設為必修。即使到了今日,培養出多位政治、經濟菁...
目錄
前言 1
為什麼商務人士必須學「哲學」?
【商務人士學習哲學的意義1】正確洞察狀況
【商務人士學習哲學的意義2】學習批判性思考的要領
【商務人士學習哲學的意義3】訂定課題
【商務人士學習哲學的意義4】防止再次發生悲劇
第1部 哲學是最有用的「工具」
本書不是所謂的「哲學入門」
【與同類書的差異1】目次不使用時間軸
【與同類書的差異2】基於個人的實用性
【與同類書的差異3】包羅哲學以外的領域
為什麼讀哲學令人挫折?
以兩個主軸整理歷史上所有哲學家的論述
回應「What式問題」的答案,比較多無聊的內容
重要的是從「過程」中學習
「我思故我在」並不重要的原因
第2部 將知識戰鬥力極大化的50個關鍵概念
第1章 關於「人」的關鍵概念——為了思考「這個人為什麼會做這種事」
01 logos(邏輯)、ethos(倫理)、pathos(情感)──只靠邏輯叫不動人/亞里斯多德
02 預定論──神並沒有說,只要努力就有回報/約翰.喀爾文
03 白板──沒有「與生俱來」這種事,人是憑著經驗形成現在的樣子/約翰.洛克
04 無名怨憤──你的「妒忌」是我的商機/弗里德里希.尼采
05 人格面具──我們都戴著「面具」活著/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06 逃避自由──自由伴隨著難耐的孤獨與沉痛的責任/埃里希.弗洛姆
07 獎賞──愈是不確定的事物,人愈容易著迷/伯爾赫斯.史金納
08 介入──創造人生,把它當作「藝術作品」吧/尚.保羅.沙特
09 平凡的邪惡──壞事是停止思考的「平凡人」幹出來的/漢娜.鄂蘭
10 自我實現的人──達成自我實現的人,其實「人脈」並不廣/亞伯拉罕.馬斯洛
11 認知失調──人是一種為了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不惜改變意識的生物/利昂.費斯汀格
12 服從權威──人在團體裡從事某件事時,個人的良心便難以發揮作用/斯坦利.米爾格倫
13 心流理論──人在什麼時候能將能力發揮到極限,而產生充實感呢?/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
14 預告的獎賞──「預先告知」的獎賞,會明顯毀滅解決問題的創造力/愛德華.德西
第2章 關於「組織」的關鍵概念——為了思考「這個組織為什麼不改變?」
15 馬基維利主義──為了讓統治更好,可以容許不道德的行為/尼可洛.馬基維利
16 魔鬼代言者──敢於「挑毛病者」的重要性/約翰.史都華.彌爾
17 共同體與社會──過去日本企業是「村落共同體」/斐迪南.滕尼斯
18 解凍=混亂=再凍結──變革是從「結束習慣熟悉的過去」開始/庫爾特.勒溫
19 卡理斯瑪(charisma)──統治正當化的三個要素「歷史正當性」、「魅力」、「合法性」/馬克斯.韋伯
20 他人的面孔──只有「不能溝通的人」,才會讓人想學習和領悟/伊曼紐爾•列維納斯
21 馬太效應──「凡是有的,還要賜給他,使他豐足有餘;凡是沒有的,連他有的也將從他那裡被拿走」/羅伯特.金.莫頓
22 奈許均衡──最強的策略是「好人,但也接受挑釁」/約翰.奈許
23 權力距離──上司應積極探尋反對自己的意見/吉爾特.霍夫斯泰德
24 反脆弱──「工程公司的木工師傅」與「大型承包商的職員」哪一種走得遠?/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
第3章 關於「社會」的關鍵概念——為了理解「現在有什麼事在發生」
25 異化──人類被自己建立的系統擺了一道/卡爾.馬克思
26 利維坦──「依靠獨裁形成的秩序?」「擁有自由的無秩序?」/湯瑪斯.霍布斯
27 公共意志──谷歌有可能成為民主主義的裝備?/尚-雅克.盧梭
28 看不見的手──追求「最佳解」不如追求「可滿足解」/亞當.斯密
29 自然淘汰──適應力的差距,會因為突變而偶發性產生/查爾斯.達爾文
30 脫序──「工作形態改革」的盡頭是可怕的未來/艾彌爾.涂爾幹
31 禮物──建立不是「提供能力,獲得薪餉」的關係吧/馬瑟.牟斯
32 第二性──性歧視根深柢固,融入了血液和骨子裡/西蒙.波娃
33 偏執與精神分裂──一發現「好像快完蛋」就趕快跑吧/吉爾.德勒茲
34 階級差距──歧視與階級都是因為「同質性」高而產生/塞吉.莫斯科維奇
35 圓形監獄──如何靠組織運用「監視的壓力」?/米榭爾.傅柯
36 差異的消費──自我實現是靠著「與他者差異」的形式來定義/尚.布希亞
37 公正世界理論──「無形努力必然會得到回報」的大謊言/梅爾文.勒納
第4章 關於「思考」的關鍵概念——為防落入常見的「思考陷阱」
38 無知之知──學習會停頓在「我懂了」的瞬間/蘇格拉底
39 理型論──是不是困在理想裡輕視現實?/柏拉圖
40 偶像──「誤解」是有模式的/法蘭西斯.培根
41 我思──不如當作沒發生過,從「確定無疑處」重新開始/勒內.笛卡兒
42 辯證法──進化是「過去發展的回歸」/格奧爾格.威廉.弗德里希.黑格爾
43 能指與所指──語言的豐富度直接通往思考的豐富度/斐迪南.德.索緒爾
44 懸置──暫時保留「客觀的事實」/埃德蒙德.胡塞爾
45 可否證性──「科學」並不等於「正確」/卡爾.波普爾
46 拼裝──雖然不知道有什麼用處,但是感覺應該有/克勞德.李維-史陀
47 典範轉移──世界不會「驟然」翻轉/湯瑪斯.孔恩
48 解構──你被「二元對立」綁住嗎?/雅克.德希達
49 預測未來──預測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創造」未來/艾倫.凱伊
50 軀體標記──不只是人腦,身體也會思考/安東尼歐.達馬吉歐
商務人士哲學書導引
前言 1
為什麼商務人士必須學「哲學」?
【商務人士學習哲學的意義1】正確洞察狀況
【商務人士學習哲學的意義2】學習批判性思考的要領
【商務人士學習哲學的意義3】訂定課題
【商務人士學習哲學的意義4】防止再次發生悲劇
第1部 哲學是最有用的「工具」
本書不是所謂的「哲學入門」
【與同類書的差異1】目次不使用時間軸
【與同類書的差異2】基於個人的實用性
【與同類書的差異3】包羅哲學以外的領域
為什麼讀哲學令人挫折?
以兩個主軸整理歷史上所有哲學家的論述
回應「What式問題」的答案,比較多無聊的內容
重要的是...
商品資料
出版社:如果出版出版日期:2019-09-25ISBN/ISSN:978957856734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52頁開數:14.8*2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