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就懂的親職教育入門知識
●文字敘述淺顯易懂、提綱挈領
●圖表形式快速理解、加強記憶這本親職圖文書是以作者多年前所撰寫的「親職教育」為基礎,加上霸凌、家庭溝通,以及數位科技與親職,以一頁文一圖表的方式呈現,希望以這樣簡單易讀的方式,將親職教育的基本理念與實務介紹給讀者。
親職工作在數位科技的現代尤其不容易,世界各國都面臨少子化、高齡化、經濟與環境的重大挑戰,如何將下一代教育成有用、對社會有貢獻的一員,的確考驗著父母親的智慧與能力。感謝這些挑戰的出現同時,也有許多可用資源的出現,然而親職教育卻是不可取代的,現在許多學校未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教育政策與家長的心態也需要做調整,畢竟親職工作關乎孩子的一生,有良好的立基點、彈性、愛與紀律兼顧的親職,孩子就會成為有生命價值感的社會中堅分子。
作者簡介:
邱珍琬
台灣花蓮人,師範大學教育心理系畢業、高師大教育研究所肄業、美國俄亥俄大學諮商師教育碩士、德州理工大學諮商師教育博士。曾任國、高中教師、建國中學輔導教師,美國心理診所心理師,台灣藝術學院、世新大學、新竹師院、空中大學兼任副教授,台北生命線、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講師與團體領導,目前任職於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現代親職的挑戰
1-1為何需要親職教育(一)
許多在社會上出現的問題,媒體報導中總不免要把問題追溯到家庭或是學校教育,特別是父母親的親職工作,稱職與否都會受到質疑;許多教育專家也認為,孩子的偏差或是犯罪行為,多半源自於家庭(黃富源與鄧煌發,1998;Conger, Rueter, & Conger, 1994; Klein & Forehand, 1997; Yoshikawa, 1994),當然家庭因素只是其中之一,也有許多良善盡職的父母養出了不良孩子,但是一般社會大眾仍然會理所當然地把責任歸咎為家庭與父母的因素。鄭捷在台北捷運殺死及傷害多人、台大畢業生張彥文砍殺女友四十一刀,台科大張姓同學波酸及攻擊謝姓友人、然後自戕,一個家庭出現不肖孩子,最痛苦的莫過於生身父母親。儘管許多犯罪學上的研究發現,「家庭因素」--尤其是親職教養問題,在犯罪家庭中似乎很普遍,但是我們也忽略了在同一家庭與環境下成長的「正常」甚或是出類拔萃的那些孩子!這些所謂的「正常人」又是如何擺脫環境的濡染與影響,活出自己不一樣的人生呢?親職教養工作,除了將環境與個人因素考量在內之外,還有其他相關因素也要仔細評估,因此本書也會將不同心理諮商學派運用在親職教育上的觀點,作呈現與說明。
現代的親職受到大環境變化(如數位科技、價值觀的改變、少子化等)的衝激,已經是「計畫趕不上變化」,如何在這樣的氛圍中建立良善的家庭與親子關係,讓孩子的成長過程不會受到扭曲與過載(overload),的確是親職教育面對的最大挑戰。我們的父母親、絕大多數的夫妻,在結婚之前或之後、甚至有了孩子之後,也沒有接觸過任何正式的親職教育,也順理成章地做了父母,而且大多數邊做邊學、也做得不錯。到底親職教育的功能在哪裡?為什麼需要?是為了「防範未然」做準備,還是在發生問題之後希望可以有補救之方?在美國,有不少在社區與學校開設關於親職教育的課程,其對象是即將結婚或是成為父母的男女性,在國中階段的家政課程也讓男女同學為一組,擔任照顧嬰兒的責任;也有是因為想要讓自己的親職工作做得更好的家長來參加,這是屬於積極面,而社會福利機構在發現有所謂的「不適任」家長時,為了顧及孩子的福祉,會對家長施行強迫的親職教育與補救,許多也是課堂上的講習、還有實際生活的訓練與照料,效果見仁見智,還有針對若干特別需要輔導的家長,做一對一的親職訓練與諮商服務。我國施行的親職教育也多種模式,少年法庭也有一項與親職教育有關的法令:針對非行少年或是虞犯少年的家長,施以親職講座二到八小時。親職教育有事前預防或發展性的,也有事後修正與治療的,然而只是單向對父母或是教養人的教育或協助還不足,得要配合整體環境的正向影響,以及對於受教養的族群適性教育與管教,方能竟其功。
1-2為何需要親職教育(二)
我國在國中之前的教育機構(包括學校)多少都有相關親職教育的實施,許多是以專家演說為主,輔以「親子共學」的項目,只是許多學校在舉辦類似活動時,最憂心參與家長不多(或是真正有需要的沒來),也因此祭出了許多誘因(像是用餐、烤肉或是抽獎、孩子加分),希望可以讓家長多多參與,讓親職功能更能發揮。然而以學校為主辦單位、鼓勵家長參與的傳統方式,目前已經「退流行了」,儘管在高雄與台北都會區,這樣的演說方式還能吸引許多民眾參與,但是偏鄉地區,交通或家長工作之故,未能積極參與(也些是因為尚有年幼孩子無法攜子參與)。時代在進步,若能夠妥善運用網路與科技方式搭配親職教育措施,甚至創發更多元的實施方式及提供資源,相信更能增進效能!
在大學開設的親職教育課程,基本上是做預防與準備的教育工作,除了希望可以讓學生在成立自己家庭之前有一些概念,讓擔任教育工作者與家長接觸之時,可以達成更好的親師合作、為孩子謀求更佳福利。當然目前因為網路發達,許多資訊順手捻來,這些資訊並不等於知識,多半只是家長自身的心得或經驗分享,然而本質上親職教育還是以實徵研究為基礎的知識系統,不少專家學者會針對親職教育的各個主題與層面做推廣或演說,兼顧了預防與治療兩方面,但是親職教育的不普及、通常是沒有延續性(一次或數次)、沒有組織系統的周延計畫與執行,甚至不能達到想要的修正與協助目的,也未針對不同家長真正議題或需求作籌畫,的確也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少子化的現代,加上科技網路的便捷,更增加親職工作的挑戰度,如何拿捏愛與管教之間的平衡,的確需要智慧。親職工作要做得完善、竟其功,應該是整個相關單位系統性地組織、配合的團隊工作,而不是父母或教育者、或者是單一計畫或零散活動而已!此外,父母或是教養者的「求助能力」是很重要的,可以藉由「諮詢」教師或是專家,甚至必要時全家一起參與諮商治療,都可以是很好的資源。另外,由於目前資訊流通方便迅速、獨缺系統的交換與統整,家長之間可以有聚會或是團體(如父母團體),交換心得經驗、商討對策,這樣的支持團體或聚會,不僅讓作家長的不覺得孤單無助,也可以增加自己的一些親職資訊與技能(增能或賦能),對自己的親職能力更具信心。
國之本在家,倘若親職工作發揮功能,不僅減少了許多流離失所的孩子,也因為孩子在愛中成長、對自己嶄露自信與能力,對整個國家與社會自然是有能量的生產力。
1-3 多元家庭的挑戰
現今社會大環境的變動,間接影響到許多家庭的結構與過程,也衝擊親職教育許多面向。大環境的變化包括有不同家庭型態、性別角色改變、文化多樣化與社經地位的懸殊、不同與擴張的家庭生命週期(Walsh, 1998, p.26),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有:離婚率增加、單親或未婚家庭增多、不同型態家庭組合(如頂客族,雙收入或雙生涯家庭,隔代教養,通勤家庭,繼親、再婚家庭,同居或同志家庭)等的出現,以前的許多研究會針對家庭的「結構」問題作影響子女或是親職問題方面的探討,彷彿一般的結論是結構不完整(所謂的「破碎家庭」)就容易出現一些問題,然而隨著不同結構家庭的陸續增加、甚至成為主流家庭模式時,許多家庭成員也學會了因應之道,當然政府與教育相關機構就必須拿出有效的因應策略來。
許多家庭結構也因為時代變遷、個人自由度增加,不再嚴守傳統一父一母的家庭型態,以往對於「完整家庭」結構的迷思,也需要作一些檢討。雖然「完整家庭」的理想還根植在一般人腦海裡(缺乏雙親或是單親家庭的孩子,覺得自己與人不同、心上有空洞與難言的沮喪與失落(私人對話-隔代教養訪談心得,2002),然而許多因素的摻雜,「完整家庭」已經不是一個「必須」或「必然」,許多人為了「維持」一個完整家庭的形象,相對地也必須犧牲許多、甚至造成更多的傷害。家庭結構或不完整,但是只要親職功能可以發揮,就可以是「健全」家庭,不會對下一代有不良影響;許多「結構不完整」家庭中的家長,知道家庭有這個建構上的缺陷,反而更加努力、盡心親職工作,這也是值得嘉許的。
隨著社會變遷,婚姻和親密互動的不同方式陸續出現,家庭組合也呈現多樣化,除了傳統的父母女子核心家庭、三代同堂的延伸家庭、無子女、同居、單親、繼親、同性等不同形式所組成的家庭也開始出現。多元家庭型態(alternative family types)是本持著尊重因不同性傾向、種族、婚姻關係、家庭規模、家庭結構等所建構的家庭。也就是只要能發揮家庭功能、教養出健康有用的公民,家庭結構或形式其實不是最重要的,然而目前我國要讓多元家庭成案,卻遭遇諸多困難,以美國來說,同性婚姻的立法也造成全國人民意見的撕裂,雖然目前許多州已經相繼立法、贊成同性婚姻或其公民權,但是未來還是有許多障礙有待克服。
以下會針對幾種現代家庭類型與其親職做初步探討,雖未含括所有形式,但是也說明了變遷環境下家庭結構與其親職的更迭現況。
第一章 現代親職的挑戰
1-1為何需要親職教育(一)
許多在社會上出現的問題,媒體報導中總不免要把問題追溯到家庭或是學校教育,特別是父母親的親職工作,稱職與否都會受到質疑;許多教育專家也認為,孩子的偏差或是犯罪行為,多半源自於家庭(黃富源與鄧煌發,1998;Conger, Rueter, & Conger, 1994; Klein & Forehand, 1997; Yoshikawa, 1994),當然家庭因素只是其中之一,也有許多良善盡職的父母養出了不良孩子,但是一般社會大眾仍然會理所當然地把責任歸咎為家庭與父母的因素。鄭捷在台北捷運殺死及傷害多人、台大畢業生張彥文砍殺...
目錄
第一章 現代親職的挑戰
第二章 做父母的條件
第三章 不同發展階段的親職教育重點
第四章 親職教育的理論
第五章 男女大不同
第六章 家庭經驗傳承
第七章 家庭溝通䳍
第八章䳍霸凌、家庭暴力與性侵害
第九章 與孩子一起成長
第十章 親職教育計畫與執行方法
第一章 現代親職的挑戰
第二章 做父母的條件
第三章 不同發展階段的親職教育重點
第四章 親職教育的理論
第五章 男女大不同
第六章 家庭經驗傳承
第七章 家庭溝通䳍
第八章䳍霸凌、家庭暴力與性侵害
第九章 與孩子一起成長
第十章 親職教育計畫與執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