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任何事物都不應只有單一標準。
尊重多元,可以是所有問題的回答,但常常也等於沒有回答。
說我們尊重多元,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威權標準仍然屹立不搖。我們放縱這種口說民主與現實威權的並存,假裝它並不存在,但實際上所有的事物都還是被訂立了標準,還是有被承認與不被承認的價值判斷。這種被承認與不被承認,甚至變得比過往時代更牢不可破,更呈現一種超穩定結構,因為就連「進步」本身,都已被「多元」吸納殆盡──既是多元,那麼永遠保持不變的訴求,不也具有高度的正當性,而且正當性也不應低於日日求新。
因此,有時候,讓我們反對多元文化!
反對它的假道學,
反對它的陳腔濫調,
反對它的把閃避當尊重,
也反對它的把意義淪喪感偽裝成自由。
從臺灣的教育、兩岸與國際關係、政治經濟等面向觀察,內容討論涉及大學整併、多元入學方案、陸生來臺、全球化與反全球化、查禁UBER、軍宅案、人才外流等多項臺灣這一兩年熱門的社會議題。嘗試讓讀者重新檢視發生在你我生活的臺灣這塊土地上的大小事,並試圖打破已成慣性的社會價值觀念。
作者簡介:
王盈勛
目前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曾任職平面與電子媒體專欄作家。
著有《理所不當然》、《何不斗膽一下》、《世界是斜的》、《微軟生存之戰》、《白話數位經濟》以及《傳播新制度經濟學》等書。
章節試閱
【你有沒有,不要讀大學的勇氣?】
少子化,大學太多,臺灣人一向很習慣地,將矛頭指向政府當年廣設大學的政策不當。
政策當然可以批評,設立一些早知道會收不到學生的大學,也絕對不是個什麼聰明的決策。但臺灣的家長與學子很少自問,誰規定,有大學念,你就一定要念?要不要念大學,不是自己應該為自己的人生做的決定嗎?
這就像,超市的泡麵選擇琳瑯滿目,要是你覺得吃泡麵對身體不好,沒人規定你非得買一包回家不可。誰說人人都有大學念,人人就都得念大學不可?大學供給過剩固然是個問題,但那是大學經營者的問題,跟一般人並不相干。
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是,人人可以有大學念,絕大多數人都念了大學。我們看到一些社會賢達、知名人士忙著在批評大學畢業生程度太差,沒資格或不該念大學,但他們通常是指別人家的小孩不該念大學,他們自己的小孩還是念了大學。
身為大學老師,我肯定讀大學的價值。這將會是人生難得的機會,我們有大把的時間與餘裕,可以嘗試創新與面對失敗;覺得以後有空再來讀的經典,或是以為年長思想自然會成熟的終將會發現,這些事終究大半還是只能發生在大學時代;我們一生中最不會因為時間、金錢或是想法改變而生鏽的情誼,比例最高的總會是那些學生時代混一起的狐群狗黨們。
但這些究竟重不重要,念了大學,再怎麼美好的假設能不能實現,還是要靠自己的判斷跟努力。
在臺灣這種環境,要做出不念大學的選擇,其實要比念大學還困難得多。
有比例甚高的高中職畢業生,他們念大學的唯一原因,是因為考上了大學。考上了就念,但這年頭考上大學幾乎沒有難度,造就有去考大學的幾乎都念了大學。
廣設大學的初衷,如果從願意接受教育的人都有機會接受教育的角度來看,談不上有什麼錯。從結果來看,在臺灣,想念大學的人有超乎正常供給平衡的選擇,難道不也是一種幸福的「消費者」嗎?有哪一個市場,是在抱怨選擇過多的呢?
真正的關鍵,是臺灣的年輕人要有思考、勇敢地做出選擇,不想念大學、沒有學習動機、覺得念大學沒有為你的人生加值,那就不要念大學。
如果你覺得,念大學不會開拓你人生的視野與可能,那就選擇不要念大學。
如果你覺得,念完大學,對你職場生涯的發展與精益求精沒有幫助,那就選擇不要念大學。
如果你覺得,有比坐在大學課堂裡更好的學習方式,那就選擇不要念大學。
如果你有自信,可以克服這個社會因文憑主義而設下的種種阻礙,那就選擇不要念大學。
不要因為大學已經在那裡了,你就一定得在大學裡,浪費你的青春,繳交你並不甘心的學費。
這樣的勇氣,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既然上大學這麼容易,就表示大學之門隨時為你開著,或許有一天,也許是一年、兩年或三年,你終於還是覺得念大學對你有意義,那就再來念大學。
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跟年輕朋友們保證,這絕對要比你茫茫然地就念了大學要好得多。
================
【臺灣缺少什麼樣的政黨?】
國民黨在地方大選潰敗,保住國民黨唯一直轄市首長席次的朱立倫說,臺灣如果不希望兩黨政治被摧毀掉,就應該想想二十一世紀的政黨應該怎麼做。被指為敗選罪魁禍首的馬總統則說,「雖然這次選舉輸了,但是我們堅信國家總路線沒有輸,朝向自由開放的改革路線也沒有輸」。
我不是政黨理論專家,不太知道民主政治是否兩個大黨真為最佳狀態,無黨、一黨或是很多黨就會出諸多毛病。我有的是一點基本的邏輯概念:真要有兩個黨,那也沒有非其中一個必得是國民黨不可。
多數民主國家的兩黨政治,多半是左右派政黨之爭,一個偏左一些,一個偏右一點,左翼強調公平與正義,右翼重視自由與發展,彼此競爭人民的認同與信任。臺灣因為獨特的歷史與國家處境,兩黨的競爭還多了統獨與國家認同的爭議在裡頭,但是大體上來說,民進黨偏左一點(相較國民黨),國民黨明顯右傾。政治上的右派很不性感,但很實際,所以會大聲嚷嚷的人不多,投票支持的人卻是不少。
這一次,很顯然統獨牌不太有效,爭議的焦點回歸到傳統左右翼之爭的成分高了一些─權貴vs平民、國際競爭力vs貧富差距議題。當馬總統說,國民黨的路線並沒有輸,在這個時間點,很多人或許會嗤之以鼻。但是如果我們從「數人頭」的角度來看,或許馬總統說的也沒錯,臺灣人希望自己變得又富又貴,自己的小孩與公司超有國際競爭力的,可能還是多過對於抽象的公平正義的關注。
那麼,國民黨是輸在哪裡,國民黨又如何可能成為臺灣歷史上的一顆塵埃呢?國民黨是個右翼政黨無誤,卻是個壞的、過時的右翼政黨。馬總統只要一談到經濟議題,幾乎就是「自由開放」不離口,即便在選舉大敗之後也是如此,似乎只要「自由開放」,所有的政治與社會問題都會自然迎刃而解,在具體的施政上,這個口號又被更進一步地窄化為簽訂各種自由貿易協定、設置自由經貿區。
但是右翼政黨的走向邪惡與陳腐,關鍵正是在於把對自由精神之追求,等同於一味地強調自由放任。馬總統所主導的右翼國民黨,鸚鵡學舌般地複誦經濟學教科書口號,卻全然罔顧其與臺灣真實景況的落差。國民黨政府認為與中國簽了服貿與貨貿,與中國就有真正的自由貿易,卻罔顧中國對臺灣的政治企圖心,以及中國這樣一個威權體制政府,就算跟中國簽了任何形式的自由貿易協定,中國依舊不是個自由市場(如果是的話,那些大型臺商又何必萬般討好中國政府只為了換取在中國經營的特權?);臺灣的小老百姓為了買間房子,可能得拼死拼活才能湊得出買房的頭期款,大型財團的老闆們要炒房,卻可以百分百貸款、無抵押貸款,還能快速獲利出場,這又是哪門子自由開放的市場經濟?
真正的自由之精神,不是自由放任(laissez-faire),對於以強凌弱視若無睹,對於權力的濫用、經濟與政治權力的壟斷視為理所當然。美國一向被視為自由市場經濟的大本營,但在微軟這家私人企業於如日中天之際,美國政府還曾認真考慮要強制分拆這家美國市值最高的公司,原因無他,因為美國人相信,單一企業對於市場有過高的壟斷力,不利美國社會持續追求創新與自由之精神。
真正的自由開放,是讓一個社會中的個人選擇可以真正實踐、個體的才華可以充分發揮,每個人的言論自由與生命財產可以得到充分保障,而要做到這一點,絕對不是靠政府袖手旁觀、與威權體制眉來眼去、或是與大資本家官商勾結可以達成的。
一個大學畢業生,光還學貸就要耗掉他大半青春的社會,那來什麼自由可言?一個每月繳完房貸,可支配所得所剩無幾,買塊雞排來吃都要考慮再三的社會,哪來自由可言?一個在自己的國家實踐基本言論自由權利,轉頭就有可能被一個強權國家所制裁抵制或報復的社會,哪來自由可言?一個強徵民地頻傳,甚至鬧出人命的社會,哪來自由可言?
臺灣在過去十多年來,對於兩大黨都不滿意、期待「第三勢力」能夠出現的聲音不曾間斷,但是這些聲音中的多數,都是期待一個更「進步」,也就是更重視公平正義、更強調環境、性別與階級議題的政黨。就連國民黨這一次的敗選,也有人認為是國民黨不夠左傾,沒有聽見社會對於公平正義的召喚所致。
但在我看來,如果我們真心相信兩黨的相互制衡與競爭,有助於一個社會在自由與公平正義間求得某種平衡,成為並不完美、但為多數人所能接受的民主政治運作模式,那麼,國民黨的真正問題,可能不在於公平正義強調得不夠多(有其他的大黨與小黨都已經佔據這個位置了),而是馬總統領導的這個黨,在概念上就誤解了自由的真諦,在執行上更是偏離得天差地遠。
《富爸爸》系列叢書雖然不是我欣賞的書類,但是一個右翼政黨如果可以讓更多的人可以實現書中強調的個人財務自由,它很難不會是臺灣最受歡迎的政黨;教育改革不管怎麼改,如果真真切切可以讓更多的學子實現天賦自由,而不是少數政經資源豐富的家庭子女才有冒出頭天的機會,這個政權也就不會失去人民的信任。
國民黨的失敗,敗在它沒有扮演好新世紀右翼政黨的角色,沒有給人們真正的自由,只會跳針地重複自由開放口號。這算不算路線錯誤?我不知道;國民黨會不會倒?我也沒有很關心。我知道的是,臺灣有個很大的右翼政黨缺口,等著被填補,前提是,它得是個好的右派政黨。
【你有沒有,不要讀大學的勇氣?】
少子化,大學太多,臺灣人一向很習慣地,將矛頭指向政府當年廣設大學的政策不當。
政策當然可以批評,設立一些早知道會收不到學生的大學,也絕對不是個什麼聰明的決策。但臺灣的家長與學子很少自問,誰規定,有大學念,你就一定要念?要不要念大學,不是自己應該為自己的人生做的決定嗎?
這就像,超市的泡麵選擇琳瑯滿目,要是你覺得吃泡麵對身體不好,沒人規定你非得買一包回家不可。誰說人人都有大學念,人人就都得念大學不可?大學供給過剩固然是個問題,但那是大學經營者的問題,跟一般人並不相干...
作者序
為何我反對多元文化,有時候
因為在藝術大學教書,我常問課堂上的學生:「『創作是反映個人內心真實的感受,沒有人可以把自己的標準,強加在別人身上,因此,作品沒有絕對的好或壞,我們要尊重每個人的判斷』」,這樣的說法,成不成立?」。
迄今為止,我還沒遇過反對這種說法的學生。
這種創作的民主觀,誰敢反對呢?反對者,不就是一種知識上的霸權,文化上的菁英主義,甚至是用資產階級、沙文主義、或帝國主義者的有色眼鏡看世界,該死。
誰都想當民主、開明、進步的人士。
但民主人士遇到另外一個問題,通常是沉默的:「如果眾生及他們的作品都是平等的,那麼,你們進到這所學校,百分之十的錄取率,應該錄取的是哪百分之十?將來你們畢業以後,或許有百分之十的人的作品,會被美術館典藏,成為名利雙收的藝術家,那美術館又該用什麼標準決定該典藏什麼?還有更根本的問題恐怕是,如果人人皆平等,作品無絕對,幼兒的塗鴉與藝術大學高材生的作品也該等量齊觀,那多年的苦練與高額的學費又有何必要,你們又是在這裡幹嘛?」。
在我們這個時代,尊重多元,可以是所有問題的回答,但這個回答,常常也等於沒有回答。舞蹈系的學生們,會很自在地說,高矮胖瘦都各有其美感,不應該用單一的審美標準,衡量不同舞者間的身形差異,但擺在眼前的事實卻是,北藝大舞蹈系,根本沒出過胖子舞者,而我們放縱這種口說民主與現實威權的並存,卻假裝它並不存在。但如果我們沒有這種雙重標準、精神分裂,我們甚至無法在當代世界生活下去。
文化上的相對主義,價值判斷的民主理論,要是真能成為現代人精神上的出路、信仰上的救贖,這倒也不壞。但它做不到。入學還是有標準,典藏還是論高低,還是有人被認可,有作品被當垃圾,但很弔詭的是,這種被承認與不被承認,變得比「前多元」時代更牢不可破,更呈現一種超穩定結構,因為就連「進步」本身,都已被「多元」吸納殆盡──既是多元,那麼永遠保持不變的訴求,不也具有高度的正當性,而且正當性也不應低於日日求新。
我反對多元文化,有時候。我反對它的假道學,我反對它的陳腔濫調,我反對它的把閃避當尊重,我也反對它的把意義淪喪感偽裝成自由。
我們要對抗多元文化,有時候。如果我們還願意相信,超越性的追求,並不是毫無意義,如果我們還願意信仰,湖海山川都那麼美麗,絕對不可能只是巧合,如果我們還願意堅持,網壇天王費德勒的精準截擊,在哪個時代都能讓人熱血沸騰,那我們就不得不站起來,反對多元文化的鴨霸、虛無、以及客套背後的保守。
這本書是個嘗試。
為何我反對多元文化,有時候
因為在藝術大學教書,我常問課堂上的學生:「『創作是反映個人內心真實的感受,沒有人可以把自己的標準,強加在別人身上,因此,作品沒有絕對的好或壞,我們要尊重每個人的判斷』」,這樣的說法,成不成立?」。
迄今為止,我還沒遇過反對這種說法的學生。
這種創作的民主觀,誰敢反對呢?反對者,不就是一種知識上的霸權,文化上的菁英主義,甚至是用資產階級、沙文主義、或帝國主義者的有色眼鏡看世界,該死。
誰都想當民主、開明、進步的人士。
但民主人士遇到另外一個問題,通常是沉默的:「如果眾生及他...
目錄
【自序】為何我反對多元文化,有時候
【教育多元,有時候】
學院歪風是怎麼來的?強演國際一流是也
你有沒有,不要讀大學的勇氣?
大學整併只是一場無謂的假戲
如何耗費一代人的青春
未來的菁英不是這樣教出來的
多元入學一元化的臺大,是對多元智慧教育最大的諷刺
指考成績不好不壞的中等生,才是改變未來臺灣社會的主力
「大學生程度越來越差」,是不是個事實?
一個應該改變世界的年輕人,我們卻要他去找份工作?
當官僚也搞起市場競爭──是誰讓大學忙著打假球?
崩解中的人文與社會教育──少子化論述所掩蓋的真相
為管理喊個冤,幫大學脫個困
四十八級分上臺大
請選擇那些很難的事
教育竟成百日大業
比英文更重要的事
【兩岸關係多元,有時候】
臺灣正名臺灣且加入聯合國,最快速而有效的方式是……
中國讓利臺商搞統戰,臺灣應該多收陸生保障臺灣的獨立、民主與自由
歷史站在臺灣這一邊──給站在懸崖邊上的臺灣人
是誰偷走你每個月薪水袋裡的一萬五?
中國奶酪不是臺灣乳酪
是誰讓馬雲講話那麼大聲?
紫光與地心引力
供應鏈的顏色
紫光併美光,臺灣不會死光光
認人是看臉還是看面具?
中國正在製造一場世界級的文化大革命
當「中國因素」成為「中國變數」
一家企業對抗不了一個國家嗎?
伊斯蘭國與中華民國
亞細亞的孤兒
【國際多元,有時候】
川普與脫歐、愚民與知識分子、全球化與反全球化
智慧很多元,但是財富很集中──看看這世界有多假掰?
毒藥為何成了解藥
蘋果不幫FBI解碼手機是正確的決定
攀登高峰,卻發現世界離自己越來越遠的日本人
評《數位麵包屑裡的各種好主意》
過勞死與無聊死,你選擇哪一個?
要談大數據,何不先來小數字?
國際競爭力,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查禁UBER也擋不了下一個
【政經多元,有時候】
請以民主參與取代市場喊價
王如玄軍宅案裡的階級問題──改變我,還是我們的命運抉擇
經濟成長暴增中,只是GDP指數偵測不到而已!
即將來臨的大學教職十年寒冬──實現世代正義,誰來做犧牲?
沒穿衣服的怎能算是國王?──何不讓社會企業經營文創BOT案
一個熱愛水貨的民族所將面臨的旱災
臺灣缺少什麼樣的政黨?
理財觀念動態比靜態好
炒房為何是不正義的行為?
如果我真的一無所有,只剩一間房
好代工不必轉成壞品牌
臺灣人,別選容易的那條路
沒有第二個蘋果
臺灣人才外流,真的嗎?
多點長期思考是唯一的出路
接力賽可以一人跑完一圈嗎?
如果基本工資變成48K
【社會多元,有時候】
關於《獨立評論》獨立與否的評論
產品、商品與作品──李仁芳教授的《巷弄創業家》
當中產階級覺得自己是勞工了
活在歷史中的媒體
小確幸還不賴,但我們也需要國家的意志與靈魂
告別的身影──從江蕙宣布引退談起
何不斗膽一下,開創一個有文化想像力的新臺灣!
臺灣要找到自己的武功
沒有壞主意,哪來好主意!
權威也可能是業餘的,業餘也可能是有看頭的──張懸與雞排妹、郭台銘與李遠哲
柱柱姐、炳忠哥與法拉利姐──媒體時代旁觀他人出糗的壞心眼
創新,不可能讓每個人都開心
快樂的總和
企業經營者的權力
尿尿請用第二格小便斗
社群是太過重要還是不太重要?
臺灣的祈福
臺灣人,不要再自我耽溺
小吃怎麼吃
【自序】為何我反對多元文化,有時候
【教育多元,有時候】
學院歪風是怎麼來的?強演國際一流是也
你有沒有,不要讀大學的勇氣?
大學整併只是一場無謂的假戲
如何耗費一代人的青春
未來的菁英不是這樣教出來的
多元入學一元化的臺大,是對多元智慧教育最大的諷刺
指考成績不好不壞的中等生,才是改變未來臺灣社會的主力
「大學生程度越來越差」,是不是個事實?
一個應該改變世界的年輕人,我們卻要他去找份工作?
當官僚也搞起市場競爭──是誰讓大學忙著打假球?
崩解中的人文與社會教育──少子化論述所掩蓋的真相
為管理...
商品資料
出版社:秀威資訊出版日期:2017-11-24ISBN/ISSN:978986326464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2頁開數:14.8*2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