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320
本商品已絕版
作者簡介:
梅蘭妮.穆爾Melanie Mühl
1976年生於德國斯圖加特(Stuttgart),成長於拜羅伊特(Bayreuth),高中畢業後在慕尼黑就讀德國語言與文學系,於卡爾斯魯厄大學(Universität Karlsruhe)完成新聞學系學業後,前往加拿大金斯頓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 at Kingston)攻讀德文與心理學,並在當地教授德文。2004年起在《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n Zeitung)實習,2006起擔任《法蘭克福匯報》編輯,並定期投書《法蘭克福匯報》部落格「Food Affair」,2009年獲得德國「山‧世界旅遊新聞獎」(Preis BergWelten),並曾出版多本專書。
狄安娜.馮寇普Diana von Kopp
1975年生,現居海德堡(Heidelberg),是德國知名的心理學家、領導能力訓練顧問與作家。具心理學碩士與人力資源管理碩士學位,並獲紐約生命自覺協會(New York Focusing Institute)心理治療認證。2008年起為德國神鷹航空公司(Condor Flugdienst GmbH)訓練具領導潛能的飛行員。她自工作經驗中發現,諸如日常飲食內容與習慣等因素,皆會影響大腦、情緒及工作能力,她將相關研究心得陸續發表於《法蘭克福匯報》部落格「Food Affair」,並出版多本大眾心理專書。
譯者簡介:
林琬玉
林琬玉,輔仁大學德文系及德國Aachen專業大學(Fachhochschule Aachen)企業經濟系畢業。譯有《為什麼要住在城外》、《天賦不是奇蹟》、《國家為什麼會破產》、《我願一生守候你,你卻忘了我的承諾》(商周出版)、《找回單純快樂的自己:向孩子學習幸福》、《國家偷走我的錢》、《釀‧啤酒》與《為什麼企業的事就是大腦的事?領導的科學與藝術》等書。
得獎紀錄:
★本書榮獲德國歌德學院 Goethe-Institut 「翻譯贊助計畫」支持出版★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想當個夠格的吃貨?先讀這本書︱鄭國威
科學家每天都在問自己三個對人類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中午要吃什麼。
好吧,上面這句話是胡扯的。但不只是科學家,在看這本書的你可能也跟我一樣,每天都在苦思那最後一個問題。
像我一樣每天中午都外食的上班族很多,我跟同事甚至討論過要不要乾脆轉行去做「中午要吃什麼」 App ,因為不但自己每天都用得著,而且比起科學傳播市場大不少。可惜我們動作慢。你只要上手機應用程式市集去搜尋,會發現類似的 App 已經好多個。
即使如此,每天還是都得吃,而每次吃之前,就得綜合無數條件,做出風險不明的抉擇,這實在是把現代人逼得有點緊。儘管近年來一連串食安問題頻繁且驟然降臨台灣,踩得我們是措手不及,而且踩得我們也有點麻痺了,但我們在吃之前得要處理的認知關卡並不只是如此。一下子生酮飲食紅了,一下子防彈咖啡夯了;一下子超級食物紅藜誕生了,一下子冷壓果汁高尚了;一下子有人說只該吃菜,一下子有人說只該吃肉;一下子早餐是最重要的一餐,一下子早餐最好少吃甚至別吃;一下子有人說該多吃魚,一下子有人說不該吃魚,當然也有人說要沒魚吃了,準備開始吃蟲補充優質蛋白質吧。
如果你也被這些不請自來、徒增困擾的資訊搞得想吃土,那麼就先來嗑這本《吃的藝術》吧。這是一本看了就想一次看完,即使並沒有這個必要的俏皮知識書。本書由多則短篇集結而成,恰如其分地用生活感十足的案例,結合從心理學、營養學、生物學、經濟學等領域挖掘出的最新知識,加上每篇結尾那畫龍點睛的小提示,是我非常喜歡、也很想學習的一種科普寫作方式。閱讀起來像是在吃口感酥脆的洋芋片,帶著恰好的鹹味與清爽的檸檬香,咔滋咔滋地聲音刺激著食欲,我那貪食知識的腦一刻也停不下來地吃完了整包。
作者不是台灣人,書中描述的場景主要在歐美,但每篇案例都讓我能聯想起自己的吃喝生活,也解開了許多我從沒認真想過的個人飲食習慣之謎,例如為什麼喜歡吃某些東西,為何無法抗拒某些口感,為何到了超市會忍不住想買某些吃的,為何看到某些顏色就感覺有點餓,又為何被朋友形容成是個不在乎吃什麼的人(儘管我自認不是)。
我們常說台灣人很重吃,而且我們的確也有獨特的飲食文化,但吃不只是結果,而是抉擇。每次決定吃什麼、怎麼吃,就像投票一樣,而這本書著實讓我在每次投票前都能更清楚自己為何而投,很高興我的舌頭未來將比我更能善盡公民義務。
想想也很不可思議,那就是即使作者寫得讓我這個台灣人再贊同不過,但我們卻實實在在地吃出了截然不同的飲食文化,我想這就是吃的奧妙之處吧。
(本文作者為PanSci泛科學總編輯‧重度知識挑食症患者)
媒體推薦:
☆媒體讚譽☆
「梅蘭妮‧穆爾與狄安娜‧馮寇普聯手打造這本《吃的藝術》,指出營養趨勢雖然不斷推陳出新,我們卻忽略了真正重要的問題:為什麼我們喜歡某些食物,不喜歡某些食物?我們要怎麼知道自己已經飽了?飲食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心理又如何影響我們的飲食抉擇?此書從行為心理學和神經科學領域的角度解析我們的味覺,以及飲食層面的大小事,這些驚人的事實不僅左右了我們的健康,更關乎我們能否盡情享受『吃』這件事。」——《法蘭克福匯報》(F.A.Z.)
「飲食顧問何其多,唯有梅蘭妮‧穆爾和狄安娜‧馮寇普能成功結合飲食文化與腦神經研究,解決我們到底為何而吃,以及為什麼吃了會有這些反應的疑問……翻閱本書,樂趣無窮。」——德國電視二台(ZDF)
「梅蘭妮‧穆爾與狄安娜‧馮寇普提出了大量的科學相關研究佐證,並以清晰易懂、風趣但不忘質疑的態度娓娓道來。」——《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
「……本書極具娛樂性與啟發性,還可以當作排隊買咖哩香腸或沙威瑪時的閒聊話題。」——《星期五週報》(Der Freitag)
「兩位作者將營養學知識與心理學研究,以簡短易讀與輕鬆愉快的方式呈現出來。」——中部德國廣播文化電台(MDR Kultur)
「她們倆的文字既輕鬆又有趣,背後還有相關的科學研究支持。閱讀本書真是人生一大享受!」——《科技評論》(Technology Review)
「《吃的藝術》是本有趣又有用的指南,帶領我們穿越迷霧重重的飲食叢林。」——《Condor Bord 雜誌》(Condor Bord Magazin)
「42個眾人飲食習慣的有趣真相。」——《情感雜誌》(Emotion)
「一本可帶領讀者穿越飲食叢林的書,娛樂性十足。」——《弗倫斯堡日報》(Flensburger Tageblatt)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6折21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5折 | 1 |
7折 | 0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3折 | 2 |
4折 | 2 |
5折 | 24 |
6折 | 3 |
7折 | 9 |
7折以上 | 4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定價:NT$ 320
本商品已絕版
作者簡介:
梅蘭妮.穆爾Melanie Mühl
1976年生於德國斯圖加特(Stuttgart),成長於拜羅伊特(Bayreuth),高中畢業後在慕尼黑就讀德國語言與文學系,於卡爾斯魯厄大學(Universität Karlsruhe)完成新聞學系學業後,前往加拿大金斯頓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 at Kingston)攻讀德文與心理學,並在當地教授德文。2004年起在《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n Zeitung)實習,2006起擔任《法蘭克福匯報》編輯,並定期投書《法蘭克福匯報》部落格「Food Affair」,2009年獲得德國「山‧世界旅遊新聞獎」(Preis BergWelten),並曾出版多本專書。
狄安娜.馮寇普Diana von Kopp
1975年生,現居海德堡(Heidelberg),是德國知名的心理學家、領導能力訓練顧問與作家。具心理學碩士與人力資源管理碩士學位,並獲紐約生命自覺協會(New York Focusing Institute)心理治療認證。2008年起為德國神鷹航空公司(Condor Flugdienst GmbH)訓練具領導潛能的飛行員。她自工作經驗中發現,諸如日常飲食內容與習慣等因素,皆會影響大腦、情緒及工作能力,她將相關研究心得陸續發表於《法蘭克福匯報》部落格「Food Affair」,並出版多本大眾心理專書。
譯者簡介:
林琬玉
林琬玉,輔仁大學德文系及德國Aachen專業大學(Fachhochschule Aachen)企業經濟系畢業。譯有《為什麼要住在城外》、《天賦不是奇蹟》、《國家為什麼會破產》、《我願一生守候你,你卻忘了我的承諾》(商周出版)、《找回單純快樂的自己:向孩子學習幸福》、《國家偷走我的錢》、《釀‧啤酒》與《為什麼企業的事就是大腦的事?領導的科學與藝術》等書。
得獎紀錄:
★本書榮獲德國歌德學院 Goethe-Institut 「翻譯贊助計畫」支持出版★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想當個夠格的吃貨?先讀這本書︱鄭國威
科學家每天都在問自己三個對人類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中午要吃什麼。
好吧,上面這句話是胡扯的。但不只是科學家,在看這本書的你可能也跟我一樣,每天都在苦思那最後一個問題。
像我一樣每天中午都外食的上班族很多,我跟同事甚至討論過要不要乾脆轉行去做「中午要吃什麼」 App ,因為不但自己每天都用得著,而且比起科學傳播市場大不少。可惜我們動作慢。你只要上手機應用程式市集去搜尋,會發現類似的 App 已經好多個。
即使如此,每天還是都得吃,而每次吃之前,就得綜合無數條件,做出風險不明的抉擇,這實在是把現代人逼得有點緊。儘管近年來一連串食安問題頻繁且驟然降臨台灣,踩得我們是措手不及,而且踩得我們也有點麻痺了,但我們在吃之前得要處理的認知關卡並不只是如此。一下子生酮飲食紅了,一下子防彈咖啡夯了;一下子超級食物紅藜誕生了,一下子冷壓果汁高尚了;一下子有人說只該吃菜,一下子有人說只該吃肉;一下子早餐是最重要的一餐,一下子早餐最好少吃甚至別吃;一下子有人說該多吃魚,一下子有人說不該吃魚,當然也有人說要沒魚吃了,準備開始吃蟲補充優質蛋白質吧。
如果你也被這些不請自來、徒增困擾的資訊搞得想吃土,那麼就先來嗑這本《吃的藝術》吧。這是一本看了就想一次看完,即使並沒有這個必要的俏皮知識書。本書由多則短篇集結而成,恰如其分地用生活感十足的案例,結合從心理學、營養學、生物學、經濟學等領域挖掘出的最新知識,加上每篇結尾那畫龍點睛的小提示,是我非常喜歡、也很想學習的一種科普寫作方式。閱讀起來像是在吃口感酥脆的洋芋片,帶著恰好的鹹味與清爽的檸檬香,咔滋咔滋地聲音刺激著食欲,我那貪食知識的腦一刻也停不下來地吃完了整包。
作者不是台灣人,書中描述的場景主要在歐美,但每篇案例都讓我能聯想起自己的吃喝生活,也解開了許多我從沒認真想過的個人飲食習慣之謎,例如為什麼喜歡吃某些東西,為何無法抗拒某些口感,為何到了超市會忍不住想買某些吃的,為何看到某些顏色就感覺有點餓,又為何被朋友形容成是個不在乎吃什麼的人(儘管我自認不是)。
我們常說台灣人很重吃,而且我們的確也有獨特的飲食文化,但吃不只是結果,而是抉擇。每次決定吃什麼、怎麼吃,就像投票一樣,而這本書著實讓我在每次投票前都能更清楚自己為何而投,很高興我的舌頭未來將比我更能善盡公民義務。
想想也很不可思議,那就是即使作者寫得讓我這個台灣人再贊同不過,但我們卻實實在在地吃出了截然不同的飲食文化,我想這就是吃的奧妙之處吧。
(本文作者為PanSci泛科學總編輯‧重度知識挑食症患者)
媒體推薦:
☆媒體讚譽☆
「梅蘭妮‧穆爾與狄安娜‧馮寇普聯手打造這本《吃的藝術》,指出營養趨勢雖然不斷推陳出新,我們卻忽略了真正重要的問題:為什麼我們喜歡某些食物,不喜歡某些食物?我們要怎麼知道自己已經飽了?飲食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心理又如何影響我們的飲食抉擇?此書從行為心理學和神經科學領域的角度解析我們的味覺,以及飲食層面的大小事,這些驚人的事實不僅左右了我們的健康,更關乎我們能否盡情享受『吃』這件事。」——《法蘭克福匯報》(F.A.Z.)
「飲食顧問何其多,唯有梅蘭妮‧穆爾和狄安娜‧馮寇普能成功結合飲食文化與腦神經研究,解決我們到底為何而吃,以及為什麼吃了會有這些反應的疑問……翻閱本書,樂趣無窮。」——德國電視二台(ZDF)
「梅蘭妮‧穆爾與狄安娜‧馮寇普提出了大量的科學相關研究佐證,並以清晰易懂、風趣但不忘質疑的態度娓娓道來。」——《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
「……本書極具娛樂性與啟發性,還可以當作排隊買咖哩香腸或沙威瑪時的閒聊話題。」——《星期五週報》(Der Freitag)
「兩位作者將營養學知識與心理學研究,以簡短易讀與輕鬆愉快的方式呈現出來。」——中部德國廣播文化電台(MDR Kultur)
「她們倆的文字既輕鬆又有趣,背後還有相關的科學研究支持。閱讀本書真是人生一大享受!」——《科技評論》(Technology Review)
「《吃的藝術》是本有趣又有用的指南,帶領我們穿越迷霧重重的飲食叢林。」——《Condor Bord 雜誌》(Condor Bord Magazin)
「42個眾人飲食習慣的有趣真相。」——《情感雜誌》(Emotion)
「一本可帶領讀者穿越飲食叢林的書,娛樂性十足。」——《弗倫斯堡日報》(Flensburger Tageblatt)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5折 | 1 |
7折 | 0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3折 | 2 |
4折 | 2 |
5折 | 24 |
6折 | 3 |
7折 | 9 |
7折以上 | 4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6折21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