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至今,大英帝國早已夕陽西下,蘇聯及其東歐衛星集團亦已分崩離析。日本從戰爭廢墟中復甦後,國力已漸下降;中國則以強大經濟力崛起,躋身強國之林。然而美國卻能以唯一超強之勢稱霸世界,科技、經濟和軍事的領先全球,固為原因之一。但細究其根源,思想自由、新聞自由、言論自由、表達自由、學術自由和創作自由等基本人權,才是美國能夠傲視寰宇的源頭活水。
新聞自由和創作自由看似稀鬆平常,卻是美國成為強國的不二法門。《獨立宣言》起草人、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早就在1787年說過一句迴盪古今的話:「如果由我來決定:我們是要一個沒有報紙的政府還是要一個沒有政府的報紙,我將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
自由民主國家與獨裁專制國家的分野之一,就是前者的言論與新聞自由,是由人民所爭取,又得到憲法和法律的明確保障;後者則毫無言論與新聞自由可言,即令有一絲一毫妝點門面的「自由」,而這些「自由」卻在軍法、戒嚴法、黨章、特務和公安的虎視眈眈下,萎縮或變形得不成形狀。即使在民主、自由和法治早已上軌道的美國,還是會發生打壓新聞、言論與出版自由的逆流,更遑論那些自由其名、專制其實的國家和地區了。
本書刻畫了促進美國新聞與創作自由的一批先驅人物和少數反面角色。希望他(她)們的理想和貢獻,亦能鼓舞華人社會。
本書特色:
◎自由女神像不應只是觀光景點,她提醒世人要珍惜自由,要使自由穿過無知的黑暗和人類的壓制。
◎本書刻畫的絕大部分報人和作家,在他們的專業領域都能高舉自由的火炬,光照美國的人文景觀。
◎表達自由是一切自由的泉源。在此基礎之下,方能不畏權勢,敢於揭發政府的錯誤,使謊言無所遁形。
◎沒有真正的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創作自由、學術自由,以及免於恐懼的自由,其他的「自由」都是假的。
作者簡介:
林博文 專欄作家、自由撰稿人。曾任美國中報總編輯、中國時報主筆,現居紐約。
著有:《跨世紀第一夫人宋美齡》、《一句話改變世界》、《歷史從此改寫》、《張學良、宋子文檔案大揭秘》、《1949石破天驚的一年》、《1949浪淘盡英雄人物》、《悸動的六○年代》、《關鍵民國》等書。
章節試閱
《波士頓環球報》與《驚爆焦點》
《驚爆焦點》(Spotlight)榮獲二○一六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讓許多影評家跌破眼鏡,他們以為非《神鬼獵人》莫屬。《驚爆焦點》的脫穎而出,可說是自三十九年前《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 Men,又稱《水門事件》)以來,又一部以報社編輯部為背景的電影稱雄影城。但《大陰謀》僅獲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改編劇本兩項大獎,而《驚爆焦點》則一鳴驚人,除了最佳影片,亦獲得最佳原創劇本。
《驚爆焦點》得大獎有雙重意義,一是為新聞界(特別是紙媒)打氣,向公民社會證明調查記者更負有保障弱勢族群、向權勢機構說真話的責任。二是揭發天主教的黑暗面,尤其是使大批沉迷性侵的神父暴露於陽光下,無所遁形。《波士頓環球報》編輯部的焦點調查新聞小組,就是電影《驚爆焦點》所描述的對象,這個小組只有五、六個人,一個是編輯,一個是資料員,其他則是記者。調查小組成員二○一六年二月二十八日晚上亦獲邀以貴賓身分參加奧斯卡頒獎典禮,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是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後一次參加星光閃閃的典禮。
波士頓居民以信奉天主教的愛爾蘭後裔為主,天主教勢力極大,波士頓樞機主教更是權傾一時,地方政客都對他敬畏有加。神父性侵幼童傳聞,在波士頓早已不是新聞,許多人都知道不少禽獸神父蹂躪小男生,但無人膽敢公開舉報。即使有受害者的父母向執法單位投訴,皆石沉大海,媒體不願或不敢報導。二○○一年,《波士頓環球報》新任總編輯馬蒂‧巴倫(Marty Baron,猶太裔)上台,他在該報的一篇專欄中看到埋在文章裡面的一則大新聞:盛氣凌人的波士頓樞機主教伯納德‧羅氏(Bernard Law),知道一個名叫約翰‧基根的神父一直在性侵幼童,不但未加以阻止,甚至蓄意掩護。於是,巴倫下令焦點小組展開行動,全力挖這條新聞。
其實,前幾任的總編輯都知道基根神父性侵幼童,但都不敢追蹤。焦點小組在二○○二年發表了二十二篇深度報導,震撼全美,榮獲二○○三年普立茲公共服務獎。基根一個人即在三十多年裡性侵一百三十幾個小男生。基根被判十年徒刑,關進牢裡第二年即被同房獄友打死。焦點小組還發現,整個麻州有七十多個神父性侵一千多名幼童。羅樞機主教在波士頓待不下去了,一向官官相護、家醜不外揚的天主教最高層,把他調到梵諦岡當四大教堂之一的主持人;不僅安然無恙,且照樣享受美酒佳餚,二○一六年已八十四歲。
焦點小組亦採訪到紐約、費城、芝加哥、洛杉磯和亞利桑納州土桑市等地神父,都有一連串性侵小男生的紀錄。據非正式統計,數十年來,全美至少有將近萬名幼童遭神父性侵,使他們受到一輩子無法治癒的身心創傷。《驚爆焦點》二○一五年推出後,梵諦岡持肯定態度,認為該片「誠實」,亦「令人信服」,並表示教廷正協助美國天主教會洗刷罪惡。
《驚爆焦點》的導演湯姆‧麥卡錫(Tom McCarthy),也是劇本作者之一,他和佐希.辛格(Josh Singer)為了撰寫劇本,花很多時間探究焦點小組的歷史,結果被他們挖到焦點小組在一九九三年即已採訪到神父性侵事件,卻受到壓力而留中不發。《驚爆焦點》得大獎的消息傳出後,美國新聞界大感興奮。報紙的力量和作用畢竟沒有消失,仍然是社會的公器,在電子媒體掛帥的今天,更顯可貴。
《華盛頓郵報》的兩名調查記者七○年代挖到水門事件,搞垮了不守法的尼克森總統;《波士頓環球報》的焦點小組則不畏天主教壓力,揭發了神父的獸行。尤值一提的是,當年在《波士頓環球報》下令調查神父性侵的總編輯巴倫,現在是《華盛頓郵報》總編輯。人才到處有人搶,洵非虛語!
《波士頓環球報》與《驚爆焦點》
《驚爆焦點》(Spotlight)榮獲二○一六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讓許多影評家跌破眼鏡,他們以為非《神鬼獵人》莫屬。《驚爆焦點》的脫穎而出,可說是自三十九年前《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 Men,又稱《水門事件》)以來,又一部以報社編輯部為背景的電影稱雄影城。但《大陰謀》僅獲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改編劇本兩項大獎,而《驚爆焦點》則一鳴驚人,除了最佳影片,亦獲得最佳原創劇本。
《驚爆焦點》得大獎有雙重意義,一是為新聞界(特別是紙媒)打氣,向公民社會證明調查記者更負有保障弱勢族群、向權勢...
作者序
【導言】表達自由是一切自由的泉源
在美國南方田納西州鄉下辦一份小報的猶太人阿道夫‧歐克斯(Adolph S. Ochs),一八九六年買下搖搖欲墜的《紐約時報》,異常興奮,他在心裡發誓一定要把《紐時》辦成一流報紙。他揭示了辦報宗旨:「無視於任何黨派、團體和利益集團的包圍,以大公無私的態度處理新聞,無所畏懼亦無所偏袒。」這句話曾刻在曼哈頓西四十三街時報廣場附近《紐時》舊大樓大廳牆上。牆前是歐克斯的銅像。
一百二十年來,《紐時》絕大部分時間能遵循老發行人訂下的金科玉律,尤其是「無所畏懼亦無所偏袒」(Without fear or favor)的原則。否則,該報不可能成為全美甚至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報紙。今天,《紐時》能夠執美國文字媒體牛耳的地位,其報導和評論一直為舉世政要所重視,揆諸其因,歐克斯當年所訂立的辦報宗旨,實具開啟與引導之功。而日後主持《紐時》新聞與言論的編輯與筆政領導班子,亦每每能在重要關頭,恪守「無所畏懼亦無所偏袒」的原則,「報導一切適宜刊登的新聞﹙All the New That's Fit to Print﹚」,為「歷史的初稿」定調。
一九七一年夏天,尼克森政府為阻止《紐時》和《華盛頓郵報》發表描述美國如何捲入越戰的〈五角大廈文件〉(Pentagon Papers),乃向最高法院要求禁止《紐時》和《華郵》刊登這份機密報告。但高院九名大法官於六月三十日以六比三裁決這兩份報紙有權發表〈五角大廈文件〉,聯邦政府無權干預和阻止。大法官雨果‧布拉克(Hugo Black)在判詞中寫下了一句震古鑠今的名言:「只有一個自由和不受箝制的新聞界,始能有效地揭露政府的欺騙手段。在新聞自由的各種責任裡面,最重要的就是防止政府任何一個部門欺騙人民……。
只有一個「無所畏懼亦無所偏袒」的報紙,才有偉大的膽識和道德勇氣來揭發政府的錯誤和秕政,使人民不致永遠受騙;只有一個「無所畏懼亦無所偏袒」的報紙,才不會幫助政府欺騙人民、蠱惑人心、自己欺騙自己,更不會在白紙黑字上縱逸自瀆。
自由民主國家與獨裁專制國家的最基本分野之一,就是前者的言論與新聞自由,全然是由人民所爭取並予以珍惜,而又得到憲法和法律的明確保障;後者則毫無言論與新聞自由可言,即令有一絲一毫妝點門面的「自由」,而這些「自由」又在軍法、戒嚴法、黨章、特務和公安的虎視眈眈下,萎縮或變形得不成形狀。即使在民主、自由和法治早已上軌道的美國,還是會發生打壓新聞、言論與出版自由的逆流,更遑論那些自由其名、專制其實的國家和地區了。新聞自由的光大、媒體尊嚴的維護,絕不是朝夕所能倖致,亦絕非不費吹灰之力即可垂手而得,更不能祈求當道與政府權勢的施捨和保護。
誠然,在一些赫赫有名的美國報章雜誌裡,並非全都是「不偏不倚」的,如行銷全球的《時代》周刊,從四○至六○年代,即是一份報導有偏頗、言論有成見的新聞雜誌。特別是對中國問題的看法,完全受到該刊創辦人亨利•魯斯(Henry Luce)的百分之百親蔣立場所左右。因此,《時代》變成蔣介石和國民黨在美國的最有力代言人。然而,一九六○年九月四日,台北《自由中國》半月刊發行人雷震因「涉嫌叛亂」和「為匪張目」而被捕的消息傳抵美國後,魯斯大為不滿。魯斯曾親自對當時的中華民國駐紐約總領事游建文說:「我雖是中華民國的好朋友,但我是雜誌發行人、編輯人,我是一個報人,不能不替報人說話,不能不為言論自由來說話。這是報人的責任,我不能不負起我的責任,否則我就失職了。蔣總統用軍法來逮捕《自由中國》半月刊發行人雷震一事,就是打擊言論自由,無視新聞自由,實在太不應該了,把自己宣稱為自由的中國毀掉了。」在雷案之後,《時代》曾發表多篇抨擊國民黨打壓言論自由的文章,其中一篇譏諷國民黨政府在製造「烈士」。魯斯的逆耳忠言雖未獲得台灣當局的正面回應,但此後《時代》對海峽兩岸的立論,亦較能從客觀立場出發。
一八八六年十月二十八日上午,美國第二十二任總統克利夫蘭在紐約港口主持自由女神像落成典禮。在女神右臂高舉的自由火炬下,克利夫蘭宣稱:「一縷光線將穿過無知的黑暗和人類的壓制,直至自由輝耀世界。」這座由法國人民所贈與的紀念碑,成為美國自由、民主、幸福與繁榮的立國精神標誌。
「不自由,毋寧死!」﹙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壯哉斯言!美國獨立革命先賢派屈克.亨利(Patrick Henry﹚於一七七五年發下這句豪語,餘音震撼歷史、響徹全球。自由,凌駕一切!就如同杜甫所說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沒有真正的思想自由、表達自由、諷刺自由、創作自由、學術自由以及免於恐懼的自由,其他的「自由」都是假的。有了這些自由,人活著才有價值、才有尊嚴、才不會怕「有吏夜捉人」。沒有這些自由,人就不成其為人。自由女神像所象徵的就是這些不可剝奪、不可讓渡的基本自由。在這些基本自由的護佑下,報人才能做到張季鸞當年所揭櫫的「四不」:不黨、不賣、不私、不盲;作家亦才能在思想的原野上馳騁,無所顧忌。這本書所刻畫的絕大部分報人和作家,在他﹙她﹚們的專業領域上每能高舉表達自由的火炬,光照美國的人文景觀。
「筆鋒常帶感情」的梁啟超(任公),一九○三年親睹自由女神像後,在《新大陸遊記》中寫道:「自由島者,在紐約海口中央,豎一自由女神像,法國人所贈也。美人寶之,登之有瀟瀟出塵之想。」自由女神像不應只是觀光客爭睹的景點,她提醒世人要珍惜自由,要使自由「穿過無知的黑暗和人類的壓制」,照耀世界每一個角落。
讓十個美國總統不爽的海倫
過去幾十年,每次在電視上看白宮記者會,總是看到合眾國際社的老記者海倫.湯瑪斯(Helen Thomas﹚坐在第一排,總統會第一個或第二個請她發問,她一定問一些讓總統不爽的問題。小布希當總統時,曾連續三年未請她發問,原因是海倫在私下痛批小布希是「美國歷史上最爛的總統」,有人把話傳給小布希,於是這個「美國歷史上最爛的總統」三年不叫她,以示報復。
海倫於二○一三年七月二十日因年老多病辭世,享壽九十二歲。八月四日是她九十三歲生日,那天也是歐巴馬的生日,但孤單的海倫等不及,就先走了。她在一九七一年和大她十七歲的美聯社記者道格拉斯.康乃爾﹙Douglas B. Cornell﹚結婚。婚後沒多久,康乃爾就患了老年失憶症,一九八二年去世,他和海倫沒有小孩。海倫的父母親是黎巴嫩移民,父親不識字,生了十個孩子,先住肯塔基,後搬至密西根,海倫畢業於韋恩(Wayne﹚大學。先到《華盛頓每日新聞》﹙Washington Daily News﹚編輯部當送稿生,一九四三年加入合眾社做記者,一個禮拜二十四美元,約等於今天的三一八美元。
五、六○年代,美國新聞界還是很歧視女性。女記者不能加入全國記者俱樂部,如要採訪名人到俱樂部演講,女記者只能坐在樓上看台,更不能像男記者一樣可以和名人共進午餐。前《紐約時報》女記者楠.羅勃森﹙Nan Robertson﹚多年前曾出版一本書專門談二樓看台上的女孩和《紐時》歧視女性的歷史。海倫是個戰鬥性很強的女子,她和幾個女同事一起對抗全國記者俱樂部,直至一九七一年,女記者始獲准加入俱樂部。海倫在一九六一年一月甘迺迪就任總統時,開始採訪白宮,二○一○年退休時,已歷經十位總統。
海倫被認為是女記者中的開路先鋒,她是通訊社的第一個白宮女記者,又是女記者俱樂部的首任會長。其實,海倫的貢獻不僅在於打破性別的藩籬,她是真正改變白宮記者會氣氛的拓荒者。白宮記者一向把總統當成高高在上的國家元首,不敢提問過於露骨和尖銳的問題,海倫是第一個敢衝敢撞的白宮記者。她是開風氣之先的記者,也是最令總統頭疼的記者。海倫死後,歐巴馬在悼念她的新聞稿中說她從來不忘提高總統的警覺性,意思是說她的犀利發問,總是讓總統神經緊張。
海倫常說,美國總統權力雖大,但他一定要向我們說實話。因此,她問尼克森解決越戰有什麼祕方?她質問雷根為什麼要侵略格蘭納達﹙Grenada﹚?她詰問小布希為什麼要入侵伊拉克?有人問強人卡斯楚:美國式的民主和古巴式的民主,差異何在?卡斯楚答道:「至少我不必回答海倫.湯瑪斯的問題!」
這位在華府已歷經一甲子採訪生涯的老記者二○○六年終於發出怒吼,寫了一本轟動媒體與政壇的書《民主政治的看門狗?華盛頓記者團的式微及其如何使公眾失望》﹙Watchdogs of Democracy? : The Waning Washington Press Corps and How It Has Failed the Public﹚。湯瑪斯痛責華府記者團從布希上台開始變成唯唯諾諾、哼哼哈哈,喪失了新聞工作者的起碼要求,不敢向官員提出尖銳問題,毫無保留地接受官方的說法。湯瑪斯說,華府記者團原本的責任是要做民主政治的看門狗(watchdogs,或稱監督者),現在卻淪為俯首聽命的哈巴狗(lapdogs,或稱拍馬屁的人)。
湯瑪斯認為華府和白宮記者團在布希於二○○三年春天下令入侵伊拉克之前,幾乎從未向布希、副總統錢尼、國務卿鮑威爾、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副國防部長伍夫維茲和白宮國安顧問賴斯提出嚴肅而尖銳的問題,是明顯地失職。而侵伊之役所暴露的布希政府製造假情報、誤用情報、誤判伊拉克反抗勢力、秘密竊聽電話、違反日內瓦公約在古巴關塔那摩島私設監獄以及蓄意蹂躪被俘回教青年人權等行徑,記者團又沒有窮追猛打,而使布希政府在連串倒行逆施政策之後,我行我素,毫無忌憚。
湯瑪斯最難忘的白宮經驗是一九七一年七月十五日親睹尼克森在加州電視台臨時發表演說,宣布白宮國安助理季辛吉已完成訪問北京的任務,並稱已接受中國總理周恩來的邀請將於明年初訪問北京。湯瑪斯說這項宣布震撼全世界,尤其是白宮記者團。最初中國以設備不足為理由,僅答應接納美國十名記者和數名電視攝影記者,結果有二千名記者申請。經過白宮和北京認真交涉,美方記者數目終確定為八十七人,其中湯瑪斯是唯一的女性文字記者,另兩名女性(包括芭芭拉.華特絲)是電視和廣播記者。湯瑪斯說,採訪尼克森訪問中國的記者把總統專機變成「飛行圖書館」,所有記者都猛啃有關中國的書籍、資料和文件,機上膳務組供應第一道中式晚餐時還提供筷子。
湯瑪斯在總統記者會上以提問犀利著稱,但她能夠在高手如雲的白宮記者團裡奠定地位且出人頭地,完全是靠她個人的用功與勤快。她在男記者主控的華府和白宮記者團中脫穎而出,使她自己和其他上進的女記者不再只是寫「軟新聞」或花邊新聞。湯瑪斯為女記者採訪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等「硬新聞」開闢道路。
二○○○年五月,由南韓統一教教主文鮮明創立的「新聞世界傳播公司」(NWC)收購了業務不振的合眾國際社,湯瑪斯一聽到消息立刻辭職。有稜有角的湯瑪斯不願與文鮮明為伍,保守的《華盛頓時報》即為文鮮明的企業之一。柯林頓獲知湯瑪斯辭職的消息,特別在記者會上向這位「華府媒體第一夫人」致敬。柯林頓幽默地說:「如果不是海倫每次在記者會上說『謝謝你總統先生』,其他白宮記者可能還不知如何收尾而沒完沒了呢!」李登輝當政台灣時,海峽兩岸關係數度緊張,有次白宮記者會一開始,柯林頓點名湯瑪斯提問,她一開口即問:「美國是不是準備為台灣而戰?」柯林頓只作了模稜兩可、語焉不詳的回答。
個性耿直的湯瑪斯離開她所服務近一甲子的合眾國際社之後不久,即加入赫斯特(Hearst﹚報系,每週撰寫兩篇以白宮和美國政治為題材的專欄,有時也到白宮採訪。湯瑪斯毫不諱言她在六十年記者生涯中最不喜歡的政客是小布希及其黨羽。二○一二年七月她接受《國會山莊報》(The Hill﹚訪問時坦言,如果錢尼在二○○八年競選總統,她就不想活了。她說:「錢尼競選總統之日,我就自殺。難道我們所需要的是再來一個撒謊者嗎?」有關錢尼可能在二○○八年問鼎白宮的傳言,最早是《華盛頓郵報》王牌記者伍華德(Bob Woodward﹚透露出來的。
一九七一年九月,總統尼克森夫婦在白宮為即將退休的美聯社記者道格拉斯.康乃爾辦了一個酒會,席間尼克森夫人派德﹙Pat Nixon﹚突然宣布了一項「獨家消息」:海倫.湯瑪斯已和康乃爾訂婚。派德風趣地向湯瑪斯說,她先搶到了「獨家新聞」(Scoop﹚。
湯瑪斯是個勤快的記者,除了採訪寫評論,她已出版了《截稿時間:白宮及華府人物》﹙Deadline: White House﹚、《白宮頭排:我的生平與時代》﹙Front Row at the White House: My Life and Times﹚和《謝謝美好的回憶,總統先生》﹙Thanks for the Memories, Mr. President﹚。她的書是研究近代美國總統和華府政治不可或缺的參考讀物。湯瑪斯對白宮記者素質一代不如一代感觸尤深,同時也對總統越來越少和媒體打交道的作風,更覺得「時代變了」。
湯瑪斯指出,記者不敢向總統和白宮發言人探求真相,就會導致整個媒體走向失敗,這也就是白宮記者從「看門狗」變成「哈巴狗」的悲哀。柯林頓曾對湯瑪斯說:「總統來了又走了,但你一直在這裡。」湯瑪斯六十年來始終堅守崗位,為美國媒體持續放出異彩。
事實上,海倫在新聞事業上有兩種不同的面貌與性格,一種是追問到底的執著,另一種就是很喜歡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意見,而她個性率直又固執,脾氣不好。因此,她的「好發議論」,常為她帶來麻煩。她永遠不會忘記她來自中東地區,她更不會忘掉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鬥爭。
她常說,在美國如得罪以色列或是美國猶太人,就很難生存下去。不幸的是,她自己就是其中一個。她在二○一○年接受訪問時大罵以色列猶太人占領巴勒斯坦人的故土,她要求猶太人滾出巴勒斯坦,滾回到波蘭、德國,結果引發軒然大波,迫使她黯然退休。
海倫的個性和作法,有些方面很像特立獨行的美國左翼記者史東,史東的名言是:「政府老是在撒謊!」因此,史東以獨行俠的身分辦刊物,專門找政府的麻煩,使謊言無所遁形。在另一方面,海倫亦像專門向權力說真話的偉大異議者喬姆斯基﹙Noam Chomsky﹚。
海倫走了,美國媒體和白宮記者團再也找不到可以取代她的人,這種損失,在網路時代更是無從彌補!
【導言】表達自由是一切自由的泉源
在美國南方田納西州鄉下辦一份小報的猶太人阿道夫‧歐克斯(Adolph S. Ochs),一八九六年買下搖搖欲墜的《紐約時報》,異常興奮,他在心裡發誓一定要把《紐時》辦成一流報紙。他揭示了辦報宗旨:「無視於任何黨派、團體和利益集團的包圍,以大公無私的態度處理新聞,無所畏懼亦無所偏袒。」這句話曾刻在曼哈頓西四十三街時報廣場附近《紐時》舊大樓大廳牆上。牆前是歐克斯的銅像。
一百二十年來,《紐時》絕大部分時間能遵循老發行人訂下的金科玉律,尤其是「無所畏懼亦無所偏袒」(Without fear or f...
目錄
導言:表達自由是一切自由的泉源
構築新大陸傳播橋樑的媒體人
特立獨行的新聞怪傑史東
讓十個美國總統不爽的海倫
「報業女王」葛蘭姆的崛起
附錄《華盛頓郵報》換老闆
使《華郵》成為一流大報的布萊德里
水門事件的「深喉嚨」
《紐約時報》守護神
華府新聞界泰斗雷斯頓
誰是敦巴頓會議的「洩密者」
採訪不輟的特派員索斯伯里
索茲伯格深度專訪蔣介石、周恩來
把訃聞變成傳記的惠特曼
使《紐約時報》蒙羞的特派員
《紐時》首位女總編黯然下台
出版家魯斯夫婦特寫
《時代》發行人魯斯與白修德的中國恩怨
呼風喚雨的右翼專欄作家艾索普
包可華專欄笑傲報壇
沒有道德底線的媒體大亨梅鐸
梅鐸與鄧文迪的婚變
回憶初訪中國的經驗
《紐約客》特派員筆下的中國
CBS創辦人威廉‧裴理剪影
美國近代廣播新聞先驅愛德華‧莫洛
《波士頓環球報》與《驚爆焦點》
滋潤新大陸文化心靈的原創人
海明威夫婦訪問抗戰中國
海明威盛年自殺之謎
好勇鬥狠的作家諾曼‧梅勒
遺世而獨立的麥田捕手沙林傑
回到梅岡城後的哈珀‧李
黑人作家哈利的傳世之作
《廣島浩劫》作者約翰‧赫西
夏爾親睹親撰納粹帝國興亡
探討人生百態的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
最出色的總統文膽蘇仁森
為歐巴馬撰寫講稿的「海明威」
英譯《西遊記》的芝大教授余國藩
中情局與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
《紐約書評》雜誌獨領風騷
國民黨打壓美國言論的一段內幕
導言:表達自由是一切自由的泉源
構築新大陸傳播橋樑的媒體人
特立獨行的新聞怪傑史東
讓十個美國總統不爽的海倫
「報業女王」葛蘭姆的崛起
附錄《華盛頓郵報》換老闆
使《華郵》成為一流大報的布萊德里
水門事件的「深喉嚨」
《紐約時報》守護神
華府新聞界泰斗雷斯頓
誰是敦巴頓會議的「洩密者」
採訪不輟的特派員索斯伯里
索茲伯格深度專訪蔣介石、周恩來
把訃聞變成傳記的惠特曼
使《紐約時報》蒙羞的特派員
《紐時》首位女總編黯然下台
出版家魯斯夫婦特寫
《時...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44頁開數:18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