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500
優惠價:9 折,NT$ 45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1
本書挑戰電子業的「乾淨」神話,揭露晶片的黑暗面,讓我們看見高科技產業製造過程的全球化與電子廢棄物的跨國流通,如何在世界各地造成無數汙染與剝削,毒害環境與勞工健康。
全球化發展讓高科技產業得以將充滿毒害的製程轉移至工資較低、環境及勞工保護法令較為寬鬆的地區,並將有毒廢棄物輸出至窮國。這種先進國家對後進國家的剝削嚴重傷害當地環境與勞工權益,當地政府與企業亦時常成為幫兇。然而,全球化也提供契機,讓運動者得以進行跨國串聯,制定跨越國界的勞動與社會標準來協調各國政策,共同抵抗國際資本的施壓,阻絕產業界以低標準的勞動與環境規範創造競爭優勢的漏洞。
親身參與各國環境運動的作者群,透過美國、泰國、印度、中國、蘇格蘭、墨西哥、中東歐、台灣、日本等地的案例,讓我們看見站在第一線「挑戰晶片」的抗爭先驅如何應戰、如何運用各種極具創意的行動策略達到運動目的。揭露種種不正義,並非只為歸罪咎責,而是要重新闡明公部門及產業所應負的責任,提供更加人性化且得以永續發展的替代方案。
作者簡介:
主編
泰德.史密斯(Ted Smith)
美國矽谷毒物聯盟(SVTC)創辦人、前執行長暨資深策略顧問,也是責任科技國際運動(ICRT)的共同創辦人與現任執行長。關注高科技產業污染問題長達三十餘年。
大衛.桑那菲(David Allan Sonnenfeld)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環境科學與森林學院(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Forestry)環境研究系,社會學及環境政策教授。
大衛.佩洛(David N. Pellow)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長期關注社會不平等與環境衝突之間的關係,投身多場環境正義運動,同時也參與永續發展的全球政策框架制定。
譯者簡介:
地球公民基金會是透過大眾募款成立的環境保護公益團體,2007年9月登記成立為地球公民協會,在此之前已累積約十年的環保運動經驗。2010年11月與台灣環境行動網(TEAN)合併,由174位捐款人捐助基金並轉型為基金會。主要關注山林、水資源、工業污染、責任科技,以及花東永續、廢核等議題。
地球公民基金會透過調查研究揭露環境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同時發行刊物、舉辦教育活動以壯大公民力量,期望能促進法令制度、政策、生活方式的改變,重建人與土地的和諧關係,建立永續的社會,善盡台灣做為「地球公民」的責任。
名人推薦:
推薦序
我們為何挑戰晶片?
邱花妹(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2013 年 12 月,全球最大半導體封裝測試大廠、年營收超過兩千億的日月光,偷排廢水汙染後勁溪,遭高雄市環保局裁罰,震撼台灣社會。日月光遭停工後,地球公民基金會與後勁居民、大高雄總工會、高雄市產總、電子電機資訊產業工會、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的同學,連袂在後勁溪畔召開記者會,要求日月光負責,且停工期間不得損害勞工權益。公民社會也持續發聲,要求市府嚴審復工、資訊公開、納入民間參與,呼籲日月光環境改善一次到位。
在地行動開展的同時,這波運動也出現了國際串聯。2014 年 2 月 12日,地球公民基金會在台北召開國際記者會,責任科技國際運動網絡(ICRT)執行長泰德.史密斯(Ted Smith)透過 Skype 越洋連線,公布來自十八國五十個團體的連署,要求科技電子業負責任生產的環保團體與勞工組織,同聲譴責日月光的汙染行徑,並要求向日月光下單的品牌大廠負起供應鏈管理的責任,這波行動隨後得到蘋果、英特爾、美信(Maxim)的積極回應。這波國際串聯之所以在短時間內得以成形,靠的正是《挑戰晶片》這本書的作者群自 2002 年成立的責任科技國際運動網絡。
透過參與台灣環境行動網、地球公民協會,到 2011 年兩會合併後的地球公民基金會,我有幸藉由這個國際網絡,連接在地與國際經驗,結識台灣與國際間為捍衛勞動權與環境正義、推動責任科技而奮鬥不懈的行動者。我也因此得以參與本書的撰寫及促成中譯本的發行。我想藉由這篇文章,簡要說明本書作者群及台灣的運動夥伴們為何、如何「挑戰晶片」。
全球電子資本下的環境與勞動不正義
1981 年,美國矽谷爆發快捷半導體地下水汙染事件,聖荷西超過十萬戶居民的用水被曝於有害溶劑,社區居民與勞工健康受到影響。隔年,本書主編之一泰德.史密斯創辦矽谷毒物聯盟並出任執行長,與社區居民、勞工、律師、學者合作,揭露矽谷及半導體乾淨產業形象背後的黑暗面。
1980 年代,也是電子資本在全球劇烈地重整與再結構的時代。隨著資訊科技日新月異,全球電子產品市場快速擴張,各國競相模仿矽谷模式,提供優惠投資環境、設置科學園區吸引電子資本,以加入這場逐漸為跨國品牌大廠控制技術與規格、掌握市場與利潤的國際分工。然而,電子產品日新月異,產品生命周期短,製程快速變化且使用上百種化學物質、金屬與有毒氣體,在「生產先行、風險再議」的市場法則下,其對環境、居民與勞工健康的影響缺乏審慎評估,各國的環境規範也跟不上其製程的快速變化。是以,這個產業對環境、社區居民與勞工健康所帶來的衝擊,隨著其產品在全球的生產、消費與丟棄,而蔓延到世界各地。這個失衡的經濟發展過程,觸發了本書作者群關注的問題︰全球電子業下的勞動權與環境不正義。
就環境不正義而言,科技電子業在全球的擴張,涉及其對土地、水資源(半導體需大量純水)、能源與基礎設施(比如各國政府將公共資源投注於科學園區)的索求。同時,在電子產品的製造地及電子廢棄物拆解地,電子毒害則對生態環境、第一線工人與社區居民健康造成危害。從產品生命周期的角度來看,不管是汲取自然資源,或排放空汙、廢水、有毒廢棄物,電子產品的生產與廢棄,除了涉及產業將環境與健康成本外部化,其製造的環境惡果與健康危害常是不平等地分配到相對弱勢的族群身上。
為設置電子業製造基地,國家榨取掠奪農民的土地與水資源,使社區居民及農漁民賴以維生的環境遭到汙染;電子廢棄物便宜行事地從富國輸出至第三世界,在印度德里、中國貴嶼、北非的貧窮農村進行拆解;而日日暴露於工廠內有害物質的,絕對是第一線的基層勞工而非科技業的中高階主管。
論及勞動權,我們發現,電子業的發展榮景竟以第一線勞工的健康與生命為代價。本書作者之一,長期研究半導體業的公衛學者拉度(Joseph LaDou)1980 年代即警告,半導體製程使其勞工系統性地暴露於有害的工作環境中。本書討論的個案,包括美國 IBM、蘇格蘭國家半導體、台灣 RCA(美國無線電公司)、泰國希捷科技等,以及近年爆發的南韓三星半導體工人集體罹患白血病,蘋果在中國外包廠商使用苯、正己烷危害勞工健康等案例,在在涉及電子產業製程使用了具生殖毒性、神經毒性、致癌性、免疫系統毒性的有害物質。此外,在資本全球化的情況下,從中國、印度到墨西哥,從亞洲到東歐,電子業熱烈擁抱彈性化勞動力的僱用政策,使女性勞工、移工、中國農民工面臨惡劣的勞動條件與高壓管理。而電子產業界長期反工會的政策,更使得電子業勞工的勞動權益難以伸張。
全球與在地的倡議及行動
品牌大廠、電子大亨不成比例地取走多數利潤、累積財富,生態環境、社區居民與第一線工人也不合比例地承擔了全球電子業擴張所帶來的環境與社會惡果,這是勞動權與環境的不正義,這種失衡的發展也因此激發了各地受害居民與勞工、環境與勞工組織的行動與倡議。
投入這一波波行動的,是本書記錄的已故蘇格蘭半導體女工海倫.克拉克(Helen Clark)、聖荷西的家庭主婦蘿倫.羅絲(Lorraine Ross),人權律師霍爾斯(Amanda Hawes),歐拉潘醫師(Dr.Orapan Metadilogkul),台灣的 RCA 受害工人等等。我們看到在各地為勞工與環境奮鬥不懈的組織工作者,與受害勞工、社區居民、律師、醫師及學者,透過草根組織與國際串聯、研究調查及媒體揭露、發動環境或勞工抗議乃至訴訟等方式,挑戰高科技毒害對社區居民、勞工及生態環境的傷害。這些在地與跨國的維權及倡議行動,要求電子業對受害工人與環境負責;停止以環境、社區居民與工人健康為代價的生產模式;捍衛公眾與工人知的權力,要求資訊透明化,特別是企業應停止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揭露影響工人與居民健康甚鉅的毒化物資訊。相關倡議也從預防原則及產品生命周期的角度,要求企業完善化學品管理,從設計、從源頭移除有害物質,負起回收及處理電子廢棄物的責任。
各國與國際間挑戰晶片的力量,除了致力於揭露高科技的黑暗面、捍衛爭取受害居民與工人的權益,也分進合擊地透過無數倡議行動與政治遊說,促成個別國家環保法規或國際環境協定與規範的變革。最具影響力的改變,是本書論及的歐盟相關指令,包括 2003 年後陸續實施的「危害物質限用指令」(RoHS)、「廢電機電子設備指令」(WEEE)、「耗能產品生態化設計指令」(EuP)及「化學物質註冊、評估、授權及限制」(REACH)等。
此外,1980 年代以降,新自由主義的發展處方促使各國政府為吸引資本、競相放寬國內的勞動與環境標準,展開向下沉淪的競爭。同時間,掌握品牌與技術的跨國資本,透過層層外包與國際分工,迅速累積財富與影響力,卻不需對第三世界的環境與勞工負責。這個失衡的發展,促使國際公民社會採取對全球供應鏈施壓的運動策略。依循責任科技、生產者延伸責任(EPR)等原則,倡議行動者直接施壓品牌大廠,要求品牌商負起電子廢棄物的回收責任,比如書中記錄的戴爾電腦回收運動。近年來我們看到,結合勞工與環保組織、受害居民、工人以及消費者的責任科技運動,更積極地採取要求品牌大廠負起企業社會責任及完善供應鏈管理的行動策略。比如,2011 年富士康在中國的勞工連環跳,經勞工團體、學界一波波的調查揭露,並號召消費者採取抗議行動後,逐步迫使蘋果電腦出面回應,包括首度公布供應鏈廠商名單、同意強化供應鏈廠管理等。
台灣版的挑戰晶片
挑戰電子毒害、倡議責任科技的運動,隨著科技電子產業在台灣的擴張,也激起一波波對抗運動。
在國家政策主導下,台灣在 1970 年代後期,選定號稱「高科技、低汙染」的資訊科技電子業為國家策略型產業,並複製矽谷模式在 1980 年成立新竹科學園區。1990 年代中期,隨著台灣成功地整合進國際分工,竹科的經濟表現使其贏得「東方矽谷」的名聲。但產業急速擴張後,其環境與社會後果也逐漸浮現。
1990 年代後期,竹科因快速擴張,接連發生半導體廠大火、廢水亂排事件。中時地方記者陳權欣在 1997 年揭露竹科廢水污染千頃農田,開啟了台灣社會對電子污染的關注。隨後,在新竹公害防治協會、淨竹文教基金會等地方環保人士的施壓遊說下,竹科在 1998 年出版了第一本環境白皮書,並於隔年成立環境監督小組。大約同時期,RCA 桃園廠確認土壤與地下水遭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汙染,RCA 罹癌工人集結,在工傷協會等團體的協助下,展開了一場漫長、至今仍奮鬥中的運動。
本書收錄了 1990 年代後期至 2000 年代初期,RCA 受害工人的奮鬥過程,以及竹科附近居民與環保人士揭露、挑戰竹科環境汙染問題的努力。而本書出版後至今,台灣挑戰晶片的社會力量已經翻天覆地。整體而言,更多開發案、更多汙染事證與爭議,刺激了對抗科學園區擴張與挑戰電子污染運動的出現。
首先,電子毒害與風險成為環境運動爭議的核心。民進黨主政時期,出身環保運動陣營的張國龍教授出任環保署長,他任內提名數位環保運動背景濃厚的學者、律師、運動者,出任 2005 至 2007 年間的環評委員,他們在中科三期的環評審查過程中,有機會深入檢視、評估其環境衝擊,並向社會大眾揭露。約同時期,一些重要汙染案例的出現,也有助於解構高科技低汙染的迷思,包括漁業署研究確認竹科廢水排放處的香山濕地牡蠣遭重金屬汙染;中科廢水導致灌溉用水導電度過高、農田鹽化;中科竹科附近的空氣遭到砷汙染;甲級飲用水水源霄裡溪遭華映、友達光電汙染等。在中科三、四期等新開發案中,彰化雲林農漁民拒絕電子廢水汙染灌溉與漁業用水;在已受汙染的地方,霄裡溪、老街溪沿岸居民都無法接受光電廢水,在漫長的爭議後,促使友達朝向廢水零排放的方案努力。
其次,為服務電子資本、增設科學園區基地,政府圈地、搶水、迫遷,掠奪農漁民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激起了近年反對新設科學園區基地的一波波運動,這些重要運動包括反中科三期、中科四期(含反相思寮迫遷、彰化溪州反中科四期搶水)、竹科宜蘭城南基地、竹科宜蘭紅柴林基地,乃至反苗栗縣政府主導的後龍科技園區(灣寶)、竹科竹南基地暨周邊特定區(大埔)等。
從草根組織到國際串聯,挑戰晶片的行動者投身不同形式的直接抗議行動,進行調查與開記者會揭露、參與環評會議及環境監督小組或委員會、打環境訴訟,乃至投入訂定光電業及半導體業放流水管制標準,以及職業安全衛生法、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的修法行動。這些運動的積極行動者,包括全國性與地方專業環保人士、農民權益組織、律師及學者、受害居民與農漁民、學生,乃至獨立媒體工作者。這一波波運動捲入了數個活躍的環保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前身為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地球公民協會,2011 年與台灣環境行動網合併成立基金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看守台灣協會、彰化縣環保聯盟、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運動過程也促成了一些新組織的誕生,比如后里農民,從組織自救會到正式成立台中縣后里鄉農業與環境保護協會,已經為環境正義、為中科三期環評訴訟奮戰八年。義務投入中科三期、四期環評訴訟的律師,在 2010 年正式成立環境法律人協會。另一個顯著的特徵是,環境運動與農民運動在這場運動中相遇、合作。科學園區擴張涉及圈地、搶水、空汙廢水汙染農漁產品的疑慮,這些問題與農漁民權益、永續農業的未來息息相關。因關注「農村再生條例」而於 2009 年初組成的「台灣農村陣線」,因此也成為這波運動的一支主力。
就勞動權而言,過去竹科員工對電子業生產製造可能帶來的環境與健康衝擊,乃至勞動權益問題多保持沉默。高科技公司的股票分紅制度與反工會氛圍,阻礙了員工對相關問題的關注與行動。隨著科技電子業勞動條件惡化,2008 年金融風暴後,站出來抗議台積電裁員的前台積電員工,後來成為催生台灣電子電機資訊產業工會的主力。這幾年,同樣關注電子業員工勞動權益的行動者,有為抗議 HTC 及洋華光電壓榨勞工及打壓工會,到電腦展或電子大廠的校園徵才活動抗議的高科技冷血青年;亦有個別行動者或團體加入國際間反血汗手機等種種行動。在台灣電子業的擴張過程中,追求環境正義與勞動權的運動多數時候分流,但在協助 RCA 受害工人的某些時刻,以及近來抗議日月光汙染的行動中,我們看到環境運動與勞工運動合作匯流。
責任科技,永續未來
本書是由無數受害者、環境與勞工組織者,以生命、運動經驗與知識的累積所合作完成的。我們期待,藉著此書中譯本的出版,得以讓更多讀者理解到電子業的產業特性、在全球的發展路徑,以及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前線勞工、社區居民、拆解電子廢棄物的窮人、受害農漁民所處的艱難處境。惟有深刻理解這個發展過程所付出的環境與社會代價,才可能有更多人願意戮力以共,透過產品生命周期、預防原則、負責任地生產與消費等原則,追求可能的替代方案。在此,我誠摯將本書推薦給社會學、政治學、科技與社會研究、公衛、電機、光電等不同領域的學者與學生,以及高科技業界主管與員工、政府官員、環境與勞工運動的組織者。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51折257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徵求價 | 數量 |
3折 | 2 |
5折 | 26 |
7折 | 3 |
8折以上 | 4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優惠價: 9 折, NT$ 450 NT$ 50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1
本書挑戰電子業的「乾淨」神話,揭露晶片的黑暗面,讓我們看見高科技產業製造過程的全球化與電子廢棄物的跨國流通,如何在世界各地造成無數汙染與剝削,毒害環境與勞工健康。
全球化發展讓高科技產業得以將充滿毒害的製程轉移至工資較低、環境及勞工保護法令較為寬鬆的地區,並將有毒廢棄物輸出至窮國。這種先進國家對後進國家的剝削嚴重傷害當地環境與勞工權益,當地政府與企業亦時常成為幫兇。然而,全球化也提供契機,讓運動者得以進行跨國串聯,制定跨越國界的勞動與社會標準來協調各國政策,共同抵抗國際資本的施壓,阻絕產業界以低標準的勞動與環境規範創造競爭優勢的漏洞。
親身參與各國環境運動的作者群,透過美國、泰國、印度、中國、蘇格蘭、墨西哥、中東歐、台灣、日本等地的案例,讓我們看見站在第一線「挑戰晶片」的抗爭先驅如何應戰、如何運用各種極具創意的行動策略達到運動目的。揭露種種不正義,並非只為歸罪咎責,而是要重新闡明公部門及產業所應負的責任,提供更加人性化且得以永續發展的替代方案。
作者簡介:
主編
泰德.史密斯(Ted Smith)
美國矽谷毒物聯盟(SVTC)創辦人、前執行長暨資深策略顧問,也是責任科技國際運動(ICRT)的共同創辦人與現任執行長。關注高科技產業污染問題長達三十餘年。
大衛.桑那菲(David Allan Sonnenfeld)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環境科學與森林學院(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Forestry)環境研究系,社會學及環境政策教授。
大衛.佩洛(David N. Pellow)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長期關注社會不平等與環境衝突之間的關係,投身多場環境正義運動,同時也參與永續發展的全球政策框架制定。
譯者簡介:
地球公民基金會是透過大眾募款成立的環境保護公益團體,2007年9月登記成立為地球公民協會,在此之前已累積約十年的環保運動經驗。2010年11月與台灣環境行動網(TEAN)合併,由174位捐款人捐助基金並轉型為基金會。主要關注山林、水資源、工業污染、責任科技,以及花東永續、廢核等議題。
地球公民基金會透過調查研究揭露環境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同時發行刊物、舉辦教育活動以壯大公民力量,期望能促進法令制度、政策、生活方式的改變,重建人與土地的和諧關係,建立永續的社會,善盡台灣做為「地球公民」的責任。
名人推薦:
推薦序
我們為何挑戰晶片?
邱花妹(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2013 年 12 月,全球最大半導體封裝測試大廠、年營收超過兩千億的日月光,偷排廢水汙染後勁溪,遭高雄市環保局裁罰,震撼台灣社會。日月光遭停工後,地球公民基金會與後勁居民、大高雄總工會、高雄市產總、電子電機資訊產業工會、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的同學,連袂在後勁溪畔召開記者會,要求日月光負責,且停工期間不得損害勞工權益。公民社會也持續發聲,要求市府嚴審復工、資訊公開、納入民間參與,呼籲日月光環境改善一次到位。
在地行動開展的同時,這波運動也出現了國際串聯。2014 年 2 月 12日,地球公民基金會在台北召開國際記者會,責任科技國際運動網絡(ICRT)執行長泰德.史密斯(Ted Smith)透過 Skype 越洋連線,公布來自十八國五十個團體的連署,要求科技電子業負責任生產的環保團體與勞工組織,同聲譴責日月光的汙染行徑,並要求向日月光下單的品牌大廠負起供應鏈管理的責任,這波行動隨後得到蘋果、英特爾、美信(Maxim)的積極回應。這波國際串聯之所以在短時間內得以成形,靠的正是《挑戰晶片》這本書的作者群自 2002 年成立的責任科技國際運動網絡。
透過參與台灣環境行動網、地球公民協會,到 2011 年兩會合併後的地球公民基金會,我有幸藉由這個國際網絡,連接在地與國際經驗,結識台灣與國際間為捍衛勞動權與環境正義、推動責任科技而奮鬥不懈的行動者。我也因此得以參與本書的撰寫及促成中譯本的發行。我想藉由這篇文章,簡要說明本書作者群及台灣的運動夥伴們為何、如何「挑戰晶片」。
全球電子資本下的環境與勞動不正義
1981 年,美國矽谷爆發快捷半導體地下水汙染事件,聖荷西超過十萬戶居民的用水被曝於有害溶劑,社區居民與勞工健康受到影響。隔年,本書主編之一泰德.史密斯創辦矽谷毒物聯盟並出任執行長,與社區居民、勞工、律師、學者合作,揭露矽谷及半導體乾淨產業形象背後的黑暗面。
1980 年代,也是電子資本在全球劇烈地重整與再結構的時代。隨著資訊科技日新月異,全球電子產品市場快速擴張,各國競相模仿矽谷模式,提供優惠投資環境、設置科學園區吸引電子資本,以加入這場逐漸為跨國品牌大廠控制技術與規格、掌握市場與利潤的國際分工。然而,電子產品日新月異,產品生命周期短,製程快速變化且使用上百種化學物質、金屬與有毒氣體,在「生產先行、風險再議」的市場法則下,其對環境、居民與勞工健康的影響缺乏審慎評估,各國的環境規範也跟不上其製程的快速變化。是以,這個產業對環境、社區居民與勞工健康所帶來的衝擊,隨著其產品在全球的生產、消費與丟棄,而蔓延到世界各地。這個失衡的經濟發展過程,觸發了本書作者群關注的問題︰全球電子業下的勞動權與環境不正義。
就環境不正義而言,科技電子業在全球的擴張,涉及其對土地、水資源(半導體需大量純水)、能源與基礎設施(比如各國政府將公共資源投注於科學園區)的索求。同時,在電子產品的製造地及電子廢棄物拆解地,電子毒害則對生態環境、第一線工人與社區居民健康造成危害。從產品生命周期的角度來看,不管是汲取自然資源,或排放空汙、廢水、有毒廢棄物,電子產品的生產與廢棄,除了涉及產業將環境與健康成本外部化,其製造的環境惡果與健康危害常是不平等地分配到相對弱勢的族群身上。
為設置電子業製造基地,國家榨取掠奪農民的土地與水資源,使社區居民及農漁民賴以維生的環境遭到汙染;電子廢棄物便宜行事地從富國輸出至第三世界,在印度德里、中國貴嶼、北非的貧窮農村進行拆解;而日日暴露於工廠內有害物質的,絕對是第一線的基層勞工而非科技業的中高階主管。
論及勞動權,我們發現,電子業的發展榮景竟以第一線勞工的健康與生命為代價。本書作者之一,長期研究半導體業的公衛學者拉度(Joseph LaDou)1980 年代即警告,半導體製程使其勞工系統性地暴露於有害的工作環境中。本書討論的個案,包括美國 IBM、蘇格蘭國家半導體、台灣 RCA(美國無線電公司)、泰國希捷科技等,以及近年爆發的南韓三星半導體工人集體罹患白血病,蘋果在中國外包廠商使用苯、正己烷危害勞工健康等案例,在在涉及電子產業製程使用了具生殖毒性、神經毒性、致癌性、免疫系統毒性的有害物質。此外,在資本全球化的情況下,從中國、印度到墨西哥,從亞洲到東歐,電子業熱烈擁抱彈性化勞動力的僱用政策,使女性勞工、移工、中國農民工面臨惡劣的勞動條件與高壓管理。而電子產業界長期反工會的政策,更使得電子業勞工的勞動權益難以伸張。
全球與在地的倡議及行動
品牌大廠、電子大亨不成比例地取走多數利潤、累積財富,生態環境、社區居民與第一線工人也不合比例地承擔了全球電子業擴張所帶來的環境與社會惡果,這是勞動權與環境的不正義,這種失衡的發展也因此激發了各地受害居民與勞工、環境與勞工組織的行動與倡議。
投入這一波波行動的,是本書記錄的已故蘇格蘭半導體女工海倫.克拉克(Helen Clark)、聖荷西的家庭主婦蘿倫.羅絲(Lorraine Ross),人權律師霍爾斯(Amanda Hawes),歐拉潘醫師(Dr.Orapan Metadilogkul),台灣的 RCA 受害工人等等。我們看到在各地為勞工與環境奮鬥不懈的組織工作者,與受害勞工、社區居民、律師、醫師及學者,透過草根組織與國際串聯、研究調查及媒體揭露、發動環境或勞工抗議乃至訴訟等方式,挑戰高科技毒害對社區居民、勞工及生態環境的傷害。這些在地與跨國的維權及倡議行動,要求電子業對受害工人與環境負責;停止以環境、社區居民與工人健康為代價的生產模式;捍衛公眾與工人知的權力,要求資訊透明化,特別是企業應停止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揭露影響工人與居民健康甚鉅的毒化物資訊。相關倡議也從預防原則及產品生命周期的角度,要求企業完善化學品管理,從設計、從源頭移除有害物質,負起回收及處理電子廢棄物的責任。
各國與國際間挑戰晶片的力量,除了致力於揭露高科技的黑暗面、捍衛爭取受害居民與工人的權益,也分進合擊地透過無數倡議行動與政治遊說,促成個別國家環保法規或國際環境協定與規範的變革。最具影響力的改變,是本書論及的歐盟相關指令,包括 2003 年後陸續實施的「危害物質限用指令」(RoHS)、「廢電機電子設備指令」(WEEE)、「耗能產品生態化設計指令」(EuP)及「化學物質註冊、評估、授權及限制」(REACH)等。
此外,1980 年代以降,新自由主義的發展處方促使各國政府為吸引資本、競相放寬國內的勞動與環境標準,展開向下沉淪的競爭。同時間,掌握品牌與技術的跨國資本,透過層層外包與國際分工,迅速累積財富與影響力,卻不需對第三世界的環境與勞工負責。這個失衡的發展,促使國際公民社會採取對全球供應鏈施壓的運動策略。依循責任科技、生產者延伸責任(EPR)等原則,倡議行動者直接施壓品牌大廠,要求品牌商負起電子廢棄物的回收責任,比如書中記錄的戴爾電腦回收運動。近年來我們看到,結合勞工與環保組織、受害居民、工人以及消費者的責任科技運動,更積極地採取要求品牌大廠負起企業社會責任及完善供應鏈管理的行動策略。比如,2011 年富士康在中國的勞工連環跳,經勞工團體、學界一波波的調查揭露,並號召消費者採取抗議行動後,逐步迫使蘋果電腦出面回應,包括首度公布供應鏈廠商名單、同意強化供應鏈廠管理等。
台灣版的挑戰晶片
挑戰電子毒害、倡議責任科技的運動,隨著科技電子產業在台灣的擴張,也激起一波波對抗運動。
在國家政策主導下,台灣在 1970 年代後期,選定號稱「高科技、低汙染」的資訊科技電子業為國家策略型產業,並複製矽谷模式在 1980 年成立新竹科學園區。1990 年代中期,隨著台灣成功地整合進國際分工,竹科的經濟表現使其贏得「東方矽谷」的名聲。但產業急速擴張後,其環境與社會後果也逐漸浮現。
1990 年代後期,竹科因快速擴張,接連發生半導體廠大火、廢水亂排事件。中時地方記者陳權欣在 1997 年揭露竹科廢水污染千頃農田,開啟了台灣社會對電子污染的關注。隨後,在新竹公害防治協會、淨竹文教基金會等地方環保人士的施壓遊說下,竹科在 1998 年出版了第一本環境白皮書,並於隔年成立環境監督小組。大約同時期,RCA 桃園廠確認土壤與地下水遭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汙染,RCA 罹癌工人集結,在工傷協會等團體的協助下,展開了一場漫長、至今仍奮鬥中的運動。
本書收錄了 1990 年代後期至 2000 年代初期,RCA 受害工人的奮鬥過程,以及竹科附近居民與環保人士揭露、挑戰竹科環境汙染問題的努力。而本書出版後至今,台灣挑戰晶片的社會力量已經翻天覆地。整體而言,更多開發案、更多汙染事證與爭議,刺激了對抗科學園區擴張與挑戰電子污染運動的出現。
首先,電子毒害與風險成為環境運動爭議的核心。民進黨主政時期,出身環保運動陣營的張國龍教授出任環保署長,他任內提名數位環保運動背景濃厚的學者、律師、運動者,出任 2005 至 2007 年間的環評委員,他們在中科三期的環評審查過程中,有機會深入檢視、評估其環境衝擊,並向社會大眾揭露。約同時期,一些重要汙染案例的出現,也有助於解構高科技低汙染的迷思,包括漁業署研究確認竹科廢水排放處的香山濕地牡蠣遭重金屬汙染;中科廢水導致灌溉用水導電度過高、農田鹽化;中科竹科附近的空氣遭到砷汙染;甲級飲用水水源霄裡溪遭華映、友達光電汙染等。在中科三、四期等新開發案中,彰化雲林農漁民拒絕電子廢水汙染灌溉與漁業用水;在已受汙染的地方,霄裡溪、老街溪沿岸居民都無法接受光電廢水,在漫長的爭議後,促使友達朝向廢水零排放的方案努力。
其次,為服務電子資本、增設科學園區基地,政府圈地、搶水、迫遷,掠奪農漁民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激起了近年反對新設科學園區基地的一波波運動,這些重要運動包括反中科三期、中科四期(含反相思寮迫遷、彰化溪州反中科四期搶水)、竹科宜蘭城南基地、竹科宜蘭紅柴林基地,乃至反苗栗縣政府主導的後龍科技園區(灣寶)、竹科竹南基地暨周邊特定區(大埔)等。
從草根組織到國際串聯,挑戰晶片的行動者投身不同形式的直接抗議行動,進行調查與開記者會揭露、參與環評會議及環境監督小組或委員會、打環境訴訟,乃至投入訂定光電業及半導體業放流水管制標準,以及職業安全衛生法、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的修法行動。這些運動的積極行動者,包括全國性與地方專業環保人士、農民權益組織、律師及學者、受害居民與農漁民、學生,乃至獨立媒體工作者。這一波波運動捲入了數個活躍的環保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前身為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地球公民協會,2011 年與台灣環境行動網合併成立基金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看守台灣協會、彰化縣環保聯盟、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運動過程也促成了一些新組織的誕生,比如后里農民,從組織自救會到正式成立台中縣后里鄉農業與環境保護協會,已經為環境正義、為中科三期環評訴訟奮戰八年。義務投入中科三期、四期環評訴訟的律師,在 2010 年正式成立環境法律人協會。另一個顯著的特徵是,環境運動與農民運動在這場運動中相遇、合作。科學園區擴張涉及圈地、搶水、空汙廢水汙染農漁產品的疑慮,這些問題與農漁民權益、永續農業的未來息息相關。因關注「農村再生條例」而於 2009 年初組成的「台灣農村陣線」,因此也成為這波運動的一支主力。
就勞動權而言,過去竹科員工對電子業生產製造可能帶來的環境與健康衝擊,乃至勞動權益問題多保持沉默。高科技公司的股票分紅制度與反工會氛圍,阻礙了員工對相關問題的關注與行動。隨著科技電子業勞動條件惡化,2008 年金融風暴後,站出來抗議台積電裁員的前台積電員工,後來成為催生台灣電子電機資訊產業工會的主力。這幾年,同樣關注電子業員工勞動權益的行動者,有為抗議 HTC 及洋華光電壓榨勞工及打壓工會,到電腦展或電子大廠的校園徵才活動抗議的高科技冷血青年;亦有個別行動者或團體加入國際間反血汗手機等種種行動。在台灣電子業的擴張過程中,追求環境正義與勞動權的運動多數時候分流,但在協助 RCA 受害工人的某些時刻,以及近來抗議日月光汙染的行動中,我們看到環境運動與勞工運動合作匯流。
責任科技,永續未來
本書是由無數受害者、環境與勞工組織者,以生命、運動經驗與知識的累積所合作完成的。我們期待,藉著此書中譯本的出版,得以讓更多讀者理解到電子業的產業特性、在全球的發展路徑,以及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前線勞工、社區居民、拆解電子廢棄物的窮人、受害農漁民所處的艱難處境。惟有深刻理解這個發展過程所付出的環境與社會代價,才可能有更多人願意戮力以共,透過產品生命周期、預防原則、負責任地生產與消費等原則,追求可能的替代方案。在此,我誠摯將本書推薦給社會學、政治學、科技與社會研究、公衛、電機、光電等不同領域的學者與學生,以及高科技業界主管與員工、政府官員、環境與勞工運動的組織者。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3折 | 2 |
5折 | 26 |
7折 | 3 |
8折以上 | 4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51折257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