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夫唯不爭,故天下末能與之爭。
這些句子是不是很熟悉!?
老子逝去已經兩千餘年,其學說仍綿延不絕,永無窮盡。
我們在生活中常聽到的「柔能克剛」、「大巧若拙」、「天網恢恢」、「無為而治」、「自知之明」、「功成身退」、「順其自然」、「天長地久」等語,都出自於《老子》裡的處世智慧。
美國紐約時報將《老子》列為全世界古今十大名作之首
孔子曾問禮於老子: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
托爾斯泰:「受益於《老子》的思想甚多」
尼采:「《老子》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莊子在老子去世後,寫下「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之語,意思就是說老子雖然逝去,但其思想與學說仍會永遠傳承下去。
本書對《老子》精妙的五千言進行一番爬梳整理,將其中的名言依類摘錄出來,並點出其精神、影響與賞析,讓讀者一看就懂,進而更樂意從古書中汲取生活智慧。
作者簡介:
賴純美
從事編輯工作十多年,擅長文化創意與異業結合的產品企畫、編輯與寫作,喜歡接受不同的挑戰,並從中摸索出未知的樂趣。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嘗試過著不同的人生,在流浪中尋找夢想,也在夢想中尋找令人感動的故事。
作者序
關於老子
老子主張拋棄心機智巧,但謀略家卻尊他為宗師;他主張清靜無為,但歷代帝王卻將他的學說作為治國方針;他反對建功立業,但兵家卻視他的言論為圭臬。這等等一系列看似矛盾的問題,加上長期以來,老子這個智者被飾上哲學家的神秘光環,把一般老百姓給震懾得不敢親近;而《老子》這本書中那些言簡意賅的真理,又讓歷代喜歡咬文嚼字的文人學者們弄得深奧難解,使一般人對他更是敬而遠之。
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聽到的「柔能克剛」、「大巧若拙」、「天網恢恢」、「無為而治」、「自知之明」、「功成身退」、「順其自然」、「天長地久」等言詞,都是老子以其獨到的目光觀察那個紛亂的社會,探索人世事理,所發展出來的處世智慧,因此,老子的思想雖然博大精深,但卻不是神學、玄學,而是經世致用之學。
《老子》其人
老子在民間被稱為「太上老君」、「道德真君」,關於他有許多神話般的傳說,如說他生於商代,「從母左腑出」,一生下來說能講話。他從周文王時就開始做周朝的官,升天後又不斷化身來到人間,這些傳說反映了老子在民間的巨大影響力。
老子的生平和他的學說一樣撲朔迷離,充滿了神秘感。因為史書記載不多,除《史記‧老子傳》稍完整外,《莊子》、《列子》、《孔子世家》、《禮記》等書中僅有片斷記載。但他是一位偉大的智慧長者卻是公認的。
據《史記》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聃,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老子祖先是殷代的貴族,後來其家族的一支又成為宋國的貴族,並且世代有人到周王朝作史官,成為史官世家。約在公元前五八○年至公元前五七一年間,宋國相地家族又添了一位新成員,他就是後來對中國歷史,特別是思想文化產生巨大而深遠影響的老聃。這一時間略早於孔子。
大約在公元前五五一年前後,亦即孔丘出生前後,老子到周王室任守世藏室之史,這一職務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在周王朝做圖書管理工作達三十年之久的老子,是一個頗有聲望的智者,其學識高出當世,孔子就曾向他請教過關於「禮」的問題。他對如飢似渴學習周禮知識的孔子說:
「孔丘啊!我聽說富貴的人贈送別人錢財,有優良品德的仁人送別人良言。我沒有錢財,只是勉強被人加了一個仁人的稱號,我就送你幾句忠言吧:一個人自以為聰明,喜好議論別人的長短,以為自己的認識深刻,這種人也就愈接近於危境了,真正聰明的人是不多言不善辯的,因為他懂得多言多敗的道理。真正有錢財的商人總是把財富深藏起來,而給人表面上一無所有的窮困現象;真正有道德的君子,內藏大德,而看起來卻好像愚笨遲鈍的樣子。希望你去掉驕傲之氣和貪欲之心,這些對你都沒有益處。」
回到魯國後,孔子對他的弟子說:「我知道鳥會飛,獸會跑,魚會游。會跑的可以挖陷阱去捕獲它,會飛的可以用箭射下它,會游的可以用釣具釣起它。至於龍,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它是乘著風飛上天,高深莫測。我見到的老子大概就是吧。」
老子修道德之學,他的學說以不求聞達為宗旨。在周都城住的時間長了,看到周朝日益衰微和不斷內亂,老子對統治者腐敗、愚蠢、淫亂越來越厭惡,於是他棄官,西去大漠,一走了之。當他騎著青牛行至函谷關時,守關的尹喜看到他就對他說:「您就要隱居了,您把滿腹的學問留在肚子裡,多可惜。為我們寫一本書吧!」於是老子就寫了一本書,這就是《老子》。寫好之後他就離開。從此以後就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說他活了一百六十歲,有的人說他活了兩百多歲,更有道教徒稱他長生不死。
但老子還是有終的。據《莊子‧養生主》載,老子去世後,他的好朋友秦佚來到靈前,不跪拜痛哭,只長號三聲就出門而去。眾人不解,秦佚解釋道:「你們老少都是這樣悲傷哭他,一定是情感有所執著。這些都是違背自然違背實情的,忘掉我們所稟賦的生命來自自然。該來的時候,老聃應時而生,該去的時候,老聃順時而去。安心適時而順應自然變化,這樣哀樂的情緒便不能侵入人心中,生亦不喜,死亦不悲,不違失生命的真實之情,才合乎自然之道。」
老子逝於扶風,葬於愧里。今陜西樓觀台附近,尚有老子墓。他的兒子名宗,以後成為魏國將領,被封在段干。宗的兒子名注,注的兒子名宮,宮的遠孫名假,假在漢文帝時為官。假的兒子解是膠西王劉印的太傅,以後就在齊地安家。
莊子在寫完老子之死一段文字後,寫下一句含義十分深刻的話:「蠟燭和柴薪的燃燒是有窮盡的,火卻傳承下去,永遠沒有窮盡的時候。」老子逝去已經兩千餘年了,他的學說卻經過莊子、黃老道家,淮南子以及歷史上眾多道家學者傳承下來,對哲學、政治學、軍事、文學藝術、自然科學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深深地印入人們心理的深層,並以新的形態與現代文明相結合,綿延不絕,永無窮盡。
《老子》其書
《老子》共五千餘言,原分上下兩篇,通常稱上篇為《道經》(一——三十七章),下篇為《德經》(三十八——八十一章),合稱為《道德經》。後來,全書被細分為八十一章,於是便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
《老子》一書,後人雖分為道、德兩經,主旨卻是對道的宣告,可以說是「宣道之書」。老子作為一個史官,目睹了當時紛紛擾擾的軍事、政治鬥爭,目睹了大量邦國傾覆、氏族滅亡,他曾經形容當時的世道說:「好一個廣漠無際的荒野!眾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的盛宴,像是登上了歡樂的舞臺,一個個自滿自得,溢滿而出,精精明明,斤斤計較。唯獨我啊!疲憊沮喪,像是無家可歸的人;渾渾濁濁,彷彿遺失了什麼!」(《老子》第二十章)
遺失了什麼呢?要回歸哪裡呢?《老子》中說得很清楚,那就是「道」。
老子確信天下若失了大道,無物可以補救,所以對仁義道德的說教很不以為然,鍥而不捨地尋求真道。他還確信,大道隱去並非喪亡,道無名並非不存,大道古今如一,常與我們同在,而且可知、當知、必知。
老子在謙卑虛己、清靜無為、虔誠順從中,領受了大道之光的照臨。他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樣的觀念落實到人生的層面,他便主張人生應該無私,「聖人不積」,「聖人不藏」,「為而不恃」,「既以為人,既以與人」。大意是,有道德的人不多占財物,不積蓄財產,盡力為人群服務,才能得到回報,體現出人生的價值。由此而來,他認為,處世態度應該是容人謙退、虛靜處下、守柔不爭。
關於處世態度問題,《老子》中許多章節都有論述,可見他對修身是非常重視的。當然,修身不是目的,修身是為了治理天下。因此,老子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和「小國寡民」的理想。在這個理想國裡,百姓有甜美的食物,有漂亮的衣服,有安適的住所,有歡樂的習俗。有車船卻沒有必要來坐,有武器卻沒地方去使用。不管這種構想是多麼虛幻,我們仍被他深情的描述所打動。
《老子》這部書雖然只有五千言,但卻充滿了探求療世之疾的良方,不僅適用於職場、適用於家庭、適用於社會,也適用於個人,可以說是一本廣為世用的智囊寶典。因此,我們對精妙的五千言進行了一番爬梳整理,將其中的名言依類摘錄出來,至於老子思想的精神何在?對後代又有什麼影響?也同時給予賞析說明,為的是使讀者一看就懂,進而更樂意從古書中汲取生活智慧。讀者可以從中取用他的某些原理,或一些重要觀念,注入帶有時代色彩的新鮮思維,形成新的觀念、準則,可以用來帶領下屬,用來跟朋友家人溝通,用來與陌生人相處,用來談戀愛,用來改善婚姻關係,還可以用來改造自己。
對於《老子》,很多著名的西方哲學家、學者,如德國的黑格爾、英國的羅素、俄國的托爾斯泰、法國的尼采都研究過。托爾斯泰說他受益於老子的思想甚多;尼采說《老子》:「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一位美國學者預言說,中國的《老子》將成為未來大同世界家喻戶曉的一部書,美國紐約時報也將《老子》列為全世界古今十大名作之首,可見發展到今天,老子的思想不僅受到中國人的重視,也受到全世界人士的青睞,因此,本書在每則名言之後,亦附上西方哲學家的名言,除了做一個中西哲學家的互相呼應之外,更期望讀者能以跨越時空的心去領略不同文化的大智者,在交會時綻放出的火花。
這個迷宮似的世界,物欲橫流,野心太多,把人迷亂了!在全心找尋失落的心靈空間的當下,建議你,讀讀《老子》;偉大的智者告訴我們,沒有永留不去的冬天,也無屆時不至的春天。於是,我們既能處變不驚,又能見盛知衰;我們能在困難中看到光明,在危機時抓住轉機,從而反敗為勝。
認真發掘老子的智慧,他會將你引向成功的坦途!。
關於老子
老子主張拋棄心機智巧,但謀略家卻尊他為宗師;他主張清靜無為,但歷代帝王卻將他的學說作為治國方針;他反對建功立業,但兵家卻視他的言論為圭臬。這等等一系列看似矛盾的問題,加上長期以來,老子這個智者被飾上哲學家的神秘光環,把一般老百姓給震懾得不敢親近;而《老子》這本書中那些言簡意賅的真理,又讓歷代喜歡咬文嚼字的文人學者們弄得深奧難解,使一般人對他更是敬而遠之。
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聽到的「柔能克剛」、「大巧若拙」、「天網恢恢」、「無為而治」、「自知之明」、「功成身退」、「順其自然」、「天...
目錄
第1章 道
第2章 德
第3章 無
第4章 下
第5章 足
第6章 爭
第7章 柔
第8章 常
第9章 欲
第10章 智
第11章 樸
第12章 靜
第1章 道
第2章 德
第3章 無
第4章 下
第5章 足
第6章 爭
第7章 柔
第8章 常
第9章 欲
第10章 智
第11章 樸
第12章 靜
商品資料
出版社:好讀出版日期:2014-04-11ISBN/ISSN:978986178283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9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