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皮耶‧諾哈
定價:NT$ 760
優惠價:88 折,NT$ 669
本商品已絕版
這是一個法國之所以成為法國的歷史。
原本艾菲爾鐵塔只是一座平凡的建築物、普魯斯特原本被視為一個三流作家,七月十四日能不能算是法國國慶也被質疑。但在歷史的變動與解釋中,模糊的法國形象逐漸成形,不只在法國人心中,甚至在全世界人的心中,艾菲爾鐵塔拔地而起,伴隨著馬賽曲的伴奏、瑪德蓮的香氣、藍白紅的照耀,也隨著環法自行車賽一台台單車在地圖上一再畫出法國疆域,如今我們所認識的「法國」才終於出品問世。換句話說,這不是一本告訴你艾菲爾鐵塔多高,或者瑪德蓮蛋糕如何製作的書;這是一本試圖告訴我們,在歷史迷霧中,今日法國如何出現。
「記憶所繫之處」(lieu de mémoire)這個詞彙為法國史學大師皮耶諾哈(Pierre Nora)所創,他將之定義成:一種物質或非物質實體,經由人類或時間轉變,而成為一個社群的象徵性遺產。就我們當代人而言,艾菲爾鐵塔、馬賽曲、普魯斯特便是這樣的「記憶所繫之處」。但皮耶諾哈不是要再次強調這些觀光景點的美好,而是要藉由這些令人魂牽夢縈的所在,追溯其歷史,傳達那背後豐富眩目的多線故事,如何在歷史與記憶的糾纏過程中,塵埃落定,成為現在的模樣、成為人們朗朗上口的典故。
在學者的眼中,《記憶所繫之處》是一種影響深遠的歷史觀念,但它也同時是一種最精采的故事寫法。它在毫不與事實妥協的狀況下,將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或地點,抽絲剝繭成千頭萬緒的離奇故事。例如,環法自行車賽如何在不同年代修改比賽路線,以符合不同年代的政治需求。普魯斯特對於法國小生活小日子的細緻描寫,如何曾經被視為墮落頹圮,而又翻案成法國最偉大的作品。這些充滿衝擊與張力的精采法國歷史,竟也同時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史學著作。
本書原本共有三大卷,七大部,收錄一百三十多篇文章,編撰者皮耶諾哈本人與本書譯者戴麗娟兩人一同討論,選出九篇對於台灣讀者特別有意義的文章,希望能經由這些經典論述,為我們打開真正理解法國迷人文化的第一扇窗戶。
●裝訂特色:本套書共三冊,選用法國國旗藍白紅三色作為封面底色,在書盒內依序排列成法國國旗。封面封底皆採用打凸設計,三冊分別打上:馬賽曲樂譜、艾菲爾鐵塔以及普魯斯特,運用法國為人熟知的文化象徵,表現法國文化的低調與細緻,更添經典收藏價值。
●本譯作榮獲法國在台協會、法國國立圖書中心(Centre National du Livre)之翻譯與出版獎助
作者簡介:
◆皮耶‧諾哈(Pierre Nora,1931-)
法蘭西學院(Académie française)院士,法國當代最重要的歷史學家之一,曾先後任教於巴黎政治學院(IEP)、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EHESS),以研究法國國家認同與記憶聞名。主要作品有《阿爾及利亞的法國人》(Les Français d’Algérie, 1961)、《歷史之製作》(Faire de l’histoire, 1974)、《記憶所繫之處》(Les Lieux de mémoire, 1984-1992)、《公共歷史學家》(Historien public, 2011)等。其作品長期受到肯定,獲獎包括:法國國家歷史大獎 (1993)、法蘭西學院哥伯特獎(1993)、法國國家圖書館路易絲維茲獎(1991)以及普世狄德羅獎(1988)等。
◆克希斯提昂‧阿瑪維(Christian Amalvi, 1954-)
法國蒙布里耶大學教授,專研法國記憶史、國族神話史、歷史普及化問題。著作有《法國史中的英雄》(Les Héros de l’histoire de France, 2001)等。
◆米歇勒‧沃維勒(Michel Vovelle, 1933-)
法國巴黎第一大學退休教授,長期研究法國大革命史、社會文化史、心態史。著作繁多,著名者有《死亡與西方,1300年至今》(La Mort et l’Occident de 1300 à nos jours, 1983)、《大革命心態史》(La Mentalité révolutionnaire : société et mentalités sous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1986)等。
◆莫娜‧歐祖弗(Mona Ozouf, 1931-)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退休教授,研究領域有法國大革命史、十九世紀智識史、婦女史。與大革命有關的重量級作品有:《大革命評論辭典》(Dictionnaire critique de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1988)。
◆米歇勒‧維諾克(Michel Winock, 1937-)
巴黎政治學院退休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思想史、法蘭西共和國史、知識分子史,其作品等身,專書即有四十餘種,例如《民族主義、反猶主義與法西斯主義》(Nationalisme, antisémitisme et fascisme en France, 1990)、《知識分子的世紀》(Siècle des intellectuels, 1997)等。
◆亨利‧羅瓦黑特(Henri Loyrette, 1952-)
藝術史家,長期在奧賽美術館服務,1994年任該館館長,2001年起轉任羅浮宮博物館館長,著作有《艾菲爾》(Gustave Eiffel, 1986)等。
◆喬治‧維加黑洛(Georges Vigarello, 1941-)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退休教授,研究領域為身體史、衛生史、運動文化史。晚近參與著作有一套三冊的《身體史》(Histoire du corps, 2005)、《雄性史》(Histoire de la virilité, 2011)。
◆安端‧孔帕尼翁(Antoine Compagnon, 1950-)
法國文學史家,曾任教於巴黎第一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2006年成為法國學院教授。著作有《兩個世紀之間的普魯斯特》(Proust entre deux siècles, 1989)等。
譯者簡介:
戴麗娟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法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智識史、殖民史,著作有法文專書《歷經殖民科學運動與解放殖民運動的法國人類學,1880-1960》及學術論文數篇,另有史學及藝術類翻譯數種。曾獲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國科會吳大猷獎等。
名人推薦:
「作為一部後民族主義的民族史傑作,《記憶所繫之處》中文選譯本的問世,無疑將會為缺乏理論意識的臺灣史學界帶來衝擊與啟示。」
-吳叡人(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專業推薦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兼中研院副院長 王汎森
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呂紹理
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吳叡人
前清華大學副教授 陳傳興
吳叡人(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法蘭西是現代民族國家的原型,從十九世紀初開始,法國史學就與法蘭西民族國家同源共生,彼此塑造,歷史意識成為法蘭西人國家/民族意識的核心。正如同猶太人是「記憶之民」,法蘭西人是「記憶之族」。身為猶太裔法國人的當代史學大家Pierre Nora同時繼承了猶太人的離散記憶與法蘭西的國/族記憶。二十世紀後半,當法國古典民族史敘事在知識挑戰與歷史變遷中逐漸解體之際,Nora開始尋找重建法蘭西民族史與共同體的精神原則。他在多元民間記憶之中搜尋體現民族集體記憶的場域,如空間、制度、風景、音樂、節慶等,探索其相互關連,並試圖經由這些關連性將「法蘭西」再現為一個象徵性的統一體系。這部結合了120名史家心血,試圖連結歷史與記憶的《記憶所繫之處》,就是這場偉大知識與公民行動的成果。作為一部後民族主義的民族史傑作,《記憶所繫之處》中文選譯本的問世,無疑將會為缺乏理論意識的臺灣史學界帶來衝擊與啟示。
媒體推薦:
「一本具有權威的鉅作,定義了法國的樣貌。」《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一部非凡的成就……(書中收錄的文章)如鑽石般閃爍。」《新共和雜誌》
「《記憶所繫之處》的出版,讓我們終於能擁有為了解析、詮釋和頌揚法國魅力及其歷史最重要、最具野心的作品。書中收錄的長篇論文,詳細又發人省思,讓讀者獲得愉快的閱讀經驗。」《洛杉磯時報週日書評》
「這本迷人又獨特的作品,幾乎談論了法國的所有事物,從法國國歌「馬賽曲」的由來,到聖女貞德在法國集體記憶中如何改變她的地位,都是談論的對象。甚至連巴黎鐵塔也閃耀出令人驚奇的新面貌。」《芝加哥論壇報》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4折483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5 |
3折 | 5 |
4折 | 2 |
5折 | 71 |
6折 | 13 |
7折 | 24 |
7折以上 | 35 |
8折以上 | 11 |
無折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皮耶‧諾哈
優惠價: 88 折, NT$ 669 NT$ 760
本商品已絕版
這是一個法國之所以成為法國的歷史。
原本艾菲爾鐵塔只是一座平凡的建築物、普魯斯特原本被視為一個三流作家,七月十四日能不能算是法國國慶也被質疑。但在歷史的變動與解釋中,模糊的法國形象逐漸成形,不只在法國人心中,甚至在全世界人的心中,艾菲爾鐵塔拔地而起,伴隨著馬賽曲的伴奏、瑪德蓮的香氣、藍白紅的照耀,也隨著環法自行車賽一台台單車在地圖上一再畫出法國疆域,如今我們所認識的「法國」才終於出品問世。換句話說,這不是一本告訴你艾菲爾鐵塔多高,或者瑪德蓮蛋糕如何製作的書;這是一本試圖告訴我們,在歷史迷霧中,今日法國如何出現。
「記憶所繫之處」(lieu de mémoire)這個詞彙為法國史學大師皮耶諾哈(Pierre Nora)所創,他將之定義成:一種物質或非物質實體,經由人類或時間轉變,而成為一個社群的象徵性遺產。就我們當代人而言,艾菲爾鐵塔、馬賽曲、普魯斯特便是這樣的「記憶所繫之處」。但皮耶諾哈不是要再次強調這些觀光景點的美好,而是要藉由這些令人魂牽夢縈的所在,追溯其歷史,傳達那背後豐富眩目的多線故事,如何在歷史與記憶的糾纏過程中,塵埃落定,成為現在的模樣、成為人們朗朗上口的典故。
在學者的眼中,《記憶所繫之處》是一種影響深遠的歷史觀念,但它也同時是一種最精采的故事寫法。它在毫不與事實妥協的狀況下,將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或地點,抽絲剝繭成千頭萬緒的離奇故事。例如,環法自行車賽如何在不同年代修改比賽路線,以符合不同年代的政治需求。普魯斯特對於法國小生活小日子的細緻描寫,如何曾經被視為墮落頹圮,而又翻案成法國最偉大的作品。這些充滿衝擊與張力的精采法國歷史,竟也同時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史學著作。
本書原本共有三大卷,七大部,收錄一百三十多篇文章,編撰者皮耶諾哈本人與本書譯者戴麗娟兩人一同討論,選出九篇對於台灣讀者特別有意義的文章,希望能經由這些經典論述,為我們打開真正理解法國迷人文化的第一扇窗戶。
●裝訂特色:本套書共三冊,選用法國國旗藍白紅三色作為封面底色,在書盒內依序排列成法國國旗。封面封底皆採用打凸設計,三冊分別打上:馬賽曲樂譜、艾菲爾鐵塔以及普魯斯特,運用法國為人熟知的文化象徵,表現法國文化的低調與細緻,更添經典收藏價值。
●本譯作榮獲法國在台協會、法國國立圖書中心(Centre National du Livre)之翻譯與出版獎助
作者簡介:
◆皮耶‧諾哈(Pierre Nora,1931-)
法蘭西學院(Académie française)院士,法國當代最重要的歷史學家之一,曾先後任教於巴黎政治學院(IEP)、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EHESS),以研究法國國家認同與記憶聞名。主要作品有《阿爾及利亞的法國人》(Les Français d’Algérie, 1961)、《歷史之製作》(Faire de l’histoire, 1974)、《記憶所繫之處》(Les Lieux de mémoire, 1984-1992)、《公共歷史學家》(Historien public, 2011)等。其作品長期受到肯定,獲獎包括:法國國家歷史大獎 (1993)、法蘭西學院哥伯特獎(1993)、法國國家圖書館路易絲維茲獎(1991)以及普世狄德羅獎(1988)等。
◆克希斯提昂‧阿瑪維(Christian Amalvi, 1954-)
法國蒙布里耶大學教授,專研法國記憶史、國族神話史、歷史普及化問題。著作有《法國史中的英雄》(Les Héros de l’histoire de France, 2001)等。
◆米歇勒‧沃維勒(Michel Vovelle, 1933-)
法國巴黎第一大學退休教授,長期研究法國大革命史、社會文化史、心態史。著作繁多,著名者有《死亡與西方,1300年至今》(La Mort et l’Occident de 1300 à nos jours, 1983)、《大革命心態史》(La Mentalité révolutionnaire : société et mentalités sous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1986)等。
◆莫娜‧歐祖弗(Mona Ozouf, 1931-)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退休教授,研究領域有法國大革命史、十九世紀智識史、婦女史。與大革命有關的重量級作品有:《大革命評論辭典》(Dictionnaire critique de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1988)。
◆米歇勒‧維諾克(Michel Winock, 1937-)
巴黎政治學院退休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思想史、法蘭西共和國史、知識分子史,其作品等身,專書即有四十餘種,例如《民族主義、反猶主義與法西斯主義》(Nationalisme, antisémitisme et fascisme en France, 1990)、《知識分子的世紀》(Siècle des intellectuels, 1997)等。
◆亨利‧羅瓦黑特(Henri Loyrette, 1952-)
藝術史家,長期在奧賽美術館服務,1994年任該館館長,2001年起轉任羅浮宮博物館館長,著作有《艾菲爾》(Gustave Eiffel, 1986)等。
◆喬治‧維加黑洛(Georges Vigarello, 1941-)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退休教授,研究領域為身體史、衛生史、運動文化史。晚近參與著作有一套三冊的《身體史》(Histoire du corps, 2005)、《雄性史》(Histoire de la virilité, 2011)。
◆安端‧孔帕尼翁(Antoine Compagnon, 1950-)
法國文學史家,曾任教於巴黎第一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2006年成為法國學院教授。著作有《兩個世紀之間的普魯斯特》(Proust entre deux siècles, 1989)等。
譯者簡介:
戴麗娟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法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智識史、殖民史,著作有法文專書《歷經殖民科學運動與解放殖民運動的法國人類學,1880-1960》及學術論文數篇,另有史學及藝術類翻譯數種。曾獲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國科會吳大猷獎等。
名人推薦:
「作為一部後民族主義的民族史傑作,《記憶所繫之處》中文選譯本的問世,無疑將會為缺乏理論意識的臺灣史學界帶來衝擊與啟示。」
-吳叡人(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專業推薦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兼中研院副院長 王汎森
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呂紹理
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吳叡人
前清華大學副教授 陳傳興
吳叡人(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法蘭西是現代民族國家的原型,從十九世紀初開始,法國史學就與法蘭西民族國家同源共生,彼此塑造,歷史意識成為法蘭西人國家/民族意識的核心。正如同猶太人是「記憶之民」,法蘭西人是「記憶之族」。身為猶太裔法國人的當代史學大家Pierre Nora同時繼承了猶太人的離散記憶與法蘭西的國/族記憶。二十世紀後半,當法國古典民族史敘事在知識挑戰與歷史變遷中逐漸解體之際,Nora開始尋找重建法蘭西民族史與共同體的精神原則。他在多元民間記憶之中搜尋體現民族集體記憶的場域,如空間、制度、風景、音樂、節慶等,探索其相互關連,並試圖經由這些關連性將「法蘭西」再現為一個象徵性的統一體系。這部結合了120名史家心血,試圖連結歷史與記憶的《記憶所繫之處》,就是這場偉大知識與公民行動的成果。作為一部後民族主義的民族史傑作,《記憶所繫之處》中文選譯本的問世,無疑將會為缺乏理論意識的臺灣史學界帶來衝擊與啟示。
媒體推薦:
「一本具有權威的鉅作,定義了法國的樣貌。」《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一部非凡的成就……(書中收錄的文章)如鑽石般閃爍。」《新共和雜誌》
「《記憶所繫之處》的出版,讓我們終於能擁有為了解析、詮釋和頌揚法國魅力及其歷史最重要、最具野心的作品。書中收錄的長篇論文,詳細又發人省思,讓讀者獲得愉快的閱讀經驗。」《洛杉磯時報週日書評》
「這本迷人又獨特的作品,幾乎談論了法國的所有事物,從法國國歌「馬賽曲」的由來,到聖女貞德在法國集體記憶中如何改變她的地位,都是談論的對象。甚至連巴黎鐵塔也閃耀出令人驚奇的新面貌。」《芝加哥論壇報》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5 |
3折 | 5 |
4折 | 2 |
5折 | 71 |
6折 | 13 |
7折 | 24 |
7折以上 | 35 |
8折以上 | 11 |
無折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4折483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