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存儲是一個涉及電腦硬體以及網路協定/技術、作業系統以及專業軟體等各方面綜合知識的領域。目前闡述網路存儲的書籍少之又少,大部分是國外作品,對存儲系統底層細節的描述不夠深入,加之術語太多,初學者很難真正理解網路存儲的精髓。
  本書以特立獨行的行文風格向讀者闡述了整個網路存儲系統。從硬碟到應用程式,對整個架構模型和硬體環境都進行深入剖析。書中內容涉及:電腦IO基本概念,硬碟物理結構、碟片資料結構和工作原理,七種常見RAID原理詳析以及性能細節對比,虛擬磁片、卷和檔案系統原理,磁碟陣列系統,OSI模型,FC協定,眾多磁碟陣列架構等。另外,本書涵蓋幾乎所有存儲領域的新興技術,如機械磁片、SSD、FC/SAS協定、HBA卡、存儲控制器、集群存儲系統、FC SAN、NAS、iSCSI、FCoE、快照、鏡像、虛擬化、同步/非同步遠端複製、Thin Provision自動精簡配置、VTL虛擬磁帶庫、資料容災、應用容災、業務容災、性能優化、存儲系統IO路徑、雲計算與雲存儲等。
  每一項技術作者都進行了建模和分析,旨在幫助讀者徹底理解每一種技術的原理和本質,是相關技術人員最值得閱讀參考的技術手冊。
目錄
第 1章 混沌初開—儲存系統的前世今生 
1.1	儲存歷史 
1.2	資訊、資料和資料儲存 
1.3	用電腦來處理資訊、儲存資料
第 2章  IO大法—走進電腦 IO世界 
2.1 	IO的通路—匯流排 
2.2	電腦內部通訊
2.3	網中之網  
第 3章 磁碟大挪移—磁碟原理與技術詳解 
3.1	硬碟結構  
3.2	磁碟的通俗演繹  
3.3	磁碟相關高層技術   
3.4	硬碟介面技術  
3.5 	SCSI硬碟介面 
3.6	磁碟控制卡、驅動器控制電路和磁碟控制卡驅動程式  
3.7	內部傳輸速率和外部傳輸速率 
3.8	平行傳輸和序列傳輸  
3.9	磁碟的 IOPS和傳輸頻寬(輸送量) 
3.10	固態儲存媒體和固態硬碟   
3.11	小結:網中有網,網中之網
第 4章 北斗—大話/詳解七種 RAID 
4.1	大話七種 RAID武器 
4.2	七種 RAID技術詳解 
第 5章 降龍傳說 —RAID、虛擬磁碟、卷冊和檔案系統實戰 
5.1	作業系統中 RAID的實現和設定 
5.2 	RAID卡 
5.3	磁碟陣列 
5.4	虛擬磁碟 
5.5	卷冊管理層 
5.6	大話檔案系統
5.7	檔案系統中的 IO方式
第 6章 陣列之行—大話磁碟陣列 
6.1	初露端倪—外置磁碟櫃應用探索 
6.2	精益求精—結合 RAID卡實現外置磁碟陣列 
6.3	獨立宣言—獨立的外部磁碟陣列 
6.4	雙龍戲珠—雙控制器的高安全性磁碟陣列 
6.5	龍頭鳳尾—連接多個擴充櫃 
6.6	錦上添花—完整功能的模組化磁碟陣列 
6.7	一脈相承—主機和磁碟陣列本是一家 
6.8	天羅地網— SAN 
第 7章 熟讀寶典—系統與系統之間的語言 OSI 
7.1	系統與系統之間的語言— OSI初步 
7.2 	OSI模型的七個階層 
7.3 	OSI與網路
第 8章 勇破難關— Fibre Channel協定詳解 
8.1 	FC網路—極佳的候選角色 
8.2 	FC協定中的七種通訊埠型態 
8.3 	FC介面卡 
8.4	改造碟陣磁碟陣列前端通路— SCSI遷移到 FC 
8.5	引入 FC之後 
8.6	多路徑存取目標 
第 9章 天翻地覆— FC協定的巨大力量 
9.1 	FC切換式網路替代平行 SCSI匯流排的必然性 
9.2	不甘示弱—後端也升級換代為 FC 
9.3 	FC革命—完整的磁碟陣列解決方案 
9.4 	SAS大革命 
9.5	中高階磁碟陣列整體架構簡析 
9.6	磁碟陣列設定實作 
9.7 	HBA卡邏輯架構詳析與 SAN Boot範例  
9.8	小結  
第 10章 三足鼎立— DAS、SAN和 NAS 
10.1 NAS也瘋狂 
10.2	龍爭虎鬥— NAS與 SAN之爭  
10.3 DAS、SAN和 NAS  
10.4	最終幻想—將檔案系統語言承載於 FC網路傳輸  
10.5	長路漫漫—儲存系統架構演化過程 
10.6	泰山北斗— NetApp的 NAS產品 
10.7	初露鋒芒— BlueArc公司的 NAS產品  
第 11章 大師之作—大話乙太網和 TCP/IP協定 
11.1	共用匯流排式乙太網  
11.2	橋接器式乙太網 
11.3	交換式乙太網  
11.4 TCP/IP協定 
11.5 TCP/IP和乙太網的關係  
第 12章 異軍突起—儲存網路的新軍 IP SAN 
12.1	橫眉冷對— TCP/IP與 FC
12.2	自歎不如—為何不是乙太網 + TCP/IP 
12.3	天生我才必有用—攻陷 Disk SAN陣地  
12.4 iSCSI互動過程簡析  
12.5 iSCSI磁碟陣列 
12.6 IP SAN 
12.7	增強乙太網和 TCP/IP的性能 
12.8 FC SAN節節敗退 
12.9 iSCSI設定應用實例 
12.10 iSCSI卡 Boot設定範例   
12.11 	10Gb乙太網的威力初顯  
12.12小結  
第 13章 驗證言和— IP與 FC融合的結果 
13.1 FC的窘境  
13.2	協定融合的迫切性 
13.3	網路通訊協定的四級結構  
13.4	協定融合的三種方式 
13.5 Tunnel和 Map融合方式各論  
13.6 FC與 IP協定之間的融合 
13.7	無處不在的協定融合  
13.8	交叉融合  
13.9 IFCP和 FCIP的實作方式 
13.10局部隔離 /全域共用的儲存網路 
13.11多協定混雜的儲存網路   
13.12 IP Over FC 
13.13 FCoE  
第 14章 變幻莫測—虛擬化 
14.1	作業系統對硬體的虛擬化   
14.2	電腦儲存子系統的虛擬化   
14.3	頻內虛擬化和頻外虛擬化  
14.4	硬網路與軟網路   
14.5	用多台獨立的電腦模擬成一台虛擬電腦   
14.6	用一台獨立的電腦模擬出多台虛擬電腦  
14.7	用磁碟陣列來虛擬磁帶庫   
14.8	用控制器來虛擬其他磁碟陣列 
第 15章 眾志成城—儲存叢集 
15.1	叢集概述   
15.2叢集的適用範圍
15.3	系統路徑上的叢集各論 
15.4	實例: Microsoft MSCS軟體實現應用叢集 
15.5	區塊級叢集儲存系統   
15.6	叢集 NAS系統和叢集檔案系統 
15.7	物件儲存系統  
15.8	目前主流的叢集檔案系統架構分類別與比較 3 
15.9	叢集的本質—一種自組自控迴圈的 Raid  
15.10	網際網路電信業者的特殊叢集— NoSQL 
第 16章 未雨綢繆—資料保護和備份技術 
16.1	資料保護  
16.2	高級資料保護方法 
16.3	資料備份系統的基本要件   
16.4	與業務應用相結合的快照備份和災難恢復 
第 17章 愚公移山—大話資料災難恢復 
17.1	災難恢復概述  
17.2	生產資料災難恢復—原始資料的災難恢復   
17.3	災難恢復中資料的同步複製和非同步複製   
17.4	災難恢復系統資料一致性確保與故障恢復機制   
17.5	生產者的災難恢復—伺服器應用程式的災難恢復 
17.6	虛擬災難恢復技術 
17.7	頻寬、延遲及其影響 
第 18章 鬼斧神工—資料前置處理與後置處理 
18.1	資料儲存和資料管理  
18.2	資料再加工各論  
第 19章 過關斬將—系統 IO路徑及最佳化 
19.1	了解並記憶主機端 IO路徑架構圖   
19.2	了解並記憶儲存端 IO路徑架構圖   
19.3 IO性能問題診斷總論  
第 1章 混沌初開—儲存系統的前世今生 
1.1	儲存歷史 
1.2	資訊、資料和資料儲存 
1.3	用電腦來處理資訊、儲存資料
第 2章  IO大法—走進電腦 IO世界 
2.1 	IO的通路—匯流排 
2.2	電腦內部通訊
2.3	網中之網  
第 3章 磁碟大挪移—磁碟原理與技術詳解 
3.1	硬碟結構  
3.2	磁碟的通俗演繹  
3.3	磁碟相關高層技術   
3.4	硬碟介面技術  
3.5 	SCSI硬碟介面 
3.6	磁碟控制卡、驅動器控制電路和磁碟控制卡驅動程式  
3.7	內部傳輸速率和外部傳輸速率 
3.8	平行傳輸和序列傳輸  
3.9	磁碟的 IOPS和傳輸頻寬(輸送量...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