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平實、精煉的文字,將星雲大師興建佛館的緣起、整體的展布娓娓道來
◇隨著星雲大師一步一步認識嶄新落成的佛陀紀念館,一處一處深入佛陀真身舍利所在的人間佛國。
十三年前,星雲大師赴印度菩提伽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西藏貢噶多傑仁波切,把護藏了三十多年,由印度到西藏,再由西藏帶出來的佛牙真身舍利鄭重託付給他,希望他請回台灣,建館供奉,讓正法永存,舍利重光。
佛牙真身舍利世上只有三顆,星雲大師乍聞原本不敢相信自己有此福報,經貢噶多傑仁波切誠懇相告,這顆佛牙舍利經過多位法王認證無疑,並將由十二位仁波切聯名捐贈。同時為了避免印度政府干擾,迎請佛牙舍利必須繞境曼谷,從泰國迎回台灣。從此,建立佛陀紀念館的願力開啟。
克服無數艱難,凝聚千萬人善念共同成就的佛陀紀念館,終於民國一百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啟用,前後歷經十餘年,有太多殊勝的人事因緣值得記錄,因此佛教傳記作家潘煊,開始親歷親訪,撰寫了這本書。她深深感受,佛陀紀念館的規畫,完全是一部「立體佛法」,佛說的一切,都巧妙含容在建築設施中。來到這裡的信眾,透過禮拜佛塔,與佛陀的法身接觸,參觀時自然了解經藏,自然學習佛德,而實踐於日常生活。
星雲大師以八十多歲高齡,一刻不敢懈怠,日巡三回,解決問題,以再次開山的精神,完成弘法利生新建構,他說:「偉大的佛陀並不需要寶塔,而是眾生需要,我憑著這句話而建寶塔。」
本書不但呈現所有佛館建築及空間布局,每一篇文章所描寫的每一個設施,都有星雲大師的慈悲導言,讀者可以隨著這位長者的親自導覽,一步一步認識嶄新落成的佛陀紀念館,一處一處深入佛陀真身舍利所在的人間佛國。
作者簡介:
審訂 星雲大師
江蘇江都人,一九二七年生,十二歲時在南京棲霞山禮宜興大覺寺志開上人出家,並且在棲霞律學院、焦山佛學院等處參研佛法,為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一九四九年春來台,曾主編《人生雜誌》、《覺世旬刊》、《今日佛教》等佛教刊物,並於一九六七年開創佛光山,秉持人間佛教理念,致力於社會、教育、文化、慈善事業,先後在世界各地創設百餘所寺院道場,佛教學院十六所,以及智光中學、普門中學、南華大學、佛光大學以及西來大學。二○○○年四月一日創辦《人間福報》,二○一一年十月創設佛陀紀念館。曾任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總會長,並為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永久榮譽會長,於佛教現代化和國際化的發展以及推動人間佛教上,厥功甚偉!
撰文 潘煊
出生於埔里小鎮,自大學中文系畢業後,歷任雜誌、新聞媒體編輯、撰述等職。多年來得遇因緣,寫作佛教傳記與理念,傳達人間美善事蹟。著有《看見佛陀在人間──印順導師傳》、《慢行聽禪──殷琪問法 聖嚴解惑》、《證嚴法師 琉璃同心圓》等書。
章節試閱
*當你透視本館的塔剎
日光下的本館塔剎(註:位於塔的最高處,俗稱塔頂)金光輝耀,想像過這個崇高的頂端裡,封存著一個燦爛的故事嗎?這個故事,是台灣社會乃至遠及全球各角落的一百萬人,所共同創造。
為興建「佛陀紀念館」而發起的「百萬心經入法身」全球抄經活動,邀請了世界各國人士的百萬份寫經,一起參與興建工程。百萬份《心經》匯集之後,就奉納在本館最高處的塔剎裡。個人生命是有限的,但抄寫的《心經》卻能隨著佛陀紀念館長存人間。
「一時千載」,每一字每一句都與十方諸佛心流相應;「千載一時」,就在每一位抄經者執筆的當下,開啟自己身心的智慧。
星雲大師說
《心經》是每一個人最切身緊要的一部經,要認識自己,就要活用《心經》。我們聽過很多道理,擁有很多常識,但是曾深入了解「講自己的經」嗎?曾深入了解自己的心嗎?
心是這麼重要,人人都有心,卻人人不認識心;人人有個如來佛,可是這如來佛是什麼樣子卻不自知,而都是在心外求佛。現在,也只有藉外面的佛做緣,來發覺心中的佛了。
二百六十個字的奇蹟
《心經》,是跟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的經典。日本奈良的藥師寺,就以《心經》創造了一則動人的奇蹟。
藥師寺中蒼蒼古色的東塔,有「凝凍的音樂」之美稱,已屹立了一千三百年。但是與東塔同在西元七、八世紀興造的藥師寺建築,包括金堂(主殿)、講堂、西塔、中門、迴廊等,卻在西元1528年,全毀於大火之中,從此消失了四百四十年,獨留東塔記憶著歷史。直到1967年,藥師寺方丈高田好胤發願重建,一切開始改變。
這個重建計畫,從主殿金堂開啟序章,高田好胤方丈從1968年起,巡迴日本各地宣說金堂復興的理念,普勸大眾前來寺裡抄寫短短260個字的《心經》,一份兩千元日幣(計畫剛啟動時,抄經費則是一千元日幣),稱為「納經迴向料」,寺方就以此作為建築經費,進行復興工程。
不到十年,日本社會就圓滿了一百萬部的《心經》,金堂在1976年落成,重現於世人眼前。然而,《心經》抄寫持續未停,後來達到七百三十萬部,不只重現原本的所有建物,還新添了玄奘三藏院與大唐西域壁畫殿。由於所有建築,都是以藥師寺創建年代白鳳時期的樣式為藍圖,因此稱為「白鳳伽藍大復興」。如今藥師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塔剎之內有全球之心
以個人小小的抄經之舉,凝聚大眾浩蕩的願力,千年建築重現了,起初幾乎被視為不可能的任務,竟締造了二十世紀日本的佛教奇蹟。
如今二十一世紀的臺灣,「百萬心經入法身」的活動一開跑,佛光山上超過千位僧眾即率先以身作則,齊集於大堂,行列工整,端身正坐,凝神專注抄寫《心經》。
全臺各地的佛光山別分院,處處都有千百信眾在法師帶領下,抄經修持。置身大殿之中、佛陀座前,道場共修,攝受力量特別深刻。有一位佛光山友寺的法師,聽到抄經活動非常歡喜,不僅自己參加,並且發動一百多位信徒支持。這位法師並不識字,但他照著《心經》範本抄描,一路跟著信眾抄寫之下,如今已能辨認字句,為不識字的信徒代筆抄經。其實很多不識字的老人家想要抄經,於是找來兒女孫子代筆,自己則坐在旁邊認真看著一筆一畫的抄寫。一個人抄經,二個人修持。
在全球五大洲也都有民眾熱烈響應,甚至從未寫過書法的各國人士,也興致盎然。一群南非的年輕朋友,生平第一次寫中文,第一次握毛筆,從歪七扭八的字體開始,學習讓筆劃平穩、心思安定,堅持到最後一個字。佛陀紀念館塔剎之內,就有許許多多像這樣筆法稚拙但誠懇的手寫《心經》,它可能來自非洲,可能來自美洲,或者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
抄寫心經,是佛入我心、我心入佛的心流相應,如果你用心透視本館塔剎,就會看到繽紛豐富、多彩多姿的全球之心。
* 當你步入「大覺堂」
不論你是不是佛教徒,在翻開佛經讀到第一句「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相信許多人心中會有一種想像,二千六百年前佛陀為弟子們講經說法,是如何的景象?
星雲大師把經典上文字的描寫,化現為立體的空間,在「本館」二樓挑高的「大覺堂」,以劇場概念結合在修行概念裡,打造出一個模擬實境的體驗式設計。
運用高科技與多媒體裝置的表現形式,並非造作奇觀式的讚歎,而是回歸於佛法最觸動人心的共鳴。所以,當你瞻仰過佛牙舍利,然後走入「大覺堂」,剎那間,就彷彿化身為聽佛說法的百萬人天,與佛陀同一時空。
星雲大師說
「大覺堂」一切情境都是動態的,就像置身在佛國世界一樣。佛陀說法的聲音,很真實的在空中迴盪,雄厚、莊嚴、慈悲,遙遠而宏亮,字字句句透入人心,讓來到這裡的參訪者,都能帶著一個不同的感受回家,那就是歡喜與平安。
二千六百年的花瓣
星雲大師運用科技聲光的穿越性,帶著人們回歸佛陀時代。
虛空中,佛陀冉冉上昇,丈六金身光彩輝耀,身邊大菩薩、大阿羅漢圍繞著他,四眾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齊聚一堂。鼓聲從悠遠處響起,微妙的音籟,正以偈頌讚歎如來。
梵樂迴盪中,天人盤旋,飛翔的鳥兒也在同聲歌唱。這時,天空就如下雨一般,繽紛落下曼陀羅花,潔淨的花朵飄在佛的身上,也飄在所有菩薩、羅漢和四眾弟子身上。檀香嬝嬝,瀰漫每一個角落,供養著佛陀說法的殊勝大會。
二千六百年的花瓣飄灑在身上、鼓樂繚繞在耳中、天人飛舞在眼前、法音流潤在心頭,拔苦予樂的信心歡喜,古今交會的光明希望,每一位參訪者都在星雲大師建構的感動時空中,參與了千年生命相融的大合唱。
* 當你佇足四大「 常設展」中
如果你期待在佛陀紀念館中經歷一場時空與感官的奇幻體驗,那麼,「本館」一樓的四個常設展,必然會讓你流連再三。
不論是穿過時光隧道,進入地宮走一趟佛教聖物之旅;
或是回到二千六百年前遙遠的印度,看見3D的佛陀正在講經說法;
甚至轉換一下心情,一口氣歡度全年的八大佛教節慶;
更可以讓自己的心插上翅膀,飛到江蘇江都仙女路,看看在那裡出生的星雲大師,如何篳路藍縷創建佛光山。
跳脫傳統展示模式,賦予觀眾更多的自主性與豐富的五感體驗,當你佇足於展覽廳,歷史的長河在眼前展開,古今的對照、時間與空間的交疊,你可以透過展場的互動與觸控模式,安靜的、深刻的,與自己的生命進行對話。
星雲大師說
四個常設展,第一為「地宮還原」,收藏了台灣震旦行集自世界各地的地宮文物。第二是「佛陀的一生」,運用3D科技與聲光特效,重現二千六百年前的佛陀時代。第三是「佛教節慶」,把佛教一年中的節慶,透過實物、場景一一呈現。第四是「佛光山宗史館」,敘述佛光山開山因緣,如實記錄人間佛教的發展歷史。
地宮還原常設展
踏入本館一樓,位於右方前區的「地宮還原」常設展,入口是一道複製自大陸西安法門寺的地宮門。光的運用與氛圍的營造,讓人彷彿穿過時光隧道,進入佛教聖物的歷史之旅。
包括地宮石門、石函、金銀棺、金銀琉璃舍利瓶、佛教造像、燭台、香爐、淨瓶等文物,都是震旦集團董事長陳永泰的夫人陳白玉葉所捐贈,共一百二十五組件。陳白玉葉在過去數十年來,受古人供養佛陀的虔誠所感動,一直關切佛教地宮文化,發願要蒐集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佛教地宮聖物。佛陀紀念館動工之後,震旦集團認為是這批地宮珍寶的最佳歸宿,於是決定捐贈。陳永泰強調:「我們一件都不留,全部奉獻出來,讓佛教團體藉以弘揚佛法,使更多人能夠受惠,希望為佛法精神的傳遞,貢獻一份心。」
星雲大師表示,這批由先人供養佛骨舍利而製作的佛教聖物,足堪後人緬懷、效法佛陀精神,震旦集團無私地把這批佛教聖物捐贈佛陀紀念館,等於是交給歷史,交給大眾,值得全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歡喜讚歎。佛陀紀念館特為規畫展覽場地,經過與專家召開數十次會議,決定以「地宮還原」的方式,讓佛教聖物展現於世人面前。此後人們想了解過去許多知名的地宮,無需跑遍全世界,在此展中就可一一目睹。
「地宮還原」常設展展場概分為十二個區塊,其中,「佛牙再生舍利區」應是人們最為注目的焦點。佛牙舍利自一九九八年迎回台灣,供奉於佛光山佛牙舍利殿中,十四年來已經再生了數百顆舍利,特別奉展在這裡,讓人們瞻仰因大眾虔誠禮拜的信願凝結。
以展覽來敘說佛牙再生舍利的故事,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談到:「我們用一個錐體的藝術裝置,由上向下,一層一層代表佛陀的八相成道,降兜率相,託胎相,降生相,出家相,降魔相,成道相,說法相,最後是涅槃相。舍利,是涅槃的象徵,透過攝錄及投影裝置,人們可以清楚觀看現場展示的佛牙再生舍利。」
此展設計團隊顧問吳棠海,談起曾有一次親身的經歷。西元二○○○年他為佛光山策畫「佛教東傳二千年──佛教文物暨地宮珍寶特展」,當時有一只價值非凡的舍利瓶,暫奉在佛光山佛牙舍利殿一晚,沒想到第二天一看,原本的空瓶竟然舍利子爆滿!這個神奇的經驗,吳棠海多年來難以忘懷。
不可思議的現象,在於對信仰的體悟,佛教講究的是心法,不同的人參觀「地宮還原」常設展,會得到各自不同的感受。學者,可以來這裡研究;民眾,可以來感受地宮面貌;佛教徒,可以在這裡省思內心、深化修行。
面對千百年前的地宮聖物,人們總是以崇敬、瞻賞或好奇的角度看待,佛陀紀念館有四十八個地宮,正是在創造百年後的地宮再現,延續佛陀精神。因此在「地宮還原」常設展裡規畫了一個「倒數地宮區」,以數字告訴參觀者,距離一百年後的地宮開啟還有幾天,讓大眾參與時空的進行,感受每一個活在此刻的人,都是地宮歷史性的一分子,都是其中的一分珍貴因緣。
佛陀的一生常設展
「佛陀的一生」常設展位於本館一樓的左方後區,進入後的第一個觀賞點是「3D電影院」。短短八分鐘的影片,濃縮了佛陀一生的經歷,看同樣是作為「人」的佛陀,如何降伏自己的煩惱,而覺悟成「佛」。
從3D電影院一走出來,影片中的場景就展現在眼前,透過壁畫、文字、聲光影音,以及互動的展示手法,帶領參觀者一步一步體會佛陀的內心。比如,當佛陀還是悉達多太子時期,四次走出皇宮城門,在城外市井中,親眼看到生老病死世間百態,眾生在無常變化中身心受苦。
這時展場中的氛圍有如夕陽西下的傍晚,參觀者走到感應區,啟動上方投影機,就會見到所站的地面上,出現了老人身形的影子,當下同感老年情態。而當參觀者觸控開啟市井房舍的窗戶,痛苦呻吟的病人、送葬行列的景象如在目前。透過這樣的體感設計,讓人領會二千六百年前悉達多太子目睹眾生苦的心境。
為了尋求解脫痛苦之道,悉達多太子捨棄榮華欲樂而出家,經過六年苦行,消瘦的形體禪定於菩提樹下金剛座上。這時,展覽現場聲光震撼,風聲鶴唳,雷雨交加,悉達多太子正遭逢內在心魔與外境刺激的考驗,參觀者就在此刻,隨之見證太子戰勝身心魔障,在夜睹明星的剎那,覺悟成佛。
來到佛陀為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說法的場景裡,展區中拉開一幅二十米長的繪畫,真實畫出了印度各部族、各階層的人物共八百多名,極具視覺張力。
當參觀者走過佛陀從誕生、成長、出家、苦行、降魔、成道、說法、涅槃等生命過程,在結尾的展區,是一個聲控啟動影像擷取的互動裝置。悉達多太子能成佛,每一個人也都能成佛,當參觀者在互動裝置前說出「我是佛」這句話,影像立刻就投射到螢幕上,背後並呈現莊嚴光環,祝福說話者未來成佛。
發願成佛,承認自己是佛,就不會做不該做的事,「佛陀的一生常設展」就是把佛傳故事立體化、教育化、互動化,讓人們將「我是佛」的觀念帶回家,如種子般植入心中深藏。
佛教節慶常設展
走進本館一樓右方後區的「佛教節慶」,首先看到的第一個節慶,就是農曆正月初一的彌勒佛聖誕。展場中央笑容可掬的彌勒佛,高達三百三十公分,嘴上一開一合向大眾說著「恭喜,恭喜!」七尊小沙彌正爬在佛身上嬉戲,小腦袋搖搖晃晃,造型、動作十分討喜。
農曆二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聖誕,展區設有朝山造景,山門、朝山步道、大悲殿、朝山者,都是立體的模型場景,參觀者猶如置身在真實的朝山氛圍中。
農曆四月有佛誕節,在大雄寶殿的場景裡,佛像、佛龕、佛具、花卉等,一一比照實景布置。中央設置浴佛區,中尊大太子像,環繞五尊小太子像,花瓣型的台座,每個拜墊前方皆設有遮斷型感應器,當參觀者跪拜浴佛,上方喇叭立刻播放浴佛偈音樂,讓每一個人都能真實體驗浴佛情境。
到了農曆七月,一般民間認為是鬼月,但在佛教則是孝道月,緣起於「目連救母」的典故。據《盂蘭盆經》說,目犍連尊者的母親生前作惡,死後墮入地獄,悲傷至極的目犍連,向佛陀請示解救的方法。佛陀告訴他,必須在農曆七月十五日解夏安居當天,準備豐盛的飲食供養三寶,以此無量功德,才能救度母親出離苦趣。佛教界遂於每年農曆七月舉辦「盂蘭盆法會」,以香、花、燈、果等蘭盆盛供,供養三寶,祈願現世父母長壽多福、累世父母福樂無量。在這個展區中,當感應器偵測到有參觀者,聚光燈立即照射故事壁畫,接著啟動目犍連尊者及其母親的電動模型,演示目連救母的孝心。
農曆九月三十日是藥師佛聖誕,人間祈求最重要就是「平安」,展區中設置有「點燈互動裝置」,參觀者只要在「簽名系統」寫下自己的名字,簽名就會放大投影到牆面中央,然後逐漸縮小,移到藥師佛身旁的光明燈內,完成點燈祈福的功能。
農曆十二月初八是法寶節,亦即佛陀成道日。佛陀在未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六年,形銷骨立,所幸在尼連禪河邊遇到牧羊女,接受乳糜供養,體力才遂漸恢復。而後端坐菩提樹下沉思,就在十二月初八這一天證悟成佛。佛教各寺院為了紀念佛陀成道及牧羊女供養的助緣,每到臘八,便以米、果、五穀煮粥供養佛及大眾。在這個展區裡,有一個「臘八粥互動裝置」,畫面中小人偶吃著臘八粥,唏唏囌囌發出無比可口的聲音,這時參觀者觸碰螢幕,就會出現「你知不知道這碗臘八粥裡有什麼材料?」透過對食材的猜題,讓人們了解臘八粥是由眾緣和合而煮成,蘊含對健康、平安、福慧增長的祝福。
佛光山宗史館常設展
位於本館一樓左方前區的「佛光山宗史館」,透過易懂的影像敘述與文物展陳,娓娓道出星雲大師的成長背景與思想,以及佛光山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的四大宗旨下,所展現人間佛教的生活性、利他性與時代性。
一件件動人的往事,記憶在照片與實物的連結裡。圖像,文字,加上具有代表性的實景模型,讓人進入當年時空,體會歷史事件中的情感流動。
歷史在展區中行進,一間小而窄的房間,有小小的窗戶透進微光,簡陋的木桌上,放著半碗鹹菜。那是一九四三年的秋天,星雲大師得了瘧疾,重病垂危,師父志開上人得知這件事,老遠派人送來了半碗鹹菜。鹹菜在一貧如洗的年代有如珍饈美味,星雲大師一邊吃著,一邊流淚,想到師父對自己的恩情,忍不住涕泗縱橫地發願:「我將來一定要從事弘法利生的工作,光大佛教,來報答師父的恩惠!」
歷史繼續前行,來到了一處低矮的屋簷下,斑剝的土牆前停著一輛李離李犁阿卡(拖板車)。這是星雲大師初到台灣時,掛單無著,幾乎淪為流浪的乞丐,幸得中壢圓光寺的妙果老和尚收留。為報收留之恩,星雲大師每天為常住挑六百桶水,供大眾使用,並且一早就拉著犁阿卡去市場買菜,勤勞付出。展區中的「擔水桶互動裝置」,讓參觀者實際挑起扁擔,體驗一擔水到底有多重。
歷史再往前行,展區中出現荒僻的竹林,一輛巴士停著,車上坐滿了信眾。這是一九六五年,星雲大師決定籌建佛光山時,特地包了一輛大巴士將信眾帶往山上,以便實地說明心中的理想。沒想到大家見到刺竹滿山、野草沒脛,滿車信眾誰也不肯下車,還說:「這種地方,連鬼都不會來。」星雲大師聽了並不感到失望,只有請大家在車上等待,一個人上山,花了二個小時,繞了一圈回來,心想,沒有關係,鬼不來,只要人來、佛來就好了。
點滴心情,關鍵時刻,五十年的時光彈指過去,而今已是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星雲大師強調,這一切的成就,都是眾人共同努力的成果。因此在展區的一片弧形牆面上,以萬千佛光人的容顏拼貼圖像,構成世界地圖、佛光山標誌與佛光會標誌,為五十年來在全世界參與人間佛教運動的有緣人,留下一個紀念。
而對於參觀者而言,隨著時間性的敘事,隨著物件說出的故事,透過展覽體悟一個人間菩薩所具備的悲智願行,從而領略生活中的佛法,助益於自己的人生。
*建築師也佩服的智慧尺度
師父對建築空間有很深遠的內心尺度,
每一個空間,都基於佛法的需求及人們的需要。
—— 李光輝
每天總有三次,星雲大師會來到這裡,建築中的佛陀紀念館工地。
一日裡的第一趟巡行,有時是清晨六點多,有時是上午九點多。來了,也許在貨櫃搭成的工務所裡,或是鐵皮帆布棚下,甚至在基地平台上,隨遇而坐。坐著、看著這偌大的工區,星雲大師有許多想法湧動在心裡。
這場景,對在此多年的工程督導李光輝再熟悉不過了,「師父清晨來到,有時比我們更早,他繞過一趟,看一看,想一想,走出去了,中午、下午會再來。師父來,也不驚動大家,我們知道師父到了,趕快上前聽聽師父有什麼新的指示。只要師父在山上,幾乎每天都是這樣。有時他從國外回來,即使已是晚間八、九點了,也是先進工地看看,再回到山上。」
由建築師、結構技師、水保技師、機電技師、環保技師等組合而成的團隊,在星雲大師到來時,會針對個別細項資料、面臨的問題、執行的進度,包括每一個平面、立面、大小尺度,逐一提出討論,然後,將這腦力激盪的結果,以專業的建築語彙展現出來。
建築師中的建築師
當人們看到氣勢恢宏、比例均稱的「八塔」,可能不知道在最初的設計裡,每一座塔只有筆直的塔身,基座是星雲大師後來加上的。由於光有塔身,從視覺美學上顯得太單直,李光輝近切觀察到了星雲大師構思的過程,「師父為八座塔規畫了基座,然而基座要如何的尺寸才恰當?太小了,沒有空間運用的功能,太大了,比例又不對。師父心中拿捏,開口一講就是一百七十坪。我們乍聽這個數字時,都覺得怎麼那麼大,但一畫到圖面上去,整個的比例尺度就煥然改觀了。師父那種宏觀的智慧,實在難以想像。」
從一九九○年代起,就有機緣參與佛光山道場工程的李光輝,對星雲大師的建築眼光由衷敬佩,這位專業建築師道出心聲:「從每一個角度深深去感受整體空間,就可以領略師父智慧的高妙。經常,師父告訴我們一個數字,我們一整合出來,不論從佛法表述上來看,或從工程尺度上來看,都是融和的。對於空間感,師父心裡有一把尺,一把非常精確的尺,我覺得他是建築師中的建築師,比我們專業人員還要準。」
胸中自有智慧尺度,然而星雲大師經常強調「集體創作」,他認為佛陀紀念館是大眾的,不是個人的,也不是某一個單位的。因此,除了與工程人員討論之外,也多次召集常住法師們在工地中開會。
以天為棚,席地而坐,星雲大師坐下來,徒眾們也都坐下來。他的用意是,讓大家臨場感受這個建築,一起體會天地之間佛的淨土,看白雲舒捲,聽穿林風聲,只要是有助於人心寧靜的想法、作法,任何人都可以提出見解,集思廣益。
建築技術大突破
當人們看到穩實圓融、外觀梯級層層的中央本館時,一定想像不出工程中極高層次的結構技術。
就建築而言,李光輝一口氣道出外人看不到的科技:「一般集會型的大空間,包括巨蛋、小巨蛋等,屋頂都是封蓋不能使用的,然而本館超越這個局限。本館內部的大覺堂,是一個可容納二千人的集會堂,相當宏偉壯觀;而往上是爬梯,一階一階直達高層的殿閣。這裡頭有四根大柱、八支大梁,它們必須在一個虛空處精確地接合,以鋼構固定,再把上層的結構形成。想像它是怎麼固定的?中軸線不能偏離,高層也不能偏離,當鋼構來到這裡會合時,施工誤差必須掌控在零點二公分之內,螺絲才能鎖得進去,形成支撐整個建築的強度,這是技術上很大的突破。」
本館的外部是可以行走的台階,層層而上,表述人的謙卑之心,傳達對佛陀的景仰。這個設計語彙能從建築上形塑出來,李光輝完全經歷了箇中的工程難度,「那麼大面的加勁牆、黃砂岩,混凝土與鋼構之間的接合、吊裝,如何定位,如何精確固結,借助的是電腦科技,利用3D繪圖加以模擬,定出經緯度,才能在空中一個虛無的地方,完成這高度複雜的工程。本館建築既達到空間使用需求,又有崇高安穩之感,同時連結了四聖諦塔悲智願行的佛法意涵,延伸到功德芳名碑牆的法語。縱觀來看,人們到這裡走一趟,就是一次知性之旅、宗教之旅、藝術之旅、教育之旅、修行之旅,這都是師父天天來、天天想的規畫設計。」
人間佛教的建築
佛陀紀念館的整體總規畫是星雲大師,最初委由建築師畫出的設計圖,自二○○三年到二○一○年,八年之間,建築造型歷經各階段的因緣,發展出一百多個外觀意象。直到星雲大師靈光一現,在佛光山法堂利用幾個礦泉水瓶、面紙盒、報紙拼出佛陀紀念館的雛形,才讓數年難以定案的設計圖終於有了著落。
在主體建築「本館」之外,「前有八塔,後有大佛,南有靈山,北有祇園」的格局,寬廣,深遠,崇高,李光輝從第一次聽星雲大師提出這樣的目標,到真實展現在眼前,經歷了從無到有的創造性過程。「師父對建築空間有很深遠的內心尺度,每一個空間,都基於佛法的需求及人們的需要。」
李光輝從星雲大師的佛教建築裡,近距離感受到對「人間佛教」的詮釋:「一般人進入道場建築總是畢恭畢敬,好像覺得神聖不可接近,帶著敬慎拘謹的心情,禮個佛就回去了。但是佛光山的建築物,包括佛陀紀念館,除了本身宗教的用途,還有教育的、美術的、社教性的空間。就像師父所說『來時歡迎,去時相送』,要禪修有禪堂;要掛單有寮房;要參加藝能活動有教室;要接受美學薰陶有美術館;想洗滌心靈,可以進大殿禮佛;心情鬱悶時,有義工師姐奉上佛光茶,讓人輕鬆自在;肚子餓了,不妨到滴水坊吃個素齋,………。人間佛教在道場的設計與規畫裡,已經包容了各種人的需要,因應不同的需求。建館所需是來自十方淨財,因此每一個空間的使用都非常入世,讓每一個人都可以透過各種因緣來接觸佛法,從中得到深刻的感動。」
*當你透視本館的塔剎日光下的本館塔剎(註:位於塔的最高處,俗稱塔頂)金光輝耀,想像過這個崇高的頂端裡,封存著一個燦爛的故事嗎?這個故事,是台灣社會乃至遠及全球各角落的一百萬人,所共同創造。為興建「佛陀紀念館」而發起的「百萬心經入法身」全球抄經活動,邀請了世界各國人士的百萬份寫經,一起參與興建工程。百萬份《心經》匯集之後,就奉納在本館最高處的塔剎裡。個人生命是有限的,但抄寫的《心經》卻能隨著佛陀紀念館長存人間。「一時千載」,每一字每一句都與十方諸佛心流相應;「千載一時」,就在每一位抄經者執筆的當下,...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2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