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詹姆絲
定價:NT$ 390
優惠價:88 折,NT$ 343
已售完,補貨中
倫敦的杜培博物館,專門收藏二次大戰期間相關的展品,而今不僅面臨存與廢的命運……
「謀殺使人腐敗,是不是?除了一條人命之外,還帶走許多東西……」對詩人警探戴立許來說,接踵而來的謀殺案幾乎變成傳染病般蔓延,面對這棟私人博物館面臨存廢命運下的殺機、魅影,他到底該怎麼辦?
最精采的「謀殺展覽室」開展,看謀殺天后詹姆絲用細膩的筆觸,書寫凡人走上謀殺的軌跡!
「所有謀殺案的動機不出四種,分別是愛、慾望、利益、仇恨,大家會告訴你最危險的是仇恨,但不要相信,最危險的其實是愛!」
現任「謀殺天后」、九十歲仍創作不輟的女性作家典範:P. D. 詹姆絲,榮獲英國推理小說鑽石匕首獎、美國推理大師獎──
一棟被收藏者用心經營也頗富盛名的私人博物館,擁有一間多少人想買票一窺究竟的「謀殺展覽室」,但如今因為家族意見不合,更因接連而起的命案發生,遭逢連環殺機而命運未卜,未來還會繼續營業嗎?這座杜培博物館專門收藏與二次大戰期間相關的展品,而今面臨著是存是廢的命運……
這棟衝突的源頭、進而引發殺機的杜培博物館,位於倫敦近郊,宛如一棟收藏完整、具有一絲神秘色彩的黑色博物館,館藏以兩次大戰之間的歷史——1919至1938年間,而附設的「謀殺展覽室」專門展示1920和1930年代最惡名昭彰的謀殺案件,也是博物館最受歡迎的房間。小說開頭就因博物館租約到期、營運不善等問題,面對即將倒閉的命運,在杜培家的三位信託人利益不同的情況下,又無法達成共識。情感、利益的糾結中,模仿殺人案卻開始發生,當命案與展覽室內收藏的真實歷史案件手法相似,又透露什麼樣的訊息?究竟凡人又怎麼會走上謀殺的犯罪之路?
英國推理界最高齡的謀殺天后詹姆絲,這次著墨以1919至1938這二十年巨大的社會變遷為背景的展覽室,透過她細膩的觀察之筆,她想藉這棟博物館的興衰,訴說什麼樣人性的掙扎與故事?最精采的「謀殺展覽室」開展,讀者切莫錯過作者刻劃精湛的人性參觀軌跡!
作者簡介:
P. D. 詹姆絲(P.D.James,1920-)
出生於英國牛津,二次世界大戰開打時,十幾歲的她曾加入紅十字義勇軍在糧食局工作,憑其學養與創作,一生得到很高的讚譽。1941年,詹姆絲嫁給醫生厄尼斯特.懷特,之後因遠赴前線的丈夫在戰後精神失常,在照顧長期臥床的丈夫並養育兩個女兒的情況下,她開始推理創作的寫作生涯,於42歲時完成首部長篇推理《掩上她的臉》(Cover Her Face, 1962),贏得文壇好評,更發現推理小說和純文學一樣有廣大的創作空間。而她筆下的亞當.戴立許(Adam Dalgliesh)系列一路書寫、發展,包括《謀殺之心》、《謀殺展覽室》、《死亡的滋味》、《燈塔》等,其故事特色不僅跳越公式化之外,神探角色甚至變成無聲的旁觀者。
詹姆絲創作力豐沛,著作豐富的她,至今已出版十餘本書,其中不少已經改編成為英美的電影及電視影集,2007年台灣上映的《末代浩劫》即改編自其作品,2008年更推出新作《私家病人》,成為戴立許系列第十四冊,讓期待已久的書迷大加讚譽。她服務於英國公職三十餘年,包括警政部門,也曾經是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執行長、及董事會成員之一,目前為英國上議院的議員。由於寫作有成,獲得許多國際獎項與榮譽,包括在英國有推理小說諾貝爾獎之稱的「鑽石匕首獎」,並於1991年受封為女伯爵、1999年更獲頒美國偵探作家協會終身成就獎。2009年以《推理小說這樣讀》一書解答讀者對推理的疑問,現居倫敦及牛津。
譯者簡介:
陳靜妍
英國新堡大學現代語言所博士,畢業於淡江大學英文系、愛丁堡大學賽爾特研究所碩士,現為專職譯者。譯有《馬奎斯的一生》、《水泥中的金髮女子》(麥可‧康納利)等。
名人推薦:
推理評論達人 誠心推薦
心戒:
放眼當今推理文壇,沒有人能像詹姆絲這般,一針見血地以譏諷對白與充滿象徵的場景鋪排,戳破人性虛假的面具,直指謀殺本身愚蠢、衝動的平凡本質;卻又不吝提供筆下角色自我表述的舞台,為人心幽微的變化,溫柔地提出辯解的可能。對詹姆絲而言,透過罪愆定讞過程所揭露的社會背景與時空意義,謀殺才足以反應時代。這也是她何以如此孜孜不怠,於五十年間不為倦苦地透過詩人的眼睛,企圖為這個世代書寫捕捉的珍貴風景。
透過詩人的眼睛,企圖為這個世代書寫捕捉的珍貴風景。
冬陽:
P. D. 詹姆絲充分理解且優雅地展現小說的意義與樂趣。意義在於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多樣互動,尤其在特定的、寫作者欲探究的時空背景之下,例如本作《謀殺展覽室》中的杜培博物館,其獨特的收藏、三位繼承者與博物館職員的人生。樂趣在於當戴立許警探著手調查連串命案之時,又是如何重新爬梳上述的層層關係,透過推理小說特有的書寫形式重組、解碼,使得整個故事浮現新的閱讀趣味。無庸置疑,一部精采的大師傑作。
杜鵑窩人:
曾經有人說推理小說的動機不過是在情殺、財殺、仇殺之間變換而已,沒什麼了不起。這句話說對也對,說不對也不對。一般的社會案件不也是情殺、財殺、仇殺三者為主因?所以本書的書名就有兩個含意,一個當然是指案件發生的地點,另一個則是P.D.詹姆斯在書中把這三個動機在本案中匯聚起來呈現,形同另一種《謀殺展覽室》!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是在P.D.詹姆斯強大的說故事能力之下,帶給讀者的卻是一本既有英國淡定風味的本格佳作,也是一本提供讀者享受閱讀樂趣的精彩小說。
余小芳:
以不帶一絲評論的語氣書寫眾生樣貌及隱微人性,全書劇情環繞著一座博物館行進,當中的謀殺展覽室與現今的案件相互輝映。詹姆絲擅長支配舒適徐緩的情境,又能適時投入緊張懸疑的氛圍,使兩者之間融合恰當;嚴謹且精湛,細膩而優雅,繁複卻動人,這是詹姆絲推理小說的魅力所在,也正是她直書死亡此亙古議題的獨到之處。
紗卡(MLR 推理文學研究會):
一所私人博物館的存廢,影響著一干人等未來的命運。這些角色所面對的現實生活壓力,刻畫細微,躍然紙上;他們是活生生的人物,而不是謀殺童話裡的工具角色。博物館附設的「謀殺展覽室」,收錄的完全是歷史上的真實事件;而故事裡發生的命案,偏偏又跟這些「謀殺收藏」有著奇妙的雷同之處。這是巧合、亦或是人為的刻意誤導?還是負有意涵的恐嚇警告?詹姆絲再度把本格推理放在現實世界裡上演;每樁謀殺案都是悲劇,生命的消逝,往往都是既無奈又殘酷。歡迎來到現實世界。
國際推薦
「當代最偉大的經典犯罪小說作家。」—《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彼得.肯波(Peter Kemp)
「詹姆絲是個了不起的作家。」——露絲‧藍黛兒(Ruth Rendell)
「當代數一數二的犯罪小說家。」——英國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
【專文導讀】
《謀殺展覽室》:存亡攸關的十字路口,矛盾衝突的人生課題 文/黃羅
‧黑色博物館──一個置放屍體的好地方?
自從愛倫坡在1841年發表了史上第一篇偵探小說〈莫爾格街凶殺案〉(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之後,推理文學發展至今已有170年歷史,誕生了許多經典名著,也造就了一些膾炙人口的謀殺場景,例如宛若迷宮般一再迴旋的「旋轉樓梯」,以及如惡靈般擎天一柱的「黑塔」,抑或是彷彿遺世獨立的「暴風雨山莊」。然而就算這些謀殺場景有多麼駭人聽聞,加總起來也抵不過一間蘇格蘭警場(Scotland Yard)設立的犯罪博物館。
這間犯罪博物館是什麼來頭?究竟有多恐怖?我本人雖沒去過,但從它的別名「黑色博物館」便可略知一二。據稱館內陳列了各類特殊案件的遺物,比方說從十九世紀初被吊死在新堡監獄(Newgate)的囚犯臉上所取下之面膜,還有暗藏機關尖釘、可瞬間刺人雙目的望遠鏡。儘管收藏品殘忍可怕,但成立博物館的本意卻是為了協助訓練警探:每一位接受高級偵查課程的警官,都必須前往博物館接受罪惡的洗禮,目的是要明白一項事實——太陽底下無新鮮事,今日的犯罪伎倆,只不過是過去犯罪手法的變形。想當然耳,黑色博物館絕非什麼阿貓阿狗都能進去的地方;除了警官之外,大概只有權貴顯要能入館一遊。曾官拜內政部防制犯罪政策部門主管的詹姆絲(P. D. James),想必對這間犯罪博物館並不陌生,甚至可能從中領悟到創作靈感,寫出她的第十六部作品《謀殺展覽室》(The Murder Room, 2003)。
毋須我贅言,推理迷應該都知道:詹姆絲的文字風格和意識形態雖和前任「謀殺天后」克莉絲蒂相去甚遠,但起碼她們有個相同點,那就是對封閉的社區或機構有所偏好,喜歡在裡頭擺具屍體來展開驚悚事件。以詹姆絲的小說為例,《死亡的滋味》(A Taste for Death, 1986)的教堂、《燈塔》(The Lighthouse, 2005)的孤島燈塔,以及《私家病人》(The Private Patient, 2008)遠在郊區的私人整形中心,這些充滿禁忌的場所硬是被她打開一扇門,在內部植入人性的七情六欲,醞釀出暗潮洶湧的謀殺疑雲。在《謀殺展覽室》故事中,發生凶殺案的建築則是一棟私人經營的小型博物館,紅磚外牆猶如被血染紅似的。詹姆絲之所以選擇它們為命案背景,一來是她對古色古香的建築情有獨鍾,二來是這些謀殺場景也是英式古典解謎小說最愛用的舞台佈景,既可引發讀者思古之幽情,又能讓作者宣示她意圖振興本格推理的雄心壯志。
‧謀殺案具有各個時代的代表性
不管是什麼形式的藝術作品,多少都可看出創作者的自我投射。在推理小說中,破案的偵探通常是作者變裝後的化身。但有趣的是,詹姆絲在《謀殺展覽室》的自我投射卻非「詩人警探」亞當.戴立許,而是那一棟衝突的源頭、進而引發殺機的杜培博物館。在小說的設定中,杜培博物館位於倫敦近郊,規模雖比不上黑色博物館,但是收藏完整,創辦人專注於兩次大戰之間的歷史——1919至1938年間——舉凡文學、詩詞、攝影、繪畫,皆是館藏收納的重點,其中當然也涵蓋了謀殺案。
書名所指涉的謀殺展覽室,正是博物館內最受歡迎的一個房間,專門展示一九二〇和三〇年代最惡名昭彰的案子。展覽室裡面有當代犯罪和審判的報導、令人著迷的照片,包括來自命案現場的原始照片和證物,全是不容易弄到手的第一手資料。幸運的是,民眾只要購票就能入內參觀。這麼說來,詹姆絲的自我投射在哪個部份?我個人的揣測是年份透露了一些端倪:1919至1938這二十年間代表的是巨大的社會變遷,生於1920年的詹姆絲算是躬逢其盛,她絕對走過英格蘭那個年代蹣跚的經歷與近乎恥辱的處境;弔詭的是,這二十年又是英國推理文學的黃金時期,多少名家寫出一本又一本的經典著作,而從小立志當作家的詹姆絲,必然從中吸取了不少養份。
最壞和最好都發生在這二十年間。這樣的矛盾與衝突,在詹姆絲的慧眼中想必是最上等的戲劇元素,難怪被她移植為小說裡象徵的符碼,轉化為每個角色都得經歷的人生課題。詹姆絲還透過某個角色悠悠之口,道出她對謀殺的看法:謀殺這個獨特的犯罪,最具有一個時代的代表性,也就是說,謀殺案有其社會歷史意義。在這樣的思維下,創作者寫出來的東西自然不會是無病呻吟的遊戲之作。詹姆絲自詡不寫浮誇的商業小說,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探討同一主題:「凡人的犯罪本能」,換個說法就是「一個普通的凡人,為何會走上殺人之路」。也因為如此,詹姆絲小說中的謀殺案都緊扣著時代氛圍,並呼應了當代的社會議題與現象,難怪她「謀殺天后」的位置一坐,幾十年下來無人能撼動。
‧面臨十字路口的人生難題<>
人生在世,多少都會走到難以抉擇的十字路口。《謀殺展覽室》的故事一開場,杜培博物館已來到新舊時代交替的十字路口。租約到期,營運不善,博物館面對即將倒閉的緊要關頭,而杜培家的三位信託人都必須同意簽約才可繼續經營博物館。問題是這三人因個人利益不同而無法達成共識,再加上周遭的工作人員分屬不同派系,其中還有退休的情治人員,使得這淌渾水更加撲朔迷離。於是當模仿殺人案發生時,人人都有動機的亂局更顯混濁不堪……
某種程度上,《謀殺展覽室》也反應了詹姆絲寫作當下的徬徨心境。當時她已屆高齡八十二,人生旅程走到生與死一線之隔的十字路口,創作生涯不知是否即將告終。(以結果論來看,我們當然知道《謀殺展覽室》不是詹姆絲的最後遺作,而且她老人家還多活了好幾年,至今仍頭好壯壯陸續有新作發表。)巧合的是,詹姆絲在虛構世界的好搭檔戴立許,也遇上進退兩難的十字路口。他喜歡上在前個案子結識的劍橋女教師艾瑪,但不明白對方的心意如何。兩人相約碰面,卻被博物館的一連串命案絆住而無緣私會。他們最後的下場是在遺憾中分手,還是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是本書中另一段充滿懸念的插曲。
博物館是個保存「歷史」的地方,而撰寫這樁展覽室謀殺案的作家,是個活了九十年歷史的智者,講故事的時候難免會抖些包袱,讓咱們分享一些如飲醍醐的人生哲理。比方說,詹姆絲藉由戴立許回憶一段過往歷史——回想年輕時剛加入刑事組,老前輩教導他查案的重點——轉述她個人對於謀殺動機的見解:「所有謀殺案的動機不出四種,分別是愛情、情慾、利益、仇恨。大家會告訴你最危險的是仇恨。不要相信,最危險的其實是愛情。」好啦,詹姆絲其實已經告訴各位偵破命案的大前提,問題是要解開謎團可不像非一即二那麼簡單,因為詹姆絲在謀殺展覽室設下了重重迷障,讓你分不清楚真正的動機為何,如同面臨十字路口的抉擇關卡。自認邏輯推理能力一流的讀者們,請接下詹姆絲的挑戰書,動手翻開《謀殺展覽室》的第一頁吧。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5折 | 7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詹姆絲
優惠價: 88 折, NT$ 343 NT$ 390
已售完,補貨中
倫敦的杜培博物館,專門收藏二次大戰期間相關的展品,而今不僅面臨存與廢的命運……
「謀殺使人腐敗,是不是?除了一條人命之外,還帶走許多東西……」對詩人警探戴立許來說,接踵而來的謀殺案幾乎變成傳染病般蔓延,面對這棟私人博物館面臨存廢命運下的殺機、魅影,他到底該怎麼辦?
最精采的「謀殺展覽室」開展,看謀殺天后詹姆絲用細膩的筆觸,書寫凡人走上謀殺的軌跡!
「所有謀殺案的動機不出四種,分別是愛、慾望、利益、仇恨,大家會告訴你最危險的是仇恨,但不要相信,最危險的其實是愛!」
現任「謀殺天后」、九十歲仍創作不輟的女性作家典範:P. D. 詹姆絲,榮獲英國推理小說鑽石匕首獎、美國推理大師獎──
一棟被收藏者用心經營也頗富盛名的私人博物館,擁有一間多少人想買票一窺究竟的「謀殺展覽室」,但如今因為家族意見不合,更因接連而起的命案發生,遭逢連環殺機而命運未卜,未來還會繼續營業嗎?這座杜培博物館專門收藏與二次大戰期間相關的展品,而今面臨著是存是廢的命運……
這棟衝突的源頭、進而引發殺機的杜培博物館,位於倫敦近郊,宛如一棟收藏完整、具有一絲神秘色彩的黑色博物館,館藏以兩次大戰之間的歷史——1919至1938年間,而附設的「謀殺展覽室」專門展示1920和1930年代最惡名昭彰的謀殺案件,也是博物館最受歡迎的房間。小說開頭就因博物館租約到期、營運不善等問題,面對即將倒閉的命運,在杜培家的三位信託人利益不同的情況下,又無法達成共識。情感、利益的糾結中,模仿殺人案卻開始發生,當命案與展覽室內收藏的真實歷史案件手法相似,又透露什麼樣的訊息?究竟凡人又怎麼會走上謀殺的犯罪之路?
英國推理界最高齡的謀殺天后詹姆絲,這次著墨以1919至1938這二十年巨大的社會變遷為背景的展覽室,透過她細膩的觀察之筆,她想藉這棟博物館的興衰,訴說什麼樣人性的掙扎與故事?最精采的「謀殺展覽室」開展,讀者切莫錯過作者刻劃精湛的人性參觀軌跡!
作者簡介:
P. D. 詹姆絲(P.D.James,1920-)
出生於英國牛津,二次世界大戰開打時,十幾歲的她曾加入紅十字義勇軍在糧食局工作,憑其學養與創作,一生得到很高的讚譽。1941年,詹姆絲嫁給醫生厄尼斯特.懷特,之後因遠赴前線的丈夫在戰後精神失常,在照顧長期臥床的丈夫並養育兩個女兒的情況下,她開始推理創作的寫作生涯,於42歲時完成首部長篇推理《掩上她的臉》(Cover Her Face, 1962),贏得文壇好評,更發現推理小說和純文學一樣有廣大的創作空間。而她筆下的亞當.戴立許(Adam Dalgliesh)系列一路書寫、發展,包括《謀殺之心》、《謀殺展覽室》、《死亡的滋味》、《燈塔》等,其故事特色不僅跳越公式化之外,神探角色甚至變成無聲的旁觀者。
詹姆絲創作力豐沛,著作豐富的她,至今已出版十餘本書,其中不少已經改編成為英美的電影及電視影集,2007年台灣上映的《末代浩劫》即改編自其作品,2008年更推出新作《私家病人》,成為戴立許系列第十四冊,讓期待已久的書迷大加讚譽。她服務於英國公職三十餘年,包括警政部門,也曾經是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執行長、及董事會成員之一,目前為英國上議院的議員。由於寫作有成,獲得許多國際獎項與榮譽,包括在英國有推理小說諾貝爾獎之稱的「鑽石匕首獎」,並於1991年受封為女伯爵、1999年更獲頒美國偵探作家協會終身成就獎。2009年以《推理小說這樣讀》一書解答讀者對推理的疑問,現居倫敦及牛津。
譯者簡介:
陳靜妍
英國新堡大學現代語言所博士,畢業於淡江大學英文系、愛丁堡大學賽爾特研究所碩士,現為專職譯者。譯有《馬奎斯的一生》、《水泥中的金髮女子》(麥可‧康納利)等。
名人推薦:
推理評論達人 誠心推薦
心戒:
放眼當今推理文壇,沒有人能像詹姆絲這般,一針見血地以譏諷對白與充滿象徵的場景鋪排,戳破人性虛假的面具,直指謀殺本身愚蠢、衝動的平凡本質;卻又不吝提供筆下角色自我表述的舞台,為人心幽微的變化,溫柔地提出辯解的可能。對詹姆絲而言,透過罪愆定讞過程所揭露的社會背景與時空意義,謀殺才足以反應時代。這也是她何以如此孜孜不怠,於五十年間不為倦苦地透過詩人的眼睛,企圖為這個世代書寫捕捉的珍貴風景。
透過詩人的眼睛,企圖為這個世代書寫捕捉的珍貴風景。
冬陽:
P. D. 詹姆絲充分理解且優雅地展現小說的意義與樂趣。意義在於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多樣互動,尤其在特定的、寫作者欲探究的時空背景之下,例如本作《謀殺展覽室》中的杜培博物館,其獨特的收藏、三位繼承者與博物館職員的人生。樂趣在於當戴立許警探著手調查連串命案之時,又是如何重新爬梳上述的層層關係,透過推理小說特有的書寫形式重組、解碼,使得整個故事浮現新的閱讀趣味。無庸置疑,一部精采的大師傑作。
杜鵑窩人:
曾經有人說推理小說的動機不過是在情殺、財殺、仇殺之間變換而已,沒什麼了不起。這句話說對也對,說不對也不對。一般的社會案件不也是情殺、財殺、仇殺三者為主因?所以本書的書名就有兩個含意,一個當然是指案件發生的地點,另一個則是P.D.詹姆斯在書中把這三個動機在本案中匯聚起來呈現,形同另一種《謀殺展覽室》!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是在P.D.詹姆斯強大的說故事能力之下,帶給讀者的卻是一本既有英國淡定風味的本格佳作,也是一本提供讀者享受閱讀樂趣的精彩小說。
余小芳:
以不帶一絲評論的語氣書寫眾生樣貌及隱微人性,全書劇情環繞著一座博物館行進,當中的謀殺展覽室與現今的案件相互輝映。詹姆絲擅長支配舒適徐緩的情境,又能適時投入緊張懸疑的氛圍,使兩者之間融合恰當;嚴謹且精湛,細膩而優雅,繁複卻動人,這是詹姆絲推理小說的魅力所在,也正是她直書死亡此亙古議題的獨到之處。
紗卡(MLR 推理文學研究會):
一所私人博物館的存廢,影響著一干人等未來的命運。這些角色所面對的現實生活壓力,刻畫細微,躍然紙上;他們是活生生的人物,而不是謀殺童話裡的工具角色。博物館附設的「謀殺展覽室」,收錄的完全是歷史上的真實事件;而故事裡發生的命案,偏偏又跟這些「謀殺收藏」有著奇妙的雷同之處。這是巧合、亦或是人為的刻意誤導?還是負有意涵的恐嚇警告?詹姆絲再度把本格推理放在現實世界裡上演;每樁謀殺案都是悲劇,生命的消逝,往往都是既無奈又殘酷。歡迎來到現實世界。
國際推薦
「當代最偉大的經典犯罪小說作家。」—《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彼得.肯波(Peter Kemp)
「詹姆絲是個了不起的作家。」——露絲‧藍黛兒(Ruth Rendell)
「當代數一數二的犯罪小說家。」——英國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
【專文導讀】
《謀殺展覽室》:存亡攸關的十字路口,矛盾衝突的人生課題 文/黃羅
‧黑色博物館──一個置放屍體的好地方?
自從愛倫坡在1841年發表了史上第一篇偵探小說〈莫爾格街凶殺案〉(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之後,推理文學發展至今已有170年歷史,誕生了許多經典名著,也造就了一些膾炙人口的謀殺場景,例如宛若迷宮般一再迴旋的「旋轉樓梯」,以及如惡靈般擎天一柱的「黑塔」,抑或是彷彿遺世獨立的「暴風雨山莊」。然而就算這些謀殺場景有多麼駭人聽聞,加總起來也抵不過一間蘇格蘭警場(Scotland Yard)設立的犯罪博物館。
這間犯罪博物館是什麼來頭?究竟有多恐怖?我本人雖沒去過,但從它的別名「黑色博物館」便可略知一二。據稱館內陳列了各類特殊案件的遺物,比方說從十九世紀初被吊死在新堡監獄(Newgate)的囚犯臉上所取下之面膜,還有暗藏機關尖釘、可瞬間刺人雙目的望遠鏡。儘管收藏品殘忍可怕,但成立博物館的本意卻是為了協助訓練警探:每一位接受高級偵查課程的警官,都必須前往博物館接受罪惡的洗禮,目的是要明白一項事實——太陽底下無新鮮事,今日的犯罪伎倆,只不過是過去犯罪手法的變形。想當然耳,黑色博物館絕非什麼阿貓阿狗都能進去的地方;除了警官之外,大概只有權貴顯要能入館一遊。曾官拜內政部防制犯罪政策部門主管的詹姆絲(P. D. James),想必對這間犯罪博物館並不陌生,甚至可能從中領悟到創作靈感,寫出她的第十六部作品《謀殺展覽室》(The Murder Room, 2003)。
毋須我贅言,推理迷應該都知道:詹姆絲的文字風格和意識形態雖和前任「謀殺天后」克莉絲蒂相去甚遠,但起碼她們有個相同點,那就是對封閉的社區或機構有所偏好,喜歡在裡頭擺具屍體來展開驚悚事件。以詹姆絲的小說為例,《死亡的滋味》(A Taste for Death, 1986)的教堂、《燈塔》(The Lighthouse, 2005)的孤島燈塔,以及《私家病人》(The Private Patient, 2008)遠在郊區的私人整形中心,這些充滿禁忌的場所硬是被她打開一扇門,在內部植入人性的七情六欲,醞釀出暗潮洶湧的謀殺疑雲。在《謀殺展覽室》故事中,發生凶殺案的建築則是一棟私人經營的小型博物館,紅磚外牆猶如被血染紅似的。詹姆絲之所以選擇它們為命案背景,一來是她對古色古香的建築情有獨鍾,二來是這些謀殺場景也是英式古典解謎小說最愛用的舞台佈景,既可引發讀者思古之幽情,又能讓作者宣示她意圖振興本格推理的雄心壯志。
‧謀殺案具有各個時代的代表性
不管是什麼形式的藝術作品,多少都可看出創作者的自我投射。在推理小說中,破案的偵探通常是作者變裝後的化身。但有趣的是,詹姆絲在《謀殺展覽室》的自我投射卻非「詩人警探」亞當.戴立許,而是那一棟衝突的源頭、進而引發殺機的杜培博物館。在小說的設定中,杜培博物館位於倫敦近郊,規模雖比不上黑色博物館,但是收藏完整,創辦人專注於兩次大戰之間的歷史——1919至1938年間——舉凡文學、詩詞、攝影、繪畫,皆是館藏收納的重點,其中當然也涵蓋了謀殺案。
書名所指涉的謀殺展覽室,正是博物館內最受歡迎的一個房間,專門展示一九二〇和三〇年代最惡名昭彰的案子。展覽室裡面有當代犯罪和審判的報導、令人著迷的照片,包括來自命案現場的原始照片和證物,全是不容易弄到手的第一手資料。幸運的是,民眾只要購票就能入內參觀。這麼說來,詹姆絲的自我投射在哪個部份?我個人的揣測是年份透露了一些端倪:1919至1938這二十年間代表的是巨大的社會變遷,生於1920年的詹姆絲算是躬逢其盛,她絕對走過英格蘭那個年代蹣跚的經歷與近乎恥辱的處境;弔詭的是,這二十年又是英國推理文學的黃金時期,多少名家寫出一本又一本的經典著作,而從小立志當作家的詹姆絲,必然從中吸取了不少養份。
最壞和最好都發生在這二十年間。這樣的矛盾與衝突,在詹姆絲的慧眼中想必是最上等的戲劇元素,難怪被她移植為小說裡象徵的符碼,轉化為每個角色都得經歷的人生課題。詹姆絲還透過某個角色悠悠之口,道出她對謀殺的看法:謀殺這個獨特的犯罪,最具有一個時代的代表性,也就是說,謀殺案有其社會歷史意義。在這樣的思維下,創作者寫出來的東西自然不會是無病呻吟的遊戲之作。詹姆絲自詡不寫浮誇的商業小說,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探討同一主題:「凡人的犯罪本能」,換個說法就是「一個普通的凡人,為何會走上殺人之路」。也因為如此,詹姆絲小說中的謀殺案都緊扣著時代氛圍,並呼應了當代的社會議題與現象,難怪她「謀殺天后」的位置一坐,幾十年下來無人能撼動。
‧面臨十字路口的人生難題<>
人生在世,多少都會走到難以抉擇的十字路口。《謀殺展覽室》的故事一開場,杜培博物館已來到新舊時代交替的十字路口。租約到期,營運不善,博物館面對即將倒閉的緊要關頭,而杜培家的三位信託人都必須同意簽約才可繼續經營博物館。問題是這三人因個人利益不同而無法達成共識,再加上周遭的工作人員分屬不同派系,其中還有退休的情治人員,使得這淌渾水更加撲朔迷離。於是當模仿殺人案發生時,人人都有動機的亂局更顯混濁不堪……
某種程度上,《謀殺展覽室》也反應了詹姆絲寫作當下的徬徨心境。當時她已屆高齡八十二,人生旅程走到生與死一線之隔的十字路口,創作生涯不知是否即將告終。(以結果論來看,我們當然知道《謀殺展覽室》不是詹姆絲的最後遺作,而且她老人家還多活了好幾年,至今仍頭好壯壯陸續有新作發表。)巧合的是,詹姆絲在虛構世界的好搭檔戴立許,也遇上進退兩難的十字路口。他喜歡上在前個案子結識的劍橋女教師艾瑪,但不明白對方的心意如何。兩人相約碰面,卻被博物館的一連串命案絆住而無緣私會。他們最後的下場是在遺憾中分手,還是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是本書中另一段充滿懸念的插曲。
博物館是個保存「歷史」的地方,而撰寫這樁展覽室謀殺案的作家,是個活了九十年歷史的智者,講故事的時候難免會抖些包袱,讓咱們分享一些如飲醍醐的人生哲理。比方說,詹姆絲藉由戴立許回憶一段過往歷史——回想年輕時剛加入刑事組,老前輩教導他查案的重點——轉述她個人對於謀殺動機的見解:「所有謀殺案的動機不出四種,分別是愛情、情慾、利益、仇恨。大家會告訴你最危險的是仇恨。不要相信,最危險的其實是愛情。」好啦,詹姆絲其實已經告訴各位偵破命案的大前提,問題是要解開謎團可不像非一即二那麼簡單,因為詹姆絲在謀殺展覽室設下了重重迷障,讓你分不清楚真正的動機為何,如同面臨十字路口的抉擇關卡。自認邏輯推理能力一流的讀者們,請接下詹姆絲的挑戰書,動手翻開《謀殺展覽室》的第一頁吧。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5折 | 7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