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珍妮佛‧哈德森
定價:NT$ 850
本商品已絕版
好看又好用的產品只有5%靠靈感,另外95%得靠苦工
完整記錄50件知名創意產品從概念、設計、製造到成品的「過程」
除了知道大師怎麼想,還要了解他們怎麼做
打破歌誦靈感的迷思,看見設計的門道
◆詳盡記錄50件設計大師的創意作品,從發想到完成一窺全貌
◆逾千張圖片連續圖解,產品製作過程一目瞭然
◆精闢介紹材質和工法,讓好靈感不再成為無法實踐的空談
◆最全面的產品設計導覽,設計師、設計系學生、設計愛好者必讀之作
我們常常以為,那些充滿吸引力的設計產品,都是一夜之間完成的。設計一件物品牽涉到問題解決和創意,但要將物品生產出來,無論物品有多創新,都需要一套例行或事先規畫的程序。光有革命性的想法還不夠,很多時候,那只是設計師的自我陶醉而已。設計師若不了解工法,不具備扎實的技術和知識,構想再好也只是紙上談兵。
本書介紹四十幾位設計師將各式產品製作上市的漫長艱辛過程,從最初的概念發想,經過設計、發展到最後製造出成品,一一檢視這所有階段,親見產品創作面臨的真實試煉和磨難,精闢介紹材質和工法,引領找出方法,將天馬行空的構想轉化成禁得起時間考驗和評價的設計品,證明設計可以「好看又好用」。
書中介紹的設計(包括高度概念性的單件作品、手工設計、限量版收藏,乃至商業用量產品)涵蓋了最主要的幾種類型:家具、照明、餐具、織品等。悉心挑選這些作品是為了說明它們的創作者對於設計過程具有全面而完備的知識,無論這過程是條理分明的、研究導向的、科學的、意外的或甚至靈光一閃的。
在一篇通論性的導言之後,接著是每件設計專案的介紹,以說明文字加上啟發靈感的影像、草圖、製作過程的細節照片和成品加以呈現。書末還包括一篇介紹生產方法的名詞解釋。這本書為學生和專業設計師提供有趣實用的洞見,讓我們了解這些創意無限的產品如何設計問世。
作者簡介:
珍妮佛‧哈德森(Jennifer Hudson)
當代設計和建築領域作家,曾任《國際設計年鑑》(The International Design Yearbook)編輯。以自由作家身分為《Frame》、《Canadian Interiors》和《Azure》等雜誌撰文,也是《1001棟此生必看建築物》(1001 Buildings You Must See Before You Die)一書的撰稿者。著有《1000個前衛新設計》(1000 New Designs and Where to Find Them, 2006)和《當代室內建築》(Interior Architecture Now, 2007)等書。
譯者簡介:
吳莉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我們在此相遇》、《霍布斯邦看21世紀:全球化,民主與恐怖主義》、《建築的法則》。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名人推薦:
◎專家讚譽
王中行 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教授
王文雄 南台科技大學創新產品設計系
王鴻祥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所長
包益民 包氏國際創辦人
李政宜 和碩聯合科技設計總監
周育如 水越設計總管
林曉瑛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講師、資深產品設計師
林榮泰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洪裕鈞 IPEVO愛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翁英惠 樹德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陸定邦 成大工業設計系暨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程湘如 頑石文創開發顧問公司創意總監
黃雅玲 崑山科技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院長
楊裕富 建築師、雲科大副教授
~佳評如潮~
王文雄 南台科技大學 創新產品設計系
經典產品的產生絕不僅只靠天外飛來一筆的創意,而是必須經過造型、材料、結構、製程及使用性等多方驗證、妥協及抉擇的成果,本書所列舉的經典案例,恰可成為產品設計『手汗想創』--動手、流汗、思考及創造歷程的最佳印證。
王鴻祥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所長
「從時尚工藝到量產商品,從創意概念到試作技術,從感性體驗到科技運用,從樸實內在到絢麗外表,從工匠勞動到大師風範,本書交織出多維度的設計動態空間,是一部高傳真的設計實戰攻略。」
李政宜 和碩聯合科技 設計總監
這本書解構了當終端消費者在領略”產品之實” (也就是產品科技功能)時,也能心神領會產品從裡到外的設計鋪陳與技術堅持所產生”隱喻之美”的過程, 達到人機介面整合與成就完整極致的美學感受.
周育如 水越設計總管
一直以來,我覺得每件作品都有它的生命過程,從土壤中探出綠芽到開花、結果或是成為茂盛的樹,也有的是始終在幽暗的沼中,找尋一線光芒;很難得我們有一本書可以如此詳盡地記錄這些,就像是看部好電影,將記憶與感受再次拉到現場,產生一股「現在就馬上開工」的動力。
林曉瑛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講師 / 資深產品設計師
以一個設計師和設計知識傳遞者的角度,我喜歡用不同角度來解讀設計:
如果設計是一段感人的戀愛,在製作量產的過程中猶如一段尋覓摸索到細心雕琢的過程。
如果設計是一項科學的實驗,在製作量產的過程中將是一場又一場的假設和辯證的探索。
林榮泰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設計學院院長
設計心得只能分享,設計經驗只能傳承,設計知識才能傳授!
本書之可貴在於透過50個設計個案,經由概念、設計、製作到完成品的過程,把設計心得轉換成設計經驗,再演化成可以傳授的設計知識。2011年即將在台北市舉辦的世界設計大會,以「Design at the Edges」作為大會主題,中文則以「交鋒」來表達設計與各領域的互動。本書所呈現正是交鋒下的設計思考,本人樂於推薦本書給所有愛好設計「交鋒」的讀者。
洪裕鈞 IPEVO 愛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點子不是設計
我常常被邀請擔任學生設計競賽的評審,通常看完參賽的作品後都會一肚子火。多數學生以為一個點子就是設計,絕大部份的作品是一個個未經思考、醞釀與發展的 half-ass (半吊子) 個人「創意」表現。
從本書你會發現:每一件知名設計都經過完整的概念思考與設計發展,每一件都經歷了一番煎熬與堅持的過程。創意需要不斷的發揮在解決各種概念上、功能上、製造上、銷售上等的問題,才能創造出新的機會與新的意義。
翁英惠 樹德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設計」是有目的條件的創造行為,其中隱含了人文、藝術、科技和社會的知能;「設計」總是在主觀的感性與客觀的理性相互交融而形成;「過程」是設計磨合成功的關鍵,本書提供了五十位名師成功設計的案例,值得設計人借鏡。
陸定邦 成大工業設計系暨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設計專書難得,有調理且創意地整合五十位設計大師智慧精華的書更難得。這是一本引人注目、思考、認同、感動的書,也是讓所有涉及產品創新者懂得如何欣賞設計之美、巧、智、妙的一本書,適合幾乎所有設計專業課程採用,正確介紹設計之道。
程湘如 頑石文創開發顧問公司 創意總監
有了電腦就忘了動腦、有了軟體就遺棄立體、得到鼓勵就輕忽努力、享受幕前卻省略幕後,在追求一夕成名的表象傾斜觀念下,這本以「過程」為名的50個掏心個案,毫不保留地公開一個以市場為立基的成功作業全記錄,它以醍醐灌頂的霹靂武功,護送我們進入50個創意練功室,一一參透眾物混沌起源之說。
黃雅玲 崑山科技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院長
設計向來被強調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這方法中時而務實,時而充滿想像。而學術與實務之間最大的觀看點,在於技術整合、商業性的規劃、市場需求以及實用性發展等等,這讓設計活動的醞釀不同於藝術創作的表現。本書作者將設計的觀點拉回到一般人所忽略掉的,問題、困難、解決方案等角度,強調設計過程得面對的細節、細節與細節,這些訊息也呼應著作者哈德森所要強調的一件事:設計除了靈感外,努力的過程永遠是不能忽略的成功因素。
楊裕富 建築師.雲科大副教授
珍妮佛˙哈德森的這本<<過程:從概念到製作的50件設計>>寫作的目的就如作者在導言中所述,主要在於銜接「學校教育的強調個人創意」與「設計業界的強調生產技術及實務考驗」,這不但補足了設計教育與設計實務間的「鴻溝」,更由於這本書像「設計創作日記」一般的詳細的紀錄了設計創作的概念、草圖、修改、試生產、修改、正式生產、上市的詳細過程與圖樣、照片乃至於設計師的心路歷程,所以這本書的出現更暴露了現今「部分強調分科設計教育」的「創作力基盤不足」的嚴重。恰巧,大部分從開發中國家過渡到已開發國家的設計教育,絕大部分都屬於「強調分科設計教育專業意識型態」設計教育體系,我國的設計教育也不例外,所以這本書中譯本的出版對我國的設計教育尤其深具意義。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2 |
5折 | 2 |
徵求價 | 數量 |
3折 | 1 |
5折 | 8 |
7折以上 | 2 |
8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珍妮佛‧哈德森
定價:NT$ 850
本商品已絕版
好看又好用的產品只有5%靠靈感,另外95%得靠苦工
完整記錄50件知名創意產品從概念、設計、製造到成品的「過程」
除了知道大師怎麼想,還要了解他們怎麼做
打破歌誦靈感的迷思,看見設計的門道
◆詳盡記錄50件設計大師的創意作品,從發想到完成一窺全貌
◆逾千張圖片連續圖解,產品製作過程一目瞭然
◆精闢介紹材質和工法,讓好靈感不再成為無法實踐的空談
◆最全面的產品設計導覽,設計師、設計系學生、設計愛好者必讀之作
我們常常以為,那些充滿吸引力的設計產品,都是一夜之間完成的。設計一件物品牽涉到問題解決和創意,但要將物品生產出來,無論物品有多創新,都需要一套例行或事先規畫的程序。光有革命性的想法還不夠,很多時候,那只是設計師的自我陶醉而已。設計師若不了解工法,不具備扎實的技術和知識,構想再好也只是紙上談兵。
本書介紹四十幾位設計師將各式產品製作上市的漫長艱辛過程,從最初的概念發想,經過設計、發展到最後製造出成品,一一檢視這所有階段,親見產品創作面臨的真實試煉和磨難,精闢介紹材質和工法,引領找出方法,將天馬行空的構想轉化成禁得起時間考驗和評價的設計品,證明設計可以「好看又好用」。
書中介紹的設計(包括高度概念性的單件作品、手工設計、限量版收藏,乃至商業用量產品)涵蓋了最主要的幾種類型:家具、照明、餐具、織品等。悉心挑選這些作品是為了說明它們的創作者對於設計過程具有全面而完備的知識,無論這過程是條理分明的、研究導向的、科學的、意外的或甚至靈光一閃的。
在一篇通論性的導言之後,接著是每件設計專案的介紹,以說明文字加上啟發靈感的影像、草圖、製作過程的細節照片和成品加以呈現。書末還包括一篇介紹生產方法的名詞解釋。這本書為學生和專業設計師提供有趣實用的洞見,讓我們了解這些創意無限的產品如何設計問世。
作者簡介:
珍妮佛‧哈德森(Jennifer Hudson)
當代設計和建築領域作家,曾任《國際設計年鑑》(The International Design Yearbook)編輯。以自由作家身分為《Frame》、《Canadian Interiors》和《Azure》等雜誌撰文,也是《1001棟此生必看建築物》(1001 Buildings You Must See Before You Die)一書的撰稿者。著有《1000個前衛新設計》(1000 New Designs and Where to Find Them, 2006)和《當代室內建築》(Interior Architecture Now, 2007)等書。
譯者簡介:
吳莉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我們在此相遇》、《霍布斯邦看21世紀:全球化,民主與恐怖主義》、《建築的法則》。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名人推薦:
◎專家讚譽
王中行 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教授
王文雄 南台科技大學創新產品設計系
王鴻祥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所長
包益民 包氏國際創辦人
李政宜 和碩聯合科技設計總監
周育如 水越設計總管
林曉瑛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講師、資深產品設計師
林榮泰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洪裕鈞 IPEVO愛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翁英惠 樹德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陸定邦 成大工業設計系暨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程湘如 頑石文創開發顧問公司創意總監
黃雅玲 崑山科技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院長
楊裕富 建築師、雲科大副教授
~佳評如潮~
王文雄 南台科技大學 創新產品設計系
經典產品的產生絕不僅只靠天外飛來一筆的創意,而是必須經過造型、材料、結構、製程及使用性等多方驗證、妥協及抉擇的成果,本書所列舉的經典案例,恰可成為產品設計『手汗想創』--動手、流汗、思考及創造歷程的最佳印證。
王鴻祥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所長
「從時尚工藝到量產商品,從創意概念到試作技術,從感性體驗到科技運用,從樸實內在到絢麗外表,從工匠勞動到大師風範,本書交織出多維度的設計動態空間,是一部高傳真的設計實戰攻略。」
李政宜 和碩聯合科技 設計總監
這本書解構了當終端消費者在領略”產品之實” (也就是產品科技功能)時,也能心神領會產品從裡到外的設計鋪陳與技術堅持所產生”隱喻之美”的過程, 達到人機介面整合與成就完整極致的美學感受.
周育如 水越設計總管
一直以來,我覺得每件作品都有它的生命過程,從土壤中探出綠芽到開花、結果或是成為茂盛的樹,也有的是始終在幽暗的沼中,找尋一線光芒;很難得我們有一本書可以如此詳盡地記錄這些,就像是看部好電影,將記憶與感受再次拉到現場,產生一股「現在就馬上開工」的動力。
林曉瑛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講師 / 資深產品設計師
以一個設計師和設計知識傳遞者的角度,我喜歡用不同角度來解讀設計:
如果設計是一段感人的戀愛,在製作量產的過程中猶如一段尋覓摸索到細心雕琢的過程。
如果設計是一項科學的實驗,在製作量產的過程中將是一場又一場的假設和辯證的探索。
林榮泰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設計學院院長
設計心得只能分享,設計經驗只能傳承,設計知識才能傳授!
本書之可貴在於透過50個設計個案,經由概念、設計、製作到完成品的過程,把設計心得轉換成設計經驗,再演化成可以傳授的設計知識。2011年即將在台北市舉辦的世界設計大會,以「Design at the Edges」作為大會主題,中文則以「交鋒」來表達設計與各領域的互動。本書所呈現正是交鋒下的設計思考,本人樂於推薦本書給所有愛好設計「交鋒」的讀者。
洪裕鈞 IPEVO 愛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點子不是設計
我常常被邀請擔任學生設計競賽的評審,通常看完參賽的作品後都會一肚子火。多數學生以為一個點子就是設計,絕大部份的作品是一個個未經思考、醞釀與發展的 half-ass (半吊子) 個人「創意」表現。
從本書你會發現:每一件知名設計都經過完整的概念思考與設計發展,每一件都經歷了一番煎熬與堅持的過程。創意需要不斷的發揮在解決各種概念上、功能上、製造上、銷售上等的問題,才能創造出新的機會與新的意義。
翁英惠 樹德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設計」是有目的條件的創造行為,其中隱含了人文、藝術、科技和社會的知能;「設計」總是在主觀的感性與客觀的理性相互交融而形成;「過程」是設計磨合成功的關鍵,本書提供了五十位名師成功設計的案例,值得設計人借鏡。
陸定邦 成大工業設計系暨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設計專書難得,有調理且創意地整合五十位設計大師智慧精華的書更難得。這是一本引人注目、思考、認同、感動的書,也是讓所有涉及產品創新者懂得如何欣賞設計之美、巧、智、妙的一本書,適合幾乎所有設計專業課程採用,正確介紹設計之道。
程湘如 頑石文創開發顧問公司 創意總監
有了電腦就忘了動腦、有了軟體就遺棄立體、得到鼓勵就輕忽努力、享受幕前卻省略幕後,在追求一夕成名的表象傾斜觀念下,這本以「過程」為名的50個掏心個案,毫不保留地公開一個以市場為立基的成功作業全記錄,它以醍醐灌頂的霹靂武功,護送我們進入50個創意練功室,一一參透眾物混沌起源之說。
黃雅玲 崑山科技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院長
設計向來被強調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這方法中時而務實,時而充滿想像。而學術與實務之間最大的觀看點,在於技術整合、商業性的規劃、市場需求以及實用性發展等等,這讓設計活動的醞釀不同於藝術創作的表現。本書作者將設計的觀點拉回到一般人所忽略掉的,問題、困難、解決方案等角度,強調設計過程得面對的細節、細節與細節,這些訊息也呼應著作者哈德森所要強調的一件事:設計除了靈感外,努力的過程永遠是不能忽略的成功因素。
楊裕富 建築師.雲科大副教授
珍妮佛˙哈德森的這本<<過程:從概念到製作的50件設計>>寫作的目的就如作者在導言中所述,主要在於銜接「學校教育的強調個人創意」與「設計業界的強調生產技術及實務考驗」,這不但補足了設計教育與設計實務間的「鴻溝」,更由於這本書像「設計創作日記」一般的詳細的紀錄了設計創作的概念、草圖、修改、試生產、修改、正式生產、上市的詳細過程與圖樣、照片乃至於設計師的心路歷程,所以這本書的出現更暴露了現今「部分強調分科設計教育」的「創作力基盤不足」的嚴重。恰巧,大部分從開發中國家過渡到已開發國家的設計教育,絕大部分都屬於「強調分科設計教育專業意識型態」設計教育體系,我國的設計教育也不例外,所以這本書中譯本的出版對我國的設計教育尤其深具意義。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2 |
5折 | 2 |
徵求價 | 數量 |
3折 | 1 |
5折 | 8 |
7折以上 | 2 |
8折以上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