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儒家思想篇》一書,共收十三篇論文,其中直接觸及「東亞」概念的思考有四篇,相關於韓國問題者有二篇,關係到日本問題者有六篇,另一篇為儒學問題。四篇東亞概念問題中,杜維明〈多元現代性:「儒家」東亞興起的涵義〉一文,是大會的專題演講題目。杜氏指出多元現代性的概念,是基於三個相互關聯的論斷,此即:以傳統作為界定現代化過程方面起積極作用的因素是持續存在的;非西方文明涉及現代西方的自我認識;地區的知識具有全球性意義。「儒家」東亞的興起,表明儘管全球趨勢主要在於經濟和地緣政治方面,但文化傳統繼續在現代化過程中起著強而有力的影響,這是引人深思的課題。
作者簡介:
高明士 教授
一、學歷
‧1965年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畢業
‧1983年獲得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
二、現任
‧臺灣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
三、經歷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主任
‧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研究
‧韓國漢城大學國史學科研究
四、榮譽
‧臺灣大學「胡適紀念講座」講座教授(2003.8-2004.7)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目錄
序言
Multiple Modernities: Implications of the Rise of “Confucian” East Asia
「東亞」概念與儒學
Astronomy in the Shaping of the East Asian Cultural Sphere
Nationalism in Western Guise: Non-Church Movement in Modern East Asian Religious Thought
以韓國三國時代儒學詮釋東亞文化圈
中韓儒學的「情」─以朱子與李退溪為例
中國古代皇帝號與日本天皇號─東亞政治秩序與儒家經典詮釋之研究
從十七世紀中日交流情勢看朱舜水與日本古學派
吉田松蔭與孟子思想
日本幕末思想家高杉晉作的中國觀─兼論「明倫館」與「松下村塾」之思想教育
想像的和實際的:誰認同「亞洲」─關於晚清至民初日本與中國的「亞洲主義」言說
Why Is Confucius Historical? The Role of History in Early Confucianism
「道」、「王道」、「皇道」概念在近代日本的詮釋
序言
Multiple Modernities: Implications of the Rise of “Confucian” East Asia
「東亞」概念與儒學
Astronomy in the Shaping of the East Asian Cultural Sphere
Nationalism in Western Guise: Non-Church Movement in Modern East Asian Religious Thought
以韓國三國時代儒學詮釋東亞文化圈
中韓儒學的「情」─以朱子與李退溪為例
中國古代皇帝號與日本天皇號─東亞政治秩序與儒家經典詮釋之研究
從十七世紀中日交流情勢看朱舜水與日本古學派
吉田松蔭與孟子思想
日本幕末思想家高杉晉作的中國觀─兼論「明倫館」與「松下村塾」之...
商品資料
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35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