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認識臺灣
說起「稀樹草原」,我們容易聯想到非洲那種樹木間距大,混合林地與草地的生態風景,但其實很多人不知道,臺灣西南部也有稀樹草原,是草鴞最喜歡的棲地類型。其他如熱帶雨林、高山寒原等有些人以為只能在國外看到的景觀,其實臺灣一樣不缺。加上海岸紅樹林、暖溫帶闊葉林帶、冷杉林帶等從熱帶、亞熱帶、溫帶至寒帶分布於不同海拔的多樣林相,造就了極為豐富的生態系種類。
這樣一座從衛星圖片中看來鬱鬱蔥蔥的綠色島嶼,並不一般。全世界北回歸線經過的地方,經常是大片的沙漠或草原,風景較為單一,而臺灣本島卻在140公里左右的範圍內擁有前述從海拔0至3,952公尺(玉山最高處)的地形與林相變化。若再加上濕地、海洋和澎湖諸多島嶼,臺灣可說是北回歸線上濃縮最多生命力的國家。正因為如此,國家公園署以「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之名,希望將更具魅力的臺灣形象推向國際舞臺。
但或許有人疑問,北回歸線似乎只是一條「線」,要如何串起從海洋到山林,甚至從都市到部落的自然/人文資源?其實,北回歸線並非靜止不動,而會在北緯22.1度到24.5度之間緩慢移動,這南北180公里的範圍,構成像是腰帶一般的北回歸線軸帶。
其中包含了4座國家公園、1座國家自然公園,以及10座國家風景區,還有阿里山林業鐵路、鄒族古道、八通關古道/越道、能高越嶺道、浸水營古道、關山越嶺古道等線型廊道,其龐大的保育及遊憩資源是全世界同緯度區域中,值得深度探索的絕佳場域。本期封面故事,深入介紹國家公園署推動「北回歸線永續軸帶」計畫的起心動念,以及目前的階段性成果,希望帶領讀者從這個不一樣的角度認識臺灣的美麗與獨特。
秋季號主題:北回歸線永續軸帶
永續是國際趨勢,也是國際共通語言,臺灣該如何在國際舞臺上藉永續說出自己的故事,打造具備國際視野的永續品牌,國家公園署認為,不妨從北回歸線出發,將臺灣的山海資源和永續夥伴們,從點串成線再構成面,將原本只會讓多數人聯想到一座座地標的北回歸線,變身為認識臺灣的新櫥窗。
北回歸線所涵括的南北180公里軸帶經過海岸、濕地、淺山、高山,到海洋、都會、村落等,其中各形各色的生態、生活與生產,構成世界級的環境特色。國家公園署從北回歸線永續軸帶計畫出發,針對「保育利用」、「多元文化」、「全民教育」、「永續旅遊」及「身心健康」等目標提出中長程具體行動。
當然,尺度如此宏大的計畫需要更多夥伴才能築夢,國家公園署透過建構公私協力對話平臺,引進企業資源,推廣產學認養及多元社會參與模式,共同倡議保育、利用與永續的均衡發展。
本期封面故事除透過關鍵字和專文,剖析北回歸線永續軸帶計畫的建構思維與目標,更邀請海洋保育署、文化部、嘉義縣文化觀光局及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分別就「保育利用」、「多元文化」、「永續旅遊」及「企業ESG」等4個面向,分享目前成果與作為計畫夥伴的下一階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