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故事的疊加態】
我們必須認知,不可能都已成可能。當觸摸、辨識,或僅是發號施令,人類文明就在我們眼前全息展開,過去無須追憶,未來任憑起造,時空維度被收納在一片輕巧的螢幕面板/積體電路當中。現下的,AI時代之子,降生於高科技的懷抱,當手中螢幕亮起,生命照進了第一道光,學會了第一個詞語,搜尋到了無數的成長的路徑。他們跳過對技術的認知階段,理解或不都無妨:他們與分秒變換著時態、樣態的語言文字,同在,又不在。
當孩子們認識世界的方式不再是我們所經歷的,必須得透過閱讀及體驗,親自去看、去走、去想像、去摸索,他們的書桌延伸至雲端,感官擅於同步處理文字與像素。然而,數位世界中總有新鮮事,取得之易之快,形式之新穎之多變,沒有比較,沒有傷害—閱讀的吸引力急遽衰退,已是不爭的事實。此項轉變對於兒童的身心發展,甚或親子、親師關係,以及第一線的教育與創作現場、後端的出版業態與文化政策等,無不產生重大影響。當代兒童文學若欲喚回孩子的目光,加入影音串流或擴增、虛擬實境的行列是否即是唯一解?抑或應當堅守紙本這一最後防線,訴諸純粹的情感價值?
本期專題,試圖由童書創作型態的改變作為切入點,重新界定其本質為一種文化體驗,透過敘事節奏、圖文比例、概念取向及接收媒介的適切調整,使「說故事的方式」及「聽故事的管道」更加豐富多元。進一步地,探討如何在保有創作者主體性、文字深度與魅力的前提之下,以影音、互動作為故事的導引因素,再透過文字情節鋪陳情境與氛圍,創造「視覺敘事」,使閱讀體感化、空間化、遊戲化,擴充為一場實境冒險,藉以激發想像力與獲取知識的動力。
而在童書現場,客座主編游珮芸邀集了教師、學者、創作者、編輯、圖書館員、書店創辦人、媒體人等,其中多人身兼數職,同時為人父母,號召一場紙上閱讀課程,對於傳統與科技之間,既競逐又共存的未來圖景,提出探問;並站在孩子的立場,同感其接收訊息的方式與思考、行動的節奏,建構專屬的共讀關係學,能夠一起面對數位浪潮中,「跨媒介、跨語言、跨文化」的兒童文學趨勢。當技術與紙頁共構一個當代文本世界,其間積極擁抱科技,同時護守一方靜謐,讓文字的靈魂與情感仍有安放之所的橋梁角色,將由大人們擔任。
我想起自己小時候百看不厭的《漢聲小百科》、東方出版社的《亞森.羅蘋》、橫山光輝的漫畫《三國志》。當時還沒有親子共讀的概念,電子書也尚未風行,但心靈與現實之間,無形的、切身的連結,總在那裡—縱使媒介或載體等工具將會日新月異,故事的力量,從未改變,始終是孩子觀看世界與感知自我的第一扇窗。
故事的力量亦將促發知識傳播的效率與涵蓋率,文化的底蘊與生機,亦由此萌動。如本期「不是懷舊,經典依然年輕—爾雅五十.經典五十」活動側記中,當我們談論經典,其實也在回望隱地的教育啟蒙及閱讀、寫作經驗;或如向陽專訪與張大春文學夢中,皆提到了來自不同文化與藝術形式的深厚滋養。文學之樹,詩之華,千姿百態,都是從故事與知識中長出來的。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故事的疊加態】
我們必須認知,不可能都已成可能。當觸摸、辨識,或僅是發號施令,人類文明就在我們眼前全息展開,過去無須追憶,未來任憑起造,時空維度被收納在一片輕巧的螢幕面板/積體電路當中。現下的,AI時代之子,降生於高科技的懷抱,當手中螢幕亮起,生命照進了第一道光,學會了第一個詞語,搜尋到了無數的成長的路徑。他們跳過對技術的認知階段,理解或不都無妨:他們與分秒變換著時態、樣態的語言文字,同在,又不在。
當孩子們認識世界的方式不再是我們所經歷的,必須得透過閱讀及體驗,...
目錄
【編輯室報告】 ◆高湘寧
【自由談】
從一代人的浪裡淘沙 ◆袁瓊瓊
阿烏的煩惱 ◆巴代
酒店關門之後 ◆楊佳嫻
要打進北京藝術家的圈子有多難 ◆王蘭芬
【本期專題】數位童年:兒童文學與閱讀的新生態
數位浪潮下的兒童文學——挑戰,或新生? ◆游珮芸
數位浪潮下的圖畫書——紙本閱讀的變與不變 ◆郭孚
臺灣童書視覺敘事的崛起——繪本、橋梁書與圖像小說 ◆陳玉金
兒童文學中的跨媒介實驗——AR/VR如何打造新的觀看方式 ◆盧家珍
數位時代如何影響兒童故事創作——重構想像之城 ◆顏志豪
近年臺灣兒童文學主題與創作手法的演變——文學與市場的拉鋸戰 ◆王宇清
我們在圖書館長大──公共圖書館以閱讀與兒童相伴的日子 ◆張勻
閱讀課的異托邦——從圖書教師的現場實驗出發,談閱讀的再想像 ◆劉美瑤
新世代小讀者的閱讀迴響 ◆劉美瑤
與孩子「熟一點」——從YouTuber夢談到共讀的可能 ◆諶淑婷
父母與閱讀——數位世代的陪伴挑戰 ◆棋子
人間淨土轉生的必然——「數位時代的兒童文學:危機還是轉機?」座談側記 ◆黃心昀
【爾雅周年特稿】
那棵文學樹下,曾留駐在我們掌心的光——「不是懷舊,經典依然年輕──爾雅五十.經典五十」活動側記 ◆高湘寧
【作家關懷列車】
徜徉文學世界的寫字人──鍾玲.向明.蔣竹君.葉日松 ◆黃基銓
【特稿】
音浪潛行——楊牧85歲冥誕紀念會 ◆張寶云
【人物春秋】
框及其解放——專訪向陽 ◆陳允元
許倬雲院士是我一生的老師 ◆簡靜惠
錯誤竟美麗如傳說——寄詩人鄭愁予(1933~2025)◆張堃
老淚縱橫讀新詩——鄭愁予先生給我的第一次印象 ◆北塔
【談文論藝】
侏儒手記 ◆唐捐
朵思的回首——LINE訪談朵思 ◆莫渝
共感痛楚,開花結果——讀張翎《溫州女人:一個郵購新娘的故事》 ◆洪佳如
【我們的文學夢】
識字:說說我一個人的文學──張大春的文學夢 ◆張大春
【書的世界】
情欲的規則與潛規則——讀溫泠《沒有女人的女人們》◆黃錦珠
作為生活的修辭展演——讀趙文豪詩集《日常》◆楊小濱
重寫香港文學與報刊史──推介趙稀方《香港:報刊與文學》◆須文蔚
狐狸的道路——林佳樺《穿上人字拖》◆張瑞芬
【全球華文文學通訊】
歐洲、馬來西亞 ◆李筱筠、蔡曉玲
【銀光副刊】
我的幾位啟蒙師父(上) ◆王正方
一直回訪的四首小提琴協奏曲 ◆黃榮村
隱地的文學因緣——力寫「年代五書」 ◆向明
春天的五首小詩——移動的小詩系列 ◆林煥彰
尋找詩人余光中的故居 ◆王岫
在步履與片段中書寫人生 ◆九里安西王
老屋和豬舍 ◆馮輝岳
以弱克強 ◆姚遙崤
【編輯室報告】 ◆高湘寧
【自由談】
從一代人的浪裡淘沙 ◆袁瓊瓊
阿烏的煩惱 ◆巴代
酒店關門之後 ◆楊佳嫻
要打進北京藝術家的圈子有多難 ◆王蘭芬
【本期專題】數位童年:兒童文學與閱讀的新生態
數位浪潮下的兒童文學——挑戰,或新生? ◆游珮芸
數位浪潮下的圖畫書——紙本閱讀的變與不變 ◆郭孚
臺灣童書視覺敘事的崛起——繪本、橋梁書與圖像小說 ◆陳玉金
兒童文學中的跨媒介實驗——AR/VR如何打造新的觀看方式 ◆盧家珍
數位時代如何影響兒童故事創作——重構想像之城 ◆顏志豪
近年臺灣兒童文學主題與創作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