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室報告】
見,或不見
我總覺得九月,是另一個特殊的季節。雖然持續著入秋前黏膩又煩人的白日燠熱,但夜裡開始揚起微弱的晚風,即便仍挾著微微溫熱,但穿拂而過的舒爽似乎也帶走了身上部分的煩躁。而微傾的時節,無論晴朗陰雨,天空的色層變化更甚,在鮮烈之餘,還多了一層正要起始,而不知抵達何處的猶疑,也暈染攀爬上樹與葉的脈絡。
時節轉換的空隙,沒來由地,忽然想起以前讀大學時那美好的山上時光,那時剛從屏東來到台北,一下子就住到了陽明山上。想著接下來的時日,但平地跑的孩子,其實對於所謂山並沒有太具體的想像,初時最直接的,就是山上的濕涼,以及隨之而來的綿延細雨。
當時真的有體感的感受山,是當時跟著系上打球練球,大伙喊著要加強體力,一群人約著要去跑步。問題是,那山上的學校根本也沒所謂的運動場,想到能走能跑的,只有學校外的馬路,右邊下山,左邊上坡,一開始每個人原地伸展熱身,想看著誰第一個開口改變主意,說算了,大家就一定會一起算了。但想想還是太年少,沒有台階,始終還是只有上下坡的選項,大家只好硬著頭皮往上坡跑。跑著山一開始確實弄得大家手忙腳亂,但還好勝在年輕,以及不知後面艱難的傻勁,慢慢跑著,也漸漸覺得自己可以,開頭一段還可以維持速度,跟身旁的人有說有笑。但很快的,發現本來就不習慣的腳踝傾斜朝上的角度,越來越無法完整的承受身體的重量,雙腳的抬舉也比經驗中更快的變沉,像鞋底的沙土被壓實增厚,每一步都離地上更近一些,到後來所謂向前,就好像是一種維持慣力的連續慢動作。而與此同時,呼吸的每一口氣,應該說,從嘴裡呼出和吸入的每一口氣,越來越短促急躁,感覺那股氣無論吸再大口,也只是在嘴裡繞繞,便又呼嚕的吹了出去。
其實後來想想,那當下是滿有趣的經驗和體感,身體彷彿被分成三個部分,腦袋感覺自己還可以,同時又來不及安撫口鼻的急促呼吸,也對雙腳的沉重勉強感到無力,唯一能做的就是盡量讓自己不要停下來,即便是看起來狼狽又踉蹌,但也還是讓自己維持一種緩步晃跑的狀態,因為當下唯一在意的,或者說逞強的,其實只有繼續,或者停下。
那時對於跑步,就是一種本能的活動,沒有所謂訓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和協調(或不協調),只是起步便是爬坡,之後仍是無止盡的爬坡,對當時第一次試著在山坡上跑步的我來說,這樣傾斜的角度所帶來的負荷,某種程度上超出了當時的我對於體能使用範圍的想像。即便中間遇見起伏,下坡時更感受到全身重心和腿部的用力,越是遇到可以放鬆,越是必須拿捏控制好全身的力量,無論何時,都得要保持對自身的掌握,無論是姿勢,還是呼吸,還有心態。如此,面對著不動的山體,才更能設法掌握如此渺小無力的自己,在這蜿蜒起伏的山道上緩步跑動。
我覺得隨著際遇與經驗的累積,會發現很多事情的本質是相同的,想著那些挑戰與艱難,總覺得與這幾年的編輯日常相似重疊。就如同那一趟趟調適著節奏和腳步的成果,這本雜誌也在各種挑戰與適應中,盡可能地維持著自己的節奏和方向,迎來二十二周年。想著甫創刊的二○○三年九月,我才剛離家,在那山上經歷著各種青春煩惱。直到後來進來成了編輯,又再一次擴展了對於煩惱與艱難的想像。
時間被化約成一本又一本的雜誌,紅白相接的書背並排,彷彿時間延續,從未變過。而那逐漸積累的內容,那些作品和作者,從稚嫩到成熟,過去現在,以及未來,不論是被看見,或者出現,都成為時間裡的底蘊,也是屬於創作者與讀者,還有我們的底蘊。
總之,還是得好好繼續下去才行,繼續閱讀,繼續刊登更多作品。有時覺得難了,就好好調整節奏,放慢呼吸,在全新的九月,努力再多邁出一步,又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