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商周ESG,與永續者同行】
疫情下的台灣,此時最需要的新價值
亞洲塑膠盒女王
逆境重生
6年前,父親、弟弟去世,她被迫繼承一間又老又傳統的工廠
如今,她營收增45倍變亞洲第一大,更是循環經濟指標企業!
難關,教會她賺錢的真正意義
封面故事
一輛輛遊覽車開進這偏處宜蘭冬山鄉的工廠。上午第一批進廠的,是五十多位企業二代,他們好奇,這家塑膠盒工廠,怎麼做循環經濟?
下午,換成一百多位宜蘭壯圍國中學生進廠,前台螢幕播放的公司簡介影片,立刻切換成動畫版,迎接這群數位世代。
有專人導覽,產品與產線解說,還有分眾化影片。但這不是一間觀光工廠,而是亞洲最大真空成型食品容器廠。它外銷四十餘國,是美國進口熱壓成型產品的第一大廠,產品遍及沃爾瑪、好市多等國際通路,去年營收達五十四億元,是不折不扣的隱形冠軍。
接待企業二代的,是一位個頭嬌小的女生。「這是專門用來做R料(rPET,即回收塑料)的機器,經過它壓出的膠皮,就可以取得美國食藥局認證(FDA)、歐盟CE認證……,」她介紹眼前這台斥資近億的德國機器,以及工業四.○智慧製造的示範線。
她是金元福執行長陳郁卉。原本,她不是企業接班人,卻在半年內,歷經父喪、弟逝、夫離,她在外界看衰中接下重擔。她是認分的女兒,拚命把公司營收成長四十四倍,站上亞洲第一大,卻迷失了自己。
她自問:「到底,一直賺錢是為了什麼?我人生的意義在哪?」
這是一個人,也是一家企業重生的故事。
家裡男人都走光,只剩她跟母親……
為了完成爸爸的交代,一肩扛起三百位員工的生計
時間回到二○一五年。那年七月,公司創辦人、陳郁卉的父親陳志堅因癌離世。從確診到逝世,短短三個月,倉卒到連身後事都來不及交代。
八月,她與反對她太過投入工作的前夫離婚,獨自撫養三歲多的獨子。十二月,父親原屬意接班的弟弟,因壓力過大,以自殺結束生命。
家族內的男人全走光了,剩下兩個女人、一個幼子、三百多位員工,以及一座才剛動土、一切百廢待舉的工廠。
陳志堅是宜蘭金六結人,農村子弟,有朝一日能回饋故里,一直是他的心願。他原有樹林、鶯歌兩廠,二○一四年決意返回宜蘭買地建廠,現今冬山廠址在當時仍是一片荒煙蔓草,沒電、沒水,不知何處可招工,更無法預測蘇澳港未來可否做為出口商港;但他仍在妻女反對下,堅持回鄉蓋廠。
臨走前,他還掛念著這事,只留下兩句話:「若我出了什麼事,冬山廠繼續蓋完;還有,金元福的員工很可愛,照顧他們。」
丈夫與父親的遺願,母女只能守著。
「你不懂,對方欺負只是剛好而已」
為折服老師傅,亞洲蹲一蹲數小時
即便最終,蘇澳港無法做為國際商港,金元福得日日從宜蘭拉車一小時到基隆港出貨,陳郁卉仍咬牙盯著讓冬山廠如期完工、投產,就為了爭一口氣。「我要證明給那些在我爸過世隔天就來討貨款的供應商,那些在我弟走了之後,在外面放話說我們交不出貨的同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