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個家族的故事,呈現金門島嶼的變遷。
★本書獲金門縣文化局獎助。
在孤絕島嶼的風沙裡,寫下百年滄桑的家族史詩
從日據戰火、南洋落番到島嶼日常,洪玉芬描摹烈嶼三代人的悲歡記憶,既是金門島嶼的時代縮影,也是離島百姓生命韌性的群像畫卷。
林黛嫚、郝譽翔、楊樹清、侯建州專文導讀
王瓊玲、石曉楓、吳鈞堯、牧羊女、黃春美、楊宗翰、蔡素芬、盧美杏一致推薦
「天際浩瀚,星河無數,我渺邈如微塵,人世間成不了耀眼的珍珠。
隨著時光的流逝,眷戀的島嶼,親愛的家人,
像是蚌一再分泌的液體,凝固成圓。
我們,終於成為彼此的珍珠。 」
一座遺世孤立的小島,一個從小失怙的遺腹子,一對胼手胝足的夫妻,如何在粗礪貧困的環境下,走過他們拚搏的人生?
商旅作家洪玉芬寫完遠方的非洲奇緣,以五年時間寫下家族史詩般的《島嶼星空下──烈嶼人的悲與歡》一書。筆下的家族、島嶼就是她整座田野調查現場,帶出日據、南洋落番、烽火離亂等章節。以父母為原型創造出二位「假設」主角,虛實交錯,沿著主線發展,散文體的語言具有小說戲劇章節。
全書五十七個篇章,每一小篇都是一個獨立的故事,篇與篇串成一個「小長篇」。筆下人物鮮活立體,雖寫一個家族故事,卻不僅是「一家人」的故事,更是「一個地方」的變遷史,也是一部珍貴的金門文學島嶼、時代之書。
作者以溫柔且精準的筆觸,在紙上展開一幅金門日常風俗的工筆畫長卷,透過洪家三代人的生命故事,細膩描摹百年來島嶼生活全貌,重現離島金門的歷史傷痕與艱困時代裡百姓的生命韌性。
《島嶼星空下》一書最珍貴的是對生命的深度凝視,對普世情感的流動回聲,回應她/她們對生命的叩問。在島嶼星空下,我們終將與過去相逢,輕輕撫觸過往的傷痕中散發著光的希望。
作者簡介:
洪玉芬
出生金門烈嶼青岐,輔大歷史系畢。商旅百國,喜歡烹調文字與食物。
曾獲浯島文學獎散文獎、《旺報》兩岸徵文選、中國散文精選台灣卷、漂母文學獎三等獎、金沙書院散文首獎。
出版著作:散文集《希望不滅》、《雜貨商的兒女》、《多情應笑我》、《馬背上的舞步》、《時光露穗(合集)》;主編《島嶼食事──金門人金門菜》。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層層撥開他鄉與故鄉、過往與現在的迷障;既深度沉浸又超然徜徉在人性五光十色的道場。是一部令人噙著眼淚又忍不住嘴角輕輕上揚的好作品。──王瓊玲(作家)
烈嶼女兒寫家族故事,以五十七篇章為父母造像,筆觸清新而節制。洪玉芬娓娓訴說大時代戰火下的小兒女情事,落番南洋、苦守鄉土,無一不是血淚史;故鄉烈嶼青岐的風俗地理、人情日常,亦俱現其筆下。故事未完待續,島嶼滄桑他日還將翻頁。──石曉楓(作家)
洪玉芬的散文繾綣多情,充滿人文、人情關懷,小說集則一新耳目,遒勁筆力爬梳百年家族史,以客觀全知點染人物風霜。寫景寫情立體婀娜,過往的磨難在錘鍊的敘事中,一面呈現民俗與文化之美,另方面交織念念不忘的人。時代,便這般活了起來。──吳鈞堯(作家)
《島嶼星空下》是一本深情動人的書寫,作者以細膩筆觸紀錄母親一生的堅忍與家族的滄桑記憶,也為烈嶼小島留下珍貴的人文印記。書寫歷程橫跨五年,融合親情、歷史與鄉愁,篇篇真摯感人,不只是個人對母親的追憶,更是一部島嶼百年風華的生命紀實。──牧羊女(作家)
《島嶼星空下》橫跨了三個世代的故事,也寫出了「落番」(下南洋謀生)、洗馬、種罌粟花、誤踩地雷、古寧頭大戰等等百年來烈嶼的生活史。玉芬之筆藏了許多功夫,不論人物或場景的細節描述及情節演繹布局,活脫脫如影像播放,時代風雲再現。讀了《島嶼星空下》,也重新認識了金門島外的小金門──烈嶼。──黃春美(作家)
八二三砲戰後兩年出生的洪玉芬,雖然十八歲便離開金門,但她的心與眼始終留在飽經苦難的烈嶼。及至後來遠赴非洲發展並經商有成,她逐漸醒來的筆,也不忘時刻回眸浯島,以及世居於斯的鄉民。這部《島嶼星空下》堪稱是全新的突破,作者嘗試兼取小說與報導之長,在以小窺大、篇篇串連的結構設計中,記錄下母土/母親的身姿魅影,展現出家族書寫的龐大企圖。
——楊宗翰(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
《島嶼星空下》如小說如散文,虛實間寫烈嶼洪姓家族的人生故事,卻意圖更宏大的藉一個家族反映一個時代與金門烈嶼的歷史命運,情深意摯勾勒人物的生活與心聲。作者對原鄉烈嶼的強烈情感,既敍述家族,也讓烈嶼在台灣文學座標上更為明確突顯。──蔡素芬(作家)
作家洪玉芬寫過無數征戰非洲的商戰散文,如今,這位烈嶼女兒終於轉身回看故里,寫出這部情感深刻、筆觸細膩的家族故事,《島嶼星空下》有著洪家父母親的堅韌歲月與島嶼的歷史記憶,字裡行間皆是她對親人、故鄉與生命的深切凝望。
我曾站在洪父送玉芬的遲來嫁妝「自成號」前,我曾走過浪拍岸的青岐港邊,老屋無語,靜靜陪伴小島居民成長,烈嶼何其有幸,有玉芬寫出這交織著記憶與愛、傷痕的百年記事。現在,該是我們細讀這座島嶼故事的時候了。──盧美杏(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
名人推薦:層層撥開他鄉與故鄉、過往與現在的迷障;既深度沉浸又超然徜徉在人性五光十色的道場。是一部令人噙著眼淚又忍不住嘴角輕輕上揚的好作品。──王瓊玲(作家)
烈嶼女兒寫家族故事,以五十七篇章為父母造像,筆觸清新而節制。洪玉芬娓娓訴說大時代戰火下的小兒女情事,落番南洋、苦守鄉土,無一不是血淚史;故鄉烈嶼青岐的風俗地理、人情日常,亦俱現其筆下。故事未完待續,島嶼滄桑他日還將翻頁。──石曉楓(作家)
洪玉芬的散文繾綣多情,充滿人文、人情關懷,小說集則一新耳目,遒勁筆力爬梳百年家族史,以客觀全知點染...
章節試閱
新芽長在春日裡
春寒料峭,播種的季節,一畦畦水汪汪的秧苗,像天邊的雲彩,無限想像的延伸,不知深處在何方。
鄉野間,春雷始動,驚蟄後,濕土翻開,埋下種籽。和煦陽光,風吟草誦,嫩苗萌發。欣欣向榮之際,心底的號角響起,鼓吹人出門去工作,如士兵的天地在戰場般。
淡淡三月天,我們計畫的行旅,有土耳其、伊索比亞和奈及利亞。旅行為工作,慶幸能一同偕行,我是教練,也是母親,於你。
遠行前,你突然主動要求返回小島探望外公、外婆,我驚訝萬分。為何你有此念頭?難道是你與小島的關係,經過歲月若干淘洗後,已經在你生命中清楚的定位了。
記得在你小學的日記本,你曾經這樣描述你的出生:「X年前的除夕夜,在醫院的待產室裡,一群大腹便便的媽媽痛得哇哇大叫,其中有一個是我媽……」是啊,在那一個家家戶戶的團圓夜,我身體被撕裂的痛楚,換來你的誕生。從此,讓我意識到為了從我身體分割出去的新生命,今生沒有什麼事令我膽怯的。
你的誕生,連結了我的過往與未來,我義無反顧向前走,並回眸我生命的原鄉。
我的家鄉,在世界地圖上找不到註記,彷彿是一座孤島,而彼時的我,人生剛開始,在台北的團圓夜隻身與分娩奮戰,又像是另一座孤島。那夜,因你的誕生,賦予了連結兩座孤島嶄新的意義。
陵水湖的候鳥,每年準時無誤的來避冬,你像是牠們。每年溽夏,蟬兒嘶啼,暑熱蒸騰,你揹起了背包,一天內水陸空三種交通工具接駁搭乘,才能到得了小島的外婆家。
你的首次獨行,遠遠的推算該是幼稚園階段,我們讚許你單飛的勇敢,也好奇你一個人是如何做到?令人莞爾的答案,你是這樣的訴說:「下了飛機,隨著人群走向房子,電梯慢慢往上,一上樓馬上就看見阿公。」
那時我工作忙,寒暑假總是有意無意地把你往小島送,我不知道這樣做對你有什麼意義?一個做母親的總想給她的子女最好的東西。我癡心夢想把你的童年與我小島的家鄉有所連結,大概是我當時認為這是賦予你最具有意義的事吧。
為了伺候你這台北囝仔,外公特別從海邊載回大量海沙,放在大口埕空地,供你玩耍。在艷陽高照的午後,空氣呈靜止,連狗兒也酣睡不動,你無聊至極,石子亂扔著玩,最後打碎了外公座車的大片玻璃,外婆護孫心切,隱瞞不提。每次假期完畢歸來,你的日記豐富,字裡行間充滿了喜悅的音符,並結識了可貴的玩伴。
你的候鳥生涯,隨著小學結束便告了一段落。
逝水年華,你長大離家出國讀書,回台就業,你不再當候鳥,小島好像被你遺忘。我也了解,三代人,經由不同的環境飼養,我如何能苛求我們思維能一致。這次,你再足履小島,從手機看到你傳來的影像,海邊、沙灘、碉堡、濱海大道,你的一步一伐,可能都與我往昔的腳印重疊。你的一瓢一飲,海蚵、螃蟹、芋頭、黃甲魚,都是餵養我長大的食物。
我無法忖度你當下的感覺,但我無法不思念陵水湖是否依然冷風颯颯,候鳥拍翅嬉水是否如常?正如你外公站在雜草覆蓋的祖墳上,眺望無聲的湖水,悠悠地談起屬於他而我不熟悉的年代。
最後,我看到的影像是,在飽滿的冬日暖陽裡,老家寶藍色「自成號」三字,高掛斑駁的牆面上。你與外公的影子在地面閃動跳躍著,似乎拉出一條生命的引信。這引信,彷彿是歷史先知,在前方聲聲呼喚。時候到了,我該為你講這個長長的故事,關於一座島嶼,以及生活在這裡的人。
故事即將開始,就像新芽埋入土裡、長在春日裡……。
陵水湖的秋天
午后,大腹便便的婦人──林昭,後腦勺梳得油亮的髮髻,在陰暗古宅裡閃著光亮。一襲深藍布釦斜襟上衣,黑色寬鬆褲子,和足下三寸金蓮,是她過不完的清代,雖然民國建立已過了二十個年頭。
已臨她懷孕「順月」,隨時都有生產的可能,裹著小腳的她,一步一步,顫巍巍走向大門外的菜園,咿咿呀呀推開籬笆的柴扉。她掛念著即將來臨的月子期間,少了個勞動人口,卻多了張嘴吃飯,如何讓土甕存足地瓜簽、麥糊等糧食,是她心頭之重。
中秋過後,氣溫日益下降,寒氣起,尤其風一吹,門口埕剛燒完的金紙餘燼立即飄舞空中,化為細末塵埃,四處飄盪,墜落,湖邊的土地,默默的承接。
陵水湖畔的村落,名叫「上庫」,位於烈嶼小島的南半部,斜坡而上至上林村,南通往青岐村。村落,全是吳姓人家,依山傍海維生。海,一望無際,變幻莫測,村人常要去「抓海」,意指赤手空拳,去海中撈取海食。耕種,村外有田地,典型的傳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小農村生活。
陵水湖,一灘水窪,因乾旱滴水不剩,湖底土地曝露如老人滿臉風霜的皺紋。這是一個吃不飽飯,凡事需費力的年代,孩子來得不是時候。陰沉的天空,如林昭一張無法展歡顏的臉,以及身上永遠掛著一襲深色的衣裳。
田地荒涼貧瘠,丈夫以地瓜、高粱、小麥等耐旱作物輪流耕種。家家戶戶普遍貧窮,生活稍微好過要靠家裡有人下南洋謀生,僑匯回家,這是當時島上風行的「落番」。另一種是精明通達的村人,來往金廈海域,以貨易貨,把島上上好的農產品往廈門搬,再帶回廈門生活用品販售予鄉人。
這是林昭的第二胎,自從嫁來上庫吳家,生活拮据,丈夫農暇兼做手工藝,編織竹籐農漁器具,半買半送給鄰里村人,因為全村幾乎都是宗親。丈夫老實溫厚,村人喊他「坤地叔」,順理成章喊她「坤地嬸」,這一聲含有尊敬之意味。因此,生活窮歸窮,她仍挺直腰桿面對生活日常。
坤地叔田裡歸來,她趕緊把三歲的兒子放置竹製的「椅轎」(金門話,幼兒椅)內,趁天色未晚,到田裡拔點青菜,給晚餐下鍋用。
林昭挺著大肚子,蹲在田畝的溝畦中,小心移動。不一會兒肚子陣陣隱痛傳來,有前胎經驗知道臨盆在即,回到家中,她喊來客串的產婆,燒了開水,借來剪刀。雖是第二胎,仍聲嘶力竭痛了幾個小時,直到午夜時分,產下了一名五官秀麗的女嬰。
孩子生下,遲遲未報戶口,因為不識字,不知如何取名字。坤地叔傷腦筋多天,臨十五「拜門口」,看著風中飛舞的金紙灰燼,靈機一動:「就叫炭治吧。」小村民俗信仰重視拜拜,金紙燒成灰燼,如木炭燒成灰,或像地瓜葉藤,蔓延無盡,生生不息,如同閩南音「炭」字。
這女嬰,出生在饑餓的年代,意味著她的未來,將以一生的拚鬥,來迎戰從出生時的一無所有,到晚年的開枝散葉。
陵水湖畔,遠山近水,一片潑墨畫般的寧靜。湖面風起波紋,如夢似幻,入秋候鳥群集,或棲息於樹枝上,或滑水展翅凌飛空中。岸邊,雜草繁枝,野花繽紛,迎風招展,冷颼中露出一線生機。其中,引人注目的有輕飄飄如棉絮的蒲公英,白色冠毛結成的絨球,花開之後隨風飄,隨處落地,冒出新生命。
秋風颯颯,湖畔邊的三合院裡,女嬰哇哇聲啼,彷彿向世界宣誓她的到來。
野草朝露凝成的水滴
南風天,大地穿著一襲厚重的霧衣,沉甸甸,如困獸之鬥,找不到釋放的出口。洪星走出屋外,重重嘆口氣,又是一個無法出海打漁的天氣,世界彷彿靜止般,像他多日輾轉反側不眠的夜。
他,如一滴小水珠,形於野草叢間的朝露,無意中滾落泥土,還沒流到大海就已乾枯。
引頸盼望多時下南洋的「討字」(註1)終於下來,他躊躇不決,去或不去?去,圖溫飽,一條生路,給全家一個希望。不去,田產寥寥無幾,挨餓比吃飽時候多。可是,如何對有身孕的妻子啟口,等待許久的「落番」下南洋,終於有眉目。
青岐,位於烈嶼南邊靠海的最大村落,山明水秀。村外,水天一色。海,為村民帶來滋養,同時也帶來了偏隅小島門戶洞開、盜徒入侵的驚悚。自明清以降,福建沿海的盜匪屢屢侵襲,至民國初年仍未告絕,這是村人的暗夜惡夢。村民洪姓居多,務農或捕魚為生,奈因漁具闕如或荒田欠收,民不聊生。
活下去,這個莊嚴的理由,親情在它面前,卑微得低下頭來,更遑論男女夫妻情愛。但是,洪星的出洋,為的是讓高堂雙親與妻子帶來豐足溫飽,出走,不也是來自背後這兩股力量的支撐?
洪星,有三兄弟,屬他長得好,身材挺拔。鄰居福嫂見他為人敦厚老實,牽紅線介紹一門親事,娶了中墩少女林箇為妻。林箇二八年華,秀外慧中,生於詩禮之家,擅女紅刺繡,村裡無人出其右。他家無恆產,娶得佳人歸,林箇賢淑有加,料理家務,侍奉公婆,為鄰里稱道。洪星欣幸之餘,無不思忖勤奮工作,照顧家小。
當時,移民的浪潮興起,村中有下南洋「落番」者,家裡的米缸較充足。洪星嚮往有朝一日能像村裡「下底角」的金贊伯,下南洋討賺,僑匯回家,讓家人免於挨餓的威脅。
下南洋,過個三五載,待安頓妥當,他再把林箇接去,那時孩子已能跑跳了。洪星愈想心愈開,出遠門似乎變得勢在必行,理直氣壯了。
雖如此,夜深人靜時,心中忐忑,聽說落番異地講的都是紅毛話與番仔話,他大字識不了幾個,面對陌生的環境,又如何在異域裡討生活?
隨著出發日逼近,他不安的心情,愈來愈強烈,在妻子面前隻字不提。
有天早起,心神莫名不寧,天空烏雲聚攏如黑布,雞籠裡的雞群安靜異常,不祥的預兆升起。探頭一看,平日咯咯叫的雞群全倒地不起。頓時,天空黑布如重鉛,直擊如下,寡言的他,更加沉默了。
每天,小小的竹桌上,地瓜,磨成泥或曬乾簽塊,皆煮湯為裹腹溫飽。米飯,只有初一十五拜拜才得幸上桌。雞鴨飼養,是年節祭祀的供物,也是信仰的精神寄託。他是三房中唯一的壯丁,唯有出走,以勞力賺取家庭的生活,孩子的出生、成長,才有希望。
北風吹起,霧,漸漸散去,陽光露臉,天氣開始炎熱起,夏季來臨。林箇一根針一條線,日以繼夜,為臨行的丈夫密密縫,縫製幾條褲子、幾件唐衫與布鞋,準備上路。
落番的血淚史,「六亡、三在、一回頭」,這個金門俗諺,似乎是一道隱身魔咒。洪星,這滴小水滴,流啊流,魔咒卻悄悄地降臨他身上。
註1:清末民初,金門開始移民海外,尤其東南亞一帶,素有「僑鄉」美名。民國肇建,更有大量移民潮,宗親一個拉一個,辦理入境簽證,當時俗稱「討字」。
夢迴家鄉魂斷南國
日頭赤炎炎,酷熱的天氣,是南國的恆夏。所幸處於赤道雨林之地,往往是綠蔭處處、樹木參天,大片棕櫚葉競相伸展,微風徐徐,沖淡幾許熱氣。
洪星一襲白汗衫,下身寬鬆褲管,頸間繫條拭汗棉巾布,赤腳,兩眼茫然,注視前方。他一早起床,在「苦力間」(或稱「估俚間」)的木板上,已呆坐大半天,等待上工機會。
估俚間外的街道,摩肩接踵的不同人種,喧囂越牆來,開啟了一天的日常,同時令洪星坐立不安。包頭巾的印度人,裹花布裙的馬來人,藍眼金髮的洋人,和大量的唐山人,看得他眼花撩亂。
灌入耳中的語言,如鴨子聽雷的番仔話,幸有許多的金門人居住在此,語言上沒困擾。這些金門人,約莫於明末清初為生計「落番」來此,洪星則屬民國初年後的第二波移民,也是為討生活。
來此月餘,獨自一人時,不禁浮起離家前的一幕。倚門扉送別的雙親,肚腹微凸、腳踩三寸金蓮走路顫顫巍巍的妻子,當他踏出家門,全家哭成一團。每想起這畫面,心裡就抽痛一次。
落番,路迢迢。他與村人渡船到廈門,等候多日,終於盼到船期下南洋。消息傳來,港口邊的大雜院內,所有等候的人憂喜參半,心口說不出的沉重,此去何時重返故里?此去,莫不是生死兩茫茫?
海水,潮汐漲落,無聲似有聲;月亮,陰晴圓缺,不知何夕,方得月圓?
船行海上,無數的月升月落,始終見不到陸塊。洪星首次離家出遠門,異鄉是遠方,也是一個模糊的影像。堪慰人心的是目睹村人的僑匯,帶來家族的溫飽,一種難以言喻的安全感與希望,克服了出洋的惶惶然。當他在甲板上遠眺一望無際的水天相接,方覺自己微渺極了。
海,時而平靜無波,時而驚濤駭浪,船身搖晃不已。低廉底艙,人眾擁塞,除了難聞的汽油味,尚有同伴暈船,令人掩鼻難聞的從胃囊吐出的食物臭酸味。
「到了!到了!」一陣歡呼,陸地看到了,原來是「新加坡」,它是當時東南亞的貿易樞紐。其實,大部分人是在此輾轉去目的地──汶萊,它是烈嶼移民的大本營,為了等簽證,一幫人就暫棲息在港邊的「估俚間」。
斜斜的尖屋頂,牆面、樑柱甚至內部的大通舖,全是木片和木塊拼湊而成,唯一的水泥是地板,這就是俗稱的「估俚間」。初來乍到的新僑,暫居於此,旅社稱不上,充其量只是過渡期的簡陋住所,收費便宜,居住者大多是低層勞工。
他們一旦有穩定工作,固定收入,便會遷出另外租屋。所以估俚間的人,如潮水般,來來去去。
洪星在等待期間,打零工,當海船的搬運工人,賺取微薄工資。他把自己交給苦力工作,以為擁抱一個希望的未來,殊不知踏上一條不歸途。
這天,原本他沒工可做,有人生病告假,工頭抓他當臨時工。他離家出外本就是為了賺錢,當然機不可失,喜孜孜地上工。很快地搬完第一艘船的貨物,繼續往下一艘船工作去,倏地一陣風浪打上岸,這是海邊長大的他所熟悉的景象。沒想到他一不小心,站個不穩,連人帶貨跌落海中,兩艘船劇烈搖晃,如漢堡夾肉餅,緊緊地夾住他。
剎那間,巨痛如陣雨,紛紛打落他身上,淒厲的叫聲劃破天際:「俺父!俺母!我妻!我子!」最後一聲「我子!」中的那個我子,已經來到人生黃昏的晚年。
他已白髮蒼蒼,腰桿仍挺直,終其一生,「爸爸」兩字,他始終沒機會喊過。
新芽長在春日裡
春寒料峭,播種的季節,一畦畦水汪汪的秧苗,像天邊的雲彩,無限想像的延伸,不知深處在何方。
鄉野間,春雷始動,驚蟄後,濕土翻開,埋下種籽。和煦陽光,風吟草誦,嫩苗萌發。欣欣向榮之際,心底的號角響起,鼓吹人出門去工作,如士兵的天地在戰場般。
淡淡三月天,我們計畫的行旅,有土耳其、伊索比亞和奈及利亞。旅行為工作,慶幸能一同偕行,我是教練,也是母親,於你。
遠行前,你突然主動要求返回小島探望外公、外婆,我驚訝萬分。為何你有此念頭?難道是你與小島的關係,經過歲月若干淘洗後,已經在你生命...
目錄
推薦序 烈嶼是個狀聲詞──讀《島嶼星空下》 林黛嫚
推薦序 島嶼歷史的動人縮影 郝譽翔
推薦序 烈嶼人悲與歡──走讀洪玉芬的《島嶼星空下》 楊樹清
推薦序 烈嶼星空下的密語──記憶中的家族史詩 侯建州
自序 烈嶼女兒
楔子 新芽長在春日裡
陵水湖的秋天
野草朝露凝成的水滴
夢迴家鄉魂斷南國
白鷺鷥的天空
秋根嬸
她的童年,如一部朝代更迭史
雲湧捲起千堆雪
洗馬的小童
沙中畫荻學書
頂替
罌粟花開時
渡口
揚帆於起風時
行走的搖鼓聲
夕陽餘暉灑在花崗岩壁
銀色月光下
濃墨夜色深幾許
秋風秋雨愁煞人
迷霧,從海岸線升起
花轎,別哭
一襲粗布花衣裳
滾紅蛋
有鳳來儀
瓦片無聲
無邊落木蕭蕭下
迷途知返
手足情深
太陽大姊
當火光閃過天空
打不沉的小島
二姊
天明之後
早市
荒野中小花
山不轉,路轉
丫麥的誕生
貴氣囝仔
遠行
大慟
妹妹的出生
土豆藤的悲歡
豬舍與野菜
木麻黃之秋
洗不清的潭水
井湄風雲
一片豬肝
鬼抓人
胼手胝足
看高甲戲後
宣傳彈下的南管樂
小白雞的誕生
颶風遠離
古老的銀行
手擀麵
十全雜貨店
上學了
傳承
後記 我們成為彼此的珍珠
推薦序 烈嶼是個狀聲詞──讀《島嶼星空下》 林黛嫚
推薦序 島嶼歷史的動人縮影 郝譽翔
推薦序 烈嶼人悲與歡──走讀洪玉芬的《島嶼星空下》 楊樹清
推薦序 烈嶼星空下的密語──記憶中的家族史詩 侯建州
自序 烈嶼女兒
楔子 新芽長在春日裡
陵水湖的秋天
野草朝露凝成的水滴
夢迴家鄉魂斷南國
白鷺鷥的天空
秋根嬸 ...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
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

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