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太極拳科普,注入知識的內力,用現代的語言,重新理解理論、除魅傳播。
◎經太極拳盤練,在張力、位能與平衡中,重新定義丹田的生成。
太極拳的科普讀物。
重新打開身體的設計圖,重構身體動作的控制策略。
在生物張拉整體結構中,且讓我們用壓縮消長、迴旋轉動來重新認識自身,重新描繪世界的結構。
《太極拳小學堂》是一本為理工人、太極拳學習者寫的入門書,給願意用嚴謹工具重新看見「身體哲學」的讀者。
《太極拳小學堂》是一段從牛頓力學、生物張拉整體結構、生物新興性質、熱力學理論、工程分析出發的太極拳之旅。
身體的智慧不只蘊藏於語言與哲學中,也體現在能量流動、生物體結構張拉平衡,與質量中心回饋系統的湧現之中。本書從張拉整體結構和牛頓力學談起,探討身體如何在練習與覺察中,逐步生成出一個被稱為「丹田」的功能性位格。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6827.pdf
作者簡介:
黃晨洲 Joe Huang
工程師、迷途的太極拳實踐者,化學工程背景,任二十五年傳統產業/電子產業的工程師與工廠主管職務。
本書源自多年來,以本身學養經歷,對太極拳中「力學」與「系統性」的深度觀察,並嘗試將傳統拳理以當代科學、工程語言重新詮釋,讓東方傳統身體的抽象哲學,轉化為可驗證、可理解、可操作的系統邏輯。
章節試閱
前言:知識的內功
愛因斯坦將時間融入三維空間,構建了四維時空,以「狹義相對論」統一了時間與空間的描述。隨後,他將引力詮釋為時空的彎曲,並通過「廣義相對論」建立了以彎曲時空為核心的重力理論。
許多日常生活裡,看似理所當然的現象,實際上都能通過「引入新的觀測維度」(本書重點,嘗試引入不同但已知的觀點,來觀測太極拳,只願用傳統「精氣神」理解太極拳的人,現在就可以把書放下來了,因為書中充斥上述的爭議內容)重新審視,從而獲得全新的生命。愛因斯坦引入時間與引力這一全新維度,成功整合舊有的宇宙理論,將物理學從經典力學推進到相對論的時代。
沒有相對論,我們今日連GPS或Google Maps等日常生活中的導航功能都無法使用,全球定位系統(GPS)依賴衛星發射極為精準的時間訊號,以計算使用者與多顆衛星的相對距離,進而決定所在位置。如果不修正相對論中引力、時間膨脹的校正項,依照傳統物理學的計算,衛星的時間訊號每天會產生約38微秒的誤差(其中45微秒來自廣義相對論的修正,另有-7微秒來自衛星高速移動產生的狹義相對論效應),乍看微不足道,但這會導致GPS定位誤差高達10公里以上。也就是說:沒有愛因斯坦的理論,我們的導航根本無法使用。
狹義、廣義相對論不只在天邊的衛星,還天天影響我們的生活,只是你不自知。新理論的開創、整合,與知識的傳播、應用環環相扣,早已滲入你我生活,不容小覷。
知識的傳播是知識應用的第一步,沒有傳遞的知識,只有天知地知,知識生產者自己知,知識的潛在應用者無從得知,價值很少很少。所以函谷關令尹喜的名字值得被歷史記錄下來。
應用知識發散思維,思維收歛變成方法,方法決定過程,過程才可能創造出結果,而且結果不好還得來回修正迭代呢。
當代顯學,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學習裡有所謂garbage in, garbage out. 的說法。
因為不報錯就等於悄悄出錯,這導致計算錯誤或者被忽視,或者在其後的計算中引起連鎖反應,前者使得錯誤本身難以發現,後者使得錯誤根源難以定位。及時報錯的處理方式是受到學術和工業界廣泛認可的設計思路。(維基百科contributors, 2023),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tw/Garbage_in,_garbage_out,依據CC BY-SA 3.0授權使用。
如果我們被傳播的知識裡,太極拳除了修仙界的無敵傳說,日常生活可見的,只有馬大師之流,那應該沒有人想學,Garbage in, garbage out!!!
知識、思維、方法、過程、結果、迭代,這還成不了事,還要有毅力。首位單獨獲得諾貝爾生醫獎的美國女科學家芭芭拉‧麥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是我年少的偶像之一,她於1953年11月在《遺傳學》上發表《在玉米中選定基因座處誘導不穩定性》(Induction of Instability at Selected Loci in Maize)揭示了跳躍基因(Transposable element)的存在,但她一直到1983年才得到學界的肯定,時年八十三歲。三十年間,沒人相信她的研究,而且備受學界的嘲諷,還好她夠強悍,心智堅毅,有種千山我獨行的堅強,不然1)染色體的跳躍互換行為,2)將表現型性狀直接定位到染色體……等的重要生醫發現,還得推後很多年。可見想法和時代主旋律落差太多也未必錯,我們就相信自己,相信上帝會作最好的安排。
整合新維度、突破舊框架,再經由知識的廣大傳播、應用與迭代,配合堅持的毅力,這便是現代知識的內力,舊時代知識的傳播與發展模式,在AI的洪流中,只能奮力蛻變以圖新生,或直接湮沒。
系統性地整合既有認知,重新審視並引入新的觀測維度,正是我為太極拳的理論與實踐注入知識內力的方式。這也是我個人的修行之路:建立一個嶄新的太極拳學習架構,並透過記錄與傳播,嘗試一種擁抱新秩序的可能性。期盼能將這條個人的小「路」走成康莊大「道」,把太極拳的實學,呈現給所有願意聆聽的人。
「我不會聲明自己發明了這些技術,但確實是我將它們編排成有組織與有邏輯的系統。」帕維爾.索塔林《徒手戰士》。
我離帕維爾大神還很遠,但這是我全力奔跑的目標。
而對你──正在閱讀這段文字的人──來說,這段旅程的原點,將由這些知識記錄的傳播與應用伊始。
... ... ...
太極。拳論
很多作者都說書是會自己長出來的,當代大師,喬治‧R‧R‧馬丁在撰寫小說《阿瓦隆》時,靈感突發,腦中浮現了一個鮮明的場景:在雪地中,一隻被鹿角刺穿喉嚨而死的冰原狼,身旁還有幾隻嗷嗷待哺的小狼。這些小狼後來被一群孩子帶走撫養。這一幕成為他寫作的起點,最終成就了名為《冰與火之歌》的史詩奇幻小說,後來在HBO拍成共八季的影集,也就是這個起點,我們才得以見證奈德之死,血色婚禮,與提立昂的審判……這些小說經典場景。
同樣地,本節則是這本書第一株破土而出的幼苗(sprout),是我最早整理思緒,形之於文字的章節。
本節將從太極在東西方的理解,釋名出發,接著探討什麼樣的肢體動作,符合什麼內涵才能稱太極拳,並借用常見的工程分析與熱力學的工具control volume來說明,算是本書的核心論述。
Buckle up, Let’s go.
●陰陽太極文化無遠弗屆,深入東西方人心
陰陽太極的理論(鄒衍才真是統治東亞文化三千年的那個男人),可以看作是東亞文化裡的最基礎學科,沒有之一,是所有學門的最終歸宿,所有的學門,上探儒道墨法諸家,往下到山醫命相星卜之術,都要回到這個理論土壤裡,得到生長發展必要的邏輯營養,昇華演化為形而上的哲學形態(philosophy,φιλοσοφία,存在,知識,愛智慧)。
陰陽太極圖不止影響東亞思想數千年,連量子力學哥本哈根學派的尼爾斯‧亨里克‧達維德‧波耳(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也為之著迷。波耳可是高中物理課本上的大人物,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他提出的氫原子軌道波耳模型,還是現在高中物理的課程內容,並且這個模型是量子理論的根基之一。他為自己設計的丹麥騎士團大象紋章中附有太極圖,可見陰陽太極學說入人之深,連當代最頂尖的頭腦也莫之能外。
太極理論對人類文明的影響,可遠比一般人知道的深邃。波耳借用了東方神祕的太極圖,並以這一哲學框架,說服與他相同年代的科學家同儕,擁抱量子力學中的模糊性,而不是梗著脖子,硬要看清楚光究竟是波還是粒子,同時擁抱波與粒子,才是量子時代的底層規則,單獨的粒子和單獨的波,都是舊時代的偏見。
東方與西方的哲學(太極圖與量子力學)共有的不確定與對立互補,才正是自然的本質。所以波耳在大象紋章上寫下格言「對立即互補」(拉丁語「Contraria sunt complementa」)。
量子力學的波粒二象性和太極圖,在波耳的頭腦中,想必有種同本源的,說不清道不明的哲學美感。
但波耳似乎也只在太極圖中得到哲學層面的思想啟發,而非技術層面的直接借鑒,最終他還是得回到原子物理和微積分裡去工作才走的下去。陰陽太極的學說,在哲學高度有一種俯看萬事萬物的超然,再往下就……沒有了,是在更深入的層面已經失傳了?還是它本身具有某種難以跨越的理論缺陷?這也是讓人覺得很頭痛的地方。
●《太極拳論》的釋名
囫圇的把太極說完了,來說太極拳,太極拳裡最重要的指導文件之一,《太極拳論》如下:
《太極拳論》 王宗岳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後有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禦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枰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太極拳在現代家喻戶曉,早已成為專有名詞,因此王宗岳的名著「太極拳論」一文,多被斷句解讀為「太極拳的理論」,當然放在現代的語境中,這種理解並不算錯。
但在王宗岳生活的AD1800年,應該還沒有「太極拳」的專有名詞,所以另一個更合理的斷句應當是「太極。拳論」,或白話稱以「太極理論說明拳法斯技」。王宗岳在「拳論」中特別指出拳法斯技旁門甚多,多為「有力打無力」,「手快打手慢」,藉以突出他這用「太極理論」指導拳法的優異與進步性。
無獨有偶,西方科學史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拉丁語: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是英國科學家以薩克‧牛頓的三卷本代表作,成書於1686年。1687年7月5日該書的拉丁文版首次出版發行。這本書。是牛頓「以數學原理說明自然哲學」,再白話一點就是「以數學運算為工具,討論物體受力的運動規律」。
這樣一類比,我們可以理解宗師王宗岳《太極拳論》的初衷,應該是以「太極理論」,闡述某些特定的身體運動規範,進而構築出一套獨特的體系。
我來來回回反覆說明,在我論述的這條小路上走來走去,希望把走過的小路走成大道,希望讀者能跟上我的思維,如果迷路了,可以回頭反覆再看看。
我們往下再持續推進太極的理論,並用這些理論來建立身體的使用規範。
●太極理論:無極、太極與陰陽的哲學思辨
參考波耳寫在大象紋章上的太極理論的核心:不確定性與對立互補。我再進一步用白話文推演如下:
太極理論:它展現的是兩個對立面相互纏繞、此消彼長,動態變化所形成的整體。這種整體並不靜態,而是帶有模糊性與流動性的結構。
我們再往下,把無極、太極、陰、陽,更仔細的都定義出來,以深入理解其內涵。
太極拳論: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這就先把太極定性出來了。
你必需先有個獨立的客體(無極),才有分太極的可能性,無極持續往兩極分化,也就是太過極端,「大、太、極」,三個漢字,基本是同義疊字(生太極),再往下達到變化的頂點(分出陰與陽)。符合如此邏輯表記法的客體,才足以被稱為「太極」,另外有陰陽消長變化過程,是這個客體的主要特徵,故以「太極」稱之。
題外話,用功能來指稱實體,是東亞文化裡的常態,提醒記得一下,中醫裡的肝心脾肺腎,都是以功能指稱實體器官的例子,千萬不要被騙了,這裡不以眼見為憑,而是以功能為憑。
無極,是客體,是名詞,是存在。太極,是過程,是動詞,是功能。只是後人習用「太極」來指稱這個變動中的客體,約定而後俗成,結果「太極」就變成一個名詞了。
陰與陽是無極經過太極過程產生的子集合,再分下去陰陽就切兩段,各自遠走高飛獨立述事,分家了,若不分而返合,則再回到無極。
這段話看起來像是哲學的思辨,實際放到人身上怎麼解?流體力學,熱力學,都有習慣把要分析的客體切出來,我們借用這個方法。
以上內容節錄自《太極拳小學堂》黃晨洲◎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6827.pdf
前言:知識的內功
愛因斯坦將時間融入三維空間,構建了四維時空,以「狹義相對論」統一了時間與空間的描述。隨後,他將引力詮釋為時空的彎曲,並通過「廣義相對論」建立了以彎曲時空為核心的重力理論。
許多日常生活裡,看似理所當然的現象,實際上都能通過「引入新的觀測維度」(本書重點,嘗試引入不同但已知的觀點,來觀測太極拳,只願用傳統「精氣神」理解太極拳的人,現在就可以把書放下來了,因為書中充斥上述的爭議內容)重新審視,從而獲得全新的生命。愛因斯坦引入時間與引力這一全新維度,成功整合舊有的宇宙理論,...
作者序
自序:獻給未曾想過會練太極的你
讀者可以把這本書當作是「太極拳科普讀物」,事實上,太極拳是我使用的「文化載具」沒錯。但我想呈現的不是「太極拳好」,而是:「透過載具,傳達理解,撥開迷霧白紗,訴說其中的真實,談論如何與自已身體獨處」。
我算是太極拳愛好者裡的個體戶,二十多年前跟過老師學習,總時長約八十個小時,當時沒有同學,老師就單教一人,菜鳥反正湊熱鬧,練健康,連練什麼,怎麼練都不知道。我當時的老師是一位老先生,老先生教著教著就聊起武林軼事,點評民國時期的武林人物,太極拳往事,其實我大部分連他在說誰都不知道,他說的那些名字有點陌生,但我聽得津津有味,因為他說的故事都是第一手而且精彩,有種坐第一排看武俠電影真人版的即視感。
結果就是,兩個小時下來,實練經常不到一個小時,聊到師母要聽不下去,板著臉過來碎唸劉老師,「別再耍嘴皮子了,快練快練」。現在回想起來,當時老師在隨口閒扯中,給了我很多正見,這是無可取代的,招式的學習反而次要,如果真心向學,這些書上都有。所以我說起太極拳東扯西扯,說故事,講觀念,談感悟,就是「練法」說的少,是有師承的(*笑*)。
講的文藝腔一點,老師傳授了一些太極意(劃重點)給我,招式其次,我甚至一套拳沒學完就回台了,也不是很在意。我就這樣胡里胡塗度過入門階段。年代久遠,當年的老先生我已失聯,未得允許,在書中暫隱去其名,以劉老師稱之。
後來因生活的規劃,回到故鄉台南,太極拳就基本擱下,本來就是練個好奇而已。從此邁入我的台灣工程師和主管生涯,為自己,家庭和台灣拼經濟。一直到2015年,大國崛起,世界工廠的遊戲規則就是國家補貼,全球性產能過剩變成日常。任職的公司遇到經營上的危機,台灣原投資者收手潔身自好,公司易主,我不願同流合污,同時鄙夷職場上無恥老人戀棧權位,與舔屁眼維生的趨炎附勢者沆瀸一氣,顛倒是非,賤賣公司賤賣人格的醜惡嘴臉。
用舍由時,行藏則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何苦與鴟爭腐鼠?就選擇裸退回家嚼菜根了,菜根無味但至少不腐臭。
退休後偶然(一個有趣的偶然,讓人覺得也許是天意)又拾起太極拳,可能道年已到,突然覺得好像頻率對了,多年以來不解的東西就……*snap*……明白了(或者是自以為是的明白了,還很想獻曝),愈練愈契合,頗有孔丘假我十年以學易之嘆。
生命(形而上)和這人身(形而下)本就是每人一生自有獨有的最大奧祕,人生如果只有善緣,這本書無法完成,我100%是一介庸碌的工程人員。善與惡交替,推動我走到這個位置。現在,我對人生的善緣惡緣,都只有平等的感激,感謝幕後那個全知全能的力量,如果祂存在的話?同時也勸所有的人,心存敬畏,we have no idea!!!
所以我走的路和大部分人不同,未跟隨某特定的道場或師承,這五年時間都是自己單練,連太極拳最基本的推手,我也只推過不到十次,因為沒有對手。所以不推手,不站樁,也不認為這是練成太極拳的必要條件。
我一路獨行,估計日後也只會一人獨行,千萬別誤會寫這本書是為了鋪墊開課教授(事實上有人來問,所以……orz),沒興趣,我另有其他的人生目標。目前明確弄懂的知識,全都如實寫在書裡,盡了我一隻螢火蟲小小屁股上的洪荒之力,能光照多大的區域就隨緣。
讀者不懂就多看幾次,我的經驗是(前提,大家一起求真),若文本閱讀者無法透過閱讀,複製出寫作者本意,原因大多來自於相關背景知識的不一致,進不了作者想表達的「領域展開」*笑*。
沒有師門的指導,同時也沒有約束(舊時代的師門保守是真實存在的,非小說家言),自以為是唄。有些想法應該是非主流吧,有很多爭議也是意料中事。產品上架了,就讓看倌各人罪業各人擔(*笑*),自行解讀,自行評價吧。
自序:獻給未曾想過會練太極的你
讀者可以把這本書當作是「太極拳科普讀物」,事實上,太極拳是我使用的「文化載具」沒錯。但我想呈現的不是「太極拳好」,而是:「透過載具,傳達理解,撥開迷霧白紗,訴說其中的真實,談論如何與自已身體獨處」。
我算是太極拳愛好者裡的個體戶,二十多年前跟過老師學習,總時長約八十個小時,當時沒有同學,老師就單教一人,菜鳥反正湊熱鬧,練健康,連練什麼,怎麼練都不知道。我當時的老師是一位老先生,老先生教著教著就聊起武林軼事,點評民國時期的武林人物,太極拳往事,其實我大部分...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
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

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