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盪頻仍的年代「新冷戰」成形,印太地區急速升溫。
在這場如同巨型拼圖的世局當中,本書為讀者補上最後一片,
看似朦朧未明的──共產主義的落日餘暉。
新秩序已然成形,出於舊秩序的歷史經驗,是否仍有效——能反映當下世界局勢?
透過回顧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共產政體,注視集權國家集團如何形成、因何散去?
——此問題可以關乎一國存亡,也關乎全球穩定。
▌「汝欲和平,必先備戰」
理解先於行動──
經由歷史事件,洞悉共產主義的思想體系、心理運作,以及行為模式;
先面對雙方本質差異,才明白對方為何步步進逼。
共產主義的本質是修改國際現況與國際秩序,任一共產主義國家成功崛起後,首要任務即是合併同文同種的鄰近民主制度國家,從而快速取得經濟資源與地理優勢。
歷史已證明:某一區域的單極強權,試圖擴張其疆界,旋即揭開大戰序幕——綏靖政策即刻失靈,取而代之是外交辭令與情報滲透,以及無所不在的認知戰;如今更是衍生變化出無所不用其極的「超限戰」。
▌歐亞大陸邊緣,是帝國利益所在
新軸心國集團成形、美國重返亞洲,強權無法自外於地緣政治既有龐大利基——大國爭霸、小國求存,新興民主國家的根柢尚淺,在不同立場內部攻防下,受到摧折斲傷;甚至因此棄守民主自由的意識形態,長期積累的公民社會倏忽歸零。
東歐與東亞的烏克蘭與臺灣,位置彷若蹺蹺板兩端,命運此起彼落、相互連動;倘若真能以史為鑒,從近代多次大國博弈當中,小國小民該學到的文明課題又是什麼?
與其說本書是共產主義通史,還不如稱作是一部人類追尋烏托邦的人性史——以鼓吹平等的共產主義為主角,搬演一齣國際賽局舞臺之上,權力不斷更迭,歷時百年未能落幕的史詩大戲。
▌本書封面折口,特別收錄時代轉折當下,最是關鍵的「共產世界第一人」
封面、封底分別收錄兩組不同時代下相互映照的「共產六人組」,並在書腰折口以人物剪影標示中、英文譯名;請讀者協助勿透露此「共產主義十二使徒」,讓更多人能按圖索驥、深入閱讀,進而瞭解各個角色在《共產世界大歷史》當中的使命。合先述明:以下兩兩對照及其說明是編輯為視覺邏輯之排序,僅供讀者參考,並非作者在書中描寫的完整人物形象。
第1組:當前「共產世界第一人」VS.戈巴契夫→→→兩人可以稱做促進共產政體解體的總加速師;但壓迫與寬容的行動,卻落在天秤兩端。
第2組:列寧VS.胡志明→→→兩人都是「由零到一」的革命家,在民族主義浪潮下,成功建立了該國的施政哲學;為紀念其影響,成立以其為名的要塞城市。
第3組:毛澤東VS.馬克思→→→兩人均是建立思想體系的理論制定者、謀略家;共產主義行列中被奉為始祖的人物,其著述流傳極遠甚廣。
第4組:史達林VS.鄧小平→→→最後的「強人統治」,兩人都是缺乏原則、沒有底限的馬基維利主義信徒;雖有表面建樹,但禍及後世;為了維持專制政體,撒下軍國主義的種籽。
第5組:恩格斯VS.吉拉斯→→→兩人都是最佳輔助角色,是只求付出、成功不必在我的理想主義者。同時也是先知灼見,預見共產主義日後可能發展方向的「先知」。
第6組:切.格瓦拉 VS.卡斯楚→→→都是家喻戶曉的南美革命英雄,同樣身為倖存者、拓荒者,兩人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前者為理想輾轉流離、喪失了性命,成為世人眼中永遠的偶像;後者犧牲無數起義者而後上位,得勢後成為自己先前抵抗的獨裁惡龍;但不可諱言,為共產主義開拓了另一條專制開明、左右逢源的新道路。
▌書封裝幀設計
==設計元素==
正封上方以撕紙效果呈現彷若蒸氣的白色區塊,象徵共產主義由工業時代洪爐產生的時代背景;亦表達在茫茫人海中,人類命運如雲霧一般,究竟何去何從?
下方彷若面目猙獰的巨靈由人群組成,取材自捷克布拉格的「絲絨革命」,象徵反抗共產制度,一心求改革的普羅大眾;正封用以襯底的泛黃地圖則出自《1933年蘇聯大飢荒》,以知名歷史事件帶出時空縱深。
正封底部採用易於使人聯想共產世界的克里姆林宮以及柏林圍牆,書腰底部則採用北京天安門廣場;古今對照,都是共產主義的中樞;並針對該書系重新設計「另眼看歷史」圖示,使整體視覺往「紅色鐵幕」意象靠齊,直覺感受本書「共產世界」的主題。
封底設計元素包含「波蘭團結工聯」、「六四坦克人」兩大共產世界重要事件;封面與封底以「鏡射」相互對照的結構完稿,適當延伸至前後折口;並分別於書腰前後折口,以剪影說明正封與封底人物,並以中、英文標示,以利讀者識別;提供另類「按圖索驥」的解謎樂趣。
==配色系統==
封面與封底兩組「共產六人組」,發想自眾人熟知的「美國總統山」概念;以共產主義代表的紅色,搭配黑白灰的歷史人物肖像與關鍵事件,其間點綴以共產大歷史「上至千年、集中兩百年」歲月淬鍊而得的流金片羽,喚起人們對於共產世界的一連串記憶。
==全書用紙==
採用嚴選高磅數細紋映畫紙、主副書名燙黑加工製成書封,書腰則是演色性強的高階雪銅紙,並以獨具手感且易讀性高的原紙印刷內頁,兼具典藏與閱讀的舒適性。
▌本書特色
◇現下「新冷戰」成形,中美情勢膠著,且川普政府「聯俄抗中」局勢已定。值此關鍵期,世界趨勢與國際關係的題材,尤其是最有可能「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東亞情勢,將持續受到注意;臺灣又是「重中之重」。
◇二〇二五年,兩岸關係陷入低點。在人心惶惶之下,正是從本質、從歷史來理解中國共產黨的市場切點;各家理論眾說紛紜,一直缺乏論理清晰、脈絡一貫,且適於大眾閱讀的作品;本書因作者無師承門派,更無學術立場,因此能以簡明的方式,向讀者說明共產主義的前世今生。
◇以一位業餘歷史學者「另眼看歷史」的角度詮釋世界,用平易近人的筆觸看待以往被視為禁忌的共產世界歷史;鐵幕下的世界,原本其來有自,我們理應面對、接受、處理雙方歧異之處。
◇以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抗,解釋全球近代史,涵蓋全面、說理深入淺出、力求客觀,是一本無預設學派觀點、未摻入特定史學立場,能迅速概覽世界情勢,使讀者知其因由的通史著作。
◇以時間搭配空間,進一步列出近代大事紀年表;探討同時期在各地區所發生的事件,加強事件之間的橫向連結關係。
◇新版將原本的4卷24章篇幅,全新改寫成5部19章,結構更為堅實;最重要的是使每段行文前後左右更具關連性。
◇本版新增64幀共產歷史至為重要的人物、事件圖片、7幅區域地圖、西元1235年;2024年共產大事年表;增加隨頁注腳,以利閱讀時相互索引參照。
◇新版參酌過去幾年,國外和臺灣關於共產黨歷史的新書、新史料;藉由蘇聯的檔案解密,或其他私人檔案、史料的開放及發表,以及部分歷史學者的新發現、新見解,徹底補充解釋──在舊版中無法解釋的若干歷史事件。
◇新版甚為重大的增訂有:第4部詳述並比較戈巴契夫及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以及兩者如何導致六四事件、東歐劇變及蘇聯解體的不同結果;第5部講述其後各國的後續發展,並將此後二十幾年至今的種種變化,包括中國之大國崛起,俄烏戰爭、美中衝突及新冷戰,也都寫入。
作者簡介:
呂正理
生於臺灣桃園大溪,清華大學化學系及化學研究所畢業;曾任跨國企業英商卜內門化學公司台灣分公司(ICI Taiwan)總經理及中國卜內門化學公司(ICI China)董事總經理。1999年後從事企業顧問工作,業餘研究歷史,現專事寫作。
2010年出版第一本著作《另眼看歷史──一部有關中、日、韓、台灣及周邊世界的多角互動歷史》,榮獲2011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2015年,該書以《東亞大歷史》為名出簡體版;2016年,改以《另眼看歷史──中、日、韓、台三千年》為名出修訂版;同年,出版第二本著作《從困境中奮起──另眼看1945年後的東亞史》,以接續前書。2020年,出版第三本著作《共產世界大歷史:一部有關共產主義及共產黨兩百年的興衰史》;本書為因應近年國際局勢急遽變化而改寫的增訂新修版。前後三本著作同屬「另眼看歷史」系列作品。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共產12使徒VS. 24位臺灣公民
縱使「名氣」不若書封其上揭起滔天巨浪的12巨頭,但本書的24位推薦人名單,卻展現出多元和諧,推動公民社會進步,謙卑低調地實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臺灣精神;民主自由是島嶼的日常,更是長久積累的底蘊。
藉由本書出版,我們希望能反映出讀者的想像:在太平洋的一座島嶼上,「我那小小多山的國家」的人民,是怎樣一刻都不敢鬆懈、謹慎看待一片赤紅、狂放如江河的共產世界宏觀歷史?
「小國小民」要如何在歷史長河當中尋求安身立命的空隙?何謂長治久安的國家治理?何謂「以蒼生為念」?透過本書,讀者或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專文介紹
明居正|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眾志成城推薦
矢板明夫|作家
朱敬一|中央研究院院士暨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李志德|資深記者
江仲淵|「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
汪浩|作家
沈榮欽|作家
孟買春秋|作家
林芳如|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副理事長
林芳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
林夏如|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創辦人兼董事長
陳東升|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智庫「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召集人
陳健邦|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
梁東屏|資深媒體人
張錦華|臺大社科院名譽教授
曹興誠|企業家、佛學家、收藏家、倡議家/聯華電子創辦人
黃春木|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歷史教師
黃春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主任牧師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暨醫學院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副教授
曾憲政|前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教授兼校長、教改工作者
廖彥博|歷史作家
謝金河|《今周刊》《財訊》發行人暨財信傳媒董事長
謝佩霓|藝術評論家、策展人、藝術史學者
盧郁佳|作家
顏擇雅|作家
(以上推薦人按姓名筆畫排序)
「你能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見到多遠的未來。」──英國首相邱吉爾
無論是否相信左翼,這都是必讀之作。
——沈榮欽|作家
共產主義曾是風靡一時的世界潮流,對兩岸的歷史走向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作者以紮實的資料作為參考,鉅細靡遺地描述出共產主義的興衰,大膽跳脫群常的敘事框架,將視野抬高到國際的角度,俯瞰整個二十世紀共產主義的形成、擴張、及崩解。
——江仲淵|歷史作家、「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
剝削正義的統治基礎,如何出現?又怎麼成為新型態的壓迫?本書用心帶領讀者認識共產主義追求經濟平等、社會公義的理想如何被掏空,並在哪些歷史情境下遭極權專政體制取而代之。
——林芳如|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副理事長
二十一世紀有系統的討論共產世界的歷史是非常重要的。二十世紀共產主義曾經是解決資本主義諸多問題的解方,但本書整理的歷史資料已經顯示這條道路可能是行不通的,那麼我們現在又要如何找出一些作法既不重蹈過去共產主義的覆轍,又能夠解決社會經濟不平等與維持自由民主的問題呢?我非常認同作者提到的檢視與反省過去的歷史經驗是思考未來社會藍圖的必要作為,而這本書精彩的內容正好提供了我們這樣的素材,希望透過這本書的媒介可以勾勒出人類社會美好的未來。
——陳東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智庫「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召集人
共產主義可以說是造成二十世紀動盪的一股最大潮流,雖然已經隨著蘇聯的解體而勢微,但共產中國在二十一世紀的影響,仍然隨著美中對抗而繼續發揮作用。毛澤東的頭像印在每一張人民幣上面,而習近平決定走回毛路線……作者這本增訂新修版《共產世界大歷史:一個革命理想的形成與破滅》,如其新副書名所揭示,提供了讀者比初版更清晰、完整,更切合時勢,而同樣濃縮易讀的新版本。
——陳健邦|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
在當前極度混亂而震盪的世局中,無論你關心的是瘟疫、人權、經濟、政治、傳播、國際關係或兩岸危機,如果能更深入地回顧共產主義的本質和其擴散全球的過程,必能更瞭解為何共產黨獨裁專制的基因就是不斷在國內、外輸出狡邪的謊言和殘酷的暴力,而更能清明地選擇真正符合人性的善良正道和自由理性的未來。
這本獨一無二的重磅鉅作,意外地絕不艱深難讀;兼具科技和管理專業的作者不但在浩瀚的史料中擇精馭繁,更能穿插許多深具啟發性的小故事,娓娓道來。更令人敬佩的是,作者在原著出版五年後,再接再厲推出增訂新修版,迴映出這期間更混亂而震盪的變局,毫無疑問正是關心歷史和未來的有識之士必讀之作!
——張錦華|臺大新聞研究所榮譽教授
中共是威脅世界和平的超級病毒。瞭解這個病毒的源起、突變和毒性,是防治其擴散的必要工作。
臺灣人深受中共威脅,自應詳讀本書。
——曹興誠|企業家、佛學家、收藏家、倡議家/聯華電子創辦人
馬克思宣稱,共產主義推翻資本主義乃是歷史的必然;在那之後,大家便能享受美好的生活,人人互信互愛,永遠沒有戰爭。這番話在當時聽來,是一個多麼令人振奮的希望啊!而在今日回顧,共產主義倡行將近兩百年,卻導致無數人的死難,更大的貧富差距,以及眾多的失能政府或失敗國家。
為什麼一個美好的革命理想最終殞落呢?《共產世界大歷史》增訂新修版持續聚焦於這個問題的探索和思辨,而歸納其癥結就出在「一黨專政」。歷史研究向來都具有清晰的現實意識,但因厚植於時空脈絡的有理有據,洞察或批判的力道將格外強大。閱讀本書,當能更加明白歷史的這層作用。
——黃春木|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歷史教師
本書應列為「共產黨研究」教科書,其對共產世界歷史提供了全面觀看的視角。
在封建制度崩壞後,中國內政動盪不安、人心惶惶,當時亟需「一盞明燈」,因而吸引許多愛國的青年與知識份子渴望參與改革,脫離封建獨裁,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也就是由底層勞動者為主體的統治政體。
但今日中國共產黨所謂的「無產階級專政」,已經變成「專『無產階級』的政」——成為新獨裁,奴役底層人民,即無產階級者。
作者力求客觀敘述史實與引述觀點,並探討了共產黨體制的內在問題、權力鬥爭;透過本書,讀者可以全面而深入地認識共產世界的複雜歷史與其本質。
——黃春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主任牧師
此書抽絲剝繭,既客觀冷靜又發人深省。呂正理以深厚的史學功底,帶領我們穿梭於共產主義興衰的跌宕起伏間,淺顯易懂、鉅細靡遺地道出革命理想如何逐步走向幻滅,令人掩卷沉思,實為當代必讀的歷史啟蒙佳作!
——黃貞祥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暨醫學院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副教授
本書作者以其理工邏輯思考之基礎、多年企業管理之經驗,研讀數百部中外歷史著作及相關史料,輔以其個人的親身見聞、獨到的史觀,完成了這本大作,令人擊節讚賞。增訂新修版本除了更詳敘東歐劇變及蘇聯解體之外,又納入了中國大國崛起,俄烏戰爭、美中衝突及新冷戰。讀者們不僅能從本書明白兩百年來共產世界之所以興,所以衰,也能看見資本主義是如何造成世界上種種的貧富不均,從而獲得對人類現在及未來的一些啟示。
——曾憲政|前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教授兼校長、教改工作者
以獨特的眼光、清晰的理路、豐富的史例,為讀者呈現共產主義從學說思想到黨國體制的全部歷程。從前臺灣的高中學生上三民主義課程,讀到孫中山說「馬克思是社會病理學家,不是生理學家」時還必須畫重點,然而真正瞭解箇中意思的人又有多少?
——廖彥博|歷史作家
人是工人,個個無產,全面公有,一切共產。何以世界曾有高達三分之一的地域,都奉行共產主義?
本書盤點了每個關鍵歷史節點,仔細閱讀,便能回訪其來時路。
——謝佩霓|藝術評論家、策展人、藝術史學者
媒體推薦:
〈你還相信共產黨嗎?〉(開頭節錄)
明居正|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將近一百八十年前,當馬克思正式發表他的《共產黨宣言》時,歐洲乃至全世界不知有多少知識分子被這本書迷惑了。馬克思用極具煽動性的文字描述了工人階級的痛苦、資本主義的殘暴不仁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等等。最後,他提出了如何終結人類社會不幸的藥方:必須是一場暴力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誌謝〉(部份節錄)
「……但我必須指出,由於這本書敘述的範圍太廣,綜合敘述並不容易,幸而這世界上有很多學者專家著書立說,在網路時代很容易找到或買到他們的著作,並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不同的說法可供對照、比較,深入研究,這是我之所以能完成這本書最重要的原因。也因此,我要在此對所有我列在參考書目上的作者們致上我最大的敬意。……」
編後記——
本書取材廣泛,如若疏漏使用中國用語,絕非刻意,請諸君不吝指正,以裨內容進步;編輯已盡最大努力採用臺灣專有名詞以及學術名詞,包含人、事、時、地、物,以傳承維護繁體中文所珍視的價值。
〈共產世界的過去、現在及未來〉(開頭節錄)
如我在自序裡所說,我在寫這本書時為自己訂了一條規則:盡量只做「客觀的」敘述或引述,而不跳進去表示我自己的「主觀的」意見。如果我在書中把我的主觀評論與客觀敘述放在一起,我擔心將會混淆讀者,以致於妨礙其自行判斷歷史的是非曲直。我當然也知道,凡人都不免受到自己潛在的主觀意識影響,所以要做到完全客觀敘述是不可能的,但我總是要求自己盡可能客觀。
有一些朋友知道我在寫這本書,都表示贊同這個作法;不過其中有一部分人說,這樣一來讀者也就無法知道我對共產主義及共產黨有什麼看法,那就可惜了,所以建議另外寫一篇,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及評論。我欣然同意,因為我也希望能與讀者們分享心得。這篇後記就是為此而寫,其中論點當然也都是根據史實而來,只是相對可能比較主觀,讀者們如果有不同看法,我當然尊重。
在後記裡,我不想長篇大論,而只挑出三個極其關鍵的題目,來和讀者們一起探討。
首先,馬克思的理論究竟錯在哪裡?
其次,共產黨的本質究竟是什麼?繼馬克思之後,列寧、史達林、毛澤東等代代傳遞的共產主義又是如何演變?
最後,中共政權、中國又將往何處去?……
名人推薦:▌共產12使徒VS. 24位臺灣公民
縱使「名氣」不若書封其上揭起滔天巨浪的12巨頭,但本書的24位推薦人名單,卻展現出多元和諧,推動公民社會進步,謙卑低調地實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臺灣精神;民主自由是島嶼的日常,更是長久積累的底蘊。
藉由本書出版,我們希望能反映出讀者的想像:在太平洋的一座島嶼上,「我那小小多山的國家」的人民,是怎樣一刻都不敢鬆懈、謹慎看待一片赤紅、狂放如江河的共產世界宏觀歷史?
「小國小民」要如何在歷史長河當中尋求安身立命的空隙?何謂長治久安的國家治理?何謂「以蒼生為...
推薦序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朱敬一先生曾以〈《共產世界大歷史》讀後,補充一些背後的理論脈絡〉一文,提綱契領評論本書初版;編輯將其做為導讀,節錄開頭部分,讀者可至網路下載PDF全文拜讀:
「呂先生是化學訓練的背景,完全靠自讀自學而完成這樣的著作,非常不容易。
跨越學科藩籬,殊為不易
我說這本書不容易,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由於書的主題是全世界的共產黨歷史,從共產主義發生背景到現在橫跨兩百多年;又由於全球除了澳洲紐西蘭之外到處都有共產黨的足跡,所以這本書幾乎是過去兩百多年的世界歷史。
雖說焦點只放在共產黨,但是跨越這麼大的主題、這麼長的時間,近代學院派歷史學家幾乎沒有人會做此嘗試。當代許多學者大都做些輕薄短小的研究,與這本書的大圖象截然不同。……」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朱敬一先生曾以〈《共產世界大歷史》讀後,補充一些背後的理論脈絡〉一文,提綱契領評論本書初版;編輯將其做為導讀,節錄開頭部分,讀者可至網路下載PDF全文拜讀:
「呂先生是化學訓練的背景,完全靠自讀自學而完成這樣的著作,非常不容易。
跨越學科藩籬,殊為不易
我說這本書不容易,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由於書的主題是全世界的共產黨歷史,從共產主義發生背景到現在橫跨兩百多年;又由於全球除了澳洲紐西蘭之外到處都有共產黨的足跡,所以這本書幾乎是過去兩百多年的...
作者序
〈增訂新修版自序〉
呂正理 二○二五年三月
二○二○年七月,我在臺灣出版一本《共產世界大歷史:一部有關共產主義及共產黨兩百年的興衰史》(以下稱「初版」)。很高興,如今我將該書的內容做了大幅修改增訂之後,重新出版,並將書名改為《共產世界大歷史:一個革命理想的形成與破滅》(以下稱「增訂新修版」)。相信讀者們大多會同意,新的副書名更能貼切地說明共產世界在過去兩百多年間的演變,我就不多做解釋。不過我在寫作及修訂這本書的過程中,有一些心路歷程,也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卻希望和讀者們分享。
當初我之所以想要寫一部「共產世界大歷史」,主要是源於一個理念:無論是在過去或現在,「共產主義」及「共產黨」對臺灣,對中國,乃至於對全世界所有的國家及人民,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無疑也將影響到未來;但以我的觀察,大部分的人對於共產主義及共產黨的認知可說是相當不足。我認為這是極其危險的一件事,特別是在網路時代,錯誤及造假訊息氾濫,人們很容易被誤導而有錯誤的認知,其結果是將會付出無法料想的代價。因而我認為,人們有必要認真去讀一些有關共產主義及共產黨的書,特別要是讀相關的歷史,因為國際現勢雖然每天在變化,其實都是過去歷史的延伸,所以多讀歷史或能幫助人們看清楚今日發生的一些事情其背後原因,從而避免被誤導。
上世紀九○年代起約有二十多年,由於工作的關係,我曾長期居住在香港及中國大陸(全世界最重要的一個共產國家),或頻繁地往來於兩岸三地。我自己一向喜愛研究歷史,自然而然也讀了不少有關共產主義及共產黨的書,其中包括一些人物(如馬克思、列寧、史達林、毛澤東、卡斯楚)的傳記,或敘述某一特定事件(如韓戰、越戰、文化大革命、東歐劇變及蘇聯解體),或討論某一特定的國家、地區。不過我很少看見一本書,能採取宏觀的視角,把那些人物、事件及國家綜合寫在一起,又能說明其間的關連、互動及相互影響。但我認為,這樣的一本「大歷史」(macrohistory),有其必要。以我所知,有些人雖然也想多多瞭解共產主義及共產黨,卻難以花時間去讀那麼多書;對於這些人來說,如果能有一本這樣的書,那是再好不過。
如我的觀察,可惜這樣的書並不多。因而,我雖然知道自己的知識及能力都有限,在猶豫再三之後,還是大膽地決定動手寫一本《共產世界大歷史》,希望能寫得客觀、嚴謹、全面又簡明。我也知道可能有一些學者專家會對我所寫的若干內容持不同的意見,但我告訴自己,不應擔心而不寫,如能藉此拋磚引玉,不也是一件好事?
我花了大約四年時間寫完這本書,在初版上市時恰巧遇到美中對抗開始升溫,新冷戰方興未艾,我的書也很幸運地引起許多讀者注意,並獲得不少朋友的鼓勵與支持。但我認為,在國際現勢如此劇烈變化之下,更有必要讓更多人瞭解共產黨的歷史。於是我又決定與新竹的一家IC之音廣播電臺合作,根據本書內容,邀請一位廣播界的朋友徐凡與我一起在空中進行說書,在二○二一至二○二二年間,前後講了七十六週,七十六講。很高興電臺告訴我,這個說書節目獲得許多聽眾喜愛,廣播連同podcast 隨選即聽的覆蓋率是書本銷售的十倍、二十倍,是這期間電臺第二受歡迎的節目。我尤其高興的是有許多聽眾留言,其中有一部分是海外的聽眾寫來的,也有中國大陸的聽眾翻牆收聽;其中有一位竟來信說不慎被公安發現而遭到短暫羈留,但自認還是值得。廣播的經驗給了我很大的鼓勵,也激發我想到一個新目標─希望把這本書翻譯成英文給外國讀者看。當然,在美國及歐洲其他國家也有不少介紹共產主義及共產黨的好書(事實上,臺灣出版這方面的書有很多是從外文書翻譯的),特別是有一些非常好的傳記、回憶錄,不過寫大歷史的書籍還是少數。因而,在電臺說書完畢之後不久,我就請幾位從美國、英國來到臺灣而且有翻譯專業的朋友幫忙將本書翻譯成英文。
在廣播節目進行中,我另有一項收穫:從聽眾的來信和許多朋友的回饋,可以明顯感覺到大家比較關注的是比較近的歷史。特別是,當我講到鄧小平與戈巴契夫(Mikhail S. Gorbachev)分別進行改革開放時的不同作法,及其結果,也就是六四天安門事件、東歐劇變及蘇聯解體,很多人都說希望我講得更詳細一些。當我說到一九八九年及一九九一年之後,已經結束共產黨一黨專政的東歐八國及前蘇聯的十五個加盟共和國,究竟又是如何演變,許多聽眾同樣希望我多講;講到關於中國改革開放後又是如何大國崛起,聽眾就更有興趣了。
因而我知道,如果我要想把這本書翻譯成英文,絕對不能照初版翻譯,而是要大幅改寫。我於是一面致力於將初版改寫,一面與我的朋友們一起進行翻譯。此一增訂新修版與英文版因而是幾乎同步完成的,內容大致也一樣,只有這篇增訂新修版序是在英文版序之外,專門為中文讀者寫的。
那麼,這本書的增訂新修內容與原來的初版,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大致來說,初版有四卷,分別敘述共產世界的形成、擴張、分裂及崩解四個階段。其中第四卷(共五章)敘述共產世界崩解的過程,以及崩解後各國的後續發展。基於上述原因,我決定擴充初版第四卷,並將之分拆為增訂新修版的第四及第五部;其中第四部(共三章)詳述並比較戈巴契夫及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以及兩者如何導致六四事件、東歐劇變及蘇聯解體的不同結果;第五部(共四章)則是講述其後各國的後續發展,並將此後二十幾年至今種種變化,包括中國的大國崛起,俄烏戰爭、美中衝突以及新冷戰,也都寫入。
〈英文版自序〉
呂正理 二○二五年春,於臺北
這本書原本是以中文在臺灣出版的,如今又能以英文出版,在美國、歐洲及其他地區發行,我真是高興極了。我之所以希望出版這本書,必須從我個人的一段特殊經歷開始說起。
一九九五年,我離開臺灣,轉任為一家我已服務多年的跨國化學公司的中國地區負責人。我的任務是幫助公司加速擴充在中國的業務及投資活動。我有一些客戶早已到中國投資,並且規模都遠遠大於他們在臺灣的工廠。一些還沒有去的,到這時也紛紛決定跟著我去。當時,中國正要進入改革開放的高峰期,港商、臺商及外國企業正在蜂擁而入。世界各國的政府及人民大多以為中國如果經濟改革成功,將來極有可能也會進行政治體制改革,遲早要放棄馬列主義。我當時也是同樣的看法,所以欣然赴任。
我雖然在大學時學的是化學,後來從商,業餘的最愛其實是研究歷史,當然很高興有機會親身參與中國正在發生中的歷史轉變。不過我自認對共產黨的歷史所知有限,所以有一天在北京辦公室和一位同事說話時,就請她在下班回家時順道幫我去書店買一套書。她問我買什麼?我說買一套四卷本的《毛澤東選集》。不料她大吃一驚,說:「我們這裡現在已經沒人讀這些書了。」旁邊的幾位同事聽到了,也一樣非常驚訝,說同樣的話。
這件事我至今記憶猶新。當時我的公司所聘的員工都是中國一流大學的畢業生,所以在我的認知裡,這一問一答清楚地說明了一件事:其實不只是外國人,連中國本地的菁英分子對於國家未來的走向也有一種「想當然耳」的假設,或說是一種期望。
我在幾年後雖然換了工作,轉而成為一名專業的企業顧問,大多時間也還是在中國大陸各地,而以我的觀察,人們對於中國未來的看法基本上並沒有什麼大的改變。中共雖然始終自稱其所奉行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般人都說那就是「資本主義」。一九八九年發生的六四鎮壓學生事件其實不遠,但人們幾乎不再提起。不過我必須說,每當我坐車經過天安門,再多看見一次毛主席的巨幅畫像高掛在上面,對於中共政權將來放棄馬列主義的可能性就多一分懷疑。我常常有機會和中共的中央政府及地方官員接觸,但坦白地說,這些接觸多半也只是增加我的懷疑。
我的懷疑促使我決定多花一些時間研究共產主義及共產黨,尤其是與史達林、列寧、馬克思,以及與蘇共、東歐共產國家有關的歷史。我知道,如果我研究的範圍始終局限於與毛澤東及中共有關的歷史,我將永遠看不清楚中共。我既是置身於中國的改革開放之中,最好也能比較一下中國與蘇聯所進行的改革開放究竟有何不同。
我很幸運能同時從中國、臺灣及世界各國得到不同來源的書和刊物,幫助我清楚地知道,原來中國和蘇聯的改革開放是走在不同的方向,並分別導致後來發生的三件大事─中國的六四事件、東歐的民主化革命及蘇聯解體。從這三件大事,我又漸漸得到一種看法:中共自以為改革開放成功,但由於鄧小平從一開始就決定改革只做一半,事實上只是把問題延後。中共不可能永遠一面繼續經濟改革,一面又堅持共產黨一黨專政的政治體制不變。事實上,以劉曉波為首的一群知識分子早已大膽地提出「零八憲章」的主張,只是劉曉波不幸被捕,終身受到監禁至死。
當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於二○一七年底第二任期開始後,明確地表示決定走回頭路,回歸到馬列主義及毛澤東路線時,確實是出乎國內外大多數人的意外,但對於我來說,已經不是意外。中共既是難以割捨既得利益,不願放棄一黨專政,就只能回歸到馬列主義。有一些比較敏感的人也早在習近平的第一任期還沒結束前就已經預料到有此可能。
不過我還是必須承認自己曾經誤判很多年,所以即便比很多人早認錯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並沒有什麼值得慶幸或驕傲的。但我認為,人們之所以如此容易誤判,是因為對中共沒有足夠的認知。中共改變路線雖然使得很多人失望,以我的觀察,在民主國家中大部分的人對中共的認知並沒有增加多少,對於共產黨的本質尤其缺乏應有的認識,這就使得很多人容易繼續誤判。因而我認為,如何能使得人們更加瞭解中共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而我或許可以把過去研究共產黨的心得拿出來做一些貢獻。二○一六年初,我遂決定寫一本有關共產世界的歷史,寫我所知道的,所有與共產主義、共產黨有關的思想、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
我當然希望這本書不只能給學者專家參考,也能給一般大眾讀。為了達到這雙重的目的,首先,我為自己訂立一條規則:我將力求客觀,無論是在敘述史實時,或是在引述其他學者專家的敘述及觀點,我將盡可能避免表示我自己的意見;因為我知道,如果我把自己的主觀看法與客觀敘述同時擺在一起,很有可能混淆讀者,使得他們不知道何者是我的敘述,何者是我的個人意見,這將影響到他們自己下自己的結論。當然,我也知道人類無不受到自己的潛意識影響,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做到絕對客觀,但我總要盡力,至少求得相對客觀。
其次,我要求自己必須書寫得淺顯、活潑、有趣,最好能讓讀者覺得像在讀小說一樣,但務必根據史實。事實上,我讀書常有一種感覺:真實的歷史故事往往比小說杜撰的情節還要曲折感人。
幾年前,我也曾採取類似的寫法出版過一本書《另眼看歷史》,主要敘述中國、日本、韓國及臺灣等四個東亞國家的歷史互動,並獲得許多讀者喜愛及鼓勵,後來又改以《東亞大歷史》為書名在北京出簡體版,同樣受到廣大讀者歡迎,這使我有信心寫這本新書。
***
事實上,美中關係在我開始寫書後不久就已經急遽惡化。川普(Donald Trump)在二○一六年競選美國總統期間強烈批評中共,在當選後不久就對中國發起貿易戰。二○二○年七月,也就是他執政的後期,美國國務卿龐培歐(Mike Pompeo)在加州以《共產中國與自由世界的未來》(Communist China and theFree World’s Future)為題發表公開演講,被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簡稱BBC)及其他媒體稱為「新鐵幕演說」,或「新冷戰演說」。我的新書恰巧在龐培歐發表演講之前的三個星期出版,正逢其時,所以也獲得許多讀者喜愛及鼓勵。
但我還是希望這本書能有更多人閱讀,而不是只有臺灣的讀者,我尤其希望中國和英文的讀者也能讀到。不過我也很清楚,這本書在中國出版根本不可能,所以出版英文版就成為最重要的目標。如今英文版終於出版了,我尤其高興。
本書分為五部分,分別是共產世界的形成、擴張、分裂、崩解,以及崩解之後。這五個階段的分界點是一九一七年,一九五三年,一九七八年及一九八九至一九九一年。以我個人的看法,這四個分界點決定了整個共產世界發展的歷史脈絡。
一九一七年,列寧領導布爾什維克發動俄國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共產國家。馬克思與恩格斯雖然在此之前七十年就已經共同發表《共產黨宣言》,吹響了共產革命的號角,如果沒有列寧,共產革命恐怕永遠沒有成功的機會。
一九五三年,史達林去世。在他生前,共產世界已經急遽地擴張。列寧雖然早在建國之後決定要輸出共產革命到全世界,其實只是播種而已。史達林卻在二次大戰後不久就將東歐國家都關入「鐵幕」,又支持毛澤東打贏中國內戰,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但由於赫魯雪夫於史達林死後,在蘇共二十大做祕密報告時嚴厲批判史達林,並主張「和平過渡」,導致蘇共與中共的對立及分裂,不過兩者仍然各自積極輸出革命。因而,對共產世界而言,此後是分裂與持續擴張的階段。
一九七八年,即是中國的文化大革命結束兩年後,鄧小平宣布改革開放。從一九八五年起,蘇共新任的總書記戈巴契夫也決定開始改革開放。兩個共產世界的領導人之所以都決定改革開放,原因一樣:共產主義的體制問題如果不修正,就已經無路可走,更何況無止境地輸出革命以及與美國為首的民主國家之間的對抗,也都是無法繼續承擔的重擔。
中蘇分別進行改革開放的結果,就是如前所述,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一年之間發生三件大事,分別是中國的六四事件,東歐八國的民主化革命,以及蘇聯解體。這三件大事究竟應當解讀為中共及蘇共的成功,或是失敗,我將不在這裡多談,而留到後記中再討論。不過必須指出,經過如此重大的變故之後,無論是中國、東歐八國或前蘇聯的十五個加盟共和國,無可避免都將面臨種種的危機與困難,必須各自尋求解決之道。這些國家的後續發展又對整個世界產生巨大的衝擊,並且影響到今天。也因此,本書在敘述完共產世界的崩解之後,必須再敘述這些國家的後續發展。
附帶說明,本書的英文版與中文初版的內容有些不同。原本的初版只有四部分,關於共產世界崩解後的歷史也只寫到大約二○○○年。在英文版中,我決定將原先的初版第四卷擴增為第四及第五部,以便分別更詳細說明共產世界崩解的過程,及崩解之後的後續發展,包括近幾年來國際局勢的許多重大變化(如中國的大國崛起、俄烏爆發戰爭、新冷戰等)─這些無疑正是許多讀者所關注的。同時,由於我相信英文讀者相對比較熟悉歐洲的歷史,初版中有關這一方面的敘述有一部分可能不是必要,所以酌予刪減。我相信讀者們會喜歡新書這樣的改變。
***
回顧共產主義之所以興起,主要是因為資本主義在工業革命後迅速發展,帶來極端的貧富不均,使得全世界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無不起而撻伐。許多懷抱著追求公平、正義的有志青年更是紛紛投入各種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的大旗之下,為扶弱濟貧的理想而奮鬥。然而,為什麼蘇聯從列寧一九一七年建國到一九九一年解體,只有短短七十四年呢?又為什麼東歐各國的共產黨比蘇共更早就紛紛垮臺呢?
事實上,從馬克思在世時一直到今天,曾經批評、反對共產主義,或預言共產政權必定不能長久的政治家、學者、歷史家極多。其中有從資本主義觀點出發,也有從自由派或社會主義的觀點出發;但我以為,最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原本在馬克思主義陣營中,後來卻堅決反對共產政權的人,例如:曾被列寧尊為老師的「俄國馬克思主義之父」普列漢諾夫(Georgi Plekhanov),列寧昔日的革命同志,孟什維克派的領袖馬爾托夫(Julius Martov)等人所說的話。不過我更想引述的是南斯拉夫著名的異議分子吉拉斯(Milovan Djilas)的批評,因為從歷史看,他的批評影響最大。
吉拉斯原本是南斯拉夫共產黨領導人狄托(Josip Broz Tito)的忠實革命伙伴,與狄托一起為實現馬克思主義的理想而奮鬥,後來又支持狄托一同對抗史達林,與其決裂,曾經一度被認為是狄托的接班人。然而,後來吉拉斯卻對共產主義逐漸產生根本性的懷疑,竟在自己所主持的報紙上連續發表被認為有「修正主義」傾向的文章,其中不僅建議從計畫經濟改為部分經濟自由化,又主張停止共產黨一黨專政,改採多黨制。狄托無法忍耐,將他下獄。不料吉拉斯在入獄前已經交付給紐約的一家出版商一份手稿,在一九五七年出版,書名為《新階級:共產主義的分析》(The New Class: An Analysis of the Communist System),其中批評共產黨是自欺欺人,最終不過是打造出一批貪圖物質享受、貪污腐敗的一個新的特權階級官僚,吉拉斯將其稱之為「新階級」。
吉拉斯被關了十五年後出獄,又出版他在獄中歷盡千辛萬苦而寫成的《不完美的社會》(The Unperfect Society - Beyond the New Class),其中說:「共產主義下的所有權是一頭怪物,在形式上是社會的和國家的,實際上是由黨的官僚來管理和操縱,這是共產主義失敗的根由。」
許多歷史家認為,正因為吉拉斯是世界上第一個公開主張共產黨必須「結束一黨專政」的人,所以對後世的影響最大。事實上,如果我們只以一句話總結東歐在一九八九年爆發民主化革命及蘇聯在一九九一年解體的經過,那就是:在這些國家裡總共有超過三十個共產黨被迫結束一黨專政。吉拉斯所提出的主張,不到三十幾年後就已經成真。
如果我們將共產國家定義為「憲法中規定共產黨一黨專政」的國家,那麼今天全世界只剩下四個共產國家:中國、越南、寮國及古巴。不過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雖然不是由共產黨一黨專政,卻是由某一政黨、或由某一獨裁者統治的極權國家,如俄羅斯、白俄羅斯、北韓及若干位於中亞地區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直接地說,這些共產國家或極權國家大多是在舊冷戰結束之後因某些因素而未能轉變為民主國家,而新冷戰也正是形成於這些國家與民主國家之間。
那麼未來究竟會如何發展呢?事實上,我一向敬畏歷史,因為歷史總是充滿了驚奇,有種種的意外可能發生。一場戰爭、一次選舉、一樁婚姻、或是一個人突然死亡,其結果都可能改變歷史。因而,我自認不能,也不願對未來做任何揣測。
話說回來,未來會如何雖然無法預料,但我相信一件事:人們可以在種種的可能當中做選擇。我也相信,人們越能明白過去的歷史,就越能洞悉現在為何如此,也越清楚自己未來應該選擇走上什麼樣的路,不選什麼樣的路。英國前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曾經說:「你往後能看多遠,就能往前看多遠。」,就是這個意思。我衷心地希望這本書也能幫助讀者們往後、往前看得更遠。
〈增訂新修版自序〉
呂正理 二○二五年三月
二○二○年七月,我在臺灣出版一本《共產世界大歷史:一部有關共產主義及共產黨兩百年的興衰史》(以下稱「初版」)。很高興,如今我將該書的內容做了大幅修改增訂之後,重新出版,並將書名改為《共產世界大歷史:一個革命理想的形成與破滅》(以下稱「增訂新修版」)。相信讀者們大多會同意,新的副書名更能貼切地說明共產世界在過去兩百多年間的演變,我就不多做解釋。不過我在寫作及修訂這本書的過程中,有一些心路歷程,也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卻希望和讀者們分享。
當初我之所...
目錄
各界推薦
推薦序 你還相信共產黨嗎?明居正
增訂新修版自序
英文版自序
第一部 共產世界的形成 ( 1917 年之前 )
第1章 從《烏托邦》到《國富論》
第2章 馬克思與歐洲的社會主義工人運動
第3章 列寧與俄國的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第二部 共產世界的擴張 ( 1917—1953 )
第4章 從列寧的一黨專政到史達林的大清洗
第5章 中國共產黨在蘇聯扶植之下的萌芽及成長
第6章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東歐及中國共產政權的建立
第7章 中共建國後共產勢力在東亞及東南亞地區的擴張
第三部共產世界的分裂及持續擴張 ( 1953—1978 )
第8章 從赫魯雪夫的去史達林化到毛澤東的大躍進、大飢荒
第9章 越戰及文化大革命
第10章 布里茲涅夫統治下的蘇聯及東歐
第11章 共產勢力在東亞及東南亞地區的持續擴張
第12章 美、蘇陣營在拉丁美洲、非洲及伊斯蘭世界的角力
第四部共產世界的崩解 ( 1978 —1991 )
第13章 鄧小平與戈巴契夫的改革開放之路
第14章 山雨欲來——蘇聯改革的紛亂及中國的六四事件
第15章 東歐民主化革命及蘇聯解體
第五部 共產世界崩解之後 ( 1989 年後 )
第16章 1989年後的東歐各國
第17章 1991年後的俄羅斯、烏克蘭及其他前蘇聯加盟共和國
第18章 1989年後的中國——從「大國崛起」到新冷戰
第19章 共產主義在第三世界的退潮
後記 共產世界的過去、現在及未來
誌謝
附錄I 共產大事年表
附錄II 主要參考書目
各界推薦
推薦序 你還相信共產黨嗎?明居正
增訂新修版自序
英文版自序
第一部 共產世界的形成 ( 1917 年之前 )
第1章 從《烏托邦》到《國富論》
第2章 馬克思與歐洲的社會主義工人運動
第3章 列寧與俄國的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第二部 共產世界的擴張 ( 1917—1953 )
第4章 從列寧的一黨專政到史達林的大清洗
第5章 中國共產黨在蘇聯扶植之下的萌芽及成長
第6章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東歐及中國共產政權的建立
第7章 中共建國後共產勢力在東亞及東南亞地區的擴張
第三部共產世界的分裂及持續擴張 ( 1953—1978 )
第8章...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