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名家傳世學術經典 了解中古政治必讀佳作
《東晉門閥政治》講述了公元四世紀初至五世紀初的百餘年間,東晉王朝幾家僑姓門閥士族與司馬氏皇權結合而運轉的政治歷史,清晰地勾畫出東晉門閥政治的動態演變過程。書中以翔實的考證和引人入勝的學術視角,揭示了東晉門閥士族的歷史淵源、經濟基礎、文化面貌,特別是對士族與皇權、士族之間、士族與流民的關係,提出了富有創造性的洞見:嚴格意義上的門閥政治,僅存東晉一朝;門閥政治即門閥士族與皇權共治,是皇權政治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出現的變態,具有暫時性與過渡性。
本書榮獲1993年第一届國家圖書獎。
作者簡介:
田餘慶(1924—2014)
湖南湘陰人。1950年北京大學史學系畢業。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史。主要代表作有《中國史綱要》(秦漢魏晉南北朝史部分)、《秦漢魏晉史探微》、《拓跋史探》等。
章節試閱
自 序
《東晉門閥政治》一書,論述從公元4世紀初至5世紀初的百餘年間,江左幾家僑姓門閥士族與司馬氏皇權結合而運轉的政治歷史。東晉門閥士族的興替和門閥政治的發展以至消亡,從本書首尾相銜的各題中,大致可以看出其內在的關係。
本書前七題,依次論述各家士族當政時期的歷史,藉以顯示東晉門閥政治的階段性。為了弄清某些比較隱晦的歷史內容,作了較多的考證。《後論》之作,一方面是想把前面各題的論述加以貫通,以明本書脈絡所在;另一方面是想對作為本書主旨的東晉門閥政治的內涵外延,試作補充說明。
門閥政治,中國學者見仁見智,原無一致的理解。國外著作也頗有異說,多數人接受貴族政治的解釋而對具體問題各有主張。有的學者釋之為寡頭政治。這種種解釋無疑包含了許多精闢之見。只是,學者們或多或少地受西方古史研究影響,無形中假借了西方古史概念,一般不太重視中國古代久已形成皇權政治傳統這一歷史背景。而且,中外學者多是概括江左五朝、江左六朝,甚至整個魏晉南北朝歷史而籠統地談門閥政治,也就是說,他們傾向於認為門閥政治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存在了好幾個世紀之久,而較少從發展中考察門閥政治。
本書所指門閥政治,質言之,是指士族與皇權的共治,是一種在特定條件下出現的皇權政治的變態。它的存在是暫時的。它來自皇權政治,又逐步回歸於皇權政治。本書定名為《東晉門閥政治》,原意並不是截取歷史上門閥政治的一個段落加以研究。在作者看來,嚴格意義的門閥政治只存在於江左的東晉時期,前此的孫吳不是,後此的南朝也不是;至於北方,並沒有出現過門閥政治。門閥士族存在並起着不同程度政治作用的歷史時期,並不都是門閥政治時期。這是本書的核心思想,也是本書《後論》企圖着重說明的問題。
本書偏重於政治史方面的研究,但不是全面的東晉政治史;它以江左幾家僑姓士族的興衰為線索進行考察,但也不同於各個士族門戶的個案研究。書中旁及軍事、地理、文化、經濟諸問題,只限於闡明門閥政治的需要,一般不作詳盡論述,以免駢枝之累。
文稿寫成後陸續請北京大學歷史系周一良教授、祝總斌教授看過,在材料和論點上都得到他們精心指正,謹此致謝。
本書有參考未備、論斷不當、史料失誤以及其他不妥之處,統祈讀者賜正。
作者
1986年1月於北京
自 序
《東晉門閥政治》一書,論述從公元4世紀初至5世紀初的百餘年間,江左幾家僑姓門閥士族與司馬氏皇權結合而運轉的政治歷史。東晉門閥士族的興替和門閥政治的發展以至消亡,從本書首尾相銜的各題中,大致可以看出其內在的關係。
本書前七題,依次論述各家士族當政時期的歷史,藉以顯示東晉門閥政治的階段性。為了弄清某些比較隱晦的歷史內容,作了較多的考證。《後論》之作,一方面是想把前面各題的論述加以貫通,以明本書脈絡所在;另一方面是想對作為本書主旨的東晉門閥政治的內涵外延,試作補充說明。
門閥政治,中國學者見仁見...
目錄
目 錄
釋「王與馬共天下」 1
一 西晉諸王與王國士人 3
二 司馬越與王衍 9
三 司馬睿與王導 門閥政治格局的形成 19
四 關於「不與劉、石通使」問題 29
論郗鑒—兼論京口重鎮的形成 41
一 小引 43
二 郗鑒的密謀 46
(一)東晉初年的兵力狀況 46
(二)流民與流民帥 49
(三)用流民帥平王敦之亂 55
三 郗鑒與王導 58
(一)郗、王家族的結合 58
(二)蘇峻亂平後的江州 66
(三)郗鑒在陶、王矛盾和庾、王矛盾中的作用 68
四 郗鑒與京口經營 76
(一)三吳的戰略地位 76
(二)會稽—三吳的腹心 81
(三)建康、會稽間的交通線 85
(四)京口和晉陵地區的環境與流民 92
(五)京口在政治、軍事上的作用 95
(六)郗氏家族在京口的影響 99
五 餘論 104
庾氏之興和庾、王江州之爭 109
一 庾氏之興 庾亮鞏固門閥政治 111
二 庾亮出都以後的政治形勢 118
三 庾、王江州之爭 123
四 襄陽的經略 135
桓溫的先世和桓溫北伐問題 145
一 桓溫先世的推測 147
(一)桓溫先世的隱情 147
(二)桓溫是桓範後裔 148
(三)桓範的郡望問題 154
(四)旁證 157
(五)小結 160
二 桓彝事跡雜考 162
(一)中朝桓彝無令譽 162
(二)桓彝過江後躋身「八達」而又志在立功 164
(三)桓彝族單勢孤 167
(四)桓氏家族不為時人所重 170
(五)小結 172
三 永和政局與永和人物 174
四 桓溫北伐與東晉政爭 184
五 簡文帝遺詔問題 192
陳郡謝氏與淝水之戰 205 一 謝鯤、謝尚與謝安 207 二 北府兵 220 三 淝水之戰前後的陳郡謝氏 226 四 淝水之戰與滅吳之戰的比較 237 五 北方民族關係與淝水之戰性質問題 247 門閥政治的終場與太原王氏 263 一 小引 265 二 「齇王」世家 266 三 孝武帝與皇權政治 273 四 主相相持與太原王氏 280 (一)主相相持的開端(太元九年至十四年,384—389) 281 (二)上下游的爭奪—王忱與王恭
(太元十四年至十七年,389—392) 284 (三)殷仲堪入荊與孝武帝得勢
(太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392—396) 286 (四)孝武帝死後王恭、殷仲堪連兵叛亂—兩藩與中樞之爭
(太元二十一年至隆安二年,396—398) 288
(五)太原王氏的覆滅(隆安二年至三年,398—399) 291
五 小結 293
劉裕與孫恩—門閥政治的「掘墓人」 299
一 晉末的北府兵 301
二 北府將樂安高氏 310
三 道術與政治 316
四 孫恩、盧循、徐道覆的家族背景 323
五 孫恩、劉裕與次等士族 331
後論 339
一 舊族門戶和新出門戶 341
二 東晉僑姓門閥士族的主要來源 346
三 門閥政治—皇權政治的變態 351
四 門閥政治和流民 357
五 門閥士族的經濟基礎 360
六 門閥士族的文化面貌 364
七 門閥政治的暫時性和過渡性 369
改版題記 373
目 錄
釋「王與馬共天下」 1
一 西晉諸王與王國士人 3
二 司馬越與王衍 9
三 司馬睿與王導 門閥政治格局的形成 19
四 關於「不與劉、石通使」問題 29
論郗鑒—兼論京口重鎮的形成 41
一 小引 43
二 郗鑒的密謀 46
(一)東晉初年的兵力狀況 46
(二)流民與流民帥 49
(三)用流民帥平王敦之亂 55
三 郗鑒與王導 58
(一)郗、王家族的結合 58
(二)蘇峻亂平後的江州 66
(三)郗鑒在陶、王矛盾和庾、王矛盾中的作用 68
四 郗鑒與京口經營 76
(一)三吳的戰略地位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