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兼學者與創作者的鍾玲,考據史料,佐以小說的創意、情節與人物刻畫,融合篤信佛教多年的心得,以小說形式,訴說歷代禪宗大師和修行的女人的傳奇故事。
《餘響入霜鐘》
集詩人、學者與小說家於一身的鍾玲,費時四年時間撰寫禪宗十三位祖師的傳奇故事,由年輕的達摩祖師於五世紀初在印度受師父囑咐東去中國傳法,寫到晚唐第九世紀的臨濟義玄禪師,跨越四百多年。
她詳實考據古書、史料,仔細推敲歷史事件、祖師傳記年代順序,結合自身修習佛法的經驗與體悟,以及因親炙白雲老和尚、聖嚴法師、佛緣方丈等,得以觀察高僧,來揣摩想像祖師的行止與境界,融入小說手法的創意情節、立體飽滿的人物,在不違背史實之下,刻畫出栩栩如生般的祖師們,書寫出充滿人情味的修行故事。
本書收錄三十個篇章,在史實、傳說、虛構中自在悠遊,不只可單篇閱讀,串聯起來,就是一部精采禪宗傳奇故事,可說是一部另類中國禪宗史。從達摩到中國為了尋找禪宗的傳人,展現一葦度江的神功來考驗傳人,二祖慧可為了求法不惜斷臂,為禪宗留下傳世著作〈信心銘〉的三祖僧燦,傳到六祖慧能,終於開枝散葉,而有臨濟宗、曹洞宗、溈仰宗、雲門宗、法眼宗五大宗派,大師輩出,看見禪宗落地深根的過程與深遠的影響,以及祖師圓寂之後,真身遭逢劫難,弟子如何捨命保護真身,寫下最精采動人的一頁。
透過鍾玲生動文字,以及詳細解說禪宗歷史背景,神秀與武則天的特殊因緣,讓這位女皇帝死後留下無字碑,懷海方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禪宗淵源,讓禪宗傳奇躍然紙上,讀本書,不只閱讀一本小說,也間接領會禪宗大師的教義,獲得身心靈的安頓與自在。
《修行的女人》
集學者與作家於一身的鍾玲,深度刻畫中國佛教由古至今二十六位比丘尼艱苦卓絕的修行故事,另收入一篇當代女子修習道家的山中傳奇。
她以嚴謹的學術訓練考據古書,爬梳兩千多年的歷史,融入師隨千佛山白雲老禪師學佛的經驗,發揮創作的感性與想像力,在史實的基礎上,用小說的創意筆法添磚加瓦,讓歷代比丘尼波瀾跌宕、高潮迭起的一生躍然紙上。從四世紀初西晉的第一位淨撿尼師,到清末的了定尼師,生動描繪十八位古代尼師可歌可泣的傳說;再由一九一一年民初寫到二○二三年當代的七位法師,並細緻描摹兩千五百年前佛陀收的第一個比丘尼弟子大愛道,以及一九九○年代一位女子到台灣的山中學習道家修煉的故事。
全書三十二篇穿梭在史實與虛構之間,單篇讀來是精采絕倫的短篇小說,貫串來看,是有助理解佛教發展脈絡與女性修行者史傳的重要文本。佛教傳入中國初期女子出家無門,因為授具足戒的儀式必須有多位比丘尼戒師,而中土的比丘都是男眾,四世紀的淨撿尼師和五世紀初的僧果尼師都面臨這種困境,她們如何正式受戒呢?古代女子在家庭與社會的抵制下出家不易,比如四世紀的明感尼師原是當家大夫人,歷經被綁去山寨十年驚心動魄的劫難,後以堅韌的心智向丈夫和家族爭取到出家。五世紀的曇暉尼師幼年已有愛慕她的未婚夫,她想方設法偷偷逃去寺院。清朝末年美人尼師了定,十七歲嫁入高門,後來拋開蒙受的不白之冤遁入空門。民國以降,從雲遊世界的清貧女畫家到創辦華梵大學的曉雲法師、剃度出家的大學校長隆迅法師、在巴西為佛教拓土開疆的覺誠法師等人,在在寫下璀璨動人的篇章。
鍾玲以編年作傳,靈活運用小說手法,勾勒出輾轉於各地的二十七位修行的女人的平生風景。她深情卻節制的行文,細筆刻鑿立體鮮明的人物圖像,鋪陳古今時代的氛圍,探尋淚光閃閃下人心歷經的千迴百轉。本書是修行入門的引路燈,更是扣問心靈的啟示錄,讀著故事,彷彿佛來,佛在,拈花微笑。
作者簡介:
鍾玲
威士康辛大學麥迪生校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職紐約州立大學艾伯尼校區、香港大學、國立中山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澳門大學,任協理副校長、院長及教授等。著有小說《餘響入霜鐘:禪宗祖師傳奇》和《深山一口井》(九歌)、《鍾玲極短篇》(爾雅;香港,匯智)、《天眼紅塵》(北京,人民文學);詩集《芬芳的海》(大地)、《霧在登山》(匯智);散文集《我的青芽歲月》(九歌)、《發光的人》(佛光文化事業)、《大地春雨》(香港,天地)等。學術專書五本。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餘響入霜鐘》
這系列極短篇,在史實、傳說、虛構中自在悠遊。而書中每一位宗師的教導,各有章法,有慈祥平正如僧璨;也有偏鋒奇招,如馬祖道一。種種叩問,種種機鋒,由作者清暢之筆娓娓道來,已無艱澀。這是一部禪宗歷史的整理傳述,更是對這個時代、人間的祝福!
──作家、《聯合報》副刊主編宇文正
我非常感激鍾玲教授這本書。隨手就可舉出幾個原因。1. 過去多年來斷斷續續讀《六祖壇經》多少次,一向看到的都是一代宗師「道貌岸然」,聽到的是他對摩訶般若波羅蜜的「大開圓解」。如今鍾玲教授終於讓俗姓盧的這個人,這個「瘦小黝黑、顴骨高聳、鼻頭寬大、雙唇肥厚、樣子滑稽到叫人避開目光偷笑」的男子,如何歷經試煉、如何超凡入聖、事蹟一一躍然紙上!有多少是學者的鑽研考據,有多少是作家的想像與創意,這就有勞學界探討了!2. 過去我始終無法想像惠能在未出家時如何能隱身在獵人隊中長達十五年,日常怎麼過日子啊?!現在這本書也透過生動的細節,提供了合情合理的答案。3. 鍾玲畢竟是見樹亦見林的學者,本書雖名「傳奇」,卻參考了豐富的史料典籍,例如,在第二十三章〈六祖的真身歷經滄桑〉,作者便交待了從西元七○七年唐中宗時,至一九六六年紅衛兵時,直至一九八○年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勲任廣東省長時,六祖真身所經歷的滄海桑田。
──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高天恩
寫的是平常心,讀的是不凡故事,怎麼能不令人一再回味。業分善惡,起心動念皆是;魔不分彼我,舉手投足都罪。佛法傳承,以超越人類生命歲月的限制,來延續指導良善心靈的自我管理。一如《梁皇寶懺》以「慙愧」二字醒世,警惕人要除掉腦中的魔障,斬斷心頭的鬼祟,自我反省覺知,才能不落惡業惡果,不讓煩惱反覆糾纏身心。遍尋解脫之道者,何不當下自覺徹悟,常作斬心鬼的自我練習?貪婪、嗔恨、癡迷、傲慢、妒疑,均可以慚愧化解。當下慚愧,當下解脫,時時覺知,無執無惱。承蒙鍾院長寫作的平常心,分享眾人閱讀大師的不凡故事,書中文獻考據如實,堪稱佛傳故事的鼎作。
──醫生、作家邱顯學
《餘響入霜鐘:禪宗祖師傳奇》是我近幾年讀到最讚歎的一部作品,三十章傳奇各具神韻,貫串在一個大結構中,引人如聽萬壑松聲!
──作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陳義芝
當達摩從爐灶取來一大把灰為「求法」的慧可斷臂上傷口止血,並施內功幫徒弟療傷;慧可開始覺得痛時,脫口請求師父:「能不能請師父幫我安心?」而達摩說:「你把心拿來,我幫你安。」他說:「我找不到那顆心了。」而當達摩回以:「我幫你把心給安了。」時,我一鼓作氣「細心」品讀《禪宗祖師傳奇》,企圖安定自己這顆「心」,竟發現「心」並未隨達摩的長長蘆葦渡過長江,而仍漂蕩無依。
粗淺的我想起《禮記‧大學》為心列出「定靜安慮得」的進程,原來心不定,如何能「安」啊?
拜讀再三,一直迴盪著道信所示:「山水無體亦無相。」心,不也如此?於是,我立即閉目片刻,企圖先「定」下來,再隨禪宗祖師的行止,試著「安」下這顆「心」。可是,當神會對王維說的:「你的心本來就清淨,動努力修行之念,就是妄心。」妄心即貪婪之心,貪求「安」反而晃動不已。
──作家黃漢龍
鍾玲教授有一顆安靜謙卑的心,一枝溫潤克制的筆。小說以行走的故事深入淺出的佛法震撼讀者。堅定的信仰與心念的力量,強大得無法抵禦,它們來自於人純粹的本心。
我相信,鍾玲教授的這本禪師傳記,會將一顆顆迷茫的心靈從此岸度往彼岸。只因我們都是在尋找歸來的自己,在輾轉而回的流浪途中……
──作家、前香港《大公報》副刊主編傅紅芬
《餘響入霜鐘:禪宗祖師傳奇》結合了學者的研究、考證與作家的想像、佈局、謀篇、文采,熔禪宗歷史與文學想像於一爐,於文獻不一之處加以揀擇,於史料不足之處濟以想像,佐以個人參訪高僧大德的親身感受,鋪陳出一篇篇傳奇故事,發揮「以史入文,以文濟史」的特色。各篇既可當短篇小說獨立閱讀,依序讀下則有如自菩提達摩始祖以降的另類中國禪宗史。
──教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單德興
鍾玲寫的極短篇並不短而且寓意長深,都有一個相當完整,看了以後還要再想一想的內容故事。我跟她說:用極短篇登出不太合適,應是精緻的短篇小說。
後來我們成為朋友分享見聞,開始一段美好的交往。
鍾玲是白雲禪師的弟子,佛緣佛學根基學養豐富,寫佛教的故事都是如同寫論文般的認真考據備資料。但鍾玲的文學根深底蘊厚,文字優美筆鋒精練,寫出來卻是引人入勝,不知不覺已進入佛門堂奧……。
幾千年來禪宗祖師的資料檔案分散四處,如同散落一地的珠子,鍾玲以她的生花之筆串成珠錬,光彩奪目。讓我這初學者看得明白,瞭解這一段禪宗祖師的傳奇。
──作家、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簡靜惠
《修行的女人》
身為學者∕作家的鍾玲,一方面善用多年的學術訓練蒐集資料,斟酌取捨,另一方面運用長期的創作經驗,將素材排列組合,踵事增華,在不背離史實的原則下,發揮小說家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將史料轉化為小說創作的元素。她並透過將比丘尼傳統溯源到佛陀時代的大愛道,也就是撫育佛陀成人的姨母,來向兩千五百多年來艱苦卓絕、精進向道的女性修行者表達崇高的敬意。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單德興
鍾玲自己也是「修行的女人」,她在家修行,在任何工作或活動的場域修行,寫《修行的女人》是她行佛的一種方式。當全球女力崛起,這本書將成為一面鏡子,映顯佛教世界曾經出現過的諸多比丘尼現象,提醒我們男眾女眾理當平等,一切不合時宜的陋習惡規都必須消失。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李瑞騰
《修行的女人》這本書,有歷史、有學術、有注釋,又有小說式的作者心意在其中。
──永芸法師
這本書裡,她爬梳兩千年的中華歷史,從中土第一位尼師,西晉的淨撿開始,直至當代的曉雲法師、隆迅法師為止,兼顧各個時代的歷史背景、政治與社會情況、以及每位比丘尼師個人的生命細節,及其內心經歷過的千迴百轉。結果,就寫成了一部震聾啓瞶的中華佛教「空行母」傳奇。
──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高天恩
每個女子都燒燙著我的心。
凝鍊深情之筆,將筆墨流向修行的女性,逃家出家,立斷世俗,行過佛陀夢土,像擲入火爐的鐵,等待鑄劍開悟,了脫生死。。
修行者的她方,如此豐饒,如此可歌可泣。
──作家鍾文音
名人推薦:《餘響入霜鐘》
這系列極短篇,在史實、傳說、虛構中自在悠遊。而書中每一位宗師的教導,各有章法,有慈祥平正如僧璨;也有偏鋒奇招,如馬祖道一。種種叩問,種種機鋒,由作者清暢之筆娓娓道來,已無艱澀。這是一部禪宗歷史的整理傳述,更是對這個時代、人間的祝福!
──作家、《聯合報》副刊主編宇文正
我非常感激鍾玲教授這本書。隨手就可舉出幾個原因。1. 過去多年來斷斷續續讀《六祖壇經》多少次,一向看到的都是一代宗師「道貌岸然」,聽到的是他對摩訶般若波羅蜜的「大開圓解」。如今鍾玲教授終於讓俗姓盧的這個人,這...
章節試閱
《餘響入霜鐘》
1.達摩祖師尋覓徒弟
在天竺國南部,西高止山脈一座巨嶺的山腳,簡樸的木築精舍旁有一棵大榕樹,般若多羅和他徒弟菩提達摩兩人相對盤坐樹下。師父體型枯瘦、鬍鬚盡白。達摩三十歲,他的模樣跟一千五百年後今天在中國流傳達摩的雕像相似:健壯的體格,囂張的鬍鬚圍繞著嘴,凸額深目,皮膚黝黑,只有頭上的圓形禿頂面積較小。般若多羅對徒弟說:「達摩,你已經悟道了。你知道我們禪法應該傳到什麼地方嗎?是遙遠的震旦國。那裡的人心會跟禪相應,三百年後,禪法會傳遍震旦。」
的確,此時在震旦是西元五世紀初東晉末年,三百年後第八世紀初是武則天統治的末年,那時禪門的北宗風行中原,信徒以十萬計。南宗也開始在嶺南傳佈了。
達摩歡喜地跳起來,笑著說:「師父,太好了,我這就去準備。去震旦,要坐很久的船哪!我要帶些什麼?」
般若多羅用手示意他坐下來,說:「等等!無生法忍啊,徒弟,時機未到。」
般若多羅的眼眶密佈皺紋,瞳子卻重重宇宙般深遠,各種時間、空間都在裡面。忽然他眼裡出現佛寺千千萬萬座遍佈大地,許多黃色皮膚、鼻樑較天竺人低的出家眾和在家信徒,在無數佛寺中,雙手合十,面現平和的表情。瞳子裡另一個景象是大廳中兩百多個黃皮膚的僧人合十列隊站立,站法特別,一邊一百人分開站,兩邊面對面,沒有看著台上。台上盤坐一老僧說話,窗外滿院月光。
般若多羅笑著轉頭對徒弟說:「由現在算過六十年,你才可以去震旦國,去找傳人。注意啊,東去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找到那個傳人,一切都為這個目的。就像當年我找到你。」
達摩望著師父笑,現在可以看出來這個達摩跟我們熟悉的、瞪目昂然的達摩像不同了。三十歲的達摩,臉上流露天真的笑容,流露對師父的感激和依賴。
然後師徒二人閉目專致於密法入定,他們竟然冉冉升空,像兩顆氣球,在晨曦中,飄到榕樹頂上,法相寧靜。幾千年來,印度有些修行人可以練到人體飄浮,到今天西方科學家仍然跋涉長途,尋到印度深山中,追求解答。由十九世紀開始是人類信仰科學的時代,我用信仰二字表示現代人對科學陷入一定程度的執迷。
在古印度,修行者精於神通不稀奇。在印度禪宗傳到般若多羅,已經是第二十七代了。印度的禪宗祖師們神通廣大。根據《祖堂集》,印度禪宗由佛陀傳迦葉,傳到第十一祖富那耶奢尊者,把禪法傳給徒弟以後,顯示神通之後圓寂:「師付法已,則現神通,飛行自在。卻至本座,而入寂定。」就是說,富那耶奢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最後飛回座位上,入定圓寂。達摩之前的第二十七代祖師的法號和事蹟,最早的文字記錄撰於西元七七四年的《歷代法寶記》。這麼說,那之前一千三百年都靠祖師們的口耳相傳,不瞞你說,我懷疑這些神通記錄的真實性。
達摩的師父般若多羅圓寂時,所現之神通更為驚人。根據《五燈會元》,般若多羅舒展左右手,每一個掌心出現二十七道五色光芒,然後他跳躍空中,位置有七棵大樹那麼高,在空中自焚,舍利子由空而降。這夠驚人了。早在佛經中有很多佛陀放光的事蹟,《妙法蓮華經》卷一說,佛陀在王舍城說法,一萬二千大比丘來聽講,佛陀的兩眉之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佛陀的眉心會發無限光芒啊!
南北朝梁國首都建業,就在今天的南京,其城郊有一座大佛寺,叫道場寺,在藏經樓裡一位滿臉棕色鬍子腮絡的番僧,瞪著深深眼眶中的大眼睛,正翻閱兩本書,他就是來自天竺的菩提達摩,已一百三十歲了,但他還是以前在天竺國時三十歲的樣子,似乎他掌握了不老的祕密。他正在翻閱求那跋陀羅翻譯成中文的《楞伽經》,旁邊放著《楞伽經》的梵文原文,達摩一句一句地對照著檢查。他正在尋找一本可以教授禪宗法意的中譯佛經。我看過一項資料說,達摩到中國以後拜翻譯大師求那跋陀羅為師,這資料是錯的,因為在達摩抵達廣州之前九年,求那跋陀羅已經過世了。
一百三十歲的達摩不僅能說粵語、吳越語、南朝官話、北朝官話,還精通古文,你說可能嗎?真是如此,這是梁武帝天監十九年,西元五二○年,達摩在中國已經四十三年了。這些年他都潛心學習中文,當然學得精湛。四十三年前初抵廣州,便在城外珠江北岸搭了個小木屋,稱之西來庵,他先學說粵語,再學漢字的讀和寫。
後來他到江南,入住以譯場名揚天下的道場寺,他除了學南朝的官話,還勤讀儒家、道家經典。他認為儒家的治國方案、為人原則,都頗優勝。道家的宇宙法理、為君王之道,自有道理。但兩者都不究竟。然而道家注重直接回歸樸木般的天性,倒會有助於將來震旦人吸收禪法。其他到南朝來的異域僧人,像是伽婆羅,都忙著翻譯佛經,而達摩只專注兩件事,一是學中文,二是深夜練功,練天竺國幾千年傳下來的瑜伽密法。因為他知道,以後找徒弟這些都用得上。
達摩初到建業道場寺時,南朝齊國經歷亡國之禍,任宰相的皇室宗親蕭衍,脅迫十五歲的齊和帝把帝位禪讓給他,十幾天後逼死退位的齊和帝,蕭衍就是梁朝的開國皇帝,梁武帝。梁武帝學問淵博、孜孜勤政。達摩聽說他每天早上四點起床批公文,冬天手指都凍裂了。還有他篤信佛教。即位次年,天監二年,皇帝為南扶國(今柬埔寨、泰國)的僧人曼陀羅仙在皇宮裡及正觀寺設立翻譯館,翻譯佛經。未來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授徒用的一行三昧法門,就出自曼陀羅仙翻譯的《文殊師利般若經》。梁武帝在天監三年頒佈〈捨事道法詔〉,公然宣佈放棄道教、尊崇佛教。
十八年來達摩都觀察梁武帝的心性和行為,也讀了他主持編寫的《梁王寶懺》,覺得他誠心事佛。心想,也許他就是那個傳人。武帝還頒布〈斷酒肉文〉,禁止僧眾吃肉,自己也素食,並頒佈〈斷殺絕宗廟犧牲詔〉,禁止儒家宗廟用動物、家禽做祭祀品,以麵食、蔬果代替。達摩體察武帝近年來謹守殺戒,也體察到他挑戰傳統儒家勢力的大勇。到天監十八年,梁武帝受菩薩戒,包括十重戒、四十八輕戒。他想,梁武帝很可能就是他尋覓的傳人!
道場寺的方丈向皇帝推薦,天竺僧人達摩精通禪法。梁武帝就在偏殿單獨召見達摩。達摩眼中五十七歲的皇帝,一張堂皇豐滿的臉,氣宇昂揚。武帝看達摩,破舊的僧衣、僧鞋,不修邊幅,不剃頭、不剃鬍鬚,又不行跪叩之禮,對自己只隨意合十點頭,欠缺禮數,心想,既然你精通禪法,就問你一個禪法的問題。
武帝說:「朕即位以來,建佛寺、譯佛經,不可勝數,這有多少功德?」
達摩想,「既然你敢問自己的因果,應該承受得了真正的答案」,他用標準的南朝官話說:「皇上並無功德。」
這外貌粗陋的番僧竟然敢全盤否定他,武帝受不了,就板著臉問:「何以無功德?」
達摩點醒他說:「這些善行積的只是小果,無法到達無漏的境界。」
武帝心想,「我有漏的善行,也是善行,何以你不能為他人的成就而歡喜呢?」
達摩看見武帝臉上露出不悅,知道他執著於自己的佈施、自己的權位,當下知道武帝並不是他找的傳人。武帝正思索著達摩的話,抬起頭,偏殿中已經不見他蹤影,心想,怎麼走得那麼快?
你會說,達摩已經開悟,智慧那麼高,怎麼會誤認梁武帝作傳人?要知道,人一有執念,就會迷惑。當達摩對武帝的執念刹那間消散,正在皇宮外疾馳的他,腦中出現三十年後的梁武帝,他以前殺業、惡業啟動報應了,就在建業城玄武湖南岸的皇宮內,八十六歲、髮鬚盡白的梁武帝,虛弱地躺在蒲團上,受叛軍武將侯景的軟禁和脅迫,他氣瘋了、餓得乾瘦,口中味苦,叫侍從去討蜂蜜,被拒絕,武帝用細微的聲音喊「反攻!反攻。。。」接著斷了氣。
達摩行瑜伽密法,運用體內巨大的能量,移位出了皇宮,出了建業城。疾走在官道上的他,感知的確應該在今天找到真正的傳人,而他就在不遠處,要趕緊找到他。
《修行的女人》
1.淨撿:中土第一位尼師
中土第一間佛教寺院建立於西元六十八年,就是東漢明帝為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在洛陽建立的白馬寺,好讓番僧翻譯佛經。中土第一位尼師的故事發生在四世紀初,西晉末年,距離白馬寺建寺已經兩百四十年了,你以為到第四世紀佛教已經廣傳中國了。由外傳入的宗教在文化殊異的國家生根,是需時日的。首批大乘佛經《道行般若經》等,在西元一八○年左右才由貴霜國僧人支讖在洛陽翻譯出來,距離白馬寺的建立也已經一百多年。二五○年天竺僧曇河迦羅在洛陽白馬寺設立戒壇,第一批正式受戒的出家男眾包括朱士行,法號八戒。三一○年左右各地寺院已經有一些中國本土比丘,但是女居士要出家成為比丘尼卻難如登天,為什麼呢?
西晉首都洛陽貴族居住區的邊緣,一間小院落門前停著兩輛華麗的馬車,木質車身雕滿菱花紋、車窗垂著綢簾。是尚書令家兩位小姐來跟仲令儀女傅學習彈古琴。仲令儀是寡婦,才二十一歲,出身書香世家,母親從小教她琴棋書畫,父親曾任武威太守,但是父親在她十四歲時過世。她先夫是什麼人呢?夫家的主公為侯爵,但是令儀嫁的是其庶子,結婚一年後丈夫就病逝了。仲令儀的琴藝和書法京師數第一,京師許多高官、貴族家的小姐都送帖子來,想拜在她門下,而她早就想奉養娘家母親。於是她徵得候爵夫人的同意,帶著寡母,四個侍女、一個廚娘、兩個家丁,搬進屬夫家產業的一個小院落,在那裡授徒。
小院落的門開了,尚書令夫人和兩位小姐走出來,後面跟著一位年輕女子送客,她從容不迫,個子高挑,目射精光,著淺藍絲衣、墨綠綢裙,她就是仲令儀。身世孤熒熒,卻神采奕奕。尚書令夫人告訴她,逆趙漢朝匈奴人劉聰的軍隊已經占領了洛川地區,時局不穩,女兒們要暫停學藝了。仲令儀回到書房,攤開絹本手抄的《四十二章經》繼續讀。《四十二章經》就是攝摩騰、竺法蘭在白馬寺翻譯的佛經。她讀到:「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夫不絕愛欲即為前境所轉。既為前境所轉,則愛欲習氣依然復生。故使真智蒙蔽,無由證覺矣。」腦中先出現丈夫的臉,吻她,令她情迷;又出現丈夫臨終前虛弱的眼神,令她哀絕。是的,丈夫去世三年來,她常陷入痛苦的煎熬,是愛與欲令她蒙蔽。忽然她悟出,她要追求的是,去除癡迷執著的「真智」。
三一○年劉聰在平陽稱帝,三一一年發生永嘉之亂,劉聰派軍隊攻打西晉首都洛陽,一個月後洛陽被攻破。劉聰的軍隊擄走西晉懷帝,殺死宗室、官員、軍士、平民三萬多人。敵軍攻城期間,令儀叫家丁把荒草敷在自己院落的牆頭,大門門板上塗泥巴,門下堆一團團青苔。因此她家狹小的門面更加破落,敵軍的亂兵連搶掠的興趣都沒有。令儀、母親、婢僕藏在柴房裡,他們躲過大難。聽說她夫家府邸被搶一空,公婆、大伯、二伯被砍死,妯娌都被擄走;跟她學藝的門生也大多被掠,包括尚書令的兩位女公子。每一則慘死的消息、每一則擄掠的消息,都令她震驚、哀痛。令儀原來認為自已出身官宦人家,屬上流社會,親友門徒的悲慘下場,令她澈底看破榮華富貴。
過了兩年漢趙朝治下的洛陽稍微安定,仲令儀聽說高僧法始在洛陽舊宮城西門旁邊建立光明寺,她天天去聽他講經。法始看她一點就通,特地為她講支讖翻譯的《般舟三昧經》,她開始了解「四事法」,即如何修習內心不散亂三昧正定:「一者所信無有能壞者。二者精進無有能退者。三者智慧無有能及者。四者常與善師從事。」令儀想到自己由十四歲開始心緒就一波波地被打到散亂,先是寵愛她的父親戰死了,接著十八歲時丈夫染急病過世,接著是二十一歲時劉聰軍隊的屠城,她心中被恐懼、擔憂襲擊。她跟法始和尚學習三昧正定後,內心平靜很多,於是她想全力投入修行,想出家,她向法始跪拜,說:「《般舟三昧經》說,來聽佛陀說法的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既然比丘尼跟比丘同列,優婆塞可以出家為比丘,當然優婆夷也可以出家為比丘尼。懇請大師渡我為尼。」
法始的眼中流露遺憾,說:「聽說西域有比丘尼眾,但是中土還沒有,連比丘尼出家的戒法也沒有傳進來。」
仲令儀問:「比丘跟比丘尼並列,為什麼戒法就不同?」
法始說:「比丘出家要守二百五十戒,我聽人說,比丘尼出家要守五百戒。讓我問問師父智山和尚。」
智山和尚是天竺犍陀羅國人,個子高瘦,皮膚雪白,眼睛水藍,鬍鬚棕黃色,他個性寬廣慈悲。他告訴法始,比丘尼的戒律跟比丘的大同小異,但是如果沒有修比丘尼戒法,就不能傳戒。智山和尚說,仲居士可以跟一位大和尚受十戒,也可以落髮,但是沒有辦法完成正式出家,因為沒有具和尚地位的尼師來幫她傳比丘尼的具足戒。
的確,中土連一位正式出家的尼師都沒有,遑論和尚尼師了。但是仲令儀的意志堅定,一半出家也要進行。受她的感召,有二十四位女居士一同受十戒。由智山和尚主持受戒禮、並為她們說十戒,為她們落髮。仲令儀法號淨撿。她們在法始法師的光明寺附近找到一塊地,蓋了竹林寺,是中國第一座尼庵。這是西元三一五年,在混亂的五胡十六國時代,幸虧胡人國君大多不反對佛教。竹林寺中的落髮女居士沒有尼師可追隨,她們有事就問淨撿。因為淨撿勤研佛經,總能找到答案。她帶著她們嚴守十戒,並從比丘的兩百五十戒中挑選一些來遵行。不少信眾來竹林寺拜佛,紛紛捐款,淨撿除了購買佛經,捐出大部分款項救濟城中貧民。竹林寺清雅有則,後來落髮的女居士多達一百人。
淨撿對受具足戒的事一直掛在心上,記掛了三十年!到她五十二歲時,打聽到僧建法師由西域月氏國的佛寺,帶回梵文的比丘尼受戒法的戒本。她跟略通梵文的僧建法師合作,把它粗略譯為漢文,因此竹林寺的落髮居士也有機會一知半解學一點比丘尼戒律。最後在東晉升平元年,洛陽在前秦治下,淨撿終於延請到西域僧人曇摩羯多和尚開設比丘尼戒壇,因為他有傳比丘尼戒的經驗。這年淨撿六十七歲,在一千六百多年前是高壽,等於是百歲老人了!為求佛道,她還是不屈不撓地追求戒律上的完美修行。
曇摩羯多和尚曾在西域龜茲國佛教寺院的比丘尼戒壇,擔任得戒師,又在沒有戒壇的樓蘭國為二十多位女居士剃度出家和舉行比丘尼具足戒儀式。於是竹林寺一百多位已經落髮的女居士都準備好正式出家了。但是南方的東晉有一位道場法師,親自渡長江北上洛陽,見曇摩羯多,說「《戒因緣經》中說,佛陀准許賤民種姓之女缽吉蹄出家,是由比丘尼大愛道給她授具足戒。你身為比丘,絕對不可以在這塊土地上給女眾授具足戒,這不如法!」由於道場法師的阻止,曇摩羯多和尚設立的比丘尼戒壇還是開不成。
那麼,比丘尼戒壇授戒的正式儀式,要有多少比丘尼和比丘主持呢?像曇摩羯多和尚那樣,只有一位和尚比丘來主辦儀式,根據《大愛道比丘尼經》,當然是不如法的。比丘尼戒壇有不同的體制。佛陀為大愛道剃度時說過,以後行沙彌尼剃度儀式,要有:「比丘僧五十人、比丘尼三十人;若無比丘尼者,不滿其數。從師所請比丘眾皆會坐。」就是說佛陀時代的沙彌尼剃度儀式陣仗大到要八十位出家人出席。早期法藏部派所傳,則是男女戒師各十人,儀式還需有得戒師、羯磨師、教授師三師。此法後來傳入中國,即西元五世紀由錫蘭傳入南北朝的比丘尼授戒儀式。現、當代三壇大戒的傳戒必須連受三壇,初壇、二壇及三壇,分別傳授沙彌尼戒、比丘尼具足戒、出家菩薩戒。此外沙彌尼要先在十位比丘尼面前行懺悔受戒儀式之後,再到比丘十人之前行懺悔受戒儀式。
曇摩羯多和尚瞪大他透剔的水藍眼珠,駐於慈悲,思考佛陀善巧方便的法門,他問淨撿說:「南方來的道場法師說,『不能在震旦的土地上為比丘尼開戒壇』,你有什麼想法?」
淨撿一愣,然後福至心靈,說:「讓我想想。人開鑿的運河,應該不算是山川大地。戰國時期魏國開的鴻溝,由彭城流入泗水的一段,現在還通船。我的家鄉就在彭城。」彭城就是今日的徐州市。
淨撿引領曇摩羯多和尚和他的侍者,以及三位落髮女居士,由洛陽坐兩輛馬車向東走了二十天,來到鴻溝通泗水之處。和尚說:「我們就在非山川大地的運河上,開戒壇。」
淨撿租了一艘船。並用木頭搭建簡單的戒壇安放船上。當曇摩羯多和尚為淨撿等四位授具足戒的時刻,整艘船散發梅花的清香。淨撿在落髮四十三年後,終於完成出家,即使沒有完全遵照古制。西元三五七年中國出現第一批四位受具足戒的比丘尼。
《餘響入霜鐘》
1.達摩祖師尋覓徒弟
在天竺國南部,西高止山脈一座巨嶺的山腳,簡樸的木築精舍旁有一棵大榕樹,般若多羅和他徒弟菩提達摩兩人相對盤坐樹下。師父體型枯瘦、鬍鬚盡白。達摩三十歲,他的模樣跟一千五百年後今天在中國流傳達摩的雕像相似:健壯的體格,囂張的鬍鬚圍繞著嘴,凸額深目,皮膚黝黑,只有頭上的圓形禿頂面積較小。般若多羅對徒弟說:「達摩,你已經悟道了。你知道我們禪法應該傳到什麼地方嗎?是遙遠的震旦國。那裡的人心會跟禪相應,三百年後,禪法會傳遍震旦。」
的確,此時在震旦是西元五世紀初東晉末年,三...
目錄
《餘響入霜鐘》
自序:禪宗一脈四百年
各界推薦 宇文正、高天恩、邱顯學、陳義芝、黃漢龍、傅紅芬、單德興、簡靜惠(筆劃序)
1. 達摩祖師尋覓徒弟
2. 達摩一葦渡長江
3. 慧可斷臂求法
4. 慧可的護教任務
5. 平凡又不平凡的僧璨
6. 百歲慧可的天竺法行腳
7. 慧可在水面坐化
8. 三祖僧璨、四祖道信面貌不同
9. 僧璨不一樣的立化圓寂
10. 五彩璀璨的三祖舍利子
11. 無姓兒弘忍
12. 道信解救圍城
13. 道信禪師的受死和捨報
14. 神秀拜弘忍為師
15. 惠能聽人誦經
16. 弘忍門下人心大亂
17. 法脈細如絲
18. 惠明和傳法袈裟
19. 獵人隊伍中的禪行者惠能
20. 惠能和寶林寺的緣法
21. 國師神秀和武則天
22. 法衣之北上南下
23. 六祖的真身歷經滄桑
24. 惠能北向拓疆的弟子神會
25. 安史之亂和神會崛起
26. 王維和南陽和尚神會
27. 馬祖道一:一匹悍馬
28. 百丈懷海的禪門清規
29. 老太太指點黃檗希運
30. 逢著便殺的臨濟義玄
禪宗祖師傳奇劄記
引文書目
《修行的女人》
各界推薦 單德興、李瑞騰、永芸法師、高天恩、鍾文音
前言
第一輯 比丘尼傳奇:西晉到清朝
1淨撿:中土第一位尼師
2僧果尼師:等待外國比丘尼
3明感尼師:曲折法緣
4修慈悲心的僧猛尼師
5成都高尼曇暉
6善妙尼師:焚身之惑
7智仙尼師和隋文帝
8尼總持:達摩祖師的女弟子
9無盡藏:欣賞六祖惠能的尼師
10妙寂尼師:復仇記
11勤超尼師和蘇東坡
12舍藍藍喇嘛:中興佛教
13被和尚揹過山溪的女人及外一章
14慧堅尼師:勤修戒律
15雲泥之別
16了定尼師:美人出家
第二輯 比丘尼傳奇:一九一一到二○二三
17曉雲法師的法緣和大願
18隆迅法師的出家、拜師和別師
19雪霽
20忍和精進
21禪師和禪弟子
22母女的順增上緣
23覺誠法師:恆順眾生
24追根溯源:兩千五百年前的第一位比丘尼
第三輯 山中學道傳奇
25道人眼中的光
26結氣的靈穴
27下巴邊緣的痣
28默化
29卜米卦
30正式拜師
31山川靈氣
32仙班
注釋
引文書目
《餘響入霜鐘》
自序:禪宗一脈四百年
各界推薦 宇文正、高天恩、邱顯學、陳義芝、黃漢龍、傅紅芬、單德興、簡靜惠(筆劃序)
1. 達摩祖師尋覓徒弟
2. 達摩一葦渡長江
3. 慧可斷臂求法
4. 慧可的護教任務
5. 平凡又不平凡的僧璨
6. 百歲慧可的天竺法行腳
7. 慧可在水面坐化
8. 三祖僧璨、四祖道信面貌不同
9. 僧璨不一樣的立化圓寂
10. 五彩璀璨的三祖舍利子
11. 無姓兒弘忍
12. 道信解救圍城
13. 道信禪師的受死和捨報
14. 神秀拜弘忍為師
15. 惠能聽人誦經
16. 弘忍門下人心大亂
17. 法脈細如絲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