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認真考察北宋《老子》注的文獻資料基礎上,通過“道論”、“有無論”、“性命論”、“無為論”、“三教融通論”等幾個專題,首次對北宋《老子》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出北宋老學具有儒道融通、有無並重、突出心性和對“理”的重視等理論特徵,指出這些特徵正是北宋時期的朝代思潮在經典詮釋中的具體體現。書中重點論述了王安石、蘇轍、陳景元、司馬光、宋徽宗等人的老學思想,並把他們的《老子》注與其政治主張、思想信仰聯繫起來考察,指出各種老學背景後不同的社會意義。作者還總結了北宋學者詮釋《老子》的方法,並結合西方詮釋學理論,對中西詮釋傳統的異同作了初步的探究。
作者簡介:
尹志華,男,1972年生,湖南常寧人。1885年畢業於蘭州大學哲學系,獲學士學位。1998年畢業於四川大學教學研究所,獲碩士學位。曾在中國道教文化研究所工作5年,現為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北京聯合大學民族與宗教研究所教師。主要從事道家和道教文化研究,已在《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學研究》、《中國宗教》、《中國道教》、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
目錄
序
第一章緒論
一北宋人對《老子》的重視及其時代原因
二北宋《老子》注的文獻考察
三北宋主要《老子》注本各自的思想特徵
四北宋《老子》注的整體特徵
五北宋《老子》注的歷史意義
第二章道論
一道是否可道
二道的內涵之詮釋
三道與德、理、氣、物之關係
第三章有無論
一有無與道的關係
二有無之間的關係
三有無前重論
第四章性命論
一性與天道的貫通
二性素補論
三性同性異之辨
四复性論
五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第五章無為論
一無為內涵之詮釋
二無為有為之辨
三因時乘理,唯變所適
第六章三教融通論
一儒道融通
二授佛解老
第七章詮釋方法論
一“六經註我”
二立足時代
三知人論世
四以意逆志
五以經解經
第八章從西方詮釋學看北宋《老子》註
一關於“意義”的生成問題
二關於“先見”的問題
三關於語法闡釋與心理闡釋相結合的問題
四關於“詮釋的循環”問題
五關於詮釋有無限度的問題
參考文獻
附錄:輯校王雱《老子注》
後記
序
第一章緒論
一北宋人對《老子》的重視及其時代原因
二北宋《老子》注的文獻考察
三北宋主要《老子》注本各自的思想特徵
四北宋《老子》注的整體特徵
五北宋《老子》注的歷史意義
第二章道論
一道是否可道
二道的內涵之詮釋
三道與德、理、氣、物之關係
第三章有無論
一有無與道的關係
二有無之間的關係
三有無前重論
第四章性命論
一性與天道的貫通
二性素補論
三性同性異之辨
四复性論
五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第五章無為論
一無為內涵之詮釋
二無為有為之辨
三因時乘理,唯變所適
第六章三教融通論
一儒道融通
二授佛解老
第七章詮釋方法...
商品資料
出版社:巴蜀書社出版日期:2004-11-01ISBN/ISSN:9787806596531 語言:簡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59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