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理論特點而論,戴維森哲學具有四個突出特點,即其基礎性、原創性、整體性和動態發展性。首先。戴維森哲學論著涉及一系列哲學基本問題和基礎理論。戴維森作為一名分析哲學家,其主要研究領域是語言哲學、心智哲學和行動哲學,其研究論題涉及語言意義問題,真理問題,指稱問題,關於語言,思想與實在的關係問題,知識的客觀性問題,關於行動的邏輯形式與實踐推理問題,概念相對主義問題,懷疑論問題,隱喻問題,心身關係問題等等。
第二,在其幾十年的哲學實踐中,戴維森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獨創性的挑戰性的觀點。
第三,戴維森哲不的一個明顯特點是:他在不同研究領域裡的思想彼此密切相關,交織成一面相互銜接、彼此融貫的思想之網,從而融為一體。
第四,戴維森哲學具有動態發展性,這主要表現在下述兩方面。第一,幾十年來,戴維森深諳哲學研究之批判性性格,他本人的思想也在不斷開拓發展(包括修正改進他的某些原有觀點或論證),儘管他並沒有放棄其基本原則和基本看法。人們在粗讀戴維森論著時常會感到他在不同文章裡“反复”表述“同樣的”觀點,似乎頗多重複。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這些“重複”常常是對原有說法的更精緻表述;另一方面,在那些看來僅有細微差別的重複當中經常包含著對其原有說法的一些實質性修正。而這些有時會為一些讀者所忽略。第二,不同於很多年邁哲學家,甚至年邁的著名哲學家,戴維森直至逝世前一直筆耕不已,如同以往一樣專注於深入思考一系列在他看來相互緊密相聯的哲學基礎問題,不僅可謂寶刀不老,而且自90年代以來成果尤為豐碩。
目錄
選編者引言
第一部分一般意義理論與真理理論
1.真理與意義(1967)
2.為約定T辯護(1973)
3.真理概念的結構與內容(1990)
第二部分意義理論應用:命題態度問題與隱喻問題
4.論說出(that)(1968)
5.隱喻的含意(1978)
第三部分關於理解的理論:解釋與翻譯
6.徹底的解釋(1973)
7.信念與意義的基礎(1974)
8 .對福斯特的答复(1976)
9.墓誌銘的完全錯亂(1986)
第四部分語言、思想與實在
10.論概念圖式這一觀念(1974)
11.論分析方法與跨文化理解( 2001)
12.形而上學中的真理方法(1977)
13.無指稱的實在(1977)
14.通過語言的理解(1997)
第五部分知識與客觀性
15.關於真理與知識的融貫論(1983)
補記(1987)
16.知識的三種類型(1991)
第六部分行動與心理事件
17.行動、理由與原因(1963)
18.行動語句的邏輯形式(1967)
19.心理事件(1970)
第七部分實踐理性與非理性
20.意志薄弱如何可能?(1970)
21.非理性的悖論(1974)
22.欺騙與區分(1986)
附錄一戴維森論著目錄
附錄二參考文獻目錄
附錄三牟博:戴維森、哲學與中國哲學
選編者引言
第一部分一般意義理論與真理理論
1.真理與意義(1967)
2.為約定T辯護(1973)
3.真理概念的結構與內容(1990)
第二部分意義理論應用:命題態度問題與隱喻問題
4.論說出(that)(1968)
5.隱喻的含意(1978)
第三部分關於理解的理論:解釋與翻譯
6.徹底的解釋(1973)
7.信念與意義的基礎(1974)
8 .對福斯特的答复(1976)
9.墓誌銘的完全錯亂(1986)
第四部分語言、思想與實在
10.論概念圖式這一觀念(1974)
11.論分析方法與跨文化理解( 2001)
12.形而上學中的真理方法(1977)
13.無指稱的實在(1977)
14.通過語言...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