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大家黃寬重教授六十載研究集結
砌磚夯土,再構南宋半壁山河
相較漢、唐武功盛世,南宋在過往很長一段時間代被貼上了「積弱」的標籤。所謂「半壁山河」,除了是相較北宋而言喪失大片國土的直述句,更隱含南宋是據守南方的「殘缺政權」之意。在此觀點下,南宋被視為庸碌腐化、委屈求存的朝代,直到當代學界以「背海立國」視角重新審視南宋歷史後,才逐步翻轉「半壁山河」的意義。
黃寬重教授近六十載的學史生涯,以「再構南宋半壁山河」為畢生志業。藉爬梳整理史料,穩健紮實地探索、重新認識南宋的面貌。此套研究彙叢以「半壁集」為名,黃寬重教授除了希望畢生研究能翻轉讀者對南宋半壁山河的負面刻板印象外,也期待學界持續在南宋史研究領域砌磚夯土,攜手構建南宋的半壁山河。
《半壁集》收錄黃寬重教授多年來發表的期刊論文與研究成果,並依主題分冊編輯出版,包括「家族與社會」、「地方武力」、「文獻整理及其價值」、「東亞地緣政治角力」,並預計陸續推出「政局變動的戰、守、和博弈」、「為學基本功」、「知人論事」等冊。
《近世中韓關係——宋、金與高麗三角互動》
地緣政治角力,形塑東亞國際秩序
從近世中韓互動審視南宋時代變革
宋、金與高麗三者之間長期的互動關係,彰顯出十二、十三世紀東亞國際秩序的複雜性,以及弱勢政權在外部環境驟變的情況下,進行各種政策調整以求生存的努力。作者先蒐集、整理中韓史籍乃至碑刻資料,依序排比列成年表,確定時序以掌握關係的變化,作為探討議題的基礎;再逐步整理相關史料,蒐集、整理中韓研究既有的論著,透過中國史與高麗史的相關史籍互相參照,對長期以來中韓關係史研究進行綜合性的觀察評述。
除了政治、外交層面,黃寬重教授亦從不同面向切入,進一步觀察宋、麗關係的變化。例如中韓雙方的交流過程中,在實用性器物以及具典藏價值的文物上常互換有無,說明在外交關係時斷時續的情形下,兩國仍有實質的經濟與文化交流;而山城防禦蒙古的經驗,對宋、麗國運以及人民際遇有所影響,兩國之間是否相互學習或影響,亦值得探討。經由國際互動來看待南宋的處境和政權特質,得以確認宋朝是從東亞世界秩序的視角處理其外交政策。
黃寬重教授在因緣際會下投入中韓關係研究,也曾親赴韓國進行史蹟踏查、參觀,並與韓國學者交流請益;作者的研究歷程中,受到許多師友、前輩的協助與交流,得以收穫豐碩成果。也曾收到韓國方面資助進行訪問研究,利用豐富藏書以及實地考察,認識地形風貌並結合史、地典籍的記載,擴展中韓關係的研究議題。
在作者開展研究前彙整書目的準備工作過程中,也見證了中韓關係研究從附庸蔚為大國的盛況,以及資訊科技及數位化急速發展的過程。後來在國際關係、時空背景與作者研究方向調整下,雖決定告別中韓關係研究,鮮少再觸及中韓關係議題,但本次作者修訂舊稿彙集成冊,使本書成為其學術生涯的紀錄與見證。
作者簡介:
黃寬重
1949年生,臺灣宜蘭人。中興大學文學士,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博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哈佛燕京學社、韓國漢城大學訪問學人。專研宋史,著有《宋代的家族與社會》、《南宋時代抗金的義軍》、《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政策‧對策──宋代政治史探索》、《孫應時的學宦生涯──道學追隨者對南宋中期政局變動的因應》、《藝文中的政治──南宋士大夫的文化活動與人際關係》、《居鄉懷國──南宋鄉居士人劉宰的家國理念與實踐》等專書,主編《中韓關係中文論著目錄》。論文百篇,已輯成《南宋史研究集》、《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宋史叢論》、《史事、文獻與人物──宋史研究論文集》四書。
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中興大學副校長、國家圖書館館長、長庚大學講座教授等職。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日本東洋文庫海外名譽研究員等職。曾獲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及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章節試閱
主張通高麗的宋臣有五位,他們的說法較不一致。靖康元年(1126),高麗遣使來賀欽宗即位,宋臣議改接伴使為宣問使,吏部員外郎衛膚敏就表示反對,他認為宋朝長久厚待高麗,如今邊事急迫,「不可遽削其禮,失遠人心,願姑仍舊」。建炎元年(1127),葉夢得在〈奏乞差人至高麗探報金賊事宜狀〉中,指出廣耳目,審形勢的重要性,所謂「耳目廣則意之所不及有愈於意之所及, 形勢審則跡之所不見有出於跡之所見」,建議在宋金對峙時期,廣派商人前赴高麗,打聽女真的虛實動息,以廣耳目而審形勢,如此一來,金人政情瞭如指掌,則其「萬一欲謀擾我,或得其道里所出,期會所定,或其國中自有變亂,先事而達,有出於我耳目所不及,形勢所不見者,則必不小補」。次年三月,兩浙東路馬步軍副總管楊應誠,以「嘗隨其父任邊吏,熟知敵情」應詔出使絕域,他認為由高麗至女真,路途甚近,乃請「身使三韓,結雞林以圖迎二聖」。同年五月,東京留守宗澤,在〈乞回鑾疏〉及〈奏乞回鑾仍以六月進兵渡河〉兩疏中,更強調通高麗的重要,他認為高麗素蒙宋朝厚恩,如果遣知幾辯博之士,泛海道至高麗,「諭以元豐搆好之舊」,高麗「必出助兵,同加掃蕩」,則「二聖有回鑾之期,兩河可以安貼,陛下中興之功,遠過周宣之世矣」。到理宗寶祐四年(1256),沿海制置大使吳潛也提出:高麗雖然臣屬蒙古,但不是衷心順服蒙古,不致為蒙古攻宋的嚮導,乃建議令通曉事務之人,偽作商旅,到高麗審探蒙古政情,則有「無窮利便」。
至於反對通高麗的,則有胡舜陟、翟汝文、廖剛、黃彥平、吳芾、樊光遠、鄭興裔等七人,他們的意見較為一致,大可分成二點:(一)賞賜過厚,勞民傷財:宋朝受遼、金的侵陵,為了聯結與國,對抗強敵,對周邊小國,極盡招徠之能事,厚賞入貢的使臣,而使臣所經之處,州縣官吏,迎送之費更是不貲。早在北宋時,蘇轍就對這種情形,有深切的檢討,他說:
高麗北接契丹,南限滄海,……本朝初許入貢,祖宗知其無益,絕而不通。熙寧中羅拯始募海商,誘令朝覲,其意欲以招致遠夷,為太平粉飾,及犄角契丹,為用兵援助而已。然自其始通,及今屢至,其實何益於事?徒使淮浙千里,勞於供億;京師百司,疲於應奉。……朝廷勞費不貲,而所獲如此,深可惜也。
到靖康元年(1126),高麗遣使賀欽宗登位,侍御史胡舜陟就嚴辭反對,他說:
政和以來,人使每歲一至,淮浙之間,不勝其擾,所過州縣,官私船盡奪為用,驅村保挽舟,一縣有至數百人,田桑農業盡廢,州縣前期勾集保丁,多致凍餓失所,沿流亭館寺院,悉排設陳,所用之物,皆出於民,官吏督迫,急於軍期,吏緣為奸,民無所訴,……故淮浙間皆言,高麗一過,甚於遭寇。朝廷所得貢獻,皆玩好無用之物,所費皆帑藏之寶、民之膏血。近日賜予尤加優典,所費不貲,而又有一路饋遺燕勞之用約數十萬緡。高麗人貪利,欲數至,臣不知朝廷國害民,以待此小醜果何用耶!
主張通高麗的宋臣有五位,他們的說法較不一致。靖康元年(1126),高麗遣使來賀欽宗即位,宋臣議改接伴使為宣問使,吏部員外郎衛膚敏就表示反對,他認為宋朝長久厚待高麗,如今邊事急迫,「不可遽削其禮,失遠人心,願姑仍舊」。建炎元年(1127),葉夢得在〈奏乞差人至高麗探報金賊事宜狀〉中,指出廣耳目,審形勢的重要性,所謂「耳目廣則意之所不及有愈於意之所及, 形勢審則跡之所不見有出於跡之所見」,建議在宋金對峙時期,廣派商人前赴高麗,打聽女真的虛實動息,以廣耳目而審形勢,如此一來,金人政情瞭如指掌,則其「萬一欲謀擾我...
作者序
自 序
探索宋麗互動,深化認識南宋
我是在特殊機緣下,受到三位師友的鼓勵與影響,加入南宋中韓關係的研究行列,前後達十年。我的外文能力有限,凡碰到域外的研究,心裡不免排斥。但1972年就讀臺大研究所以後,情況有所改變。當時中國史研究受到重視,不少對中國文史有興趣的外國青年學者來臺大讀研究所,成為我的同學或室友。他們剛到臺北,一邊學習語文,一邊適應生活環境,頗需協助。其中韓國同學較多,與本地同學互動較頻繁,日久遂成為好友。金渭顯教授更因研究領域和興趣相近,結為知己,是助我最多的韓國友人。
金教授來臺時是延世大學碩士,已任明知大學專任講師,研究宋、遼與高麗關係,因獲聯合報王惕吾先生獎學金,到臺大師從陶晉生教授。由於同為陶老師的學生,研究領域相近,兩人經常交換意見。他擬探討遼和高麗的關係,除了利用中國宋遼史籍外,還從韓國帶來《高麗史》和《高麗史節要》;經由比對、互校,發現許多中國史未記的重要史料。他結合中韓史籍撰寫了一篇優異的碩士論文〈契丹的東北政策〉,經修訂後由華世出版社出版。我看過金教授從《高麗史》中輯錄的中韓關係史料,發現頗可補宋遼金史記載的缺漏,學術價值很高,鼓勵他彙整成書,也建議陶老師在食貨出版社出版。1985年3月金教授所編《高麗史中中韓關係史料彙編》正式出版,我有緣細讀相關史籍,引發探討南宋中韓關係的興趣。
這時,適逢韓國研究學會成立,理事長張存武教授(1929-2025)籌劃召開「中韓關係史國際研討會:960-1949」,邀我出席並宣讀論文,我以「南宋與高麗的實質關係」為題撰文,這是我研究中韓關係的第一篇論文。此後,因張存武教授的鼓勵與推薦,開啟我多年致力南宋中韓關係史的研究。張教授是位治學嚴謹、個性耿直,又極富推動學術活動熱忱的學者,曾參與籌組《思與言》雜誌及擔任《食貨月刊》編輯;他在清代中韓關係史研究成就卓著,享譽國際,人脈極廣,與金俊燁、全海宗、閔斗基、黃元九等韓國重要學者均有深交。為強化學術交流,更創立韓國研究學會及海外華僑學會,在促進國際學術交流合作上貢獻卓著。我也因他的引領與協助,投身中韓關係史研究。
1975年我奉陶晉生老師之命,負責《食貨月刊》編輯業務,常向時任編輯委員的張教授請益,對他的學識為人與處事風格有較深的認識。1979年我到史語所任職後,由於工作與住處相鄰,與他互動更頻繁。此時他為推展韓國研究,邀請我參與籌組韓國研究學會;學會成立後,他被選為理事長,邀請政大韓文系陳祝三教授任總幹事,我奉命擔任副總幹事,襄助陳教授處理學會及學報等庶務。張教授非常重視學報品質並能如期出版,因此主動規劃議題並爭取優秀論文。在他全心的督促下,《韓國學報》從1981年創刊迄今已連續發行三十九期,是臺灣發行最久且學術品質高的韓國研究刊物,被韓國中央研究院評定為優秀等級,為國際認可的知名韓國學術期刊,這份榮譽對經費、人力單薄的學會而言,是長期堅持的成果。
張教授對我研究中韓關係史期待甚高。他經常說中央研究院長期偏重歐美研究,對境土相鄰且關係密切的韓國鮮少關注;除了史語所前輩李光濤先生外,就只有他,人力相當單薄,因此特別希望我能接續,以免斷層;況且1895年以前韓國的典籍文獻多是中文,我們利用反而有優勢。為激發我研究韓國,他積極向韓國前輩介紹,並向基金會爭取經費,讓我到韓國實地考察及發掘文獻。在他的奔走聯絡下,我得到時任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委員長,正籌建翰林大學亞細亞文化研究所的崔永禧教授的邀請,於1984年9月赴韓國研究一個半月。我提出金、宋與高麗關係為題的研究計畫,打算先認識環境、拜訪學術機構,向前輩請益,並廣泛蒐集與本研究有關的文獻。
此行獲得許多師友的大力協助,得以在短期內即有豐碩的收穫。在老友金渭顯、金善昱兩位教授安排下,不僅參加二校歷史系的秋季史蹟踏查,到安東陶庵書院和海印寺等名勝參觀,也參訪冠岳區新的漢城大學著名的奎章閣圖書、京畿道韓國精神文化研究院的圖書閣及國會圖書館,看到《宋史筌》及不少高麗時代墓誌碑銘,更有緣向西江大學全海宗、漢城大學閔斗基和高麗大學金俊燁,及李龍範、黃元九等前輩,與辛勝夏、朴元浩學長請益。最後在友人高在旭博士陪同下,到江原道春川市的翰林大學拜見崔永禧教授,向他報告訪察的重點和心得並致謝。返程,得友人吳密察教授的協助,我轉赴東京,訪問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及東洋文庫,了解藏書情況。
此行讓我對韓國歷史與現狀,以及中韓關係史的變化有較深的認識。雖然先前已對南宋與高麗關係有所掌握,但研究計畫的議題涉及高麗與金、宋三者之間長時間的互動,需要先確定時序以掌握關係的變化,因此我先蒐集、整理中韓史籍乃至碑刻資料,依序排比列成年表,作為探討這個議題的基礎,再撰成〈高麗與金宋關係〉一文,以中文在韓國翰林大學《亞細亞學報》第1卷發表(頁157-178)。其後逐步整理相關史料,編成〈關係年表〉於1987年分六期發表於《大陸雜誌》。
為掌握中韓關係的研究行情,以利後續規劃,我仿效宋晞教授及日本學界前輩的做法,著手蒐集、整理中韓研究既有的論著,編輯〈韓國研究著作目錄〉發表於《韓國學報》第4期(1984年,頁193-232)。不久,再增補成專書《中韓關係中文論著目錄》,共錄一千七百二十八條論文與專書,由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於1987年出版。1992年以後,我雖然不再探討中韓關係,但因韓國廣設基金,大力鼓勵中國大陸學者研究中韓關係,致論著大增。1998年5月中央研究院成立東亞史區域研究計畫,張存武教授囑我再彙整研究成果,於是邀請清華博士生張斐怡小姐協助,蒐集至1998年為止,以中文撰述或譯述的論著,輯得論文七千四百零九筆、書籍一千五百九十一筆,共八千八百筆,獲中研院東北亞計畫支持,出版增訂本《中韓關係中文論著目錄》(2000年7月)。整理期間並發表〈海峽兩岸中韓關係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文於《韓國學報》第16期(頁1-24,與張斐怡合著),對長期以來中韓關係史研究進行綜合性的觀察評述。
研究書目編纂和資料編年,都是我開展研究的準備工作。三次彙整書目的過程,一方面見證了中韓關係研究短期間內從附庸蔚為大國的盛況,另一方面也看到資訊科技及數位化急速發展,傳統方式蒐集、整理研究成果,以紙本形式保存流傳的出版品,已成為歷史的遺蹟。
自1986年起,我因張存武教授的推薦和師友的邀請,幾乎每年都到韓國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訪問,如二次應金善昱、張寅成教授之邀,到忠南大學百濟研究所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及進行山城的訪問調查,特別是「三年山城」之旅,加深我對山城防禦的印象。此後又得到韓國振興財團、大宇財團的資助,應閔斗基教授的邀請到漢城大學進行訪問研究,有機會利用奎章閣豐富藏書,以及到漢城近郊及江華島實地考察,認識地形風貌並結合史、地典籍的記載,擴展外交關係以外的研究議題。
這段期間,我開展的研究議題有二,一是中韓文物交流。我在廣泛閱讀南宋中韓文集、筆記小說和地方志等史料,發現中韓官方與民間交流的過程中,也購買或交換實用性的器物及具典藏價值的文物,且是雙方互換有無,非中國單向出口,論文發表於《韓國學報》第10期(1991年,頁59-74)。當年也應韓國震檀學會之邀,參加在新安木浦召開的會議,發表〈宋麗貿易的文物交流〉一文,收錄於《震檀學報》第71、72期合刊(1991年,頁336-347)。這二篇文章對舊說頗有補充。第二項研究議題是山城防禦。我早年探討南宋民間自衛武力時,雖關注宋金邊境上民間據險抗敵的據點—山城與水寨,不過,當時僅據典籍文獻的記載探討。1984年我在漢城及大田見到實景。1989年我到四川重慶合川釣魚城參加會議並實地考察,次年夏天又到成都考察金堂、雲頂等山城,對山城防禦有較具體的掌握,覺得可以將宋與高麗結合研究。1990年向大宇財團提出南宋與高麗共同以山城抗禦蒙古的研究計畫,在金渭顯、辛勝夏二位教授的陪同下,實地赴江華島考察,1993年在《中國史研究》發表〈山城防禦:以南宋、高麗抗禦蒙古研究為例〉(1993年第1期,頁102-112。又於2000年以英文發表於Warfare in Chinese History (Leiden: Brill), pp. 222-251)。完成這一個研究項目之後,我決定告別南宋中韓關係史的研究。
由於諸多因素,1992年我成為韓國研究團隊的逃兵。其一是當年南韓與中國大陸建交,和臺灣斷交,以及韓國國家意識抬頭,韓文盛行,增加溝通交流的困難,讓我的內心受到衝擊與震撼;其二是我聯繫學界同道,籌劃宋代家族與社會的國際合作計畫,已獲蔣經國基金會審查通過,研究工作亟需開展,加上學術服務的行政事務增多,不易抽出較長時間進行移地研究,遂決定告別中韓關係研究。此後,除了因應韓國研究熱潮,重新整理、編輯研究書目並綜合研究成果撰成回顧論文外,我未再觸及中韓關係的議題,因此本書所收論文都是二十五年前的舊作,其缺憾與不足是很明顯的,但這十餘年在個人學術成長上,是一段特殊的機遇,研究也有些許突破。因此願修訂舊稿,彙集成冊,既記述學習成長的歷程,也向同道請教。
我有幸結識老友金渭顯教授,開展南宋中韓關係史研究,又獲張存武教授的鼓勵、推薦與鞭策,得到各項資助及韓國前輩、師友的熱切協助,讓我可以向前輩請教、到圖書館訪察史料,及考察許多山城名勝,近一步將實地觀察與歷史文獻結合,增益了我對研究議題的認識,感悟歷史的價值,其意義遠非單純的拼湊文獻,提出觀點的論文可比。同時在漢城街頭頻繁遭逢學生與農民運動,深切感受到韓國激烈的民風與民族意識,這些日常生活中隨處遭遇到、觀察到的景象,較之閱讀書本的體悟更為深刻、真實;有機會藉由現實場景,回觀歷史情境,是我最感快慰而難得的經驗。更重要的是,我從研究中韓關係史,看到十二、十三世紀東亞國際秩序的複雜性,及弱勢政權面對變動不羈的外在環境,選擇調整對外政策,及進行內部的調適,以求生存的無奈。而且經由研究多國之間的互動關係與政策調整,讓我從更為寬廣的角度看待南宋的處境和政權特質,對南宋時代有更完整的認識,也更能確切領悟陶晉生老師的觀點—宋朝是從東亞世界秩序的視角,順時運用各種策略,處理其外交政策的意義,這一認識不是單純研究宋朝的內政或雙邊外交關係所能了解的。
1984年以後,我也與日本學界密切往來。尤其得到劉子健、斯波義信、佐竹靖彥、妹尾達彥等眾多教授之助,多次到東京、京都、大阪等地進行訪問研究;既向漢學家請益,也獲讀各重要漢籍,討論宋史具體問題,唯鮮少觸及宋、日關係的議題。不過在閱讀史籍中,發現若干宋、日文物交流史料,有助認識雙方關係,遂寫成〈宋日僧侶往來與文物交流:由南宋文獻所作的觀察〉一文,作為慶祝鄧廣銘教授九十華誕的獻禮(見河北教育出版社,頁248-258)。該文性質相近,將之收為本書附錄。此外,為感念張存武教授長期鼓勵、提攜我致力中韓關係史研究,並對我第一本出版的《南宋研究論文集》(1985)有關中韓關係的部分寫了〈讀後感〉一文,附在該書之後。不幸今年2月10日張教授以九十七高齡辭世,為永誌他的恩澤,也將該文列為附錄之二,是為序。
自 序
探索宋麗互動,深化認識南宋
我是在特殊機緣下,受到三位師友的鼓勵與影響,加入南宋中韓關係的研究行列,前後達十年。我的外文能力有限,凡碰到域外的研究,心裡不免排斥。但1972年就讀臺大研究所以後,情況有所改變。當時中國史研究受到重視,不少對中國文史有興趣的外國青年學者來臺大讀研究所,成為我的同學或室友。他們剛到臺北,一邊學習語文,一邊適應生活環境,頗需協助。其中韓國同學較多,與本地同學互動較頻繁,日久遂成為好友。金渭顯教授更因研究領域和興趣相近,結為知己,是助我最多的韓國友人。
金教授來臺...
目錄
劉子健推薦序 略論南宋的重要性
總 序 砌磚夯土再構半壁山河
自 序 探索宋麗互動,深化認識南宋
第一章 高麗與金、宋的關係
第二章 南宋與高麗的關係
第三章 宋代中韓文物交流初探
第四章 宋、麗貿易與文物交流
第五章 山城與水寨的防禦功能——南宋、高麗抗禦蒙古的經驗
第六章 海峽兩岸中韓關係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第七章 金編《高麗史中中韓關係史料彙編》評介
第八章 外交關係與社會變遷——百濟對中國文化的受容的初步觀察
附錄一 高麗與金宋關係年表
附錄二 讀後感 張存武
附錄三 宋日僧侶往來與文物交流——由南宋文獻所作的觀察
參考書目文獻
索 引
劉子健推薦序 略論南宋的重要性
總 序 砌磚夯土再構半壁山河
自 序 探索宋麗互動,深化認識南宋
第一章 高麗與金、宋的關係
第二章 南宋與高麗的關係
第三章 宋代中韓文物交流初探
第四章 宋、麗貿易與文物交流
第五章 山城與水寨的防禦功能——南宋、高麗抗禦蒙古的經驗
第六章 海峽兩岸中韓關係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第七章 金編《高麗史中中韓關係史料彙編》評介
第八章 外交關係與社會變遷——百濟對中國文化的受容的初步觀察
附錄一 高麗與金宋關係年表
附錄二 讀後感 張存武
附錄三 宋日僧侶往來與文物交流——由南宋...
商品資料
出版社: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5-07-30ISBN/ISSN:978957147916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4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