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納德.麥金泰爾
定價:NT$ 780
優惠價:88 折,NT$ 686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5
是聖地,也是戰場——加薩的故事,是整個人類的縮影
加薩,不只是衝突現場,更是人類記憶的試煉場,
成為世界無法逃避的痛點與警訊。
歷史仍在現場書寫,
這不只是新聞,而是歷史的另一輪引爆。
我們需要讀懂加薩,因為這裡濃縮了世界的不公與複雜。
也可能,是我們嘗試走向理解與和平的第一步。
「這是一本關於一個已不復存在的加薩的書。」
從歷史的創傷到現代的殘酷現實,加薩一直是全球矚目的焦點。本書由長駐耶路撒冷八年的國際資深記者執筆,以第一手見聞與歷史深度,深入描繪這片狹長土地長久以來的日常與戰爭、壓迫與抵抗、絕望與希望,並直視加薩衝突的核心。
*全景式描寫加薩的歷史與現狀
本書不僅記錄了加薩的當代戰爭與政治衝突,還回溯了加薩從鄂圖曼帝國時期(1917年)到奧斯陸和平進程(1995年),再到哈瑪斯掌權(2006年)及其後的圍困與戰爭的發展歷程。讓讀者能夠從歷史脈絡理解加薩的悲劇,而不只是看到當前的戰火與苦難。
*強調普通人的生活與生存掙扎
本書並不僅僅關注領導人、軍事行動或地緣政治,還細膩地描寫了加薩普通人的生活。這種「人物視角」讓加薩的故事更加真實而有溫度。
*深入剖析哈瑪斯的興起與影響
書中探討了哈瑪斯如何在2006年勝選,隨後面臨國際封鎖壓力下發展至今。作者細膩分析了哈瑪斯與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以及與以色列的關係,幫助讀者理解這場衝突的複雜性。
*最新戰爭更新:2023年10月7日襲擊與後果
記錄了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襲擊以色列後的情勢發展,成為少數能完整記錄「加薩從封鎖到毀滅」歷程的作品。
◆各界好評
這是一本回答了許多問題的書,並且引發了更多問題……唐納德.麥金泰爾的直率態度值得讚揚。~《穆斯林世界書評》
作為《獨立報》耶路撒冷分社的負責人,唐納德.麥金泰爾在關鍵時期密切關注加薩,並在他極具震撼力的著作中加以記錄。他的第一手紀錄公正、平衡,卻又令人心碎。~阿里.沙維特《泰晤士文學增刊》
中東政治是一片易燃且險惡的領域,對於不熟悉它的人來說如此,即使是熟悉它的人亦然。而麥金泰爾憑藉敏銳的洞察力、精湛的技巧與專業的新聞精神,小心翼翼地穿梭其中……同時,他也為讀者補充了導致當前僵局的歷史背景。~《星期日郵報》
出色……必讀之作。~《論壇報》
睿智且震撼人心。~《The Tablet》
唐納德.麥金泰爾成功地撰寫了一部全面且忠於歷史的作品,不僅在人道層面展現了對加薩人民的關懷,也準確地記錄了事件的發展。~《巴勒斯坦週刊》
深刻、嚴謹的新聞報導。~珍妮.麥卡尼
這是一部精彩而深刻的記述,描繪了這塊小巧但充滿活力、卻又飽受戰火蹂躪的土地。~喬恩.斯諾
唐納德.麥金泰爾巧妙地在加薩這場悲劇的層層指控中理清脈絡。這是一本清晰且不可或缺的指南,強烈推薦給任何想了解巴以衝突的人。~傑里米.鮑恩(BBC中東事務編輯)
對加薩這片人間地獄的精闢第一手分析。~馬丁.貝爾
唐納德.麥金泰爾的《加薩》是一部資訊豐富的著作,勾勒出這塊小巧卻極為重要且常被誤解的土地。不僅加薩的歷史與政治變得易於理解,甚至連她的景象、聲音與氣息都生動呈現。麥金泰爾打破了加薩「無足輕重」的刻板印象,更重要的是,他做了很少作家能做到的事——將日常生活提升至可長久流傳的層次,讓讀者明白,無論我們身處何地,我們都能在加薩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這本書講述的不僅是加薩的苦難,更展現了加薩的靈魂。
~薩拉.羅伊(哈佛大學中東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唐納·麥金泰爾撰寫了一部極為出色的政治全景式作品,冷靜而詳盡地揭示了加薩當前的局勢。他梳理了歷史背景與圍繞該問題的討論,任何想了解哈馬斯、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與以色列之間局勢的人,都應該看看本書。~什洛莫.桑德(特拉維夫大學歷史學榮譽教授)
作者簡介:
唐納德.麥金泰爾(Donald Macintyre)
二○○四至二○一二年,唐納德.麥金泰爾擔任《獨立報》(Independent)耶路撒冷辦事處主任八年,在那之前是該報的政治版主編和首席政治評論員。他曾是BBC廣播四台「西敏一週」(Week in Westminster)的節目主持人,二○一一年贏得「下個世紀基金會」的「透過媒體達成和平獎」(Peace through Media Award),曾入選歐威爾新聞獎、馬莎.蓋爾霍恩新聞獎,目前住在南倫敦的克拉珀姆(Clapham)。
譯者簡介:
黃中憲
1964年生,政大外交系畢業,現專職翻譯。譯作包括《中國縱橫:漢學巨擘史景遷的歷史與文化探索》、《利瑪竇的記憶宮殿》、《從帝國廢墟中崛起:從梁啟超到泰戈爾,喚醒亞洲與改變世界》、《大分流: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中國與歐洲為何走上不同道路?》、《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香料貿易、佚失的海圖與南中國海》、《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十七世紀全球貿易》、《未竟的帝國:英國的全球擴張》、《帖木兒之後:1405~2000年全球帝國史》、《太平天國之秋》等。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前言:莎士比亞在加薩
《李爾王》第四幕中,盲眼的格洛斯特說:「我們之於神,就如蒼蠅之於頑童。祂們殺我們當消遣。」在加薩市巴希爾拉耶斯女子高中,英語老師萊拉.阿卜杜勒.拉欣用這句話開場,引導學生思考莎士比亞的意圖,也質疑宗教的詮釋。她說:「這不屬於我們的信仰,阿拉不會折磨我們。」
我坐在教室後排,忍不住想補充:在其他一神教中,神的形象也不盡相同。但我沒說出口,因為這是阿卜杜勒.拉欣邀我來旁聽的課。課堂上,三十名學生神情專注,積極回應問題,準備大學入學考試,而《李爾王》正是必讀書目。課程結束時,學生們自發鼓掌。課後,一位學生用英語說:「我喜歡這部戲,因為李爾王開始關心別人,想起了無家可歸的人。」
我無法忘記,這樣一場熱烈討論莎士比亞的課,發生在一塊被牆與監控包圍、被世界孤立、被一個遭抵制的武裝組織統治的土地上。美國國務卿康朵莉莎.萊斯(Condoleezza Rice)曾將加薩簡稱為「恐怖主義盛行的荒地」,而這堂課則顯示出另一個截然不同的加薩。
我由另一位老師潔罕.奧卡帶去旁聽這堂課。她對莎劇是否適合中學生有所保留,但她也教《李爾王》,因為它至少比《羅密歐與茱麗葉》更具教育性。當年,《羅密歐與茱麗葉》曾短暫列入入學考試範圍,引發教師反彈,潔罕就是其中之一。她認為這齣戲宣揚自殺與不服從,並擔心學生看電影版只是為了那些「不合時宜」的畫面。她並不反對莎士比亞本身,但認為劇中的價值觀與當地文化相抵觸。
潔罕直言,加薩的高失業率、十年封鎖帶來的社會壓力,讓暴力與犯罪增加。《李爾王》的殘酷情節可能對脆弱的學生產生誤導。她會在課堂提醒:「這不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你們不應模仿。」
儘管有疑慮,她仍用心教學,深受學生喜愛。她的學生阿比爾說,她夢想成為工程師,即使明知加薩女工程師「很多,但找不到工作」。課堂上的學生對婚姻年齡也有清楚的看法,沒人想在二十歲前結婚,阿比爾甚至認為理想年齡是二十八歲。
回到校長辦公室,我們又談起教材問題。潔罕問:「為什麼要讓學生讀這麼悲慘的故事?」她提到,劇中人物接連死亡,甚至讓學生落淚。「加薩日子已經夠苦,不該再加重他們的負擔。」
這樣的擔憂或許有道理,但是否意味著加薩社會無法承受莎士比亞悲劇的情感深度?事實並非如此。二○一六年,加薩市的米什哈爾文化中心連續八晚上演《羅密歐與茱麗葉》舞台劇。劇本改編成現代加薩版,主角分別來自法塔赫與哈瑪斯兩派,結局亦如原作般未解決兩派系的不和,充分反映加薩當前政治現實,對於美好的收場,巴勒斯坦人已非常悲觀。
同年夏天,努塞拉特難民營的學生還拍攝了自己的《李爾王》短片,在文化中心舉行首映。儘管海報中的蔻蒂莉亞露肩處被修圖遮掩,但影片本身充滿創意,用繪圖與旁白呈現劇情,家長與師生一同觀賞,沒有人覺得不妥。
首映當晚,一位伊斯蘭大學教授堅稱莎士比亞讀過《可蘭經》,並將《奧賽羅》與阿拉伯詩人作品相比。他說,這項文化活動旨在彌合巴勒斯坦與世界的隔閡。遺憾的是,英國文化協會早已因哈瑪斯當政而中止合作,國際對哈瑪斯的政治、經濟封鎖,也延伸到文化封鎖。
潔罕曾獲選參加美國國務院資助的教師培訓計畫,可惜因以色列與約旦拒發通行證而無法成行。她錯失了與世界對話的機會,也再一次感受到加薩人熟悉的那種「閉門羹」的絕望。
也許,即使她成行,仍不會改變她對《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立場,但她會為國際教育帶來獨到見解。而她被拒出境,正是整個問題的縮影——一位希望提升教學品質的中學教師,因政治邊界而被困於牆內,而這堵牆,不僅是混凝土,更是文化與理解之間的高牆。
這就是這部書開場時,莎士比亞在加薩的故事。不是關於政治的,而是關於學習與尊嚴的;不是關於衝突的,而是關於人們如何在瓦礫與封鎖中仍想讀懂李爾王、感受蔻蒂莉亞、思索自己與世界的連結。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3折 | 1 |
4折 | 1 |
6折 | 2 |
7折 | 3 |
作者:唐納德.麥金泰爾
優惠價: 88 折, NT$ 686 NT$ 78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5
是聖地,也是戰場——加薩的故事,是整個人類的縮影
加薩,不只是衝突現場,更是人類記憶的試煉場,
成為世界無法逃避的痛點與警訊。
歷史仍在現場書寫,
這不只是新聞,而是歷史的另一輪引爆。
我們需要讀懂加薩,因為這裡濃縮了世界的不公與複雜。
也可能,是我們嘗試走向理解與和平的第一步。
「這是一本關於一個已不復存在的加薩的書。」
從歷史的創傷到現代的殘酷現實,加薩一直是全球矚目的焦點。本書由長駐耶路撒冷八年的國際資深記者執筆,以第一手見聞與歷史深度,深入描繪這片狹長土地長久以來的日常與戰爭、壓迫與抵抗、絕望與希望,並直視加薩衝突的核心。
*全景式描寫加薩的歷史與現狀
本書不僅記錄了加薩的當代戰爭與政治衝突,還回溯了加薩從鄂圖曼帝國時期(1917年)到奧斯陸和平進程(1995年),再到哈瑪斯掌權(2006年)及其後的圍困與戰爭的發展歷程。讓讀者能夠從歷史脈絡理解加薩的悲劇,而不只是看到當前的戰火與苦難。
*強調普通人的生活與生存掙扎
本書並不僅僅關注領導人、軍事行動或地緣政治,還細膩地描寫了加薩普通人的生活。這種「人物視角」讓加薩的故事更加真實而有溫度。
*深入剖析哈瑪斯的興起與影響
書中探討了哈瑪斯如何在2006年勝選,隨後面臨國際封鎖壓力下發展至今。作者細膩分析了哈瑪斯與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以及與以色列的關係,幫助讀者理解這場衝突的複雜性。
*最新戰爭更新:2023年10月7日襲擊與後果
記錄了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襲擊以色列後的情勢發展,成為少數能完整記錄「加薩從封鎖到毀滅」歷程的作品。
◆各界好評
這是一本回答了許多問題的書,並且引發了更多問題……唐納德.麥金泰爾的直率態度值得讚揚。~《穆斯林世界書評》
作為《獨立報》耶路撒冷分社的負責人,唐納德.麥金泰爾在關鍵時期密切關注加薩,並在他極具震撼力的著作中加以記錄。他的第一手紀錄公正、平衡,卻又令人心碎。~阿里.沙維特《泰晤士文學增刊》
中東政治是一片易燃且險惡的領域,對於不熟悉它的人來說如此,即使是熟悉它的人亦然。而麥金泰爾憑藉敏銳的洞察力、精湛的技巧與專業的新聞精神,小心翼翼地穿梭其中……同時,他也為讀者補充了導致當前僵局的歷史背景。~《星期日郵報》
出色……必讀之作。~《論壇報》
睿智且震撼人心。~《The Tablet》
唐納德.麥金泰爾成功地撰寫了一部全面且忠於歷史的作品,不僅在人道層面展現了對加薩人民的關懷,也準確地記錄了事件的發展。~《巴勒斯坦週刊》
深刻、嚴謹的新聞報導。~珍妮.麥卡尼
這是一部精彩而深刻的記述,描繪了這塊小巧但充滿活力、卻又飽受戰火蹂躪的土地。~喬恩.斯諾
唐納德.麥金泰爾巧妙地在加薩這場悲劇的層層指控中理清脈絡。這是一本清晰且不可或缺的指南,強烈推薦給任何想了解巴以衝突的人。~傑里米.鮑恩(BBC中東事務編輯)
對加薩這片人間地獄的精闢第一手分析。~馬丁.貝爾
唐納德.麥金泰爾的《加薩》是一部資訊豐富的著作,勾勒出這塊小巧卻極為重要且常被誤解的土地。不僅加薩的歷史與政治變得易於理解,甚至連她的景象、聲音與氣息都生動呈現。麥金泰爾打破了加薩「無足輕重」的刻板印象,更重要的是,他做了很少作家能做到的事——將日常生活提升至可長久流傳的層次,讓讀者明白,無論我們身處何地,我們都能在加薩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這本書講述的不僅是加薩的苦難,更展現了加薩的靈魂。
~薩拉.羅伊(哈佛大學中東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唐納·麥金泰爾撰寫了一部極為出色的政治全景式作品,冷靜而詳盡地揭示了加薩當前的局勢。他梳理了歷史背景與圍繞該問題的討論,任何想了解哈馬斯、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與以色列之間局勢的人,都應該看看本書。~什洛莫.桑德(特拉維夫大學歷史學榮譽教授)
作者簡介:
唐納德.麥金泰爾(Donald Macintyre)
二○○四至二○一二年,唐納德.麥金泰爾擔任《獨立報》(Independent)耶路撒冷辦事處主任八年,在那之前是該報的政治版主編和首席政治評論員。他曾是BBC廣播四台「西敏一週」(Week in Westminster)的節目主持人,二○一一年贏得「下個世紀基金會」的「透過媒體達成和平獎」(Peace through Media Award),曾入選歐威爾新聞獎、馬莎.蓋爾霍恩新聞獎,目前住在南倫敦的克拉珀姆(Clapham)。
譯者簡介:
黃中憲
1964年生,政大外交系畢業,現專職翻譯。譯作包括《中國縱橫:漢學巨擘史景遷的歷史與文化探索》、《利瑪竇的記憶宮殿》、《從帝國廢墟中崛起:從梁啟超到泰戈爾,喚醒亞洲與改變世界》、《大分流: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中國與歐洲為何走上不同道路?》、《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香料貿易、佚失的海圖與南中國海》、《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十七世紀全球貿易》、《未竟的帝國:英國的全球擴張》、《帖木兒之後:1405~2000年全球帝國史》、《太平天國之秋》等。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前言:莎士比亞在加薩
《李爾王》第四幕中,盲眼的格洛斯特說:「我們之於神,就如蒼蠅之於頑童。祂們殺我們當消遣。」在加薩市巴希爾拉耶斯女子高中,英語老師萊拉.阿卜杜勒.拉欣用這句話開場,引導學生思考莎士比亞的意圖,也質疑宗教的詮釋。她說:「這不屬於我們的信仰,阿拉不會折磨我們。」
我坐在教室後排,忍不住想補充:在其他一神教中,神的形象也不盡相同。但我沒說出口,因為這是阿卜杜勒.拉欣邀我來旁聽的課。課堂上,三十名學生神情專注,積極回應問題,準備大學入學考試,而《李爾王》正是必讀書目。課程結束時,學生們自發鼓掌。課後,一位學生用英語說:「我喜歡這部戲,因為李爾王開始關心別人,想起了無家可歸的人。」
我無法忘記,這樣一場熱烈討論莎士比亞的課,發生在一塊被牆與監控包圍、被世界孤立、被一個遭抵制的武裝組織統治的土地上。美國國務卿康朵莉莎.萊斯(Condoleezza Rice)曾將加薩簡稱為「恐怖主義盛行的荒地」,而這堂課則顯示出另一個截然不同的加薩。
我由另一位老師潔罕.奧卡帶去旁聽這堂課。她對莎劇是否適合中學生有所保留,但她也教《李爾王》,因為它至少比《羅密歐與茱麗葉》更具教育性。當年,《羅密歐與茱麗葉》曾短暫列入入學考試範圍,引發教師反彈,潔罕就是其中之一。她認為這齣戲宣揚自殺與不服從,並擔心學生看電影版只是為了那些「不合時宜」的畫面。她並不反對莎士比亞本身,但認為劇中的價值觀與當地文化相抵觸。
潔罕直言,加薩的高失業率、十年封鎖帶來的社會壓力,讓暴力與犯罪增加。《李爾王》的殘酷情節可能對脆弱的學生產生誤導。她會在課堂提醒:「這不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你們不應模仿。」
儘管有疑慮,她仍用心教學,深受學生喜愛。她的學生阿比爾說,她夢想成為工程師,即使明知加薩女工程師「很多,但找不到工作」。課堂上的學生對婚姻年齡也有清楚的看法,沒人想在二十歲前結婚,阿比爾甚至認為理想年齡是二十八歲。
回到校長辦公室,我們又談起教材問題。潔罕問:「為什麼要讓學生讀這麼悲慘的故事?」她提到,劇中人物接連死亡,甚至讓學生落淚。「加薩日子已經夠苦,不該再加重他們的負擔。」
這樣的擔憂或許有道理,但是否意味著加薩社會無法承受莎士比亞悲劇的情感深度?事實並非如此。二○一六年,加薩市的米什哈爾文化中心連續八晚上演《羅密歐與茱麗葉》舞台劇。劇本改編成現代加薩版,主角分別來自法塔赫與哈瑪斯兩派,結局亦如原作般未解決兩派系的不和,充分反映加薩當前政治現實,對於美好的收場,巴勒斯坦人已非常悲觀。
同年夏天,努塞拉特難民營的學生還拍攝了自己的《李爾王》短片,在文化中心舉行首映。儘管海報中的蔻蒂莉亞露肩處被修圖遮掩,但影片本身充滿創意,用繪圖與旁白呈現劇情,家長與師生一同觀賞,沒有人覺得不妥。
首映當晚,一位伊斯蘭大學教授堅稱莎士比亞讀過《可蘭經》,並將《奧賽羅》與阿拉伯詩人作品相比。他說,這項文化活動旨在彌合巴勒斯坦與世界的隔閡。遺憾的是,英國文化協會早已因哈瑪斯當政而中止合作,國際對哈瑪斯的政治、經濟封鎖,也延伸到文化封鎖。
潔罕曾獲選參加美國國務院資助的教師培訓計畫,可惜因以色列與約旦拒發通行證而無法成行。她錯失了與世界對話的機會,也再一次感受到加薩人熟悉的那種「閉門羹」的絕望。
也許,即使她成行,仍不會改變她對《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立場,但她會為國際教育帶來獨到見解。而她被拒出境,正是整個問題的縮影——一位希望提升教學品質的中學教師,因政治邊界而被困於牆內,而這堵牆,不僅是混凝土,更是文化與理解之間的高牆。
這就是這部書開場時,莎士比亞在加薩的故事。不是關於政治的,而是關於學習與尊嚴的;不是關於衝突的,而是關於人們如何在瓦礫與封鎖中仍想讀懂李爾王、感受蔻蒂莉亞、思索自己與世界的連結。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3折 | 1 |
4折 | 1 |
6折 | 2 |
7折 | 3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