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麗莎.費德曼.巴瑞特博士
定價:NT$ 520
優惠價:79 折,NT$ 410
優惠截止日:至2025年09月30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台灣本島和離島
即時庫存=3
作者簡介:
麗莎.費德曼.巴瑞特博士Lisa Feldman Barrett, Ph.D.
心理科學學會(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APS)主席、美國東北大學心理學系傑出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TED演講者,並獲哈佛大學醫學院與麻塞諸塞州總醫院聘任,負責精神病學與放射學相關研究。曾榮獲: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先鋒獎、2019年古根漢基金會研究學者獎(Guggenheim Fellowship)、2020年美國科學進步協會約翰.麥戈文行為科學獎(John P. McGovern Award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2021年美國心理學會傑出科學貢獻獎(APA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2022年美國情緒科學學會情緒科學導師獎(Mentorship Award in Affective Science)、2024年德國波鴻魯爾大學魯爾哲學與心靈科學獎(Ruhr Award for Philosophy and the Mind Sciences)、2024年美國心身學會保羅.麥克萊恩心身醫學傑出神經科學研究獎(Paul D. MacLean Award for Outstanding Neuroscience Research in Psychosomatic Medicine)、2024年瑞典隆德大學普芬多夫講座得主(Pufendorf Lectures,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Lund University)、2025年美國心理科學協會威廉.詹姆斯研究學者獎(William James Fellow Award,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得主。現居於波士頓。
相關著作:《關於大腦的七又二分之一堂課》《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科學證據揭露喜怒哀樂如何生成》
譯者簡介:
李明芝
畢業於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曾就讀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家庭與兒童生態學系博士班。熱愛閱讀、興趣廣泛,愛好自由與文學創作,目前專職翻譯、寫作並享受旅行、生活。
譯作有《疼痛是你最好的心理醫生:好萊塢明星都風靡的正念自癒法》、《允許犯錯的正念管教:用愛設立界限,培育出高EQ的孩子》、《你在渴求什麼?:揭開理想體重、生活幸福、身心平衡的秘密》、《人格特質大破解》、《女性限定:你需要瞭解的男人內心世界》……等二十餘本。
名人推薦:
〈審定序〉了解情緒的真諦,就找到人生的出口了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黃揚名
隨著時代進步,越來越多人有精神上的困擾,這些徵狀多少都和情緒處理異常有關係,像是有焦慮傾向的人,過度放大了一些事物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果,或是有憂鬱傾向的人,會固著在自己的負面情緒,無法自拔。
面對這些情緒所帶來的困擾,多數人要不就認定是外在環境造成,要不就認定是這個人有家族遺傳,總之就是認為一個人對於情緒缺乏掌控能力。過去諸多的情緒理論,也都是從這樣的方式來看待情緒之於人的關係,而在《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這本書中,美國東北大學的榮譽教授麗莎.費德曼.巴瑞特提出了情緒建構論的觀點,她認為情緒是人建構出來的,而不是被引發的。
如果你對於情緒建構論感到驚訝,那麼你並不孤單,因為我第一次接觸到這個理論的時候,也是同感。只是,我的驚訝又伴隨著尷尬。當時,我應徵巴瑞特教授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的工作,那時巴瑞特教授剛拿到幾百萬美金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先鋒獎;在第一次電話面試時,她對於我居然才剛認識她的情緒理論感到不可置信,我其實很想告訴她,我也感到不可置信,這麼棒的理論,我怎麼會錯過呢?
從面試的那一刻開始起,我就非常興奮,因為她對於情緒的見解以及熱誠,讓人充滿幹勁。當時,巴瑞特教授就先挑戰了基本情緒是否存在的論述,那時候她和幾位情緒研究大師,特別是做動物情緒研究的大師筆戰,非常精采,而吸引我的就是她不輕易被傳統所束縛,完全是合乎邏輯的思辨,而這近乎完美的邏輯也反映在這本書當中。
這些年來,巴瑞特教授的情緒理論日趨完善,支持的證據也越來越豐沛,連不少原本不認同她理論的情緒研究大師們,也都轉向支持及肯定她的情緒理論。也因為如此,巴瑞特教授不僅受邀加入加拿大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of Canada)以及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更在2019年獲得競爭激烈的古根漢基金會(Guggenheim Fellowship)的獎金(每年僅有兩人次獲獎)。她同時是現任心理科學學會(Associat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s)的會長,也頻繁在國會、法院以及媒體上,跟一般民眾做交流,讓大家更認識情緒這門科學,以及認識情緒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在《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這本書中,我尊敬的前老闆麗莎.費德曼.巴瑞特教授,想要告訴大家,情緒如同很多心智運作一樣,也是我們建構出來的。這一點一開始或許有點難以接受,因為包含我在內,我們都知道情緒往往在一剎那就爆發了,像是當你討厭的同事作勢要打你一巴掌的時候,你可能本能地就閃躲以及準備出手反擊,事後回想的時候,你還會有生氣的感受。
這樣看似本能的反應,背後並不單純。想想看,如果你從來都沒有被人打巴掌,那你怎麼會知道被打巴掌會是怎麼樣的感受?如果這不會帶來讓你嫌惡的感受,那你怎麼會做出閃躲的動作呢?再說,這樣的行為真的會讓你感到生氣嗎?有些人可能很習慣被打巴掌了,所以他被打巴掌不一定會感到生氣,而是一種「又來了、隨便你們吧!」的絕望感。坦白說,要接受情緒建構理論,我們必須要放棄幾個舊思維:
一、情緒是被引發的
二、有所謂的基本情緒
三、特定的情緒就該有特定的反應
這或許會讓你感到惶恐,但是你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有過那種突然悲從中來的感受、有時候有難以言喻的情緒感受、對於別人或朋友用狂歡來宣洩自己的悲痛感到不可思議。
這些經驗不是特例,這些經驗都是情緒的真實展現,情緒如同很多人類的心智活動,都是大腦對外在世界的預測,建構而來的產物。另外,情緒本來就可以是很多元的,不論是在類別的數目上,或是對於單一情緒類別該具備哪些元素上都是如此。
看到現在很多研究者或是企業,宣稱自己可以用什麼方式去識別人類的情緒,我都會冷笑,因為多數的人都是利用面部肌肉變化、呼吸、心跳等生理指標來做預測。然而,巴瑞特教授分析了非常多的情緒研究,始終找不到人們在某個特定情緒下,就一定有哪些生理變化的證據。換句話說,現有的情緒識別技術,或許真的識別了某種東西,但那種東西並不是情緒。
要擺脫關於情緒的舊思維,你可能會開始懷疑人生,懷疑那到底你對於這個世界的信念,究竟有多少是真實的。若你有這樣的感受,我要恭喜你,因為你開始認真面對自己的人生了!
我們所處的世界真的不是非黑即白,事實上一切都是相對的。有讀過《人類大命運》這本書的朋友,相信對這樣的論述不陌生,因為作者哈拉瑞就提出了所謂客觀現實與相對現實的概念,他認為很多價值觀,都取決於社會文化的共識,也就是相對現實,而非客觀現實。
在《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這本書中,巴瑞特教授提到的社會現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很巧的是,哈拉瑞和巴瑞特教授都是猶太人,不知道這樣的價值觀是否也反應了她們文化中的一種社會現實。),只是她把焦點聚焦在情緒上。巴瑞特教授在書中就分享了很多不同文化下的社會現實,很多都很難令人置信,但這些都是真真實實在其他文化中所存在的。就像在我們的文化中「悲情」的概念,在西方文化看來,就會覺得很不可思議,為什麼一個人不想要做一件事情,卻要去做,而且做了之後,自己也沒有感到愉悅。
就像多數的普通心理學教科書,都有相同的章節,甚至連章節的順序都一樣,更恐怖的是,介紹的論點也都大同小異。這也是一種相對現實,屬於心理學學術領域的相對現實,僅此而已。
2019年春天,我有個機會問巴瑞特教授,怎麼看待多數教科書在介紹情緒理論的時候,都沒有介紹到她的理論。面對我犀利的提問,她的反應倒很從容,她說很多教科書的思維都停留在幾十年前,確實需要改進,這也會是她擔任心理科學學會會長時要致力改善的一個目標。 太多時候,我們對於知識的涉獵都是不經大腦思索的,我們是被動把這些訊息塞進大腦。諷刺的是,我們的大腦已經演化出能夠建構概念的能力;若我們不能夠妥善運用,而只是被動的接收訊息,真的非常可惜。
很遺憾,在資訊量爆炸的年代,我們理論上應該有更多機會可以核對哪些訊息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以及可以用哪些訊息來協助我們做判斷;我們多數時候卻選擇不這麼做,我們選擇相信懶人包,我們選擇讓人工智慧來告訴我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說真的,懶人包和人工智慧都沒有不好,甚至真的能夠幫助你對於所謂的現實有更貼近的理解;但是這就讓你這個人存在的價值,越來越式微。我很喜歡電影《銀翼殺手2049》裡面的一段情節,劇中的主角想要知道有一段回憶是不是真實的,而一位能夠做判斷的科學家看了看,跟他說:「這是真的,因為有人活過它。」對人來說,做出最正確的判斷,或許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你是否真真實實的存在於這個世界。
20多年前,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拍攝了一部電影《記憶拼圖》,片中的主角無法形成新的記憶,於是他會用刺青、拍照、文字紀錄的方式,來協助自己記下事情。因為他知道自己對於世界的認識,完全取決於刺青等的事物,他居然刻意扭曲事實,讓自己有了不同的信念,這也是一種建構。
我們或許沒有記憶缺失,但我們每一次回憶往事的時候,也都是在建構一個經驗,而這個建構常常會出錯。要不是現在有很多影像紀錄的方式,大概你我都不願意承認自己記憶有那麼差。我因為知道記憶運作的本質就是建構,所以對於自己的記憶與現實有出入是非常釋懷的,而且我也深信絕對和年齡大了沒有關係。
我蠻期待大家可以認真讀《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這本書,因為這真的不只是一本想要談情緒是怎麼來的一本書,巴瑞特教授更想帶大家去思考,你的思維是怎麼來的,大腦又透過什麼樣的方式來達成這個艱鉅的任務。我沒辦法逼大家相信巴瑞特教授的理論,但我蠻希望大家用開放的態度來認識情緒建構論,我相信你必定能從她深入淺出的引導中,透過認識情緒的真諦,找到自己人生的一些方向。
〈推薦專文〉情緒科學的新典範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鄭國威
2019 年上映的電影《小丑》有一張令我難忘的海報,海報中呈現了小丑的右側臉,飾演主角小丑的演員瓦昆.菲尼克斯,用雙手的兩根食指,用力地將嘴角往上撐,露出上下兩排牙齒,臉上也擠出了多條深深的皺褶,右眼下方則流下一滴還沒塗抹均勻的藍色塗料,似淚痕般,在擦了粉的白色臉孔上特別突出。
那麼,展現出「笑容」的小丑,正在經歷快樂的情緒嗎?我想,絕大多數看到這張海報,看過或知道《小丑》這部電影大概在講什麼的人,應該會說不是,他是在強顏歡笑之類的。那如果問飾演小丑的瓦昆.菲尼克斯當時的情緒如何呢?再更進一步問,如果真的進到虛構的劇中,去問小丑的情緒,他又會回答什麼呢?
答案可能出乎意料,例如瓦昆.菲尼克斯可能覺得投入扮演這個極具挑戰性的角色,非常興奮,但拍宣傳照得壓抑,同時又覺得攝影棚光好強很刺眼有點煩,而小丑本人可能正在思考下次殺人之前要在目標面前露出什麼樣的表情,要不要乾脆把嘴角割了,讓笑容更明顯。
事實上,即使是這些答案裡描述的情緒,也都是在一瞬間被建構出來的「預測」或「概念」,由各自的大腦根據外部環境與自己身體產生的訊息,與文化、個人經驗揉和,又受到提問者的影響,最終在無數預測之間的競爭下勝出的一個,而非絕對的、唯一的、本質化的。當然,在看精彩的電影、高度投入時,你不會希望有個人在你旁邊念叨這些。
就如同電影故事總會迎來結局,也得有人揭露情緒的科學真相。本書作者,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家巴瑞特(Lisa Feldman Barrett)便勇敢地扛起了這份重責大任,使本書成為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甚至是所有知識領域,都不能錯過的典範轉移之作。
正如同以前的人很難理解我們其實住在一顆球上,還繞著太陽轉,或是跟盤子裡的魚有共同的祖先,作者巴瑞特告訴我們,難以否定的自身感受,太過直觀的情緒本質論、基因決定論等,讓我們長期無法看穿情緒與心智的真相,而許多過往與當代科學家同樣掉入這些陷阱,無法自拔。
例如,你可能歸類自己是個愛焦慮的人,或是一個樂天派,但這些標籤其實都隱藏了情緒的真相,造成錯覺。我們把情緒描述成天生的、不可控制的、被觸發的、而且可以輕易辨識,但她根據25年的研究,給情緒下了顛覆性的定義:情緒是一種預測,是每個人針對外在環境跟內在生理反應編出來的故事,而且只要加以訓練,絕大多數人對自己的情緒有高度的掌控能力。
巴瑞特提出兩個讓我們更能掌控情緒的方式。一個就是提高自己的情緒粒度,學著用更細膩的語詞來表達感知到的情緒,包括他人的跟自己的,像是開始把「感覺不錯」改成「著迷」、「排憂解鬱」、「很有啟發」等等,或把「覺得糟透了」改成「讓人洩氣」、「不被鼓勵」、「氣餒」等等,當我們能利用的情緒形容詞越豐富,就越能掌握情緒。
另一個方式則是重新分類自己的情緒,例如當自己冒汗、發抖的時候,不讓自己掉入焦慮的類別,而是跟自己說「我感到興奮、非常期待」,就能協助自己校正預測,因為比起不存在的情緒迴路或指紋,我們掌握解釋權。當我們正確理解情緒是怎麼建構的,不只能擺脫理盲濫情的標籤,更跳脫情與理的二元對立。
要挑戰一個既有的典範,並不容易,然而巴瑞特提供了充實的科學證據與具說服力的邏輯,我認為值得所有人細心閱讀,並與之對話。而當情緒原來跟我們以為的不一樣,植基於過往傳統情緒觀點的法律、倫理、以及其他跟情緒一樣,由人類社群建構出來的各種「社會現實」,都得翻新一遍才行,巴瑞特就在書中特別針對法庭判決與動物有無情緒這兩個議題進行深入探討。除此之外,在教育、醫療、職場等領域,情緒建構典範的後續影響必將持續發酵。 電影裡的小丑,以及他周遭的人,都沒能夠接觸並理解這種情緒新典範,因此一步步釀成悲劇。現實世界裡,我們也差不多,而本書告訴我們,不能再拖了。
〈推薦專文〉喜怒哀樂,其實只是大腦建立出來的文化類別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謝伯讓
2008年,我即將從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畢業,正在尋覓進行博士後研究的落腳之處。當時考慮的去處之一,就是巴瑞特教授位於麻州總醫院的情緒實驗室。巴瑞特教授當時的研究重點之一,是想要釐清情緒信念對於知覺的影響,而我對於視覺的相關研究結果,剛好有助於她回答此問題,因此當時我們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很可惜的是,因緣際會之故,最後我選擇進入了另一間實驗室,而和巴瑞特教授失之交臂。
人生這條單行道,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都不知道自己在做出某項選擇之後,到底失去了什麼樣的機會成本。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微小選擇,例如走大馬路但卻沒走小巷回家時,可能錯過了在小巷中撞見故人的機會。大到人生的重要選擇,例如找工作時沒有投履歷到某間公司,因此根本不知道自己說不定有可能會被錄取。除非我們有奇異博士操控時間寶石的能力,不然我們連自己錯過了什麼,都永遠不會知曉。
不過,就在揮別巴瑞特教授的十年後,她的著作《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出版了,這本著作,讓我看見了當年或有機會參與、但最後卻無緣經歷的一段學術旅程。
巴瑞特教授在過去十年中,逐漸發展出了一套和傳統情緒理論不同的「情緒建構理論」。傳統的情緒理論認為,人類有七情六慾等各種可被輕易辨認的典型「情緒」,而且每一種情緒,都對應到一種特定的大腦狀態,這些基本的情緒已經被內建到大腦之中,只要某些刺激出現,這些特定的情緒就會像反射一般的被「激起」並展現出來。
然而巴瑞特教授數十年來的研究發現,這個傳統理論充滿瑕疵,情緒不但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特定形式,大腦中也找不到和特定情緒相對應的腦狀態。巴瑞特教授因此提出了她的「情緒建構理論」,她認為所謂的「情緒」,只不過是大腦針對身體的「內感」(interoception)所產生出來的加工結果:大腦會利用過去經驗、當下環境、以及語言來把「內感」經驗區分成某些文化上的不同類別。換言之,喜怒哀樂的各種情緒,只是大腦透過文化教育所習得的類別,只是大腦針對「內感」進行主動的預測、詮釋以及概念化之後的結果。每次我們經歷到喜怒哀樂時,都只是大腦對身體的「內感」進行主動「建構」,最後貼上喜怒哀樂的情緒標籤而已。
從某種思想革命的角度來看,巴瑞特的《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或許有機會比擬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在達爾文之前,本質主義掌控一切,當時的人們普遍假定每一個物種都具有神所創造的理想形式,同一物種內的個體差異,被眾人視為是一種不完美的誤差。直到演化論出現後,同一物種內的個體差異成為了理所當然,本質上的物種理想形式,根本就不存在。同樣的革命性想法,也存在於巴瑞特的《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之中:情緒並不具有本質上的理想形式;喜怒哀樂,只是大腦建構出來的一些文化類別而已。
在《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這場引人入勝的情緒科學之旅中,你將會見到新理論與新證據的精彩交織。巴瑞特教授所提出的嶄新世界觀,將會撼動你我原本自以為是的情緒與經驗世界!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6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5折 | 4 |
7折 | 1 |
作者:麗莎.費德曼.巴瑞特博士
優惠價: 79 折, NT$ 410 NT$ 520
優惠截止日:至2025年09月30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台灣本島和離島
即時庫存=3
作者簡介:
麗莎.費德曼.巴瑞特博士Lisa Feldman Barrett, Ph.D.
心理科學學會(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APS)主席、美國東北大學心理學系傑出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TED演講者,並獲哈佛大學醫學院與麻塞諸塞州總醫院聘任,負責精神病學與放射學相關研究。曾榮獲: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先鋒獎、2019年古根漢基金會研究學者獎(Guggenheim Fellowship)、2020年美國科學進步協會約翰.麥戈文行為科學獎(John P. McGovern Award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2021年美國心理學會傑出科學貢獻獎(APA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2022年美國情緒科學學會情緒科學導師獎(Mentorship Award in Affective Science)、2024年德國波鴻魯爾大學魯爾哲學與心靈科學獎(Ruhr Award for Philosophy and the Mind Sciences)、2024年美國心身學會保羅.麥克萊恩心身醫學傑出神經科學研究獎(Paul D. MacLean Award for Outstanding Neuroscience Research in Psychosomatic Medicine)、2024年瑞典隆德大學普芬多夫講座得主(Pufendorf Lectures,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Lund University)、2025年美國心理科學協會威廉.詹姆斯研究學者獎(William James Fellow Award,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得主。現居於波士頓。
相關著作:《關於大腦的七又二分之一堂課》《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科學證據揭露喜怒哀樂如何生成》
譯者簡介:
李明芝
畢業於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曾就讀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家庭與兒童生態學系博士班。熱愛閱讀、興趣廣泛,愛好自由與文學創作,目前專職翻譯、寫作並享受旅行、生活。
譯作有《疼痛是你最好的心理醫生:好萊塢明星都風靡的正念自癒法》、《允許犯錯的正念管教:用愛設立界限,培育出高EQ的孩子》、《你在渴求什麼?:揭開理想體重、生活幸福、身心平衡的秘密》、《人格特質大破解》、《女性限定:你需要瞭解的男人內心世界》……等二十餘本。
名人推薦:
〈審定序〉了解情緒的真諦,就找到人生的出口了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黃揚名
隨著時代進步,越來越多人有精神上的困擾,這些徵狀多少都和情緒處理異常有關係,像是有焦慮傾向的人,過度放大了一些事物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果,或是有憂鬱傾向的人,會固著在自己的負面情緒,無法自拔。
面對這些情緒所帶來的困擾,多數人要不就認定是外在環境造成,要不就認定是這個人有家族遺傳,總之就是認為一個人對於情緒缺乏掌控能力。過去諸多的情緒理論,也都是從這樣的方式來看待情緒之於人的關係,而在《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這本書中,美國東北大學的榮譽教授麗莎.費德曼.巴瑞特提出了情緒建構論的觀點,她認為情緒是人建構出來的,而不是被引發的。
如果你對於情緒建構論感到驚訝,那麼你並不孤單,因為我第一次接觸到這個理論的時候,也是同感。只是,我的驚訝又伴隨著尷尬。當時,我應徵巴瑞特教授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的工作,那時巴瑞特教授剛拿到幾百萬美金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先鋒獎;在第一次電話面試時,她對於我居然才剛認識她的情緒理論感到不可置信,我其實很想告訴她,我也感到不可置信,這麼棒的理論,我怎麼會錯過呢?
從面試的那一刻開始起,我就非常興奮,因為她對於情緒的見解以及熱誠,讓人充滿幹勁。當時,巴瑞特教授就先挑戰了基本情緒是否存在的論述,那時候她和幾位情緒研究大師,特別是做動物情緒研究的大師筆戰,非常精采,而吸引我的就是她不輕易被傳統所束縛,完全是合乎邏輯的思辨,而這近乎完美的邏輯也反映在這本書當中。
這些年來,巴瑞特教授的情緒理論日趨完善,支持的證據也越來越豐沛,連不少原本不認同她理論的情緒研究大師們,也都轉向支持及肯定她的情緒理論。也因為如此,巴瑞特教授不僅受邀加入加拿大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of Canada)以及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更在2019年獲得競爭激烈的古根漢基金會(Guggenheim Fellowship)的獎金(每年僅有兩人次獲獎)。她同時是現任心理科學學會(Associat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s)的會長,也頻繁在國會、法院以及媒體上,跟一般民眾做交流,讓大家更認識情緒這門科學,以及認識情緒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在《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這本書中,我尊敬的前老闆麗莎.費德曼.巴瑞特教授,想要告訴大家,情緒如同很多心智運作一樣,也是我們建構出來的。這一點一開始或許有點難以接受,因為包含我在內,我們都知道情緒往往在一剎那就爆發了,像是當你討厭的同事作勢要打你一巴掌的時候,你可能本能地就閃躲以及準備出手反擊,事後回想的時候,你還會有生氣的感受。
這樣看似本能的反應,背後並不單純。想想看,如果你從來都沒有被人打巴掌,那你怎麼會知道被打巴掌會是怎麼樣的感受?如果這不會帶來讓你嫌惡的感受,那你怎麼會做出閃躲的動作呢?再說,這樣的行為真的會讓你感到生氣嗎?有些人可能很習慣被打巴掌了,所以他被打巴掌不一定會感到生氣,而是一種「又來了、隨便你們吧!」的絕望感。坦白說,要接受情緒建構理論,我們必須要放棄幾個舊思維:
一、情緒是被引發的
二、有所謂的基本情緒
三、特定的情緒就該有特定的反應
這或許會讓你感到惶恐,但是你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有過那種突然悲從中來的感受、有時候有難以言喻的情緒感受、對於別人或朋友用狂歡來宣洩自己的悲痛感到不可思議。
這些經驗不是特例,這些經驗都是情緒的真實展現,情緒如同很多人類的心智活動,都是大腦對外在世界的預測,建構而來的產物。另外,情緒本來就可以是很多元的,不論是在類別的數目上,或是對於單一情緒類別該具備哪些元素上都是如此。
看到現在很多研究者或是企業,宣稱自己可以用什麼方式去識別人類的情緒,我都會冷笑,因為多數的人都是利用面部肌肉變化、呼吸、心跳等生理指標來做預測。然而,巴瑞特教授分析了非常多的情緒研究,始終找不到人們在某個特定情緒下,就一定有哪些生理變化的證據。換句話說,現有的情緒識別技術,或許真的識別了某種東西,但那種東西並不是情緒。
要擺脫關於情緒的舊思維,你可能會開始懷疑人生,懷疑那到底你對於這個世界的信念,究竟有多少是真實的。若你有這樣的感受,我要恭喜你,因為你開始認真面對自己的人生了!
我們所處的世界真的不是非黑即白,事實上一切都是相對的。有讀過《人類大命運》這本書的朋友,相信對這樣的論述不陌生,因為作者哈拉瑞就提出了所謂客觀現實與相對現實的概念,他認為很多價值觀,都取決於社會文化的共識,也就是相對現實,而非客觀現實。
在《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這本書中,巴瑞特教授提到的社會現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很巧的是,哈拉瑞和巴瑞特教授都是猶太人,不知道這樣的價值觀是否也反應了她們文化中的一種社會現實。),只是她把焦點聚焦在情緒上。巴瑞特教授在書中就分享了很多不同文化下的社會現實,很多都很難令人置信,但這些都是真真實實在其他文化中所存在的。就像在我們的文化中「悲情」的概念,在西方文化看來,就會覺得很不可思議,為什麼一個人不想要做一件事情,卻要去做,而且做了之後,自己也沒有感到愉悅。
就像多數的普通心理學教科書,都有相同的章節,甚至連章節的順序都一樣,更恐怖的是,介紹的論點也都大同小異。這也是一種相對現實,屬於心理學學術領域的相對現實,僅此而已。
2019年春天,我有個機會問巴瑞特教授,怎麼看待多數教科書在介紹情緒理論的時候,都沒有介紹到她的理論。面對我犀利的提問,她的反應倒很從容,她說很多教科書的思維都停留在幾十年前,確實需要改進,這也會是她擔任心理科學學會會長時要致力改善的一個目標。 太多時候,我們對於知識的涉獵都是不經大腦思索的,我們是被動把這些訊息塞進大腦。諷刺的是,我們的大腦已經演化出能夠建構概念的能力;若我們不能夠妥善運用,而只是被動的接收訊息,真的非常可惜。
很遺憾,在資訊量爆炸的年代,我們理論上應該有更多機會可以核對哪些訊息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以及可以用哪些訊息來協助我們做判斷;我們多數時候卻選擇不這麼做,我們選擇相信懶人包,我們選擇讓人工智慧來告訴我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說真的,懶人包和人工智慧都沒有不好,甚至真的能夠幫助你對於所謂的現實有更貼近的理解;但是這就讓你這個人存在的價值,越來越式微。我很喜歡電影《銀翼殺手2049》裡面的一段情節,劇中的主角想要知道有一段回憶是不是真實的,而一位能夠做判斷的科學家看了看,跟他說:「這是真的,因為有人活過它。」對人來說,做出最正確的判斷,或許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你是否真真實實的存在於這個世界。
20多年前,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拍攝了一部電影《記憶拼圖》,片中的主角無法形成新的記憶,於是他會用刺青、拍照、文字紀錄的方式,來協助自己記下事情。因為他知道自己對於世界的認識,完全取決於刺青等的事物,他居然刻意扭曲事實,讓自己有了不同的信念,這也是一種建構。
我們或許沒有記憶缺失,但我們每一次回憶往事的時候,也都是在建構一個經驗,而這個建構常常會出錯。要不是現在有很多影像紀錄的方式,大概你我都不願意承認自己記憶有那麼差。我因為知道記憶運作的本質就是建構,所以對於自己的記憶與現實有出入是非常釋懷的,而且我也深信絕對和年齡大了沒有關係。
我蠻期待大家可以認真讀《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這本書,因為這真的不只是一本想要談情緒是怎麼來的一本書,巴瑞特教授更想帶大家去思考,你的思維是怎麼來的,大腦又透過什麼樣的方式來達成這個艱鉅的任務。我沒辦法逼大家相信巴瑞特教授的理論,但我蠻希望大家用開放的態度來認識情緒建構論,我相信你必定能從她深入淺出的引導中,透過認識情緒的真諦,找到自己人生的一些方向。
〈推薦專文〉情緒科學的新典範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鄭國威
2019 年上映的電影《小丑》有一張令我難忘的海報,海報中呈現了小丑的右側臉,飾演主角小丑的演員瓦昆.菲尼克斯,用雙手的兩根食指,用力地將嘴角往上撐,露出上下兩排牙齒,臉上也擠出了多條深深的皺褶,右眼下方則流下一滴還沒塗抹均勻的藍色塗料,似淚痕般,在擦了粉的白色臉孔上特別突出。
那麼,展現出「笑容」的小丑,正在經歷快樂的情緒嗎?我想,絕大多數看到這張海報,看過或知道《小丑》這部電影大概在講什麼的人,應該會說不是,他是在強顏歡笑之類的。那如果問飾演小丑的瓦昆.菲尼克斯當時的情緒如何呢?再更進一步問,如果真的進到虛構的劇中,去問小丑的情緒,他又會回答什麼呢?
答案可能出乎意料,例如瓦昆.菲尼克斯可能覺得投入扮演這個極具挑戰性的角色,非常興奮,但拍宣傳照得壓抑,同時又覺得攝影棚光好強很刺眼有點煩,而小丑本人可能正在思考下次殺人之前要在目標面前露出什麼樣的表情,要不要乾脆把嘴角割了,讓笑容更明顯。
事實上,即使是這些答案裡描述的情緒,也都是在一瞬間被建構出來的「預測」或「概念」,由各自的大腦根據外部環境與自己身體產生的訊息,與文化、個人經驗揉和,又受到提問者的影響,最終在無數預測之間的競爭下勝出的一個,而非絕對的、唯一的、本質化的。當然,在看精彩的電影、高度投入時,你不會希望有個人在你旁邊念叨這些。
就如同電影故事總會迎來結局,也得有人揭露情緒的科學真相。本書作者,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家巴瑞特(Lisa Feldman Barrett)便勇敢地扛起了這份重責大任,使本書成為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甚至是所有知識領域,都不能錯過的典範轉移之作。
正如同以前的人很難理解我們其實住在一顆球上,還繞著太陽轉,或是跟盤子裡的魚有共同的祖先,作者巴瑞特告訴我們,難以否定的自身感受,太過直觀的情緒本質論、基因決定論等,讓我們長期無法看穿情緒與心智的真相,而許多過往與當代科學家同樣掉入這些陷阱,無法自拔。
例如,你可能歸類自己是個愛焦慮的人,或是一個樂天派,但這些標籤其實都隱藏了情緒的真相,造成錯覺。我們把情緒描述成天生的、不可控制的、被觸發的、而且可以輕易辨識,但她根據25年的研究,給情緒下了顛覆性的定義:情緒是一種預測,是每個人針對外在環境跟內在生理反應編出來的故事,而且只要加以訓練,絕大多數人對自己的情緒有高度的掌控能力。
巴瑞特提出兩個讓我們更能掌控情緒的方式。一個就是提高自己的情緒粒度,學著用更細膩的語詞來表達感知到的情緒,包括他人的跟自己的,像是開始把「感覺不錯」改成「著迷」、「排憂解鬱」、「很有啟發」等等,或把「覺得糟透了」改成「讓人洩氣」、「不被鼓勵」、「氣餒」等等,當我們能利用的情緒形容詞越豐富,就越能掌握情緒。
另一個方式則是重新分類自己的情緒,例如當自己冒汗、發抖的時候,不讓自己掉入焦慮的類別,而是跟自己說「我感到興奮、非常期待」,就能協助自己校正預測,因為比起不存在的情緒迴路或指紋,我們掌握解釋權。當我們正確理解情緒是怎麼建構的,不只能擺脫理盲濫情的標籤,更跳脫情與理的二元對立。
要挑戰一個既有的典範,並不容易,然而巴瑞特提供了充實的科學證據與具說服力的邏輯,我認為值得所有人細心閱讀,並與之對話。而當情緒原來跟我們以為的不一樣,植基於過往傳統情緒觀點的法律、倫理、以及其他跟情緒一樣,由人類社群建構出來的各種「社會現實」,都得翻新一遍才行,巴瑞特就在書中特別針對法庭判決與動物有無情緒這兩個議題進行深入探討。除此之外,在教育、醫療、職場等領域,情緒建構典範的後續影響必將持續發酵。 電影裡的小丑,以及他周遭的人,都沒能夠接觸並理解這種情緒新典範,因此一步步釀成悲劇。現實世界裡,我們也差不多,而本書告訴我們,不能再拖了。
〈推薦專文〉喜怒哀樂,其實只是大腦建立出來的文化類別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謝伯讓
2008年,我即將從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畢業,正在尋覓進行博士後研究的落腳之處。當時考慮的去處之一,就是巴瑞特教授位於麻州總醫院的情緒實驗室。巴瑞特教授當時的研究重點之一,是想要釐清情緒信念對於知覺的影響,而我對於視覺的相關研究結果,剛好有助於她回答此問題,因此當時我們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很可惜的是,因緣際會之故,最後我選擇進入了另一間實驗室,而和巴瑞特教授失之交臂。
人生這條單行道,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都不知道自己在做出某項選擇之後,到底失去了什麼樣的機會成本。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微小選擇,例如走大馬路但卻沒走小巷回家時,可能錯過了在小巷中撞見故人的機會。大到人生的重要選擇,例如找工作時沒有投履歷到某間公司,因此根本不知道自己說不定有可能會被錄取。除非我們有奇異博士操控時間寶石的能力,不然我們連自己錯過了什麼,都永遠不會知曉。
不過,就在揮別巴瑞特教授的十年後,她的著作《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出版了,這本著作,讓我看見了當年或有機會參與、但最後卻無緣經歷的一段學術旅程。
巴瑞特教授在過去十年中,逐漸發展出了一套和傳統情緒理論不同的「情緒建構理論」。傳統的情緒理論認為,人類有七情六慾等各種可被輕易辨認的典型「情緒」,而且每一種情緒,都對應到一種特定的大腦狀態,這些基本的情緒已經被內建到大腦之中,只要某些刺激出現,這些特定的情緒就會像反射一般的被「激起」並展現出來。
然而巴瑞特教授數十年來的研究發現,這個傳統理論充滿瑕疵,情緒不但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特定形式,大腦中也找不到和特定情緒相對應的腦狀態。巴瑞特教授因此提出了她的「情緒建構理論」,她認為所謂的「情緒」,只不過是大腦針對身體的「內感」(interoception)所產生出來的加工結果:大腦會利用過去經驗、當下環境、以及語言來把「內感」經驗區分成某些文化上的不同類別。換言之,喜怒哀樂的各種情緒,只是大腦透過文化教育所習得的類別,只是大腦針對「內感」進行主動的預測、詮釋以及概念化之後的結果。每次我們經歷到喜怒哀樂時,都只是大腦對身體的「內感」進行主動「建構」,最後貼上喜怒哀樂的情緒標籤而已。
從某種思想革命的角度來看,巴瑞特的《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或許有機會比擬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在達爾文之前,本質主義掌控一切,當時的人們普遍假定每一個物種都具有神所創造的理想形式,同一物種內的個體差異,被眾人視為是一種不完美的誤差。直到演化論出現後,同一物種內的個體差異成為了理所當然,本質上的物種理想形式,根本就不存在。同樣的革命性想法,也存在於巴瑞特的《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之中:情緒並不具有本質上的理想形式;喜怒哀樂,只是大腦建構出來的一些文化類別而已。
在《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這場引人入勝的情緒科學之旅中,你將會見到新理論與新證據的精彩交織。巴瑞特教授所提出的嶄新世界觀,將會撼動你我原本自以為是的情緒與經驗世界!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6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5折 | 4 |
7折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