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文盛
定價:NT$ 480
優惠價:9 折,NT$ 432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1
全面透視遺傳學發展的里程碑
從古典遺傳學到分子遺傳學,從科學家的思考轉折到人性互動。
孟德爾早已預言:我的時代將會來臨!
完整而全面的遺傳學科普本土著作
吳大猷科普著作佳作獎得主 陳文盛教授 經典力作
果蠅、黴菌和噬菌體如何貢獻分子生物學的發展?
華生、克里克、威爾金斯、佛蘭克林與鮑林如何競爭解構DNA?
遺傳密碼的解碼如何讓科學家忙了十幾年?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一開始沒有人知道「基因」的存在!環遊世界的達爾文與隱身修道院的孟德爾,各以自己的方式研究遺傳;物理學家戴爾布魯克嘗試用量子概念解釋突變;薛丁格則以一本小書吸引許多科學家一起思考基因的神秘。
直到DNA的發現和遺傳密碼的解開,長達一個世紀的探索,是科學家經過不斷試誤、拼湊,以一百年的接力實現了孟德爾的夢,革新了我們對生命的觀念,成就了今日的基因工程、生物科技與分子醫學。
【本書榮獲】
★第九屆吳大猷科普著作獎佳作獎
★文化部第40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
-------------------------------------------
★專文推薦
少了正確的遺傳理論,演化論是跛足而殘缺的。孟德爾的豌豆實驗彌補了達爾文的缺憾,開啟了探究遺傳基因的新紀元。本書完整回顧了這一百年從古典到分子遺傳學的發展歷史。
──周成功(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系退休教授)
本書把科學家在奮鬥中的人性歷程──意外、失敗、轉折、興奮──展現出來,讓讀者了解科學知識並不只是教科書裡簡化的敘述,而是有深厚的感性層面,這一點對於科學教育非常重要。
──徐明達(陽明交通大學生化與分子生物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
對DNA、遺傳學和細胞繁殖有興趣的讀者,會發現生物學、化學、物理學的整合在遺傳學上的重要性。我特別對書中每位科學家不同性格的敘述感到興趣,這代表求真的科學精神與人性互動所產生的結晶。
──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各界好評&校園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序)
于宏燦|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朱慶琪|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老師今年一月辭去科教中心主任職)
李國偉|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退休研究人員
李家維|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特聘教授
李松濤|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科教中心主任
林奇宏|陽明交通大學校長
胡維平|中正大學化學暨生物化學系教授兼通識中心主任
洪振方|高雄師範大學理學院院長暨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高閬仙|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教授
孫以瀚|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合聘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孫譽真|北一女中生物科教師
張俊彥|臺灣師範大學師大講座教授、科學教育中心主任
陳芳明|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曹玉婷|臺大醫院北護分院主治醫師
曾志朗|中央研究院院士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
蔡俊彥|中山大學博雅教育中心教授兼基礎教育中心主任
蔡任圃|北一女中生物科教師
鍾明怡|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學研究部副研究員、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戴明鳳|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兼跨領域科學教育中心主任
顏聖紘|中山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
陳文盛
陽明大學榮譽退休教授,教育部終身國家講座。
桃園人,從小喜歡文學、藝術和科學,
獻身科學研究與教育,以文學和藝術為業餘活動。
東海大學生物系學士,
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分子生物學博士,
曾任職汎球藥理研究所,陽明大學遺傳所及生命科學系。
1998年出版自傳《線索:一位本土科學家的心路歷程》。
《速寫台北》網路社團的共同發起人,
喜歡和畫友們一起寫生分享。
最崇拜的偶像是兔寶寶。
《孟德爾之夢》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mendels.dream
名人推薦:
【推薦文】
為什麼要再探孟德爾之夢?
周成功(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系退休教授)
每一個重要科學理論形成的背後,都有一個長期摸索碰撞的過程。只有透過對這段歷史的回顧,了解科學探究活動的始末,我們才比較容易掌握這段科學知識內在發展的脈絡。科學知識才不會淪落成一堆無趣、冰冷的教條,而是一個充滿人性活動的心智結晶。因此從科學史下手,永遠是一般人接近科學的最佳途徑,同時也是科學教育中最有效的入門方式。很可惜在中文的世界裡,大部份有關科學史的書籍都出自翻譯,而教科書中科學史的敘述多半是片斷或是語焉不詳。因此學生在這樣的養成過程中,對科學態度或是研究精神的陌生與疏離也就不足為奇了。
雖然每個人都認同科學史在科學教育中的重要性,但願意花費心力,投身在這個領域中的學者並不多見。陽明大學陳文盛教授這本《孟德爾之夢:基因的百年歷史》,毫無疑問為科學史的中文寫作提供了一個新的面向。我相信它未來對從高中到大學這個階段的生物學教育,會有深刻而長遠的影響。
《孟德爾之夢:基因的百年歷史》是從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1859年)開始談起。大家都知道達爾文的演化論是現代生物學的基礎,而他在《物種起源》中很清楚提出了生物個體變異與天擇的關係。但生物個體的變異怎麼樣忠實地從上一代遺傳到下一代?這是演化論成立的重要關鍵,而達爾文對遺傳學的認知是錯誤的!少了正確的遺傳理論,演化論是跛足而殘缺的。這時候孟德爾的出現就有了特別的意義。
孟德爾從豌豆交配的實驗結果發現生物遺傳的規律(1865年),彌補了達爾文的缺憾,開啟了探究遺傳基因的新紀元。隨後基因從一個抽象的遺傳概念,逐步落實到DNA的物質基礎上,最後一直到闡明了DNA的遺傳密碼怎麼決定蛋白質胺基酸的排序(1967年)為止,本書完整回顧了這一百年從古典到分子遺傳學的發展歷史。
本書的另一個特色就是仔細重現了這個階段所有重要實驗(不論成功或失敗)的緣起、實驗設計與實驗結果對後來發展的影響。現在大多數學生,甚至包括許多老師在內,對於許多古典的遺傳學實驗都早已忘懷。但我認為這些實驗其實是訓練學生批判性思考最好的教材:在粗陋的工具與局部知識的限制下,如何針對重大的科學問題設計實驗、解讀實驗的結果,碰到實驗的挫折又該怎麼去克服等等。只有透過在這種摸索、探究的過程中,科學家怎麼提問、怎麼相互詰難,我們才能看出不同科學家行事的風格、科學的品味和他們所碰撞出的智慧火花。另外作者不時也會將這些實驗發生的時代背景一併提出,更可以加深我們對這些重大科學進展的歷史感。
當然本書也有一些讓一般讀者不容易親近的障礙,特別是許多專有名詞與實驗的生物系統,會使得所描述的實驗過程不容易完全了解。換言之,這是一本需要下一點功夫閱讀才能領會其妙處的書。所以我會特別推薦本書給任何喜愛遺傳學的人,尤其是那些正處於高中到大學階段的同學們。同時,我也期待未來會有更多類似的作品出現。
【推薦文】
見證分子遺傳學的榮光
徐明達(陽明交通大學生化與分子生物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
分子遺傳學是20世紀科學最大的成就之一,這個發展使得看起來千變萬化的生命現象,有了一個一以貫之的基本理論,讓我們對生命的奧秘有更深一層的了解,而且對醫藥、農牧、環境科技產生革命性的影響,甚至因為對基因體序列的分析,而發展出新的科技及資訊產業。
這個偉大的成就起源於孟德爾的仔細觀察及分析,並提出革命性的看法,後來再經過很多科學家的努力及奮鬥,最後才得到這個寶貴的知識。這一段曲折、複雜又有趣的過程,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中很重要的一個章節。享受現代舒適及豐富生活的人們應該去了解這一段歷史。在這一本書裡,陳文盛教授用他的生花妙筆將這一段重要的歷史娓娓道來,不但把專業知識用淺易的文字描述出來,更把科學家在奮鬥中的人性歷程──意外、失敗、轉折、興奮──展現出來,讓讀者了解科學知識並不只是教科書裡簡化的敘述,而是有深厚的感性層面,這一點對於科學教育非常重要。
我個人的學術生涯剛好和這段歷史重疊,我有幸參與這個歷程,因此讀這本書時特別有很深的感觸。很多的發現在當時都令人非常興奮,也是讓我持續在這個領域研究的原因。陳教授也是參與這方面研究的傑出學者。我們要感謝陳教授特別花時間,把這一段重要的科學史呈現給大家。
【推薦文】
從求知、求真到人性
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孟德爾之夢》的內容不但生動有趣,更具深遠的教育內涵。我認為所有華文世界的知識份子都應該了解遺傳學,而以此書做為入門引薦,進入21世紀生命科學的世界。
這本書最引人入勝之處,是陳文盛教授以自身從事生物遺傳學研究的科學家身分,深入淺出,娓娓道出遺傳學歷史的演變、錯誤的不斷修正,並且在其中穿插一連串有趣的生命故事。書中不少人事和理論被證實的過程,勾起我數十年學術研究生涯的回憶,而觸動我對於那一段時光深深的懷念。
我自己在1960年代末期到1970年代中期也正在研究人類核酸的修復機制。人類有些疾病和核酸的正確或不正確的修復有關,在那段期間,核酸腫瘤學在生命科學的研究所佔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終於在21世紀的今天,變成醫學發展最重要的領域。從這一點來預卜將來科學和醫學的新發現,將不只更進一步了解人類疾病的成因,更能夠找出更多有效而傷害性較少的治療方法。所以,生活在21世紀的普羅大眾也要了解什麼是遺傳學、什麼是DNA、什麼是先天具有的毛病,以及哪些疾病是因為我們自己的生活習慣合併先天問題而引發,才能夠預防疾病的發生。
對DNA、遺傳學和細胞繁殖有興趣的讀者,會發現生物學、化學、物理學的整合在遺傳學上的重要性。只是對單獨一種科學具有深入了解是不夠的。同時,從這些科學家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努力從事研究,不只是來自於自發的好奇心,還有無私地發揮自己所能、奉獻他人的利他精神,也是驅動他們努力不懈追求真理的動力。
遺傳學從孟德爾的豌豆實驗開始,經過果蠅、黴菌、噬菌體,進入DNA結構激烈的競爭,到了解DNA的複製、對突變和適應的分辨等等;從達爾文、孟德爾一直到華生、克里克,再到今天基因圖譜的解碼(有賴美、英政府和民間的合作),處處都呈現人類從求知、求真為出發點,推動科技不斷進步,終於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幾乎每天、每個月、每年都可以看到這兩種精神交互作用所帶來的最美好的果實。這種人性與科技進步之間互動所帶給我們的成果,顯示二者不可分離的關係。孟德爾在1860年代,大概也沒有夢想到一百五十多年後,他的研究啟發了這麼多有益於人類的發現。我揣測這個詮釋,可能是陳文盛教授把這本書取名為「孟德爾之夢」的理由吧!
我個人特別對於每位科學家不同性格的敘述感到興趣。這代表求真的科學精神(scientific inquiry)與人性(humanity)互動所產生的結晶。雖然這些年來,科技的進展加速,似乎遠遠超過人道可以駕馭科技的能力,但是未來的世界是否更美好,將取決於人道與科學之間緊密的互動、影響、導正的最終結果。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1 |
作者:陳文盛
優惠價: 9 折, NT$ 432 NT$ 48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1
全面透視遺傳學發展的里程碑
從古典遺傳學到分子遺傳學,從科學家的思考轉折到人性互動。
孟德爾早已預言:我的時代將會來臨!
完整而全面的遺傳學科普本土著作
吳大猷科普著作佳作獎得主 陳文盛教授 經典力作
果蠅、黴菌和噬菌體如何貢獻分子生物學的發展?
華生、克里克、威爾金斯、佛蘭克林與鮑林如何競爭解構DNA?
遺傳密碼的解碼如何讓科學家忙了十幾年?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一開始沒有人知道「基因」的存在!環遊世界的達爾文與隱身修道院的孟德爾,各以自己的方式研究遺傳;物理學家戴爾布魯克嘗試用量子概念解釋突變;薛丁格則以一本小書吸引許多科學家一起思考基因的神秘。
直到DNA的發現和遺傳密碼的解開,長達一個世紀的探索,是科學家經過不斷試誤、拼湊,以一百年的接力實現了孟德爾的夢,革新了我們對生命的觀念,成就了今日的基因工程、生物科技與分子醫學。
【本書榮獲】
★第九屆吳大猷科普著作獎佳作獎
★文化部第40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
-------------------------------------------
★專文推薦
少了正確的遺傳理論,演化論是跛足而殘缺的。孟德爾的豌豆實驗彌補了達爾文的缺憾,開啟了探究遺傳基因的新紀元。本書完整回顧了這一百年從古典到分子遺傳學的發展歷史。
──周成功(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系退休教授)
本書把科學家在奮鬥中的人性歷程──意外、失敗、轉折、興奮──展現出來,讓讀者了解科學知識並不只是教科書裡簡化的敘述,而是有深厚的感性層面,這一點對於科學教育非常重要。
──徐明達(陽明交通大學生化與分子生物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
對DNA、遺傳學和細胞繁殖有興趣的讀者,會發現生物學、化學、物理學的整合在遺傳學上的重要性。我特別對書中每位科學家不同性格的敘述感到興趣,這代表求真的科學精神與人性互動所產生的結晶。
──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各界好評&校園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序)
于宏燦|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朱慶琪|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老師今年一月辭去科教中心主任職)
李國偉|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退休研究人員
李家維|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特聘教授
李松濤|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科教中心主任
林奇宏|陽明交通大學校長
胡維平|中正大學化學暨生物化學系教授兼通識中心主任
洪振方|高雄師範大學理學院院長暨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高閬仙|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教授
孫以瀚|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合聘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孫譽真|北一女中生物科教師
張俊彥|臺灣師範大學師大講座教授、科學教育中心主任
陳芳明|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曹玉婷|臺大醫院北護分院主治醫師
曾志朗|中央研究院院士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
蔡俊彥|中山大學博雅教育中心教授兼基礎教育中心主任
蔡任圃|北一女中生物科教師
鍾明怡|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學研究部副研究員、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戴明鳳|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兼跨領域科學教育中心主任
顏聖紘|中山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
陳文盛
陽明大學榮譽退休教授,教育部終身國家講座。
桃園人,從小喜歡文學、藝術和科學,
獻身科學研究與教育,以文學和藝術為業餘活動。
東海大學生物系學士,
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分子生物學博士,
曾任職汎球藥理研究所,陽明大學遺傳所及生命科學系。
1998年出版自傳《線索:一位本土科學家的心路歷程》。
《速寫台北》網路社團的共同發起人,
喜歡和畫友們一起寫生分享。
最崇拜的偶像是兔寶寶。
《孟德爾之夢》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mendels.dream
名人推薦:
【推薦文】
為什麼要再探孟德爾之夢?
周成功(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系退休教授)
每一個重要科學理論形成的背後,都有一個長期摸索碰撞的過程。只有透過對這段歷史的回顧,了解科學探究活動的始末,我們才比較容易掌握這段科學知識內在發展的脈絡。科學知識才不會淪落成一堆無趣、冰冷的教條,而是一個充滿人性活動的心智結晶。因此從科學史下手,永遠是一般人接近科學的最佳途徑,同時也是科學教育中最有效的入門方式。很可惜在中文的世界裡,大部份有關科學史的書籍都出自翻譯,而教科書中科學史的敘述多半是片斷或是語焉不詳。因此學生在這樣的養成過程中,對科學態度或是研究精神的陌生與疏離也就不足為奇了。
雖然每個人都認同科學史在科學教育中的重要性,但願意花費心力,投身在這個領域中的學者並不多見。陽明大學陳文盛教授這本《孟德爾之夢:基因的百年歷史》,毫無疑問為科學史的中文寫作提供了一個新的面向。我相信它未來對從高中到大學這個階段的生物學教育,會有深刻而長遠的影響。
《孟德爾之夢:基因的百年歷史》是從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1859年)開始談起。大家都知道達爾文的演化論是現代生物學的基礎,而他在《物種起源》中很清楚提出了生物個體變異與天擇的關係。但生物個體的變異怎麼樣忠實地從上一代遺傳到下一代?這是演化論成立的重要關鍵,而達爾文對遺傳學的認知是錯誤的!少了正確的遺傳理論,演化論是跛足而殘缺的。這時候孟德爾的出現就有了特別的意義。
孟德爾從豌豆交配的實驗結果發現生物遺傳的規律(1865年),彌補了達爾文的缺憾,開啟了探究遺傳基因的新紀元。隨後基因從一個抽象的遺傳概念,逐步落實到DNA的物質基礎上,最後一直到闡明了DNA的遺傳密碼怎麼決定蛋白質胺基酸的排序(1967年)為止,本書完整回顧了這一百年從古典到分子遺傳學的發展歷史。
本書的另一個特色就是仔細重現了這個階段所有重要實驗(不論成功或失敗)的緣起、實驗設計與實驗結果對後來發展的影響。現在大多數學生,甚至包括許多老師在內,對於許多古典的遺傳學實驗都早已忘懷。但我認為這些實驗其實是訓練學生批判性思考最好的教材:在粗陋的工具與局部知識的限制下,如何針對重大的科學問題設計實驗、解讀實驗的結果,碰到實驗的挫折又該怎麼去克服等等。只有透過在這種摸索、探究的過程中,科學家怎麼提問、怎麼相互詰難,我們才能看出不同科學家行事的風格、科學的品味和他們所碰撞出的智慧火花。另外作者不時也會將這些實驗發生的時代背景一併提出,更可以加深我們對這些重大科學進展的歷史感。
當然本書也有一些讓一般讀者不容易親近的障礙,特別是許多專有名詞與實驗的生物系統,會使得所描述的實驗過程不容易完全了解。換言之,這是一本需要下一點功夫閱讀才能領會其妙處的書。所以我會特別推薦本書給任何喜愛遺傳學的人,尤其是那些正處於高中到大學階段的同學們。同時,我也期待未來會有更多類似的作品出現。
【推薦文】
見證分子遺傳學的榮光
徐明達(陽明交通大學生化與分子生物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
分子遺傳學是20世紀科學最大的成就之一,這個發展使得看起來千變萬化的生命現象,有了一個一以貫之的基本理論,讓我們對生命的奧秘有更深一層的了解,而且對醫藥、農牧、環境科技產生革命性的影響,甚至因為對基因體序列的分析,而發展出新的科技及資訊產業。
這個偉大的成就起源於孟德爾的仔細觀察及分析,並提出革命性的看法,後來再經過很多科學家的努力及奮鬥,最後才得到這個寶貴的知識。這一段曲折、複雜又有趣的過程,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中很重要的一個章節。享受現代舒適及豐富生活的人們應該去了解這一段歷史。在這一本書裡,陳文盛教授用他的生花妙筆將這一段重要的歷史娓娓道來,不但把專業知識用淺易的文字描述出來,更把科學家在奮鬥中的人性歷程──意外、失敗、轉折、興奮──展現出來,讓讀者了解科學知識並不只是教科書裡簡化的敘述,而是有深厚的感性層面,這一點對於科學教育非常重要。
我個人的學術生涯剛好和這段歷史重疊,我有幸參與這個歷程,因此讀這本書時特別有很深的感觸。很多的發現在當時都令人非常興奮,也是讓我持續在這個領域研究的原因。陳教授也是參與這方面研究的傑出學者。我們要感謝陳教授特別花時間,把這一段重要的科學史呈現給大家。
【推薦文】
從求知、求真到人性
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孟德爾之夢》的內容不但生動有趣,更具深遠的教育內涵。我認為所有華文世界的知識份子都應該了解遺傳學,而以此書做為入門引薦,進入21世紀生命科學的世界。
這本書最引人入勝之處,是陳文盛教授以自身從事生物遺傳學研究的科學家身分,深入淺出,娓娓道出遺傳學歷史的演變、錯誤的不斷修正,並且在其中穿插一連串有趣的生命故事。書中不少人事和理論被證實的過程,勾起我數十年學術研究生涯的回憶,而觸動我對於那一段時光深深的懷念。
我自己在1960年代末期到1970年代中期也正在研究人類核酸的修復機制。人類有些疾病和核酸的正確或不正確的修復有關,在那段期間,核酸腫瘤學在生命科學的研究所佔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終於在21世紀的今天,變成醫學發展最重要的領域。從這一點來預卜將來科學和醫學的新發現,將不只更進一步了解人類疾病的成因,更能夠找出更多有效而傷害性較少的治療方法。所以,生活在21世紀的普羅大眾也要了解什麼是遺傳學、什麼是DNA、什麼是先天具有的毛病,以及哪些疾病是因為我們自己的生活習慣合併先天問題而引發,才能夠預防疾病的發生。
對DNA、遺傳學和細胞繁殖有興趣的讀者,會發現生物學、化學、物理學的整合在遺傳學上的重要性。只是對單獨一種科學具有深入了解是不夠的。同時,從這些科學家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努力從事研究,不只是來自於自發的好奇心,還有無私地發揮自己所能、奉獻他人的利他精神,也是驅動他們努力不懈追求真理的動力。
遺傳學從孟德爾的豌豆實驗開始,經過果蠅、黴菌、噬菌體,進入DNA結構激烈的競爭,到了解DNA的複製、對突變和適應的分辨等等;從達爾文、孟德爾一直到華生、克里克,再到今天基因圖譜的解碼(有賴美、英政府和民間的合作),處處都呈現人類從求知、求真為出發點,推動科技不斷進步,終於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幾乎每天、每個月、每年都可以看到這兩種精神交互作用所帶來的最美好的果實。這種人性與科技進步之間互動所帶給我們的成果,顯示二者不可分離的關係。孟德爾在1860年代,大概也沒有夢想到一百五十多年後,他的研究啟發了這麼多有益於人類的發現。我揣測這個詮釋,可能是陳文盛教授把這本書取名為「孟德爾之夢」的理由吧!
我個人特別對於每位科學家不同性格的敘述感到興趣。這代表求真的科學精神(scientific inquiry)與人性(humanity)互動所產生的結晶。雖然這些年來,科技的進展加速,似乎遠遠超過人道可以駕馭科技的能力,但是未來的世界是否更美好,將取決於人道與科學之間緊密的互動、影響、導正的最終結果。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