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瑪麗-法蘭西絲.歐康納
定價:NT$ 399
優惠價:79 折,NT$ 315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2月31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台灣本島和離島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失去所愛之人,我們的大腦如何適應與修復?
「這本書適合任何經歷失去或想了解喪親之痛的人。」
──喬治.博南諾(George Bonanno),《終結創傷》(The End of Trauma)作者
★Amazon書評4.5顆星,各大媒體絕讚推薦!
江佩津|《修復事典》作者
汪勁安|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
汪漢澄|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副教授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陳偉任|凱旋醫院神經精神科主任
焦傳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
──誠摯推薦
失去摯愛當然會痛苦,但為什麼會「痛苦到這種程度」?
曾經關係親密的重要他人永遠地離開我們,那種撕心裂肺之痛,彷彿把一部分的自我也帶走了。失業、失戀、失愛、失親;「失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也是許多人人生產生重大轉變的起點。你是否曾受失去摯愛的悲痛折磨,每天睜眼只想大聲嘶吼:
這一切、到底、何時才會結束?
這本書或許可以給你一點指引。透過神經科學的角度來了解悲傷,科學家們得以更精細地觀察腦迴路、神經傳導物質、行為、情緒在人類傷慟時產生的變化。了解這一切的你也將更有能力做出對的選擇,陪伴大腦走過這必經的哀悼之路,帶著心裡所有深愛的人走過人生旅程;最重要的是,重新拾回生活的主導權。
在解釋關於悲傷的神經生物學時,作者常用一種大家應該都很熟悉的經驗來比喻。不過在這之前得先假設有人偷了你的餐桌,才能讓這個比喻聽起來合理。
「請各位想像,你有天半夜因為口渴而醒來,爬下床想到廚房倒杯水來喝。你走下樓,在黑暗中穿過餐廳朝廚房前進,以前你的屁股每一次都會撞到這裡的餐桌角,不過在那一刻你感覺到……嗯?什麼感覺?什麼感覺都沒有。你突然發現,屁股原來都會撞到的那個位置竟然沒有任何物體,而這件事引起了你的注意──也就是沒感覺到『本來應該在那裡』的某個物體,消失的感覺就是引起你注意的關鍵。這聽起來很怪──我們通常會覺得某個東西的存在會吸引關注──沒有東西怎麼會特別引起我們的注意呢?」
答案就在我們神奇的大腦裡。人類大部分的時間都同時活在兩個世界裡,一個是現實世界、一個是大腦中的虛擬地圖。當最重要的那個人離開世界,留下的悲傷對大腦來說是令人心碎的待解難題,不僅令「腦」困惑,也使你痛心。
作者近二十年來致力研究悲傷對大腦的影響,透過這本書分享她對此的創見,以科學的角度,闡述我們面臨喪親之痛時,大腦會有的反應,幫助我們更能理解悲傷時會發生什麼事,以及如何更輕鬆、更優雅的面對失去。
海內外一致好評──
「情緒讓人著迷,也一直是神經科學的熱門研究議題。還記得學生時期在教科書上看到約瑟夫•勒杜克斯(Joseph LeDoux)教授,用最簡單的恐懼制約,開啟典範研究、闡釋大腦情緒歷程。雖然經典,但要揭開大腦中情緒的奧祕,可不能光靠恐懼制約實驗。本書作者從不同取向,闡述大腦處理悲傷的神祕面紗。從至親好友到陪伴多年毛孩子的離開,每個人在生活中都經歷過悲傷哀痛,為什麼這些事情的發生令大腦難以承受?我們能否藉由了解大腦對悲傷的處理機制,讓再次面對「悲傷」時更應付裕如?」
──汪勁安,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
「身為悲傷神經科學的先驅,歐康納用簡單的散文,闡述我們如何試圖理解失去這個很難應付的難題。這本書適合任何經歷失去或只想了解喪親之痛的人。」
──喬治.博南諾(George Bonanno),《終結創傷》(The End of Trauma)作者
「我們都會因失去而有所感觸。理解悲傷就是理解重要的人生經歷。本書對悲傷有強而有力且全面的探索,是我讀過最棒的。」
──羅西.瓊.哈利法克斯博士(Roshi Joan Halifax, PhD),臨終關懷領域的先驅、《與死同在》(Being with Dying: Cultivating Compassion and Fearlessness in the Presence of Death)作者
「本書引人入勝且充滿智慧,替身處痛苦深淵、想知道為何如此痛苦、想知道如何才能過上有意義人生的人們提供深刻見解與應對機制。」
──瑪麗安.奧哈拉(Maryanne O’Hara),《溺.愛》(Cascade)作者
「本書回答了我從未想到要問的有趣疑問。最新技術的科學研究、有趣的事實和吸引人的見解,讓我一頁接一頁讀到忘了時間。」
──艾拉.碧阿克(Ira Byock),達特茅斯蓋索醫學院名譽教授、《直視死亡的勇氣》(Dying Well)作者
「本書深入探討悲傷科學與悲傷,讓我們有機會以新的方式看待失去。如果你感受到失去的痛苦,並想知道是否能改善,作者在此闡述大腦能如何幫你療癒。」
──雪倫.薩爾茲堡(Sharon Salzberg),《靜心冥想的練習》(Real Happiness)作者
作者簡介:
瑪麗-法蘭西絲.歐康納Mary-Frances O’Connor
2004年取得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並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塞梅爾神經科學與人類行為研究所(Semel Institute for Neuro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完成心理神經免疫學博士後研究。
曾任教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卡森心理神經研究中心(Cousins Center for Psychoneuroimmunology),現為亞利桑那大學心理學副教授,主持該校「悲傷、失落和社會壓力實驗室」(Grief, Loss and Social Stress (GLASS) Laboratory),研究悲傷對大腦和身體的影響。
成長於美國蒙大拿州(Montana),現居陽光明媚的亞利桑那州土桑市(Tucson)。
譯者簡介:
孟令函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所碩士,譯作散見於科技、文化、財經領域。譯有《那一年,我在巴黎》、《練習每天勇敢一點點》、《眼神的觸動:善用人際連結,有效開展你的事業與人生》等書。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3折252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3折 | 1 |
4折 | 1 |
5折 | 7 |
6折 | 1 |
7折 | 7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瑪麗-法蘭西絲.歐康納
優惠價: 79 折, NT$ 315 NT$ 399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2月31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台灣本島和離島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失去所愛之人,我們的大腦如何適應與修復?
「這本書適合任何經歷失去或想了解喪親之痛的人。」
──喬治.博南諾(George Bonanno),《終結創傷》(The End of Trauma)作者
★Amazon書評4.5顆星,各大媒體絕讚推薦!
江佩津|《修復事典》作者
汪勁安|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
汪漢澄|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副教授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陳偉任|凱旋醫院神經精神科主任
焦傳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
──誠摯推薦
失去摯愛當然會痛苦,但為什麼會「痛苦到這種程度」?
曾經關係親密的重要他人永遠地離開我們,那種撕心裂肺之痛,彷彿把一部分的自我也帶走了。失業、失戀、失愛、失親;「失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也是許多人人生產生重大轉變的起點。你是否曾受失去摯愛的悲痛折磨,每天睜眼只想大聲嘶吼:
這一切、到底、何時才會結束?
這本書或許可以給你一點指引。透過神經科學的角度來了解悲傷,科學家們得以更精細地觀察腦迴路、神經傳導物質、行為、情緒在人類傷慟時產生的變化。了解這一切的你也將更有能力做出對的選擇,陪伴大腦走過這必經的哀悼之路,帶著心裡所有深愛的人走過人生旅程;最重要的是,重新拾回生活的主導權。
在解釋關於悲傷的神經生物學時,作者常用一種大家應該都很熟悉的經驗來比喻。不過在這之前得先假設有人偷了你的餐桌,才能讓這個比喻聽起來合理。
「請各位想像,你有天半夜因為口渴而醒來,爬下床想到廚房倒杯水來喝。你走下樓,在黑暗中穿過餐廳朝廚房前進,以前你的屁股每一次都會撞到這裡的餐桌角,不過在那一刻你感覺到……嗯?什麼感覺?什麼感覺都沒有。你突然發現,屁股原來都會撞到的那個位置竟然沒有任何物體,而這件事引起了你的注意──也就是沒感覺到『本來應該在那裡』的某個物體,消失的感覺就是引起你注意的關鍵。這聽起來很怪──我們通常會覺得某個東西的存在會吸引關注──沒有東西怎麼會特別引起我們的注意呢?」
答案就在我們神奇的大腦裡。人類大部分的時間都同時活在兩個世界裡,一個是現實世界、一個是大腦中的虛擬地圖。當最重要的那個人離開世界,留下的悲傷對大腦來說是令人心碎的待解難題,不僅令「腦」困惑,也使你痛心。
作者近二十年來致力研究悲傷對大腦的影響,透過這本書分享她對此的創見,以科學的角度,闡述我們面臨喪親之痛時,大腦會有的反應,幫助我們更能理解悲傷時會發生什麼事,以及如何更輕鬆、更優雅的面對失去。
海內外一致好評──
「情緒讓人著迷,也一直是神經科學的熱門研究議題。還記得學生時期在教科書上看到約瑟夫•勒杜克斯(Joseph LeDoux)教授,用最簡單的恐懼制約,開啟典範研究、闡釋大腦情緒歷程。雖然經典,但要揭開大腦中情緒的奧祕,可不能光靠恐懼制約實驗。本書作者從不同取向,闡述大腦處理悲傷的神祕面紗。從至親好友到陪伴多年毛孩子的離開,每個人在生活中都經歷過悲傷哀痛,為什麼這些事情的發生令大腦難以承受?我們能否藉由了解大腦對悲傷的處理機制,讓再次面對「悲傷」時更應付裕如?」
──汪勁安,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
「身為悲傷神經科學的先驅,歐康納用簡單的散文,闡述我們如何試圖理解失去這個很難應付的難題。這本書適合任何經歷失去或只想了解喪親之痛的人。」
──喬治.博南諾(George Bonanno),《終結創傷》(The End of Trauma)作者
「我們都會因失去而有所感觸。理解悲傷就是理解重要的人生經歷。本書對悲傷有強而有力且全面的探索,是我讀過最棒的。」
──羅西.瓊.哈利法克斯博士(Roshi Joan Halifax, PhD),臨終關懷領域的先驅、《與死同在》(Being with Dying: Cultivating Compassion and Fearlessness in the Presence of Death)作者
「本書引人入勝且充滿智慧,替身處痛苦深淵、想知道為何如此痛苦、想知道如何才能過上有意義人生的人們提供深刻見解與應對機制。」
──瑪麗安.奧哈拉(Maryanne O’Hara),《溺.愛》(Cascade)作者
「本書回答了我從未想到要問的有趣疑問。最新技術的科學研究、有趣的事實和吸引人的見解,讓我一頁接一頁讀到忘了時間。」
──艾拉.碧阿克(Ira Byock),達特茅斯蓋索醫學院名譽教授、《直視死亡的勇氣》(Dying Well)作者
「本書深入探討悲傷科學與悲傷,讓我們有機會以新的方式看待失去。如果你感受到失去的痛苦,並想知道是否能改善,作者在此闡述大腦能如何幫你療癒。」
──雪倫.薩爾茲堡(Sharon Salzberg),《靜心冥想的練習》(Real Happiness)作者
作者簡介:
瑪麗-法蘭西絲.歐康納Mary-Frances O’Connor
2004年取得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並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塞梅爾神經科學與人類行為研究所(Semel Institute for Neuro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完成心理神經免疫學博士後研究。
曾任教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卡森心理神經研究中心(Cousins Center for Psychoneuroimmunology),現為亞利桑那大學心理學副教授,主持該校「悲傷、失落和社會壓力實驗室」(Grief, Loss and Social Stress (GLASS) Laboratory),研究悲傷對大腦和身體的影響。
成長於美國蒙大拿州(Montana),現居陽光明媚的亞利桑那州土桑市(Tucson)。
譯者簡介:
孟令函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所碩士,譯作散見於科技、文化、財經領域。譯有《那一年,我在巴黎》、《練習每天勇敢一點點》、《眼神的觸動:善用人際連結,有效開展你的事業與人生》等書。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3折 | 1 |
4折 | 1 |
5折 | 7 |
6折 | 1 |
7折 | 7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3折252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