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譚以諾、林松輝、陳潔曜、汪俊彥、陳亭聿、孫松榮、謝以萱、Yawi Yukex、林怡秀、孫世鐸、王萬睿、王念英 、李翔齡、林木材
定價:NT$ 640
優惠價:88 折,NT$ 563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2
台灣新電影四十年之際,十四位作者,二十則給未來世代的觀影備忘錄。
台灣新電影——台灣電影史上眾聲喧嘩、光芒四射的時代。這場電影運動一般被認定始於一九八二年的《光陰的故事》,如今四十年過去了,多年來被視為過去式的「故事」仍繼續發揮影響力,而仿若停留在歷史性的「光陰」更超越時空限制,來到此時此刻,迎臨不遠未來。
本書錨定的時空以新電影為起始座標,透過二十篇專文共構另種時間軸,溯及五〇年代如《王哥柳哥遊台灣》,游移八〇年代的《風櫃來的人》與九〇年代的《超級大國民》,延伸至千禧年後的《停車》、《孤味》及《瀑布》等片。空間軸則橫跨台灣、香港、中國、東南亞、法國等地,藉由二十個全新的關鍵字拋開純粹致敬或緬懷的「新電影已死」,以「超越」新電影為核心概念,且增補過往論述中尚未完整的文化史、社會史、藝術跨界、國際連結面向,乃至缺席的歷史文本。
由十四位作者與四十載光影之間的跨世代對話,提出詮釋「光陰」的關鍵思索,辯證新電影在當代影史中的另類評論潛能,以此作為備忘,回應仍持續生成的「新電影精神」。
各界好評──
「這本書的二十個從前罕被論及的新電影面向及其延伸效應,我讀得津津有味,隨之翻騰起諸多塞在儲藏室角落的記憶細節」——鴻鴻(詩人、劇場及電影編導)
「這本專書的重要貢獻之一,就是將學術研究的分析洞見,以評論的篇幅和更為可讀的文字加以呈現」——迷走(《新電影之死》共同編者)
「這本書有很強烈的自覺,並不是把台灣新電影當作憑悼的古蹟,對它的論述,與其說是『回到過去』,毋寧說更是『回到現在』,甚至『回到未來』」——張亦絢(作家、《FA電影欣賞》專欄作者)
「讓新電影的定義開放,使其重新成為思辨的材料,將它看成產生不同連結的接合處,或許這是四十年後重訪這段歷史,能夠重新於已經固化的歷史結構裡,找回一些紛擾、雜音與挑釁。」——張世倫(藝評人、影像史研究者)
本書特色──
★ 第一本改寫、補述與重寫台灣新電影的專書
★ 以紀念新電影四十年之名,行超越新電影之實的「跨世代」歷史書寫
★ 二十個關鍵字X新電影研究的新方向
專文推薦──
詩人、劇場及電影編導 鴻鴻
《新電影之死》共同編者 迷走
作家、《FA電影欣賞》專欄作者 張亦絢
藝評人、影像史研究者 張世倫
跨世代推薦──
攝影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 劉振祥
樂工 林強
紀錄片導演 蕭菊貞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 王君琦
演員 莫子儀
馬來西亞電影人 張吉安
《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 蘇致亨
作者簡介:
◎
主編者簡介
林松輝
國立台灣大學文學士,英國劍橋大學碩士、博士。曾於英國里茲(Leeds)大學與艾瑟特(Exeter)大學任教逾十年,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中文學術專書包括《蔡明亮與緩慢電影》(2016)、《膠卷同志:當代中華電影中之男同性戀再現》(2021),最新英文專書為 Taiwan Cinema as Soft Power: Authorship, Transnationality, Historiography(2022)。
孫松榮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電影創作學系合聘教授,《藝術評論》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華語電影美學、電影與當代藝術,及當代法國電影理論與美學等。著有《入鏡丨出境:蔡明亮的影像藝術與跨界實踐》(2014),編有《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2021)等。
作者簡介(依篇章順序)
譚以諾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現為香港嶺南大學視覺研究系研究助理教授,研究興趣包括中國電影、香港電影、創意工業及文化政策,現撰寫一本關於香港獨立電影的專書。
林松輝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中文學術專書包括《蔡明亮與緩慢電影》、《膠卷同志:當代中華電影中之男同性戀再現》,最新英文專書為Taiwan Cinema as Soft Power: Authorship, Transnationality, Historiography。
陳潔曜
北藝大電影碩士,巴黎七大電影研究博士,研究過程獲兩屆世安美學獎。創作曾獲優良劇本與自由文學獎,入選柏林影展Talent Campus。現為獨立研究者、自由撰稿者、法文翻譯。
汪俊彥
康乃爾大學劇場藝術博士,國立台灣大學華語教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開設跨領域人文、華語劇場與文化批評等課,研究領域為劇場與表演研究,並長期擔任表演藝術評論台評論人。
陳亭聿
喜歡採集真實故事並將之編排成可傳播的創作,享受文化積累與轉譯過程,做過電影推廣企劃、獨立撰文與研究接案工作,以及社會文化類紀錄片的企劃、採訪與編導職務。
孫松榮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電影創作學系合聘教授,《藝術評論》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華語電影美學、電影與當代藝術,及當代法國電影理論與美學等。
謝以萱
從事評論與策展工作。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碩士,《紀工報》主編、台灣影評人協會成員。參與台北電影節、台灣國際女性影展、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桃園電影節等選片。
Yawi Yukex
養了一隻貓,看任何影展都只會先看有什麼族群相關電影,來自苗栗山上的泰雅族影評人,對漢人社會從來不樂觀,但至少還有希望。
林怡秀
當代藝術、影像評論相關出版品編輯、議題企劃及作者,現為自由評論人、文字工作者。主要書寫方向為台灣當代藝術及影像美學研究,亦關注在當代遷徙與文化現象中的歷史遺痕。
孫世鐸
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兼任講師,《電影裡的人權關鍵字》系列叢書共同作者,做以藝術和電影為方法的教師與兒少培力以及政治工作。
王萬睿
高雄市人,英國艾克斯特大學電影學博士,現為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台灣電影史、影像美學與文學轉譯。
王念英
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碩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博士,現為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電影聲音研究,電影理論與電影史,當代華語電影美學。
李翔齡
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研究發表主題包括電影與戲劇、視覺媒體的歷史關係、身體媒介與視聽媒體理論。目前於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從事研究及策展工作。
林木材
現為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選片顧問、國家影視聽中心研究發展處處長。著有《景框之外:台灣紀錄片群像》一書,拍有短片《自由廣場》。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3折 | 2 |
5折 | 3 |
7折 | 3 |
7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譚以諾、林松輝、陳潔曜、汪俊彥、陳亭聿、孫松榮、謝以萱、Yawi Yukex、林怡秀、孫世鐸、王萬睿、王念英 、李翔齡、林木材
優惠價: 88 折, NT$ 563 NT$ 64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2
台灣新電影四十年之際,十四位作者,二十則給未來世代的觀影備忘錄。
台灣新電影——台灣電影史上眾聲喧嘩、光芒四射的時代。這場電影運動一般被認定始於一九八二年的《光陰的故事》,如今四十年過去了,多年來被視為過去式的「故事」仍繼續發揮影響力,而仿若停留在歷史性的「光陰」更超越時空限制,來到此時此刻,迎臨不遠未來。
本書錨定的時空以新電影為起始座標,透過二十篇專文共構另種時間軸,溯及五〇年代如《王哥柳哥遊台灣》,游移八〇年代的《風櫃來的人》與九〇年代的《超級大國民》,延伸至千禧年後的《停車》、《孤味》及《瀑布》等片。空間軸則橫跨台灣、香港、中國、東南亞、法國等地,藉由二十個全新的關鍵字拋開純粹致敬或緬懷的「新電影已死」,以「超越」新電影為核心概念,且增補過往論述中尚未完整的文化史、社會史、藝術跨界、國際連結面向,乃至缺席的歷史文本。
由十四位作者與四十載光影之間的跨世代對話,提出詮釋「光陰」的關鍵思索,辯證新電影在當代影史中的另類評論潛能,以此作為備忘,回應仍持續生成的「新電影精神」。
各界好評──
「這本書的二十個從前罕被論及的新電影面向及其延伸效應,我讀得津津有味,隨之翻騰起諸多塞在儲藏室角落的記憶細節」——鴻鴻(詩人、劇場及電影編導)
「這本專書的重要貢獻之一,就是將學術研究的分析洞見,以評論的篇幅和更為可讀的文字加以呈現」——迷走(《新電影之死》共同編者)
「這本書有很強烈的自覺,並不是把台灣新電影當作憑悼的古蹟,對它的論述,與其說是『回到過去』,毋寧說更是『回到現在』,甚至『回到未來』」——張亦絢(作家、《FA電影欣賞》專欄作者)
「讓新電影的定義開放,使其重新成為思辨的材料,將它看成產生不同連結的接合處,或許這是四十年後重訪這段歷史,能夠重新於已經固化的歷史結構裡,找回一些紛擾、雜音與挑釁。」——張世倫(藝評人、影像史研究者)
本書特色──
★ 第一本改寫、補述與重寫台灣新電影的專書
★ 以紀念新電影四十年之名,行超越新電影之實的「跨世代」歷史書寫
★ 二十個關鍵字X新電影研究的新方向
專文推薦──
詩人、劇場及電影編導 鴻鴻
《新電影之死》共同編者 迷走
作家、《FA電影欣賞》專欄作者 張亦絢
藝評人、影像史研究者 張世倫
跨世代推薦──
攝影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 劉振祥
樂工 林強
紀錄片導演 蕭菊貞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 王君琦
演員 莫子儀
馬來西亞電影人 張吉安
《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 蘇致亨
作者簡介:
◎
主編者簡介
林松輝
國立台灣大學文學士,英國劍橋大學碩士、博士。曾於英國里茲(Leeds)大學與艾瑟特(Exeter)大學任教逾十年,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中文學術專書包括《蔡明亮與緩慢電影》(2016)、《膠卷同志:當代中華電影中之男同性戀再現》(2021),最新英文專書為 Taiwan Cinema as Soft Power: Authorship, Transnationality, Historiography(2022)。
孫松榮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電影創作學系合聘教授,《藝術評論》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華語電影美學、電影與當代藝術,及當代法國電影理論與美學等。著有《入鏡丨出境:蔡明亮的影像藝術與跨界實踐》(2014),編有《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2021)等。
作者簡介(依篇章順序)
譚以諾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現為香港嶺南大學視覺研究系研究助理教授,研究興趣包括中國電影、香港電影、創意工業及文化政策,現撰寫一本關於香港獨立電影的專書。
林松輝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中文學術專書包括《蔡明亮與緩慢電影》、《膠卷同志:當代中華電影中之男同性戀再現》,最新英文專書為Taiwan Cinema as Soft Power: Authorship, Transnationality, Historiography。
陳潔曜
北藝大電影碩士,巴黎七大電影研究博士,研究過程獲兩屆世安美學獎。創作曾獲優良劇本與自由文學獎,入選柏林影展Talent Campus。現為獨立研究者、自由撰稿者、法文翻譯。
汪俊彥
康乃爾大學劇場藝術博士,國立台灣大學華語教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開設跨領域人文、華語劇場與文化批評等課,研究領域為劇場與表演研究,並長期擔任表演藝術評論台評論人。
陳亭聿
喜歡採集真實故事並將之編排成可傳播的創作,享受文化積累與轉譯過程,做過電影推廣企劃、獨立撰文與研究接案工作,以及社會文化類紀錄片的企劃、採訪與編導職務。
孫松榮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電影創作學系合聘教授,《藝術評論》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華語電影美學、電影與當代藝術,及當代法國電影理論與美學等。
謝以萱
從事評論與策展工作。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碩士,《紀工報》主編、台灣影評人協會成員。參與台北電影節、台灣國際女性影展、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桃園電影節等選片。
Yawi Yukex
養了一隻貓,看任何影展都只會先看有什麼族群相關電影,來自苗栗山上的泰雅族影評人,對漢人社會從來不樂觀,但至少還有希望。
林怡秀
當代藝術、影像評論相關出版品編輯、議題企劃及作者,現為自由評論人、文字工作者。主要書寫方向為台灣當代藝術及影像美學研究,亦關注在當代遷徙與文化現象中的歷史遺痕。
孫世鐸
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兼任講師,《電影裡的人權關鍵字》系列叢書共同作者,做以藝術和電影為方法的教師與兒少培力以及政治工作。
王萬睿
高雄市人,英國艾克斯特大學電影學博士,現為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台灣電影史、影像美學與文學轉譯。
王念英
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碩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博士,現為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電影聲音研究,電影理論與電影史,當代華語電影美學。
李翔齡
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研究發表主題包括電影與戲劇、視覺媒體的歷史關係、身體媒介與視聽媒體理論。目前於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從事研究及策展工作。
林木材
現為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選片顧問、國家影視聽中心研究發展處處長。著有《景框之外:台灣紀錄片群像》一書,拍有短片《自由廣場》。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3折 | 2 |
5折 | 3 |
7折 | 3 |
7折以上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