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個世界,是這樣對待男孩子的嗎?
「男子氣概」很有害!——
從性別刻板的牢籠解放,一起成為屬於未來的男孩!
★佔據日本亞馬遜排行榜,獨佔兩性類書籍銷售第一
★叫好叫座的性平議題代表作,橫掃日本全國各大報紙與雜誌
★佳評如潮!引發無數網友最深共鳴,日本原作超過十刷
「男生就該要有男生的樣子」、
「男生欺負妳其實是喜歡妳的表現」、
「男孩子怎麼可以玩娃娃」、
「走路像個女生一樣,有夠娘」、……
……躲在學校廁所角落哭泣的男孩女孩,都對這些言語耳熟能詳,
因為這就是他們的日常。
日本律師太田啟子經手許多性騷擾或性暴力受害者的委任案件,總是納悶「這些男人為什麼會養成這種性別歧視的想法?」
直到她也育有兩子,才慢慢意識到,「下意識深植在兩個兒子內心的,有很大一部分是透過周遭大人或媒體資訊的『學習』和外界給予的『洗腦』。」
而這就是現今社會對於男性不理性的期待與成見。
本書從一位母親的角度切入,利用作者在與兒子相處的日常裡感受到社會傳遞的訊息,討論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養成社會期待的性別歧視價值觀或行為模式等現象。
即使父母沒有將「男子氣概」或「女人味」強壓在孩子身上,社會(包含學校生活)依然會潛移默化,而我們該如何打破這些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與偏見,進而獲得「被指出偏見後能夠修正的勇氣」?
▍典型的枷鎖與束縛
◆男生就該堅強又陽剛
「陽剛特質的四大要素:
①不能軟弱 ②威嚴有氣勢 ③無可撼動的堅強 ④ 打垮對手
意思是,不示弱、積極追求社會上的成功與地位、於危機中不為所動,克服難關,包含採取攻擊、暴力的態度在社會上被稱為『男子氣概』。
不示弱、堅強勇敢雖不是壞事,但這種氛圍是否會產生一種弊端,令纖細溫柔、個性沉靜的男生否定自己的個性呢?」
◆「男孩子怎麼能玩洋娃娃?」
「我們的社會給『女孩』和『男孩』的訊息明顯不同。以玩具電視廣告為例,什麼商品是『給女生』什麼是『給男生』,一目瞭然。嬰兒娃娃的電視廣告中,女孩拿著娃娃『扮成媽媽』,搭配小女生的旁白『我的可愛妹妹』,顯然是以女孩子為目標客群。
當然,應該有即使看了這個廣告也不感興趣的女生,也有會說『我想要那個娃娃』的男生吧,但這種東西一旦不斷積累,最後社會傳達給『女孩』、『男孩』的訊息顯然就會產生差異。」
◆靜香的入浴鏡頭「很溫馨」嗎?
「《哆啦A夢》中,大雄偶然看到或是差點看到靜香的入浴場景和裙下風光時,會喜孜孜地說:『好幸運!』儘管和以前相比,動畫做出了改變,降低了這種場面的頻率也沒有直接播出裸體,卻也不是完全消失的樣子。
這些場面沒有劇情上的必要,只是單純做為『有點搞笑的橋段』放進來這點便是問題所在。
現實生活中,即使對方是『不小心』,讓人看到內褲或是入浴中的模樣對女生而言都是非常不愉快的記憶,也可能對內心造成深刻的傷害。」
◆《鬼滅之刃》中的男子氣概情結
「我和兒子們都很喜歡看動畫《鬼滅之刃》,但片中不時出現主角炭治郎激勵自己『因為我是長男』或是『既然身為男人,就要忍耐痛苦』這樣的台詞卻令我很介意。努力克服困難是很了不起的事,但難道不能用別句話來激勵角色嗎?
我覺得『為了妹妹而努力』或是『身為年長者的自己必須努力』的心意當然很好,但照實說出來即可,是否不用特別說『因為是男人』也可以?」
▍「覺得有太多地方是在說自己,讓人冷汗直流!」——亞馬遜讀者與網友★★★★★五星震撼推薦!
「這是一本深入淺出,文字不刁難晦澀的性別議題書。寫給家長看、寫給高中生、國中生,寫給所有人看的一本性別議題書。」
「作者很溫柔,有創傷的讀者或曾受害於陽剛之氣的男人,即使閱讀也不會感到受傷,反而是一股治癒的能量。」
「世界上有許多正在努力改善世界、但不知道該怎麼做的人,我相信這本書就有這個力量。」
「覺得有太多地方是在說自己,讓人冷汗直流……但很慶幸能讀到這本書。」
▍各界好評推薦(以姓氏筆畫排序)
王大維(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助理教授兼社區諮商中心主任)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張宇傑(諮商心理師/擁抱心理諮商所副所長)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心理分析師)
作者簡介:
太田啟子
律師。二○○二年完成律師登錄,隸屬神奈川縣律師公會。主要處理離婚、繼承等家事事件,性騷擾、性侵害以及各種損害求償等民事事件。為「守護明日自由青年律師會」(明日青,あすわか)的一員,於各地舉辦「憲法咖啡」。二○一四年起擔任「憤怒女子會」召集人。二○一九年於《DAYS JAPAN》前總編輯廣河隆一性騷擾、職場騷擾案中擔任檢證委員。
共同著作有《歡迎光臨憲法咖啡》(憲法カフェへようこそ,暫譯,鴨川出版)、《這樣就懂了! 超譯特定祕密保護法》(これでわかった!超訳特定秘密保護法,暫譯,岩波書店)、《日本的女性主義 since 1886 性戰爭篇》(日本のフェミニズム since 1886 性の戦い編,暫譯,河出書房新社,專欄執筆)。
譯者簡介:
洪于琇
政治大學日文系畢。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專職日文筆譯,平日以書、戲劇、電影餵養心靈。很喜歡自己的文字能夠幫助到別人的感覺。近期譯有 《雖然店長少根筋》、《瀕窮女子》、《東京復古建築散步》等等。
個人網頁:wishduo.wixsite.com/showscollections
章節試閱
前言
大家好。
我叫太田啟子,是一名在神奈川縣工作的律師。
這世上有各式各樣的糾紛,律師的工作就是接受這些糾紛當事人的諮商,幫助他們以法律解決問題。
雖說是律師,但每個人平常處理的工作十分不同,以我而言,目前處理最多的是離婚案件。我並非專門處理女性離婚訴訟的律師,但由於日本的女律師還不多(不到全體律師的兩成),希望找女律師的委託就會集中在一起,結果我的委託人有七到八成都是女性。
此外,跟其他律師相比,我也較常擔任性騷擾或性暴力受害者的代理人。性騷擾方面,我也承接大學等團體委託,以第三方立場聽取受害者的申訴,調查事實相關內容。另外,我也在「憲法咖啡」(憲法主題讀書會)等場合以講師身分舉辦講座。
私生活方面,我是育有兩個兒子的母親,孩子分別就讀小學六年級和三年級。
順帶一提,我和孩子們的父親已經離婚,也就是所謂的單親媽媽,一肩扛起育兒責任大概已有八年。
一邊從事律師工作一邊照顧兒子的日常、學習生活,日子雖開心卻也十分慘烈。加上我執筆寫下這些的此刻,全國因新型冠狀病毒爆發而停課,兩個兒子一直待在家中。精力旺盛又閒著沒事做的兄弟倆三不五時就會吵起來,我一下要安撫一下要教訓他們,同時要準備三餐、注意孩子的健康狀況、讓他們念書,時間完全不夠用,每天彷彿身處風暴之中。
在這樣的日子裡我時時感受到的一件事就是:「#帶男孩子真的跟帶女孩子不一樣#」。
不知為何,我從小就很反抗那些強壓在人身上的「男子氣概」或是「女人味」,一直覺得人不可以因為「是男生」、「是女生」這種理由而有差別待遇。像是「不用讓女孩子那麼努力念書,只要長大得人疼就好」、「因為是女生所以數學不好」、「我們家小孩明明是男生卻很內向」這些說法直到現在我還是很介意,想對說那些話的人說:「這樣是不對的!」、「單憑性別就認定一切,不是妨礙小孩發展的可能嗎!」
因此,我過去對於「男孩子的教養方法」這類經常在書店看到、書名以性別來分類的作品也都反射性地採取防備姿態。既然如此,我又為什麼會特地想寫一本以「男孩子的教養方法」為主題的書呢?接下來我將告訴大家。
我是三姊妹中的長女,在同住家人中只有父親是男性的環境下長大。我的父親是名忙碌的上班族,經常到國外出差,母親則是家庭主婦。暑假時經常與我們一起玩耍、年齡相仿的表親也是三姊妹。沒有兄弟的我,很少有機會能近距離看到「男孩子」的成長過程。當然,我在學校有接觸男生,一起玩耍,但人數並不多。
這樣的我在三十二歲時生下長男,三十五歲生下次男,成了兩個男寶的母親,每天開始面對「男孩子的教養方法」這種過去與我無緣的主題。
我和其他媽媽們聊天時感受到,儘管其中有個人差異,但母親本身是否有兄弟在男孩子教養方法的情報量上形成顯著的差距。有哥哥或弟弟的朋友會說「我哥以前是這樣」、「我弟都那樣」(順帶一提,也經常會聽到她們抱怨或感嘆父母對身為兒子的哥哥或弟弟和身為女兒的自己態度不同),我則沒有這些經驗。
也或許是這樣的緣故,當我看著兒子們的行為時很容易對跟自己孩提時代過於不同的「男孩生態」感到吃驚,或是覺得奇怪:「這個世界是這樣對待男孩子的嗎?」
我雖然說「男孩生態」,但人類的行為和思考方式並非根據與生俱來的性別(如基因、大腦構造等程度)來決定。
我不打算否認性別或許會帶來某種大傾向,但我認為用「男人腦、女人腦」這些話試圖以大腦的性別差異解釋男女行為和思考方式的不同欠缺科學根據。這種解釋叫「neurosexism(腦神經性別歧視)」,學術界近年來也開始重視這個問題。
我看著兩個兒子反而覺得,下意識深植在他們內心的,有很大一部分是透過周遭大人或媒體資訊的「學習」和外界給予的「洗腦」。
法國作家西蒙波娃有句名言,「女人是形成,而非生成的」。每當在人生路上感受到身為女性的難處時我都會想起這句話。不過,當我從新生兒階段近距離看著兒子們的成長後覺得男孩子也一樣,「與其說是生成男人,更像是『形成男人』」。
育兒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人類這種生物真的是從很稚嫩的時期開始就活在社會中的「社會性存在」。人類自蹣跚學步起就是這種狀態,雖說是理所當然的事,但直到孩子出生、我們每天一起生活前為止,我對這件事都沒什麼概念。繪本、漫畫、電視、幼兒園的朋友和老師……小孩子真的是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在父母、家庭之外的各種影響下長大。
而這個社會給「女孩」和「男孩」的訊息也明顯不同。以玩具電視廣告為例,什麼商品是想強調「給女生」什麼是「給男生」,一目瞭然。嬰兒娃娃的電視廣告中,女孩拿著娃娃「扮成媽媽」,搭配小女生的旁白「我的可愛妹妹」,顯然是以女孩子為目標客群。當然,應該有即使看了這個廣告也不感興趣的女生,也有會說「我想要那個娃娃」的男生吧,但這種東西一旦不斷積累,最後社會傳達給「女孩」、「男孩」的訊息顯然就會產生差異。
這種差異或多或少都會對女生和男生的感受與價值觀形成帶來影響。實際上,也有許多學術研究在分析媒體是如何刻畫女性與男性特質,構築兩性的形象。
在與兒子相處的日常裡感受社會丟給他們的訊息後,我開始認真思考,即使父母在家中沒有將「男子氣概」、「女人味」強壓在孩子身上,孩子也會不小心養成社會發出的性別歧視價值觀或行為模式。
這點女孩子當然也一樣。不過,這些外來影響在性別歧視結構中屬於弱勢的女生和屬於優勢的男生身上顯現方式不同,因此我不知不覺開始認為,教小孩時應該注意的地方當然也有所不同。
每當看到我擔任律師至今經手過的家暴離婚、性騷擾案件中男性的言行以及媒體報導中性暴力加害者的行為,都覺得有太多人別說是反省自己的行為了,反而會惱羞成怒,指責受害者。
看著那些男性的言行我都會思考,「這個男人為什麼會養成這種性別歧視的想法呢?」另一方面也不禁認為,要這些中年或是邁入老年、無法修正性別歧視態度的男人從根本上改變想法或許太難了。我雖然想相信加害者會改變,但也認為要靠說服和教育來達成可能需要耗費莫大的心力與時間。
我開始有個想法,正在教養男孩的我當務之急,應該是以那些男人為反面教材,思考育兒時需要注意哪些事,以免男孩們將來成年後變成那樣才對吧——
身為一個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母親,我記錄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嘗試,同時詢問各方同樣關注「男孩問題」的人,寫下了本書。
各位關心「男孩子教養方法」的父母以及為孩子將來著想、處於各種立場的大人,希望這本書可以讓大家開始思考「若想消弭社會上的性別歧視,男孩子的教養方法是否才更加重要?」
此外,對於今後將成為大人的男孩們,也期許這本書能成為一個入口,讓你們思考在性別歧視和性暴力等問題上,自己身為當事者將會有什麼影響。
第一章
如同前言中所述,我在帶兩個兒子的過程中開始關注「男孩子的教養方法」。
由於我不希望平常就將「女人味」和「男子氣概」的觀念強加在孩子身上,因此無論是稱讚還是責備他們時,我從來不會用「真不愧是男孩子」、「好man喔」或是「你是男生,這樣子很丟臉吧?」這種方式說話。
面對遇事總是會立刻嚎啕大哭的兒子,我雖然會說「不要哭」,但會跟他講:「你只是哭別人不知道你在想什麼。你試著用說的,說你為什麼難過?」、「你稍微冷靜下來想想看,這件事有嚴重到要哭成這樣嗎?在哭之前還有沒有能做的事呢?」
我也不知道這種做法有多少效果(如果有更好的說法,請大家告訴我),每次都要思考各式各樣的理由,煩惱該怎麼說才能傳達給孩子,說麻煩也真的很麻煩。不過我認為,如果單單用一句「男孩子不准哭!」來解決的話,長久下來事情應該會變得更麻煩吧……
★育兒日常中感受到的性別偏見
不知道是不是這麼做有了成果,現階段,兄弟倆都不曾用自豪的口吻說什麼「因為我是男孩子啊」,或是批評朋友「不像男人」。
兩個孩子都很活潑,最喜歡在外面和朋友一起玩鬼抓人,屬於十分符合「很男孩子」這句話的類型。不過,他們也很喜歡可愛的娃娃,旅行時我會讓他們「可以買一個紀念娃娃」。因此,我家四散著各種娃娃,有在熊本機場買的熊本熊、迪士尼買的小熊維尼、首爾買的謎樣動物,兩個兒子有時也會讓娃娃扮角色說話。另一方面,他們買衣服時會想選黑色或藍色這種「男孩子的顏色」,也會和朋友玩戰鬥陀螺、Duel Masters這種「很男孩子氣」的卡牌遊戲。現在,兄弟倆沉迷於電玩《我的世界 Minecraft》,不只自己玩,也熱中於看Minecraft專家之類的youtuber影片。現在就是兩兄弟雖然也喜歡「很男孩子」的東西和遊戲,卻也不盡然全是如此。身為母親,我並沒有那麼擔心,今後也打算繼續將每次自己介意的事說出來,在一旁守護他們。
不過,男孩的日常生活感覺果然包了一層性別偏見的薄膜。
例如,以前有位偶爾才見一次面的親戚對著哇哇大哭的大兒子哄道:「你看看你看看,你是男孩子吧!男‧孩‧子!」我心想:「哇……」正因為知道本人毫無惡意,才更難跟對方說「不好意思,可以請你不要這樣跟小孩子說話嗎」是吧……
最近,兄弟倆喜歡的遊戲實況影片中,知名youtuber說了一句:「好——是男人的話就該過去吧!」讓我覺得有點不舒服。
對方是無意的,但我經常發現有這種訊息滲入孩子們的日常空間。順帶一提,那時我跟孩子說:「不好意思等一下,我剛剛聽到他說:『是男人的話……』媽媽滿介意這種說法的。」結果大兒子跟我說:「嗯嗯我知道啊,做什麼好事跟是男生是女生無關對吧?我知道,不要打擾我看影片。」
就這樣,無論我再怎麼注意不要用性別歧視的方式對待孩子,依然會有各式各樣的語言和訊息滲入孩子們的生活。他們的日常生活總是包著一層性別偏見的薄膜,那層外膜有時薄得彷彿就快消失,有時又厚得壓迫著日常。
上述舉的例子只是單純的「如果是男人」這種標準論調,孩子從電視、漫畫等媒體接收的訊息中還有刻畫女性的方式或是可能連結性暴力的表現手法等其他許多令人介意的地方。關於這點,我會詳細寫在第五章。
★家長對孩子的性別偏見
育兒的路上,也時常會有跟我同世代的父母說出一些令人介意的性別偏見發言。
兒子上幼兒園時,同學的母親(育有三兄妹的媽媽)哀怨教育費太貴,她說:「小孩子真的很花錢,我們家都集中在哥哥身上,顧不到妹妹了。」我聽到時都僵住了。父母因為「是男生」這種理由在兒子身上投下比女兒更多的教育金毫無疑問是性別歧視。雖然那位媽媽採取一種開玩笑的口吻,我卻不得不祈禱那家的女兒不會受到父母親的差別待遇、不要受傷,也祈禱他們的兒子不會覺得「因為我是男生,父母在我身上花的錢比妹妹多是理所當然的」。我在工作上處理繼承財產等紛爭時,經常看到男性展露「我是長男,我不一樣」的特權意識,因此不禁祈禱孩子身上不會萌生那種意識。
也有過這樣的事——一位認識的男律師女兒出生了,幾名同業在聊這件事時有人隨口說道:「你女兒將來說不定會想當律師喔。」(律師界裡有很多親子檔)結果那名當父親的男律師說:「這個嘛,女生不要當什麼律師比較好……」我心想:「當著女律師的面你還真敢說!」對於他話中希望女人站在男人後面的性別歧視百感交集。話雖如此,感覺如果他的女兒將來真的想當律師,他也不是會去反對的人,但還是令人心情悶悶的。
另外,也經常聽到「在媽媽眼中,兒子無條件可愛」的言論(反之,也有類似「女兒對父親是特別的存在」這種說法)。很多人可能是不經深思、脫口而出,但我認為這種說法很有問題……「母親就是會疼兒子,無法不偏愛兒子」、「疼女兒和疼兒子的本質不一樣」,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沒有女兒,看見別人家女兒會想「如果自己有女兒的話應該會很開心、很疼她吧」。其實,即使是父母和小孩,畢竟都是人,彼此間還是有合不合的問題。但至少在小時候,父母必須注意不要讓孩子覺得兄弟姊妹間獲得的愛有所不同,更不應該光明正大地說出「因為性別,疼愛程度不同」這種話。即使心裡覺得「兒子比女兒可愛」卻賦與它正當的理由,彷彿天經地義是很奇怪的一件事。
下意識將「人家說做母親的就是會疼兒子疼得失去理智」這種言論內化,在面對男孩可能會萌生「有害男子氣概」的行為時,或許會置之不理,放任不管。
★什麼是「有害的男子氣概」
我突然沒頭沒尾冒出一句「有害男子氣概」,其實這是一九八○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所提倡的詞語(英文叫Toxic Masculinity),用來指出社會上理所當然被視為「男子氣概」、受到讚賞、男性下意識被操作成那樣的特性中,隱含著與暴力和性別歧視言行相關,或是讓人無法珍惜自己的有害(toxic)性質。
葛瑞森•派瑞(Grayson Perry)在《The Descent of Man》一書中介紹,社會心理學家列出「陽剛特質的四大要素:①「不能軟弱」②「威嚴有氣勢」③「無可撼動的堅強」④「打垮對手」。意思是,不示弱、積極追求社會上的成功與地位、於危機中不為所動,克服難關,包含採取攻擊、暴力的態度在社會上被稱為「男子氣概」。
不示弱、堅強勇敢雖不是壞事,但這種氛圍是否會產生一種弊端,令纖細溫柔、個性沉靜的男生否定自己的個性呢?
舉個例子,日本社會如今依然根深柢固存有「男人就該以出人頭地為目標」的觀念,感覺把「身為男人」的正面價值放在社會成功之上。取得社會上的成功雖好,但若沒有達到成功標準就是「失敗的男人」了嗎?此外,即使成功了,但可以對其他沒有成功的男性懷抱瞧不起的意識嗎?
於危機中不為所動能製造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卻也過度壓抑痛苦、恐懼等負面情感,產生副作用。無法向人公開軟弱的「男子氣概」也是男性自殺率比女性高的重要因素吧〔根據厚生勞動省統計(☆1),日本男性自殺人數是女性的二‧二倍〕。
被社會視為「男子氣概」的要素並非全跟有害行為有關,它也是一種積極進取和自制的力量。當然,社會上的成功與勇敢的行為也沒有任何需要非議之處。然而,著眼於「不光只有好處,是否也會產生負面效果」的人實在太少了,其弊端就是或許會成為男人問題行為的遠因。
在被灌輸「男子氣概是好事」的價值觀後,只能用競爭勝負的結果肯定自己、對於地位要比女性「高」這件事過度執著而無法構築平等的關係、否定內心的不安和軟弱,透支身心埋頭工作……這些不都是男人常見的狀況嗎?那些我在離婚和性騷擾案件中看到的男人,他們行為的背後是否也有這些問題呢?
正因如此,男人是否必須意識到自己不自覺被灌輸了這種「有害男子氣概」,擺脫其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呢?
我的兒子今後將漸漸長為成年男子,對於祈求他們人生幸福的我而言,這些圍繞「有害男子氣概」的問題聽起來既迫切又重要。
教養男孩的三大介意問題
在教養男孩大約十二年的時間裡,有些言行經常會在大人身上看到,但我覺得那可能會灌輸孩子「有害男子氣概」,應該停止比較好。我將這些言行歸納成「三大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男孩子本來就愛幹蠢事」。
第二個問題是「被放任的捅屁屁」。
第三個問題是「欺負人其實是喜歡的表現」。
以下我將依序說明。
★問題1 「男孩子本來就愛幹蠢事」
只要是帶男孩子,很多家長都會有這些煩惱,說孩子粗手粗腳靜不下來、把大人說的話當耳邊風、注意力渙散,忘東忘西、吵吵鬧鬧……也就是所謂的「男孩子日常」。
只要在網路上搜尋hashtag「#蠢男孩母親死亡歌留多(#アホ男子母死亡かるた)」,就會看到帶男寶的辛苦母親們以搞笑的方式哀嚎和怨嘆。像是「【ㄍ】功課是每天早上做的事」、「【ㄅ】便當盒不帶回家」、「【ㄎ】口袋裡永遠有橡實」等等。
看了會讓人覺得不能同意更多而忍不住笑出來,邊點頭邊想「原本以為這種事太丟臉了說不口,原來別人家也是這樣啊」,獲得微微的安心感。我不否認這是種以自虐梗的心情,讓大家用育兒時會笑出來的話題熱烈討論的主題。不過,有兩件事卻令我很介意。
第一,這真的是「男孩子日常」嗎?我的疑問是,其實這無關性別,是「小孩子日常」吧?我自己小時候也常常把便當盒忘在學校,不是那種前一天會乖乖準備隔天上課東西的孩子。
育兒時經常聽到「女生心智比較早熟,比同齡男生更成熟」的言論。或許,整體來說是有這種傾向吧。
我想起兒子一個女生朋友因為像小大人一樣說話讓我笑出來的事。那孩子在給了我兒子小點心後用母親的口吻跟我說:「我剛剛把這個點心給了○○○(我兒子),可以嗎?不好意思喔,一開始沒有問媽媽。」由於她說的話和稚嫩外表間的落差實在太滑稽,令我忍不住爆笑出聲。
不過,由於「女生心智比同齡男生早熟」的言論普遍存在於世間,當人們看到女孩子小大人的行為時就會覺得「女孩子果然很成熟」,把它當做已知論點的實例,強化這個既定想法,所以感覺這個觀點也有可能是倒果為因。
我也曾聽帶女寶的朋友說:「女孩子也是又粗魯又會做各種蠢事喔,我每天都在罵人……」即使是同一種行為,男孩子做大家就會笑著說「男孩子真的很愛幹蠢事耶」,對女孩子則是「女孩子也會做這種事啊,好有趣喔——」大人是不是會有這種反應呢?
我覺得大人應該要注意:當面對孩子稚嫩好笑的行為時,周遭的人因為性別而有不同的反應真的是件好事嗎?或許,即使大人口頭上沒有明確說出:「女孩子這樣做很沒規矩!」言行舉止卻不自覺將孩子誘導到一定的方向。女孩子也有可能是因為知道大人會有那種反應,才會比較早開始採取成熟的態度。「男孩子日常」的行為也一樣,大人的態度和男孩子的行為誰先誰後,也有可能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男孩子愛幹蠢事」第二個令我介意的部分是,即使那些事真的可能是「男孩子日常」,但當周遭用「蠢事」一笑置之的舉止萌生對他人暴力相向的行為時,人們是否也會用「男孩子常有的事」一語帶過呢?明明應該是正面嚴厲斥責的行為,要是女孩子做相同的事絕對不會被帶過,卻用「男孩子本來就那樣」、「反正男孩子怎麼說也說不聽」、「調皮搗蛋啦——」來容許,這種事是不是經常發生呢?這種教養男孩子的方法,或許隱含了巨大的問題。
此外,雖然我沒有任何發展障礙的專門知識,但在離婚案件中經常看到家長或是小孩有發展障礙的案例,很關心這個議題。像是有些「靜不下來」、「無法整理東西」的孩子,可能患有ADHD一類的發展障礙。我有點介意,如果平常用「男孩子本來就這樣」帶過的話,對於輕度發展障礙或許會慢一步才發現。
我自己看著說再多次也還是會做一樣的事的兒子時,總是會面臨放棄的誘惑,心想:「算了,念了也沒用……」這種時候,「男孩子本來就那樣」這句話給了我那想拋棄一切的心情正當的藉口。
育兒之路無法事事追求正確也是莫可奈何的事,實際上,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不去理它也沒關係吧?只是,我認為有些狀況也該停下來思考,在那些容易以「男孩子日常」帶過的行為中,是否摻雜了其實不能搪塞敷衍的事呢?因為,像這樣一次又一次以「男孩子沒辦法啦」帶過,有可能成為成年的男性無法敏銳察覺他人或自身痛苦,意即「有害男子氣概」的遠因。
★問題2 「被放任的捅屁屁」
我在前文提出,「男孩子日常」中可能會萌生對他人暴力相向的行為,其中一個想到的就是「捅屁屁」。某個年齡層的男孩子彼此間總是會鬧著玩「捅屁屁」(從他人背後,假裝或是實際用手指戳對方肛門部位的舉動)對吧?我非常介意周遭輕忽、放任這種行為。
以我們家兒子為例,我雖然沒看過他們真的用手指戳肛門,但兄弟倆打打鬧鬧,踢對方或是打對方屁股時會大喊:「捅屁屁!!」因為動漫裡有出現,他們就模仿那個動作哈哈大笑地玩著,但我不想他們將「捅屁屁」當成「有趣的惡作劇」。因為根據對象不同,對方或許真的會覺得很痛苦,不同方式也有可能造成身體的實質傷害,我每次都會嚴加叮囑兒子(儘管如此,不知為何他們總是一做再做……)。
兄弟倆也知道我會念他們,只要有人打對方屁股部位時,遭受攻擊的一方就會來告狀:「媽媽!○○○(對方的名字)捅我屁屁!」每當這個時候,儘管不耐煩,我仍會跟他們說:「我之前就說過了,碰別人身體時不可以讓那個人覺得討厭。尤其是屁股、小雞雞這些穿泳褲有遮起來的地方叫做私密部位,屬於自己很重要的地方,要特別注意,不能把打那裡或是摸那裡當成玩笑或遊戲。尊重別人的身體就是這個意思。」說這些話時我絕對不會笑,而是以認真的表情循循善誘。或許是努力有了回報,兄弟倆最近不會再這麼做了,但為了讓他們停止這個舉動,我花了很多時間……
「捅屁屁」是日本獨有的「惡作劇」。我認為,將這種舉動定位成「惡作劇」是矮化一種惡質的行為。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我大驚小怪。
我小學十幾歲時,一個認識的男生突然從我背後大喊「捅屁屁」,拿手指用力戳我的肛門部位。即使過了漫長的時間,當時那種不舒服和厭惡的感覺至今依然強烈留在我的腦海裡。那種行為果然只讓人覺得是性侵害。
在日本提倡並實踐科學性教育的先驅——村瀨幸浩(前一橋大學講師)也在著作中寫到,「捅屁屁」是「性虐待」(☆2)。
或許有人會覺得說「捅屁屁」是性暴力太誇張了,但由於那是對肛門的物理性接觸,根據情況最高可判處強制猥褻罪,即使不到那個地步,也有可能被追究民事責任。若是動作粗魯,肛門附近也有可能受傷吧?即使捅人的一方只是想「惡作劇」,遇襲的一方卻會在性方面產生強烈的不舒服和驚嚇。「捅屁屁」除了是暴力,什麼都不是。
二○一八年七月,茨城縣發生一名三十四歲的男子以空氣壓縮機朝男同事的肛門噴氣,使對方因肺部損傷致死的案件。過去也有好幾起這類傷亡案件(☆3)。報導中該名男子表示:「我只是惡作劇,沒想到他會死掉。」這就是將肛門的粗暴接觸當成「惡作劇」的思維實際致人於死的例子。
面對粗暴對待人體容易受傷的部位,將其視為一種有趣的「惡作劇」行為,大人應該介入,告訴孩子這大大悖離了對他人身體和人格的尊重。
★為什麼掀裙子行為銳減了?
儘管如此,或許也會有些反對的聲音認為「這是需要一個個挑毛病的事嗎?」、「想讓這種行為消失,不可能吧?」、「小孩子長大以後就不會這樣了,把它當小孩的惡作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就好了嗎?」
過去,「掀裙子」也曾被定位成「男孩子常有的惡作劇」。我這個年紀的人念小學時,教室裡真的有男孩子會掀女生裙子。雖然是我個人的感覺,但跟我小學時相比,現在把掀裙子當惡作劇的小學生似乎少了很多。我沒聽兒子或是身邊的人說過這類的事,即使有,應該也會造成很大的問題。
跟捅屁屁相比,掀女生裙子看內褲的性含義更明確,是種顯而易見的性暴力。老實說,為什麼這種事以前會被當做「男生調皮搗蛋」而受到允許呢?現在回想也充滿疑問。
雖然我說「以前」,但最近在電視節目中,藝人龜梨和也把「我小時候狂掀女孩子裙子」講得宛如英雄事蹟,製作單位也把這件事當成趣事,特地準備了「龜梨曾經熱愛棒球和掀裙子!」的道具字卡。龜梨和也搭配掀裙子的動作搞笑地說:「我從幼稚園就人稱掀裙界的王牌。」其他來賓也邊笑邊回應:「只要是男生都會這樣齁——」
這是個也很受小孩歡迎的節目,由我兒子和外甥都很喜歡的偶像——嵐擔任主持人。我打從心底慶幸他們那天剛好沒看這個節目。即使是過去的行為,但以搞笑有趣的方式敘述是龜梨和也與節目現在的行為,並不適用「以前沒有掀裙子是不對的常識」這種藉口。這件事瞬間在網路上引發討論,社群網路出現大量留言,批評龜梨和也以及製作這樣內容的節目組。有很多人跟我一樣看了節目都覺得很不對勁吧。
這件事之所以會出現廣大的批評聲浪,無關乎龜梨和也是知名藝人,而是因為「掀裙子本來就不可以做,不能當做英勇事蹟」的常識經過時間深入這個社會了吧。明明掀裙子在過去被視為「只要是男孩子就會做的頑皮惡作劇」,如今卻有了這樣的轉變。同樣的,「不能捅屁屁」也很有可能成為一種常識吧?
我認為,像這個節目這樣,將現行常識不允許的行為視為從前的「調皮搗蛋」來搞笑,會降低人們看待傷害的嚴重性,帶來不好的影響。媒體這種與好不容易固定下來的常識背道而馳、輕率的操作令人感到遺憾。
將性暴力當做「搞笑梗」會灌輸觀眾輕視性暴力的意識。尤其這是一檔小孩子也會觀看的節目,希望製作人對於「節目應該避免灌輸大眾錯誤認知」這件事能夠更加敏感。
★問題3 「男孩子欺負人其實是喜歡的表現」
……
前言
大家好。
我叫太田啟子,是一名在神奈川縣工作的律師。
這世上有各式各樣的糾紛,律師的工作就是接受這些糾紛當事人的諮商,幫助他們以法律解決問題。
雖說是律師,但每個人平常處理的工作十分不同,以我而言,目前處理最多的是離婚案件。我並非專門處理女性離婚訴訟的律師,但由於日本的女律師還不多(不到全體律師的兩成),希望找女律師的委託就會集中在一起,結果我的委託人有七到八成都是女性。
此外,跟其他律師相比,我也較常擔任性騷擾或性暴力受害者的代理人。性騷擾方面,我也承接大學等團體委託,以第三方立場聽取受...
作者序
台灣的讀者大家好:
《致未來的男孩們:掙脫「男子氣概」的枷鎖》能翻譯成中文讓台灣的讀者們看見,實在令人非常開心。
身為一名經常在接觸離婚案件(而這些案件多是社會全體性別歧視問題的縮影)的律師,我同時從教養男孩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到,大人也對小孩的世界強行加上了不少性別偏見。本書中,我試著從這些經驗探討人們是如何習得性別歧視的價值觀、該如何才能盡量避免學習這種價值觀,以及不小心有了這些觀念後,能否藉由新的學習放下舊有的想法。
我從以前就一直想要研究性別平等教育法等台灣法律。從住在日本的我眼中看來,台灣的性別平等程度進步得令人眩目,是個在政治、經濟等各式各樣領域中,女性都擁有實質影響力而活躍的社會。不過,台灣能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應該也是經歷了許多前人的奮鬥,也仍然有人為了至今尚未解決的課題所苦吧。
我是帶著一種單純的心情,希望為下一代的孩子打造更美好的社會寫下這本書。而這本書能夠跨越國界,來到擁有同樣心情、期望實現性別平等的各位手中,我真的很高興,也很好奇其他社會的人會怎麼思考、實踐這類議題,期待將來也能有機會聽到台灣讀者們的感想。
太田啟子
台灣的讀者大家好:
《致未來的男孩們:掙脫「男子氣概」的枷鎖》能翻譯成中文讓台灣的讀者們看見,實在令人非常開心。
身為一名經常在接觸離婚案件(而這些案件多是社會全體性別歧視問題的縮影)的律師,我同時從教養男孩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到,大人也對小孩的世界強行加上了不少性別偏見。本書中,我試著從這些經驗探討人們是如何習得性別歧視的價值觀、該如何才能盡量避免學習這種價值觀,以及不小心有了這些觀念後,能否藉由新的學習放下舊有的想法。
我從以前就一直想要研究性別平等教育法等台灣法律。從住在日本的我眼中看來,台灣...
商品資料
出版社:尖端出版出版日期:2021-11-09ISBN/ISSN:978626316119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7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