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588
優惠價:88 折,NT$ 517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1
攝影訪談輯透過獨立出版,收錄並累積重要攝影家與影像研究者的對話,讓缺乏攝影教育系統的台灣攝影工作者、研究者、創作者、收藏家,透過口述歷史,回溯重要作品發展的時光環境與觀念啟蒙,勾勒出台灣攝影朦朧輪廓,補充在地攝影斷裂脈絡。本輯主要切入面向在於檢視人性乃至於人道主義關懷,收錄十位影像藝術家對於自身作品的闡述與創作過程分享。
作者簡介:
主編 姚瑞中
1969年出生於台北。1994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曾受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橫濱三年展、亞太三年展、上海雙年展、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曼徹斯特亞洲藝術三年展、深圳雕塑雙年展、亞洲雙年展、雪梨雙年展等,台北攝影新人獎、香港集群藝術獎及新加坡亞太藝術獎得主。作品主要探討人類生存的荒謬處境以及對威權統治與正統性進行顛覆。2010年至2018年帶領三百餘位同學進行「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踏查拍攝計畫,以公民參與方式與出版提醒社會大眾並提供政府參考。歷年著作包括《台灣裝置藝術》、《台灣當代攝影新潮流》、《台灣廢墟迷走》、《台灣行為藝術檔案》、《人外人》、《巨神連線》等書。目前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副教授,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幻影堂負責人。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筆記】
雖著人類探索未知慾望深處而不斷產生技術需求,經由不同介面所攫取的影像,從以往具有見證性、在場性與當下化學變化所凝結的趨近真實性,到目前數位生產幻見的影像無所不在,除了趨近崩潰的攝影倫理性問題之外,作者主觀意念與被攝物的客觀性,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質疑。類比時代攝影存有時間上的不可逆行,影像被定影的同時除了觀景窗之內尚未沖出之潛像,萬物仍在無情流逝,也許並非如蘇珊•宋塔(Susan Sontag)所言:「每一件事物存在都是為了要在一張照片中死亡。」因為所有色身(物質)皆會消亡、本質皆空,影像之所以被強烈需要難道不是為了逃離無形死亡倒數計時的替身術嗎?
很多攝影傑作往往無法預測,有時基於偶發結果或因緣和合而生,偶爾在一念之間心領神會攝得,更多時候是在下意識本能狀態下按快門,無以慢慢琢磨、一閃而逝,這些奇妙時刻通常難以言傳,評論者用各種社會、哲學、美學理論套用解釋、闡述琢磨、邏輯推論,不一定能直指創作核心,因此本書系採取第一手對話體裁,試圖補充拍攝者當下心理狀態或客觀條件變遷所導致的感受落差,而避免過度詮釋、引用與誤讀。須知影響創作脈絡因素眾多,時空環境背景不同、技術條件差異日新月異、傳播管道無孔不入、社會意識形態箝制乃至大數據監控,當今攝影面臨新時代全方位改頭換面,每天數以億計照片在網路流竄,挪用、合成、竄改、拼貼、修潤已成常態,什麼是攝影的紀錄性、真實性與藝術性?能用古典攝影理論分析並理解現今千變萬化的攝影面貌嗎?
在「後攝影」(Post-Photography)時代已不一定需要相機,也不特別需要對象物、現場感與見證性。自媒體發達導致發表管道眾多、私攝影滿足了人們的偷窺癖、窺淫癖與八卦性,疫情時代國境封鎖了肉身移動,但無法封閉心靈探索與重重幻影流竄,各種螢幕成為即時劇場,手機演化為連接心智的重要器官,越來越大的觀景窗與「滑世代」不斷進化,網路上慣性加速所產生的時間延遲與錯亂,導致平行時空與多重時空並存,無法連線將失去依靠的「網路成癮症」蔓延,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眾人越來越依賴影像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對地球剝削加劇進而反思「人類世」議題也日趨熱絡,因此檢視人性乃至於人道主義關懷是本輯收錄攝影家主要切入面向,漫漫長路、人類文明盡頭等待我們的是什麼?是比天災、人禍、戰爭、生態破壞、工業汙染、暗黑歷史、壓迫弱勢還令人不安的東西嗎?
人心複雜如幽暗迷宮,還我本來面目竟比面對視窗更難,疫情仍肆虐全球,疫苗尚待普及,人類平安曙光遙遙無期,何妨暫時放下手機、相機、耳機、電視機,翻開手中藏書,安忍精進,細細品味每位攝影家帶來的生命體會與沉靜對語。
姚瑞中
2021年中元寫於幻影堂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7折 | 1 |
優惠價: 88 折, NT$ 517 NT$ 588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1
攝影訪談輯透過獨立出版,收錄並累積重要攝影家與影像研究者的對話,讓缺乏攝影教育系統的台灣攝影工作者、研究者、創作者、收藏家,透過口述歷史,回溯重要作品發展的時光環境與觀念啟蒙,勾勒出台灣攝影朦朧輪廓,補充在地攝影斷裂脈絡。本輯主要切入面向在於檢視人性乃至於人道主義關懷,收錄十位影像藝術家對於自身作品的闡述與創作過程分享。
作者簡介:
主編 姚瑞中
1969年出生於台北。1994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曾受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橫濱三年展、亞太三年展、上海雙年展、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曼徹斯特亞洲藝術三年展、深圳雕塑雙年展、亞洲雙年展、雪梨雙年展等,台北攝影新人獎、香港集群藝術獎及新加坡亞太藝術獎得主。作品主要探討人類生存的荒謬處境以及對威權統治與正統性進行顛覆。2010年至2018年帶領三百餘位同學進行「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踏查拍攝計畫,以公民參與方式與出版提醒社會大眾並提供政府參考。歷年著作包括《台灣裝置藝術》、《台灣當代攝影新潮流》、《台灣廢墟迷走》、《台灣行為藝術檔案》、《人外人》、《巨神連線》等書。目前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副教授,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幻影堂負責人。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筆記】
雖著人類探索未知慾望深處而不斷產生技術需求,經由不同介面所攫取的影像,從以往具有見證性、在場性與當下化學變化所凝結的趨近真實性,到目前數位生產幻見的影像無所不在,除了趨近崩潰的攝影倫理性問題之外,作者主觀意念與被攝物的客觀性,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質疑。類比時代攝影存有時間上的不可逆行,影像被定影的同時除了觀景窗之內尚未沖出之潛像,萬物仍在無情流逝,也許並非如蘇珊•宋塔(Susan Sontag)所言:「每一件事物存在都是為了要在一張照片中死亡。」因為所有色身(物質)皆會消亡、本質皆空,影像之所以被強烈需要難道不是為了逃離無形死亡倒數計時的替身術嗎?
很多攝影傑作往往無法預測,有時基於偶發結果或因緣和合而生,偶爾在一念之間心領神會攝得,更多時候是在下意識本能狀態下按快門,無以慢慢琢磨、一閃而逝,這些奇妙時刻通常難以言傳,評論者用各種社會、哲學、美學理論套用解釋、闡述琢磨、邏輯推論,不一定能直指創作核心,因此本書系採取第一手對話體裁,試圖補充拍攝者當下心理狀態或客觀條件變遷所導致的感受落差,而避免過度詮釋、引用與誤讀。須知影響創作脈絡因素眾多,時空環境背景不同、技術條件差異日新月異、傳播管道無孔不入、社會意識形態箝制乃至大數據監控,當今攝影面臨新時代全方位改頭換面,每天數以億計照片在網路流竄,挪用、合成、竄改、拼貼、修潤已成常態,什麼是攝影的紀錄性、真實性與藝術性?能用古典攝影理論分析並理解現今千變萬化的攝影面貌嗎?
在「後攝影」(Post-Photography)時代已不一定需要相機,也不特別需要對象物、現場感與見證性。自媒體發達導致發表管道眾多、私攝影滿足了人們的偷窺癖、窺淫癖與八卦性,疫情時代國境封鎖了肉身移動,但無法封閉心靈探索與重重幻影流竄,各種螢幕成為即時劇場,手機演化為連接心智的重要器官,越來越大的觀景窗與「滑世代」不斷進化,網路上慣性加速所產生的時間延遲與錯亂,導致平行時空與多重時空並存,無法連線將失去依靠的「網路成癮症」蔓延,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眾人越來越依賴影像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對地球剝削加劇進而反思「人類世」議題也日趨熱絡,因此檢視人性乃至於人道主義關懷是本輯收錄攝影家主要切入面向,漫漫長路、人類文明盡頭等待我們的是什麼?是比天災、人禍、戰爭、生態破壞、工業汙染、暗黑歷史、壓迫弱勢還令人不安的東西嗎?
人心複雜如幽暗迷宮,還我本來面目竟比面對視窗更難,疫情仍肆虐全球,疫苗尚待普及,人類平安曙光遙遙無期,何妨暫時放下手機、相機、耳機、電視機,翻開手中藏書,安忍精進,細細品味每位攝影家帶來的生命體會與沉靜對語。
姚瑞中
2021年中元寫於幻影堂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7折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