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和《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並列為中醫四大經典,其中《難經》雖已傳承了近兩千年,但在目前中醫藥大學教育中卻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被忽略。
《難經》上承《內經》,運用河洛文化中的陰陽五行,更進一步闡述了《內經》的未盡之意,同時發其疑難,有利於理解與應用。
其重要性不可言喻,有心研究傳承中醫的學者,非讀不可。
作者簡介:
矢建國(Joseph Shih)
1956年出生於嘉義
【現任】
紐西蘭開業中醫師、ACC針灸醫師及紐西蘭針灸協會(AcNZ)會員。
【學歷】
1976-1980中原大學建築學士
1982-1984成功大學建築碩士
1995-2000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士
2003 紐西蘭國家針灸文憑
2012-2015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博士。
【資歷】
1986教育部合格講師(臺灣)
1995世界中醫協會加拿大分會會員
1995全加中醫藥針灸協會會員
1998 通過中醫師檢定考試
2000中國傳統民俗療法協會會員
2001紐西蘭針灸協會(AcNZ)會員
2002紐西蘭ACC針灸醫師
2007通過美國加州針灸師考試
2015中國執業中醫師
【經歷】
1984-1986臺北宗邁建築師事務所。
1986-1995中華大學、華梵大學、蘭陽技術學院等建築相關科系專任及兼任教師。
世界建設公司風水顧問。校內及民間開設風水學講座。
2000-2021紐西蘭開業中醫師、ACC針灸醫師。
2002 NZRA威靈頓年會(AGM),主講「寸口太極---淺論寸口脈臟腑配屬之醫易關係」。
2009 紐西蘭針灸及中醫學校講座,主講「中國的歷史與哲學(儒釋道)及其對中醫之影響」。
2010-2011 NZRA區域會議交流系列講座,主講《內經》及《難經》。
2011 NZRA奧克蘭CPD workshop,主講「道家針灸─瓊瑤真人七星針治病訣」。
2015 中國廣州中醫藥大學,主講「易居天地─中國古代生態環境啟示(風水學簡介)」。
2016 NZRA奧克蘭CPD workshop,主講「徐氏飛騰八法的原理與臨床簡介」。
2017 逢甲大學,節氣建築系列講座,主講「易醫天地」。
2018-2021 於紐西蘭中醫學院及AcNZ之CPD開設「河洛文化」、「難經講記」、「天人與中醫」及「針灸正傳」等系列講座。
【著作】
1984《從中國哲學論建築設計的境界》(成功大學建築碩士論文)。
1995《易居天地─氣與水的原理》,臺北:明文書局出版。
2004《中醫治療哮喘發作的實例》,臺北市:國術月刊第391期。
2015《飛騰八法結合踝三針治療急性踝關節扭傷的臨床研究》,(中國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論文)。
2015《淺論靈龜八法與王氏飛騰八法之異同》,中國科技核心期刊《針灸臨床雜誌》,第31卷第11期。
2017出版《易道醫義─研究易理、中醫與道醫的一點心得》
2019出版《龍經—氣水山龍的奧秘》
2021出版《難經─醫經秘錄八十一難》
章節試閱
常脈的特點在「沖和」
而平脈(常脈)的特點在「沖和」,其意義包括:
一、有胃氣,其脈象為「不浮不沈,不快不慢,從容緩和而有節律」。
因為胃為水榖之海,乃後天之本,營衛氣血之源,若無胃氣,則陰陽偏盛,脈象堅硬而失柔和,稱為「真臟脈」,沒有胃氣就像沒有飲食、缺少水穀之氣一樣,結果很可能陰陽離絕,難治,有生命危險。正如《素問‧平人氣象論》所云:「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
二、有根,即尺部雍容有力。
腎為先天之本,人體活動的原動力,腎氣足則脈有根,故尺部候腎,沉取亦候腎,此即《難經‧十四難》所云:「譬如人之有尺,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
三、有神,其脈象為形態柔和,有序不亂,雍容和緩。
《診家正眼‧卷一,脈之名義》中引述:「東垣亦曰:脈貴有神,正指胃氣言也。是知穀氣充則血旺,血旺則氣強,氣強則神昌,神之昌與否?皆以脈為徵兆。」
本難(八難)開頭即提到「寸口脈平而死」,首先要了解「寸口」位置及「寸口脈平」的意義。
簡單說,「寸口」通指寸、關、尺三個部分,在這裡特指「寸部脈」。一般而言,寸脈與尺脈不同,尺部脈有明顯的病態變化(如無脈),寸脈則無,故云「寸口脈平」或「寸脈如平」;但「寸口脈平」還有寸口水平與寸口垂直的陰陽變化差異,亦即寸口具有「輕取有脈,重按無脈」的特點;也就是說,「浮取(輕按)」時可以感知脈象,但「沉取(重按)」時脈象不明顯,或感覺不到明顯的異常變化。
至於何以「寸口脈平而死」?這就得從「十二經脈根源於生氣之原」說起。所謂「生氣」,就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根本(之氣),乃由「腎間動氣」所化生;所以說「生氣之源」就是兩腎之間所藏的元氣(又稱原氣,即原陰原陽之氣),又稱為「腎間動氣」。
「腎間動氣」也是三焦之氣的原動力(三焦之原)。三焦繫於兩腎之間,為引導諸氣運行全身的樞紐,主持諸氣(同參三十八難「有元氣之別焉,主持諸氣」),故稱為「五臟六腑之本」、「呼吸之門(維持最重要的呼吸系統功能)」,還能保護身體、對抗邪氣侵擾,所以又名「守邪之神」。
「腎間動氣」與本經第一難所說的「肺胃之氣」不同,前者為先天之體的原氣(元氣),後者則為後天之氣;但「先後天本一體」,「腎間動氣」可化生寸口與腎間之氣,成為「人之根本」之氣。
-------------------------------------------------------------------------------------------------------
「平脈」就是正常脈象
若要討論脈之損至,當然要先知道正常脈。原則上正常人的脈象都是平脈,也就是呼吸一次,脈氣往前推進兩段(一呼脈行三寸,一吸亦前進三寸,即一呼一吸各前進三寸),此即「一呼再至」,稱為「平脈」(一呼再至曰平),也就是正常脈象。
《內經》中也有類似說法。如《素問‧平人氣象論》:「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由此可見「平人」就是脈象正常的健康人(不病)。
至脈與損脈的病機病候
若元氣耗損致陰虛陽亢,則亢陽傷陰,陰精耗傷而至竭絕,就出現「至脈」;所以說至脈為病,其病機在陰精耗損,且由下方的肝腎往上,損及上方心肺的陰精陽氣,故云「至脈從下上」。
而損脈為病,乃陽氣虛損,陰寒內盛,終至陽氣竭絕;陽氣虛損則由上方的心肺開始,往下損及肝腎之陽氣陰精,故謂「損脈從上下」。
損脈與至脈的病候略有不同:損脈者呼吸漸減,逐漸無力,身軀感覺越來越冷,最後虛弱而死。而至脈者呼吸漸增,日漸亢奮,身軀感覺越來越熱,終至勞累而死。至於特別註明一損、二損……,只在說明「損脈為病」由上而下的次序,同時表示病情的深重程度。
-------------------------------------------------------------------------------------------------------
◎十八難 談三部四經,三部九候
十八難曰:「脈有三部,部有四經。手有太陰陽明,足有太陽少陰,為上下部,何謂也?
然:手太陰陽明,金也。足少陰太陽,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
足厥陰少陽,木也,生手太陽少陰,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為上部。
手心主少陽,火;生足太陰陽明,土;土主中官,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
脈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
然: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鬲以下,至齊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齊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審而刺之者也。……」(局部)
主要論寸口三部對應人體關係
本難主要是討論寸口三部脈,對應人體上中下三部的相應配屬關係。
「脈有三部」是指雙腕寸口脈分寸、關、尺三部(參二難),每部配屬四條經脈(部有四經),故於雙腕寸口脈得見全身十二經脈。這種左右寸口各三部,配屬臟腑經脈的診斷方法,雖係本經所獨創,但亦不脫五行子母相生關係的傳統學說,故云「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
後來滑壽在《難經本義‧難經圖》中強調:「右寸手太陰陽明金,生左尺足太陽少陰水…」,即以雙腕寸口脈來說明五行子母「右旋」的相生關係。(見圖1-16「五行子母相生圖」)
筆者將本條條文內容,依河圖五行相生方位的概念排入後, 條文結構一目了然(見圖1-17),完全符合河圖五行子母相生關係。
-------------------------------------------------------------------------------------------------------
第一節 命門學說
命門學說的重點在強調腎間動氣為「生氣之原,呼吸之門,十二經脈之根」,可以說是生命之本。其關鍵則在區別兩腎的功能不一樣,即「左腎右命門」之說,左側才是一般所知的「腎」,右側則為「命門」所在。正因「腎有兩藏」,而「三焦亦是一府」,所以有五臟六腑,也可說有六臟六腑。
一、腎間動氣
八難曰:「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局部)
「腎間動氣」一說,後世醫家的見解略有不同,筆者認為可大致分為「腎間命門說」及「動氣命門說」兩部分。
(一)腎間命門說。明朝趙獻可(代表性著作《醫貫》)與清朝吳崑(代表性著作《黃帝內經素問吳注》)等人,根據《素問‧刺禁論》所云「七節之旁,中有小心」,而提出「腎間命門說」,認為命門即「小心」,位於脊椎自下向上倒數第七節(即第二腰椎下的命門穴)處,此處正位於兩腎中間,才是命門所在,也是「腎間動氣」之源。而明朝張景岳、清朝汪昂(代表性著作《素靈類纂約注》)亦基本上認同「腎間命門說」;張景岳另於《類經附翼》一書中主張「命門即氣化之宮」,認為係子宮之門戶。
(二)動氣命門說。明朝孫一奎於《醫旨餘緒》中主張:「命門乃兩腎中間之動氣,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樞機,陰陽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極,五行由此而生,臟腑繼之以成。」他認為命門就在兩腎之間,不但是腎間動氣的來源,也是「造化之樞機,陰陽之根蒂」,甚至是「先天太極」、促使「臟腑」正常運作的樞紐,與《難經》主張的「左腎右命門」略有不同。
-------------------------------------------------------------------------------------------------------
三焦之有形無形依然無定論
自《難經》以後,歷代關於三焦之有形、無形,或形狀如何等問題,一直各有見解,莫衷一是,其中較具代表性者約有如下幾種:
無形說
主張三焦「無形」說者,除了本經(《難經》)之外,歷代的名醫名著還有:三國時期的華佗《中藏經》、唐朝孫思邈《千金方》、明朝李梴《醫學入門》,以及明代孫一奎《醫旨餘緒》等。既為「無形」,那就只能意會而已。
有形說
主張三焦為「有形」臟腑者多從《內經》的相關論述出發,反對《難經》等名醫名著的「無形」見解;不過他們對於三焦究竟指解剖學上的何種臟器?則又各有不同看法,甚至不很明確,只能概括指係脂膜或網油之類,例如:
(1)腔子說:虞博《醫學正傳》認為,三焦是指整個胸腹腔腔體;明代張景岳《類經附翼》則認為是胸腹腔內層(臟層)。
(2)脂膜說:宋代陳無擇、徐遁等人認為,三焦是腹腔後壁下,如手大之脂膜(腎脂肪囊)。
-------------------------------------------------------------------------------------------------------
一、生理方面
多數的醫藥典籍對於經脈氣血、營衛陰陽的作用都說明得很詳盡,此處只摘取說明何以「人面特別耐寒」的生理。
何以「人面耐寒」
四十七難曰:「人面獨能耐寒者,何也?
然:人頭者,諸陽之會也。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故令面耐寒也。」
《靈樞‧逆順肥瘦》篇云:「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由此可知人面之所以獨能耐寒,主要是頭部為手足三陽經的交會處,從經脈運行和氣的特色來看,諸陽經會聚於頭面部,陽氣、熱氣最為充盛,自然能抵抗陰寒邪氣,而呈現「人面獨能耐寒」的生理特點。
《內經》在氣血循環的機理方面講得特別詳細,如《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云:「諸陽之會,皆在於面……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於氣耳。天寒則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歧伯答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燻於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天氣甚寒,不能勝之也。」
-------------------------------------------------------------------------------------------------------
3.不離無常別臟腑
五十二難曰:「藏府發病,根本等不?然:不等也。
其不等奈何?然:藏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離其處:府病者,彷彿賁響,上下行流,居處無常。故以此知藏府根本不同也。」
由體內積聚類疾病(癥瘕積聚)的病狀及病機,可以鑒別其病在臟或在腑(同見表3-1)。
臟屬陰,腑屬陽,而陽動陰靜,陽化氣,陰成形。故體內的結塊類疾病,其屬臟者,有止而不動、其病不離其處(病位固定,腫塊大小形狀不變,移動性小)的特點。其屬腑者,則有彷彿奔響、上下行流、居無常處(似有似無,捉摸不定,遊移不居)的特點。
這種腹中結塊、造成或脹或痛之類的疾病,通稱為癥瘕積聚,其中的「癥瘕」特指婦科病;但癥、瘕、積、聚仍有分別,通常癥、積多為陰臟病、血分病;瘕、聚則屬陽腑病、氣分病,其證候與鑒別要點可參考本經五十五難。
本經所謂的「不離無常」,是指癥積瘕聚類病灶(如腫瘤)的移動性而言,凡「不離其處」、不會隨便移動者多屬陰臟病;「居處無常」、會上下流動,甚至移動時有聲響者,多屬陽腑病。
-------------------------------------------------------------------------------------------------------
6.狂癲之別
五十九難曰:「狂癲之病,何以別之?
然:狂疾之始發,少臥而不饑,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倨貴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是也。癲疾始發,意不樂,僵仆,直視。其脈三部陰陽俱盛是也。」
「狂」與「癲」都是神志失常之疾,其證候不同,可作為診斷、鑑別的依據(同見表3-2):
(1)「狂」。發作時精神亢奮,睡眠時間很少,也不覺得飢餓(少臥不饑);自以為高明賢能、聰明善辨,覺得自己出身良好、高人一等(自倨貴也);因此常高聲談笑、態度狂妄(或隨意譏笑他人),又喜好唱歌玩樂,行為失常,整天動個不停,無法靜止片刻。這是心火熾盛,薰灼神明,或痰火上擾,蒙阻心竅(重陽者狂)所致。
(2)「癲」。發作時神情呆滯,抑鬱寡歡;有時還會忽然撲倒,身體僵硬挺直,兩眼直視。此乃痰濁或痰氣上湧,蒙阻心竅所致,嚴重者還可能出現抽搐或脫肛症狀。
但不論是「狂」或「癲」病,都會出現「三部陰陽俱盛」的脈象,也就是不論輕按或重按,脈搏均盛大有力。此即本經二十難所云:「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這是因為癲狂之疾若不好好治療,最後都能「脫陽」或「脫陰」。
-------------------------------------------------------------------------------------------------------
各種外感熱病的脈象
這五種外感熱病的脈象各有特點:
(1)「中風」:風為陽邪,風邪在表,故寸脈浮滑。風性疏泄,風邪傷衛,衛陽不固(衛強營弱): 汗出營虛,故尺脈濡弱(陽浮而滑,陰濡而弱)。
(2)「濕溫」:寸脈浮而弱,尺脈小而緊。濕為陰邪,阻滯陽氣,故寸脈浮弱;溼熱內蘊,故尺脈小而急(陽浮而弱,陰小而急)。
(3)「傷寒」:尺、寸俱盛而緊濇。寒為陰邪,寒邪客於太陽,搏於肌膚,遏阻營衛氣機,表實無汗,故尺寸脈俱緊而有力;寒性凝滯,氣血運行不暢,故脈濇(陰陽俱盛而緊濇)。
(4)「熱病」:輕按尺寸脈具浮滑,沉取則散澀。熱為陽邪,陽盛於外,故輕按則脈浮滑;熱邪傷陰,陰傷於內,故沉取脈象散濇(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濇)。
(5)「溫病」:脈動(浮數)。隨溫邪所犯之經,於相應的寸口部位顯示動脈。溫亦屬陽邪,但較熱為次,故脈現浮數之象,而非熱病的浮滑洪大脈。溫邪因其傳變迅速,故應隨溫邪傳變所在之經而取之(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
-------------------------------------------------------------------------------------------------------
三、治療上策在「上工治未病」
七十七難曰:「《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謂也?
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未病先防與已病防變
所謂「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與「已病防變」兩種含義,前者之論述以《內經》為主,後者則以《難經》較詳細;也就是說《內經》重「未病先防」,而《難經》(特別是本難)則較傾向「已病防變」。
《內經》重未病先防
《內經》中論述了很多「上工治未病」的原理原則,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到最高明的醫術為「不治已病治未病」。《靈樞‧逆順》進一步闡述針刺原則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襲者也。」此屬於「未病先防」的概念。
-------------------------------------------------------------------------------------------------------
其實《內經》中關於衝脈循行路線的記載,至少有五條之多,包括:
(1)《靈樞‧逆順肥瘦》:「夫衝脈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稟焉。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伏行骭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
大意是:衝脈是五臟六腑之海,五臟六腑都稟受其氣血的濡養。其上行的一支,出於咽喉上部和鼻咽部,向諸陽經滲灌精氣;向下的一支,注入足少陰的大絡,從氣衝部出來,沿大腿內側進入膕窩中,伏行於脛骨內側,下至內踝後邊分行。下行的與足少陰經同行,滲灌氣血於足三陰;伏行的又從足背部出來,沿著腳背進入大趾趾縫間。滲灌各絡脈氣血以溫暖肌肉。
(2)《靈樞‧動輸》:「衝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邪入膕中,循脛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附上,入大指之間,注諸絡,以溫足脛,此脈之常動者也。」
大意是:衝脈是十二經脈之海,同足少陰大絡起源於腎下。從氣衝部出來,沿大腿內側斜行進入膕窩中;下沿脛骨內側,同足少陰經進入內踝之後,到了腳底下;另一支斜行入踝內,從足背出來。進入大趾趾縫間,灌注各絡脈以溫暖下肢。
-------------------------------------------------------------------------------------------------------
生理:具有調節氣血作用
先賢認為人體的氣血運行好比是水流行於大地,十二經脈有如「溝渠」或小河,奇經八脈則好像「江河湖海」;若人體經脈氣血過盛、需要宣洩,就好像雨水太多、溝渠滿溢一樣。這些多餘的部分(地表流動水)會流進江河湖海儲存起來(聖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於深湖),以備不時之需,具有調節水量的作用。過剩的人體經脈氣血則溢入奇經八脈之中,不會再逆流回去(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還周),需要能量時再流注入經脈(灌溉諸經),但不受十二經脈的約束(十二經亦有不能拘之),也不參與其中的氣血循環(溢蓄不能環流);人體這種奇妙的功能,即使是最高明的人士也無法加以限制或改變(故聖人不能拘通也)。所以說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均具有調節氣血作用,這是其最大的生理功能。
病理:受病邪侵犯即出現紅腫、發熱之證
二十八難的最後談到,奇經八脈若受病邪侵犯,病邪蓄積於內,則出現紅腫、熱痛(發熱疼痛)的病證(畜則腫熱)。治療方法之一為使用砭石射刺以出血(砭射之也)。但因奇經八脈不參與十二經脈的循環,故難以用針刺法疏散邪氣。
常脈的特點在「沖和」
而平脈(常脈)的特點在「沖和」,其意義包括:
一、有胃氣,其脈象為「不浮不沈,不快不慢,從容緩和而有節律」。
因為胃為水榖之海,乃後天之本,營衛氣血之源,若無胃氣,則陰陽偏盛,脈象堅硬而失柔和,稱為「真臟脈」,沒有胃氣就像沒有飲食、缺少水穀之氣一樣,結果很可能陰陽離絕,難治,有生命危險。正如《素問‧平人氣象論》所云:「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
二、有根,即尺部雍容有力。
腎為先天之本,人體活動的原...
作者序
主要由《難經》講記增補而成
在海外多年的中醫臨床與講座生活中,經常反復思考著幾個問題,如:針灸仍是目前國際上認識中醫學的主要部分,故將中醫師稱作針灸師,因為他們多數是先從針灸來認識中醫。其實針灸只是中醫的一部分;譬如傳統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就包含了天文、河洛、陰陽、五行等醫藥與養生保健的基本背景知識。
《難經》是中醫四大經典之一,但在中醫藥大學教育中卻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被忽略(省略);即便是大學本科重點的「中醫診斷學」,脈診所教授的二十餘脈,對初學者而言,又顯得抽象、複雜又不容易理解,實有必要加以導正。
機緣湊巧,二〇一八年夏,長子天浩(Sky)正好完成紐西蘭中醫學院(NZCCM)「針灸學」的學習課程,筆者在其畢業典禮茶會上,有幸受到該學院徐志鋒執行長及馮立校長邀請,到該校中醫協會舉辦系列講座,開設了「河洛與中醫」、「難經講記」、「針灸正傳」及「天人與中醫」等系列講座。本書就是以「難經講記」中的內容為主體,再補充大量背景資料整理而成。
其中,「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源,聖人則之,啓發了應用陰陽五行八卦之契機。「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與古代天文學的知識,有助於補充《內經》相關的背景知識,進而瞭解及應用五運六氣,真正契入「天人合一」的理想。
而《難經》上承《內經》,運用河洛文化中的陰陽五行,進一步闡述了《內經》的未盡之意,同時發其疑難,有利於理解與應用。「命門學說」則深入探討「原氣」的生成與功能,填補了《內經》未備之意,深入論述了原氣與原穴的關係,精論了《內經》中「五臟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也」的觀念。
在脈學部分,如獨取寸口、水平分尺寸、垂直應五臟、三部配屬十二經脈、六脈為綱等,在學習與臨床上簡便實用,非常適合初學者作為啓蒙的教材。另外,在針灸學上則詳述了奇經八脈起止、循行與病候,完善了奇經八脈的理論。五俞穴及所屬五行、八會穴、多種取穴法及針刺補瀉手法等,也都有其獨到的見解與創建論述,使得針灸學更加完整、系統化。《難經》也影響了《傷寒論》中脈之陰陽、按脈之輕重與治未病等觀念。
當時《難經》講記專題系列講座,選取了今日仍然實用的部分與針灸相關的條文為主要內容,加上《內經》中相關的條文對比作討論。今將當年的講座內容作為基礎,重新整理並補充圖文後成書。希望將《難經》今日仍然實用的部分,提供給大家作參考,可以補充學理知識,同時提高臨床技術的水準。上篇共有五萬七千餘字,插圖八個,附圖三十七個,附表六個;另加《難經本義》一萬七千餘字作為附錄(下篇),以一窺全豹。目錄部分採中英文並行,希望給針灸專業及海外多用針灸的同道們,參考時查找方便。
關於本書的體例安排、出處及取材,請參考「前言」及導讀。
在編撰過程中,長子天浩在編輯、電腦影音播放及聯繫協會講座等工作方面,出了很多心力。本書得以出版,要感謝楊子正博士(美國)、朴仁洙博士(韓國)之大力協助,以及元氣齋出版社林社長與全體同仁的支持。筆者才疏學淺,如有不足處,還請諸先進、同道及讀者們不吝指教。
矢建國於紐西蘭奧克蘭市蓮花居 秋分後六日
西元二〇二〇年九月二十八日
主要由《難經》講記增補而成
在海外多年的中醫臨床與講座生活中,經常反復思考著幾個問題,如:針灸仍是目前國際上認識中醫學的主要部分,故將中醫師稱作針灸師,因為他們多數是先從針灸來認識中醫。其實針灸只是中醫的一部分;譬如傳統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就包含了天文、河洛、陰陽、五行等醫藥與養生保健的基本背景知識。
《難經》是中醫四大經典之一,但在中醫藥大學教育中卻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被忽略(省略);即便是大學本科重點的「中醫診斷學」,脈診所教授的二十餘脈,對初學者而言,又顯得抽象、複雜又不容易理...
目錄
前言:一部帶有神秘色彩的醫學典籍 … …03
自序:主要由《難經》講記增補而成 矢建國 … …10
Writer’s Preface – Main complement was from Nan Jing Lecture… …13
導讀:淺談書名、作者及本書之價值 … …23
上篇:選講經文 Part Ⅰ Selecting Scriptures … … 39
第一章 脈診為傳統醫學最重要的一環… …40
Chapter One – Pulse Diagnosis
第一節 首先確立獨取寸口脈診法… …40
以部位為主的三種診脈法 注意診脈時間與常見脈象
第二節 《難經》的「脈診」特點… …43
◎一難強調「獨取寸口」的理由
一、獨取寸口以決五藏六府死生吉凶
二、聚焦於天人關係─呼吸與脈行速度
三、強調營衛周流與經脈諸氣的關係
◎二難確實點出「寸口位置」 細說寸關尺位置
◎四難提出「脈以垂直分陰陽配三焦」
一、「陰陽」一詞在脈診中的應用 二、脈之陰陽屬性分類
「六脈俱動」與「六脈為綱」
◎五難發明「脈以垂直應五臟」 「脈之輕重」指脈診時的指力
◎八難「脈貴有根」即尺部有力 平脈有春弦夏鉤秋毛冬石之分
奠定後世「胃、根、神」之脈理
◎十一難警告「脈歇臟敗」─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
◎十四難講「脈有損至」─元氣耗損兩脈象 「平脈」就是正常脈象
至脈與損脈的病機病候 治損之法重調理五臟
治「至」之法在補益精血 脈有「根本」者不死
◎十八難談三部四經,三部九候 主要論寸口三部對應人體關係
第二章 命門與三焦學說… …85
Chapter Two – Life Gate and Triple Jiao Theories
第一節 命門學說… …85
一、腎間動氣 二、左腎右命門 三、五臟六腑
第二節 三焦學說… …90
上中下三焦的位置與功能 三焦之俞名曰原
三焦之有形無形依然無定論 無形說 有形說
老子《道德經》可呼應《難經》 綜觀「命門」與「三焦」
第三章 生理病理… …100
Chapter Three -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一、生理方面 何以「人面耐寒」
二、病理方面
(一)五臟病內外證 (二)陰陽別臟腑病證
(三)其他 各種外感熱病的脈象
三、治療上策在「上工治未病」
未病先防與已病防變 《內經》重未病先防
《難經》本難傾向已病防變 具體提出「治未病」之法
第四章 經絡與針法 … …127
Chapter Four - Meridians and Needling Method
介紹多種經穴與針刺手法
第一節 經脈 Meridians … …128
一、十五絡脈 二、奇經八脈 生理與病理
生理:具有調節氣血作用 病理:受病邪侵犯即出現紅腫、發熱之證
影響後世經脈學說的發展甚巨
第二節 特定穴 Special Point … …141
一、五俞穴 含義與主治 始終原理
配屬五行及原理 1.五行配屬 2.原理
二、原穴 1.名稱 2.原理 3.主治
三、八會穴 華佗針刺鬲俞穴治曹操頭風病
四、募俞穴 五臟募俞穴位置及治療機理 後世諸家各有其論點
第三節 行針手法與補瀉 … …161
Hand-Needle Manipulating and Reinforcement and Reduction
一、虛實補瀉 二、針刺無傷榮衛
三、迎隨補瀉 四、刺井者以滎瀉之
五、補取衛,瀉置榮 六、內伸補瀉
七、瀉南補北 如何瀉南補北
第四節 季節 Seasons … …174
一、四季與針刺的深淺 二、五季配五俞穴
結語:難經在經絡與針刺方面的特點與貢獻… …180
參考文獻… …186
下篇:《難經本義》原文… …189
Part Ⅱ The original of Nan Jing Ben Yi
前言:一部帶有神秘色彩的醫學典籍 … …03
自序:主要由《難經》講記增補而成 矢建國 … …10
Writer’s Preface – Main complement was from Nan Jing Lecture… …13
導讀:淺談書名、作者及本書之價值 … …23
上篇:選講經文 Part Ⅰ Selecting Scriptures … … 39
第一章 脈診為傳統醫學最重要的一環… …40
Chapter One – Pulse Diagnosis
第一節 首先確立獨取寸口脈診法… …40
以部位為主的三種診脈法 注意診脈時間與常見脈象
第二節 《難經》...
商品資料
出版社:元氣齋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1-01-22ISBN/ISSN:978986987594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