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蘭.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公元一八七二年至一九七0年),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散文家、數學家、社會活動家。他在數學哲學上以弗雷格的邏輯主義立場,認為數學可以化約到邏輯,哲學可以像邏輯一樣形式系統化,主張邏輯原子論。
他之所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正如那篇嘉獎辭所說:「他擁護人道主義的理想及自由的思想,寫下了多彩多姿而意義深遠的著作。他的作品對人類道德文化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羅素被譽為「世紀智者」,二十世紀最聲譽卓著、影響深遠的哲學思想家之一。他的一生著作多達七八十本,論文數千餘篇,門類廣泛,涉及哲學、數學、科學、倫理學、社會學、政治、教育、歷史、宗教學等諸多方面,享有「百科全書」式思想家之稱。
章節試閱
漂流於荒島的魯賓遜,也曾辛勤勞作、自我克制和深謀遠慮,這些都應該被視為道德方面的品質,如果我們都能信守這部分道德,則世界一定會變得美好。然而,這終究不是道德最重要的部分。現行的道德是功利主義和迷信的奇特的混合物,而迷信的部分則在其中占有較大的比例,是道德準則的起源。這是一位偉大哲人在數十年前,對其所處時代道德的精闢論述。
美好的人生
按語:
何謂美好的人生?羅素告訴我們,美好的人生是由愛所喚起,並為知識所引導。愛是一個含有多種情感的字眼,我們的愛總是游移於純粹的歡喜和純粹的仁慈之間;知識並不是指道德的知識,而是指科學的知識以及特定事實的知識。對於美好的人生而言,愛與知識都是必要的。
關於美好人生的見解,對於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而言各不相同。有人認為監獄是遏制犯罪的良策,還有人則堅持認為教育效果更佳。
對美好人生的看法,羅素並不打算說明誰對誰錯,也不想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如何的正確,他只是想說出自己的觀點,並希望得到盡可能多的贊同。羅素的觀點如下:
美好的人生是由愛所喚起,並為知識所引導。
無論是有愛而沒有知識,還是有知識而沒有愛,都不可能產生美好的人生。在中世紀,當一個國家出現了瘟疫時,教士便會帶領人們聚集在教堂裡祈禱,結果是在如此擁擠的環境裡,瘟疫得以更迅速地傳播。這便是有愛而沒有知識的例子,而戰爭則是有知識而沒有愛的例子。在這兩個例子中,結果都是大規模的死亡,而不可能產生美好的人生。
愛與知識都是必要的,但在某種程度上,愛則更為必要,因為愛將引導明智之士去尋求知識,以清楚地知道如何使所愛的人獲益;相反,如果人們沒有知識,他們將迷信於道聽途說,往往會好心而辦了壞事情。例如:對於病人而言,一位能幹的醫生要比最忠誠的朋友更為有用;對於民眾的健康而言,醫學知識的進步要比孤陋寡聞的慈善更有貢獻。
愛是一個含有多種情感的字眼。作為一種情感的愛,總是游移於兩端之間:
愛的一端是純粹的歡喜。對於無生命的物體,如一幅風景畫,一首奏鳴曲等,我們只會產生歡喜。通常,這種歡喜在兒童之中比在成年人中更為強烈,因為成年人看待事物往往帶有功利主義的色彩。對於我們人類的情感而言,歡喜也有著重要的作用——當我們僅僅從審美的角度來觀察事物時,有一些人頗具魅力,而另一些人則恰恰相反。
愛的另一端是純粹的仁慈。例如:有人為幫助痲瘋病人而犧牲了生命,在這種情況下,他人所感受到的愛不可能帶有任何審美歡喜的成分;父母愛自己的孩子,有時是出於審美的歡喜,但當這種成分不存在時,父母的愛心依然強烈。
最完美的愛,是歡喜和美好願望這兩種成分不可分解的結合,父母對漂亮且成功的孩子所感到的快樂就包含著這兩種成分。
沒有美好願望的歡喜,也許是殘酷的;而沒有歡喜的美好願望,則容易變得冷漠和高傲。
我們渴望他人美好願望的程度,是由我們感到自己需要幫助或面臨他人傷害的程度而定的,但對於人生則不盡然。我們渴求愛,目的在於擺脫孤獨感,以及求得「被理解」,這不僅僅是仁慈的問題,也是同情的問題。那些對我們生有愛意的人,不僅應當希望我們好,而且也應該知道如何使我們幸福。毫無疑問,這屬於美好人生的另一成分的問題,即知識的問題。
在此,我們就被帶到知識的必要性這個問題上來了。當我們說知識是美好人生的一個組成部分時,我們並不是指道德的知識,而是指科學的知識以及特定事實的知識。
如果我們希望達到某一目的,知識可以為我們指出方法,當然,這種知識也可能在無意中轉化為道德的知識;但是,除非我們考察行為可能產生的各種結果,否則我們無法判斷哪一種行為是正確,哪一種行為又是錯誤。所有道德的準則都必須接受檢驗,即它們能否實現我們希望達到的目的。
事實上,我們「應當」希望的東西,只不過是他人要求我們希望的東西。其通常是諸如父母、教師、警察、法官等權威人士要求我們希望的東西。如果你對某人說「你應該做某某事」,你這句話的動機在於他對得到你的讚賞的慾望——伴隨著你的讚賞或不讚賞而來的,可能還有獎勵或懲罰。既然一切行為皆源於慾望,那麼,非常明顯,道德的概念並不重要。
理論上的道德是多餘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即可一目了然:如果你的孩子生病了,愛使你希望治好孩子的病,而科學則告訴你如何達到這個目的。在此,並不存在一個道德理論的中間段,論證你的孩子應盡快治療,你的行為直接源於實現目的的希望以及知識。這一點適用於一切的行為,無論行為是好是壞。
沒有任何辦法可以使人們做他們不想做的事,可行的辦法是透過一種獎懲制度來改變他們的慾望,因此,立法機構中的道德家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制定一套獎懲制度,才能取得立法機關所希望的最佳效果。如果我們說立法機關缺乏良好的願望,也就是說,立法機關與我們社會的某一些願望相衝突,遠離了人類的慾望,便失去了道德標準。
因此,道德與科學的差異不在於知識的種類,而僅僅在於慾望。道德方面所需要的知識與其他方面所需要的知識並沒有多大的不同,不同的是有些目的希望能被達到,而正當的行為有助於這些目的的實現。當然,如果正當行為的定義要獲得廣泛的認可,其目的就必須是大多人所希望的。如果誰將正當行為定義為能夠提高他個人收入的行為,想必大多數人都不會同意。任何道德論據的效力在於其科學的部分,亦即證明此類行為是大多數人追求目的的手段。
現在,我們可以更加準確的解釋美好人生了:當我們說美好人生是由受知識引導的愛所構成的時候,那激勵我們的慾望是盡可能地去過這種生活,並看到其他人也過這種生活。這句話的邏輯含義是:人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比在一個缺少愛或知識的社會裡,能有更多的願望被滿足。但我們並不是說,這樣的人生是有「道德的」或是「罪惡的」,因為實際上這兩種概念並沒有科學根據。
漂流於荒島的魯賓遜,也曾辛勤勞作、自我克制和深謀遠慮,這些都應該被視為道德方面的品質,如果我們都能信守這部分道德,則世界一定會變得美好。然而,這終究不是道德最重要的部分。現行的道德是功利主義和迷信的奇特的混合物,而迷信的部分則在其中占有較大的比例,是道德準則的起源。這是一位偉大哲人在數十年前,對其所處時代道德的精闢論述。
美好的人生
按語:
何謂美好的人生?羅素告訴我們,美好的人生是由愛所喚起,並為知識所引導。愛是一個含有多種情感的字眼,我們的愛總是游移於純粹的歡喜和純粹的仁慈之間;知識並不是指...
推薦序
伯特蘭.羅素,英國著名哲學家、政治家、散文家和社會活動家。公元一八七二年出生於英國威爾斯蒙茅斯郡特里萊克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祖父約翰.羅素,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曾兩任首相。羅素幼年時父母雙亡,是祖母將他撫養成人。
公元一八九〇年考上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攻讀數學,三年後轉攻哲學。
公元一九〇八年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員。
公元一九一〇年成為劍橋大學講師。
公元一九一一年當選為亞里斯多德學會會長。
公元一九一八年因反戰被監禁。
公元一九二〇年至公元一九二一年,曾到中國講學一年,任北京大學客座教授。
公元一九四九年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榮譽研究員。
公元一九五〇年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公元一九六〇年榮獲丹麥的索寧獎。
公元一九六四年創立羅素和平基金會。公元一九七〇年逝世於威爾斯的普拉斯彭林。
羅素被譽為「世紀智者」,二十世紀最聲譽卓著、影響深遠的思想家之一。他一生著書多達七八十本,論文數千篇,門類廣泛,涉及哲學、數學、科學、倫理學、社會學、政治、教育、歷史、宗教學等諸多方面,享有「百科全書」式思想家之稱。
羅素以「哲學家」名世,但其真正純哲學的著述,尚不及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他之所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正如那篇嘉獎辭所說:「他擁護人道主義的理想及自由的思想,寫下了多姿多彩而意義深遠的著作。他的作品對人類道德文化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本書正是這一貢獻的總結,其內容包括:
一、道德的準則
羅素認為,其所處時代的道德是功利主義和迷信的奇特的混合物,而迷信的部分則在其中占有較大的比例。迷信是道德準則的起源。
二、自由之路
自由永遠是人類生命中象徵美好的花朵。羅素指出,任何一種對他人不造成危害的快樂,都應得到珍視。
三、不幸之源
不健康的心理,是人類不幸福的一大原因。羅素告訴我們,要認清不健康心理的危害,以及它是如何產生、形成的,從而培養健康的心理,安度幸福的一生。
四、幸福之路
幸福這東西不像成熟的果子那樣,僅僅依靠幸運環境的作用便會掉進你的嘴裡。幸福必須是一種努力。
五、愛情與婚姻
從浪漫的愛情到實在的婚姻生活,有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我們面對。愛情與婚姻,需要我們用心靈的甘露去澆灌,用生活的激情去燃燒。
羅素的道德哲學給我們許多啟示,羅素的思想使我們受益無窮。愛因斯坦說:「閱讀羅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本書是羅素著作的精選譯本,囊括了其道德哲學的思想精華。書中內容深入淺出,明白曉暢,妙語如珠。本書可以說是人類獲得幸福的「指南」與「嚮導」,人類心靈避免致命傷害的「盔甲」與「保障」,人類有史以來最佳的圖書之一,是久經歷史考驗所沉澱下來的經典名著。
伯特蘭.羅素,英國著名哲學家、政治家、散文家和社會活動家。公元一八七二年出生於英國威爾斯蒙茅斯郡特里萊克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祖父約翰.羅素,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曾兩任首相。羅素幼年時父母雙亡,是祖母將他撫養成人。
公元一八九〇年考上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攻讀數學,三年後轉攻哲學。
公元一九〇八年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員。
公元一九一〇年成為劍橋大學講師。
公元一九一一年當選為亞里斯多德學會會長。
公元一九一八年因反戰被監禁。
公元一九二〇年至公元一九二一年,曾到中國講學一年,任北京大學客座教授。
公元一九四九年成...
目錄
版權訊息
序言
第一章 道德的準則
美好的人生
道德的準則
金錢的崇拜
人的無窮的慾望
某種程度活躍的壞心
行為的改良
科學與幸福
正派的人
第二章 自由之路
自由的定義
社會中的自由
思想的自由
自由人的禮讚
生活本不該這樣
理想的世界
第三章 不幸之源
什麼使人不幸
拜倫式的不幸
生存競爭的壓力
厭煩與興奮
過度疲勞
嫉妒
罪惡感
第四章 幸福之路
你可以獲得幸福
生活的熱情
愛的給予
工作中的快樂
閒情逸致
努力與放棄
幸福的人
第五章 愛情與婚姻
浪漫的愛情
愛情在人生中的地位
婚姻
試婚
家庭生活
優生學
離婚
性和個人幸福
版權訊息
序言
第一章 道德的準則
美好的人生
道德的準則
金錢的崇拜
人的無窮的慾望
某種程度活躍的壞心
行為的改良
科學與幸福
正派的人
第二章 自由之路
自由的定義
社會中的自由
思想的自由
自由人的禮讚
生活本不該這樣
理想的世界
第三章 不幸之源
什麼使人不幸
拜倫式的不幸
生存競爭的壓力
厭煩與興奮
過度疲勞
嫉妒
罪惡感
第四章 幸福之路
你可以獲得幸福
生活的熱情
愛的給予
工作中的快樂
閒情逸致
努力與放棄
幸福的人
第五章 愛情與婚姻
浪漫的愛情
愛情在人生中的地位
婚姻
試婚
家...
商品資料
出版社: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0-01-10ISBN/ISSN:978986516194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47頁開數:17*23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