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母親共生、病態追星、憂鬱症、弒父、隨機殺人……
資深心理學家、百萬暢銷書作家武志紅
以多年諮商經驗,深入分析童年家庭關係對人造成的影響
幫你認識真正的自我,建立關係的連接
◎微博逾600萬粉絲,剖析人性的中國禁書《巨嬰國》作者武志紅──最新力作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吳姵瑩(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黃之盈(諮商心理師/作家)──專業推薦
善良的背後,總有一顆受傷的心。
一個不被看見的小孩,長大後就成了軟弱的大人
面對侵蝕自我的傷口,我們該如何面對?
如果你有一個被忽視、苛責甚至被暴力對待的童年
如果你和自己的父母熟悉卻陌生,缺乏依戀與溝通
如果你總是很軟弱,遭遇一點挫折就很痛苦,甚至憤怒和絕望
如果你在愛情中屢戰屢敗,無法獲得穩定而親密的關係
如果你總覺得別人對你不感興趣,自卑、孤獨,缺乏存在感、歸屬感
如果你不知怎樣陪伴自己的孩子,給他無條件的愛
如果你總是感覺被剝奪、被侵犯邊界,甚至正滑向憂鬱的邊緣
那麼,建議你打開這本書,去看見那個 「受傷」的自己。
雖然遍體鱗傷,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
─────
與母親同住在大學宿舍一張床上的女碩士生,為什麼走向自殺?
追星到賣腎賣房的一家人,因自認沒受到明星重視而自殺抗議,他們怎麼了?
好勝心強的落榜男學生,是怎麼樣一步步把自己逼到思覺失調症,甚至殺死父親?
歷史上許多連環殺人犯,他們為何作案?與他們的童年有何關聯?
武志紅從事心理諮商師25年來,一直都非常關注社會上人們的心理狀態與變化,並從心理學的角度去理解社會中的事件,多數都能從當事人的童年家庭關係中找到深層答案。當事人病態的關係模式,大多是在童年的時候,與父母等重要親人的互動中形成的,這是一個重要的真相。
一個人的人性之所以出現扭曲,多數都是因為他受傷太重。心理治療中發揮作用的,主要是愛的力量。我們必須自己去尋找人生的答案,我們首先要將自己當成一個人,也要將別人當成一個人。你必須有所自覺。假如你自己不以積極的愛生存,那生存就依然是沒有意義的。
◎專業推薦
「每個人都是一部故事,擁有許多的篇章,等待著有緣人接觸、聆聽、翻閱與理解。閱讀這本書,透過作者精闢的分析,引領我們走近當事人的生命歷程,在觀看他人的過程中,回過來審視曾經受傷的自己,與周遭世界之間的關係,並且陪伴自己,重新愛過。」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心結還得心藥醫,關於心的答案,武志紅都在書中幫我們解套了!」
──諮商心理師/作家 黃之盈
作者簡介:
武志紅
資深心理咨詢師、心理學暢銷書作家。
1992年,考入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師從國內著名的心理治療學家錢銘怡教授。2001年,獲得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專業碩士學位。現于北上廣開辦了武志紅心理咨詢中心,致力於用心理學去深度剖析理解個人、家庭的種種典型現象,讀者遍布世界各地華人區。著有《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為何家會傷人》《每一種孤獨都有陪伴》《為何越愛越孤獨》等作品,個人作品銷量超百萬冊。
新浪微博:@武志紅
微信公眾號:wzhxlx
章節試閱
車人合一感:攻擊性駕駛的心理分析
二○○六年三月十六日,中國廣州市下塘西高架橋路段,一輛滿載泥沙的砂石車與一輛公車及一輛小客車相撞,造成六人當場死亡。此後五天內,廣州市又連續發生兩宗三人以上死亡的大型交通事故。
這幾起慘烈的車禍,引發了全廣州對於「車德」的討論。導致車禍的原因無外乎兩種:司機的主觀因素和司機以外的客觀因素。客觀因素探討得足夠多了,本文將專門探討一下主觀因素。
有一次,我和幾名玩攝影的朋友去石門森林公園(位於中國廣州)。我們是自駕,車是一輛飛雅特牌轎車。進入石門森林公園後,車悠然地在山路上行駛,空氣清新,陽光燦爛,是個拍照的好日子,我們一路上心情很好,不斷開一些輕鬆的玩笑。
忽然間,開車的朋友爆了句粗口:「他×的,我要幹掉他!」
我們很愕然,問朋友發生了什麼事,他指著前面那輛較豪華的小轎車說:「這種地方他也超車,不想活了。」我認真看了一眼,印象中,那輛車的確是一直跟在我們後面。
朋友學過跆拳道,身手不錯,他說如果是以前,他一定會追上去,把那傢伙打個半死。
這個插曲讓我們覺得很意外,因為這位朋友的脾氣向來很好。至於粗口,我印象中還是認識他以來的第一次,「死亡威脅」更是不敢想像。
坐在駕駛座上,一個溫和、禮貌的人搖身一變,成為馬路「怪獸」,這種現象在全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也許每個都市人都見識過。這種壞脾氣,被美國學者稱為「road rage」,即「馬路憤怒」。但如果從壞脾氣演變成具體的違法與暴力行為,就是「aggressive driving」,即「攻擊性駕駛」。
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對攻擊性駕駛的定義是:一種危害或傾向危害人身財產安全的駕車方式,具體表現為超速駕駛、追尾、從右側超車、闖紅燈、大聲鳴笛、使用汙辱性手勢、辱罵他人,終極表現則為暴力行為。攻擊性駕駛有三個特點:
1.在駕駛過程中被急躁、煩惱或憤怒的情緒所激發。
2.為實現自己的目的 ──如節省時間,而不顧及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利益。
3.讓其他道路使用者感到有危險而採取迴避行為,或讓其他道路使用者產生憤怒。
至於產生攻擊性駕駛的心理原因,也可謂五花八門。
一切都是別人的錯
美國的萊昂‧詹姆斯(Leon James)博士認為,「一切都是別人的錯」,這種從別人身上尋找原因的自動思維是導致「馬路憤怒」的頭號原因。
詹姆斯是攻擊性駕駛的研究專家,他早在二十多年前就開始研究這個議題。不過,有趣的是,他自己一開始也是典型的歸罪別人的駕駛。
他剛開車的那段期間,詹姆斯太太總是抱怨他開車時脾氣太大,像是變了一個人。但詹姆斯認為自己沒有什麼變化,他對太太的抱怨也總是很不滿。後來,他把自己開車時的言行記錄下來,才發現自己的確在開車時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一個非常有攻擊性的人。這種心理差距讓詹姆斯產生了研究攻擊性駕駛的興趣,他調查無數駕駛人,發現幾乎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態度,認為自己是好司機,自己根本沒問題,一切都是其他人的錯。而且這種思維是在第一時間產生的自動思維,就好像是開車時丟失了自我反省的能力。
詹姆斯認為,這種外在歸因是導致不友善行為的直接原因。既然根本不是自己的錯,那麼咒罵、沒有耐心、暴力幻想,甚至暴力行為都是理所應當的了。
美國心理學教授德芬巴徹(Jerry Deffenbacher)博士也是研究攻擊性駕駛的專家,他發現,絕大多數人一坐上駕駛座,忍受委屈的能力便立即大幅下降。儘管這些人可以忍受在家裡被太太臭罵、在公司被主管呵斥,卻無法忍受開車時遇到「委屈」,一旦產生不滿,便會有立即報復的強烈衝動。
德芬巴徹還認為,攻擊性駕駛之所以很常見,關鍵原因是駕駛人有一種不正確的期望,他們下意識認為可以完全按照自己設定的方式和時間從甲地開到乙地,沒有任何意外可阻擋他們。這種期望無疑是駕駛人自己給自己設定的壓力,讓他超速、搶紅燈、任意變換車道、亂超車……而目的可能只是為了節省兩分鐘的時間。
那些跑固定路線的司機,這種心態更為要命。譬如,跑長途的司機,他們非常熟悉自己的行車路線,就算沒有公司的硬行規定,他也會給自己設定抵達每個站的預期時間。而且他還很容易出現競爭心態,「今天一定要比昨天快一點」。這就像少不更事的少年打電玩遊戲,非得要創一項個人紀錄,為了只比以前的紀錄多一分,他會日復一日地坐在電腦前,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犧牲。
儘管司機確實存在一些現實壓力,譬如交通擁擠、公司的硬性規定、車輛本身的問題等,但德芬巴徹博士和詹姆斯等人都認為,「馬路憤怒」產生的重要原因是他人的粗魯行為和冒險駕駛所致,而單純的交通擁擠並不是主要因素。德芬巴徹發現,駕駛人在相互表達憤怒時的行為非常豐富,一個平時不怎麼運用肢體語言的人,也會在開車時自如地用言語、肢體和車輛向其他人表達憤怒和侮辱。
憤怒,因為世界沒有按我的設想運轉
那麼,汽車是什麼呢?愛車對你而言,意味著什麼?
一個網站給出的回答是,對女人是「如意郎君」,對男人是「夢中情人」。這家網站以極具誘惑力的文字描繪說:「男人,向左走;女人,向右走。男人,挑選出自己的夢中情人;女人,選擇妳想嫁的如意郎君。」
一個車迷則乾脆斷言說:「平心而論,汽車這個新生事物對於大多數第一次擁有它的人來說,的確是一個既代表身分又代表品位的東西,就像懵懂時期第一次看到一位讓自己怦然心動的人──一種初戀的感覺,必須心跳、必須完美。」
初戀令人迷醉,但美國心理學家派翠西亞‧埃文斯(Patrica Evans)在她的《不要用愛控制我》(Controlling People)一書中說,這種迷醉是出於自戀,每個人初戀時都是將自己腦中早就勾畫了不知多少年、不知多少遍的「夢中情人」形象,硬生生套在戀人的頭上。儘管我們無比迷醉,而且似乎異於尋常地在乎戀人,但實際上,我們並不在乎戀人的真實存在,我們只是沉迷於自己腦中的那個夢中情人。
所以,初戀幾乎註定會失敗。這種打擊會幫助我們走出自戀,真正懂得,儘管戀人很像我們的夢中情人,但他也是一個獨立的人,一個不受我們所左右的人,一個經常會挑戰我們自戀幻覺的人。
但如果這個戀人是一輛車,那會怎樣?
它會徹底聽命於你,讓你控制,受你指揮。如果你的車技足夠好,它會帶給你不亞於性愛的快樂。更關鍵的是,這個夢中情人從不違抗你的意志。它會讓你自如地指揮,並且會帶你走向你一個人所不能完成的任務──譬如時速兩百公里,譬如一天狂飆一千公里,譬如……總之,它會令你迷醉於車人合一的完美感覺。
所以說,一輛車,是一個完美的夢中情人。
但是,這種完美合一感經常會受到挑戰。譬如堵車,譬如另外一輛車、一個人或者其他什麼擋住了你。
這種挑戰破壞了我們的車人合一感,剎那間,我們會像個小孩子一樣感到憤怒。「我當然沒有問題,我的夢中情人當然沒有問題,全是別人的錯!」這種憤怒,以及這種憤怒後的外部歸因,是令一個駕駛人產生攻擊傾向的潛意識心理動因──
真火大,世界沒有按我的設想運轉。
美國汽車協會的一分研究發現,攻擊者經常被一些非常小的、自然產生的或者是非常中立的行為激怒,例如,受害司機沒有按照攻擊者所設想的速度減速;受害司機在攻擊者認為不應該轉彎的地方轉了彎;受害司機把車子停在攻擊者認為不應該停放的地方等等。
埃文斯認為,受害者這樣做,等於是提醒了攻擊者,他只不過是個開車的,世界並沒有按照他設想的節奏運轉,從而破壞了攻擊者車人合一的幻覺。
她認為,其實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虛幻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一切都按照我們的設想運行,自己的意志不會受到挑戰,一切完美無缺。我們之所以執著夢中情人的形象,正是因為這種期望。實際上,夢中情人只不過是自戀的我們的幻想,因為這種幻想,我們在初戀時很難學會接受戀人的真實面目,而是拚命將自己的幻想強加給戀人。但是,事實會教訓我們,我們的初戀絕大多數會失敗,我們的夢中情人形象不免會破滅,我們最終學會把戀人當成一個真實的人來看待,接受他們本來的面目。
但是,攻擊者創造了一個假想人所居住的虛幻世界,這些假想的人,按照他們事先規定好的駕駛方式行駛。當這些完美的假想人消失,而攻擊者受到現實抵制的時候,他們就被激怒了。但是,像汽車這種強大的成人玩具給了一個維護我們幻想世界的機會。汽車如此強大,而且又完全聽命於你,不免讓人產生幻覺,覺得世界真的是以自己為中心,按照自己的設想運轉。
不幸的是,這個幻想也會受到挑戰。任何一個小小的意外,都會打破這個幻覺,而那個意外的製造者,理所當然會被我們憤恨。而且既然世界是以自己為中心,那我們當然沒有責任,一切都是別人的錯。因為這種心理,一個人即使平常再會自省,在開車的時候,也會變得喜歡從別人身上找責任。因為車是如此好控制,我們實在應該警醒自己別陷進去。
暴怒,多是因為全能自戀
二○一六年四月二十七日,一個影片爆紅。
當日上午十點左右,中國浙江省某市的一個檢查點,交警攔下了一輛轎車,經查詢,發現該車有二十七條違法紀錄未處理,要做扣車處理。
沒想到,轎車司機,一位一九九六年出生的年輕人,一下車,開口就說他來自銀河系,如果敢處理他,他就會毀滅地球。交警和他的對話過程被錄成影片,轉發到社群網站上,立即引爆網路。
部分對話如下:
年輕人:我銀河系是三分白七分黑的,我告訴你!
交警:什麼叫三分白七分黑啊?
年輕人:誰會製造生物,製造生物就要滅掉,就是要剿滅掉的,你知道啊?
交警:地球只是銀河系最小的星球,你知道嗎?
年輕人:我不知道。
交警:我跟你講,你的車有二十七條違規,按照法律規定要扣車,明白嗎?
年輕人:你扣了我的車我很憤怒的。
交警:那怎麼辦?
年輕人:我這個人很任性的。
交警:我跟你說,這台車是誰的,你叫你父母,叫你媽過來一下,這個東西也要處理掉。
年輕人:你要是照顧我一下,我就不搞大了。
交警:那不行,我們是講法律的。
年輕人:跟我講法律?那我也跟你講法律,我也有我的法律。
交警:你講。
年輕人:你要講你的法律,我也要講我的法律,我皇家的法律,那就是……你知道嗎?你要是激怒我,我是要毀滅地球的。我皇家在整個銀河系、在整個宇宙是最大的,我來這邊就是為了一個……我從小沒有受過任何委屈,因為我要登上帝位,我要坐偉大的帝位。
交警:那你為什麼要開汽車啊?你開飛機好了呀。
年輕人:我不開飛機,我開U……FUV的,UFO的!
看文字,說得挺可怕的,但年輕人本人,有點帥氣,身材瘦小,而且口氣並不激烈,看上去一點都不可怕,反而因此有些可愛。所以交警雖然很堅決地扣他的車,但也是笑嘻嘻地對待他,網友也覺得他很萌,有網友說:「這種異次元的風格很好啊,他又沒有妨礙別人。」
但這個年輕人內心的邏輯,一點都不萌,他應該是比較膽小的人,如果他將內心的狂暴表達出來,那麼直接面對他的交警會感覺到巨大壓力,就不會這麼笑嘻嘻了。
他的這套邏輯,就是典型的自戀性暴怒:我是神,世界必須按照我的意願運轉;世界沒有按照我的意願運轉,就是對「我是神」的自戀感攻擊,然後我變成魔,想摧毀點什麼,或者你,或者我自己,甚至這個世界。
翻譯成這個年輕人的語言,就是:我是銀河系皇太子,我的法律就是,我可以為所欲為,地球人敢和我作對,我就要把地球從宇宙中抹去!
其他的新聞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的情況──一點衝突就要天翻地覆,這都有自戀性暴怒的原因;當事人其實都秉持著這位年輕人的邏輯:我皇家的法律是……你要是激怒我,我就要毀滅地球。
例如,二○一五年五月三日,中國成都發生一件「路怒」事件,一位男司機,失控地暴打一位女司機,這一幕被拍下來,男司機因為欺負女性,一時被全國人民聲討。但很快,輿論被逆轉,因為男司機的行車記錄器顯示,女司機多次突然變換車道,並且,除了第一次只是無視別人存在,之後的兩次都是惡意逼車。如果男司機注意力不集中,在躲閃時,一次會撞到一個自行車騎士,一次會撞到一位行人,她明顯是故意選這個時機逼車。
這位男司機也有責任,第一次女司機突然變換車道時,他被嚇一跳,然後他憤怒地追上去對女司機逼車一次。他們在相互報復,女司機有錯在先,而且後來兩次的逼車,實在是非常惡毒。
路怒症每天都在發生,太多的路怒症都是自戀性暴怒在發揮作用。很多嚴重的社會新聞,也是自戀性暴怒所致。
二○一三年七月,中國北京大興發生一件可怕的事情,男子韓某在停車時,和推著嬰兒車的孫女士發生口角,韓某竟然抓起嬰兒車內的孩子,活活摔死在地。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在社群網站上看到一個影片,一個男子不知為何將車停在紅綠燈前,而且占了兩個車道。不僅如此,他還衝下車來,一一辱罵後面的車主,並猛踹這些車。
這都是自戀性暴怒:我是神,你不聽我的,我讓你去死。
自戀性暴怒如果只是宣洩情緒還好,一旦變成行動,就會有極大破壞力。但相應的,也很容易激起對方的暴怒,從而讓事情一發不可收拾。
並且,一般性的本我,有一般性的超我管著,而全能自戀性的本我,則會有絕對禁止性的超我管著。嬰兒處於全能自戀中問題不大,因為沒什麼破壞力,若成年人常被全能自戀和自戀性暴怒支配,將很容易被關到監獄裡。監獄系統背後的權力體系,就是人類製造的絕對禁止性超我。
譬如,那個占了兩個車道衝下來鬧事的男人,最後被圍攻,而韓某,則被判死刑。
幾乎在所有嚴重的社會事件中,都能看到自戀性暴怒的影子。但絕不僅僅是這些社會事件中才有自戀性暴怒,實際上,任何容易暴怒的人,都必然是被自戀性暴怒控制。
當你想摧毀什麼,這一刻,內在獸性也就控制了你。
任何不如意,都懷有主觀惡意動機
自戀性暴怒者的邏輯如下:
1.任何不如意,都是在挑戰我的自戀。
2.任何不如意,不管是主觀還是客觀的,都懷有主觀惡意動機。
3.有主觀惡意動機者,必須向我道歉。
4.否則,我就滅了你,或者滅了我自己。
其中的惡意動機是關鍵,有時候,它是真實的;有時候,則僅僅是我們的自戀被挑戰後的想像。例如,在前述的成都路怒症事件中,就是真實的。女司機逼車男司機,的確是懷有惡意動機。
很多夫妻一吵架就天翻地覆,最後都必須是以一方向另一方道歉結束,也是這個邏輯在發揮作用。
有人參與的時候,你容易認為,其中有主觀惡意動機,有敵對力量在找麻煩,但當事情基本上只有客觀因素在發揮作用時,這個邏輯就顯得很荒誕。
對於容易暴怒的人最關鍵的是,他需要看到,並沒有誰在惡意對待他,他的暴怒,來自神一般的自戀受到挑戰,他內心的黑暗是由此而來的。
例如一位來訪者,因為我臨時取消一次諮商而憤怒。下一次諮商時,我們仔細探討她的憤怒。她說,諮商對她很重要,她能感覺到,她心中的一股能量隨著諮商的進展而升起,但諮商突然被取消,她感覺這股能量被打斷了,特別是她對控制不了我很絕望,她覺得我根本不在乎她。
我取消這次諮商是有客觀原因的,我將客觀原因告知她。但這並不能真正打消她的感覺,她頭腦知道我在乎她,但她在感覺上,還是覺得我根本不在乎她。
後來我發現,其實問題的關鍵是──這次取消是突然的。她已經對這一次諮商有了期待,突然取消使得她的期待落空,這種落空,讓她很憤怒。
若你容易暴怒,請問問自己:「我是不是太自戀了?」
這分憤怒,就是自戀性的憤怒。「我」發出了一個期待,這個期待就必須實現,如果沒有實現,「世界必須按照我的意願來運轉」這種自戀感就被破壞。憤怒便由此而生。
暴怒者自己本身就是最大的問題,他們期待別人和世界必須配合他們的意願,保證他們意願能實現,否則意願的能量將變成暴怒。若能察覺這點,以後他們才能相對更好地管理這分暴怒。
車人合一感:攻擊性駕駛的心理分析
二○○六年三月十六日,中國廣州市下塘西高架橋路段,一輛滿載泥沙的砂石車與一輛公車及一輛小客車相撞,造成六人當場死亡。此後五天內,廣州市又連續發生兩宗三人以上死亡的大型交通事故。
這幾起慘烈的車禍,引發了全廣州對於「車德」的討論。導致車禍的原因無外乎兩種:司機的主觀因素和司機以外的客觀因素。客觀因素探討得足夠多了,本文將專門探討一下主觀因素。
有一次,我和幾名玩攝影的朋友去石門森林公園(位於中國廣州)。我們是自駕,車是一輛飛雅特牌轎車。進入石門森林公園後,車悠然地...
作者序
從二○○一年進入《廣州日報》起,我就一直在關注各類焦點新聞。特別是二○○五年開始主持心理專欄後,對這些焦點新聞事件進行心理分析,成為我必須要做的工作。
對這份工作,我充滿熱情。
剖析許多焦點人物,或焦點新聞的寫作,也是我最有感覺的。因為在做剖析時,我非常擔心寫錯,每篇文章都會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調查瞭解相關的人和事,這些投入,也為我帶來了很好的寫作效果。
這些文章,都收錄在之前出版的《解讀瘋狂》和《解讀絕望》(簡體中文版)兩本書中。
我可以自戀地說,我的寫作非常打動人。在當當網、亞馬遜和京東等網路商城看大家對我這兩本書的評論時,很多人都說,原來這些事件是可以被理解的,原來它們是有如此深刻的原因和邏輯。
現在,我將這兩本書中的精華文章,以及後來寫的一些新聞分析,一起收錄到這本新書中。
正式介紹這本書之前,我想講一個故事。
約是二○一七年中國國慶時,我回到中國河北農村老家,和父母聊村子裡的事。他們說,比起以前,現在村子有了巨大變化。
例如,婆媳間的惡性爭鬥少了很多。
例如,現在的孩子大都長得很好看,而且一個個都很聰明。
……
這些變化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老人們對這些變化感受最深,爸媽說,常有老人奔相走告,現在活得太開心了,咱們要多活幾年。
這些變化,有現實原因。譬如,之所以新生兒都更漂亮了,是因為現在產檢比以往進步太多。婆媳之間的惡性爭鬥少了,是因為媳婦們的權利多了很多,同時老人們也都有了養老金,雖然數額不多,但因為老人們不缺吃穿,這筆養老金也足夠用,不用再找孩子們討要。老人們也有了醫療保險,醫療有了保障,和孩子們之間的衝突就更少了。
同時我想,這裡面也有深層的原因。
心理學上有一對術語:「生能量和死能量」。顧名思義,這對術語可以很直覺地去理解,生能量就是熱情、創造力和愛,而死能量就是冷漠、毀滅和恨。
像我們村子裡以前的那些問題,可以理解為死能量的表達,而現在的好轉,可以理解為生能量的增強。
這些理解,是我有一天在家裡找我的精神分析師做視訊諮商時突然領悟到的。與此同時,我的觀感也發生了變化。我所住的社區,從二○○五年開始,一直有各種裝潢工程。特別是這個社區視野最好的一排別墅,它們不斷被賣來賣去,而每一位新房東好像都會重新裝潢,裝潢時產生的噪音從未停止過。我做視訊諮商時,噪音也會侵入我的書房,影響到我。
以前,我對這些噪音只有反感和煩躁,但現在,我從對村子裡的生死能量的轉化,延伸到了這個社區。我想,這些連綿不斷的裝潢,也是生能量的一種表達。過去很難擁有自己房子的人,當有了一套滿意的房子後,會投入巨大的熱情,創造出符合自己心意的家。
有了這樣的理解後,我甚至對這些噪音都有了一些喜歡。心理學中的「理性情緒療法」認為,不是事件導致你的感受,而是你對事件的理解導致你的感受。
我這本書中寫的故事,多像是我們生活中的噪音,它們也帶著程度不一的死能量而來,都讓人感到不愉快。但是,如何理解這些噪音非常重要。
因為,心理學中有一個最基本的假設:看見,就是愛。
對於這些事件,人本能上容易想把它們劃為徹底不能接受的「壞」,而製造這些事件的人,則是徹頭徹尾的「惡魔」,我們不必理解它,消滅它或者遠離它就好了。
這種態度可以理解,不過最好的方式還是,不管一件事情看上去多麼不好,理解它都至關重要。理解這些黑暗之事,就是把光帶入黑暗,這些人性中的黑,也因此被照亮。
當真正懂得這些黑暗後,我們更不容易陷進去。所以我常說,越懂黑暗,越相信光明。
看很多讀者對我這些文章和圖書的評論,我也看到了這一點。
我們也可以說,懂得這些黑暗,把光引入黑暗,就是在將死能量轉化為生能量。
當我們這樣做,你會發現,本來被你視為「絕對不可接受」的匪夷所思之事,它背後的心理邏輯、背後的人性,在你身上也存在,只是程度不一樣而已。
精神分析認為,好的父母,該是一個結實的容器,孩子的生命能量,可以在這個容器內流動,一旦孩子發現,他的生命能量被允許、被看見,這份生命能量就會轉化為生能量。相反,如果父母容納不了孩子的這份生命能量,這時這份能量就會轉入潛意識的黑暗中,成為死能量。
這本書中故事的主人公,不管他們表面上顯得多麼有力量,大多都是自我虛弱的人,他們很多不可思議的行為,都是為了顯示他們的力量,並想被這個世界看到。現實世界是有療癒的,他們最終被世界看見,並因此變得更好。畢竟,看見就是愛。
真正的力量,真正的自我強大,其實都是因為被看見。
從二○○一年進入《廣州日報》起,我就一直在關注各類焦點新聞。特別是二○○五年開始主持心理專欄後,對這些焦點新聞事件進行心理分析,成為我必須要做的工作。
對這份工作,我充滿熱情。
剖析許多焦點人物,或焦點新聞的寫作,也是我最有感覺的。因為在做剖析時,我非常擔心寫錯,每篇文章都會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調查瞭解相關的人和事,這些投入,也為我帶來了很好的寫作效果。
這些文章,都收錄在之前出版的《解讀瘋狂》和《解讀絕望》(簡體中文版)兩本書中。
我可以自戀地說,我的寫作非常打動人。在當當網、亞馬遜和京東等網路...
目錄
PART 1與受傷的內心小孩對話
嬰兒期的失控
孩子失控時,都會歸罪於外部世界
我們為什麼怕黑
怎樣和不會說話的嬰兒互動
嬰兒需要的是活生生的家長
母子的親密關係來自多樣的互動
媽媽,請看著我,和我說
生命的根本動力,是離開媽媽
如何與孩子實現平等對話
父母對孩子是恨,還是不會愛?
愛需要走出自戀
PART 2越懂黑暗,越相信光明
完美的人背後常藏有超常的痛苦
超常的痛苦催生超常能力
疾病的初衷是保護自己
車人合一感:攻擊性駕駛的心理分析
一切都是別人的錯
憤怒,因為世界沒有按我的設想運轉
暴怒,多是因為全能自戀
暴烈脾氣,大都因為自戀
任何不如意,都有主觀惡意動機在
「我行,你也行」是唯一健康的人際模式
「沒有人能讓我愛上,我也絕對不會去愛別人」
愛情一開始都是在重複童年的模式
父母不要我,一定是我不好
無條件愛自己,也無條件愛別人
網路匿名性讓人丟失「超我」
優秀的女性為什麼怕成功
我們是否具有很高的成就動機
高成就觸發內心強烈的愧疚感
請接受自己優秀的事實
男性也有成功恐懼
心理測試:測測你的成功恐懼
愛情關係中的珍惜原則
別在私人關係中做太絕
讓帶著本心的我和你的本真相遇
PART 3生命的不可承受之重
消失的邊界
界限意識是關鍵
你的善良,也許只是軟弱
走出共生,開啟獨自探索之路
孩子渴求擁有獨立空間
如何擺脫病態的糾纏關係
比糾纏更可怕的是對孤獨的恐懼
僅僅作為一個人的存在就是有價值的
做強人父母的孩子不是那麼容易
強勢父母的孩子容易製造麻煩
每個人都想在關係中尋找價值感
找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方式
你的個人意志是否存在
沒有個人空間的生命為何脆弱
溺愛的心理真相
愛主要是從童年與父母的關係中學來
父母溺愛孩子,或許是因為自己渴望愛
我們為什麼如此熱愛做觀眾
與自己的感覺保持連結
安娜•卡列尼娜的愛情悲劇是為了什麼
被時宜淹沒也就喪失了自我
你是否有你自己鮮明的立場
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的分裂
逃避挑剔的「內在爸爸」
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的撕裂
失戀等於又一次失去「媽媽」
告別痛苦的唯一方法是面對痛苦
生活太苦,我們就有可能為「甜」發愁
逃避真實的心理感受
病態的心理防禦機制
不管遇到什麼挫折,都有一個安全基地
大學生的自殺之痛
衝動型自殺最為常見
憂鬱型自殺難被現場制止
「精神上的意外」
大學生的自殺傾向多數是在以前形成
關係,是生命最本質的渴求
可怕的童年,恐怖的父母
孤獨的青春,致命的幻想
表達愛的方式並不是絕對的「占有」
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PART 1與受傷的內心小孩對話
嬰兒期的失控
孩子失控時,都會歸罪於外部世界
我們為什麼怕黑
怎樣和不會說話的嬰兒互動
嬰兒需要的是活生生的家長
母子的親密關係來自多樣的互動
媽媽,請看著我,和我說
生命的根本動力,是離開媽媽
如何與孩子實現平等對話
父母對孩子是恨,還是不會愛?
愛需要走出自戀
PART 2越懂黑暗,越相信光明
完美的人背後常藏有超常的痛苦
超常的痛苦催生超常能力
疾病的初衷是保護自己
車人合一感:攻擊性駕駛的心理分析
一切都是別人的錯
憤怒,因為世界沒有按我的設想運轉
暴...
商品資料
出版社:世潮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11-06ISBN/ISSN:978986259063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40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