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千歲信仰,每四年一期的「五年大科」祭典,為目前所知臺灣王爺信仰中,分布最廣且最為複雜的祭典,影響雲嘉南地區,並擴及彰化、高雄、屏東等地,共計約500香庄參與其中。
除「香庄類型」外,五年大科也有多元表現形式,但是因為歷時較久且區域廣闊,長期被臺灣學界與民俗界忽視,相對媒體與政府的關注也較少,漸漸產生式微現像。
本書透過文字作者與攝影作者兩人長期田野調查之追蹤記錄,深入探討此一複雜且重要的民俗文化資產,希望能獲得社會大眾更多認識與關注,珍惜這項記憶珍寶,並期待能有更多人願意為這塊五年千歲眷顧的土地,奉獻心力、永續傳承。
作者簡介:
文字/洪瑩發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民間文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台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理事、民俗亂彈執行編輯、臺灣宗教研究數位平臺聯絡人。長期從事臺灣以及華人世界民俗以及民間信仰研究,研究領域在王爺信仰、媽祖信仰、民俗飲食、民間儀式、道壇與儀式等研究。
攝影/李永倫
本名李凱翔,雲林縣元長人,經營「隨香筆記」部落格及臉書粉絲專頁,為一名深愛臺灣土地的民俗攝影者,經常現身於各類民間信仰活動,曾辦理數次民俗攝影展、講座,作品亦散見於各類民俗專書或紀錄片。由於自小成長於馬鳴山雲嘉香庄內,基於個人對信仰的熱情,長期追蹤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千歲各大小香庄,希望為這片土地留下美麗的記憶。
叢書主編/李豐楙、洪瑩發
執行編輯/溫宗翰
文字編輯/陳怡伶
美術設計/李盈萱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家推薦】
▍陳良基/科技部部長
本書將豐碩的相關研究成果簡化,配合精采的紀錄影像,以科普書籍的方式介紹五年大科儀式,透過簡明方式讓社會大眾了解臺灣的重要文化資產。
▍李豐楙/政治大學榮譽教授
顯現出臺灣西南部王爺信仰重要文化價值,既是雲林縣地方文化資源,也表徵農業縣特色,彰顯臺灣王爺信仰文化多樣性。
▍張 珣/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
溫熱的鄉土宗教關懷,冷靜的拍攝視角,細膩的田調文字,讓讀者讀來興致盎
然,難以釋手。
▍楊玉君/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民間的節慶信仰,遊客所感知的深度與長期蹲點調查的學者有天壤之別。本書詳實的調查,深情的影像,讓外行人很快就能掌握儀式的脈絡、體會信徒虔誠信仰的熱度。
▍邱彥貴/臺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理事長
欣見瑩發、永倫兩位好友關於馬鳴山「五年大科」的鉅著出版,這是給讀者開啟對「王爺信仰」的另一扇窗口。
▍林茂賢/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本書以五年千歲的五年大科為主題,內容深入淺出介紹五年千歲的各項重要科儀,不僅能為五年千歲信仰留下調查研究資料,也能譲一般信徒得以認識五年千歲的宗教內涵。
▍林培雅/中山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窮盡十多年的歲月,踏遍王爺所走過的每寸土地,詳實紀錄受眷顧的土地上,人與神之間至美的交會。如果您想認識馬鳴山五年王,想了解台灣王爺信仰的文化內涵,這本書絕對是首選!
▍謝奇峰/大臺南文化研究員
瑩發對代天巡狩主題研究是以長期蹲點方式來做田野調查,民間信仰儀式與發展脈絡不是都一成不變,需要靠長期觀察分析與比較,才能真實呈現當代紀實,本書是12年累積的豐碩成果,有幸先睹為快,真心推薦。
▍溫宗翰/民俗亂彈執行編輯
在有限生命裡,能有幾次躬逢其盛?永倫與瑩發兩人用文字與影像為經,情感與生命經驗為緯,交織出這片受眷顧的土地,震撼人心。一期一會,值得珍惜讚嘆:夭壽讚!
名人推薦:【專家推薦】
▍陳良基/科技部部長
本書將豐碩的相關研究成果簡化,配合精采的紀錄影像,以科普書籍的方式介紹五年大科儀式,透過簡明方式讓社會大眾了解臺灣的重要文化資產。
▍李豐楙/政治大學榮譽教授
顯現出臺灣西南部王爺信仰重要文化價值,既是雲林縣地方文化資源,也表徵農業縣特色,彰顯臺灣王爺信仰文化多樣性。
▍張 珣/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
溫熱的鄉土宗教關懷,冷靜的拍攝視角,細膩的田調文字,讓讀者讀來興致盎
然,難以釋手。
▍楊玉君/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民間的節慶信仰,遊客所感知的深...
推薦序
科技部部長陳良基
五年千歲與五年大科是雲嘉地區眾多民眾的共同信仰,也是共同的記憶,更是雲林與嘉義地區的眾多遊子的心靈港口,除宗教信仰安定人心的功能之外,更是連接人與土地的情感,更承載臺灣豐富的文化內涵。但是因為其香庄廣闊、範圍廣泛,鎮安宮或是香庄成員難以一窺全貌,長期更少有能有全面性的調查研究,仍將豐富的五年大科文化,為在地文化留下紀錄與進行推廣。
2018年適逢五年大科,欣聞家鄉兄長傳來消息,聽聞《受眷顧的土地: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大科》即將出版,是一本全面性介紹五年千歲的民俗科普書籍。本書作者中研院洪瑩發博士與攝影家李永倫先生長期關心與紀錄五年千歲信仰,經過十二年的田野紀錄與研究,今年將階段性成果交給廟方,也陸續辦理論壇、展覽、成果報告等活動,將五年大科作一全面介紹。五年大科所參與的登記村落約三百餘個,自然聚落應該有五百餘庄頭,其儀式類型豐富多元,本書將豐碩的相關研究成果簡化,配合精采的紀錄影像,以科普書籍的方式介紹五年大科儀式,透過簡明方式讓社會大眾了解臺灣的重要文化資產。
本書重要之處,除是第一本五年千歲專書之外,更是長期學術累積成果的轉化,配合地方民俗專業攝影工作者的觀察,從歷史與田野同步進行爬梳研究,逐步將複雜的祭典釐清。透過分類介紹,從信仰與馬鳴山鎮安宮歷史開始介紹,後以五年大科的香庄與祭典為核心進行討論,輔以其他儀式類型,透過全面與長期的觀察成果,完整呈現的盛大祭典。最後也提出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大科的特色與文化價值,其影響力與文化豐富度與重要性,都是不容小覷的,希望透過此書的出版,讓雲嘉平原的共同驕傲,獲得應有的重視。
良基從小於褒忠成長,父兄也皆襄助馬鳴山鎮安宮廟務與文化推廣活動,對於五年千歲文化也並不陌生,更受千歲庇佑成長。期待本書出版能夠弘揚臺灣文化,也做為學術科普的範例,特引文為序,以答千歲宏恩,也為故鄉盡一份心力,並鼓勵臺灣學術後進,為臺灣科普文化推廣投入更多心力。
主委序
馬鳴山鎮安宮主任委員章金樹
馬鳴山鎮安宮是臺灣重要王爺信仰文化中心之一,每年有眾多信徒與進香團前來,分靈宮廟也達近千間左右,其春冬二祭是重要祭典,元宵上元祈安遶境與吃飯擔,已經被列為雲林縣文化資產,每年皆數萬人參與。冬祭小科年則是五股十四庄內的重要慶典,答謝千歲與上蒼庇佑,逢五年則是五年大科,為本宮最重要祭典,中南部各縣市信眾踴躍參與,以上祭典活動讓馬鳴山鎮安宮擁有豐富的信仰文化。
馬鳴山鎮安宮位於鄉村地區,雖擁有豐富的信仰文化,一般大眾較為不了解,也因為社會變遷,地方子弟也漸與土地疏離。有感於此,金樹負責鎮安宮廟務之後,成立馬鳴山五年千歲文化發展協會,開始推動五年千歲文化工作,協助元宵遶境以及吃飯擔等活動加入文化元素,且與復興國小推動鄉土教育走廊展示、小小解說員等活動;並與褒忠國中合作推動校園宋江陣傳習計畫,進行信仰文化從小扎根工作。另外,亦積極與各社區合作,推動花鼓的傳習計畫,讓具褒忠特色花鼓繼續傳承;也與社區大學辦理課程,融合信仰、在地特產等,例如製作元宵遶境吃飯擔使用的飯碗,既作為地方民俗實踐,同時推展環保工作。
除社區文化推廣外,尚推動與學術界與大專院校的合作,例如元宵遶境推動與雲科大、虎科大進行合作,提供學生民俗參與機會;也委託臺南藝術大學盧泰康教授團隊進行馬鳴山古物調查研究,並進一步將馬鳴山鎮安宮神龕、「孚佑下民」匾、觀音立像等三件登錄為雲林縣一般古物。另外在2014、2018年也與台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合作,由中研院洪瑩發教授、知名攝影家李永倫先生為五年大科進行田野調查與紀錄工作,本書即是2014年計劃的階段性成果。
五年大科是五年千歲重要的信仰核心慶典,包含三百餘個登記迎請單位,加上其他類型與形式,在雲嘉平原有高達五百個庄頭以上參與,席捲中南部彰、雲、嘉、南等縣市。長期因為祭典範圍廣闊、時間漫長、牽涉複雜,難以掌握全貌,所以外界也僅知一二,幸賴洪瑩發教授十二年田野調查記錄,得以讓大眾一窺五年大科概況。2014年廟方與洪教授團隊合作,開始進行香庄的普查研究,也是五年大科的第一次研究,雖主要由廟方提供支持,但也感謝台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不計成本的付出,以及中央研究院GIS中心、靜宜大學臺灣研究中心的鼎力支持,才能逐步建立五年千歲文化樣貌。
本書從馬鳴山鎮安宮說起,主要記述五年大科的香庄與祭典,並且將較少人知道的其他類型一一收入,三朝清醮的部分也做簡要呈現,總結出五年大科的文化特色與重要性,可說是一本介紹五年千歲信仰文化的重要書籍。感謝洪瑩發教授、李永倫大師長期田野與記錄,讓五年千歲文化逐漸受到注目,透過本書出版,讓社會大眾可以透過書籍方式,深入淺出了解五年大科祭典。感謝溫宗翰教授與雲林縣文化處促成本書出版,感謝香庄在地子弟科技部長陳良基博士、政治大學李豐楙講座教授賜序美言,希望透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弘揚五年千歲信仰文化,讓五年大科成為香庄子弟的共同驕傲。
主編序
政治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李豐楙
本書為臺灣王爺信仰系列叢書第一冊。在臺灣中南部、尤其沿海地區盛行王爺信仰,常以王船定期性迎送王爺,有代表性的即所謂「南東港,北西港」,都在變動不大的區域內代天巡遶,被視為國定的重要祭典。相較於此,行內另外還有的宗教認知就是「南巡與北巡」,主要的區域就在雲、嘉地區,此一區內的宮廟及其活動,雖無盛名如東港、西港者,卻因位於兩個大香之間:南為南鯤鯓五府千歲(五王)、北則馬鳴山鎭安宮「五年大科」,許多庄廟就會選擇參與其一,難免也有重叠的,故有南巡與北巡的説法。
童幼時在雲林口湖靠海的鄉下長大,至今記憶猶新的就是「五年到」,既指「五年大科」的時間又到了,也表示「五年王爺」又要遶境,故口湖的庄廟迎迓馬鳴山五年王爺巡遶,乃是地方祭典盛事。這種「鬧熱」的興奮情緒,只有祖母要坐車到南鯤鯓刈香可以比擬。從雲林搬到嘉義後,仍然在五年王爺的「南巡」區域內,這就是有關「五年到」的宗教因緣;後來因緣際會進入宗教調查領域,在諸多課題中代天巡狩是一個費時既久的重點,唯五年王爺的調研反而無緣展開,直到洪博士瑩發帶著調查團隊,在此經營多年後發現許多值得注意的現象,又召喚起作調研的趣味。
由於長年調查臺灣的地方道壇,在雲嘉一帶就常聽到褒忠、東勢道士提起:在「五年到」的時候被邀請作「清醮」,從鎮安宮到各地庄廟俱有。這種經驗較諸東港流域、臺江內海舊區,固然也有使用「清醮」的,更多的則是「王醮」、尤其是「王府」的祭典。雖然同樣會使用「大科」或「科年」,但從清醮/王醮、王府可以感覺:主導其儀的儀式專家顯然有別,也就是在正殿內的「空間佔有」,其情況顯然有所不同。
看過瑩發調查完成的報告後,真的確定這是值得觀察的良好案例,雖然過去也有專家作過調查,這次調查範圍更廣更細,所呈現的地方社會與儀式專家的關係,提供了更多值得關注之焦點:儀式專家屬於哪一種?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變化?其中所涉及的到底是儀式專家的興衰起伏,抑或社會變遷影響地方人士的抉擇?在這種情況下亟需更完整的調查,才能探討一些基本問題:如儀式專家存在是否決定儀式的偏重?抑或社會變遷影響了人力資源的分配,導致儒、道兩種專家的競合關係發生變化?目前即以道士擔任清醮為主,反而禮生在王府禮儀較不普遍!這些臺南、屏東定期迎王區的常例,在本地未明顯地出現到底是現在才這樣,抑或歷史上已然如此?。
從細看《受眷顧的土地》初稿中,第五章就專列「建醮祈安:三朝祈安清醮」一項,雖然不同道壇所開的科目小有差別,唯大體上仍多屬靈寶派一系:即以烏頭道士為主,偶爾也有請紅頭道士的,顯然這些醮典性質為清醮,若是王醮就會開出與送瘟有關的,唯從所列出的科儀表並非如此。這顯示五年王爺的定期遶境,其出巡、潔淨目的偏重於解厄祈福,如此變化是為了符合當前社會的需求,抑或歷史上早已定性?頗值得深思。就道士與禮生兩種儀式專家性質而言,道壇道士較屬專業性宗教行業,而禮生則偏於業餘,其專門知識及技藝乃是奉獻性質;目前區域內多行清醮,而未見禮生集團職掌王府禮儀,即可觀察鄉村社會的轉型,從農業到工商社會,必然發生鄉村人口外流的現象,這對組織志願性禮生團體顯然較為不利,而道士在鄉村設壇,方便與地方庄廟合作,就會出現道士職掌儀式的獨有現象。由於整個調查還有一些細節正在進行,等到全部的調研完成後,相信「五年到」這個案例即可印證:儀式專家和社會變遷之間的關係,在地方祭典的選擇中頗有彈性。
如此對照東港、西港的祭典模式,顯然各有各的「標準化」,乃是因時因地而各適其宜,故五年王爺信仰在雲嘉地區,在近代歷史中所發生之變化,既是地區內自然形成現象,也彰顯現代化之後受到社會變遷的衝擊,無論得到怎樣的答案都具有學術價值及意義。由於在本書出版前有機會先睹為快,乃借此煩敘一些初步想法,主要在肯定其中存在許多還值得再深入關注的學術課題,如此案例顯現出臺灣西南部王爺信仰重要文化價值,既是雲林縣地方文化資源,也表徵農業縣特色,彰顯臺灣王爺信仰文化多樣性。
科技部部長陳良基
五年千歲與五年大科是雲嘉地區眾多民眾的共同信仰,也是共同的記憶,更是雲林與嘉義地區的眾多遊子的心靈港口,除宗教信仰安定人心的功能之外,更是連接人與土地的情感,更承載臺灣豐富的文化內涵。但是因為其香庄廣闊、範圍廣泛,鎮安宮或是香庄成員難以一窺全貌,長期更少有能有全面性的調查研究,仍將豐富的五年大科文化,為在地文化留下紀錄與進行推廣。
2018年適逢五年大科,欣聞家鄉兄長傳來消息,聽聞《受眷顧的土地: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大科》即將出版,是一本全面性介紹五年千歲的民俗科普書籍。本書作者中研院洪...
作者序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博士後研究洪瑩發
馬鳴山五年千歲是雲林、嘉義人的共同信仰與記憶。我的故鄉雖然不在雲嘉,但研究核心幾乎在中南部,與千歲有著深厚緣分,總有千歲默默牽引與庇佑,讓我們在田野過程中順利,也發覺其在雲嘉平原的重要性。
西元2000年左右,因為研究興趣與方向,開啟在臺灣各地追尋代天巡狩的身影,從臺灣頭到臺灣尾尋找的過程中發現,雲嘉地區眾多迎送代天巡狩的廟宇常恭請以「五年千歲」為神號,故而引發我研究興趣。經由後續收集與閱讀相關資料,逐步了解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千歲為臺灣重要的王爺廟宇,雖然日本學者三尾裕子對於五年千歲信仰與香庄的研究奠定了五年千歲研究的基礎,但卻無法進一步解答我們在田野所見的多元複雜,因此更加深我們透過系列田野,呈現五年大科面貌的想法。
西元2006年起,我開始五年千歲的系統田野調查,當時因為規模龐大,難以掌握全貌,只能東奔西跑收集各種資訊,卻也同時發現五年千歲的各種類型與多元面貌。西元2010年起在馬鳴山鎮安宮的協助下我順利取得香庄相關資料,有系統著手進行田野調查與普查,表上登記約兩百五十餘庄頭,後經校正調查,預估超過三百個請王單位,涉及約四、五百個自然聚落庄頭。
由於迎送五年千歲的各種類型,以及長達兩個月的主要儀式時間,對於時間與人力都是高度的考驗,非個人能力所能及,幸在西元2014年獲得馬鳴山鎮安宮管理委員會厚愛,由時任主委吳永祥與現任主委章金樹的大力支持下,獲得各項資源的挹注,由台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整合,並獲得中央研究院等學術機構協助,開始進行有系統的田野調查研究。
從十二年前開始進行田野調查,歷經三科較為全面的田野,在馬鳴山鎮安宮與中央研究院的支持下,展開團隊式的全面田野調查,終於在今年有較為完整的成果出版。十二年的田野調查,受益於各宮廟、單位、香庄的協助,以及長期的田野夥伴暨知名的民俗攝影家李永倫先生,我們共同闖南走北,本次精美的攝影照片就多由其提供。另外田野調查期間獲吳明勳、陳文安、林長正、吳碧惠、官怡杏等夥伴的協助,才能度過此漫長與廣大的田野過程。西元2014年則是大力招兵買馬,除筆者之外,尚有李永倫先生負責影像與故事收集,賴建宏導演負責紀錄片拍攝製作,加上當地人黃偉強老師以及各區域文史同好與先進的協助,終於展開第一次的不可能任務,參與西元2014年計畫成員有黃偉強、林群恆、林長正、吳碧惠、吳明勳、官怡杏、顏守韓、謝奕君等人,協助攝影與紀錄影像製作有劉家豪、許評註、劉明同、楊堯斌、林柏伸、鄭富璁、吳明勳、池辰君、李君葳、宋仁智等人,才得以完成複雜的工作任務。
「受眷顧的土地」一名是由永倫、建宏、偉強等,大家集思廣益而取名,取其五年王庇佑與眷顧土地上人們,彰顯千歲護佑群黎之意,作為弘揚五年千歲系列工作的名稱。介紹五年大科盛況的紀錄片「受眷顧的土地」,已經先於2016年完成發表,書籍則是今年逢五年大科時才登場,本書除感謝廟方與上述參與者外,也感謝中研院的同事蘇琬婷、張智傑協助製作地圖與資料分析,研究調查與出版期間感謝馬鳴山員工陳若婷、張玳寧,志工曾筱如等長期提供協助,感謝同事吳筱婷、蔡武晃教授與堂姊洪麗雯等人協助校稿與訂正,也感謝溫宗翰執行長協助後續出版事宜,在百忙之中能讓書籍順利出版。
更感謝馬鳴山鎮安宮主委章金樹、常務監察陳良政、總幹事陳嘉隆與眾委員的支持,讓書籍得以順利出版,並感謝科技部長陳良基教授、恩師政治大學講座教授李豐楙教授、主委章金樹賜序推薦,並感謝其他先進給予推薦。本書出版也感謝邱彥貴教授、林茂賢教授、曾惠君科長的叮嚀與催促,更感謝本書長期調查與寫作期間工作單位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專題研究中心的支援,感謝執行長范毅軍教授、執行秘書廖泫銘研究副技師的支持,感謝大家長期的支持與支援,才能將這複雜與多元的儀式,可以進行初步的梳理與介紹。
馬鳴山鎮安宮的五年大科,應該是目前所知臺灣王爺信仰中分布最廣且最為複雜的祭典,除「香庄類型」外也有多元形式,但是因為歷時較久且區域廣闊,長期被臺灣學界與民俗界忽視,相對媒體與政府的關注也較少,透過團隊目前的研究,已知其規模與影響力,理應獲得更多的重視。本書目前僅就現有田野資料,呈現五年千歲信仰在大科年時的一個儀式斷面,希望讓社會大眾認識五年大科,重視臺灣重要的文化資產。後續也期待能投入更多的時間進行深入研究,逐步將複雜且廣大的儀式拼圖完成,慢慢建構出五年大科的真實面貌。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博士後研究洪瑩發
馬鳴山五年千歲是雲林、嘉義人的共同信仰與記憶。我的故鄉雖然不在雲嘉,但研究核心幾乎在中南部,與千歲有著深厚緣分,總有千歲默默牽引與庇佑,讓我們在田野過程中順利,也發覺其在雲嘉平原的重要性。
西元2000年左右,因為研究興趣與方向,開啟在臺灣各地追尋代天巡狩的身影,從臺灣頭到臺灣尾尋找的過程中發現,雲嘉地區眾多迎送代天巡狩的廟宇常恭請以「五年千歲」為神號,故而引發我研究興趣。經由後續收集與閱讀相關資料,逐步了解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千...
目錄
推薦序/科技部部長陳良基
主委序/馬鳴山鎮安宮主委章金樹
主編序/政治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李豐楙
作者序/中研院博士後研究洪瑩發
薦言錄/張 珣、楊玉君、邱彥貴、林茂賢、林培雅、謝奇峰、溫宗翰
第一章 神殿傳香:馬鳴山鎮安宮與五年千信仰
第二章 五年大科:大科年的儀式與意義
第三章 王佑中臺:雲嘉平原的香庄
第四章 千歲巡狩:水邊迎送與其他類型
第五章 建醮祈安:三朝祈安清醮
第六章 跨界盛典:五年大科的文化內涵
推薦序/科技部部長陳良基
主委序/馬鳴山鎮安宮主委章金樹
主編序/政治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李豐楙
作者序/中研院博士後研究洪瑩發
薦言錄/張 珣、楊玉君、邱彥貴、林茂賢、林培雅、謝奇峰、溫宗翰
第一章 神殿傳香:馬鳴山鎮安宮與五年千信仰
第二章 五年大科:大科年的儀式與意義
第三章 王佑中臺:雲嘉平原的香庄
第四章 千歲巡狩:水邊迎送與其他類型
第五章 建醮祈安:三朝祈安清醮
第六章 跨界盛典:五年大科的文化內涵
商品資料
出版社:豐饒文化出版日期:2018-11-01ISBN/ISSN:978986933379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08頁開數:17×23公分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